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x环境高级编程下载:人教版普高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 第七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11:41:58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介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状况。单元引言正文分三个要点对整章内容做了简要概述:一是说明新中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础是什么;二是简要介绍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的三个主要方面——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三是总结了我国科技和文化事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前进的历程。

  学习建议。在讲授本单元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三点:讲清楚各项事业发展的背景,了解各项事业的发展与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关注各项事业发展与我们现实生活的联系。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建国后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

  难点

  科技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深入浅出、准确简炼的讲述本节课文所涉及的科学知识。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科技发展状况: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袁隆平与杂交水稻、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建议教师在讲授时,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新中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及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化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二战后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发展的世界背景有个大体的了解。

  课文的引言部分交待了建国后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制定,这是对正文内容的一个重要铺垫,也是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建议教师应对此简要阐释,为课文正文的讲解埋下伏笔。本课涉及的科学技术知识比较多,引言对本课涉及到的两个重点问题和三个重要概念进行了提示。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对引言提示的两大问题和三个概念做初步了解。

  第一目“‘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本目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背景,着重介绍了建国后我国尖端科技发展的情况。与此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丰富课文知识。以直观的影视、图片资料,深入浅出的向学生介绍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

  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建议教师应讲清楚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党和政府作出发展“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时代背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想要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 60年代中苏关系也急剧恶化了;美苏两个大国的争霸,导致世界局势紧张。为了冲破美苏两大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国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以巩固国防,维护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第二, “两弹一星”计划的重大成果。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第一枚中国自行研制的火箭发射成功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教师应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在核科学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为人类造福的一贯立场。第三,中国在“两弹一星”之后,不断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在核科学和空间技术上硕果累累,已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第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神舟”5号飞天的巨大成就。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第五,虽然我国的核技术发展的起因是国防需要,但也为和平时期核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回答【学思之窗】,展开讨论,活跃课堂气氛。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议教师在本目的教学中,注意介绍这些尖端科技成就对我们生活的重大影响。既要介绍其对于国防的重要性,更要突出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

  第二目“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属于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沿科学,意义重大。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其影响和作用尤为重要,是我国高科技发展的代表。建议教师对本目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进行讲解。第一部分介绍袁隆平和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袁隆平是2001年第一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建议教师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这一科研成果的重要性的理解。第二部分介绍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建议对于本目知识的学习不要过多地扩展,可按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第三目“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1946年,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年后,1956年,新中国也开始了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当时,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第二年,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处于信息技术前沿的超级计算机一直是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对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没有强大计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宇宙飞船就不能上天,国家安全就做不到万无一失,基因研究就无法继续,复杂的气象、勘探工作就难以精确。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把握超级计算机领先技术的西方国家,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管制,严禁出口相关的高端技术和产品,只容许这些国家的计算能力达到国际水平的数百分之一。因此,超级计算机也称高性能或巨型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1983年,经过我国科学家的多年努力,我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银河-Ⅰ号”问世,我国从此成为世界上少数拥有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之一。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生物技术也是新中国成就科技的重要标志,其中最重要的成就是1965人工合成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蛋白质的全合成。20世纪有三项科学工程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它们是“曼哈顿计划”(原子弹)“阿波罗计划”(登月)和“人类基因组计划”,这项计划由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参与,中国是其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科学家在基因工程研究的成就,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小结,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核心内容。同时,告诉学生本课所学的这些内容虽然只是新中国科技成就的一部分,但却是最重要的部分,正如2006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所说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经过几代人艰苦卓绝的持续奋斗,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巨大成就。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杂交水稻、陆相成油理论与应用、高性能计算机等为标志的一大批重大科技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振奋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课文的导入。建议教师先引导学生回忆我国科技发展的基本线索: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但自1840年以后,备受欺凌,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然后再让学生阅读引言,了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迅速制定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科学技术振兴的伟大历程,并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关于“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的教学。与本目内容相关的影视资料比较丰富,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影视资料、图片资料为主,通过情景再现,帮助学生了解本目相关内容。可以按照时间顺序,分核科学、火箭导弹技术、卫星技术、航天技术等几个部分,向学生介绍新中国尖端科技发展的历程和所取得的成就。使学生增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建议教师向学生先提出问题,比如新中国科技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这些成就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起了什么作用?阅读【学思之窗】内容,讨论其中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教师所准备的影视、图片资料,在看完以后能得出自己的结论,解答相关问题。本思考题是开放性,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同时理解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由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处在以美国为首的许多国家包围中,国防需要是第一位的。学习中,建议教师适当增加对一些优秀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比如钱学森和邓稼先,使学生了解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不怕困难,勇于创造的精神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关于“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的教学,教师可由人口问题导入。教师先提出问题——世界人口激增带来哪些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师归纳指出饥饿和粮食问题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探究新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饥饿和粮食问题这一世界性的问题呢?引入对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的学习。本目对袁隆平研究培育杂交水稻的过程交代比较简略,建议教师可适当补充丰富袁隆平的事迹,并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做简要介绍。关于杂交水稻对人类的贡献,可结合本目【历史纵横】内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杂交水稻的地位和意义的理解。

  关于“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目,教师注意让学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有关电子计算机的内容,同时,告诉学生这里重点是讲在世界科学技术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科学发展,它代表了一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属于高端研究范畴。

  关于课后小结。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通过对各项成就作用意义的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目前已经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许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同时,也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科技在某些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愤读书的志向。

  在小结时,可对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建议教师提出三个相关问题,提示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旧中国科技长期落后,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决策与科技事业的进步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在此基础上归纳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一目时,用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介绍两组共四幅图片。第一组:图片1—原子弹爆炸实验;图片2—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时的景象。第二组:图片3—大亚湾核电站;图片4—秦山核电站。

  引导学生认识核科学的发展对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引导学生探讨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核科学的发展;强调中国对核科学发展所坚持的一贯立场和态度。

  案例二向学生介绍钱学森、邓稼先、赵忠尧、袁隆平等几位著名科学家。以此做为切入点,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可通过采访、上网查询、查阅历史资料和报刊等搜集相关材料,了解三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三位科学家的主要科技成就,了解其影响、作用和地位等。在此基础上,让同学谈谈在了解了几位科学家的故事以后的感想和启示。

  通过这一活动,加强学生对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用优秀科学家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精神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为报效祖国而发愤学习的志向。

  案例三在“袁隆平与杂交水稻”一目学习中,可以设计由人口和粮食问题引入。通过计算机、幻灯片、投影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两幅照片:

  第一幅:恺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女孩》。画面没有一点悦目之处,干枯的土地,一个奄奄一息的孩子,一只紧盯着这个孩子、急不可耐要扑向“猎物”的兀鹰。恺文·卡特用一张照片向人们展示了整个非洲的绝望。

  第二幅:兰斯·阿斯特罗姆的《垂死的女人》。这是一幅埃塞俄比亚妇女的照片,她已经被饥饿逼到了生命的边缘。只要有一点点食物,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她的嘴无力的张开,却没有可以咀嚼的东西。人们正在用水壶给她喂水,试图缓解她的痛苦。这是因为饥饿走向死亡的千万个过程之一。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你怎样理解邓小平的这段话?

  解题关键:“两弹一星”的重要影响

  思路引领:“两弹一星”与中国国际地位、国家兴旺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提示:邓小平的这段谈话,生动地说明了尖端科技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影响和作用。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力量的竞争。“两弹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大国强权主义,粉碎了他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时,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新中国的主要科技成就有哪些?

