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t分割字符串:叔本华和尼采死亡哲学之比较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08:08:46

  

叔本华和尼采死亡哲学之比较研究

周峰 李主林

摘要:叔本华和尼采是当代西方死亡哲学的杰出代表,他们同属于意志主义,其中叔本华是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尼采则是他后期的著名代表。他们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他们的意志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或特征,但二者在死亡哲学方面却有着分歧。本文是叔本华和尼采死亡哲学的比较研究。

关键词:叔本华;尼采;死亡哲学;比较研究

意志主义是当代西方哲学特别足当代西方人本主义哲学的起始点,退是当代西方哲学第一个影响深广的哲学派别。叔本华是该学派的创始人,尼采则是其后期的著名代表。与以“拒斤形而上学”为墓本口号的实证主义思潮不同,意志主义要求改造和重建形而上学。而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志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是所谓意志,即一种超验的本体,亦即一种无意识的生活欲望。叔本华称之为“生命意志”或“生活意志”,尼采称之为“力量意志”。他们的哲学被称之为意志主义,盖源于此。

叔本华和尼采的死亡哲学是建立在他们的意志主义哲学的基础上的,因此具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为其所特有的共同内容或特征。

(一)把死亡提升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给死亡问题重新戴上了哲学王冠,并把它纳入了哲学人本主义的范畴

死亡在叔本华的哲学体系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明显具有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意义,而且明显地具有哲学本体和世界观的意义。他关于死亡有两句名言:“死亡是给予哲学灵感的守护神和它的美神”,“如果没有死亡的问题,恐怕哲学也就不成其为哲学了”〔1〕

在叔本华看来,死亡之所以能给哲学家灵感,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本质特征决定的。叔本华与黑格尔是同时代的德国哲学家,而且他还和黑格尔一样,也是从对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批判开始其哲学事业的,但是黑格尔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引向了极端的理性主义,并构建了近代哲学史上最博大的理性哲学体系,而叔本华则把康德的批判哲学引向了非理性主义,并创建了当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意志主义。基于此,叔本华反对传统哲学关于人是理性动物的定义,他认为人作为意志的客体化,他的最内在本质不是理性,而是意志,是对生命的强列欲求。他在《悲观论集——论自杀》中写道:“人之所以会畏惧死亡,是因为人体是生命意识的表现形式。” 〔2〕既然是人最根本的欲求是生命,则在世人眼里,他的最大的敌人便莫过于死亡,因而他最为恐惧的也就是死亡。不过既然死亡对个体来说是必然的,在所难免的,则人所面临的最大敌人就不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恐惧。这样,叔本华认为哲学就获得了其存在的绝对必要性,哲学作为对死亡恐怖观念的“解毒剂”就应运而生。换言之,哲学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善于死亡的“形而上学的见解”,为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提供了一种“疗法”。所以,叔本华讲:“所有的宗教和哲学体系,主要为针对这种目的而出发,以帮助人们培养反省的理性,作为对死亡观念的解毒剂。各种宗教和哲学达到这种目的的程度,虽然千差万别,互有不同,然而,它们的确远较其他方面更能给予人平静面对死亡的力量。” 〔3〕阁这就是说,在叔本华看来,哲学作为人生的工具,它之存在的全部必要性,它的基本任务,就在于为人类“平静地面对死亡”提供精神力量,也就是使人能够“毫不畏惧地面对着死亡” 〔4〕

尼采作为后期意志主义的著名代表,师承叔本华的学说,但它却把叔本华的“生命意志”改造成为“力量意志”。关于死亡,尼采和叔本华一样,把它看做“总是站在人后面”的“人的影子”——“他那黯淡的旅伴”,虽然“大家都想在将来独占鳌头成第一流”,但“对一切的未来唯一可以肯定的辛”只有一件,这就是“死亡”〔5〕。在尼采的哲学体系中,死亡问题被提到前所的哲学本体论高度。

