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存的分区:我国可燃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02:50

我国南海可燃冰达41亿吨油当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20日06:20 解放日报

  据新华社广州11月19日电 (记者 梁钢华)我国对海域可燃冰的专题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在南海圈定了25个成矿区块,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这是记者从19日在广州结束的全国“海洋地质、矿产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上获悉的。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近20年来在海洋和冻土带发现的新型洁净能源,可以作为传统能源如石油、碳等的替代品。

  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是承担我国海域可燃冰资源专项调查的主要单位,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专题调查团队已圈出南海北部7个远景区,19个成矿区带,仅神狐钻探区内11个可燃冰矿体,面积就达到约23平方千米,气体资源量约为194亿立方米,控制资源量达到41亿吨油当量。  

青海计划开发青藏高原可燃冰可供全国使用90年

www.eastmoney.com   2010-03-07 08:22   夏命群   京华时报

 

    可燃冰被誉为“后石油时代”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昨天,全国人大代表、青海省省长骆惠宁透露,青海省今年计划加大对青藏高原可燃冰的勘探力度,并把勘探和科研相结合,从而推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

    中国陆域可燃冰主要存于青藏高原冻土带,专家估计储量至少有253亿吨油当量,可供中国使用近90年,而青海省的储量约占其中四分之一。“青海省今年将引进大型企业和科研单位,让可燃冰的科研和开发同步进行,并处理好生态环境问题。”骆惠宁说,目前,青海对可燃冰的勘探刚刚起步,已经布下几个勘探井,关键是开发利用的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

 

青藏高原发现新能源可燃冰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www.eastmoney.com   2009-09-25 15:24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先生25日在北京介绍,中国地质部门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

  在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张洪涛说,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使中国成为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

  他介绍,初略的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

    --------------------------

    我国陆域发现“可燃冰”远景资源量350亿吨油当量

    国土资源部25日公布我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获得一系列原始数据,这是我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中国高度重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占960万平方公里的22.39%),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科学家初略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据介绍,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遇火即可燃烧,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目前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气水合物分布广泛,资源量巨大,是煤炭、石油、天然气全球资源总量的两倍,为世界各国争相研究、勘探的重要对象。

    “首次在我国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表示,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再次证明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天然气水合物是“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张洪涛说:“我国在冻土区发现这一潜在资源,必将极大地开拓人类寻找新资源的视野,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型能源。” (新华网)

    专家解读:祁连山冻土带发现新能源“可燃冰”

中国冻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试验井第三号孔.(记者冀业摄)

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祁连山南麓“可燃冰”钻探现场。(记者冀业)
工程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取出钻探岩芯。(记者冀业摄)
 
  2008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实物样品;2009年6月继续钻探,获得宝贵的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这是我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9月,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等相关部门专家,亲赴青海木里,见证这一新能源勘查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何为“可燃冰”?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谈起“可燃冰”的情况可谓如数家珍,张洪涛博士是国内首位倡导研究我国陆域可燃冰存在的科学家。“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张洪涛兴奋地说。

  据张洪涛博士介绍, “可燃冰”,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种固态物质,外貌极像冰雪或固体酒精,在温度、压力、气源三者都具备的条件下,可燃冰晶体就会在海底或冻土带地层介质的空隙间中生成。由于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气体,因此极易燃烧。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储量的两倍以上。

  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天然气要多出数十倍!并且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是公认的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新型能源,被誉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战略资源。

  “可燃冰”缘何首在青海发现?

  此次在青海发现“可燃冰”,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

  青海能够成为我国陆域“可燃冰”的首个“现身地”,有如下几个原因,张洪涛博士娓娓道来:

  首先,青海有着面积广、厚度深的冻土带资源,为可燃冰的存在提供了地质条件。其次,因为甲烷是可燃冰的主要成分,因此可燃冰发现的地方一般都存在油气资源,而青海木里有着丰富的煤矿资源,为可燃冰的形成提供了可能的油气来源。第三,青海木里的交通条件和后勤保障措施,是我国大面积冻土带地区中条件比较好的,也为钻探发现提供了有力支持。第四,因为青海木里煤矿资源的开采和当地地质勘探部门的优良传统,积累了较为完整的当地地质资料,为进一步科学选址提供了科学数据保障。