  解题关键:新中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

  思路引领:科技发展总体状况;具体科学技术成就。

  答案提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具体科技成果主要有:1.“两弹一星”的开发研制取得巨大成功。2.在“两弹一星”以后,向更高的科学高峰攀登,取得进一步的发展。3.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神舟”5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成功。4.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你同意哪种观点,请说出理由。

  解题关键:核科学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国对核科学坚持的立场。

  思路引领:核技术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紧张和不安,同时也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核武器曾经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们也可以利用核技术为人类服务,造福社会;中国发展核武器的背景和对核科学的一贯立场。

  答案提示:(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

  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

  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

  ——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而变。过去把自己封闭起来,自我孤立,这对社会主义有什么好处呢?历史在前进,我们却停滞不前,就落后了。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的根本问题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原则,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为此就必须开放。否则,不可能很好地坚持社会主义。拿中国来说,五十年代在技术方面与日本差距也不是那么大。但是我们封闭了二十年,没有把国际市场竞争摆在议事日程上,而日本却在这个期间变成了经济大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

  ——《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3卷)

  2.课文注释

  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郭开贞,号尚武、鼎堂。四川乐山人。1914年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1921年回国,与郁达夫等人发起建立著名的文学团体“创造社”,并出版诗集《女神》。1924年后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始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起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通纂》《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等著作。抗日战争爆发后秘密回国,任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所著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战斗性。1944年发表《甲申三百年祭》,总结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起义失败的历史经验。所著《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对考证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思想家,颇多创见。1949年后,被选为全国文联主席。建国后,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所著《奴隶制时代》等书,提出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分期在春秋、战国之交的见解,为史学界所重视。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兼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等职。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78年3月在北京召开,来自科技战线各个方面近六千名代表,济济一堂,交流经验,检阅成绩,讨论规划,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是我国科学界的一次空前的盛会。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充分调动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他着重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明确肯定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对于学术上的不同见解,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邓小平的讲话,澄清了科技事业中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是对科学教育工作和知识分子问题上又一次重要的拨乱反正。邓小平的讲话,主要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精辟阐述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等,为我国新时期制定科技发展的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大会宣读了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科学的春天——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制定了《1978年~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纲要(草案)》。

  “863”计划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的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组织200多位专家,研究部署高技术发展的战略,经过三轮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由于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同志的对建议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这个宏伟计划被命名为“863”计划。“863”计划从国情出发,从长远考虑我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充分分析发达国家的高技术优势,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的方针,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15个主题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点,组织一部分精干的科技力量,希望通过15年的努力,力争达到下列目标:1?在几个最重要高技术领域,跟踪国际水平,缩小同国外的差距,并力争在我们有优势的领域有所突破,为本世纪末特别是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2?培养新一代高水平的科技人才;3?通过伞形辐射,带动相关方面的科学技术进步;4?为下世纪初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奠定比较先进的技术基础,并为高技术本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5?把阶段性研究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发挥经济效益。实施过程中,国家陆续将通信技术、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HJD?04E型大型数字程控交换机关键技术、超导技术和海洋技术纳入“863”计划,并将海洋高技术作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目前,“863”计划共有八个领域、20个主题。“863”计划的实施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开发实力,使我国在当今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主要高技术领域有了自己的阵地。同时,通过及时推动阶段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技术辐射,“863”计划为我国生物工程、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农业发展、企业技术改造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星火计划

  1978年以后,我国城乡经济蓬勃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异常活跃。但随着乡镇企业发展,一些问题也迫切需要解决,如乡镇企业的规划布局产品方向问题,市场信息问题,原材料能源消耗问题等等,人才缺乏。为扭转这种状况,振兴乡镇经济,就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创造新的方法,为地方和农村吸引人才。1985年5月22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国家科委把这一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开发计划,简称为“短、平、快”项目,并拟名为“星火计划”。8月,国家科委再次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实施“星火计划”的请示》,得到国务院批准。星火计划的:把先进适用的技术引向农村,引导亿万农民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引导乡镇企业的科技进步,促进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其内容是:(1)支持一大批利用农村资源、投资少、见效快,先进适用的技术项目,建立一批科技先导型示范企业,引导乡镇企业健康发展,为农村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作出示范;开发一批适用于农村、适用于乡镇企业的成套设备并组织批量生产;培养一批农村技术、管理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农村规模经济发展。(2)星火技术密集区: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按照星火计划的宗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管理、技术、人才、资金综合集成,生产要素配置优化,产业的产品结构合理,经济、科技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示范区。星火技术密集区是星火计划扩大实施规模和效益,在单项开发、区域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区域经济综合开发的示范区。(3)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在一定的经济区域内,依靠科技进步,为科学技术大规模进入农村,与农村经济密切结合发挥了先导作用。开发具有区域资源优势的主导产品,形成规模、并能带动企业和相关产业发展,实行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在区域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和作用的产业。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一计划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截至1995年底,全国共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66 736项,覆盖了全国85%以上的县;已经完成的星火项目为35 254项,占立项总数的52?9%;星火计划总投入为937?6亿元。1995年全国星火计划实现产值2682?7亿元,实现利税473?9亿元,创汇88?9亿美元。提高了乡镇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等等。星火计划的实施还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关注。

  中国原子弹、氢弹及人造卫星的发展历程

  我国核工业创建于1955年初。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又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随后,在周恩来、聂荣臻同志亲自领导制定了我国两次科学技术长远发展规划。1964年10月16日,我国在本土的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次核试验的成功,是我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精神的结果;是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部队辛勤努力,大力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

  我国第一颗氢弹于1967年6月17日在中国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这是我国核武器发展的又一飞跃,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向从事核武器研制和试验的一切有关人员致以最热烈祝贺的同时,重申我国的一贯立场:“中国进行必要而有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在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卫星运行轨道距地球最近点439千米,最远点2384千米,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的夹角68?5度,绕地球一周114分钟。卫星重173千克,用20009兆周的频率,播送《东方红》乐曲。卫星运行情况良好,各种仪器工作正常,遥测仪器不断发回各种数据。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所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956年,中国制定了12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把火箭和喷气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项目。同年建立了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1958年把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科学规划,组建机构开展空间物理学研究和探空火箭研制工作,并开展星际航行的学术活动和实验设备的筹建工作。中国航天事业在创业之初经历了经济上、技术上的种种困难,经过艰苦奋斗,终于在1960年2月发射成功第一枚探空试验火箭,同年11月又发射成功第一枚自制的运载火箭,1964年6月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的第一枚运载火箭,在60年代后期又研制成功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68年组建了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1975年11月26日首次发射成功返回型人造地球卫星,中国成了继美、苏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1980年5月,向南太平洋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取得成功,1981年9月20日首次用一枚大型运载火箭把三颗空间物理探测卫星送入地球轨道,1982年10月从水下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1984年4月,发射了一颗对地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4月16日卫星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到1985年10月,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共发射了1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时5时30分,载着“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的“长征”四号火箭发射成功。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此后,又进行了三次无人飞船的飞行。通过一系列航天活动,中国建立了各类人造卫星、运载火箭、发射设备和测量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试验和生产的基地,建成了能发射近地卫星和对地静止轨道卫星,拥有光测、遥测和雷达等多种跟踪测量手段的酒泉和西昌航天器发射场;组成了由控制中心、地面台站和测量船构成的卫星测控网,造就了一支富有经验的航天科学技术队伍,从而有能力不断开拓航天活动。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21小时后,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11工程”建设进展情况

