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ctor用法:北京故宫十大镇宫之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5:45:14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 乾隆款金瓯永固杯为故宫宫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径8厘米,足高5厘米,口边刻有回纹。根据清“内务府活计档”记载,乾隆皇帝对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视,不仅调用内库黄金、珍珠、宝石等珍贵材料,而且精工细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满意为止。因此,该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视为珍贵的祖传法宝。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 张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传世作品被一致认为是雕漆作品里的珍品。张成造款雕漆云纹盘为故宫漆器的代表作品。高3.3cm,口径19.2cm.盘木胎黑漆,内外均雕云纹。堆漆甚厚,晶莹照人,刻工圆润。从此件具款的剔犀圆盘可知张成不仅是剔红高手,剔犀技巧也精湛至极,此盘为研究元代剔犀工艺提供了实例。 青玉云龙纹炉 青玉云龙纹炉为故宫玉器的代表作品。宋代出品,高7.9cm,口径12.8cm.炉青玉质。通体以“工”字纹为底,上饰游龙、祥云和海水纹。器内底阴刻乾隆七言诗一首:“何年庙器赞天经,刻作飞龙殿四灵。毛伯邢侯异周制,祖丁父癸似商形。依然韫匵阅桑海,所惜从薪遇丙叮土气羊脂胥变幻,只余云水淡拖青。”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象耳炉,元,通高13.9cm,口径16cm,足径13.5cm。清宫旧藏。 炉铜胎,圆形,鼓腹,象首卷鼻耳,圈足。炉颈部浅蓝釉地,饰黄、白、红、紫四色菊花12朵。腹部宝蓝釉地,饰红、白、黄三色掐丝珐琅缠枝莲花6朵。其下饰莲瓣纹一周。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平复帖》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 彩漆描金楼阁式自开门群仙祝寿御制钟为故宫钟表的代表作。高185cm,面宽102cm,侧宽70cm.此钟共有7套机械系统,分别控制走时、报时、景箱内的活动装置等,技术水准相当高。根据记录,从乾隆八年接旨着手设计到十四年完工,历时五年多。  织绣之宝沈子蕃缂丝《梅鹊图》 沈子蕃缂丝《梅鹊图》轴为故宫织绣的代表作品。图轴纵104cm,宽36cm.中国古代缂丝被认为是丝织工艺中最为高贵的品种,古人以“一寸缂丝一寸金”言缂丝作品之珍贵。缂丝之高贵,首先因其耗费工时巨大,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其次,缂技易学难精,虽摹缂书画,并非简单的照葫芦画瓢。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 郎窑红釉穿带直口瓶,清康熙,高20.8cm,口径6.1cm,足径9.1cm。瓶直口,长颈,垂腹,圈足外撇。足外墙两侧各有一长方形穿孔,可穿系绳带。在容器上系带是对无梁、无系、无扳手的器物进行提拿的传统方法,拆卸容易而又非常实用,也可以使器物在摆放位置上固定,不致被损坏。 
 亚方尊 亚方尊,高45.5cm,宽38cm,口径33.6×33.4cm,重21.5kg。尊方形,侈口,肩上四角各饰一象首,象首间夹饰兽头,颈、腹、足均饰八条棱脊。兽面纹和夔纹是其主体纹饰,以雷纹作地。口内侧铸铭文2行9字:亚(音酗)者(音司)以大子尊彞。铭文大意:亚族祭祀诸位王后和太子的宝器。   

台北故宫里的稀世珍宝:“翠玉白菜”镇馆之宝

www.eastmoney.com2011年11月11日 00:10光明网 (清)翠玉白菜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被誉为台北故宫镇馆之宝的“翠玉白菜”原陈列于清末光绪瑾妃所住的北京永和宫,是清代匠人巧妙地运用一块一半灰白、一半翠绿的灰玉雕成,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上面还攀爬两只红色的“蝈蝈儿”。在当时,白菜象征家世清白,“蝈蝈儿”则有子孙绵延之意,是件别有含意的嫁妆。据传,瑾妃和珍妃是姐妹俩,她们同时被选为光绪皇帝的妃子,其父为姐妹俩各准备了丰厚的嫁妆,瑾妃爱财就给她许多金银财宝,妹妹珍妃不爱财,陪嫁的箱子里面全是书,其父就把这件翠玉白菜作为补偿给了珍妃。当瑾妃发现嫁妆中没有“翠玉白菜”就大吵大闹起来,看到姐姐吵闹,本来就不爱财的珍妃于是乎就把这件宝贝给了姐姐。珍妃如此知书达理,难怪深得光绪的宠爱。

