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 creator安装ide:教师穷,降低了违背道德的“成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56:32
教师穷,降低了违背道德的“成本”
  更新时间:2011-11-29 http://act3.news.qq.com/4487/work/show-id-20375.html
  我是一个在校学生,经常关注腾讯《今日话题》栏目,对于1890期话题《我死了,请警察叔叔将老师抓走》所表述观点的立论根本,提出了质疑,随意写了一篇无题的小帖子,后来编辑先生用《教师穷,所以道德低》冠名予以发表,由于篇名太扎眼,导致许多网友没有深入的理解我的原意,引起了不必要的误会,不明就里地对我的帖子进行批驳,攻击。后来我置信抗议编辑先生的一时疏忽,先生高风亮节,从善如流,将原标题改为《教师穷,降低了违背道德的成本》,今日特以此题目为话题,拟作一篇今日话题,正本清源来论述这一观点,旨在消除误解,还原本意。欢迎网友继续批评,指正。
  一、道德是什么?道德准则怎么形成?
  “道德”这是个大得不得了的问题,古今中外很多大哲学家都对此作出各自不同的解释,小文无法做文献的综述,一时也很难言说。在此,我仅谈谈自己对“道德准则”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管窥蠡测,还望各位海涵。我认为道德准则与人类的欲望、力量的博弈有比较重大的关系,我顽固地坚持人类社会所制定的道德准则不是先验,自明的,因为如果道德准则是先验,自明的准则,那将是永远无法更替的,不能商量的。然而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的演化确是从没停息的。说明道德的具体准则可以讨论,变通。而这讨论,变通的根源在人类的理性对各种力量对比产生的变化做出权衡,维持暂时的力量平衡。
  1,、我对人性的判断,对人类欲望的划分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孔子关于人类智能,心性的一个先验论,大致是说只有极聪明和极笨的人是难以改变其本心本性的,“中人”的智能是受环境影响诸如生存条件,受教育的状况,社会阅历,人生际遇而改变的。受这一观点的影响,中国古代人对人的性情衍生出“性三品”的理论,至韩愈始得完善。至于有没有极善和极恶的人类,没有调查、统计,这里暂且存而不论。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是“中人”。所以我既不同意“性善论”,也不同意“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中性的,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但是有人会说,利他的结果会受到赞美和荣誉,最终还是利己的。我认为“利他的那一面”,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利益考量中确实难以证明其存在,只能从紧急情况下来不及动心起念的电光火石间来认定确实存在,譬如眼见身边小孩即将掉入水中,连忙援手一拉,来不及权衡利弊得失,我想大家应该都承认吧。
  为了说明问题,我简单把人类的欲望分为保守的欲望和扩张的欲望。保守的欲望在于维持自我生命的延续性,保证自身的安全感。扩张的欲望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放大。这些欲望本身应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实现手段和达到的程度有善恶之分。
  2、道德准则的形成
  上文说到善恶,也就涉及到道德评判的问题,什么是善呢?我认为人的能力有大小,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有区别,实现欲望的难易程度有差异。有的人很容易的实现保守的欲望,去追求扩张的欲望,而有的人却连保守的欲望也难以实现。然而一段时期内的社会资源是较为稳定的,人人都要实现其欲望,必然在欲望的碰撞中产生对抗。
  在社会资源极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都为实现其保守的欲望而竞争,我认为不足以形成道德,因为资源极端缺乏的“丛林社会”讲究“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谈论道德是件奢侈,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试想每个人的生存都受到挑战,而人性都具有好生恶死的本能,故没有时间进行其他价值的考量,因为稍一疏忽,就人死灯灭了。
  只有在社会资源丰富到一定的程度,大致能满足大部分人群的保守欲望,且能供小部分人实现其扩张欲望时,人们开始思考善恶的问题了,也就是讨论道德准则以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我认为欲望和欲望之间是有对抗的,又简单的把欲望分成保守欲望和扩张欲望,那么存在三种对抗关系,即保守欲望和保守欲望之间的对抗,保守欲望和扩张欲望的对抗,扩张欲望和扩张欲望的对抗。
