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ows run 会话:人教版普高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3教师用书 第六单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54:47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单元引言分析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20世纪以来引导中国走向变革、走向富强、走向现代化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20世纪初资产阶级的政治民主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并在推翻清王朝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全党统一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在中国沿着改革开放之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形成的,这一思想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旗帜;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学习本单元时,要通过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同时要充分认识和理解20世纪百年变迁中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嬗变,特别要通过独立思考,领悟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

  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比较丰富这一优势,适当补充有关材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组成。图片内容为孙中山的形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形成对孙中山的感性认识。文字部分指出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目的及对三民主义的总体评价。两部分内容旨在说明,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历史关头,孙中山创立了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思想。建议教师以图片和文字内容为素材,通过谈话法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图片为我们展示了孙中山先生的光辉形象,你知道孙中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领导的重大革命运动是什么吗?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二,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你知道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要创立三民主义的理论吗?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并理解引言内容,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三民主义”的提出

  教材首先从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以及孙中山创立革命理论的实践活动三个方面阐述了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历史背景,随后教材重点阐释了三民主义的内容,最后教材以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对三民主义作了评价。

  (1)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理解本部分内容,必须建立在对辛亥革命前先进中国人救国方案高度驾驭的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再忆再现有关的历史知识和重要结论,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创立革命的理论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并非偶然。早在1879年,孙中山就进入英国教会学校读书,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1887年他转入香港雅丽西医医院学习,课余他常与同窗好友抨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他对洪秀全的事业非常向往,称洪秀全为反清的第一人。朋友们戏称他为“洪秀全第二”,他也欣然自命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建议教师在处理这一问题时,首先选取一些孙中山这一时期活动的图片,制成投影,并结合投影向学生介绍孙中山的有关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你从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中,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的内容及【学思之窗】第一部分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三民主义的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掌握有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做出明确的阐释。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民族主义将推翻清王朝,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及共和制度相结合,因而被赋予了新时代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新内容和新含义。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思患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的评价,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它的进步性,它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二是它的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先阅读教材内容,然后分组讨论:问题一、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问题二、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性,又有什么局限性?其局限性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第二目“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教材从两个角度叙述了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一方面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中国的民主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孙中山领导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另一方面,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建议教师首先播放有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的资料片,内容要涉及武昌起义的成功、清朝统治的覆亡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使学生对三民主义的历史作用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三民主义的实践结果。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问题二、在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最终的结局有何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实质问题?在师生共同解决的基础上,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第三目“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教材从产生背景、基本内容、历史影响及评价等角度对新三民主义进行了阐述。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结局的历史教训、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等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师生共同解决以下问题:孙中山对俄国十月革命持何态度?其态度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对孙中山先生又有何新的认识?在学生回答这一问题时,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就应给予鼓励。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对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建议教师将下列表格内容做成投影片,指导学生结合投影阅读教材文字内容,并自己理解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谈论: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国民政府,国民一律平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关于新三民主义的影响,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为什么会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问题二、新三民主义同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对新三民主义的认识和评价是本部分内容的难点。建议教师处理好两个角度:一、进步意义: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二、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精神,这同中共的最低革命纲领是基本一致的。因此,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但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也有着原则上的区别。对此,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作了明确的论述。建议教师向学生阐述清楚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问题一、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关系?问题二、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本课小结,一方面通过【模块链接】,让学生回忆必修一和必修二学过的内容,另一方面,仔细阅读【本课要旨】,深入理解本课核心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三民主义的提出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中国人救国的探索及其实践的结局。如洋务派提出了什么样的救国主张?洋务运动为什么失败等等。然后导入本课的学习。孙中山由改良向革命的转变,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孙中山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从而为学生理解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三民主义的原因奠定基础。关于三民主义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生分四步完成学习。第一步,由学生阅读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使学生自己掌握“三民主义”的概念和内涵,并明确三民主义与同盟会政纲的关系。第二步,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结合教材对三民主义内容的叙述,自己总结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目的。第三步,教师将三民主义的内容做成幻灯片,边向学生展示边进行讲述,要将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阐述清楚,要阐释它们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力求使学生全面而又深刻地理解三民主义。第四步,让学生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共同解难答疑的过程中结束本问题的学习。对三民主义的评价,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其内容明确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进步性,也有局限性,以此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关于“三民主义的实践”一目的教学。教学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回答:教材从哪些角度阐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的结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出总结,三民主义在实践中,一方面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帝制,颁布了《临时约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局限性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形成三民主义需要进一步发展的认识。

  关于“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一目。教师可首先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回忆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最后结局,使学生明确: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孙中山先生为了推动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然后教师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对本栏目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将本栏目内容列出提纲,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识记以下内容: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原因、内容、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在此基础上,教师主要组织学生谈论以下问题: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说明了什么?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之间有何内在联系?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本质区别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尽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可以深化对新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学习“三民主义的提出”一目时,可以这样导入: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案例二在本课内容学习完成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下的讨论:

  (1)本课内容涉及孙中山先生一生两次重要的转变。你知道是哪两次吗?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放弃改良而走向革命道路;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

  (2)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

  这一问题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但教师总结时一定要紧扣孙中山先生与时俱进,为民族革命贡献毕生精力的高贵品质。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我们应向孙中山先生学习什么?

  这一问题在讨论时,师生都可发表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通过讨论这一问题,既深化了本课内容,又升华了思想情感。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孙中山为什么主张进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解题关键: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理论的来源,并明确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的目的。

  思路引领:认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知道改革社会的迫切任务,理解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答案提示: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三民主义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对中国民主革命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

  思路引领:通过三民主义提出的目的理解三民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历史作用。

  答案提示: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不同的改良方法,但都没有取得成功。19世纪末,中华民族被瓜分的危险加剧,为了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亡,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民主义理论。三民主义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它指导民族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存在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思考: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与新三民主义有哪些不同?