猪肉形石

  玉器高5.73公分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块肉形石酷似腊肉,表面毛孔星布,皮下肥瘦相间,非常逼真;不禁让人怀疑,这块猪肉形石到底是天然的?还是人工的?为故宫所藏“巧作玉器”中,最受瞩目的作品之一。一般认为,这块肉形石可能经过艺术家添加颜色后,使它更像一块红烧猪肉。自然界的岩石间,常有一些裂隙,饱含二氧化硅的水流动其间,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逐渐在洞壁里沈积固体的玉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层层的堆积,每段时间的水中杂质不同,所以每层的颜色也不同,而这不透明的玉髓便叫“碧石”。这块肉形石,就是有一层一层不同颜色的碧石。 

(西周晚期)毛公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

  毛公鼎为西周晚期的宣王时期器物。清道光末年于陕西岐山出土的青铜重器。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七字,是现有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

商代早期/兽面纹觚

  通高14.9cm 重0.4kg

  近年来铜礼器的时代,已被考古学者向上推前至夏代晚期,约当公元前十七世纪前后,也就是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以来,历年在黄河中游地区所出“二里头文化”形拙、纹简、器薄、工粗的铜器。商代早期的铜器,则以河南郑州二里头岗出土的铜器属“二里岗期”者为代表。

  觚属礼器中的酒器,盛酒用。本器正是“二里岗期”粗腰觚的型态。

  本觚的腹部,饰有带状而前后相同的兽形纹,其形中央作兽面,躯干左右平张,如一头双身状,上下作二分法,其上是背脊及上卷尾,其下是腹部与足,整体平雕式图案化的简单形动物纹饰,可能是牛的变形。在三五○○年前的艺术家,能将动物的形态,经过写实的描绘,再予变形简化成图案纹饰,其创作求美的心路历程,诚非一蹴可几。 

殷墟中期/蟠龙纹盘

  高16.3cm口径43cm

  圆腹圈足,足下有外凸圈足座。盘面饰龙纹蟠绕于中心,蟠龙外围有鱼纹、夔龙纹及鸟纹围绕。盘外面上层饰夔纹,上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圈足上饰俯首夔纹,下有如棱脊的平面纹饰。纹饰在盘面的布局与母题基本上与妇好盘(M5:777)近。盘外有一小环及二小环,各对准盘面大龙首的上下鼻梁,共形成一中轴线。与之相交的另一中轴线,左右上下有兽首。考古资料显示,商代墓葬出土有水器盘者并不普遍,在殷墟中期时它似局限在稍大型且铜容器较多的墓葬。

殷墟晚期至西周早期/亚丑方簋

  器高18.4cm

  在青铜礼器中,簋是用来盛食黍稷的容器。一般的簋形器为圆腹、圈足,而本器为罕见的方形。

  器表的花纹,由上而下:口沿为窄身夔纹,腹饰兽面纹,高圈足上饰宽身夔纹,皆以雷纹衬底。器两侧有环耳,以兽吞食鸟身造形。

  兽含鸟环耳的装饰意义至今不明。此对具立体感的环耳与伸出口沿界外的棱脊互相呼应,这种塑形的外张性是商末周初青铜器装饰风格上的一项特征。

  铭文铸在腹内底面,亚字形框内似有戴冠者舀酒,盖表示掌酒供祭祀之职司,亚形或为一种特殊身份的标记。今暂隶定为亚丑,或为一氏族徽识。

宋/定窑/婴儿枕

  宋、金时小瓷枕广为流行,有最简单的长方形,亦有动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状似如意云状,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婴儿枕为其中造型较为繁复者。宋代婴儿纹样极为流行,传世宋瓷中,北方青瓷系、景德镇影青瓷、技法繁杂的磁州窑系以及本件所属的定窑系,均可见以婴儿或孩童嬉戏为纹样的作品。

  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白釉色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题材亦丰,尤以划法技法灵巧熟练,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形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迭,状极悠闲。左手执一状似彩球童玩,丝带贯穿,上下以蝴蝶结饰固定。婴儿脸部交待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衣饰以今日用语应是: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院藏同型婴儿枕两件,北京故宫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细部纹饰技法、纹样、部位及尺寸略有差异外,在面貌、衣饰皱褶几乎一致,想当时应有一共同样本,提供模制。

