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之路删除床戏:重视学习要做到“六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2:37:10

重视学习要做到“六让”

2010年11月03日10:34  来源:中直党建网 【字号 大 中 小】打印
E-mail推荐:  
   当今之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科学进步日新月异,学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更加迫切、更加急需。对领导干部而言,学习是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也是人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更是履职尽责的第一能力。所以说,只有重视学习、注重学习、倾心学习,才能适应人类、社会、形势的深刻变化和深入发展。这是因为,学习不仅让人有精神,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而且既能富有坚定信仰、激情奔放、昂扬向上、意志坚定,又能使头脑清醒、视野宽广、心存冷静,政治敏锐。对此,党中央提出增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这是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形势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

  一、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信仰,是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用以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对个人来说,信仰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对政党来说,信仰是凝聚和鼓舞全体成员的精神旗帜;对国家和民族来说,信仰是不断发展、实现振兴的精神动力。在社会上,什么力量最巨大。可以说,信仰的力量最巨大。在这个课题上,是没有人争议的,其认识是一致的、共同的。信仰是人们对其认定的一种体现,是对最高价值的某种对象始终不渝的信赖和执著的追求。梁启超说:“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信仰如灯塔,能给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如人生的脊梁,能使人昂首挺胸,担当起时代的重任;又如燧石,愈是敲打越能放射出耀眼的光华;似沃土,增添前行的力量。一位哲人说过:“信仰是生活的太阳”。有了信仰,党的目标才能实现,事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社会才能文明。岁月嬗变,沧海桑田。惟有信仰的力量可以超越时空,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一个人不能没有信仰,因为信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坚强支柱。没有信仰的人,只能醉生梦死、尸位素餐、得过且过;一个民族不能没有信仰,因为信仰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图腾。没有信仰的民族,只能是个人至上、金钱至上、利益至上,没有光明与前途;党员干部不能没有信仰,因为信仰是力量的象征、前进的动力,没有信仰的人,不可能有钢的意志、铁的纪律,坚强的党性,只能是一击即渍的乌合之众。在这里,我们强调要把学习成为一种信仰,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有了让学习成为一种信仰的理念,就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在我们人生、工作、事业、知识、奋斗、胜利中的重要位置,重要地位,重要程度。历史证明:一个崇尚读书、勤学善谋的国家和民族必然勇于在百折不挠中频奏凯歌、屹立于强者之林;一个惜书如金、注重修养的地区和团队必然敢于在承担责任、肩负使命中谱写壮美诗篇和恢宏画卷;对领导干部而言,饱学自会“眉睫之间舒卷风云之色,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所以,要记住和相信“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天下良谋读与耕,世间善事忠和孝”、“男儿欲逐平生态,无经勤向窗前读”、“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世皆空善不空”、“日月两轮天地眼,读书万卷圣贤心”、“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看花”。当前,有些党员干部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不愿学;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学;有些党员干部装点门面、走走形式,不真学;有些党员干部心浮气躁、浅尝辄止,不深学;有些党员干部食而不化、学用脱节,不善学。把学习当作信仰,就会把学习看作一种使命、一种压力、一种动力;成为党员干部终生不懈的奋斗目标和精神追求;才能增强学习的紧迫感和坚定性,才能自觉地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才能真信、真学、真悟、真用,从而学得更加自觉、更加扎实,更加有效;才能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让学习成为一种追求。人生的追求是多方面、全方位、多渠道的。在这里,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追求。人们都深知,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多体力劳动都有益于身体健康俊朗。作为脑力活动的领导干部,读书学习之益,正如培根在《谈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读书学习,以古喻今,能在《论语》中学习智慧的思考;感悟左宗棠“身无半亩,心忧天下;在《史记》中感受历史的严肃;咀嚼“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的深刻;铭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古训;让键盘和笔去追述唐诗宋词在花间的轻轻诉说,让理性如阳光的意念,展示自己独特的风景线。宁可食无肉,不可读无书。莎士比亚有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家刘白羽也这样描述爱书的情状:“我爱书,我常常站在书架前,这时我觉得我面前展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一个浩瀚的海洋,一个苍茫的宇宙。”书籍,记述着人类历史和人类对社会,以及对大自然的感知、感觉、感悟;记载着古今中外人类所积累的经历、知识、经验;记录着多姿多彩的高山、河流、绿水;记忆着波澜壮阔的人生、风情、世俗等,古人有读书,能够“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之说,高尔基有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之言,弥尔顿有把书籍是抚育杰出人才的珍贵乳汁之谈,毛泽东有“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的教诲。人类最伟大的思想、最优秀的文明成果在哪里?就在书里。思想文化的传承靠什么?靠学习。英国思想家培根说:“书籍是在时代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读书能够铸就一个国家的文化根基,构建共同的精神家园,使一个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传统得到优化、升华并形成传承的巨大力量。古语云,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治心养性,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学习。对领导干部来说,读书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能够怡情养性、提升境界;远离低级趣味,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并赋予一个宁静的心态、理智的头脑以及开放的胸怀。所以说,领导干部在精神生活追求上是学习,绝不是吃喝玩乐,这是两种不同人生观、事业观、工作观、价值观的反映。各级领导干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导者和组织者,肩负着重要职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出现。领导干部如果不加强学习,没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就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国家兴,必重学。领导干部要增强学习的紧迫感、本领的恐慌感,去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刻苦学习;做到在理论学习上,要致力于读点原著;在专业知识学习上,要致力于实用管用;在相关知识学习上,要致力于广博和获取新知;特别是通过学习要打牢理论功底、提高政治素质,确保政治坚定、头脑清醒,不断提升领导工作能力,更好地担负起治党治国的历史重任。