  解题关键:准确把握教材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思路引领: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增加的内容。

  答案提示:新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帝纲领,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有相同之处,故此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但是,它仍然财产私有,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与中国共产党革命纲领中明确提出的铲除私有制度有着本质不同。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孙中山的有关论述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书李鸿章》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是三大主义皆基本于民,递嬗变易,而欧美之人种胥冶化焉。其他旋维于小己大群之间而成为故说者,皆此三者之充满发挥而旁及者耳。

  ——《民报·发刊词》

  毛泽东关于三民主义的论述

  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两个主义比较起来,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部分。

  第一,相同部分。这就是两个主义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上的基本政纲。一九二四年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的革命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这三个政治原则,同共产主义在中国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基本上是相同的。由于这些相同,并由于三民主义见之实行,就有两个主义两个党的统一战线。忽视这一方面,是错误的。

  第二,不同部分。则有:(一)民主革命阶段上一部分纲领的不相同。共产主义的全部民主革命政纲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则没有这些部分。如果它不补足这些,并且准备实行起来,那对于民主政纲就只是基本上相同,不能说完全相同。(二)有无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不同。共产主义于民主革命阶段之外,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于最低纲领之外,还有一个最高纲领,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民主义则只有民主革命阶段,没有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因此它就只有最低纲领,没有最高纲领,即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纲领。(三)宇宙观的不同。共产主义的宇宙观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三民主义的宇宙观则是所谓民生史观,实质上是二元论或唯心论,二者是相反的。(四)革命彻底性的不同。共产主义者是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即有革命彻底性。三民主义者除了那些最忠实于革命和真理的人们之外,是理论和实践不一致的,讲的和做的互相矛盾,即没有革命彻底性。上述这些,都是两者的不同部分。由于这些不同,共产主义者和三民主义者之间就有了差别。忽视这种差别,只看见统一方面,不看见矛盾方面,无疑是非常错误的。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所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

  这篇宣言,区分了三民主义的两个历史时代。在这以前,三民主义是旧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旧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旧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

  在这以后,三民主义是新范畴的三民主义,是新的半殖民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新三民主义。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是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这种新时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或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

  这种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革命的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真三民主义,是新民主主义的三民主义,是旧三民主义的发展,是孙中山先生的大功劳,是在中国革命作为社会主义世界革命一部分的时代产生的。只有这种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才称之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才宣布“愿为其彻底实现而奋斗”。只有这种三民主义,才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中的政纲,即其最低纲领,基本上相同。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课文注释

  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

  1905年11月,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目的是推翻清王朝对汉族的压迫,并不排斥满族人民;也就是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王朝封建统治。民权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就是要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孙中山还把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分为三个时期,即“军政时期”、“训政时期”和“宪政时期”。并提出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家机构组织的具体设想,即“五权宪法”,指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各自独立,又相互制衡。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地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

  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推动作用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新三民主义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民族主义,一是“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孙中山经历了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转变过程。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但李鸿章拒绝召见他。当时,适逢甲午战争,孙中山对清廷的无能尤感愤懑。从此以后,孙中山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1894年11月,孙中山回到檀香山,他联合二十多位华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兴中会在会章中指出中国正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猛烈抨击了清政府的腐朽。会员入会的秘密誓词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895年2月又在香港成立了兴中会。香港的兴中会一成立,立即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孙中山在广州设立了农学会的组织作为掩护。兴中会在广州的起义,预定在这年10月26日(九月初九日重阳节)发动。但事先被广州地方政府发觉了。广州政府破获了起义的机关,查到了从香港偷运到广州的枪械。70多人被捕,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牺牲。孙中山侥幸逃亡。孙中山自广州失败后,赴日本,再经檀香山而到美国,又转到了英国。清朝驻伦敦的使馆设计把孙中山诱骗入使馆,准备把他偷偷押运回国。幸经营救脱险。经此事件,孙中山在国际间开始作为中国的革命家而驰名。1897年,孙中山来到日本。随后他就在日本东京、横滨两地继续宣传革命。1898年戊戌政变发生后,康有为、梁启超先后来到日本。孙中山等人主动联络他们,希望能联合反清,但被拒绝。1900年,策划惠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继续在国外展开革命活动。

  黄兴

  黄兴(1874—1916)原名轸,派名仁牧,字岳生,号谨吾,后因从事革命活动,改名兴,号克强,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领袖。1896年中秀才。1899年10月被派赴日本考察教育。1900年春回国。1902年夏被选派赴日本留学,入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1904年2月成立华兴会。随后积极联络会党,运动新军,计划于阴历十月十日慈禧太后生辰,炸毙在皇殿行礼的全省官吏,宣布起义。不幸事泄失败,逃亡日本。1905年7月下旬与孙中山会晤,共商建立全国性革命组织。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提议推举孙中山为总理,被孙中山指定为庶务,居协理地位。1906年,策划萍浏醴起义。1907年3月,因孙中山被迫离日,代理同盟会总理职务。1911年领导广州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潜往香港养伤。武昌起义后,指挥汉口汉阳保卫战,苦战近月,促使各省次第光复。中华民国成立后,任临时政府陆军部总长兼参谋部总长。“二次革命”中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亡命日本。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因意见不合,拒绝加入。6月由日赴美。在美国积极宣传反袁,策动各派力量联合讨袁,并为组织讨袁军出谋划策,筹集军饷。1916年7月回上海,与孙中山重新携手,共商国是。10月31日因胃血管破裂逝世。孙中山单独署名发布通告,主持丧务,并作祭文、挽联,盛赞战友才干贡献,慨叹“后死何堪”。著作收入《黄兴集》《黄兴未刊电稿》等。