  “九五”期间,在“211工程”学校中共安排了602个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其中人文社会62个,占10%;经济政法57个,占10%;基础科学89个,占15%;环境资源42个,占7%;基础产业和高新技术255个,占42%;医药卫生66个,占11%;农业31个,占5%。

  “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资金总量约为183亿元。其中,用于重点学科建设资金63?88亿元,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资金3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0?06亿元,配套设施建设资金73?32亿元。

  “211工程”建设实施以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推动了部门与地方的共建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充分调动了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办学思想的变化。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全国高等教育数字化信息平台初步建立,公共教学设施建设初见成效。“211工程”学校确立了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和学科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装备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明显增强了其开展科学前沿领域研究和解决经济建设重大问题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重视,为稳定和吸引人才创造了一定的工作条件。“九五”期间,“211工程”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产生了一批标志性的成果。

  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著名农学家,闻名世界的杂交水稻专家。1930年7月生于北京。1953年8月,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任教。60年代初,开始进行杂交水稻的研究。1966年在《科学通讯》上发表《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受到国家科委重视。1967年杂交水稻研究被正式列入湖南省重点科研项目。1970年“野败”(野生水稻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的发现,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打开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口。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性的协作攻关。1973年,选育了第一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合——南优2号。1975年冬到1976年春,湖南各级农业部门抽调力量,组织一批批的技术人员下海南,由袁隆平担任技术总指挥,制种3万多亩。此后,杂交水稻迅速在国内推广种植,并以迅猛之势推向世界一些国家。1979年4月,袁隆平出席国际水稻研究所科学年会,作了《中国杂交水稻育种》的学术报告,各国水稻专家公认中国杂交水稻居世界“领先地位”。袁隆平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为我国农业生产带来了大幅度、大面积的增产,是我国、也是世界农业科研的一项重大成果。1981年,获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5年获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1987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6~1987年度科学奖。袁隆平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3?2倍。在当今中国,有一半的水稻种植面积和60%的水稻产量是袁隆平及其助手培育出来的杂交水稻,从1976年到1998年累计增产粮食3?5亿吨,按每吨1000元计算,累计增收3500亿元;按人均口粮每年450千克计算,每年解决了50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

  钱学森

  钱学森,中国现代科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主攻航空力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又转入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在导师T?Von卡门的指导下深造。1938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火箭导弹研究。美国政府对钱学森在航空高速动力学和喷气推进方面的突出贡献,曾给予高度评价。1945年,美国国防部和空军部颁发给他“国家服务优等勋章”。1946年底,回国省亲。1947~1955年间任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教授。1951年4月26日,在麦卡锡主义的反共浪潮席卷美国的情况下,美国司法部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判决钱学森驱逐出境(这一判决并未立即执行,1955年8月5日钱学森才获准离境)。1955年,钱氏一家四口终于回到祖国。钱学森回国后在1956年2月17日向中国政府提出《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他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任副院长、院长。1965年1月,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第七机械工业部,钱学森任副部长。1968年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此后,历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钱学森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他所涉及的学术领域十分广泛,在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结构力学、化学流体力学、工程控制、运筹学、系统工程学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1954年他在美国出版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是开辟这一领域的最早权威性著作之一,曾获得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直接参与组织领导了我国运载火箭、导弹、卫星的研制攻关和试验工作,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的专著有《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1943年他和美国F?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讲义》《星际航行概论》《论系统工程》等。

  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历程

  1956年,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同年,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和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完成。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 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我国早期计算机的研制主要是军事需要,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 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1964年,我国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967年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70年,最新型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976年,台湾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1977年 4月,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同年,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1979年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2年,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在计算机发展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一直代表国家的计算机发展水平。 1983年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计算机“银河Ⅱ”型通过鉴定,被评为1992年中国十大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随后,“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99年和2000年,曙光2000的不同型号通过国家鉴定。获2000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曙光3000通过国家鉴定。2002年11月20日,由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研制的新一代“银河”高性能实时仿真计算机系统在长沙通过技术鉴定。2003年初,曙光推出了面向网格达到3万亿次运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L。2003年,曙光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中石油、联想5万亿次“深腾6800”落户中科院、曙光1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落户上海超级计算中心。2004年,中国有更多的大学和企业研发出超级计算机。中国在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成就,改写了国际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游戏规则,使得国外公司纷纷调整战略。2002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发布时,中国在榜上仅拥有3席,且均为进口产品。然而,到了2002年11月,中国拥有的高性能计算机中,有4套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计算机性能都进入了500强行列。其中,进入世界前10名的TC4000A并不是人们通常见到的台式电脑或者笔记本电脑,它是一个占地约1/4足球场大小的计算机集群。TC4000A采用了2560颗AMD Opteron 800系列处理器,包含640个节点,每个节点有四颗处理器。据悉,TC4000A在基准测试中,其每秒浮点运算次数达到10万亿次。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0年10月,被誉为生命科学“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1998年5月 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罗克威尔组建塞莱拉遗传公司,目标是投入3亿美元,到2001年绘制出完整的人体基因图谱,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当年10月23日, 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声明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测序工作将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即在2003年完成。1999年3月15日 英国韦尔科姆基金会宣布,由于科学家加快工作步伐,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将提前至2000年完成。1999年9月 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也就是3号染色体上的3 000万个碱基对,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日、德、法之后第六个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参与国,也是参与这一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12月1日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联合研究小组宣布,他们完整地译出人体第22对染色体的遗传密码,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地完成人体染色体基因完整序列的测定。2000年3月14日 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联合声明,呼吁将人类基因组研究成果公开,以便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能自由地使用这些成果。他们是针对一些私营生物技术公司为了商业利益而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展开竞争,并试图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申请专利而发出此声明的。4月6日 塞莱拉公司宣布已破译出一名实验者的完整遗传密码。但不少欧美科学家对塞莱拉公司的成果表示质疑,认为该公司的研究“没有提供有关基因序列的长度和完整性的可靠参数”,因而是“有漏洞的”。4月末,中国科学家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署,完成了1%人类基因组的工作框架图。5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时间再度提前,预计从原定的2003年6月提前至2001年6月。5月8日 由德国和日本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宣布,他们已经基本完成了人体第21对染色体的测序工作。6月26日 各国科学家公布了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

  3.插图说明

  《秦山核电站》

  位于浙江嘉兴海盐的秦山镇,是我国第一座核电站。1991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站建成并网,从此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1993年,全年负荷因子为66.21%,提前两年达到机组设计负荷能力。1994年4月机组进入商业运行,1995年7月13日通过了国家竣工验收。1998年第四次换料检修中对反应堆吊篮下部支撑构件进行了技术改进,于1999年9月重新并网发电。到2003年8月,秦山核电站发电超过200亿千瓦时。

  《大亚湾核电站》

  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是我国从法国引进的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核电站为压水堆型,两座装机容量为90万千瓦(共180千瓦)的机组。核电站位于深圳特区龙岗区,毗邻港澳。1987年8月7日,主体工程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一号机组于1993年8月并网,1994年2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二号机组随后投入商业运行。到2003年底,大亚湾核电站累计上网电量已有1 200多亿度,其中近七成输往了香港。

  4.参考书目

  《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1991年版

  《中国科技之最》,梁富强、李春荣编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1年版

  《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英),科学出版社版
第20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

