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石磨豆浆机价格:当官是苦命的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0 09:08:26
当官是苦命的活

  ◎文_艾冰

  “当官苦命?谁觉得苦就下来,让我当当试试!”这个命题一经抛出,网络上顿时一片“讨伐”之声。先别忙着否定,咱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故事,您再评论我说得合不合理。咱们不光讲故事,还试图为这些“苦主”们指一条明路。需要说明的是,这里面所反映的,也只是当今多棱官场中的一个侧面。

  领导失误下属买单

  典型案例

  接了一个电话以后,某镇王镇长的心情烦透了。这个上级部门打来的电话说,由于工作人员统计弄错了名额,现取消部分“两参”人员的定补发放。(“两参”人员即参加过朝鲜战争等14次局部战斗,参加过核试验的人员。)

  “名单都出文件确认了,不少‘两参’人员都已知晓。现在要取消,不是出尔反尔吗?”

  王镇长向上级报告了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相关人员意见很大、取消发放于政府的威信有损等。上级表示了歉意之后说,理解镇上的苦衷,希望镇上妥善解决。

  果不其然,被取消补贴的老同志十分生气。王镇长和镇干部一起说明情况,百般劝慰,还请自己的老父亲出马安抚,才将他们的不满慢慢平息下去。

  事实上,许多官员都与王镇长一样,经受着为上级失误“买单”的痛苦和煎熬。更有甚者一度进了监狱。

  今年5月,广东省廉江市国土局副局长何耘韬因违规为房产公司办证提供方便,被判刑半年。实际情况是,何耘韬此举属政府决策。当时因会议纪要表述不明,国土局地籍股拒绝办理,何耘韬还与常务副市长发生争执,后在清理办的协调下,请示了市纪委后,何耘韬才签了字。最终,此事以廉江市检察院撤销诉讼,何耘韬官复原职而宣告结束。

  各方出招

  “何耘韬式”难题,反映了法律明规则与官场潜规则的冲突——明规则强调,要依法行政;潜规则强调,要依领导指令办事。故事中的两个例子,说到底都是“对上负责”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官员缺乏对上级说“不”的底气,上级明明有错,却常常理直气壮,甚至出了事一推了之。

  中国政法大学公共决策研究中心主任何兵认为,下级应该遵守上级作出的决定,法律规定如果上级的命令不合理,下级可以提出意见;官员遭遇何耘韬这样的事情,如果上级的命令明显违法,下级提出异议无效,执行后出现问题,应该实行问责制,追究领导责任。

  如何让下级官员不再“很受伤”?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琳的观点是,要消减上级领导对下级官员的“合法伤害权”,以制度来保障下级官员的权利。客观地说,要实现这一点,难度和阻力显而易见。

  过度考核疲于奔命

  典型案例

  处理完“补贴乌龙”事件,眼见快到年终,王镇长又在为考核的事情发愁了。上级对镇主要官员的考核,涉及计划生育、招商引资、精神文明建设、教育、扶贫攻坚、就业服务、医疗保障、公路建设、安全生产等的完成情况,细化到具体项目,更是多达100多项。

  “我们镇的人手非常紧张,还有几人被抽调到了县上。每年完成上百个考核任务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去年,创新工作就没有搞好。”王镇长坦言。

  而邻镇却钻了个空子。头两年考核时,他们报的创新工作就是“实行群众信访代办制度”,去年,他们又以“实行群众信访代理人制度”上报,顺利过关。

  “考核任务那么重,人手那么少,说不定哪天我也这么做了。如此‘创新’也是一种无奈。”王镇长说。

  “迎考”也是一件苦差事。“年终考核时,各部门的考核人员都集中在那1个多月下来,有时一天要接待好几拨,晚上还要为第二天的考核准备材料,其他事情很难兼顾。”

  在他看来,“考核过度”使自己疲于奔命,变成了为考核而工作。就像是一个受应试教育的学生,“不停地为了应付考试而答题,却很少思考为了什么而学习”。

  王镇长的话道出了很多基层官员的苦衷。媒体曾报道,有基层官员三分之二的时间都用在了“迎考”和开会上。与此相呼应的是,2009年,《人民日报》、《人民论坛》等媒体在全国调查了105名县级、乡镇党委、政府官员,在回答“工作中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时,30.5%的官员选择了“政绩考核压力大”。

  各方出招

  考核本是为了促进工作,但考核过多过滥之下,除了助长形式主义、弄虚作假外,甚至还可能滋生腐败。更有少数官员为了“政绩”不顾实际地拔苗助长,留下一屁股“民生债”。

  一些地方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开始为官员“减负”。2009年,广东在对全省356项面向乡镇(街道)的检查考核项目进行清理后,撤销其中的327项,只保留29项。宁夏吴忠则变“流水考核”为“综合考核”,以往由几十个部门进行的对市级部门、乡镇进行的40多天的考核,市委组织的考核组仅需半天就能完成。

  建立科学的官员考核体系既需要精简考核名目,更需要从方式方法上进行改革,提升考核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广东省韶关市委党校副教授刘意提出,要改变以往由上级闭门造车确立指标、下级执行的状况,让下级官员根据部门工作性质、难度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等自提指标,上级逐一核实判断是否妥当,最终由双方共同敲定。确定后进行公示,无异议则据此进行考评。

  专家认为,更重要的是,考核双方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只有这样,才能还原考核的初衷,以考核提升工作质量,促进长远发展。

  维稳压力苦无处诉

  典型案例

  这天中午,王镇长和镇党委书记启程赴县城,准备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刚走到一半,在家镇领导就打来电话:“村里报告,刘某不见了。”