  宋教仁

  宋教仁(1882—1913)名链,字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人。1901年中秀才,1903年入武昌文普通学堂,常与同学田桐等议论时政,渐萌革命思想,引起清吏注意,避走长沙。1904年,与黄兴一起成立华兴会。1905年8月,参加中国同盟会,任庶务干事兼撰述员。1911年7月在上海成立同盟会中部总会,当选总务部干事,他曾参加筹备广州黄花岗起义,起草了文告、约法和中央制度、地方政治机关的设施。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宋任法制院院长,他起草了多部法律。4月,临时政府北迁,宋任农林总长,但由于不满袁世凯的专横,不久辞职。宋教仁一贯主张实行责任内阁制。1912年8月,宋教仁将同盟会与几个小党派联合在一起,组成为国民党。孙中山当选为理事长,他当选为理事,受孙中山的委托,代理理事长的职务。国民党遂成为当时第一大党。1913年,国会选举中,国民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国民党获392席,占绝对多数。宋教仁希望以多数党的地位,成立责任内阁,约束袁世凯专权。在正式国会开会之前,宋教仁从老家长沙沿江东下,途经武汉、安徽、上海,再到杭州、南京,一路上到处发表演讲,批评袁世凯政府,阐述自己的宪政理想,为建立责任内阁,实现民主政治大造舆论。1913年3月20日,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派来的人刺杀,两天后,身亡,年仅32岁。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4年,华兴会、光复会策划长沙起义败露,很多革命志士流亡到日本。1905年7月,孙中山从欧洲来到日本,受到各革命团体、革命留学生和爱国华侨的热烈欢迎。孙中山拜访黄兴,建议华兴会与兴中会联合,共同致力革命,黄兴深表赞同。经过反复磋商后,孙中山、黄兴等便决定召开一次有各地区和各方面代表参加的会议,来讨论成立革命团体的事情。这次会议在7月30日举行。当天派有留学生到日本的中国17省都有人到会,其中一些人是兴中会、华兴会、科学补习所、光复会等组织的成员,一共70多人。大家经过讨论,决定新团体命名为“中国同盟会”,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革命宗旨。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有国内17省的代表100多人出席。大会通过了同盟会章程,选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黄兴担任执行部庶务,协助总理主持本部工作,总理不在时,有代理会务之权。同盟会成立后发展很快,不到一年会员便扩展到一万人以上。同年11月,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在东京创刊。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作了进一步阐述,将同盟会的十六字宗旨归纳成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鲜明地揭起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斗争是一场争取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的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在孙中山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临时参议院花了约一个月时间,制定了效力相等于宪法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国务员、法院、附则等7章,共56条。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它具有积极的进步的意义。《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带有鲜明的革命性、民主性。它不仅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在中国宪政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癸丑之役”、“赣宁之役”。南京临时政府结束后,产生了全国统一的中华民国,袁世凯取代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1913年初,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国民党在正式国会的选举中赢得胜利,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组织内阁,但他很快被暗杀。袁世凯积极准备镇压南方革命力量。在孙中山的动员下,李烈钧于7月8日回到江西湖口,成立讨袁军,宣布江西独立,于12日向进驻九江的北洋第六师发动进攻,拉开了二次革命的战幕。7月15日,黄兴在南京宣布江苏独立。随后安徽、上海、广东、福建、湖南,以及重庆等地也相继宣布独立,加入讨袁行列。以江西、江苏为主要战场的二次革命全面爆发。但是,讨袁军仓促上阵,孤立无援,9月1日南京失守,二次革命宣告失败。孙中山、黄兴、李烈钧等逃亡日本。二次革命是一场保卫辛亥革命成果的战斗,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继承了武装斗争的光荣传统,不畏强权,英勇奋战。它的失败也充分暴露了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的软弱性。

  护国运动

  袁世凯倒行逆施,加紧推行帝制复辟活动,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坚决反对。一场反帝制、反复辟、反卖国的运动席卷全国。1914年7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中华革命党,自任总理,号召革命党人“协力同心,共图三次革命”,决心推翻袁世凯的专制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同时,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19条罪状,并宣布成立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分兵三路向四川、贵州、广西进军。这推动了全国讨袁形势的迅猛发展。全国各省相继独立和爆发反袁的武装起义。随着形势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也不再支持袁世凯。袁世凯见大势已去,被迫于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却还想当总统。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除恶务尽”。并命令各地中华革命军务必与讨袁各派协同作战。在护国军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斗争下,袁世凯集团内部分崩离析。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1916年6月6日,他忧愤交加,一命呜呼,结束了可耻的一生。6月29日,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

  护法运动

  1917年7月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实权。段祺瑞一上台就把毁灭约法和武力统一作为施政重点,公开宣布“一不要约法,二不要国会,三不要旧总统”,主张武力统一。孙中山提出要打倒假共和,建立真共和,号召拥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南下广州,举起了护法的旗帜。海军总长程璧光拥护孙中山的主张,率第一舰队南下参加护法。同时,原国民党议员也纷纷到达广州。段祺瑞的武力统一政策,除了对付革命派以外,也直接危及到西南军阀的地盘,因此他们想借助孙中山的声望,以对抗段祺瑞的武力,所以得到了西南军阀某种程度的支持。8月25日,非常国会在广州开幕,决定组织护法军政府。9月1日,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护法军政府成立。9月10日,孙中山宣誓就职,宣布段祺瑞等为叛逆,并出师北伐。护法战争正式开始。9月18日,湖南宣告自主。不久,组成护法军湘军指挥部,推举程潜为总司令,湖南护法军同北洋军在湘潭西倪铺迎战,护法战争正式爆发。各地纷纷响应。在湖南,护法军连战连捷,迫使北洋军多次易帅。其他如四川、福建、湖北等战场,也取得了一定的胜利。在短短的三四个月内,护法运动就遍及十几个省份。11月,段祺瑞被迫辞职。护法军内部也发生分裂,没有继续进攻。第二年3月段祺瑞重新上台后,组织北洋军大举南攻,护法军在湖南占领的地盘很快大部丢失。4月10日,非常国会秉承西南军阀的意旨,通过《中华民国军政府组织大纲修正案》,决定改组军政府,将大元帅制改为总裁合议制。孙中山愤而辞职。5月21日,孙中山在绝望之余,离开广州,前往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20年底,孙中山指挥陈炯明驱逐了盘踞广东的桂系军阀,再回广东,掀起第二次护法运动。1921年4月,非常国会推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并通过了《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成立民国政府,并作北伐的准备。1921年底,孙中山在桂林成立北伐大本营,陈炯明掌握了实权。北伐战争打响后,陈炯明于1922年6月乘北伐军平定江西之际,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悬赏20万元捉拿孙中山,并且炮轰总统府。8月孙中山被迫下野,再次离粤回沪。第二次护法战争又以失败告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和具体帮助下,以解决改组问题为中心内容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广州召开。这次会议代表总额196人,到会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党部选举产生,一半由孙中山指定。其中共产党员约占40%。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林伯渠、谭平山、王烬美、李维汉等人都以个人身份出席了大会。

