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今日头条上发视频:刮痧疗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2:06:25

刮痧疗法

开放分类: 中医名词 应用科学 科学

编辑词条分享

  • 新知社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腾讯微博
  • 移动说客
  • 网易微博
  • 开心001
  • 天涯

本词条由 水上飘创建,共有 4位协作者编辑了 3次。最新协作者: 瓢虫和萤火虫gunay水上飘merryqiqi

刮痧(Skinscraping),是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纠错  编辑摘要 目录
  • 1 简介
  • 2 起源
  • 3 疗效
  • 4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 5 操作方法

为本词条添加视频组图相关影像

  • 财富故事会给刮痧...

刮痧疗法 - 简介

明代郭志邃著有《痧胀玉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各类痧症百余种。著名中医外治家吴尚先对刮痧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阳痧腹痛,莫妙以瓷调羹蘸香油刮背,盖五脏之系,咸在于背,刮之则邪气随降,病自松解”。[1]

刮痧疗法 - 起源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舒筋理气,驱风散寒,清热除湿,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以增强机体自身潜在的抗病能力和免疫机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防病治病的作用。

现代科学证明,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刮痧疗法 - 疗效

刮痧是根据中医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手法强刺激经络,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从而起到醒神救厥、解毒祛邪、清热解表、行气止痛、健脾和胃的效用。

刮痧

刮痧施术于皮部对机体的作用大至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预防保健作用,二是治疗作用。

一、预防保健作用

刮痧疗法的预防保健作用又包括健康保健预防与疾病防变两类。刮痧疗法作用部位是体表皮肤,皮肤是机体暴露于外的最表浅部分,直接接触外界,且对外界气候等变化起适应与防卫作用。皮肤所以具有这些功能,主要依靠机体内卫气的作用。卫气出于上焦,由肺气推送,先循行于皮肤之中,卫气调和,则‘‘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灵枢·本脏》)。健康人常做刮痧(如取背俞穴、足三里穴等)可增强卫气,卫气强则护表能力强,外邪不易侵表,机体自可安康。若外邪侵表,出现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等表证,及时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可将表邪及时祛除,以免表邪不祛,蔓延进入五脏六腑而生大病。

二、治疗作用

刮痧疗法的治病作用可表以下方面:

(一)活血祛瘀

刮痧可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以促进刮拭组织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加组织流量,从而起到“活血化瘀”、“祛瘀生新”的作用。

(二)调整阴阳

刮痧对内脏功能有明显的调整阴阳平衡的作用,如肠蠕动亢进者,在腹部背部等处使用刮痧手法可使亢进者受到抑制而恢复正常。反之,蠕动功能减退者,则可促进其蠕动恢复正常。这说明刮痧可以改善和调整脏腑功能,使脏腑阴阳得到平衡。

(三)舒筋通络

肌肉附着点和筋膜韧带关节囊等受损伤的软组织,可发出疼痛信号,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使有关组织处于警觉状态,肌肉的收缩、紧张直到痉挛便是这一警觉状态的反映,其目的是为了减少肢体活动,从而减轻疼痛,这是人体自然的保护反应。此时,若不及时治疗,或是治疗不彻底,损伤组织可形成不同程度的粘连、纤维化或疤痕化,以致不断地发出有害的冲动,加重疼痛、压痛和肌肉收缩紧张,继而又可在周围组织引起继发性疼痛病灶,形成新陈代谢障碍,进一步加重“不通则痛”的病理变化。

临床经验得知,凡有疼痛则肌肉必紧张;凡有肌紧张又势必疼痛。它们常互为因果关系,刮痧治疗中看到,消除了疼痛病灶,肌紧张也就消除;如果使紧张的肌肉得以松弛,则疼痛和压迫症状也可以明显减轻或消失,同时有利于病灶修复。

现代刮痧

刮痧是消除疼痛和肌肉紧张、痉挛的有效方法,主要机理有:

一是加强局部循环,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

二是在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直接刺激作用下,提高了局部组织的痛阈;

三是紧张或痉经脉与十二皮部的关系:“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十二皮部的划分是以十二经循行分布为依据的,即十二经脉都各有分支之络,这些络脉浮行于体表,有各自的分布区域,因为经脉有十二,所以皮部也分为十二,手足六经相合则称为六经皮部