  可燃冰钻探现场的总指挥、首席科学家祝有海研究员补充到,“青海木里煤矿埋藏浅,只有130-198米,这位伴随的可燃冰开采带来很大有利条件。并且这里的冻土层很薄,以北冰洋周围大陆冻土层600-1000米的厚度为参考,我们这里只有80-120米,也为将来的工程和科研带来极大便利。”祝有海研究员进一步表示,现在我们发现的可燃冰中的气体组分不只是简单的甲烷,还存在丙烷、乙烷等其他气体,组成十分复杂,是一种新型可燃冰,非常值得科学界研究。

  “当然,新世纪以来我们高度重视陆域永久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研究工作,相信青海木里的可燃冰发现,会给大兴安岭、青藏高原冻土带的可燃冰勘查带来示范性的意义。”张洪涛总工程师表示。

  “可燃冰”必将造福国民

  “此次突破,证明了我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在地学史上有里程碑意义,也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张洪涛总工程师介绍到。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冻土大国,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具备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据科学家初略估算,远景资源量至少有350亿吨油当量。

  张总工程师透露,“目前人类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认识还相当有限。在科技部的支持下,有关项目已经启动,与加拿大、德国等国际合作正在推进。我们有条件、有能力彻底搞清陆域天然气水合物的赋存条件、形成机理和分布特征,海域、陆域齐头并进,加快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评价、开发和环境效应研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庆油田的发现为我国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可燃冰作为“后石油时代”的重要替代能源,此次发现和随后的研究利用,可以同大庆油田的意义相媲美。这将是新时代地质工作者划时代的贡献。” (人民网)

  什么是可燃冰

  谈到能源,人们立即想到的是能燃烧的煤、石油或天然气,而很少想到晶莹剔透的“冰”。然而,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们陆续在冻土带和海洋深处发现了一种可以燃烧的“冰”。这种“可燃冰”在地质上称之为天然气水合物(Natural Gas Hydrate,简称Gas Hydrate),又称“笼形包合物”(Clathrate),分子结构式为:CH4·nH2O,现已证实分子结构式为CH4·8H20。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白色固体物质,外形像冰,有极强的燃烧力,可作为上等能源。它主要由水分子和烃类气体分子(主要是甲烷)组成,所以也称它为甲烷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是在一定条件(合适的温度、压力、气体饱和度、水的盐度、PH值等)下,由气体或挥发性液体与水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白色固态结晶物质。 一旦温度升高或压强降低,甲烷气则会逸出,固体水合物便趋于崩解。(1立方米的可燃冰可在常温常压下释放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及0.8立方米的淡水)所以固体状的天然气水合物往往分布于水深大于 300 米 以上的海底沉积物或寒冷的永久冻土中。海底天然气水合物依赖巨厚水层的压力来维持其固体状态,其分布可以从海底到海底之下 1000 米 的范围以内,再往深处则由于地温升高其固体状态遭到破坏而难以存在。

  从物理性质来看,天然气水合物的密度接近并稍低于冰的密度,剪切系数、电解常数和热传导率均低于冰。天然气水合物的声波传播速度明显高于含气沉积物和饱和水沉积物,中子孔隙度低于饱和水沉积物,这些差别是物探方法识别天然气水合物的理论基础。此外,天然气水合物的毛细管孔隙压力较高。
 

中国在世界上首次在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可燃冰”

www.eastmoney.com   2009-09-25 18:12   王立彬   新华网

 

    国土资源部25日宣布,中国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 

  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张洪涛25日在此间宣布,2008年11月,国土资源部在青海省祁连山南缘永久冻土带(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2009年6月继续钻探,获得宝贵的实物样品,并对样品进行了室内鉴定,获得一系列原始数据。这是中国继2007年5月在南海北部钻获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据介绍,2008年11月5日发现并成功钻取的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具有天然气水合物所具有的独特标志,岩心表面见白色棉絮状晶体,能直接点火燃烧,岩心不断冒出气泡和水珠,伴生晶型完好的自生碳酸盐和黄铁矿,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后岩心呈蜂窝状构造。在此基础上,今年6月再次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经现场红外热像仪检测证实为水合物的矿层,并经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激光拉曼光谱仪检测,显示出标准的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光谱曲线,其特征与墨西哥湾实物样品和中国合成样品完全一致。