  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主席并致开幕词,他说:“此次国民党改组,有两件事:第一件,改组国民党,第二件,就是用政党的力量去改造国家。”在这次大会上,孙中山总结了历次革命的经验教训,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承认共产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大会通过了有中国共产党人参加起草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革命的新“三民主义”。这次大会还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章程》、《组织国民党政府之必要案》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戴季陶、李大钊、邹鲁等24人为中央执行委员,邵元冲、林伯渠、瞿秋白、张国焘等17人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3.参考书目

  《孙中山全集》,中华书局1981~1986年版

  《孙中山年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等编,中华书局1980年版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回顾与展望,国内外孙中山研究述评》,孙中山研究会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

  《孙中山政治学说研究》,邵德门著,东北师大出版社1982年版

  《孙中山民生主义研究》,刘枫、曹均伟著,上海社科出版社1987年版

  《三民主义与中国政治》,贺渊著,社科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辛亥革命史》,章开沅、林增平主编,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论辛亥革命的性质》,刘大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中华民国史》,李新主编,中华书局1981年版

  《辛亥革命史稿》,金冲及、胡绳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1991年版

  《辛亥革命》,吴玉章著,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

  《孙中山传》,尚明轩著,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剑桥中华民国史》,(美)费正清主编,中国社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国民党百年风云录》,程思远主编,延边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孙中山评传》,张磊著,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世纪之交话中山》,卜承祖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著述、甘永龙编译,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

  《国父全书》,张其昀主编,台北1963年版

  《国父全集》,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订,台北1973年版

  《革命先驱——孙中山传》[专著]/(美)史扶林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孙中山评传》,茅家琦等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桑兵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山及其思想》,吴剑杰等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难点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两个角度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由于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程,就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建议在教学时对有关史实进行适当的补充,增强学生对毛泽东思想历史作用的深层次了解,为学生全面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奠定基础。

  本课引言是由图片和文字两部分内容组成。图片展示了五四运动时期青年毛泽东的形象,文字则描写了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起就有远大的抱负。通过本课引言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前毛泽东的情况,有利于对毛泽东的全面了解,同时,这段引言也告诉学生,从青少年时代起就要有远大抱负,要树立为国家为民族而努力的志向。

  第一目“革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的发展需要科学世界观的指导,毛泽东思想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建议教师选取有关毛泽东早期活动的资料片或图片,边向学生展示,边对毛泽东的有关事迹进行简单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毛泽东崇高的人格品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为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端时期,以《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标志。在上述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讨论: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到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哪些实际问题?

  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命令各路起义军退到文家市,他分析了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改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山区进军。会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经过近半年的艰苦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新的道路。毛泽东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相继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三篇文章,从理论上说明了中国革命采取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这样一条道路,是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毛泽东指出:第 一,中国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这就使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深刻影响,为革命军队和政权的建立准备了良好的群众条件。第三,全国革命形势是继续向前发展的,中国红色政权也必然会继续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造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第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红色政权存在的重要条件。毛泽东认为,红色政权的存在和发展,必须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这就是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建议教师选取有关的党史资料片或影视作品的片断,使学生加深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目“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如《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通过这些文章,毛泽东做出了中国革命分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概念,他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思想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在1945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关于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的提出,史学界有较大的分歧。据有人考证,最早做出这种努力的是杰出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抗日时期先后在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军政学院、中央研究院、中央党校工作,“文革”前为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教员)。1941年3月,他在《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的《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的提法。1942年2月18、19日,张如心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学习和掌握毛泽东的理论和策略》一文,又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理论”这一提法。一些领导同志也在论述毛泽东的理论的文章中,使用了具有命名意义的提法。1942年7月1日,朱德在《解放日报》上发表《纪念党的二十一周年》的文章,使用了“中国化的马列主义的理论”的提法。  同一天,中共中央晋察冀边区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发表由主编邓拓撰写的社论,题目就是《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这篇社论不但给毛泽东的理论命名为“毛泽东主义”,而且对这个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1943年7月4日,刘少奇写成《清算党内的孟什维主义思想》一文,于7月6日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他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和“毛泽东同志的思想体系”两个提法,都带有命名的意义。 王稼祥是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第一人。1943年7月5日,王稼祥写成《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7月8日发表在《解放日报》上。这篇文章创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概念。文章说:“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文章对此作了如下论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解放的正确道路是在与国外国内敌人的斗争中,同时又与共产党内部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生长、发展与成熟起来的。”“以毛泽东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主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了中国革命的现实,积蓄了中共二十二年的实际经验,经过了党内党外的曲折斗争而形成起来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运动实际经验相结合的结果”。以上这些深刻的论述,阐明了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涵。这充分说明,王稼祥提出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构成了一个科学概念。

  刘少奇在“七大”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他在这个报告的第二部分全面地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包括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内涵、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等。他明确指出:“党章总纲上确定以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针,在党章的条文上又规定,努力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义务。这是我们这次修改的党章一个最大的特点。”“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次被修改了的党章及其总纲的基础。”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总纲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样,党的七大就完成了一件在党的建设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情,这就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

  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在处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几点:毛泽东思想是党的集体结晶;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本栏目内容学习的最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学思之窗】,并讨论:毛泽东本人对毛泽东思想有何认识?这说明了什么?

  第三目“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本栏目内容由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思想的特点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等部分组成。教材首先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建国前后、十年建设时期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又总结了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既叙述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历程,又从高度上深化了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教材从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等不同历史时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程。在解放战争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毛泽东思想在军事原则、战略策略和政策、国家政权理论、革命转变理论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毛泽东在工作重心转移、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执政党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观点,特别是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独立归纳毛泽东思想在不同时期发展的重大表现及其重要作用,并请部分同学把归纳的内容作简短的表述。

  (2)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毛泽东思想是20世纪中国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深化对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的理解和认识。讨论:一、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怎样理解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三、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基础上探讨毛泽东思想的历史作用。教材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中国革命的历史可以看到,所谓理论飞跃,是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丰富经验的总结和升华。这种升华,不是解决了个别理论问题,而是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种升华,不是回答了革命某一小阶段上的问题,而是回答了整个革命大阶段上的问题。所谓理论飞跃,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是认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 我们所说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是指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思想的社会主义论有若干重要内容,但没有形成体系,应当归之于第二次理论飞跃的范畴。 第二,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的突出特点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要求我们实事求是,所以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毛泽东思想这新形势下的新发展。第三,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本部分内容的概括性和理论性都很强,建议教师将有关内容做成投影片,边向学生展示边作一定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自己不能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最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资料回放】,并讨论:邓小平的观点说明了什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革命道路的探索”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教师首先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思想基础、实践基础以及有利的国际条件,从而使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教师可把毛泽东思想形成时期的有关内容,设计成表格,制成投影,向学生展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中要求填写的内容。

