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 jdk版本:解读中国精神 (宣讲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6:25:21

解读中国精神 (宣讲稿)  

 乌拉特前旗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开展“‘中华魂’主题教育活动”给高中学生宣讲稿
                                                                    赵德康2010.10.31日

     2009年,全国开展了“中国魂”主题教育活动。前旗关心下代工作委员会,据此安排组织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今天,我受关工委的指派,来给四中的同学们做一次宣讲。题目是“解读中国精神”。共讲三层意思:1、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2、当代的中国精神;3、同学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同学们,你们生长在一个伟大的国度里,正赶上了民族复兴,国家日渐繁荣昌盛的大好时代。你们是国家未来的的建设者,所以你们在校期间,除开用功学习科学知识外,还应该了解我们的国家,特别是要认知中国精神,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怀,建树远大的理想。

     我们祖国是一古老的文明国家,她的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比如说美国,他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15世纪末叶欧洲人探险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地上只有散落的原始土著居民,1492年,哥伦布从西班牙航海探险发现美洲大陆后,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移民才陆续移居美洲,在随后的一百多年中,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加上移民的共同心态促成了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形成。直到1776年,殖民地代表通过独立宣言,美国才诞生。所以,美国的国家历史只有234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国有记载的可考的历史就有5000多年。

    诚然,世界上也有许多古老的文明国家,但是,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至今仍然兴旺发达的却只有中国。正如一位西方学者说的:“与其说中国是一个政治实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文明实体——一个唯一“幸存”至今的文明。孔子以来,埃及、巴比伦、波斯、马斯顿,包括罗马的帝国,都消亡了;但是中国以持续的进化生存了下来。它受到外国的影响——最先是佛教,现在是西方的科学。但是佛教没有把中国人变成印度人,西方科学也不会将中国人变成欧洲人。”

     同学们不禁要问,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幸存”下来,而且,变得愈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成为世界上的奇迹呢?

     答案可能有多种,但最关键的是那种能够把全民族凝聚在一起的,并不断给予自己民族以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精神。

     那么什么是中国精神呢?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不朽的中华民族的灵魂,是支撑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脊梁,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得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中,虽然曾经历过无数次天灾人祸,遭受过无数次磨难和挫折,却从来没有动摇过中国人民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意志。这种植根共同地域、语言、心理所形成的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下面从三个层次解读一下中国精神。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
    中华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孕育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它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五点:    第一、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情怀。   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情怀是一种深厚的感情,一种对于自己生长的国土和民族所怀有的深切的依恋之情。这种情感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过千百年的凝聚,无数次的激发,最终被整个民族和社会心理认同,升华为爱国意识,于是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共识。而且,这种情感还可以化为一种道德的力量、精神的力量对国家、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历史上,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志士举不胜举,从屈原的上下求索,虽九死而未悔的忧国忧民思想,到苏武“杖汉节牧羊”的民族气节;从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历史使命感,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从岳家军精忠报国,到戚家军扫平倭寇;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史责任感,无一不是这种爱国精神的写照。近现代史上把中国的兴衰命运系于一身的政治家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科学家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还有在祖国危难时,面对凶残的敌人,为保卫祖国,毅然献身的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等等。他们那强烈而神圣的爱国主义情怀和英雄气概至今仍激励着亿万中国人为祖国和民族的生存、发展、强大前赴后继,奋斗不止。

    随着时代的不断演进,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其内涵变得愈来愈丰富深刻。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为祖国而学,为祖国而做,为祖国而战,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工人,农民,战士的崇高理想,奋斗目标。  
     第二、团结统一、宽容忠厚的民族意识。

    “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远古时代,以炎帝和黄帝为代表的两族融合发展,延向四方,后经不断发展,融为一个以中原部族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龙的形象,就是各民族融合的产物。在中华千年文明史里,统一是主要特征和内容。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和反抗精神,抵御外侮、威武不屈、维护统一,都是这种民族意识的具体体现。《周易》中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语,正好归纳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宽厚包容、团结友爱的精神。古时候,民间就流传着“五双筷子的故事”、晋代文人陆机的“三荆欢同株,四鸟悲异林”演化出的“紫荆花与兄弟分而复合的故事等,这些普普通通的故事,其寓意,无一不在倡导要有团结友爱的精神,宽容忠厚的胸怀,而许多活生生的实例更表明,中国人历来把团结视为力量,尤其是在外敌入侵的紧要关头,能够迅速形成抗敌的统一意志。说道宽容厚道的精神,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和锤炼,中华民族已铸就成一种无比宽阔的胸怀,正因为有了这种宽容厚道的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做到吸收外来文明,并经过改造融为我有,为我所用。比如”民族“一词,就是从外国语言中借用的。