(二)把个体生命现象和生命本体(意志)严格区分开来,个体生命现象必然有生有死,而生命意志永恒不灭

叔本华和尼采在强调生命意志和力量意志的同时,实际上是把个体生命现象(表象世界)和意志世界(自在之物)区分开来了。

叔本华在谈到生命意志同个体死亡的关系讨指出:“死亡并不触犯它,因为死亡太身原已句,含在生命中,并且是作为附属于乡命的东西而有的;而死的反面,生,又完全和死保持着平衡,并且尽管个体死亡,还是永远为生命意志捍卫着、保证着生命。” 〔6〕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超越时空概念的,完全区别于处于时空之中的表象世界。

尼采关于生命意志永恒不灭的理论体现在他的“超人哲学”和“永恒重现”的观念中,尼采旗帜鲜明地宣布:“目标不是人,而是超人!” 〔7〕在尼采看来,只有超人才是人类生存的目标和价值所系。他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中写道:“我将以生存的意义教给人们:那便是超人,从人类的暗云里射出来的闪电。” 〔8〕在谈到超人的死亡的时候,尼采认为超人具有顽强的生命意志,具有强烈的创造冲动。超人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态度来对待死亡的,因此,尼采把超人对待死亡的态度称做“狄奥尼索斯”的态度,即“酒神”精神。在酒神精神中也可以找到“永恒重现”的影子,酒神本来就是死后复活的,“永恒重现”的学说也是尼采在继承了叔本华的“个体死亡并不触犯生命意志”的思想而提出的。

(三)漠视个体的死亡,注重今世生活

叔本华和尼采都对个体的死亡采取漠视的态度,叔本华认为死并不触犯生命意志,因而对个体的死亡并不十分重视,而是强调种族不灭,他曾用彩虹打比喻来解说个体生死和种族不灭。

叔本华认为,对于生命意志来说,是既无所谓过去,又无所谓未来的。过去和未来只是人的理智的主观形式,只存在于概念和幻觉之中,它的惟一形式便是现在。他说:“意志显现为现象的形式,亦即生命或实在的形式,真正说起来只是现在,而不是未来,也不是过去。” 〔9〕

叔本华认为人世是痛苦的,因此,他提倡无欲无我的生活,对于过去的作为生命现象的个体的我来说,是一种“再生”,同时也意味着过去作为生命现象的个体的我的死亡。叔本华的死亡哲学并不是要求人们去渴求死后的生活,而是要改造现世生活,过一种禁欲无我的今世生活。_尼采同样注重今世生活,提出并讨论了“成就之死”。在尼采看来,谈论死即谈论生,怎样的死反映了怎样的生。因此,他所谓的“成就之死”也就是“成就之生”。他提倡“超人”的生污,在有死的人生中创造出无限的东西。尼采呼唤“酒神”精神、“强力意志”、“超人”,在尼采看来希腊人的“酒神”精神集中表现在:以充实丰盈的生命力或强力意志对抗痛苦、恐怖和神秘命运,从而获得沉醉体验。这其实同时也体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提倡人们以乐观、迷狂的态度对待生命。

虽然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都属于意志主义,并且尼采直接师承叔本华的学说,他对叔本华也崇敬至极,但对叔本华的“崇敬”丝毫没有妨碍尼采对叔本华的超越,尼采与叔本华在死亡哲学上的分歧也是十分明显的。

(一)尼采坚决反对叔本华死亡哲学的悲观主义格调

叔本华在其《悲观论集——论人世的痛苦》一文中开头就写道:“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我们观察世界,见亭事处处,都充满痛苦,都原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合于道理。个别的不幸,固然似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为通常的不幸,则事出一辙,可见是必然的。” 〔10〕同样,在《论生存的虚无》中,叔本华则更悲观。他认为“生活仅仅是表现为一个任务——我指的只是生存的任务,亦即挣钱谋生。这种任务一旦完成,生活就成了累赞,于是就有了第二个任务,用此现有的生存条件来解脱无聊的感觉。” 〔11〕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痛苦的原因在于欲望,欲望得到你所迫切需要的东西,而有很多的欲望是得不到满足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他推崇斯多葛派的哲学,鼓吹“绝对的禁欲”,断言人生无益,否定和反对作为表象世界的个体生命。