  关于“毛泽东思想形成”一目的教学,教师选取一些有关的党史资料片或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展示毛泽东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加深学生对毛泽东思想的理性认识。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下列两个问题:问题一、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毛泽东思想有何特点?问题二、为什么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该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方面让学生掌握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对毛泽东思想有了理性的认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目的教学。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掌握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脉搏。教师可要求学生,模仿上一栏目的学习,自己设计表格,自己填写内容,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互为补充,这样既可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完成基本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可选取有关党史资料、影视作品的片断,向学生直观展示毛泽东思想在新中国的成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伟大历史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归纳毛泽东思想的内容,提倡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后教师总结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最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通过讨论这一问题,学生又可进一步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历程的认识。

  本课小结,教师可选取【资料回放】中邓小平的话作为结束语,同时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本课核心内容。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本课的学习可以这样导入:

  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醒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有了毛泽东思想,中国迎来了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你知道毛泽东思想是怎样诞生的吗?

  案例二 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时,可以这样处理:

  首先请学生观看录像:

  场景一: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决定把队伍转向农村,向井冈山进军。

  场景二: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朱德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场景三:毛泽东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场景四: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迅速发展,“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

  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1)毛泽东把军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井冈山根据地的开辟有何重大意义?

  (3)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说明了什么?

  (4)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毛泽东决定把军队由城市转向乡村,最主要的决定因素是敌强我弱的基本形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新道路。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充分说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反映出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案例三 在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时,可以这样处理:

  教师先阐释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然后引导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问题一、请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思想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要注意把握准,毛泽东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思想对马列主义的发展。

  问题二、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引导学生用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成就来进行说明,以培养学生用史实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问题三、请举例说明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要引导学生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选取典型的代表人物,说明他们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材料略

  你认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人思想还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为这个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解题关键:正确认识个人的历史作用。

  思路引领:实事求是评价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答案提示: 毫无疑问,毛泽东思想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但是,毛泽东本人为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解题关键:从总体上把握毛泽东的思想体系。

  思路引领: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答案提示:农村包围城市,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等。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刘少奇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对毛泽东思想的生长、发展与成熟,已经有了二十四年的历史,在无数次的千百万人民的剧烈斗争中反复考验过来了,证明它是客观的真理,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过去有无数历史事实证明:当着革命是在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之下,革命就胜利,就发展;而当着革命是脱离了毛泽东同志及其思想的指导时,革命就失败,就后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及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曾经产生了俄国的布尔什维主义,列宁主义。而列宁主义,不但曾经指导俄国人民获得了彻底的解放,而且指导了与正在指导着世界人民去获得解放。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学生,毛泽东同志所做的,也正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共产主义——毛泽东思想;而毛泽东思想,也指导了与正在指导着中国人民去获得彻底的解放,并对各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特别是东方各民族的解放事业,作了有益的贡献。

  ——《论党》

  邓小平关于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今后将永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事业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毛泽东同志的事业和思想,都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业和思想,同时是他的战友、是党、是人民的事业和思想,是半个多世纪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的结晶。这正如马克思的情况一样。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时候说,现代无产阶级只是依赖马克思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的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的解放条件。这难道是说个人创造了历史吗?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这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而尊敬,当然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做神。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

  2.课文注释

  毛泽东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的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贡献最大、创造最多、水平最高,因此,以他的名字来命名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主要是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毛泽东的科学著作是它的集中概括。但毛泽东思想又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个人独创,党的许多卓越领导人都对它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许多重要全会和文献都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因此,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毛泽东同志个人的独创。毛泽东晚年所犯的错误也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范畴。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包括: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作用

  毛泽东思想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毛泽东思想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正确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指明了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如果没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中国人民还将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2)毛泽东思想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指导下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加上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构成社会主义中国的基本制度。(3)毛泽东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思想,为邓小平理论提供了借鉴和启迪;前者中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思想,为后者所吸收,成为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4)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并指导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也是激励和形成中国革命精神的过程,它成为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5)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列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的中国革命的胜利,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开辟了一条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极大地丰富和全面地发展了马列主义,并启迪和孕育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这是毛泽东在1926年写就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最早发表在中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司令部1925年12月1日出版的《革命》半月刊第4期,以后又在1926年2月1日中国国民党中央农民部主办的《中国农民》第2期和3月13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机关刊《中国青年》第116、117合刊发表。1951年9月在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毛泽东根据《中国青年》版做了局部修改,并把它放在第一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主要内容:(1)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必须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分析。(2)中国社会各阶级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极端的反革命派;中产阶级,对于中国革命有矛盾的态度;小资产阶级,有左、中、右三派,在平时,左派支持革命,中派中立,右派怀疑革命,但在革命高涨时均会参加革命;半无产阶级,极易参加革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游民无产者,如引导得法,可成一种革命力量。这篇文章极具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它回答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动力、目标以及领导力量等问题,明确地指出了革命过程中谁是敌人、谁是朋友,从而澄清了革命队伍当中的许多模糊的认识。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从1927年1月4日开始,毛泽东考察了湘潭、湘乡、衡阳、醴陵、长沙五县。历时32天,行程700千米。回到武汉后,着手撰写考察报告,并于3月完成。全文有两万多字。《报告》叙述了湖南农民所做的14件大事,认为都是革命的行动和志愿自主革命的措施。《报告》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指出了在农村建立农民政权和农民武装的重要性,分析了农民各个阶层,提出了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的基本思想,通篇贯穿着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革命思想。他充分肯定了农民革命的大方向始终没有错,并列举农民协会所做的14件大事,以此来批判反动阶级对农民运动的责难。经过这次考察,毛泽东更加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它连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等文章,是党在大革命时期正确路线的重要代表著作,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产物——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中共七大和毛泽东思想的确立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召开,历时50天。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547名,候补代表208名,共计755名,代表全国121万党员。大会选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林伯渠、彭德怀、康生、陈云、陈毅、贺龙、徐向前、高岗、张闻天、彭真15人组成主席团,选举任弼时为大会秘书长、李富春为副秘书长。大会的主要议程是: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刘少奇作《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朱德作《论解放区战场》的军事报告;周恩来作《论统一战线》的报告;任弼时作关于党的历史问题的报告;通过新的党章,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6月9日,选举中央委员会委员44名。6月11日,大会闭幕,毛泽东致题为《愚公移山》的闭幕词。这次大会系统地总结了24年来党领导中国革命的经验,深刻地论述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出党的路线是“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大会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地论述了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大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论十大关系》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十大关系》的讲话,5月2日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进一步作了阐述。《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从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的矛盾出发,通篇闪耀着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光辉,科学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系列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正确方针,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纲领性文献,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有深远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是毛泽东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原题为《如何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这篇讲话记录整理成文后,于1957年3月30日报送毛泽东。1957年5月上旬至6月中旬,毛泽东对讲话整理稿作了多次修改和补充,并多次征求党领导同志的意见。5月7日,毛泽东在第一次修改稿上,将题目改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6月17日最后定稿。6月19日,在《人民日报》上首次公开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内容包括: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方针政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深刻总结中国民主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包括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它对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和追求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作用和影响是深远的,它的科学价值对于中国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坚持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方向起了巨大而深远的指导作用。

