润建通信oa登陆: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08:55:32
 这,是一场了不起的变革!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西峡教研室  方华瑞

     “要有破有立,没有新的东西建立起来,只是破,只是批,解决不了问题。”

面对《语文课程标准》,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无奈耗时低效,我们痛感死教苦学,我们困惑教改无路。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科研实践中,“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了小学语文课堂。随之,我们的课堂焕然一新,我们的教学生机盎然,我们的课改洒满阳光!这,是一场了不起的变革!

一、变革了课堂的主角

     忆往日:一六年级语文老师走进课堂:“今天我给大家讲的是《长征》。全诗共有8句话,谁来给我读一读。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诗句的意思。第一句诗讲的是、、、  、、、同学们把这句诗的意思抄在本子上、、、  、、、第二句诗讲的是、、、、、、同学们把这句诗的意思抄在本子上、、、、、、第八句诗讲的是、、、、、、同学们把这句诗的意思抄在本子上、、、、、、。下面把抄的诗意大声地背一背、、、、、、今天的作业是:整首诗抄两遍,诗意抄一遍。下课。”整堂课,教师一人从课始讲到课尾,从第一句分析到最后一句,煞是辛苦!学生机械地不停地“翻版”诗句意思,很是忙碌!课堂上,听到的基本上是老师一人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讲台上老师一人的身影,真是“清静”!

看今朝:一六年级语文老师走进课堂:“同学们,今天请大家来学习毛泽东主席写的《长征》一诗。你们认为要真正的学好这首诗,应该主要解决哪些问题?(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体会到的内容及时批注在旁边(学生读书思考批注)。你认为他理解得怎么样?请大家评一评(学生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大胆地提出来。(学生自主质疑,又自主解疑)。诗学到这里,你认为自己学得怎么样?给自己出一两道题测一测吧。比比看谁设计的自测题有在班级共享的价值。(学生动笔出题)、、、、、、”整堂课,全班学生从课始到课尾,一直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真是主动!从整首诗到每句诗,从诗意到情感到写法,一直是学生在思考,在批注,在交流,在评价,在争论,很是投入!课堂上,听到的大都是学生的声音,看到的基本上是学生互动的身影,煞是活跃!

      如今,“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走进课堂,立足课堂。课堂的主角便由教师转为学生,学生便由“听众席”上的“听众”成为“舞台”上的“主角”,“舞台”上原来的“主角”站到了幕后。“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了真正的“解放”:解放了学生的大脑,使学生有了思考的时间和权力,于是,学生便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逐步养成了爱问、善问的习惯;解放了学生的嘴巴,使学生有了发表自己看法、展示个性解读的机会,于是,学生便能够畅所欲言、自主交流、大胆评价,在此过程中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评价;解放了学生的思想,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课堂自己是主人,于是,学生便能够自主设疑、自读批注、自编习题,在此过程中学会了读书,学会了检测;解放了学生的空间,使学生感到课堂是乐园,讲台是舞台,于是,学生便能够奇思妙想、开怀演唱、大显身手,在此过程中彰显了个性,增强了自信,超越了自我。于是乎,课堂生机一片,活力无限!

由此可见,“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革除了那种以“应试”为唯一目的,摧残学生身心健康,剥夺学生自主意识和创造精神,压抑和排斥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的畸形教学。“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课堂的主角,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真正体现了教育的核心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真正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创造个性发展的条件,保证个性发展的方向,实现个性发展的目标;也有力地阐释了“教育的对象是人,是活生生的人,是完整的有思想有意识的人,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的主体精神的人,他们不能被动的受支配而机械发展,不能被‘一刀切’支解而片面发展,也不能使主体性受压抑而畸形发展。”这一思想的内涵。

二、变革了学习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革除了以往课堂教学的“四个一”(即一讲到底,满堂灌;一练到底,满堂练;一问到底,满堂问;一读到底,满堂背);革除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单纯以乏味听、机械背、重复抄为主的苦学方式;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 给学生搭建了自主批读、合作解疑、多元探究的平台。

1、强化自主式学习

    长期单一的讲授式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异化为知识器皿,教师讲了我会,教师不讲我就不会;老师讲多少我会多少,被动地装死知识。课堂跟着老师转,顺着老师念。学生失去了灵性,失去了思想,失去了自我。“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则强化了自主式学习。对学习课文,学生自己先设定阅读问题,不再一味地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对问题的理解,学生自己先读书思考体会批注,不再一味地听老师分析灌输;对疑难的重点语句,学生自己发挥学习伙伴的作用,生生合作,资源共享,不再机械地“翻版”老师的标准答案;对识字阅读习作的方法,学生自己在语文实践中去发现、总结,不再一味地直接从老师那儿“拿来”;对每个新知识的学习,不是从零教起,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先学后教;对课堂练习改变教师出题学生做的单一方式,提倡学生自己出题测自己,人人出题相互测,化被动为主动,融巩固、深化、创新为一体。

2、注重合作式学习

    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互助品行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所具备的良好的人文素养。“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师——生”这一单向的学习方式,建构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由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文本、作者、家长及其他媒体搭建的多维的学习网络体。这一网络体拓宽了学生合作的领域,扩大了合作的对象。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在这多向的互动的合作式的学习中,学生一方面获得了多元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信息;另一方面,学生在合作中能够激发灵感、活跃思维,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再者,在合作中学生还能够不自觉地学习到表达交流的技巧、察言观色的门道等,丰富了学生的人生阅历。这一学习方式可谓一箭多雕。

