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fc窗口程序设计:一个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与反思_前沿动态_教研频道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6:47:44
一个新教育时代的到来——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课程改革实验的回顾与反思

  发表日期:2007年11月21日   出处:基础教育课程杂志 2007年10期    作者:熊文君     【编辑录入:wx】

题记:

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教育变革,它将造就一个新的教育时代!

“2001年9月起,我们亲眼目睹承载中国教育理想的新课程一天天进入千万所中小学校。即便是在最偏僻的农村学校里,课程改革带来的新鲜与兴奋也让教师和学生久久不能平静。这是一段不能忘怀的经历。”这是课改6年后,湖南长沙开福区一名基层教研员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中写下的一段回忆,我想,这也是开福区所有教育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慨。

2001年金秋,开福区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率先走进新课程。当年全区共73所学校,小学、初中起始年级208个班级,8326名学生,一年级、七年级全部学科和三年级部分学科投入新课程实验中。至今,新课程实验经历了区域课程文件的出台与实验准备(2001年2月至8月)、区域义务教育课程实验与新中考方案形成(2001年9月至2004年7月)和区域义务教育课程反思、全面推广(2004年8月至今)三个阶段。

6年中,我们深深体验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除了激情与欢乐,也有着困惑、苦恼、彷徨,更有着问题和挑战。我们在研究探索中成长,在艰难曲折中前行,在理性思考中迈进,并最终在辛勤耕耘中收获。

激情与兴奋:破冰之旅

在2001年8月开福区的新课程通识研修活动中,一位年轻的实验教师在工作日志中写道:“2001年秋天,我成了一名国家级实验区的数学实验教师。开始接受系统而全面的新课程理念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并有幸聆听了国内很多知名专家、教授的讲座。专家和教授们与我们倾心交流,他们的教育理念使我受到很大的震撼,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头脑风暴。”

专家的智慧与教师的激情交织着、碰撞着,震撼着每一位参加者的心。随后,教育行政人员、教研员和实验教师开始“南访北学”,在学习与交流中探索着新课程。接下来,新课程的种子开始在学校里生根发芽。

[探索1]校本课程建设打开局面。开福区的“袖珍小学”紫凤小学,在浙江师大傅建明教授的指导下,从研制《校本课程开发指南》、《校本课程开发方案》,到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与审议校本课程纲要;从考评校本课程教师以及进行专题培训,到实施、组织、评价与管理,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学校先后两次代表开福区在全国校本课程经验交流会上做专题发言,以学校经验为基础的《讲述我们自己的课程故事》在《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上发表,赢得了港台教育界和兄弟实验区的高度评价。

同时,开福区配置了校本课程专职教研员,引导全区中小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学习、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及创造性实践。区域校本课程研究组编制了《开福区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开福区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指导意见》,探索了板块组合型、主题活动型、目标辐射型等几种校本课程开发形式;在课程内容上逐步形成了区域标志性课程,建立了资源丰富、条目清晰的校本课程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2003年3月,开福区又启动了中法合作研究项目“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在教育部科学课程项目组负责人罗星凯教授与教研员刘翠鸿老师的引领下,10所学校,3所幼儿园进入实验,实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

[探索2]综合实践活动成果颇丰。在国家必修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涵盖面最广的,实施难度较大,开福区对此可谓先走一步。2000年6月,教育部华中师大课程研究中心将开福区作为国家综合实践课程实验点,同时,我区还参与了湖南师大主持的“综合实践活动—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指定领域”的研究。在此期间,开福区获得了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培养了一批有经验、有想法、有成果的骨干教师。

其中,清水塘小学“三湘院士知多少”系列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尤为突出。在杨湘萍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拟定访谈提纲,走进袁隆平院士的家,参观水稻试验田,与袁隆平院士亲密地交流。此次主题活动被《中国教育报》报道后,各方反响非常强烈。沅丰坝中学刘娟老师指导的“三探捞刀河刀剪”主题活动,既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来了解家乡的发展,又使用信息技术来收集捞刀河刀剪的有关资料,还综合《语文》学科的小记者采访活动,用《数学》学科的图表进行比较,用《科学》领域的知识来审视传统的制作工艺,又以《艺术》学科的眼光来给刀剪包装进行创新设计,较好地实现了“综合”与“实践”。