北魏太和元年/释迦牟尼佛坐像/青铜镀金

  全高 40.3 cm重 3954 g

  尊像和台座合铸而成,背光另铸。青铜胎质致密,镀金厚且与胎连接紧密,金色黄带赤,作工精良。

  发作大涡纹,脸形长圆,若袒右肩僧祇支,外披大衣、右肩露出衣角,和炳灵寺一六九窟建弘元年(420)阿弥陀佛主尊类似,但是本尊大衣衣缘在胸前曲折翻转,和右肩大衣连接成弧,衣褶似火焰开叉扬起,气势雄壮,表现太和时期的特殊风格,体积虽小,和云冈第二十窟的主尊(460年左右)风格几近。

  单尊造像中,藤井有邻馆藏太安元年(445)石造佛坐像已表现类似风格,且不乏其例,如太安三年(457)释迦坐像及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天安元年(466)佛坐像。因此石雕较金铜佛早出现太和风格。

  台座两层,上层为须弥座,仰覆莲瓣,台侧饰以唐草文,座前两立雕狮子,回首转身,姿态威武。下层方形座,开波浪状门,两侧均雕供养人,上排唐草文连环成排,台座雕刻精致。

  背光外圈U形火焰纹熊熊围绕,和主尊气势相映,益增雄浑气势,是太和新样式,内圈四佛和头光中的二佛一起共同形成七佛。

  背光后面亦雕刻精巧,分为三层,上层中央塔形内释迦和多宝佛并坐。塔外左右两侧文殊持如意和拿麈尾的维摩相对而谈,表现维摩诘经文殊问疾品的场面,中层中央释迦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两侧各两比丘跪坐、菩萨胁侍,下层中央诞生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左侧摩耶夫人攀树而立,太子自右胁诞生,右侧龙王浴佛,帝释天和梵天两旁跪坐,下层最外侧两长方形榜题,现字迹已不清。背光不仅内容丰富且构图安排秩序井然,场景紧凑,无疑是五世纪太和期的精品。 

清/玉罗汉山子

  长22.0cm 高18.3cm

  清代苏州、扬州等商业大城中的达官贵人,喜好收购玉器。究其缘由,固然有个人喜好或附庸风雅的因素存在,但也常常是为了要入贡,以讨好爱玉的皇帝。因此,虽然“新样”玉器的盛行,是受到苏、扬玉市的导向,但是乾隆皇帝表露排斥的态度后,当地玉工还是会受到影响而改弦更张。由乾隆晚期的御制诗可知,当时民间玉作坊的“新样”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玉图”的盛行。姑且不论“新样”风潮是否真的消褪,但从清高宗评论玉图“有雅趣可玩”看来,他颇能接受这个新的转变。

  所谓“玉图”,从字面上就可以了解它和绘画有所关联。这类玉器大多是插屏、笔筒或山子的形式,通常选择山水名胜或文人掌故为主题,呈现一种较为清静雅致的韵味。由于“玉图”获得皇帝的认同,以致几件大形玉山子制作时,皆有宫廷画家特别参与绘制蓝图。玉在当时成为一种统合性的艺术媒介。

  本件作品为青色闪玉质。形如山壁洞窟,洞口边立一老树,十六罗汉中的租查巴纳塔嘎尊者倚树而坐,寿眉,长耳,食、中二指并出,面露微笑,似有所悟,形貌生动。山子的布局和岩面上所刻清高宗御制文《收录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文初集二九卷二页》,皆与浙江“圣因寺”所藏,传为贯休所绘之罗汉画轴相同。这件玉山子是研究清中期玉器与绘画关系,极具意义的一件作品。

战国/龙形佩(一对)

  各长20.5cm 宽7.8cm 厚0.75cm

  青绿玉,局部灰黑斑;器表多薄沁一层灰白斑。雕作一对盘旋绕转,气势矫健的大龙。虽然体积甚大,但以丝线穿系之,仍十分平衡。两面花纹相同。卷鼻与长鬣分别向前后伸展,下颏作圆弧形,龙口上下颚以分,腮边刻饰雕有斜格纹的盾形图案;似蛇的体躯,又附加各式卷勾;龙体上满雕谷纹,谷粒多排列成行,卷勾上常雕有毛束纹。为典型的战国风格。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传世的,成对战国玉龙形佩为数甚丰,但鲜有尺寸如此长大,而品相端庄,雕工精致的佳品。这应为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始能拥有的,象征身份的玉佩。 