  “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几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繁荣科学文艺工作的“双百”方针:“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方针的提出过程、内涵;方针的贯彻情况和成果;经验教训。“双百”方针是党的一项基本的、长期性的方针,它是为适合探索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而提出的。“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使科学文艺领域出现繁荣景象,但同时又提供了很多经验教训。由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资料较丰富,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并采取多种形式,如讨论、辩论、文艺作品赏析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双百”方针的理解。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照片和文字说明两部分内容构成,突出表现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双百”方针的提出给科学和文艺领域带来的欣欣向荣、春意盎然的景象。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双百’方针的提出”

  “双百”方针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还很落后,所以党和国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迅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科学和文化事业。为适应这种探索的需要,中共中央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提出了一些变革措施,为此,毛泽东写了《论十大关系》,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冲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抛弃苏联错误的东西,走出自己的建设道路来,这是《论十大关系》的基本思想。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文艺、科学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中共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代表党中央郑重宣布: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陆定一在会议上说:在学术、艺术、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要做“盖子”;“学术问题、艺术问题、技术问题,应该放手发动党内外知识分子进行讨论,放手让知识分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发挥个人的才能,采取自己的风格,应该容许不同学派的存在和新的学派的树立,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批评,但批评时绝不要戴大帽子。

  在第一段关于“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的教学中,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讨论,教师可以给出几个讨论问题:问题一、“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1956年之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问题二、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为更好地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提出“双百”方针是很有必要的。讨论中,也可以让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双百”方针的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方针,是党在指导文艺工作和科学研究的实践中逐步提出的。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1953年中央决定要中宣部就中国历史问题、中国文字改革问题、语文教学问题组织三个委员会加以研究。当时,中国历史问题研究委员会主任向毛泽东请示历史研究工作的方针,毛泽东提出要百家争鸣。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两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宣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这次讲话经整理补充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题,于6月19日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同年3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对科学文化工作基本性的长期性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

  (3)“双百”方针的内涵

  1956年5月26日,陆定一向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系统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双百方针”。他强调:我们党现在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我们主张政治上必须分清敌我,我们又主张人民内部一定要有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学领域中的表现。”在自然科学工作方面,他指出:“在某一医学上,生物学或其他自然科学学说上,贴上什么‘封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之类的阶级签……就是错误的。在文学艺术工作方面,他指出:限制创作的题材“只许写工农兵题材,只许写新社会,只许写新人物等,这种限制是不对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批评工作来说,就是批评的自由和反批评的自由”,而现在的批评,有些令人害怕,应当纠正,对被批评的人来说,别人批评得对,应该虚心接受。他还强调文艺工作者和科学工作者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4)“双百”方针的影响

  “双百”方针提出后,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第一,生物学领域的学派争论。第一个贯彻“百家争鸣”方针的会议,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和李森科学派之争。这两个学派的争论,在苏联一度被认为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由于受到苏联的影响,建国之初中国也采取独尊李森科学派而贬损禁止摩尔根学派的态度,一些科学试验遭到粗暴干涉而被迫停止,著名植物学家胡先辅在《植物分类学简编》中批评了李森科,竟遭到政治批判。对于这些情况,毛泽东、周恩来等指示中央宣传部和中科院进行调查研究,要求按照“双百”方针的精神加以解决。1956年8月全国遗传学座谈会在青岛召开,与会130多人中包括了我国遗传学界两派的主要学者。中宣部有关负责人针对遗传学界两派之间的严重的不正常状况,阐述了党的“双百”方针,明确表示不赞成把摩尔根的观点说成是唯心论,宣布全部摘掉过去强加给摩尔根学派遗传学的各种政治帽子,强调学术上的不同见解要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去解决,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等待,不要急于作结论。这次会议打破了几年来我国遗传学派形成的“一家独鸣”的僵硬局面,促进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团结与合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也是“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为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突破苏联模式而召开的一次影响巨大、效果很好的会议。“双百”方针的提出使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浓厚了。

  第二,“双百”方针给文学艺术的创作带来了和谐宽松的创作氛围,文学艺术界的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风格,生动地描绘了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各方面的创作成就都很突出,硕果累累。

  生物学领域的争论理论性强,不宜展开,使学生明确这场争论是对苏联模式的否定,体现不同学派的自由争论即可。文学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建议用幻灯片展示多幅照片,引导学生认识体裁、风格、内容和题材的多样性。

  第二目“曲折的年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并付诸实施后,学术界和文艺界开始呈现出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致使此后“双百”方针的贯彻出现了严重挫折,受到了“左”的干扰和破坏。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极左盛行,“双百”方针受到彻底破坏,百花凋零,科苑荒芜。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做斗争的故事。 有些人认为,小说把反对领导的官僚主义当做主题,是完全错误的。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中的材料,回答思考的问题。

  第三目“文艺的春天”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双百”方针才得到恢复。由于这时党清算了“文化大革命”及之前的“左”倾错误,党总结社会主义时期以来的科学、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即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在这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在新形势下, “双百”方针得到更加自觉、坚定的贯彻,重新焕发了它的勃勃生机。正如邓小平所强调的:“无论如何,思想理论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定要坚决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这是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对“双百”方针所作的深刻阐述。这些都有力地说明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是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它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科学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迅猛而健康地发展。

  建议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本课要旨】,指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的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要正确处理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双百”方针具有长久性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双百’方针的提出”一目,设计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双百方针?结果如何”引入本目的教学。在教学中,采用学生讨论法,教师适当指导。给出几个讨论问题:“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1956年之前意识形态领域的状况是怎样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初中学过的苏联历史和刚学过的新中国初期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把学术、思想认识问题当成了政治问题是由于来自苏联的学术批评中粗暴作风和国内在革命斗争中的“左”倾思想的影响)。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改造完成后主要任务是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要调动一切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包括调动文化界和科学界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此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会议。在肯定知识界面貌发生根本变化的同时,制定一个正确的文化工作方针非常有必要,以使文化与科学走上正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此,党提出“双百”方针。此处要让学生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脱苏联模式)上的一个重要尝试,是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来的,是在国家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迫切要求上提出来的,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科学文化工作的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同时为讲下一目做铺垫。

  关于“曲折的年代”一目,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本目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问题。处理本目教材注意“双百”方针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科学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组织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组讨论,包括:“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执行过程遇到了哪些问题,“双百”方针的提出和贯彻给我们提供了哪些经验教训?应该如何处理三个关系?贯彻“双百”方针有什么现实意义?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文革结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使“双百”方针又恢复了它的生命力,我们要接受历史的经验教训,正确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使文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这种形势下,科学和文艺工作者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在这里建议教师结合“三个代表”的理论,使学生明确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后师生共同解决【学思之窗】的问题。

  关于“文艺的春天”一目,本目教学可以先从反思文学或伤痕文学谈起。教师可以先设计问题:这些文学作品出现于什么年代?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年代?然后教师讲述“文革”以后文艺的繁荣及其原因。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阅读本节引言和照片,思考以下问题。问题一、从照片中,你可以得到什么信息?你怎么理解春天?问题二、这种文艺界的春天是怎样出现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本课学习。导入:春天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是给人们带来生机与希望的季节。1956年我们的新中国在“双百”方针指导下,文艺、科学领域迎来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

  案例二 在讲述“双百”方针在贯彻执行过程遇到的问题时,补充一些资料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介绍《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受批判的情况。1956年9月,《人民文学》发表了青年作家王蒙的小说《组织部里来了个年轻人》,描写了北京市某区党委会里,一个青年干部同区委组织部一个副部长的官僚主义作风做斗争的故事。 有些人认为,小说把反对党的领导人的官僚主义做主题,是完全错误的,因而受到政治批判。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

