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关电脑都更新:“江南的农耕回忆”——蒋巷民俗馆参观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12:26




             《“江南的农耕回忆”——蒋巷农家民俗馆参观记》  茗彦文\摄

   

    小桥流水,林木葱茏,走进蒋巷江南农家民俗馆,不由得让人大吃一惊。迎面是一个普通农家的小院。门半掩着,小狗顽皮地探出头,一位挽着花白发髻的阿婆坐在门口,挑拣着“绷筛”里的毛豆。面前有好几只母鸡带着毛茸茸的鸡宝宝在吃谷子,阿婆的脚跟头还趴着一只打盹的小黑猫,造型栩栩如生。那地面铺就的青砖,墙边垂挂的作物,连同那矮矮长长的凳椅,民俗气息扑面而来。

    这么逼真,我们小时候的家就是这样的,同事大都是六七十年代来自农村,见着这样开场的名俗馆,全都兴奋了起来,那可是我们今生最开心、也是最怀念的童年光阴啊!

    一路深入进去,江南农家民俗馆涵盖了江南农家的民风民俗,分农耕、生活、风情和百物等专题,在声、光、画、塑像和实物的配合下,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具有浓郁江南水乡特色的画面。

    馆内收藏和展示的江南水乡寻常百姓人家所使用的生产、生活用品和用具,真实地反映了江南农村水乡人家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她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内涵最深的民俗馆之一。

 

 在我的老家,这黄牛还是在我的孩童时代,三十多年前出现过。见着黄牛辛勤在地里耕耘,主人很少喂食,甚是心疼。偷偷从家里拿出米饭,塞上一碗,发现他根本不吃,抓上一把草,老黄牛吃得甚欢,从此知道牛吃的是草,耕的是田。 

  

 

 老家的门口有大片的场地,爸妈用这竹篱笆虚虚围上,那篱笆门却很难真正合拢。夏天时,矮矮的篱笆上一头满是绿色,是蜿蜒而去的丝瓜藤,那黄黄灿灿的金花漂亮极了。另一头满是红色,是嘟囔囊的扁豆,紫的发光,红的宁静。院落里有一颗枇杷树,两簇月季花,还有一鸡窝。老家的房子二十年前就卖了,可她的身影从没离开过我的梦乡。

 

 

不知道何时我们丢弃了这些物件,一件件,一样样,记忆中该是有了煤气灶,有了商品房,塑料代替了一律的木色木桶竹制品。厨房清洁了,漂亮了,可有害物质堆积了,是进步抑或倒退,环境的快速恶化,我们愈发怀念农耕的生活。

 

 

这分明是我家的客厅。三间房的正中放着厚厚重重的八仙桌,那高高的长条凳坐得舒服、踏实。插秧的妈妈还没回来,可姐姐早就做好饭菜,盖在篾罩下,不允许我和弟弟偷吃一点。等着天黑,母亲回来开饭,垂涎欲滴,这份向往如今却荡然无存。

 

 

农忙时,爸妈劳作很晚回家,那时家家三四个孩子,满大街的小伙伴。多少个夜晚,小伙伴们坐在柴禾前,盯着难得觅来的小人书,看得入迷入神,母亲的声声叫喊,晃过神来,飞奔回家。吃过晚饭,小伙伴又聚到一起,依然是小人书相伴。

 

 

 辛苦的父母,忙时顾不上几个孩子的梳妆打扮,可忘不了对子女的谆谆教诲,做人要诚实,要勤劳,要尊重长辈,要热爱劳作,还要爱护青蛙,爱护小鸟,那是我们人类的朋友。父母没能给我们万贯家产,却留给了江南百姓勤劳善良的优良品性,受益一生啊!

 

 

 在名为“无限江南”的百物专题展馆中,有百桶、百凳、百篮、百罐、百灯、百衣,并配有民间工匠、篾匠、桶匠、补锅匠、鞋匠、磨刀匠,更让人对旧时江南人家的生活回味无穷。

 

   

在这里,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从前,踩水车,推碾子,辨五谷,识古灶,看农具,体会传统农民一天劳作的辛勤,感受传统农业的乐趣,恍然置身于男耕女织、牧童笛声的年代,体验真实而温暖的平民生活。

带老爸老妈来这参观,他们一定喜欢,同事们纷纷建议。是啊,这样的生活现状是我们辛勤的父母大半生的真实写照,这儿浓缩着他们的生命轨迹,快乐与不幸,青春与美好。

中饭时,遇上姐姐的好朋友,常熟市委徐书记的爱人,得知这民俗馆后面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更记录了一位名叫沈月英老人的二十年收藏艰辛,甚是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