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ml5 页面十秒跳转:小子弹背后有学问:步枪子弹口径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0 04:06:12

    本文感谢新华博友“柠檬豆”提供

    北约的两次步枪大论战

    英军8人制步兵班的标准装备是4支L85式5.56毫米无托步枪,其中一支带吊挂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两挺L86,其实就是带两脚架、采用加长加重枪管的轻机枪版L85,另有两挺米尼米5.56毫米轻机枪,这是正规的轻机枪了。这样一个步兵班的火力已经很强,但阿富汗英军正在进一步加强步兵班火力,4支L85降低到两支,换上了两挺两脚架型FN MAG型7.62毫米通用机枪,甚至将两支L85进一步降低到一支(带榴弹发射器),另一支被7.62毫米的L129A1半自动狙击步枪所取代。这样的“重型”步兵班的机动性大受影响,背着沉重的FN MAG是走不了多远的,但远程火力极大地加强,FN MAG提供压制火力,L129A1提供精确火力。

    二战后,北约展开过两次步枪大论战。第一次是在战后不久,北约刚刚成立,急需在弹药口径上统一,好简化后勤和提高通用化程度。英国提议7毫米中等威力弹,但美国坚持以全威力的.30-06温彻斯特弹为基础。美国的强势压到了英国的反对,北约在1954年采纳了7.62x51毫米北约弹,各国以此为基础,研制了多种突击步枪,如美国的M14、德国的G3、比利时的FN FAL等。但使用7.62毫米北约弹的突击步枪列装后,很快发现弹药重量太重,更大的问题是后坐太大,手持发射时,连发控制毫无精度可言。

 英军现在使用的轻武器 [资料图片]

    早在1952年,美国陆军的两份重要研究报告已经指出了未来步枪弹药的发展方向。霍尔报告指出,高速连发对子弹命中率的作用远高于弹道精度。希契曼报告则指出,绝大多数轻武器交战发生在300米以内的距离。雷明顿公司因此在原用于小动物狩猎的.222 Varmint子弹基础上,研制了5.56毫米M193弹,用于小口径突击步枪。尤金斯通纳在阿马莱特公司时代设计的AR15使用新的5.56毫米子弹,最后成为M16突击步枪。在北约盟国还在向标准化的7.62毫米的北约弹转型的时候,美国反而在1963年自说自话地向5.56毫米新口径转型了。

    轻巧、便于连发射击的M16远比笨重、实际上不能用于连发射击的M14受到越战美军的欢迎,丛林战和巷战中交战距离近,M193弹在远距离时的弱点反映不出来,何况美军步兵班依然装备7.62毫米的M60机枪。但小口径子弹远程威力不足的问题已经悄悄浮现了,菲律宾政府军用M16和使用二战时代的.30-06弹的M1加兰德步枪的游击队对打的时候,常常为射程不足、无法还手而苦恼。

    由于美军自顾自大批列装5.56毫米的M16,北约被迫再次研究子弹口径标准化的问题,在1977-79年展开第二次步枪大论战。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北约被迫统一到5.56毫米口径已经是铁板钉钉的事情,只是在细节上有所优化而已。最后,比利时的SS109弹胜出。和M193相比,SS109的弹头重量加大,穿透能力有所提高,但杀伤能力有所下降。  

    SS109弹饱受争议

    多年来,SS109弹的有效性没有受到过质疑,也没有重大战争来检验。M193弹在越南战争中得到检验,SS109弹应该解决了M193容易受到风偏影响和穿透能力不足的问题,皆大欢喜。911之后的反恐战争是SS109弹第一次经受大规模战争考验,但SS109弹没有经受住考验。伊拉克战场还是巷战居多,射程问题不突出,但游击队躲在房屋里或汽车后,SS109但经常不能有效穿透。阿富汗战场野战居多,SS109弹的射程问题十分突出。

    小口径子弹的理论基础之一是步兵使用轻武器战斗通常在300米以内,这在二战到越战期间是正确的,但在阿富汗,塔利班的主要装备反而是7.62毫米口径的,虽然大多数塔利班7.62毫米枪械使用的是中等威力的7.62x39毫米M43弹,仍有相当部分使用7.62x54毫米有缘弹(和7.62毫米北约弹的威力和射程相当),超过一半交战发生在300-900米。当塔利班使用PK机枪和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从远距离向盟军巡逻队射击时,盟军常常陷入射程不足而无法还击的尴尬。更可气的是,随着光学瞄准镜的大量装备,远距离的瞄准已经不成问题,美军的M4、M16或者英军的L85的远程精度很不错,但击中了敌人也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小口径子弹明显力不从心。好在盟军装备“标枪”反坦克导弹,于是常用这来打击1000米距离上的塔利班工事,甚至仅仅用来作为火力压制。仅英军就平均每周使用10枚“标枪”导弹,造成巨大的浪费。

英军就平均每周使用10枚“标枪”导弹,造成巨大的浪费 [资料图片]

    即使在有效射程内,SS109弹也常常需要命中多发才能造成有效杀伤,这是由小口径子弹的杀伤机理造成的。子弹在击中人体后,挤开软体组织造成创伤通道。创伤通道造成失血,失血达到一定程度,人就要失能乃至丧生。从创伤机理来说,子弹造成的创伤通道越大越好。全口径子弹(如7.62毫米)在击中人体时,自然造成较大的创伤通道。更大口径的子弹(如12.7毫米子弹)本身在飞行中造成的激波就十分强大,击中人体时,弹头加上激波形成的“虚拟弹头”造成巨大的创伤,所以有击中后打飞半边身体的事情。更大口径的弹药的冲击波更厉害,即使不直接命中,而只是贴近飞过,也能造成相当的创伤。小口径子弹要是用同样的办法,可能不能造成有效杀伤,必须另辟蹊径。小口径子弹通常比较细长,前轻后重。进入人体后容易失稳,弹尾向前翻滚,直至弹尾朝前,恢复稳定,继续前行,如果这时还有足够剩余动能的话。在翻滚的过程中,小口径子弹造成和口径不成比例的创伤通道,弹尾较钝,也有利于扩大创伤通道,尽管作用不如翻滚。显然,大口径子弹靠傻大黑粗的千斤蛮力杀伤,小口径子弹靠四两拨千斤的伎俩杀伤。问题在于,伎俩总有戳穿的时候,但蛮力不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效果比较可靠。

    但在战场上,子弹不仅要在人体内造成有效杀伤,还要能穿透墙板、汽车门、树杈、沙土等常见障碍物,击中后面的敌人,造成有效杀伤。子弹的穿透力要求子弹在飞行中和击中物体后保持稳定,这和失稳造成翻滚杀伤的要求是相反的。小口径子弹必须在两者之间适当平衡,不可能两边兼顾。M193容易翻滚,但穿透力不好;SS109比较稳定,穿透力好,适合于对付具有轻度保护的目标。北约最后选择SS109,就是向穿透力的要求有所倾斜,代价是SS109弹可能要进入人体150毫米后才发生翻滚,在近距离上击中骨瘦如柴的敌人时,可能来不及翻滚就离开人体,造成不致命的贯穿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