蒋介石败走台湾时带走的宝物

www.eastmoney.com2011年11月17日 10:09光明网  

清玳瑁嵌珠宝花卉指甲套

清红宝石手串

清翠玉螭纹带钩 

清银镀金碧玺花卉簪

清珠翠宝石头面

清珠翠宝石金簪

清珠翠宝石金簪

清玉片金炼扁坠

清金嵌珠宝戒子

清金珀朝珠

清翠玉扁方

清翠玉珊瑚持芝婴步摇

翠玉烟壸

翠玉手镯

翠玉手镯 

翠玉手镯

翠玉手镯

翠玉手镯 

清翠玉白菜

清翠玉婴儿

清晚期彩绣嵌宝团扇 

带翠盖小玉罐

清翠玉韘

清翠玉盖碗

清翠玉盒

清翠玉帽架

清翠玉圆盒 

清翠玉盖碗

清琥珀鼻烟壸

清翠玉双耳福寿杯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翡翠大全www.eastmoney.com2011年11月21日 00:22红网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

  珊瑚翡翠吉庆有余盆景,清晚期,造办处造,通高38.5cm,座高6.8cm。清宫旧藏。

  掐丝珐琅图形须弥座,座沿填蓝色回纹一周,束腰和近足处饰勾莲宝相花纹,束腰上下均饰仰覆莲瓣纹。

  座面正中植一珊瑚干翠叶树,红绿相映,明艳耀目。树下莲花数茎,缠绿丝荷茎托一大一小两片翡翠莲叶,叶中央各镶珍珠1粒,粉、黄色碧玺莲花朵,翡翠莲藕2个,3个象牙莲藕平镶在镀金座面。“吉庆有余”坠挂于枝干,挂坠上部为铜镀金嵌水晶磬,磬正中镶粉色碧玺蝙蝠,蝙蝠向下,口衔1块粉碧玺莲花牌,牌下“福寿双全”挂坠辅衬,“福寿双全”坠上端为珊瑚金鱼,下连黄碧玺古钱,钱外缘有凸耳,耳下缀翡翠寿字,珍珠米珠盘常和粉碧玺葫芦,最下端为珊瑚米珠穗,玲珑剔透。

  此景为中庆贺寿诞时陈设的吉祥摆件,用料丰富,精丽华美,既展示了皇家的富有,也表现出制作者独具的匠心和精湛的技,巧是清宫传世摆件中的精品。

翠乾隆款仿古觚

  翠乾隆款仿古觚,清,高19.7厘米,口径10.4×6.8厘米。

  翠色青绿,有翠料表皮的风化色皮色。翠觚海棠花瓣式口,喇叭形颈,足外撇。颈及足饰蕉叶纹,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底有篆书「乾隆年制」款。

  觚是古代的一种饮酒器。明代流行用觚做陈设品,将觚置于案头,内插杂物。清代宫廷或称为花觚。此觚为乾隆时期的仿古作品,其造型、纹饰与古器有所差异。所用翠料青中含绿,近似古铜器的锈色。

翠夔耳兽面纹炉

  翠夔耳兽面纹炉,清,通高10.3厘米,口径9.2厘米。

  翠色青白,局部绿色。炉为圆形,壁较直,腹部饰凸起的兽面纹。炉身两侧有对称的夔式耳,夔形较扁,兽头,细身。炉盖较高,花蕾式钮,盖面饰兽面纹。炉下三矮足。

  古代玉炉多为烧香而做,现存最早的玉炉为宋元时代的作品。明代玉炉开始增多,多无盖,实用性较强。清代宫廷制造的玉炉是从明代玉炉演变而来同时又仿古彝器,增加了装饰效果,多用于陈设。