同时,开福区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与设计。第一步,明确课程的价值,落实课程实施目标。探索教学策略、完善管理制度、开发课程资源、构建评价体系。第二步,制定系列方案,进行长期规划。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实验研究方案、内容开发与课程资源利用方案、教师培训方案等。第三步,分年度制定具体计划、落实研究重点。第四步,在年度计划的基础上将具体工作以半月要点的形式进行短期安排。同时,开福区教育局拟定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确保该课程的顺利实施,还聘请了众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从2001年到2004年,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湖南日报》、湖南省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分别对我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进行专题报道,对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探索3]课程评价改革破冰前行。在教育部“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评价项目组的专业支持下,开福区对全区各项课程评价改革实验内容进行研究。同时,专门成立了由区政府教育督导室、区教育局基教科牵头的新课程评价研究工作组,形成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在学生评价改革探索上,我区突破传统以学业成绩论英雄的做法,构建 “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定+特长鉴定”的三维学生评价模式。规范了成果型(1~2年级)、主题型(3~5年级、7~8年级)、评估型(6、9年级)三种类型的成长记录袋,并将学生过程性成长记录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成长记录袋材料作为学生初、高中升学综合素质评定的重要依据。同时强调发挥日常评价的作用,促进学生成长。同时,我们改革考试制度,在小学低年级段探索以游艺测评为主的考试方式;对中高年级段的学生采用纸笔测试与平时表现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并用等级表达。在新中考探索上,我们率先进行科学实验操作、英语口语测试、综合素质评定纳入中考评价的尝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

在课程实施评价上,我区评价研究工作组边实践,边研究,严格遵守国家三级课程设置,实现新课程实施和学校办学质量的发展相结合,同时对学校与教师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以教学督导、常规调研、质量监控等方式进行周期性评估调研。在教师评价上打破 “只看学生学业成绩”的传统做法,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提高的评价制度。以沅丰坝、国庆、清水塘、三角塘为代表的中小学给每位实验教师建立一个专业发展档案袋,内容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研究的课题、指导的课例、撰写的论文与教学反思、获奖记录、学生作品、教师研修记录、教学实录(包括录像、光碟)等。学校定期对教师档案袋进行评价,通过这种质性评价方式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思考。同时区里还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评价模式,通过听推门课、研讨课例、小课题研究等形式,将课堂教学评价关注点转向学生课堂行为表现、情绪体验、过程参与、知识获得以及交流合作上。

[探索4]综合课程教学迎难而上。科学、艺术、历史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综合课程的开设受到学生欢迎,但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学校课程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科学课程,习惯了分科教学的老师们,突然要在一堂课同时面对多学科内容,该怎么办?

在教育部科学课程标准组专家的支持下,开福区科学课教师决心迎难而上。首先是解析课程标准与剖析教学大纲。区域科学课程研究指导组比较研究后认为:知识点上没有问题,重点要在科学课程实施的过程与方法上、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上以及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上进行探索。接着,开展学科专题研修。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的原则,解决迫在眉睫的学科知识缺陷的问题。最后,集体备课。各中学成立学科集体备课组,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集中进行教学方案的编制,相互开放课堂,用集体的智慧来推动科学课程的实验。

工夫不负有心人,开福区的科学课程建设工作获得了教育部与兄弟实验区的高度评价。其中,长沙市第八中学成绩特别显著。在广西师大罗星凯教授、湖南师大石鸥教授等专家,科学教研员余炜炜和毛晓蓉、柳长庚等老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形成了由课程专家、教研员、一线实践教师三位一体的科学研究共同体。他们把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和现象,激发他们对未知科学世界的探索欲望作为教学的重心,同时把科学教学的空间从课堂延伸到户外:组织学生参观自来水厂,了解湘江水如何净化成清亮的自来水;在秋游活动中,了解自然生态;在体检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结构,并建立健康档案;在中秋之夜,组织学生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月球环形山,进一步了解宇宙星系的秘密。课堂的延伸,促使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学生也从原来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八中的科学实验室,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的第一个科学课程实验室。曾亮洁和高建伟老师用身边最常见、最不起眼的塑料瓶、玻璃瓶等制作出五十多种实验仪器,包含有力、电、光、热、声、生物等各种要素,基本涵盖了科学课的实验活动。这两位老师也由普通的实验员,成长为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探究的优秀导师。

从2001年到2003年,开福区的教育工作者们一直处于新课程建设与实施的激情中,我们辛勤的汗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高度的关注与评价。教育部、湖南省政府、省教育厅、长沙市政府、市教育局的领导多次来到开福区视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教育部和各大学、研究机构的专家也经常到开福区传经送宝,中央电视台、《新华每日电讯》、《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瞭望新闻周刊》等权威媒体分别对开福区课程改革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开福区的经验也多次在各级教育研讨会上收获了掌声与好评。