经脉的分支为络脉,皮部又可说是络脉的分区,故《素问·皮部论》又说:“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皮部之经络的关系对诊断、治疗疾病有重要意义。《素问·皮部论》:“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舍于府藏也。”指出病邪由外入内,经皮呻络呻经呻腑挛的肌肉通过用刮痧板为工具配用多种手法作用下得以舒展,从而解除其紧张痉挛,以消除疼痛。

(四)信息调整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有其特定的生物信息(各脏器的固有频率及生物电等),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的生物信息就会发生变化,而脏器生物信息的改变可影响整个系统乃至全身的机能平衡。通过各种刺激或各种能量传递的形式作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产生一定的生物信息,通过信息传递系统输入到有关脏器,对失常的生物信息加以调整,从而起到对病变脏器的调整作用。这是刮痧治病和保健的依据之一。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内关穴,输入调整信息,可调整冠状动脉血液循环,延长左心室射血时间,使心绞痛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改善冠心病心电图的s—T段和T波,增加冠脉流量和血氧供给等。如用刮法、点法、按法刺激足三里穴,输入调整信息,可对垂体、肾上腺髓质功能有良性调节作用,提高免疫能力和调整肠运动等作用。

(五)排除毒素

刮痧过程(用刮法使皮肤出痧)可使局部组织形成高度充血,血管神经受到刺激使血管扩张,血流及淋巴液增快,吞噬作用及搬运力量加强,使体内废物毒素加速排除,组织细胞得到营养,从而使血液得到净化,增加了全身抵抗力,可以减轻病势,促进康复。

(六)行气活血

气血(通过经络系统)的传输对人体起着濡养、温煦等作用。刮痧作用于肌表,使经络通畅,气血通达,则瘀血化散,凝滞固塞得以崩解消除,全身气血通达无碍,局部疼痛得以减轻或消失。

现代医学认为,刮痧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另外刮痧的刺激可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局部血液供应而改善全身血液循刮痧出痧的过程是一种血管扩张渐至毛细血管破裂,血流外溢,皮肤局部形成瘀血斑的现象,此等血凝块(出痧)不久即能溃散,而起自体溶血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刺激素,能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有消炎的作用。

自家溶血是一个延缓的良性弱刺激过程,其不但可以刺激免疫机能,使其得到调整,还可以通过向心性神经作用于大脑皮质,继续起到调节大脑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和内分泌系统的平衡。

痧症中医的“痧症”是以症状而起的名字,是指刮痧后痧痕明显的病症。刮痧后,皮肤很快会出现一条条痧痕和累累细沙粒(出血点),并且存留的时间较长,这是它的特征之一。

痧症多胀。所谓胀,就是痧症多有头昏脑胀,胸部闷胀,腹部痛胀,全身酸胀等。明、清时代,中国有位对痧症有研究的医生叫郭志邃的,曾写过《痧胀玉衡》,就是一本介绍痧症的专门书籍。

刮痧疗法 -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除痧,或不宜在背部除痧。
2.患者有心脏病,如心肌梗塞、心绞痛时,或水肿病者,或血友病,或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除痧法。
3.少儿患者,老年体弱多病者,不可用本法。

二、注意事项

1.冬天应用本法。应室内一定要暖和,并注意病人保温,防止脱衣着凉,加重病情。
2.除痧时手法要均匀一致,防止刮破皮肤,以引起感染。
3.除痧过程中,边行术边询问病人的感觉情况,以便随时调整病人体位和改进施术的手法。
4.施除痧术的用具必须清洗消毒,特别是给乙肝病人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除痧时,由于皮下渗血,肝炎病毒可能污染用具。施术后,用具一定要经高压消毒。以防止血源性传播。

