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程笔试题:明晰"隐藏前提"(心力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37:28

心力学课堂二十三                       

           
                
明晰"隐藏前提"
 

                吴甘霖(香港中华万年网副总裁)
 

            
心力故事

  在中国人眼中,"包青天"是正直与智慧的化身。然而,包公也有失算的时候。据《折狱龟鉴》载:包公手下的小吏行贿,希望能减轻刑罚。小吏鬼迷心窍,接受贿赂后,向他面授机宜:"开堂时,包老爷定会叫我持杖行刑,到时你就呼喊争辩,我自有办法分掉你一半罪名。"包公审问完毕,果然吩咐该小吏执行杖责。那个人立即按照小吏的吩咐,不停争辩叫喊。小吏便大声喝斥:"快老老实实受打,然后滚出去!"包公一愣:一个小吏竟然把本应加于那位犯人的杖刑,转移一部分在他身上---小吏和犯人的暗中交易做成了。

问题:为何"明察秋毫"的包公,竟然被一个小吏骗了呢?
 

一、"暗中支配"与"心上作主"
  人们往往希望"心上作主"。即任何心灵反映与反应,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决策,都能够科学而有效。然而,经常出现相反情况:本应这样反映和反应的,却变成了那样,甚至走到反面。其中原因之一,是人的心理往往被"暗中支配",而暗中支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往往是一些"隐藏前提"。
  所谓"隐藏前提",就是表面看奠定人判断、决策基础的一些条件、理由等。应该说,不少隐藏前提是对的,由于许多隐藏前提的存在,人才会有效率,才会有足够的时间去创造、寻求新知。但是,许多事之所以出错,也在于其"隐藏前提"有着巨大谬误。
  包公固然对那些犯罪者要惩罚,但是在根本上,更痛恨仗势欺人的人。所以对权贵,他不畏,对自己身边的当差者,更要治理。在这里,起码他有两个"隐藏前提":仗势欺人就该惩罚;对小吏惩罚会使他心痛反思。第一点对,但是第二点,相当程度上就未必那么对了---在这一事件中,对小吏进行惩罚,却帮助小吏实现了他谋求的利益。
 

二、警惕"套式思维"
  顾名思义,"套"式思维,就是有一个固定套路。
  心灵的特点之一,就是偷懒性---对眼前之境的应对,常常只会以简单的模式直接去套。这点,有不少时候节省了判断的时间,但是有时也会让人陷在其中。
  《中国兵法妙计》载:明代有个读书人到京城选官,钱用得差不找人借1000两银子。一个与他交往较多的人知道后,就说:"我认识一个宦官,愿意借你这笔钱。只是按规矩,要先送一份厚礼。他高兴了,说不定还会多借你一点。"读书人听了,就东拼西凑了100两银子,买了礼物来到宦官家,见家中富丽堂皇,仆人都穿着很华丽。宦官让读书人第二天来拿银子。读书人高高兴兴走了。第二天再来一看,却只剩一座空宅子。管宅子的人说:"昨天有个人来借了半天宅子,我不知道他是谁。"读书人这才知道上了当。
  在这里,有多"套":1,有富丽堂皇的形象的,必然富贵;2,去求人,先送礼3,与自己相交很久的人,应该信得过。其实,每一步都藏有陷阱,假如此人多一点心眼,多寻思一下,敢问一声"未必",恐怕就不会轻易上当了。
 

三、三大"隐藏前提"
  隐藏前提包括许多方面,对是否该做某项决断而言,其隐藏前提主要包括:条件、评判、目标(期望)。
  "强求公正"、"强求平等"是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其错误往往是立论建立在认可的潜在前提上。如一位女性因失恋自杀,被人抢救之后,哭诉说:"我对他那么好,他为什么对我这样……"仔细分析,就可以找出其隐藏前提中的问题:1,条件。是否对他好就足以让他爱你?2,评判。你对他是否真的好,会不会只是你个人的感觉?3,目标。是否对别人好就一定得别人爱你?是否你得不到别人的爱,就一定得自杀?
  其实,许多因爱生仇的故事,也都与盲目认同隐藏前提有关。
 

四、给"质询前提"留下时间
  一些由于盲目认同潜在前提犯错误的人,都有一共同特点---"不由自主"。事后都觉得自己错误,并觉得奇怪:"为什的举动?""我真弄不懂当时为什么会这样。""要是……就好了。"此时再回初的举动,便觉得人就像盲的、聋的,"仿佛是梦游、是灵魂出窍……"一句话,这里已经看不到任何理性的影子,是一种十足的"理性迷失症"。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有一特别重要的方面---给"质询前提"留下时间,"缓一拍"。
 

五、"提起来打"与"可能性三问"
  对隐藏前提的质询,应该经常进行。禅宗有一做法,叫作"提起来打"。要"提起来打",除了对问题所涉及的方面尽可能全面考察外,对每一个方面,都可采取"可能性三问":

    1.这可能吗?

    2.有没有其它的可能?

    3.是否还有相反可能?
  下面是前苏联刊物登载的一个有名故事,正好说明这"可能性三问"的必要:
  在莫斯科的一辆电车上,发生了一起奇特的扒窃案件。小偷被当场抓住,一个人出来作证:"我亲眼看见你把手伸进这位少年的口袋,你还赖掉吗?"有人叫来了警察。警察要求"小偷"出示身份证,又问少年丢了什么东西。少年说:"我是外地人,昨天才来大学报到,我的钱都花光了,刚才买车票是我的最后几个戈比。"少年顺手把口袋翻过来,一张揉皱的五十卢布钞票落到地上。"这不是我的钱!"少年惊叫。人们惊呆了,警察打开"小偷"的证件,那是苏联作家协会的会员证,上写着"阿尔卡蒂·彼得罗维奇·盖达尔"。
  这是一个善意误解的故事,结局也十分圆满,但生活中有许多由于掩藏前提而犯的错误,结果往往令人痛心。那种时候,更需要"可能性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