    中国传统文化倡行群体本位的价值观与和合精神。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荀子主张“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这种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的思想一直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形成了兼爱互利、扶贫济困、凝聚和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构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和合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所追求的崇高精神境界,做人做事的潜意识原则。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在斗争中也体会到,只有团结起来,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拧成一股绳,才能取得胜利,所以“团结就是力量”。 
      第三、“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宽广胸怀。

    中华民族具有爱好和平的悠久传统。中国人崇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哲学,热爱祖国、善待邻邦、扶危济贫,维护正义与维护人权,成为我们立国的宗旨。  

    中华民族素来以热情好客著称于世界,以“礼仪之邦”享誉于世界。追求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的天性。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无不昭示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爱好和平的民族。

    对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对内,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这是我们立国之本,是传家之宝。《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社会和谐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目标,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党中央近年更是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只有讲求和谐,注重和合,团结互助,才能形成和谐有序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及组织的亲和力,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

         第四、“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精神品格。

    中国人历来就以劳动为荣,是一个崇尚劳动、勤劳勇敢的民族,而且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远古时代,神农氏“教民农作”, “舜帝躬耕历山”的记载,就颂扬了古代圣贤以身作则、勤于劳作的高尚品德。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的传说,愚公移山世代相传的故事也都生动地表现了中华民族锲而不舍、刻苦耐劳的精神风貌。至于广大劳动人民千百年来,世世代代在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辛勤耕耘的品格,更是这种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华民族正是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商、周、秦、汉、隋、唐的辉煌文明。万里长城、南北大运河‘就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将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创业精神。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养育了人类。没有勤劳勇敢的精神,就没有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与光辉灿烂的精神文明的产生。党培育产生的南泥湾精神、时传祥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等,无不闪耀着劳动的光辉。

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必须尊重劳动”。今天我们已迈进信息网络时代,但劳动精神并未过时,勤劳勇敢精神仍是我们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第五,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中国先贤历来倡导并实践着一种“先忧后乐、鞠躬尽瘁、不屈不挠、自强自立、自力更生、勤俭奋斗”的精神。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但总能几度衰微几度崛起,巍然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韩非子》说尧的主要美德是俭朴、爱民。他虽贵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却住茅草屋、喝野菜汤、吃粗米饭、用土碗土钵(bo)子吃饭。儒家倡导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效法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来勉励自己不断进步,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命题。这里的“健”是刚健、能动的意思,“自强不息”是积极向上、永不停止的意思。这句名言,道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不断进取的精神品格。

    中国历史上曾涌现出众多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仁人志士,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这种伟大精神。孟子曾列举过不少受困厄而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的人物,认为只有通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炼,才会有大作为。他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贪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为激励后人的不朽座右铭。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多次赞扬历史上一些处逆境而奋起、遇厄运而发愤著书的先贤。

    此外,中国历史上关于勤俭节约、视勤俭为美德的思想也很悠久,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等等。我们党的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都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典范。毛泽东曾以五代梁将韦睿“不贪财”、艰苦朴素的事例教育干部。他多次号召“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等。可见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样源远流长。

    正是凭借这一精神,中华民族创造龙的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有个德国启蒙思想家布莱尼茨曾这样赞扬中国说:“如果由哲人担任裁判的话,那么一定会把金苹果将给中国人。”

     正是凭借这一技精神,黄皮肤的中国人在科学技术方面创造发明了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纺织、丝绸、瓷器、茶叶……并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航路向西方输出,给欧亚大陆带去了人类文明的福音,大大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也正是凭着这一精神,即使在近代中国处于落后挨打的情况下,中国人民也不曾失去民族的自尊心。古往今来,大凡仁人志士乃至平民百姓,都在执着地追求着这种精神境界。

      在物质条件大为改善的今天,这一精神在不少人中有所淡化,骄奢淫逸之风有所抬头。因此,今天在全社会倡导艰苦奋斗精神,有很大的现实针对性。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此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的进取精神、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敬老尊贤的伦理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以及天人合一的和合精神等等,都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思想材料。

    (二)当代的中国精神

    世界上优秀的的民族精神,总是与时俱进,总是不断进步,不断升华,不断创新的。惟其如此,民族精神才能历久而弥新,永远充满活力和生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又被注入了更多的内涵,增添了更新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一种新时代的民族精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精神。

     建国60年来,中国人民为自己的民族不停地书写着新的篇章,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地发扬光大,熠(yi)熠生辉。所有热血的中华儿女,虽然身处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岗位,但他们的优秀品格和崇高精神以及他们的实际行动,都展现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出现的:

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三峡精神,抗击冰雪灾害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世博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历史进程中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民族精神被注入了新的内容,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内涵。譬如,