  第一类对抗之间,无所谓道德不道德,都要活命,谁也没去权力要求任何一方去死,只有看谁力量大,命大,就如在战场上以命相搏,如果你说“我愿意去死,让敌人活下来”,这是件有道德的事情。我也没办法,这是圣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列。我们今天讨论的立足点在“中人”
  第二类对抗,即当保守的欲望和扩张的欲望相对抗时,就出现了道德与否的问题:因为人性是好生恶死的,而人性又有利己和利人的两方面,自身从生存的问题中解脱出来,存在三种选择,一是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即扩张欲望,而通过侵犯他人的保守欲望来实现;二是在不侵犯他人的保守欲望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扩张欲望;三是通过帮助他人实现其保守欲望,以实现这个目的作为自己的扩张欲望。换成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前者,我们称之为恶,缺德;中者,我们称之为保持了道德底线;后者,我们称之为善,美德。
  第三类对抗,扩张欲望之间的对抗,由于是对等的欲望,天然存在竞争关系,只要手段正确,一方的扩张欲望的实现造成了另一方扩张欲望实现过程中的挫败,无可厚非。
  当然也有人愿意削减自身的扩张欲望,甚至是保守欲望去实现他人的保守欲望和扩张欲望,这叫做君子“成人之美”,是“至德”。属于道德高限,不能强求,但往往这类人都是保守欲望已然实现的人,如果有人举例说明历史上有段时期这类情况广泛普遍的存在,我只能说,那个时代的人们被某种力量强迫,愚弄着。
  二、再看中国教师的经济状况
  古代
  中国自古崇尚“教书育人”,把师和天,地,君,亲视为五个崇拜的对象,教师的地位是很高的(少数野蛮的朝代除外),注意这个崇拜可不光只是口头,精神的崇拜。祭祀天地君亲师可是要有供奉的啊!供奉的多少视不同人的实力情况而定。所以教师崇高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其经济情况也不会太差。就如同道德教化好的地方,再贫穷的父母,总有儿女养一样。当然教授能力强的人,培育的人才多,回馈自然也就多。古代老师的工资古时叫“脩金”,也别称“束脩”。这脩金,可以是现金现银,也可以是等值实物如粮食、肉类或布匹之类。不管是家庭或家族办的私塾,请来的老师都要管吃管住,除脩金之外,在端午节、中秋节和旧历的腊月底都要送礼品。可见一般的教书匠(我称能传天地之道,解人生之惑的人为老师,一般靠传授简单知识和技艺的人为教书匠,以示区别)在生存之余,经济条件还比较的优越,至少在当地人中不是穷人。
  现代
  后来中国的绝对专制社会结束,在民国新道德规范下,现代的师生关系初步建立起来,教师的绝对权威失去了,但是经济地位依然相当之高:
  当时《教育宪法》规定:“边远及贫瘠地区之教育文化经费,由国库补助之。其重要之教育文化事业,得由中央办理或补助之。”“教育、科学、文化之经费,在中央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15%,在省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25%,在市、县不得少于其预算总额35%,其依法设置之教育文化基金及产业,应予保障。”
  当时教师的待遇。1927年公布的《大学教员资格条例》规定,大学教员的月薪,教授为600元-400元,副教授400元-260元,讲师260元-160元,助教160元-100元。教授最高月薪600元,与国民政府部长基本持平。在20世纪30年代初,大中小学教师的平均月薪分别为220元、120元、30元;而同期上海一般工人的月薪约为15元。
  当代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种种原因和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导致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大幅度下滑,即便是现下中国的教师群体依然整体经济状况不佳,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称由于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教师工资收入水平依然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报告指出,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另外对7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
  当代教育现状的形成
  我认为归根结底两个原因:
  一是当代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对于知识分子群体尊严,独立性和经济上的打压,使得稍有水平的精英,都不甘为人师,从事“贱如狗”的教学工作。而同辈人中较为平庸的人则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
  二则即使有水平,道德高尚的人加入教师群体,迫于生计的压力,逼良为娼,如何能不迷失“本心本性”,从学生身上捞取油水?