3、倡导探究式学习。

     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探究创立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发现壶盖跳动研究发明了蒸汽机等。实际上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颗发现的种子,都有一股探究的欲望。尤其是小学生,猎奇心探究欲更为强烈。只是以往的教学,老师不相信学生,怕学生说错、说不好而耽搁有限的教学时间,于是就断然了学生创新的思想,泯灭了学生探究的热情。实践证明:强迫性的教学,学生是不会将教师讲的知识保存在心灵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革除了灌输式教学,倡导了探究式学习。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营造探究的氛围,搭建探究的平台,以“探”为策略,学生不“探”,教师不讲。如在低年级的写字教学中渗透“发现”的思想:让学生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水”字,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水”字共有四画;有的说“水”的竖钩写在田字格的竖中线上;有的说“水”先写中间,后写两边等。在“发现”中学生悟到了构字规律及写字的要领。在阅读教学时,对文本的解读,对词语的理解,对重点句的感悟,对写作方法的领会,都是学生在探究提示下,进行独立思考,潜心批注的。实践证明: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经历一次次的“发现”“探究”,“自主识字”、“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才能成为现实;课堂上,只有让学生经历“发现”、体验“探究”,获得的知识与方法才是牢固的、深入人心的,收到的启迪与影响才是深刻、久久难忘的,学习活动才是有趣的、乐此不倦的;课堂上,也只有让学生经历一次次的“发现”“探究”,创新的意识、发明的梦想才会根植学生心田,才会一步步迈向成功。

    简言之,“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变革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多种功能,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品德与个性;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而且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仅使学生参与学习,而且使其学会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一般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

三、变革了评价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敢于评价、学会评价是学生语文素养中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评”这个环节的设置与处理。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也注意了“评”,对学生的发言、作业等给予评定。但是,这个“评”有点“独断”,是教师一手操办,是教师一人说了算。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被评地位,没有发言权与评判权,说你是黑的,你就是黑的,不能是其他颜色。如:指名读书后,教师独自下评语:“你读得真棒!”或者“你读得不好!”再如对学生的习作,总爱一面之辞:“你的作文题材不新”、“你的作文重点不突出”等,教师简短的评语熄灭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断绝了学生发表独到见解的去路。“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变革评价方式,下放评价的权利,拓宽评价的范围,注重评价的过程。指导学生读书,以评促读,评中学读,读评结合。先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允许学生钻牛角尖,允许学生吹毛求疵;然后教师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科学地评价。评价学生的习作,发挥集体的力量,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集体评;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因人制宜,抓其闪光点,保护自尊心,呵护其习作的兴趣。交流读书收获,把交流与评价结合起来,在评价中,深化理解、完善认识、激活思维、诱发灵感。教师转变了评议方式,把“评”的权力下放给了学生,把“评”的机会留给了更多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了自评、互评,并且敢于正视自己、评价老师、评判教材。在一次次的评议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培养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人”。

四、变革了备课的模式

    以往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基本上不考虑学生的因素。所以教师的备课就相对省事、简单。大多数教师是把《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内容或教学案例“翻版”下来,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认为是“考点”的部分,就再次让学生“翻版”所谓的“标准答案”。似乎教学只需要“翻版”,不谈技巧,不讲艺术。这样的备课,只能使教师越教越笨,越教越不会教!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单靠老办法“翻版”是驾驭不了课堂的。它要求教师必须变革备课模式,要求教师备课做到“新四备”。1、备文本  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局限于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练习设计是不行的。“三疑三探”教学模式还要求教师熟读文本,备文本的整体把握,备文本主题的价值取向,备文本的最佳设疑点,备解决重点问题的突破口,备重点语句解读的多元性、备文本的个性化朗读等等。而这些关键的内容又恰恰是教参上没有的,“翻版”不来的,需要教师自己动脑子思考的。这就逼迫教师自己去深入地钻研教材。2、备学生  备学生不仅仅要备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特点、质疑能力、自学习惯、合作意识、探究水平、学习方法及现有的语文素养。学生的思维会在哪里碰撞,会在哪里阻塞;学生的设疑状态如何,设疑质量如何:学生自探需要多长时间,合探预设的侧重点在哪里;本节课学生自编题的核心是什么,怎样引导学生自编题能够体现本节课的重点等等,都需要教师悉心研究,一一剖析。3、备学路  采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并非千课一道腔,陷入模式化。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学路。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年段提出的学习目标,针对文本特点,预设出恰当的学路。如:引导学生在哪儿设疑,自探合探的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习得哪些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该如何有机渗透等等。学路不清,功倍事半。 4、备自己  即教师要审视自我、分析自己。备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否正确、全面、深刻;备自己对课堂生成的处理是否有把握、有方法;备自己是否能够灵活应对学生设疑、质疑、解疑这些不确定的情况;备自己的知识储备、文化积淀是否是一桶鲜活的解渴的“纯净水”;备自己处理本节课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基调是否能够做到与学生零距离,与文本相吻合等等。知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

    备课模式的变革,逼迫教师钻进教材,走进学生;逼迫教师立足学生,超越自我;逼迫教师自主“充电”,厚积薄发;逼迫教师更新育人观,树立大教学观。在“逼迫”下,教师会上课了,爱思考了,勤读书了,变得智慧了,有素养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完善的智育,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教学方法、课的结构以及课的所有组织因素和教育因素,都应当与教材的目的和教育相适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相适应。“三疑三探”教学模式就是一个相当完善的智育活动过程,因为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不仅仅获得一些知识和应试能力;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尤其重视中差生的教育,而不是只管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它要求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不是简单的只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教育的客体。

   “谁掌握了科研,谁就掌握了明天。”

     站在课改的门槛上,展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明天,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