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d2主界面mod:周泽雄: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南方周末 2008-11-1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8:38:42

电子报刊>>电子报>>南方周末>>第1292期

一个耳光与八个主义

作者: 周泽雄 2008-11-12 15:47:32 来源:南方周末

■望文号脉

“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那才是能耐。”  张建辉/图

作文章与做学问之间是什么关系,有没有手脚可做,猫腻可藏?

文章可以无关学问,学问不妨作成文章。若志不在学问,而在“水与月”之间,那么,《前赤壁赋》已为后人垂范。众所周知,苏轼泛舟之地虽名“赤壁”,却不是周郎纵火的三国赤壁,两地除了共享一个名字,别无共同之处,论距离,也有四百里之遥。但没有人指责苏轼不学无术,相反,我们沉浸在苏轼妙笔营造的山光水色之间,一任文字“清风徐来”,且“不知东方之既白”。话说回来,质疑时任黄州团练副使的苏大学士连黄州赤壁都分不清楚,也过于唐突了。再则,借题发挥虽然不是做学问的正途,却历来不失为作文章的曲径。

对苏轼的态度,其实代表了一种识见:东坡是在作文章,不是作学问。拿学问之道来拘范文章,好比用文凭来论断美女,不仅鲁莽,还把风景给杀了。

将作文章与做学问的关系排列一下,得出如下四种搭配:1.文章就是文章;2.学问就是学问;3.学问与文章互补;4.学问与文章扭打。我们发现,前三种均无甚可议,美文可以不涉学问,学问亦不必借文采以广招徕,两者大可各行其道,各遂其志。若是学问与文章兼美,自是上品,玩绝了还会成为神品。所以,可议的只是末项:作者貌似提供了一个学术观点,用来支撑该观点的内容,竟然不是学理上的研讨论证,而是若干文字花活或口吻气概,结果,文章不再成为学问的载体,而是沦为伪学问的避难所兼销赃地。——我今儿要说的,正是这个。

以最近颇为闹猛的掌掴事件为例。央视“百家讲坛”的尊客阎崇年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突遭一青年掌掴。事后,该青年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是对阎崇年学术观点的抗议。可以交代的因素,大概就这么些。哦,听说阎崇年先生还有美化康雍乾三朝的倾向,甚至还有为文字狱设词开脱的嫌疑。但就算如此,只要阎先生是以学术方式提出见解,我就看不出该见解与他遭到掌掴,存在何种关联。以我性喜就事论事的脾性看来,这就是一桩个案,任何试图挖掘掌掴合理性的努力,都难称得体。言论自由的地盘止于言论,拳脚相加永远不是学术争鸣的题中之义。实际上,越是当你不认同阎崇年先生的观点(我就不甚认同),你越是要捍卫正确的方式,而不是怀着暗暗叫好的居心,替掌掴曲为之说。

但是,我们存在着一些跃跃欲试的时评家,他们像狙击手那样寻找着一切可以用来炮制文章的目标,一旦发现,立刻一哄而上,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宏大阐发。从一滴水里看太阳、一块斑点里窥全豹,乃是他们命笔行文的死命令。让一个耳光仅仅成为一个耳光,那可说不过去,把一次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掌掴,引爆成一声惊雷,以便在民众耳畔炸响,才是能耐。由于这些时评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当十八罗汉围抢一块臭豆腐时,我们便有幸目睹了一个奇观:一个耳光打出了八大主义。最近几天,我顺眼瞄到的相关宏论就有这么一些:有人说,“阎崇年被打的根源在于精英与草根话语权的不平等”;有人强调,这个耳光的实质,是“狭隘民族主义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观念冲突”;有人马上说不,这一耳光不该记在民族主义头上,民族主义也是冤大头,它是被“以愤青为代表的激进主义”拖下了水;另有人声称,“阎崇年遭掌掴乃是民族主义的反噬”;接着,一位看上去见识更高的作者缓缓总结道:“‘为学术而打人’的背后反映的是一个或许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即公共话语平台如何从一维走向多维、如何从文化专断走向文化多元。”

瞧,就那么个理当归因于某位青年一时失控的偶发行为,经过我们时评家的一顿五花大棒,已经有望向吉尼斯申报“人类有史以来最有意义的耳光”了。真正让我纳闷的是,所有这些看上去像煞宏大学术命题的玩意,都不是以严谨的学术研讨方式提出来的,而是表现为某种脑筋急转弯,似乎只要“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宏大的文化命题”就可以戴着假发套,昂然登场。很显然,上述命题,姑不论正确与否,哪个不需要来一番宏大论证?非凡的学术命题竟然可以省略起码的学术论证,而代之以一腔热情,这个爱好,在思维品格上恐怕有点第三世界色彩。用文章法术来偷渡学术观点,把学术问题文采化,重大命题灵感化,可见的结果是,再宏大的文化命题,也难免木偶化。

当然,真能从一个耳光里窥出意义,确乎是一种能耐,毕竟,这个耳光不同于寻常街巷里的一个巴掌。我的请求是,有能耐的活计,请用有能耐的方式加以表现。 http://www.infzm.com/content/1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