  首次在中国陆域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次在中低纬度冻土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也是继加拿大1992年在北美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天然气水合物之后,在陆域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样品的第三个国家。这一重大突破,证明了中国冻土区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对认识天然气水合物成藏规律、寻找新能源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对替代能源可燃冰展开重大基础研究

 

www.eastmoney.com   2008-09-19 04:50     上海证券报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重大科技专项——“南海可燃冰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日前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组织的审查,这标志着我国对替代能源可燃冰的重大基础研究全面展开。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是公认的21世纪替代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在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下,我国海洋地质调查部门通过连续9年的调查研究,发现南海北部具有良好的可燃冰资源前景,并于2007年5月-6月经钻探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获取了可燃冰的岩芯样品。

  在南海北部获取实物样品之后尽快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可燃冰矿藏,已成为当前我国可燃冰勘探研究的首要目标。研究发现,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类似的形成可燃冰的地质环境和温度压力条件,但同时该区又具有新生代构造强、岩浆活动频繁、热流高、气源类型复杂等不同于世界其他可燃冰发育区的地质背景。要实现我国可燃冰资源勘查的首要目标,急需解决一批关于可燃冰成藏条件、成藏动力学过程和机制及富集规律等关键科学问题。

  据介绍,该项目的依托单位为国土资源部,承担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组织了国内可燃冰、海洋油气、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和产业领域的主要优势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海石油研究中心等。整个项目将于2009年1月正式启动。

 

我国在南海钻获巨量可燃冰

 

www.eastmoney.com   2007-06-06 10:14   于祥明   上海证券报

 

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资源调查获得重大突破。昨天,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相关负责人宣布,5月1日凌晨,在我国南海北部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并经初步预测,其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这不但为我国未来可替代能源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未来世界能源利用格局。

  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总工程师张洪涛博士介绍,此次钻获可燃冰属于地质调查采样阶段性收获。这一成果,证实了我国南海北部蕴藏有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也标志着我国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水平一举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天然气水合物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笼状化合物。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被点燃,因此,又被称为“可燃冰”。

  1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据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总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两倍。国际科学界预测,它是石油、天然气之后最佳的替代能源。

  “初步预测,我国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远景资源量可达上百亿吨油当量。"张洪涛非常兴奋地向上海证券报表示,与目前全世界已采样的可燃冰样本不同的是,我国南海北部可燃冰所含二氧化碳比重很少,这将大大减少在今后利用中对环境污染的程度

  虽然预测结果非常喜人,但距其实际开采利用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并不会改变世界能源利用格局。”我个人分析认为,我国对可燃冰的开采利用会比一些发达国家晚一段时间,大概在2030年后进入实际利用阶段。”张洪涛说。

 

可燃冰开采技术属高度机密 美国拒绝与中国合作

 

www.eastmoney.com   2007-06-08 19:29   易小非   中国经济网

 

6月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成功钻取高纯度可燃冰实物样品的消息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轰动。中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德国和俄罗斯之后世界上第五个采集到自然状态可燃冰的国家。

  一时之间,可燃冰吸引了众多人关注的目光。 
 
    仅仅从名称上看,“可燃冰”三个字就足以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可燃冰是什么?冰怎么会燃烧呢?

  发现纯属偶然 重要性近年来才被认识

  可燃冰的发现要从人类首次用管道大规模输送天然气说起。在20世纪30年代,俄罗斯为了向欧洲国家输送天然气,开始铺设巨型天然气管道。但是,管道经常发生莫名其妙地发生堵塞,工人们将管道剖开后发现,一种外观酷似冰雪样的物质堵塞住了管道。对这种物质进行研究后,才知道是天然气与水的结合物,有很强的燃烧能力。当时,这种可燃烧的冰雪样物质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上个世纪60年代,前苏联的科学家们意识到在自然界也许存在这种水合物,并预测到它作为一种可利用的新能源的前景。1972年,在开发北极圈内的麦雅哈天然气田时,人类第一次发现了这种以矿藏形式存在的天然气水合物。之后,美国科学家在地震研究中证实,在海底600米处就存在这种水合物。