  案例三 进行全课总结时,阐述“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双百”方针是党在总结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这种状况是否符合“双百”方针?对于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的中国合适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双百”方针。

  思路引领:样板戏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

  答案提示:样板戏实际是强行推行文艺的一言堂,与“双百”方针的宗旨背道而驰。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文艺形式多种多样,样板戏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的需要,同时,也大大束缚了文艺工作者的文艺创作,严重阻碍了文艺的繁荣发展。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结合史实说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解题关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思路引领:“双百”方针实行后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史实。

  答案提示:1956年,“双百”方针实行后,出现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繁荣的局面。但是,不久,由于政治运动扩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双百”方针无法贯彻,广大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发展。文革结束以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再次繁荣。

  二、学习延伸

  你读过或看过哪些“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选择其中一部谈谈体会。

  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周恩来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

  什么是当前的知识分子问题呢?当前的根本问题,就是我们的知识分子的力量,无论在数量方面、业务水平方面、政治觉悟方面,都不足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急速发展的需要;而我们目前对于知识分子的使用和待遇中的某些不合理现象,特别是一部分同志对于党外知识分子的某些宗派主义情绪,更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了知识分子现有力量的充分发挥。我们必须加强领导,克服缺点,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最充分地动员和发挥现有的知识分子的力量,不断地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大规模地培养新生力量来扩大他们的队伍,并且尽可能迅速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以适应国家对于知识分子的不断增长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党目前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根本任务。

  ……

  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研究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周恩来选集》下卷)

  毛泽东关于“双百”方针的论述

  百花齐放是一种发展艺术的方法,百家争鸣是一种发展科学的方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这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少犯错误。有许多事情我们不知道,因此不会解决,在辩论中间,在斗争中间,我们就会明了这些事情,就会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各种不同意见辩论的结果,就能使真理发展。对于那些有毒素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也可以采取这个方法,因为同那些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进行斗争,就会使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这是在对立面的斗争中的发展,是合于辩证法的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问题。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百花齐放”是群众中间提出来的,不晓得是谁提出来的。人们要我题词,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百家争鸣”,这是两千年以前就有的事,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也可以讲,那种学术也可以讲,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你讲的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来越多。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

  邓小平关于文艺工作的论述

  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我们的人民勤劳勇敢,坚韧不拔,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顾大局,守纪律。几千年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的半个多世纪来,他们满怀信心,艰苦奋斗,排除一切阻力,一次又一次地写下了我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任何强大的敌人都没有把他们压倒。任何严重的困难都没有把他们挡住。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们人民的优秀品质,赞美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各种困难的斗争中所取得的伟大胜利。

  ——《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2.课文注释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2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发生了改变。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明确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果断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到1954年底,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多数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在商业方面,则在国家掌握一切重要货源的情况下,通过使私营商业执行经销代销业务的方式向国家资本主义商业转变。1955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1956年1月10日,北京首先宣布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接着,上海、天津、广州、武汉、西安、重庆、沈阳等大城市以及50多个中等城市相继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在1956年的第一季度末,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还顺利地开展和完成了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对农业,党采取了生产互助合作运动,1952年底,全国有40%的农户参加了互助组。同时,也进行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但是,在此过程中,也存在着“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1956年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的会议

  1956年1月14日至20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会议主要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后,加强党对整个科学文化工作和知识分子的领导问题。周恩来代表中央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对知识分子的现状进行了正确估计,指出了共产党在知识分子工作中存在的缺点。(二)提出了充分动员和发挥知识分子力量的三项重要措施。“第一,应该改善对于他们的使用和安排,使他们能够发挥他们对于国家有益的专长。”“第二,应该对于所使用的知识分子有充分的了解,给他们以应得的信任和支持,使他们能够积极地进行工作。”“第三,应该给知识分子以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适当的待遇。”等等。(三)全面总结了知识分子自我改造的经验,向全党提出了继续帮助知识分子进行自我改造的重要政治任务。(四)详细地阐述了在数量上扩大、在业务上提高知识分子队伍的问题,并提出制定1956年到1967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的建议。(五)对改进和加强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工作的领导作出了部署。这个报告和他在1951年9月的《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和1962年3月广州会议上作的《论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是解放以后我们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正确主张的三篇重要文献。会议最后一天,毛泽东出席并讲了话,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先进科学水平而奋斗!会后,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国家制订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向全国发出“向现代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这次会议鼓舞了广大知识分子,激发了他们的政治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全国迅速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双百”方针的提出

  1950年,关于京剧问题有两个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毛泽东当时给戏曲界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主张京剧还应该保留,不单是京剧,各种戏曲形式都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加以批判继承。此时的“百花齐放”并没有解决文艺界的其他问题,只解决了各种戏曲形式同时并存的问题。1953年,中国科学院讨论创办《历史研究》杂志时,陈伯达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办刊物,必须“百家争鸣”。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当时,科学、文化领域由于还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阻碍着科学文化的发展。突出表现为:只许发展一种学派,不许发展另一种学派;在学术、文艺方面,扣帽子、打棍子的现象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毛泽东针对这种情况指出,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会增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5月2日,毛泽东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又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他还进一步阐述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2000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中共中央赞同毛泽东的意见,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确定为党的科学、文化的方针。1956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联合会召开的会议上,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报告。他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有关指示精神,对“双百”方针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指出:“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确定,吸取了我国历史上学术、文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了我们党领导学术、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也借鉴了外国党管理学术文化工作的经验教训。这个方针符合中国国情,适合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发展需要。这个方针是促进我国科学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

  老舍和《茶馆》

  老舍(1899—1966),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被迫害而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等,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三幕话剧《茶馆》以北京一家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以后3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出入于这家裕泰大茶馆。作家通过以茶馆老板王利发为中心的3个时代几十个人物在茶馆里的生活片断,展现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把旧中国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全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深刻地写出了王利发等人的真实命运。《茶馆》的人物塑造好,生活气息浓,语言特别精彩、简洁、生动、传神、隽永,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它把深邃的思想寓于朴素无华的艺术之中,是现实主义戏剧的新开拓和巨大成就。《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演出极为成功,充分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茶馆》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

  杨沫和《青春之歌》

  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出生于北平。中学毕业后,因反抗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先后在河北和北平一些地方做过小学教员、家庭教师和书店店员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边区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建国后,担任过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1934年开始文学创作,即以“小慧”的笔名在北平出版的《黑白》月刊上发表揭露农民遭受地主压迫剥削的小品文《热南山地居民生活素描》。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出版了中篇小说《苇塘纪事》(1950年)、中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1978年)、长篇小说《东方欲晓》;散文、文论集《大河与浪花》(1982年);报告文学《不是日记的日记》(1980年)等。其中,从1950年开始创作,历时四十年,几经波折,于1989年最后完成的以林道静为小说主人公的“青春三部曲”,是杨沫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重要的贡献。“青春三部曲”由《青春之歌》、《芳菲之歌》、《英华之歌》三个情节连贯的长篇组成,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小说主要根据作者自身的经历,以中国人民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背景,描写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种种人生选择,讴歌了那些在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革命青年,掀开了他们多彩的情感世界,同时也剖析了生活本身的极端复杂性。《青春之歌》出版于1958年。是“三部曲”中影响深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段历史为背景,以林道静的成长为主线,满腔热情地讴歌了一代知识分子由个人奋斗到投身革命的人生征途的心灵历程,谱写了一曲知识分子的青春赞歌。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热烈欢迎,多次再版,发行量逾五百万册;被译成十五种文字在国外发行;1959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剧本,搬上银幕。