翠太平有象磬

  翠太平有象磬,清,高25.5厘米,宽26.5厘米,厚1.4厘米。

  翠质优良,局部色较深。作品呈片状,依形琢线,呈大象形状。其中一面全身雕云纹,中部开光篆书「太平有象」四字。磬架为紫檀木质,透雕花叶纹。

  作品为平面的大象图案,含太平有象之意,表示天下太平。“天下太平”一词见于《汉书王莽传上》:“天下太平,五谷成熟”,这是古代人们所追求的理想的社会状态。

翠子母狮

  翠子母狮,清,高7.3厘米,长11厘米,宽6厘米。

  作品翠质以青绿色为主,兼有青白色斑,透光度较低。雕大、小双狮。大狮方头,阔嘴,回首状,狮尾多歧而卷曲,四肢卧于腹下,前肢抱球。小狮趴于大狮背上。作品配紫檀木座,近似椭圆形,饰有山石纹。

  在唐代玉器中狮的形象已出现,元、明以后开始增多。有学者认为,部分工艺品中狮的形象受到了狮子狗形状的影响,体肥而头小。这件作品狮之造型无凶猛状,四肢短小,可用作镇纸,也可用于陈设。 

翠花鸟花插

  翠花鸟花插,清,高25厘米,口径5.9×8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有深绿及黄褐色。花插较高,呈树桩形,主杆粗大,内可插物。花插的外壁镂雕牡丹花枝,枝上立着禽鸟。下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座。

  花插属陈设用品,内可插物。明代玉器中已有花插,多呈筒状。清代的玉花插样式较多,其中树桩形花插较为典型。这件花插所用翠料有较高的透明度,局部绿色深重,属高档材料,是清代宫廷的重要陈设器。

翠玉白菜式花插

  翠玉白菜式花插,清,高24.3厘米,口径12.8厘米。

  翠色青绿,透光性较弱。花插为白菜形,采用雕琢手法,上部菜叶相并,或高或低,亦有折而下垂者,环并一周,内空,可插物。下部叶梗直立,间有空隙。

  此类翠玉白菜,清代宫廷制有多件,可见其深受皇家喜爱。这件翠白菜之色近于自然,是这类作品中的珍品。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

  翠福禄寿长方插屏心,清,长17.5厘米,宽13.4厘米,厚1.5厘米。

  翠质青绿色。插屏心为长方形,片状。作品雕山林之景,山石现于作品边部,中间松树成林,松高叶茂,三老人散立于树下。

  作品中三老人为“福禄寿三星”,即所谓的福星、寿星、禄星。此种图案在清代极为流行,宫廷器物中也多见,寓意福、禄、寿。

翠人物山景山子

  翠人物山景山子,清,高16.1厘米,长24.7厘米,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深绿色,表面留有玉皮颜色。作品为山形,一面琢山林之景,选取近、中景角度构图。山间林木高耸,一条石阶路曲折而上,尽头为一亭阁。二老人行于路上,身后一童子荷锄相随。另一面雕琢山石、树木、小鹿,保留大量玉皮色。

  玉山子在清代宫廷又被称作玉图画。乾隆御制诗中多有“咏玉……图”的诗句。制作玉山子大都先有画稿,然后再行琢制。这类作品讲究布局、意境、造型、工艺,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翠鹤鹿同春山子

  翠鹤鹿同春山子,清,高29.5厘米,长57.8厘米,宽19.5厘米。

  翠料局部呈青绿色,个别处翠色较深,用山料翠玉雕成,表面有染色。作品为山形,山上白云飘忽,泉水蜿蜒而下,小桥横跨溪流。一岸有古松两棵,松下双鹤,附近的竹丛以阴线刻就。另一岸为双鹿一立一卧。此为传统的鹤鹿同春图案。山子背面雕简单的山石、树木图案,并有较重的染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用图案表达吉祥寓意,这类图案被称为吉祥图案。在此作品中,松、鹤表示长寿,鹿示“禄”。此件作品图案设计的较为简单,并不精细,且纹饰薄而浅。作品对材料未做太多的剔除,设计中有保存材料之用意。 