  3.插图说明

  《中共七大》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城西北郊的杨家岭村沟口中央大礼堂举行。这是当时的会场。主席台上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巨幅画像,主席台前的石拱上书写着“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大幅标语,标语两侧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头像,两边旗坐上插着党旗,并钉有一个标语牌,上书“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主席台下的200条长凳上坐满了会议代表。

  4.参考书目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著作选读》,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毛泽东选集导读》,程敏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思想概论》,沙健孙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

  《现代化视野中的毛泽东思想研究——纪念毛泽东诞生110周年论文集》,沧南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毛泽东研究述评》,石仲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杨凤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毛泽东传》(1949~1976),逄先知、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毛泽东传》(1893~1949),金冲及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论——毛泽东政治思想(上)》,沙健孙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民主政治建设的思想探析——毛泽东政治思想(下)》,梁柱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毛泽东思想研究十五年》,韩荣璋等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材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从分三目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第一目“伟大的转折”实际上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现的重要前提,当然它也是邓小平理论出现的直接背景之一。其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讲述了伟大转折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并高度评价了邓小平理论历史地位: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国度里,社会主义红旗不仅不倒,而且更高地举了起来,这个事实本身就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无比优越性。邓小平理论和中国人民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邓小平理论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使社会主义获得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制,是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路。由于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的文字与影视资料非常丰富,建议在教学时进行适当补充,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时期所诞生的伟大理论的感性了解,为深入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地位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由20世纪末广为传唱的《春天的故事》的歌词和简略的文字介绍组成的。歌词中选择了1979年和1992年这两个不一般的年份,点明一位老人在改革开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文字内容则指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是他以过人的智慧与胆略揭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似春风般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指明了中国改革开放继续前进的方向。这两部分内容意在说明:邓小平不只是确立了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成功的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更提供了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所必需的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在重大历史关头和对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改革和建设新局面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并集中全党包括他的战友们的集体智慧,作出了创造性的伟大贡献。建议教师以歌词和文字为素材,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感受歌词的春天的意境。问题一:通过欣赏《春天的故事》,你能从中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通过阅读引言文字内容,你认为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的一系列谈话,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了什么样的作用?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第一目“伟大的转折”

  教材以20世纪70年代为历史坐标,以邓小平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核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为重点内容,阐述了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材首先介绍了粉碎“四人帮”后的思想现状,随后重点叙述了邓小平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前后所作出的努力,最终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1)“两个凡是”与“文化大革命”后的两年徘徊

  由于“两个凡是”本课的难点概念,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回顾建国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倾错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全国人民都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

  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凡是”错在何处展开讨论。其间若有其他同学要求发言,应尽可能给以鼓励。

  教师总结:“两个凡是”的错误在于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是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表现,违反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说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2)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

  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7年4月10日,尚未恢复领导职务的他在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地、完整地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显然,准确地、完整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是针对“两个凡是”这个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方针而提出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理论上根本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响,掀起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同时也是一场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原则分歧的争论展开了。

  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在邓小平用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说法启发下开展,并得到他积极领导和有力的支持的这一讨论,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使亿万人民从盲目地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中惊醒,从而拿起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去评判是非,特别是碰“文化大革命”这个当时的禁区,成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邓小平同志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和真理标准讨论有力地推动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

  1978年11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他指出:“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这是因为,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在我们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解放思想这个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不少同志的思想还很不解放,脑筋还没有开动起来,也就是说,还处在僵化或半僵化的状态。”而且从正面讲,“不打破思想僵化,不大大解放干部和群众的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从反面讲,“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讲:“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为此,他号召全党,从中央到地方、到每一个基层单位,“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143页) 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在于,他不仅仅重新确立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率先提出要解放思想,把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联系起来,深刻阐述了解放思想对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果断地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教学建议: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凡是”错在何处、又有何主要的影响展开讨论。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深远意义等内容可借助音像资料为学生再现当时的历史,加深学生的印象。特别注意突出邓小平在其中的作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邓小平为实现伟大转折进行的不懈努力。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从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和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可引导学生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便于深刻领会。注意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第二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91年底,全面改革、迎接挑战时期,更是邓小平理论提出到逐步形成的阶段。教材以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为历史坐标,以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为载体,展示了邓小平理论从提出到逐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1)中共十二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中共十二大的音像资料,掌握十二大召开的时间及其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在十二大上,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首次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党的十二大,是在拨乱反正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召开的。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过程中,“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实际已经被提出来。邓小平指出:“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相当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一条最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经验总结和思考下面诞生的。这个概括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邓小平阐明的“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也是十二大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时期把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指明了新时期的前进方向,全面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教师简单分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怎样诞生的,注意强调所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点明这一理论的提出有什么样的作用。

  (2)中共十三大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中共十三大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十三大的时间及其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保证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这次大会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必要分析,便于学生把握该难点。教师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

  设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设问: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同时又从新的实践中不断吸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3)“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

  1992年春,邓小平在南方各地巡视,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称为“南方谈话”。“南方谈话”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些重大认识问题。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等,都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南方谈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什么作用?