刮痧疗法 - 操作方法

一、刮痧

用边线光滑的汤匙、铜钱或硬币,在病人身体的施治部位上顺序刮动的治疗方法,称为刮痧疗法。

操作方法

l.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
2. 用边线光滑的场匙(或调羹、铜币等)蘸上麻油(菜仔油、花生油、豆油或清水均可),在需要刮痧的部位反复地刮。
3,刮痧部位通常只有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同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
4.每一部位可刮2-4条或4-8条“血痕”。每条长6-9厘米。按部位不同,“血痕”可刮成直条或弧形。刮痧之后,应用手蘸淡盐水在所刮部位轻拍几下。
5.应用较小的刮匙,在有关穴位处施术。常见的穴位有足三里、天突、曲池及背部的一些腧穴。在穴位处刮痧,除了具有刮痧本身的治疗效果外,还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二、扯痧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用手指扯起皮肤,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之为扯痧疗法。

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的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本方法简便,容易掌握,容易施用,效果较好。

操作方法

1.部位选择:腹部(下脘、石门、天枢)等;颈部、肩部(肩井等);背部。
2.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
3.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
4.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
5. 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三、揪痧

将中指和食指弯曲如钩状,蘸水夹揪皮肤,造成局部瘀血。这种揪痧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称揪痧疗法。图144。
本法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故揪痧也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操作方法

1.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
2.术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此时常发出“咯”的响声,“揪疙瘩”之名即由此而来。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间,造成局部瘀血。
3.一般在局部夹揪2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如果病情较重者,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
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则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四、放痧

以针刺静脉或点利穴位出血,用于因痧而达到治病的施治方法,叫做放痧疗法。

操作方法

l.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施治部位。
2、如在静脉放痧时,应先将患者左上臂近心处用布带或止血带捆紧,嘱患者握掌。然后,在局部用碘酒棉球消毒皮肤,再用75%酒精脱碘。待干后,用消毒三棱针在肘静脉处缓慢刺入半分至1分深,随即缓慢拨出。没有三棱针时,用大号缝衣外亦可。针刺后,让病人张开手掌,而后挤压放血,随放血处置一干棉球,压迫片刻。
3.在穴位放血时,可根据病情需要,经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或缝衣针直接点刺。

五、挤痧

对因痧引起疾患,用两手大拇指的指甲互相挤压皮肤的治疗方法,叫做挤痧疗法。

操作方法

1.患者坐位或卧位。
2.术者用两手大拇指的指甲背在施治部位处做有规律、有秩序的互相挤压,直至局部皮肤出现“红点”为止。
3.依病施治,“红点”可大可小,一般要求大如“黄豆”,小似“米粒”。 


google提供的广告

附图

  上传图片

盘点自然疗法主题

自然疗法:即运用各种自然的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具体而言,自然疗法是应用与人类生活有直接关系的物质与方法。  

音乐疗法
浸洗法
耳穴压豆法
湿敷疗法
按摩疗法
刺血疗法
温泉疗法
药物敷脐
淋洗法
塞鼻法
白降丹划点法
热罨法
涂搽法
含漱法
枯痔法
兜肚法
穴位注射法
药衣法
蜂毒法
扑粉法[医学自然疗法]
冷水疗法
药枕法
食盐疗法
坐药疗法
 

药捻疗法
耳内吹粉疗法
火罐疗法
艾灸疗法
刮痧疗法
耳压疗法
拍打疗法
冲洗法
溻渍法
针刺疗法
插药法
药线挂线法
自然疗法
薄贴法
湿敷法
洗伤法
箍围消散法
腐蚀疗法
药蛋滚穴法
握药法
灌肠点滴法
熏洗法
蒸气疗法
擦洗法

药棒疗法
沐浴法
摩擦法
催嚏开窍法
蒸汽疗法
敷贴法
鼻嗅法
洗足疗法
冲洗疗法
食醋疗法
刷牙法
吹耳法
滴点疗法
噙化法
气雾吸入疗法
取嚏疗法
酒醋法
外敷方法
烟熏疗法
药线结扎法
药物鞋垫法
坐垫法
鳝血法
点穴疗法
  

滴耳加压法
塞耳法
坐浴法
热烘疗法
冰敷法
敷脐法
泥沙疗法
森林疗法
热熨法
药带疗法
熏鼻法
坐药法
久咳盐敷疗法
点睛法
含漱疗法
洗疗法
沐浴疗法
咽部涂布疗法
敷脐疗法
自然敷贴疗法
药捻法
熏洗疗法
冷敷疗法
挑割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