在激情与兴奋中,2003年11月,我们迎来了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教学改革调研。调研团既充分肯定了国家级实验区新课程实施的成绩,也指出实验区的教学改革存在许多问题,如把“对话”变成“问答”、为夸奖而夸奖、把“自主”变成“自流”等等。这份调研报告让我们开始认真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重新审视我们的新课程实验研究。2003年的冬天,我们的激情开始慢慢沉淀,我们开始沉思,开始深入探究教育工作的深层次问题。

困惑与反思:跋涉之旅

有能力辨别正确与错误;有勇气摒弃错误的行为,走出误区;有信心坚持正确的观点,付诸实践。这是任何改革的实践者都必须具备的素质,课程改革也不例外。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我们开始反思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

[问题1]课堂教学为何流于形式?困惑之一:“合作学习”怎么合作?“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了,可是为什么要采用合作学习?大班额下如何有效组织进行合作学习?是不是都需要采用合作学习?都是我们未曾深入思考的问题。困惑之二:“你真棒!”真棒吗?“很好!你真棒!”这种教学评价是不少教师很喜欢用的。我们常常看到,不管是什么原因、在什么场景下,学生撞对了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都会得到如此肯定。我们还来不及认真思考:日常评价如何适应不同年龄段孩子发展的需求?我们也没有想到这种泛化的夸奖最终沦为廉价的赞美。困惑之三:“完美”的课堂完美吗?华彩的课堂就如一曲独幕剧,似乎每一个小节,都经过教师的精心打磨。到最后就是舞台走秀,学生的思维被教师所替代、被教师的言语所捆绑,学生好比一个个被操纵的木偶。我们呼唤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可是在实验初期这种形式化的课堂就真真实实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开始反思:合作学习有形式而无实质的原因,就是教师对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思考与设计。出现了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及价值都要追求小组讨论的现象。加之讨论时间没保证,有时学生还没有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就在教师的要求下结束了。教师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把学生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这是典型的应付式、被动式讨论。而在学生方面,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结果往往是组长的意见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胆怯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成了陪衬和听众。这说明我们在追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没有把握好实施的“度”,这种合作、讨论的意义如何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探究学习方面,有的时候我们将探究“泛化”与“神化”,把无须探究的内容拿来探究,从而导致探究的浅层化和庸俗化。而有的时候我们又用科学家的探究性质和水平来看待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从而导致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屑一顾,过分关注和挑剔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不在意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即评价,但课堂教学中程式化的评价有时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反而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我们不能对九年级的学生还是采用一二年级“小红花贴上头,小奖章印上本”的激励方式,我们更需要的是用合理适度的评价方式来引导学生成长。正如易虹辉老师所说:“我们要开始追求一种有思考价值的课堂教学,课堂不求完美,只求真实而有价值,讲究从学生的思维水平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自己寻求发现,引导学生体会那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课堂是学生的生命阵地,老师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发现、去经历、去创造。”而只有当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真正的转变,才不会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流于表面。也才可能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问题2]教师专业成长压力何在?困惑之一:没有教材的课怎么上?新课程来临的时候,有的课程没有教材,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需要纳入学校课程计划中,由教师主动开发教材。同时,有的教材还不很成熟,需要教师创造性地为教材“补台”。还有的教材(如英语教材)容量大,而我区专职教师相对缺乏,教学任务难以完成,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学习英语的难度很大。在这种现实条件下,需要教师主动思考整合教材、创造性地实施教材。但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从原有的教材观念走出来,不具备教材的开发与整合能力,也就难以成功地实施教学,教师承受着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困惑之二:谁来帮助我进步?这是实验教师发自内心的呼唤。这种呼唤一方面反映出教师想获得专业成长却找不到平台,不知道如何发展的现状;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教师的“等、靠、要”思想,专业成长的内驱力不强。

我们意识到,教师的压力来自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与现实教学之间的差距,教师迫切需要获得专业技术上的支持。虽然我们集中进行了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但只能解决对课改和新课程学科教学知与不知的教育认识问题,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的旧有观念随时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思维和课堂行为,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质量观。教师观念转变、专业成长的需求,迫切需要教研重心下沉,重建教研制度,要将合作与交流的教研方式引向学校,扎根课堂。

[问题3]实验生进了“旧”高中怎么办?开福区首轮初中新课程实验结束,高中新课程实验尚未启动,这就意味着我区首届初中新课程毕业生将进入旧课程高中学习,学校、教师以及家长不得不为孩子能否适应而担心。课改实验以来,社会各界一直存在种种善意的担心和忧虑,特别是关于课改实验区学生“学力下降”的言论不绝于耳,加之有些实验区先后退出综合课程的实验项目,使依旧坚持的我区感到巨大的压力。