  此二者恶性循环,造成当今是较大范围内师德沦丧,学生遭受盘剥,教学质量下降,培养不出顶尖级的人才。
  解答网友疑问
  我的那篇小文在腾讯今日话题读者互动版发表之后,引来不少的网友攻击,主要存在这么几个问题:
  一,道德和经济地位没有关系,如果有关系,为什么贪官贪污无止境,教师靠盘剥学生致富后不住手?!
  笔者承认现代社会,道德和经济地位没有必然和直接的关系,因为教化的关系,使得部分心性老实的人能够认定这个准则,但是坚决认为道德和经济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孟子认为“无恒产者无恒心”,一个人私有财产不足以满足自己的保守欲望,或者私有财产随时可能被剥夺带来的不安定感,都会影响人的“恒心”,“定性”,使得其为人容易流于首鼠两端,没有原则,没有顾忌,不择手段,一切以实现其保守欲望为出发点。前面说了,处在试图努力实现其保守欲望状态的人来说,道德是奢侈的,对于这样状态的人,加以道德评述,是残忍的。
  那中国的贪官富裕,部分盘剥学生的教师也富裕,为什么不住手呢?
  第一、我只能说前几十年的绝对贫困和对私有财产的任意剥夺,让国人的内心深处感到穷怕了,这种不安全感始终如影随行,降低了违背道德的“成本”,很容易就能违背道德去实现自己的保守欲望。譬如,当年为几斤粮食去偷盗,现在稍微富裕了的中国,有多少人还为这点小利去冒风险呢?经济水平高了,悖德的成本也就高了,小利便不屑为之了。大家注意,贪官一开始可也是在生存线上挣扎的人,如果到了一定的地步,贪墨的罪证能消除,社会地位能稳定,如果还能封妻荫子,子子孙孙都能平顺的生活下去,他没有了后顾之忧,绝大多数便开始计划着积德行善,为国为民,博得青史留名,因为人都有获得尊重的需求!真正为贪污而贪污,把贪污作为目的的人,不是痴呆,就是有心理疾病。
  第二,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旦开了“违背道德便能得利”的风气,长时间累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种强大的“精神势能”释放开来,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刹住车了。而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不能压服这种渴求的冲动。就像人饿久了,见到馒头,不停地吃,饱了也不觉得,直至撑得半死,吃不动了为止。而一个富贵闲人,是不会把自己的胃撑疼的,因为他知道他的食物是可以持续获得的,可以长期的享受下去,不用着急忙慌地吃了去死。但是他可能为争夺更大的利益去违背道德,所以监督,制裁机制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教师和农民工比,工资算高的了,怎么还能说低呢
  其实这样的问题不值一驳,脑力劳动相对的复杂性,体力劳动相对的简单性,以及其成本与产出的天壤之别,怎么能等量齐观呢?一个能力弱的人创造出100块钱的财富,获得一块钱的报酬,确实很低。但一个能力稍强,能创造出1000块钱的财富,获得两块钱,后者是前者的两倍,难道后者的报酬就算高了?一块钱维持不了生计,两块钱难道就能维持生计?请读者细思。
  有人说笔者为教师说话,可能自己是教师,因此不客观,还有人说笔者表面上为教师说话,实则在贬损教师,说当今教师素质低,打击了他们的尊严,伤害了他们感情,你统计,调查过他们的素质高低么?