翠螭纹如意

  翠螭纹如意,清,长47厘米,最宽10厘米。

  翠质青绿,局部色较深。如意柄微弯成弓状,垂云式如意头,柄中部和头部均浮雕双螭。

  螭纹是中国古代工艺品中常见的装饰,清代宫廷用品上往往以螭纹表示龙,此物之螭纹也呈龙的形象。所用翠料透明度高,绿色呈斑状,分布均匀,质地优良。

翠灵芝形如意

  翠灵芝形如意,清,长47.8厘米,最宽10.5厘米。

  翠质青绿。如意为灵芝形,柄作灵芝枝干,镂雕小枝及叶,并有小灵芝饰于柄下端。头部雕作灵芝形。

  宫廷使用的如意式样颇多,一些作品取自然形状,如用天然植物形,此物仿灵芝而有夸张。

  古人认为灵芝是能使人长寿的仙草,有神奇的功能。班固《西都赋》中有“灵草冬荣”之句。

翠雕天官像

  翠雕天官像,民国,高17.6厘米。

  翠质青绿色,局部有少量红褐色。天官似坐姿,左手托元宝于胸前,右手执鞭举于头顶。右脚下踏一小兽,长毛似虎。人物着长衣,腰系板带。

翠雕仕女像

  翠雕仕女像,民国,高38.5厘米。

  翠色略暗。仕女为立姿,着长裙,衣袖下垂飘逸。双手持一瓶,右手托瓶底,左手抱瓶颈,瓶中插花一枝。

  作品巧妙地利用了玉皮的颜色,局部有染色,黄绿搭配,生动自然,造型准确,是较好的人物题材作品。

翡翠雕寿星像

  翡翠雕寿星像,民国。

  作品为红绿二色,绿色较淡。立体雕寿星老人,长鬓短发,着长袍,袖似迎风,左手托桃,右手策杖,杖上端系一葫芦。

  明清工艺品中常有寿星老人的形象,或与其他人物共存,或单独成像,用于陈设,含长寿之意。寿星老人像常被作为礼品用于馈赠。 

翠鱼形佩

  翠鱼形佩,清,长5.6厘米,宽2.2厘米。

  作品所用翠料为青、绿二色。青料上有绿斑,以之琢荷花、荷叶。荷之下的绿料琢为鱼,宽头,长身,卷尾,形似鲶鱼,如同在荷塘中游动。佩上系一枚珊瑚纽。

  唐代已有鱼佩,宋、金之时,玉鱼衔水草佩非常流行,此类作品一直延续到清代,有富贵之意。

翠子孙万代佩

  翠子孙万代佩,清,长4.9厘米,宽3.1厘米。

  翠质为绿色。佩长方形,体较厚。其上镂雕葫芦及叶子。佩上部系黄绦,串有米珠及圆形碧玺一片。

  「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以葫芦寓福禄,因葫芦结于蔓上,寓意为福禄万代,因葫芦多子,又寓子孙万代。此作品以葫芦为题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细,佩带于身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翠子孙万代佩

  翠子孙万代佩,清,长4.9厘米,宽3.1厘米。

  翠质为绿色。佩长方形,体较厚。其上镂雕葫芦及叶子。佩上部系黄绦,串有米珠及圆形碧玺一片。

  「葫芦」二字与「福禄」谐音,人们以葫芦寓福禄,因葫芦结于蔓上,寓意为福禄万代,因葫芦多子,又寓子孙万代。此作品以葫芦为题材表示吉祥之意,雕琢精细,佩带于身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翠三羊佩

  翠三羊佩,清,长6.4厘米,宽4.3厘米。

  翠呈青绿色,局部绿色较深。佩长方形,圆角。一面凸雕吉祥图案三阳开泰:上部为流云,日掩其中,中部雕山石、松树,其下为三只羊,皆卧姿,仰首,长角弯于背,短尾,目视太阳。另一面雕山石,山石上有青草。

翠椭圆形坠

  翠椭圆形坠,清,长1.8厘米,宽2.3厘米。

  翠色均匀,有较强的透光性。翠坠椭圆形,片状,表面光素无纹,两侧各有一孔,穿以系绳,绳下有二花蕾形小坠,用黄绳牵挂,小坠上端饰有成组的小珊瑚珠、小珍珠。

  此作品无纹饰,以翠色沉重、质地优良取胜。 

翠镂雕荷花坠

  翠镂雕荷花坠,清,长2.8厘米,宽3.6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色较重。坠为片状。颜色最重的中部镂雕荷叶,三歧状,边缘上卷,表面以阴线刻叶之脉络。荷叶上下的浅色处分刻荷梗、莲花及根部。作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将整枝莲表现出来,造型鲜活,色彩富有层次。

  荷莲为传统的装饰题材,明清两代,文人多以荷莲题材为书、为画,匠人以其为时样,或誉其清廉,或喜其玉立婷婷,或以其寓富贵连年。此作品翠料珍贵,小巧玲珑,图样翻新,入目不俗。