此外,还有一种主张,忽略新旧课程的差异,希望用同一套试卷测试实验区与非实验区学生,虽然声称“相信实验区学生能考出好成绩”,但实际上却使实验区感到更大的压力。凡此种种,使我区实验进展艰难曲折起来,一段时间实验学校学生转学的现象颇为明显,学校与教师、家长与学生都承受着相当大的压力。

面对种种困难,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引导建立一种先进的质量观与人才观,同时我们还迫切需要改革考试与评价制度,建立一种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评价制度,让参与课程改革的学生受益。要解决现存的问题,把教学改革深化下去,就要加强面向实际的研究探索,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的建设,推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推进考试评价改革的步伐。我们迫切希望一场深刻的制度变革来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解决我们前进中的诸多困惑与问题。

理性与行动:希望之旅

2003年12月下旬,全国“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首届研讨会在上海举行,研讨会上,教育部领导“在国家实验区建设一批实验性、示范性的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基地”的决策,特别是“基地建设要结合农村地区的特点,充分发挥农村中心校的辐射作用,通过联片教研等有效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指示如一阵春风,将开福区新课程实验从困惑与反思中推向了理性与行动的希望之旅。

[行动1]:启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2004年2月,开福区教育局与湖南省教科院、长沙市教科院联合创建“全国实验性、示范性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启动会召开。会上聘请了省市教科院专家以及区教研中心教研员为专业支持者,到全区18个基地校进行校本教研工作,并发布了《长沙市开福区教育局关于加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新课程实验的意见》。联合创建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同时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示范性基地学校创建活动,加强全区中小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建设学习型学校。

启动会后,我们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

首先,强化校本教学研究,提高学校教研的水平。保障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研究教师在自身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的成果能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并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发展。强调研究为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及学校发展服务。

其次,创新教学研究机制,实现教研工作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深化区教育科研中心内部改革,建立教研重心下移的新的“三.二”教研工作制度,即教研员每周两天集中下中小学听课、调研,一天下基地校进行专业支持,两天处理学科常态研究工作。同时与省、市教学科研部门和湖南师大课程研究中心结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探讨开展校本教研的方法。

第三,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将专业支持落到实处。一是区专兼职教研员、骨干教师通过开福教育网发布下校专业服务“工作菜单”,由学校“点菜”制度。二是名优教师对口帮助农村学校制度。三是校本教研基地学校每月工作汇报,轮流举办现场观摩交流活动制度。四是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建设评估、监控和管理制度。五是大力倡导读书,建立教研员、实验教师培训学习收获汇报和心得交流制度。六是优秀课堂教学观摩,叙事研究成果交流与明星教师评选制度,等等。

我们欣喜地看到,校本教研制度在全区90%以上的学校得以建立,城北片、三街一巷片、农村联片等校本教研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绝大多数教师能经常、主动参加教研活动,教研员实现教研重心下沉,不再游离于学校之外。教研员人人分工、个个负责,通过邮箱、博客等形式与教师探讨交流,为教师提供帮助。一批教研员深入课堂,深入偏远的乡村学校,帮助教师、学校成长。随着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的建立,教师的教学正在变得更加有效,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得以形成,学校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基地。

我们还欣慰地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不只是微观地研究教材,也在关注教育的大势:不只是听别人讲,还自己静心思考;不只简单模仿名师,也依据自己的实践来创造。同时,一股书香弥漫在校园,许多学校形成了开放课堂,潜心读书的风气。麻园岭小学“书香校园日”、伍家岭教师读书日、三角塘小学“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读书”等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同时,区教育局与教研中心编印教师读本《给你一生的幸福》,人手一册,并在开福教育信息网上登载教育美文赏析,激起了区域读书的热潮。

2005年1月,第二届全国“创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项目经验交流与工作研讨会在长沙举行,再次将我区校本教研制度基地建设活动推向高潮。此次研讨会,开福区共承担了中学(八中)、小学(清水塘)、农村(中岭小学)三个分会场的交流与研讨任务,我们分别以“明星教师讲述自己成长的故事”、“课例研讨”、“教学直通车”、“校长论坛”、“学术沙龙”的形式向领导、专家和兄弟基地展现了开福区新课程实验研究的风采。