  赵树理和《三里湾》

  赵树理(1906—1976),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人。早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即努力于文艺的通俗化工作,曾任区长和随军报纸的编辑。20世纪3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标志着他创作的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全国文联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并为第一、二、三界全国人大代表。他的小说大多反映农村生活的变化,成功塑造许多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语言朴实生动,具有独特新颖的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从1949至1965年,他的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年)、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部,1958年)、短篇小说《登记》(1950年)、《锻炼锻炼》(1958年)、《套不住的手》(1960年)、人物传记《实干家潘永福》、剧本《十里店》(1965年完稿,1978年发表)等。“文革”中被迫害致死。《三里湾》是当代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部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固有的诙谐风趣的笔调,民族化、群众化的风格,描写老解放区三里湾由于秋收扩社、整社、开渠,在社内外、党内外、四户农民的家庭内外,几对青年的恋爱婚姻当中所引起的错综复杂的矛盾,揭示了合作化运动的必要性。作品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入手,描绘了农业合作化给农村各种社会关系所带来的深刻变化。作品具体描写了三里湾村四个不同家庭(合作社带头人、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发家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在扩社过程中的矛盾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初期农村两条道路的复杂斗争,热情歌颂了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胜利,展现了社会主义农村的理想前景,在更新的层面上揭示了农村的深刻变革。

  王蒙和《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1934年生于北平。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以交响乐的结构和诗一样的笔调,深情地描写了50年代初期北京女中学生清纯烂漫的生活。小说在修改期间,上海《文汇报》即以《金色的日子》为题选载了部分章节。由于政治原因,这部小说到1979年才得以正式出版,其被封埋的时间超过了王蒙创作时的年龄。小说出版后,成了当时中学生最爱读的书之一,并被改编成电影,受到极大欢迎。在修改《青春万岁》的同时,王蒙写了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小说原载《人民文学》1956年第9期,题名为《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小说写的是青年教师林震被调往区委组织部后,在工作、斗争中怎样碰壁怎样遭受挫折的故事。它是一部响应当时团中央发出学习娜斯佳(苏联作家叶·尼古拉耶娃小说《拖拉机站长和总农艺师》中的主人公,一个充满社会主义精神活力和朝气,敢于同官僚习气、保守思想等种种落后现象作斗争的年轻女农艺师)的号召,直面现实,揭发人民内部矛盾,批评党内政治不健全现象的优秀作品。小说以极其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中国一个区委组织部门的真实工作状态,描写了一个年轻干部对机关中正在滋长的官僚主义的心态表示疑惑与不满,以清纯委婉的笔墨和颇有诗意的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个内涵严肃的主题,展露了他出色的才华和锐利的思想。小说还塑造了另一个成功的人物刘世吾,他是一个颇显深度的官僚主义者,他有过光荣的历史,进城后随地位和生活的变化,精神状态却发生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变异。小说发表后,震动中国文坛,引起了毛泽东的关注,在海内外也获得强烈反响。后来,王蒙因此被打成“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接受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了10多年。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工作。以后任《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文化部长、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等职。这时期著有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等多部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在他将近半个世纪的文学生涯里,创作了小说、文学研究与评论、诗歌散文等近1000万字,获得过多项国内和国际文学大奖,作品也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艾青

  艾青(1910—1996),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一度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受到时代的精神,激发了诗情,抗战期间成为他创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钻》等9部诗集。诗作倾诉着民族的苦难,歌颂了祖国的战斗,渗透着时代气息,笔触雄浑,气势壮阔,情调奋发昂扬,这是到了延安以后,创作风格所起的明显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著有诗集《宝石的红星》等。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创作中断了20年。直到1976年重又执笔,出现了创作的另一个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创作有诗集《彩色的诗》《域外集》,出版了《艾青叙事诗选》《艾青抒情诗选》等。诗集《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从1936年起,艾青出版诗集达20部以上,还著有论文集《诗论》《新文艺论集》《艾青谈诗》以及散文集和译诗集等。他的作品被译成10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常常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朴素凝练、想象丰富、讲究哲理。

  文革对文化的扼杀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一伙在全国刮起了一场“否定一切”、“打倒一切”的黑风。在破“四旧”的名义下,煽动红卫兵盲目焚烧古典书籍、文物字画,破坏名胜古迹,肆意践踏中国的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秀文化遗产遭受到一次空前浩劫,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他们挥舞“文艺黑线专政论”的大棒,对建国以来文化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一笔抹煞,诬蔑全国的报刊、广播、书籍、文艺作品、电影、戏剧、曲艺、美术、音乐、舞蹈等,都充斥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的东西,声称要用无产阶级的“铁扫帚”在这些领域来一个“大扫除”。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惨遭迫害,不少人被诬陷为“黑线代表人物”、“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牛鬼蛇神”,在对他们进行了多次“深揭、猛批、狠斗”后,有的被关进了“牛棚”,有的被投入监狱。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吴晗,著名作家、文艺理论家老舍、赵树理、冯雪峰,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盖叫天、周信芳,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电影艺术家应云卫、郑君里,画家潘天寿等一大批文化界著名人士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在文化界人士受迫害的同时,他们的作品也受到批判。建国以来出现的优秀小说、电影、戏剧等,几乎都被诬蔑为“大毒草”而遭到批判。特别是与刘少奇、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活动有关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如影片《燎原》《怒潮》《红河激浪》《洪湖赤卫队》,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刘志丹》《小城春秋》等,被诬蔑为替“叛徒”、“走资派”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遭到挞伐。不但作者受迫害,而且株连许多人,仅李健彤的小说《刘志丹》一案,上下左右被株连者即达上万人之多。概括起来,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领导机关几乎都被搞垮,文化部门的领导权基本被林、江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在各地的帮派分子所控制,文艺成了他们篡党夺权的工具。第二,报刊大部分停刊,出版业几乎停顿,造成了人们“精神食粮”的匮乏。“文革”开始后,除《红旗》杂志、《解放军文艺》等极少数外,绝大部分停刊,直到1970年,全国仅有杂志21种。与此同时,全国大多数出版社的业务基本停顿,除了大量印刷毛泽东著作,几乎无书可出,一时造成了严重的“书荒”。第三,文艺舞台上百花凋零、万马齐喑,一片萧条残破的景象。“文革”开始后,占据戏剧舞台的,只有江青树立的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交响音乐《沙家浜》等八个所谓“样板戏”,以后又陆续推出钢琴伴唱《红灯记》、现代京剧《龙江颂》《杜鹃山》等一批剧目。造成了文艺舞台“样板戏”一花独放百花凋零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的存在和发展。

  3.插图说明

  《毛泽东“双百”方针题词》

  这是1951年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的题词。

  《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五朵金花》原名《十二朵金花》,摄于1959年,导演王家乙,女主演杨丽坤。1960年,该片在第二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导演银鹰奖和最佳女演员银鹰奖。图中是杨丽坤饰的金花。

  《首届茅盾文学奖颁奖》

  1982年12月6日,首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揭晓。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魏巍的《东方》、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莫应丰的《将军吟》、李国文的《冬天里的春天》、古华的《芙蓉镇》等6部长篇小说获首届“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中国第一次设立的以个人名字命名的文学奖。 这是周克芹、魏巍、姚雪垠、莫应丰、李国文、古华(前右起)在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12月15日举行的茅盾文学奖授奖大会上。