  刘某是当地有名的“闹访专业户”。2003年,他工作的某县属企业破产。安置费是按照文件发的,可他总认为补偿标准太低,从此走上了上访之路。

  按常理分析,刘某“失踪”应该与当地即将召开的重要会议有关。王镇长连忙向上面通报。果不其然,很快就有民警发现刘某在会场周围活动。王镇长一行赶往现场时,刘某正与几名民警僵持不下,旁边还有不少围观的群众。忽然,刘某双腿跪下,声泪俱下大声喊道:“我要给县长交封信,他不接我就跪在这里。”

  众人拉的拉,劝的劝,费了1个多小时,才把刘某劝上了一辆面包车。那边,村组干部和“维稳责任人”已在公路分岔口等候。把刘某送回家后,还要安排人进行“贴身盯防”。

  “我也知道这样做只顾得了一时,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但我们也有苦衷。”王镇长说, “维稳是硬任务,出了事一票否决,层层追究下来,大的小的(官员)都脱不了干系。”

  王镇长坦言,现在上访的情况复杂,有的是地方政府失误在先,有的是政策原因造成的,也有漫天要价无理闹访的,但上面往往不管那么多,只要有人去,就打我们的板子。

  目前很多地方的信访维稳走入了一个怪圈: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只是想办法把问题按下去。最后,层层压力都堆积在基层。“盯防、截访,花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让我们身心疲惫,这是一种苦。还有,有时明知很多上访户有苦衷,却无力解决,还要苦口婆心劝他们回来,这难道不是另一种苦吗?”王镇长说。

  各方出招

  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做好包括信访维稳在内的维护稳定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官员维稳的同时,也要正确认识矛盾背后的深层问题。

  有专家受访时称,大多数人上访是因为地方政府失误在先,只有改进工作,保障公民应有的权利,才能将闹访的可能性降至最低。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所述,“维权就是维稳,维权才能维稳”。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不久前表示:“现在一提维稳就是社会刚性维稳,不稳定的背后还是个公平问题,所以,我们要解决公平和民生等问题。从今年开始,国家强调民生和收入分配改革,很多惠民措施基本上都在落实了。”她认为,也不必过高估计危机的发生,要以容忍的态度,用协商、妥协的方式增进共识。

  对官员的具体维稳责任而言,也应该按照事件的性质进行清晰划分和明确界定。属于官员工作失误行政失当的,该问责的就必须严厉问责;而不属于官员本身责任的,或是超越其处理范围外的,如政策性原因,就不能乱打板子。对于个别违法闹访的,要通过法律的渠道解决。

  为何挨骂的总是我?

  典型案例

  翻开王镇长的工作日志,简略的记录勾勒出他一天的忙碌:“早7:30,召集村“两委”和工程负责人、村民代表开会就路面污染事宜协调;11:00,处理两村争水源引发的纠纷;14:30,开镇党委常委会;16:00,到办公室修改报送县上的经验材料;17:00,到工地检查重点项目完成情况;18:00,接待老上访户;19:00,继续修改材料……”

  忙完公务,王镇长回家已近晚上9点。忽然接到电话,某网站刊文报道了镇上两村的水源纠纷。他赶紧上网查看,文章最后借村民之口指责“相关部门不作为”,笔锋指向了镇政府和他本人。

  “这是多年遗留的老问题了,我们已经拿出了引进水厂的方案,怎么能说我不作为?”王镇长很不满。和他持相近看法的不在少数——重庆去年在1000多名官员中进行的调查显示,有42%的人不能接受“网民嘲讽”。

  更让他不解的是,现在社会上但凡公务员与他人发生冲突,有些媒体和网民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就开骂,一个很寻常的民间纠纷都会因为一方的官员身份被大肆炒作。而事件曝光后,不管他们是否有错,领导往往认为影响了本地形象,也对他们施压,让他们备感憋屈。

  “现在社会上一些人确实有‘仇官’心态,说话很难听。事实上,多数公务员权小责任大,兢兢业业安守本分,辛苦不输绝大多数人,为什么要戴有色眼镜看人呢?”王镇长说。

  各方出招

  不少人认为,当前官员主流是好的。网络上的一些评论之所以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等才是深层原因,也反映了政府公信力亟待提升。尤其是基层官员,身在权力结构金字塔的底层,直接与老百姓打交道,很容易成为“出气筒”和“替罪羊”。不过,官员也需要正确看待媒体报道和公众监督。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看到很多网民骂我,把我说得一塌糊涂,当然我也看到挺我的。”汪洋觉得这些都是正常的,网络最大的好处就是这样,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诉求,“我们作为公众人物,应该正确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意见,甚至是骂我们的意见”。

  据新华社记者王甘武观察:从个案来看,媒体对官员的负面报道极少有完全违背事实的。一名知名时评人更坦言,媒体反映的问题以前早就存在,只因当时透明度低,公众不了解。现在发达的舆论,给了官员反思权力边界的机会。

  怎样才能让官员少挨骂?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白智立认为,“公开”是一大良方。“政府活动越透明和公开,就能规避和解决来自社会的不公正的批评。”白智立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霓认为,官员应该多一点‘公仆情怀’,进而在理念和行动上,对权力存一分敬畏之心,对群众多一点服务意识,苦、累、冤的感觉也会大大减轻。

  正如有评论所说,官员的“辛苦指数”应当与百姓的幸福指数成正比。当官员“辛苦指数”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指数,也会提升官员自身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