    “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铁人精神和两弹一星上天、神舟遨游、太空漫步、嫦娥探月等科技成就,都彰显了当代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振兴中华,科技强国的民族奋进精神;

     体育健儿用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冠军,在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升起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都显示出中国人民扬眉吐气自信力和坚韧顽强的拼搏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顷刻间,地洞山崩,房屋倒塌,数以万计的生命在瞬间被掩埋。中华民族再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党中央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全国亿万军民迅速展开了大营救。在那场惊心动魄的自救、互救和抢救的抗震救灾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奇迹,涌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英雄模范人物,他们的大勇、大爱、大智惊天动地,他们的英雄行为和伟大的精神,感动了中国,也感动了世界。他们表现出的爱国精神、顽强精神、友爱精神、忘我精神、牺牲精神,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华民族经受住了最严峻的天灾考验,谱写了又一曲升华民族精神的颂歌。

    就在前几天,2010.10.23.日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重建启示录》,宣布了又一条重大新闻——党中央、国务院举全国之力,开展灾后重建工作,短短两年时间,汶川地震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成果,实现了"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总体要求。重建工作浩大复杂,在世界范围屈指可数。地震发生后,短短两年时间,那些在512大地震中夷为平地的地方,北川县城、什邡市、都江堰及震区所有的城镇乡村已经旧貌换新颜——变成了全新的、最美的地方。这又是一个中国奇迹,又是一次中国精神的再现。中国大地上发生的这一切,都缘于一种独特的民族凝聚力,缘于一种绵延数千年而沉淀于中国人民血液中的巨大神力——民族精神!
    这些精神,汇合起来,组成一种伟大的精神,这就是中国精神。准确地说,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民族精神的精华,是民族之魂。我们用几千年的时间来凝聚的,正是这样一股振奋国人的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铸就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铸就了中国奇迹,中国精神也铸就了中国速度。我们只用了20多年就走完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发展上用了半个世纪才走完的道路;我们在别人无法想像的时间和条件完成了“两弹一星”、载人飞船、月球探测等“航天器”的研制和开发;我们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制造出汽车、飞机、轮船,高速火车,从而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民族工业;而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是以一个令世人瞠目的速度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着……

    (三)同学们身边的中国精神

    前面我们讲解了中国精神,说他是伟大的,是精深的。所举的例证也是名人大事。但这绝不是说,中国精神只是教科书上的教义,高不可攀,只是大道理,离我们很远,恰恰相反,中国精神是鲜活的,每时每刻存在于普通老百姓中,当然,也存在于同学们的身边。因为,中国精神原本就是植根于中国大地上,植根于每个民族成员心里而形成的精神品格。譬如,同学们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理想,确立了奋斗目标。这“远”就是将来,这大理想就是为祖国而学,从小就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将来为社会作出贡献,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小理想:仅仅是为个人而学,长大有个饭碗就行了。同学们又确立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初中毕业后考高中,高中毕业后考清华、北大、哈工大,将来做一个袁隆平式的农学家、钱学森式的物理学家、杨利伟式的飞行家或者做一个威武智慧的现代军人等等。这种从小就萌发出的热爱祖国,立志报效祖国的感情,不就是强烈的爱国情怀吗?不就是关心社稷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吗?

     同学们从幼儿园开始,小学,初中,一路走来,和同学们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学习,从不欺负弱势同学,从不冷落贫穷的同学,从不小看后进的同学,大家共同进步,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用心维护着班集体荣誉。这种热爱同学,热爱集体的品格,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宽容忠厚的民族意识再现吗?

     近年来,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比起大城市来,比起有钱的人家来,大家的学习环境,学习条件还是艰苦的,落后的。然而,我们的同学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里,选择了勇敢地迎接挑战,自立、自信、自尊。建树了坚定地信念。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哪怕学习的道路上再苦再难,也要迎头赶上。在这种精神的的鼓舞下,我们前旗有成千上万的学子考上了大学,成了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这不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我们中学生身上的体现吗?

     一个青年在人生道路上究竟能有多大的发展,能为人民、为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同自己的努力,自身思想品德修养关系很大。处在人生起步阶段的青年,解决好立身做人问题,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统一起来看,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统一起来,对自身的成长至关重要。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你们的肩上,肩负着时代赋予你们的历史重任。现代化的宏伟事业需要你们区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在你们手中实现。因此,你们一定要胸怀祖国,勤奋学习,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技术知识,争做四有新人。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的阶梯,把自己培养成理想远大、品德高尚、知识丰富、开拓进取的一代新人。在伟大的中国精神的鼓舞下,用自己青春的激情、汗水和辛劳,把伟大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