  4.参考书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何理主编,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孔范今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苏光文、胡国强著,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

  难点

  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和趋势:人民教育的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和教育的复兴,全面讲述了新中国教育的三个阶段。

  本课引言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教育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政府就着手进行教育改革,开始筹划建立人民教育,这段说明新中国成立是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的具体事例,说明人民政府对基础教育的重视。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通过观察引言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为什么说新中国成立是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回答后导入新课。

  第一目“人民教育的奠基”

  这一目的标题就点出了新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发展全体人民的教育事业,而不是旧社会少数人的教育。本目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

  (1)拉开序幕

  ① 接管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这是本目的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人民政府创建新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

  1949年10月1日由毛泽东同志签发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根据这一方针,各地人民政府和军管部门出面接管了原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各级各类学校,复课开学,同时对所有学校进行了初步改革,确立了国民的道德素质标准和培养新社会所需新人的教育目标。

  根据1950年政务院的有关规定,接收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改为公办和中国人自办且由政府补贴的私立院校。同时接收了外资津贴的中小学,初步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向新民主主义教育的转变,使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的手中。

  ② 教育向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文化教育水平。教材重点强调了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重大决议。

  建国以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工作,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为重要的任务和工作。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立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各级各类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受教育机会。

  (2)制定方针

  这是本目的又一个重点。教材介绍了以毛泽东、刘少奇等为首的党和人民政府提出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从而保证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3)初具规模

  重点强调在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引下,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教育事业在艰难探索中前进,取得成就。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半读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2)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利用【学思之窗】的材料设计并分析讨论问题。

  3)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开基创业中国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第二目“动乱中的教育”

  这一目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曲折的一段。教材首先点出这种曲折出现的原因,教育遭到的破坏以及不良影响。

  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月,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我国与世界发展的距离被拉大了。

  第三目“教育的复兴”

  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是本目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的内容。

  (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

  “文革”结束后,各项事业百废待兴。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就深刻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这个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存危亡的重大问题的严重性,他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工作,亲自领导了教育战线拨乱反正和全国恢复教学秩序的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国教育界知识分子数以万计的冤假错案被平反,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政治上获得了新生,教育的春天来到了!

  高考制度在“文革”期间被废除了十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断档。在邓小平同志亲自主持下,教育界冲破重重障碍,在1977年冬天恢复了中断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广大教师精神振奋,教育界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

  同时,教育界开始了全面恢复和整顿被“文革”搞乱了的教育秩序,学制的恢复与重建,使学校教育迅速摆脱混乱局面,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针对中小学教材短缺和混乱不堪的局面,邓小平同志指示要加强教材建设。教育部积极组织编写中小学全国通用教材,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邓小平同志大力倡导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国家规定了教师节,颁布了《教师法》,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获得普遍的提高,尊师重教逐步形成风气,极大地激发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

  (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

  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

  (4)推动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背景下,只有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培养大批人才,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

  (5)推动教育改革

  推行多种教育模式,特别是扩大教育投资方式,实行政府办学为主,鼓励民间办学,还启动了希望工程。

  (6)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

  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教学建议:

  1)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

  2)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3)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4)最后提问:现代中国教育是如何发展的?现代中国教育发展有何重要意义?指导学生阅读【本课要旨】,做全课总结。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现代教育发展这一概念,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现代教育发展的含义理解的程度,宏观叙述教育发展状况,然后进入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对本课教科书进行课前通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本课内容包括的三大内容:开基创业、探索发展、迎接挑战。培养学生阅读、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

  关于“人民教育的奠基”一目的教学。首先让学生高度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可以利用【学思之窗】帮助学生阅读、分析、理解教材内容。

  关于“动乱中的教育”一目的教学。这一目教材内容不多,但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分组讨论、争辩、阐述,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

  关于“教育的复兴”一目的教学,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边阅读课文边思考。(1)邓小平复出后是如何自告奋勇抓教育的?(2)改革开放后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据此出台了哪些大政方针?在这些方针引导下在哪些领域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取得如何成就?(3)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教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你能举出一些吗?这些成就为我国教育事业迈向21世纪积累了宝贵经验。你能否分析总结有哪些经验或启发?学生可以就以上问题展开激烈讨论,各抒己见,各显神通。可以通过教材的图片、表格等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

  最后小结:可以用文字总结: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蓬勃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也可以用问题总结:现代中国教育事业是怎样走过来的?你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现代中国教育是如何发展的?有何重要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利用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展现古今中国科技发展的一些有代表性的典型成就,如古代的、近代的、现代的、教材上的,从而阐述辉煌科技成就。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为什么离不开教育,从而使学生明确科技与教育的重要关系,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对教育的学习。

  案例二 在介绍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投影下列材料,加深阅读、理解、巩固。

  材料一,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

  ——邓小平的《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材料二,我知道科学、教育是难搞的,但是我自告奋勇来抓。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邓小平的《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问题》

  材料三,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说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这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根本大计。

  ——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报告

  回答:

  (1)据材料一、二,邓小平是如何看待教育、科技与现代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三,归纳江泽民报告的主要观点。

  (3)简要概括上述三则材料的相同观点。

  〔答案提示:(1)发展教育为科学研究提供人才;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是现代化建设的基础。(2)科技进步、济繁荣和社会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要优先发展教育。(3)把发展教育看成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为什么得到较快发展?

  解题关键:实际上文革前17年教育事业硕果累累。

  思路引领:中国教育事业有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建设人才;奠定了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答案提示: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取得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

  解题关键:新中国教育事业经历开基创业、探索发展、机遇挑战。

  思路引领:“怎样”,强调的是一个发展过程;“走过来”实际就是教育的发展过程,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创立发展;左倾思想影响下教育的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后教育的蓬勃发展;当今竞争下的教育的机遇挑战。以及从这个过程中得出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

  答案提示:(1)“走过来”: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2)经验教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第五,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二、学习延伸

  分组调查收集你所在学校资料,举办一次班会,介绍你校发展的历史。

  略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毛泽东关于教育的论述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邓小平关于教育的论述

  对全国教育战线十七年的工作怎样估计?我看,主导方面是红线。应当肯定,十七年中,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管是科学工作者还是教育工作者,在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耀下,在党的正确领导下,辛勤劳动,努力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教育工作者,他们的劳动更辛苦。现在差不多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大都是建国以后我们自己培养的,特别是前十几年培养出来的。如果对十七年不作这样的估计,就无法解释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了。

  ——《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刘少奇关于教育的论述

  由于中国文化落后,知识分子少,特别是由于学校里的政治教育薄弱,脱离实际,现在的青年学生还远没有摆脱中国知识分子历来就有的那种骄傲自大的劣根性的影响,以至他们在新中国的学校里受了多年教育,还不懂得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甚至还在劳动人民面前摆架子。

  ……

  因此,现在已经得到了一定书本知识的中小学毕业生,应该毅然决然地、愉快积极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去,特别是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获得生产斗争的实际知识,使书本知识和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自己的提高和发展。

  ——《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刘少奇选集》下卷)

  “四人帮”对文革前教育的诋毁

  历史事实证明,解放后十七年,在毛主席革命路线照耀下,教育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革命干部和革命知识分子对刘少奇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对旧教育制度进行了多次抵制和斗争,教育方面,也有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刘少奇一伙网罗一小撮叛徒、特务、走资派,把持教育部门的领导权,疯狂推行反革命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育制度、教学方针和方法几乎全是旧的一套。