翠荷鱼坠

  翠荷鱼坠,清,直径2.1厘米。

  翠色重绿,有较强的透光性。坠为荷叶式,其中部浅浮雕一鱼。

  唐代以来,与鱼相关的佩饰开始增多。宋、元时期流行玉鱼佩,其中多为鳜鱼,而鱼佩主要流行于清代。

翠镂雕盘常坠

  翠镂雕盘常坠,清,长2.5厘米,宽3.5厘米。

  翠色绿且均匀,透光性强。坠呈片状,镂雕为盘常形,上、下有小孔,可穿细绳。

  盘常为八吉祥图案之一,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在清代使用的非常广泛,常与其他吉祥图案联用。

翠香囊

  翠香囊,清,长6.2厘米,宽4.6厘米。

  翠质绿色,局部色较深。香囊扇形,似盒,可扣合,用于贮存香料。两面镂雕锦纹地及双鱼。香囊两端均附有珊瑚珠。穗由珊瑚米珠串成,穗下系翠坠角。

  香囊用以佩挂于身,内储香料,香气自孔溢出,淡者清逸,浓者宜人。清宫所遗翠香囊,其内尚有旧时所用之花,虽已枯萎,依然可见昔日之秀美。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

  翠镂雕双凤万寿牌,清,长7.3厘米,宽5.1厘米。

  翠牌长方形,牌体较厚。两面均镂雕双凤相对,凤身下镂雕花卉、朵云纹为地。两面双凤之间分别凸雕“万寿”、“无疆”二字。佩上有系绳,绳上穿有红珊瑚珠。

  长方形牌子自明代开始流行,其上纹饰有平面凸雕图案、透雕图案等多种,一些牌子的上部还饰有装饰性的夔龙顶或其他图案。此作品雕镂精细,凤纹为清代宫廷的典型样式。 

翠桃福纹簪

  翠桃福纹簪,清,长16.4厘米,宽1.5厘米。

  簪柄为绿色翠料,簪头翠色青白。柄部呈片状,端部细长,有勺,可用以掏耳。柄中部凸雕三桃、桃叶及葫芦一只,与簪头相接处有如意纹。簪头细长。

  簪是古代妇女使用的头饰,用来别住发髻,亦有装饰作用。玉簪使用的历史悠久,目前发现的早期作品为隋唐时所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形制亦有所演变。这类柄部呈片状的长簪主要流行于清代。

金镶翠挑簪

  金镶翠挑簪,清,长16.2厘米。

  此簪金质,簪身细长。较粗的一端嵌接翠簪头,翠质青绿,局部为深绿色。簪头雕作一只手,腕戴白玉镯,五指握一翠如意,如意头勾回,套一翠活环,环下挂珍珠六粒、蓝晶坠角一个。

  人云:画人难画手。画手难,雕手亦难,古来玉工能把手雕好者亦不多见。此簪簪头以手为形,纤指长甲,足见玉匠之功力。其下所挂珍珠颗颗圆润光泽,大小均匀,加之蓝晶坠角,集金、玉、珠、翠、晶于一挑簪,十分珍贵。

翠扁方

  翠扁方,清,长34.8厘米,宽3.3厘米。

  翠色较重,微透光。扁方为长条形,片状,较宽。一端呈前凸的弧状,另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呈梅花形。

  扁方是清代满族妇女的头饰,多见于宫廷,目前清宫旧藏较多。这些作品多数有花纹,或浮雕,或镂空,以二方连续图案最为常见。扁方的用材广泛,其中金、玉、翠质者尤为珍贵。此作品不着纹饰,以材质见长。

翠镶碧玺花扁方

  翠镶碧玺花扁方,清,长29.8厘米,宽3.5厘米。

  翠色青绿,局部绿色较重。扁方长条形,片状。面上两端分别粘嵌两只粉碧玺蝙蝠和一寿字。一端回卷,两个端头各嵌有碧玺花。

翠兽面纹兽耳扁瓶

  清,通高23厘米,口径5.9×3.75厘米。

  翠质尚好,有墨绿色点块,水头略显不足。器表主体纹饰为兽面纹。颈两侧以兽首为耳,兽首衔活环。碾工不够精细,地子琢磨不平,当系滇工所碾,与苏州、扬州之工是不能比拟的。扁瓶的造型为清宫玉瓶的典型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