  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当代社会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新课题。“南方谈话”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了正确导向,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局面。

  “南方谈话”把邓小平理论提到了新高度,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

  (4)“邓小平理论”最终形成并写入党章

  1992年秋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成为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邓小平理论”这个更加鲜明简洁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用这一理论武装全党,并指出邓小平为这一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郑重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强调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明确回答了国际国内普遍关注的邓小平同志逝世后中国怎样继续前进这个重大问题。

  邓小平理论是与马克思列宁列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第三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材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为时代背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身就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产物,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说明中国共产党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列。教材首先简要介绍了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随后重点叙述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政治课已经学过,可以提示学生回顾,本目的重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历史必要性和历史意义。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

  教材所讲述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是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建议教师在本目学习时,首先增加有关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时代背景下,新的理论提出是时代的召唤。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教材按国际国内两大方面作了介绍。国际方面,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国内形势则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各方面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在中国共产党内,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如何适应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立足于我们党的实际状况,着眼于解决党的建设遇到的新课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这一根本问题,迫切需要给予科学的回答。新的形势、新的实践、新的任务,要求我们的思想认识决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必须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以新的理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条件,在教材中并无大段落的具体表达。我们可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来如下几个方面: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

  教材以两段文字具体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基本过程。由于本部分涉及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建议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江泽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进行的不懈努力,并完整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段概括介绍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涉及了从酝酿到成熟的时间、主要的创立者、创立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基础、理论成果名称等。江泽民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首次明确提出“三个代表”要求的最集中概括。他在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工作,一再指出:“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既是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中的重要步骤。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江泽民在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作了更加深入的阐述,使之更加系统、成熟。在这次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就是树立党的理论旗帜,这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中的最重要步骤,又强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理解【本课要旨】,掌握本课核心内容。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第一目“伟大的转折”的教学,把握20世纪70年代这个特殊年代,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本目教学的重点内容。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回顾粉碎“四人帮”后的思想现状,点明“文化大革命”期间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有关的“左”错误。由于“两个凡是”是本课的难点概念,可引导学生围绕“两个凡是”错在何处、有何主要的影响展开课堂讨论活动。说明“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这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得不到纠正,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随后重点叙述邓小平在真理标准的讨论前后所作出的努力,大力支持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特别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所起的“宣言书”的作用,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可从解放思想条件下的“破旧”和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立新”两个方面来进行归纳。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远意义,可引导学生从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邓小平理论这三个角度分析,以便于深刻领会。特别注意突出分析邓小平对中国实现伟大转折、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起的巨大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伟大转折的实现,与邓小平进行的不懈努力是密不可分的,让学生为下面内容的学习作好思想准备。

  关于第二目“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的教学,教师可以剪辑十二大、十三大的音像资料,使学生感受当时庄严隆重的气氛和聆听大会报告中与教材有关的结论,从而更加明确,从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到1987 年十三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及系统概括的重要阶段。

  从1992年1月到1997年9月,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完善阶段,并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阶段。教师可让学生欣赏有关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南方谈话”的时间及其内容。设计下列系列问题:“南方谈话”是在什么样背景下发表的?其重要理论内容有哪些? “南方谈话”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了什么作用? 对学生比较熟悉的十四大、十五大的内容可依据教材,让学生自学掌握。

  关于第三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教材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为时代背景,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教材所讲述的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是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教材按国际国内两大方面作了介绍。国内形势则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建议教师在本目学习时,首先增加有关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的影视资料,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在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新的变化时代背景下,新的理论提出是时代的召唤。随后重点叙述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给由于本部分涉及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建议教师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的影视资料,以增强学生对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感性认识和了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江泽民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进行的不懈努力,并完整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过程,为深入认识这一重大理论成果的历史地位奠定基础。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三大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有关中共十三大的音像资料,结合课本文字介绍掌握十三大的时间及其内容。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十二大以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各方面体制的改革,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为保证党和国家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中共在1987年召开了十三大。一九八七年党的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根据邓小平同志的思想,在认识国情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阐发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下个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作必要分析,便于学生把握该难点。教师讲述时要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中提出的,十三大使这一理论在认识上前进了一大步。

  设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内涵是什么?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一个特殊的经济范畴,它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立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内涵: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让学生明确无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都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实事求是。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说明贯彻执行这条基本路线,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

  设问:你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之间的关系?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即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最重要的是要全面理解和正确处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经济建设与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动力。这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包括坚持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都不能动摇。全面把握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部内容,把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我们就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党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关系图示:归纳: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系统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概念已经提出,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案例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介绍

  课本以简短的文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讲解。课时有限,不可能展开介绍,需要联系政治课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三个代表具体内容,加深影响。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思考:怎样理解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加深对总体概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的理解。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资料略

  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解题关键:认识中国的国情。

  思路引导:只有根据中国国情,制定合适的发展道路,才能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

  答案提示:后一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解题关键:认识到有些同志忘记、抛弃毛泽东思想

  思路引导:怎样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针对“两个凡是” 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2.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现实,谈谈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解题关键:题中的两个“如果没有……,就……。

  思路引导:革命和建设时期正确的道路及成就。

  答案提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实行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推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正如 《走进新时代》所唱的“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解题关键: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

  思路引导: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作用。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二、学习延伸

  材料略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解题关键:社会主义市场体制。

  思路引导: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需要克服什么阻碍?“三个有利于”标准与解决这些阻碍有什么关系?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邓小平关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论述

  我们党有很多同志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是很好的,我们一定要继续发扬。但是,我们也有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的观点,实质上是主张只要照抄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同志的原话,照抄照转照搬就行了。要不然,就说这是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违反了中央精神。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一定要和实际相结合,要分析研究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这是唯物主义。不然,我们开会就只能讲空话,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论述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江泽民关于毛泽东的论述

  邓小平同志这样说过:如果没有毛泽东同志,我们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江泽民《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

  胡锦涛有关“三个代表”的论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报告的灵魂,也是贯穿报告全篇的一条主线。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十六大报告科学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历史地位、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进一步阐明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要求全党把这一重要思想贯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体现在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贡献。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同样会产生极重要的作用。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和估计。