  ——姚文元(1974年10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2.课文注释

  希望工程

  1989年3月,由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和全国少工委联合创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这一年的10月30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宣布建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这项救助活动被命名为“希望工程”。“希望工程”的宗旨为:取诸社会,建立基金,公诸社会,造福孩子。“希望工程”的资助方式为:设立助学金,长期资助中国贫困地区品学兼优而又因家庭困难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为贫困乡村新盖、修缮小学校舍;为贫困乡村小学购置教具、文具和书籍。“希望工程”的实施范围是:我国农村贫困地区,重点是国家、省级贫困县。目前“希望工程”工作的重点是我国的西部地区。“希望工程”的目标是:改善办学条件,消除失学现象,配合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任务。“希望工程”首先资助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小学张胜利等13名失学少年。1990年4月,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手拉手——全国城乡小伙伴携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活动,掀起了“希望工程”的一个高潮。1990年5月,由中国青少年基金会援建的全国第一所“希望小学”在安徽省金寨县落成。1992年4月15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京隆重推出“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其核心内容是:通过基金会和全国各级“希望工程”实施机构的牵线搭桥,使捐赠者与贫困地区的失学少年结对挂钩,建立直接联系,实行定向资助直至其小学毕业。这项计划标志着“希望工程”的升华。1994年1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决定在全国实施“希望工程——1(家)+1助学行动”。1997年4月,中国青少年基金会为协助政府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郑重推出“希望工程国内最后一轮劝募行动”。“希望工程”实施以来,取得了极大成就,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希望工程”得到了以小平同志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热情肯定与赞赏,得到了党和政府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1990年9月5日,邓小平欣然命笔,为“希望工程”题写了名称。后来,他以“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名义先后两次向“希望工程”捐款,表达了对农村少年儿童的关怀和对基础教育事业的关注。截至1996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9?78亿元人民币,救助儿童154?9万名,资助建设希望小学3634所,“希望工程”不仅推动了中国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而且激发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倡导了时代新风尚,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革”前17年的中国教育发展

  (1)建国后对旧有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建国之初,全国人民面临的任务是尽快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同时对旧教育体系实行接管和改造。中国人民解放军各地军事管制委员会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首先接收了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各级公立学校,采取了“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办法。1950年12月,按照政务院《关于处理接收美国津贴的文化教育救济机关及宗教团体的方针的决定》,接管了受外国津贴的高等学校21所,中等学校514所,初等学校约1500所,收回了中国的教育主权。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加紧了对中国的威胁与封锁,甚至冻结了中国在美国的财产。1950年底以后,开始首先接收和处理了接受美国津贴的学校,随后接受和处理了接受其他外国津贴的学校,收回自办。这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文化侵略,维护了我国作为独立民主国家的教育主权。1952年9月以后,逐步将全国私立中小学全部由人民政府接办,改为公立。1956年这项工作基本结束时,共接办了私立中等学校1412所、小学8925所。还有65所私立高等学校在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全部改为公办”。与此同时,进行了全面的教育改革。

  (2)新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从1949年到1966年的17年,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向社会主义时期的过渡时期,开始建立新中国的教育体系。

  1949年9月底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有关教育体系的基本设想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适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1949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着重讨论了改造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问题。1951年10月1日,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作了明确的规定,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学校制度的确立。此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在数量上有了很大的增长。1957年同1953年相比,在校学生人数,普通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30.8%,中等学校增长125.2%,初等学校增长25.8%,幼儿园增长156.6%,盲聋哑学校达到0.8万人;成人学校中,高等学校增长1753.6%,中等学校的成人中学增长989.9%,初等学校增长355.8%,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输送了大批专门人才和有文化的劳动者;在结构、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开始形成了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新建立的教育体系,在教育结构上,主要是推行了初等、中等教育的三轨制,即普通中小学、工农速成初中级学校和业余初中级学校同时并举的方针。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院系调整。类型上,将过去普通大学拆散,只设少数文、理两科的综合大学,其他则分别按工、农、林、医药、财经、政法、师范、体育、艺术、语言等学科设置专门学院。通过调整,全国综合性大学由55所减为14所,工科院校则由18所增加到38所,师范院校有了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所增加到37所。

  建国后的17年,中国的教育工作虽然出现了失误,特别是“左”倾的错误,但在大部分时间内路线是正确的,取得了很大成绩。

  “文革”后中国教育的发展状况

  (1)教育体系的调整与重建(1977~1985年)

  早在“文革”结束前的1975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教育整顿的问题。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邓小平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以下简称《几点意见》)中特别讲了关于教育制度和教育质量问题,其中涉及到教育体系恢复与重建等重大问题。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招生的范围、文化水准、数量、标准等条件,恢复高考招生。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报告》。至1979年底,全国共有重点高等学校90所。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10年制,中学5年,小学5年,中学按初中3年,高中2年分段。1980年12月3日,中央决定中小学制准备逐步改为十二年制,但允许小学学制可以五年制和六年制并存,最终促成了“六、三、三”学制的恢复。同时,也着手进行“五、四、三”制的实验研究。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教育体系的恢复与重建的使命基本完成,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就已成了不可回避的历史使命。

  (2)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1985年以后)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指出:“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战略性任务。”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决定》还在教育体制上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领导等四方面的基本政策,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各省、市、自治区分别制定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规划。1991年全国招收研究生3万人,普通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62万人,比上年增长1.8%;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633.2万人,占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总数1356万人的46.7%;全国初中在校学生3960.7万人,小学在校学生12164万人。7~11周岁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9%。成人学历教育调整取得进展,多种形式的岗位培训蓬勃发展。这说明我国教育体系结构调整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20世纪90年代乃至21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制定

  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的英明论断。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他多次谈到经济工作时强调科技的重要作用。1991年,江泽民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的号召,并强调这一转移与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具有同等重要的战略意义。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决定》的核心内容是: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更进一步明确了科技工作“面向,依靠,攀高峰”的方针;强调当前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是经济、社会发展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转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出了符合世界科技进步潮流和中国国情的科技进步的几项重要原则;强调大力提高国家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自己解决中国人民的丰衣足食;把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到国民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优先位置;确立了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地位,明确了基础性研究要把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作为首要目标;提出了建设跨世纪宏大科技队伍的一系列重大措施,提出了科技战线以弘扬“四种精神”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提出了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的改革目标,明确了今后科技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步骤;强调了要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确定了到2000年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5%的科技投入目标,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的几项重大措施。1995年5月26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此后,科教兴国的热潮开始在神州大地掀起。其中,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试点”和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是1998年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两大战略举措。“科教兴国”战略开始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

  3.插图说明

  《1979年邓小平在黄山与大学生合影》

  1979年7月11日,邓小平一行抵达黄山。次日晨,开始由慈光阁徒步登山,当晚住玉屏楼。13日,继续登山,在百步云梯下欣赏摩崖石刻时,遇到几位游山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女大学生。邓小平与她们亲切交谈、合影,还在她们的学生证上留下签名。

  4.参考书目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小学艺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备课 【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试题或网站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实验用标准帆布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 古诗文 及其它诗歌(外国.中国现代诗)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高一历史必修3复习材料!!急用!! 谁有高一历史人教版的必修2和3的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人教版政治必修1.2.3.的知识结构(尽量详细),人民版历史必修3第一至第四单元笔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综合试题岳麓版 历史必修2 必修三的会考考点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