尼采坚决反对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他认为苦难并不是反对生命的依据,他在谈到“苏格拉底问题”时,虽然称苏格拉底是“智慧的人”,但对其也有所贬。他认为在一切时代,最智慧的人对生命都作了相同的判断;他毫无用处……无论何时何地,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一种声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命厌倦的声调。

其实,尼采并非是无视人生的苦难,相反他自己对人生的悲苦是有着切身体验的,这从他的生活经历就可显而易见,他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出悲剧,他本人的生命就是可怖的连绵不断的折磨,在意识到生活可怕的负担下,尼采却积极地接受和肯定生命。坚决反对悲观主义,这是何等的勇气。他写道:“当一个人陷入一件阴郁而责任极其重大的事情之中时,保持愉快心情就决非微不足道的本领;而且,还有什么东西比愉快心理更为必需呢?如果没有高昂的情绪,则没有一件事情会成功,只有力的过剩才是力的证明。”他所谓“责任极其重大的事情”应该是告诫人们要肯定生命,克服悲观主义的使命吧!尼兴热爱生命,赞美生命,“看到人们一点也不想去思索死亡的概念,真使我十分高兴!我会乐于不厌其烦地去提醒人们深切关注对生命的概念之探讨” 〔12〕

(二)在对待死亡的个体性上的分歧

叔本华死亡哲学的根本目标是消灭人的个体性,把死亡提升到族和类的高度,而尼采则强调人的个体性。叔本华认为个体有生有灭,但是作为我们人类,这个物种是不灭的。个体生命的死亡并不会影响整个族类生命的平衡。他以苍蝇为例说,现在在我周围嗡嗡作响的苍蝇,夜晚进入睡眠,或许明天还会嗡嗡飞旋,但也可能今天晚上死去,然而无论如何,到了第二年春天它的卵又会生出另一只苍蝇,苍蝇可能在第二天早上出现,也可以到第二年春天重新出现,既如此,则冬天和夜晚对苍蝇有何区别?由此叔本华得出结论:“历史有如万花筒,每当回转时,都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形状,而实则不论何时我们所看到的东西都是相同的东西。因此,这样的生灭并不影响事物的真正本质,同时,这种本质的存续与生灭毫无瓜葛,因而它是不灭的。”〔13〕叔本华的意志不灭理论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他的族的不灭理论的。

当尼采把“成为你自己”看做一条基本的哲学原理时,他就强调了人的个体性,呼吁人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同类,从而提出了他著名的“超人”学说。他所说的“超人”实际上就是能充分体现生命意志的人,是具有旺盛的创造力的人,是生命中的强者。尼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1)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2)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3)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4)超人是在不利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5)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

从尼采的“超人哲学”里完全可以看出,“超人”是不同于同类平庸之辈的,强调的是一种超越的个体性,这与叔本华关于人的类概念是格格不入的。从他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他实际上是想唤醒在欧洲沉寂多年的生命意志,唤醒人们的个体自我意识。他说:“在整个人类生命的漫长岁月中,没有比感觉到自身的独立无依更叫人害怕的了:要独行,要感觉那份自主,既不指使谁,也不受谁的指使,只有单纯地代表一个人——对任何人来说、那不过是一种惩罚,而无乐趣可言,他注定‘要成为一个个体’。” 〔14〕在此,尼采和叔本华在人死亡的属性问题上的分歧是明显的。综上所述,作为意志主义的开创者叔本华和其杰出代表尼采,这两位伟大的哲学家在人之死亡问题上的理解是深刻而发人深省的,两者既有共同点,同时又有分歧,尼采对叔本华的超越无疑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当然,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体系中,缺憾是不可避免的,但其对后世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参考文献

〔1〕叔本华.爱与生活的苦恼[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49.

〔2〕〔10〕〔11〕陈静编.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C].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3〕叔本华.爱与生活的苦恼[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49.

〔4〕〔6〕〔9〕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M].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453.

〔5〕〔12〕〔14〕尼采.快乐的科学[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6,186-187.

〔7〕尼采.力量意志〔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8〕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3〕永毅等编死亡论[C].广州: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175.

作者简介:1.周峰(1982-),男,江苏省澡阳市人,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系四队学生

          2.李主林(1981-),男,四川省西昌市人,南京政治学院经济系四队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