  ——胡锦涛《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2.课文注释

  邓小平理论及其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1.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做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4.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5.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6.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7.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和战略目标。8.关于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9.关于祖国和平统一。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九个方面相互关联,不可分割,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意义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结合,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后,当时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的方针。以“高举毛主席旗帜”、坚持毛泽东思想为借口,继续维护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把“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口号及方针政策,包括对邓小平的错误结论等都以毛主席有过批示为由而加以维护,阻碍拨乱反正工作的进行。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公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的忧虑。邓小平最早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同年7月,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再次重申了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这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他的观点受到了叶剑英、陈云等一批老一辈革命家的支持和响应。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发表了由胡耀邦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刊登了此文,当天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予以转载,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报纸也陆续予以转载。这篇文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并阐明了革命导师是坚持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榜样。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这篇文章在全党引起了强烈反响,同时也遭到一些人的非议和谴责。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着重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精辟地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邓小平的讲话进一步驳斥了“两个凡是”的观点,有力地支持和推动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此后,这场讨论在全国广泛地展开。绝大多数讲话和文章都认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而使这场讨论逐步深入。这场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教条主义的枷锁对全党的束缚,是五四运动以来又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对于正确地坚持毛泽东思想,对于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推动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发挥了直接的促进作用和影响,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讲话中,高度评价了这场讨论的伟大意义。不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解决的主要问题是:第一,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第三,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审查和解决了党的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此后,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各地的巡视

  1992年,在国际上,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大国,压力空前巨大。在国内,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还没有解决,人们的思想仍然被束缚在姓“资”姓“社”的疑虑中。1月18日至2月21日,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家人和有关人员陪同下,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回到北京后,他又视察了首钢。在视察的过程中,邓小平就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内外形势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思想精髓可以概括为如下几点:1)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2)把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问题加以集中提炼,突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走向共同富裕这两条。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进一步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明确提出两个“不等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为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奠定了基础。5)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在发展中生产力是根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讲综合国力、两个文明、全面发展。6)强调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切不可丧失机遇。7)指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前夕,是这一理论的准备和初步提出的阶段;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是这一理论初步形成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是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命名的阶段。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和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进一步阐明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并且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确立和命名。

  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国内。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变革。在21世纪来临之际,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大框架基本确立。国家政治体制不断完善,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党和国家领导人顺利实现交替,国家政治稳定。3.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消费潜力巨大,投资空间大。4.中国经济呈现出更大的开放性,会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融入世界经济。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成为一支维护国际和平、促进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5.面向新世纪,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任重道远。6.面临新的挑战。如“三农”问题突出,农民增收困难,城市化水平低,城乡收入拉大;就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依然恶化,社会贫富分化、地区差距严重,等等。

  国际。1.政治格局正在走向多极化。2.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3.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航天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4.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5.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局部地区冲突不断,如伊拉克战、中东危机、印巴冲突和朝鲜核问题等。此外国际社会面临新的问题,如恐怖主义、全球环境恶化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1990年3月,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的决定。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专门讨论加强党的建设的全局性问题,提出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党在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来源。1999年,又在县处以上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开展的“三讲”教育,对于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经验。2000年2月20日,江泽民来到广东茂名高州市进行调查研究,并在那里作了开展“三讲”教育的动员报告。然后,他从高州出发,在珠江三角洲进行实地考察,一路作重要指示,例如2月22日在深圳龙岗南岭村提出要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教育。经过这样深入的调查研究,他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在广东考察即将结束时,江泽民同志在同广东省领导同志座谈时,深刻地指出:“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并带领人民不断前进。”2月26日,各大媒体都以醒目的标题报导了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邓小平同志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又一根本问题,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党的学说的创造性的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是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表现在:

  第一,对党的建设的意义:(1)“三个代表”的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2)“三个代表”的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根本原则,同时,深刻反映了新的时代特点和新的历史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回答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3)“三个代表”进一步指明了实现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目标的方向和途径,对保持党的先进性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自我完善的重要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总结了我们党以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先进性的思想,揭示了党的“先进性”的实质。(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使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升华到新的高度。(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历史经验。(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最概括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由先进生产力决定、由先进文化引导、由人民群众推动的基本原理,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物质基础、文化支撑和社会基础方面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说明了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只有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强大的文化支撑和广泛的群众支持,才能确保正确方向并得以实现。第三,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1)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2)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实践,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做出了科学判断。(3)审视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准确判断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国际社会各种力量和矛盾的交互运动,提出了我国外交工作的战略方针。(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3.插图说明

  《中共十六大召开》

  中共十六大于2002年11月8日~14日在北京召开。十六大在选出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通过了关于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的决议,胡锦涛当选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江泽民任中央军委主席。这次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

  4.参考书目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邓小平文选导读》,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丛书》,李文海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邓小平理论概论》,陈福雄编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李君如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论文集》,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文集》,北京市邓小平理论研究会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研究综述》,印进宝、赵子忱主编,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蒋世琳主编,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邓小平传略》,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等撰文,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伟人邓小平——中外人士的评说》,萧心力编,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毛毛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伟人邓小平》,余志森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杨鹏翔著,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总设计师》,宗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

  《论党的建设》,江泽民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郭永礼等编著,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版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答》,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解读》,本书编写组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导读》,王伟光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黄少群、黄才华编著,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江泽民重要思想研究》,赵昌智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重要思想学习读本》,王志中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年版

  《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到江泽民“七一”讲话:纪念南方谈话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学生读本),古越编著,南海出版公司2002年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教师教学用书多少钱一本 求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必修)电子书下载 为什么要出版小学标准实验教科书? 哪里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的 MP3免费下载 感激不尽!!!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4的单词课文的MP3 急!急!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修订本·必修)英语朗读与听力录音 请问普通高中课程新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必修一的听力哪里可以下载? ”小学艺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的备课 【求】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试题或网站 有谁可以给我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1生物必修2教参答案拜托!!急用!! 实验用标准帆布 历史与社会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知识整理在那里找? 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 古诗文 及其它诗歌(外国.中国现代诗) 成都市哪有卖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高一历史必修3复习材料!!急用!! 谁有高一历史人教版的必修2和3的知识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日语 历史必修1复习提纲 人教版政治必修1.2.3.的知识结构(尽量详细),人民版历史必修3第一至第四单元笔记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第一册 求高一历史必修一和必修二综合试题岳麓版 历史必修2 必修三的会考考点 在那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 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