  首先,我要说明,我为某一个群体说话,不代表我有多么认同这个群体,不要把维护一个群体利益的言说者,和这个群体建立必然的利益联系,即使我在这个群体当中,也可以坚持“在而不属于”的独立态度,例如,我的身份可以是某个国家的公民,但灵魂却可以是“世界公民”,“宇宙公民”。对我所“在”的群体,可以做超越的批判。言说者和这个群体不一定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关系,我没有申明我“代表”教师这个群体,只能说我对人类普遍苦难的命运抱有一颗不可遏制的同情心,偶尔为这个群体说了一句公道话,我厌恶广泛存在的“动机分析法”。我上次写这封信不过出于我自己中立的思考,尽管我从小不喜欢自己的老师,受到不少老师无端的打压,但我不能昧着良心跟着过度指摘现在教师的人一起落井下石。
  其次,素质是相对而言的,每个人的眼界的高低,决定了他的成见,你可以觉得某个群体素质高,也可以觉得素质低,判断的标准不一样,这方面可以求同存异。但是当今教师的素质,无论做世界范围内的横向比较,还是历史上纵向比较,就我的经历而言,我的成见是,不怎么高。这不针对个人,万望不要对号入座。
  再次,我觉得教师的素质不高,是否是贬损?非也,如果我的良心觉得其水平高,出于厉害关系口头上说其水平低,这叫故意贬损,但是我心口一致,那叫实事求是。什么叫尊重?我尊重的是你作为一个“人”的基本尊严,不把你和别人在作为“人”这个方面加以区别对待,但是这决不代表我对你在内心深处有多么的认同,两个人格平等的人,在能力方面有高有低,我当然更加认同高的,难道认同高能力者,便损害了低能力者的尊严了么?恐怕不是吧。野蛮人和文明人的区别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野蛮人采取欺压,文明人尊重其人格,注意:尊重不代表认同!
  教师应该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奉献自己的力量,不计较个人得失,牺牲自我利益,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持有这个观点的人,应该重点批驳!
  首先,人不是工具,人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没有权力要求人为实现某种目的去牺牲。否则这是对人的尊严的极大的不尊重,我想不会有人愿意作他人实现目的的工具!一切活动的终极目的,必须是基于个体的利益和幸福,不能“自宫练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否则,经验告诉我们,在短时间内,这种彻底牺牲部分人,成全另外一部分的极端行为或许见效神速,长远看来必是误入歧途,难以自拔,最后走向崩溃。
  其次,当代教师是否该承受这样的道德高压,大家必须认清这个现实,有史以来,绝大部分加入某个职业的人,其动机并非崇高的职业理想,而是为了吃穿住行。认清了这个事实,我们应该秉着一种包容,不苛责的心态来看待他人,世界上纯粹的“理念人”总是少之又少的。我们应该容忍道德上的平庸。教师只是众多职业的一种,在当下的分配制度下,教师群体经济水平的低下,很多还在为实现其保守欲望苦苦挣扎,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担负这一神圣的道德使命。现阶段,我们实在对他们被迫的选择无可厚非。怎么能“既让马儿跑得快,还想让其不吃草”?太不厚道!
  教师如果觉得委屈,那么大可以不干这行,有大把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觊觎你那个位置呢!
  这么说有没有错呢?没有错!道理确实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应该为其做出的自由选择承受应有的代价!可是大家想想,你真的能确定这是个有着自由选择空间的现实社会么?自由选择,应该界定为是在满足其保守欲望之后做出的选择,很多人保守欲望尚不能满足,他的身心能够自由么?恐怕不能说以某种职业维持生计是自由选择的结果吧?人生性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当中。生计问题尚未解决,加上能力的有限,这大概是最沉重的枷锁吧?我们不能称温饱线上挣扎的人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那些教师要是真有更好的选择,他们难道不会去追逐更多的利益?所以我认为,对那些感觉到委屈的教师说这样的冰冷的话语,似乎带有超然于外的优越感,没有对人类苦难无可遏制的同情心。
  结语
  我们在对待某个具体问题,既要保持足够的理性,也不能丧失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