  1996年夏天,德国科学家搭乘一艘海洋考察船对北太平洋水域进行考察,以寻找这种神秘的冰晶体。结果,水下摄像机在800米深的海底拍摄到了晶莹的亮光。科学家们迅速从海底取出了样品。为了证实这就是充满甲烷的冰晶体,一位科学家从这种冰块上取下一小块,用火柴点燃:冰雪般的东西开始燃烧,发出魔幻般淡红色的火焰,直至冰块变成了一滩水。

  由于这种物质外观酷似冰雪而且可以燃烧人们就将其形象地称为可燃冰。“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与水分子(CH4·H2O)。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其中许多天然气又被包进水分子中,在海底的低温与压力下又形成“可燃冰”。

  后来的实验证明,1立方米可燃冰燃烧后能释放出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燃烧所产生的热值。据粗略估算,在地壳浅部,可燃冰储层中所含的有机碳总量,大约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和煤等化石燃料含碳量的两倍。有专家认为,水合甲烷这种新型能源一旦得到开采,将使人类的燃料使用史延长几个世纪,因此可燃冰又被称为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四代能源。

  开采实属不易 面临三大难题

  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从其形成条件看,海底以下0到1500米深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可燃冰。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逐渐开始了对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目前世界上已经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但是,可燃冰的大规模商业开采却面临着许多困难。天然可燃冰呈固态,不会像石油开采那样自喷流出。如果把它从海底一块块搬出,在从海底到海面的运送过程中甲烷就会挥发殆尽,同时还会给大气造成巨大危害。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美的开采方案。开采可燃冰主要面临着以下三个难题:

  1、 可能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污染环境。由于可燃冰本质上是甲烷在低温高压环境下与水产生的结合物,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可燃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可燃冰非常不稳定,在常温和常压环境下极易分解。这些冰球一旦从海底升到海面就会砰然而逝,最后变成一滩水。学者认为,“可燃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气的大量散失。而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增加温室效应,进而使地球升温更快。

  2、 特殊的存在条件极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由于“可燃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的作用。“可燃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日益增多的研究成果表明,由自然或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温压变化,均可使水合物分解,造成海底滑坡、生物灭亡和气候变暖等环境灾害。美国地质调查所的调查表明,“可燃冰”能导致大陆斜坡上发生滑坡,这对各种海底设施是一种极大的威胁。由此可见,“可燃冰”作为未来新能源的同时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

  3、 目前技术条件下开采成本过于高昂。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法、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使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对可燃冰进行大规模商业开采。从各国进行的试验性开采看,这些方法要么技术复杂成本高昂,要么推广价值不大,不适合大规模作业。

  上述三个方面的难题已经成为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可燃冰的巨大障碍。不过,随着技术进步和科学发展,相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很好解决。

  美日等国拒绝与别国分享技术

  在可燃冰开采方面,美国、日本和德国等走在了世界前列。今年3月份,来自日本、美国和德国的几家公司和科研机构在加拿大西北部海域进行了一次联合试验开采,这次开采基本上获得了成功。试验中,工作人员打了一口深1200米的钻井,井一直通到可燃冰层,通过井注入温水后,可燃冰的甲烷便溶在了温水中,然后把溶有甲烷的温水再抽回地面,进行分离得到甲烷。这种方法虽然获得了成功,但其局限性和缺点也十分明显:整个开采过程中要对甲烷进行两次分离,而且要使用大量温水加热。由于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并不大,所以用这种方法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并不现实。

  “可燃冰”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专家们指出,在我国的南海、东海、黄海等近300万平方公里广大海域以及青藏高原的冻土层,都有可能存在大量可燃冰。这一次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南海钻探到可燃冰实物证实了中国附近海域存在大量可燃冰的设想。值得一提的是,有关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各国都将其视为高度机密。有媒体报道称,在中美第二次战略经济对话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中,尽管双方同意在清洁能源技术方面展开广泛合作,但是可燃冰开采方面的技术合作却被排除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