[行动2]:探索新的初中毕业生评价体系。2004年,我区遵循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精神,在教育部中考评价组专家以及长沙市教育局、市教科院领导与教研员的引领下,针对我区新课程实验毕业生素质发展实际,在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定和普通高中招生录取方面大胆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一是学业考试用等级呈现;二是综合素质评定顺利实施;三是高中招生录取取得突破。学业考试用等级表达淡化了同一等级之间的差异,有利于引导教师、学校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高中多样化招生录取创造了条件。综合素质评定以学生初中三年过程性实证材料和关键性表现记录为基础,将科学实验、英语口语插标成绩以及体育与健康、艺术、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性区域测评成绩和学生互评结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从学生“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审美与表现能力、运动与健康状况”五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实现了学科即评价、教学即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功能,发挥了评价的导向与促进作用。

2005年,我们又协助长沙市教育局研发了综合素质评定电子化平台,以信息技术手段优化实施评定过程、确保其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信度与效度。系统等级权限的设置既利于选拔又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更加真实、客观。同时解决了“初中评、高中用”的困难。电子档案的出现,使得高中招生学校调阅学生档案实现了快捷、全面,同时高中学校可以根据实证信息进行甄别与筛选,利于高中学校选拔学生。电子化平台还减轻了教师、学生的负担,使他们可以更快速、便捷地实施评价。

我区起草的中考改革方案,作为长沙市2004年中考中招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教育部有关领导作了汇报。2004年9月,开福区新中考的经验得到了教育部以及其他实验区的高度评价,并在2005年湖南省的中考会上作经验介绍,这是开福人智慧与汗水、创新与实践的结晶。

[行动3]:学科课程建设走向深入。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给各学科课程的建设发挥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学科建设更加理性。一是各学科研究九年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运用课程标准指导学科教学,通过实验将课程标准具体化、实践化。二是了解学科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把握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理解教材本质,创造性处理和运用教材,同时对教材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三是探索学科课程的教与学,构建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符合我区实际的教学方式。四是将学科实验研究的任务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落实到各阶段的常态研究中。五是在学科实验研究中,探索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研修模式,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建设者与执行者。

由于各学科持续参与教育部学科课程标准与学科教材的验证与修订工作,现在学科教研员与部分学科骨干教师已经成为新课程的合格建设者。我区的许多骨干教师在全国以及省市教学研讨与教学赛事中常常“摘金夺银”、载誉而归,我区的学科教学研究成果也多次在各级评比中获奖,受到领导、专家的高度评价。

我们收获幸福与喜悦

“课程改革是人的改革”,“课程发展是人的发展”。“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课改实验的出发点和归宿。6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对新课程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正在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宝贵的学习品质,积累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沉淀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而这正是新课程孜孜以求的。

学生的素质发展从2004年中考学生体质健康测评结果可以窥见一角。由长沙市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初中毕业生体质健康测评的结果显示:在体育设施远不如非实验区的情况下,开福区实验班的合格率为96.68%,长沙市非实验班的合格率为91.35%。

2007年2月,开福区分别选择了周南中学等十多所学校1069位学生为样本,从多个角度对2004年、2005年、2006年三届课改毕业生进入高中后的学习与生活状况进行跟踪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在学习方式方面,55%的学生非常适应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困难选择自主解决的占55%,选择同伴互助的占35%;在学科优势上,选择文科的占40.5%,理科的占27.5%,选择艺术科占13%。这些数据说明,学生的学习方式已经实现了重要的转变,学生能悦纳自己、主动克服困难,同时在语言与艺术学习领域具有优势。

同时,我区初中学生素质发展状况从高中学校的反馈意见中也可以略知一二。拥有“开福实验班”的省重点高中周南中学黄水宁校长认为:“新课程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语言交际、动手操作等能力,对学生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学生学习品质与个人素养都明显比非实验班要好。”

另据《长沙晚报》报道,在综合素质发展状况方面,“开福班”成为校园的最活跃分子。对于丰富多彩的高中课余生活,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社团组织,一半以上的同学能积极参加并愿意大胆表现自己。而坚持参加社区活动或社会上组织的公益活动,并坚持做义工的同学比例高达94%,没有一个人选择“从不参加”,学生们具备了同龄孩子少有的社会责任感。

6年来,一大批中青年教师在新课程提供的广阔的发展空间里,正在从过去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在区教育局评选的100名课改优秀教师和区政府表彰的25名明星教师和7名明星校长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教育观念、新的学校管理观念、新的教学行为和新的职业生活方式。我区的教研员们在实施专业引领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有些同志正在逐步成长为专家型教研人员。

伴随着新课程一路走来,我们深深感受到:新课程的历程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历程,还是学校特色与文化形成的历程,更是教学科研人员研究与实践教育问题的历程。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我们的步伐将更加稳健与豪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