  三、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时尚是指美好、流行的风尚。风尚,不仅指思想品位、行为方向、做人标准、人生素养,也是一种对外形象、导向、趋向的彰显。追求时尚是人生的一种本能、一种天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加强学习是一种职责、一种能力、一种修养。让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就会大大激发自觉学习的动力、定力、毅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一时学习为终生学习,强迫学习为自觉学习。当前,在学习上的最大问题,是有些领导干部不爱读书,甚至在工作岗位上弥漫着浮躁、短视、功利、实惠、物欲的气息,呈现出许多无文化或反文化的状况,被人称作“居不幽者思不广,形不愁者思不远”,被千姿百态的信息诱惑成蜻蜓点水般的一知半解,使人们的认知流于空泛,失之精深。就如不断重复推石上山的西西费斯一样,再也无暇回首凝望山下的万般景致,这是多么危险、可怕的呀!人的精神世界是广阔的空间,不用积极、健康的精神食粮去填补,消极的、不健康的东西就会去抢占,思想就会庸俗、颓废甚至堕落,其心灵就无以寄托,只能在饭局、牌桌、桑拿、歌厅等场所游荡。宋代文学思想家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把学习成为一种时尚,就会“不用开门,明日自然来做客;无须会友,古人多少是同心”;“闲坐小窗夜读书,不知春去几多时”的味道,不禁想起清代诗人张维屏的诗来:读画喜山近,摊书忘日长。世间若无书,何以益神智。一种时尚的认知、观念、行动,这是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所决定的,也是领导干部增强创新力、提升凝聚力、强化战斗力的根本举措。领导干部的任务,就是在历史的前进和社会力发展中,不断认识和解决在这个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今天,各个单位都各自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需要学习,并把学习成果应用于实践,转成为精神动力,提高工作绩效,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领导干部,在变革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要时刻保持“问题意识”,这不仅仅是一种思维方式,更是责任意识和事业使命感的体现。工作中的问题,不仅是学习研究的起点,更是实践发展的契机。这种强烈的问题意识,才促使领导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加强学习,把学习成果转化为运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普遍性、不同性,决定了学习要成为一种时尚的必要性。

  四、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习惯是人们一种行为的养成和自觉,《汉书》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养成了“习惯”也就化作为“自然”。人的一生中会养成很多种习惯。习惯,指人们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一个好的习惯,可以使人终身受益,拥有精彩的人生;一个坏的习惯,失败如影随形,往往会遗祸一生。培根曾经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美国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斯对此有一段经典注释:“种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可以出韧性、增强秉性、长习性。把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在学习上,就会风吹浪打不动摇。领导干部就不会因工作繁忙而忽视学习,不会因过程艰辛而放弃学习。这样做,在今天不仅关系着个人学习的成效,而且也关系到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成效。人的素质固然有先天的成分,但真正有所成就的领导者无一不是习惯于学习、善于实践的结果。古今中外的历史彰显了这样一个真理: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纵观那些风云人物,无论其背景如何、学历高低、出身贵贱,无不具有孜孜不倦、学而不厌、学以致用和“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态度。孙中山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驱”;“昔日之得不足以自矜,今日之成不足以自限”。人,与书籍为伍才能创造世间奇迹;人,与墨香相伴,才能玉成丰硕人生。古往今来,凡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存方式的人,才备受社会的推崇。住宅里没有书籍,犹如房间没有窗户;生活中没有读书,犹如食物中没有营养。读书应该是人生的重要部分,人生应当与读书同行,人要养成学习的习惯。显然,把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是多么的重要。不过,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不是一蹴而就之事,而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内化、自我完善的过程。领导干部必须始终有一种“事业无止境,奋斗无穷期”的进取意识,有一种“秉烛夜读书,品茗独炼句”的精神境界,面对诱惑不动心,定力如山不迷失,把身边的喧闹关在心灵大门之外。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倡导利用“三上”的时间,即把“马上、枕上、厕上” 的点滴时间用于学习,这就是把学习成为习惯的一种体现。领导干部应大力弘扬勤奋学习、学以致用的良好风气。学而不实,等于浮学;学而不用,等于假学。在学与用的结合上,突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以真学促真用。我们的大脑不仅要作知识的“存储器”,更要做知识的“处理器”,开动脑筋,缜密思考,对所学知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真正学懂学透,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拿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所以,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平时多一些阅读、少一些应酬,多一些思考、少一些娱乐,多一些调研、少一些空谈,成为理论学习上的“活字典”、工作上的“活档案”,与时俱进的“活电脑”,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五、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社会进步的阶梯。一个不喜读书的人,是一个没有内涵的人;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分为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一个人读书多了,就会超越自然境界、功利境界,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进入这种境界之后,就会养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气,蓬勃向上、永不懈怠的朝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做到怀德自重、修身自省、清廉自警、正直自律。崇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是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做好本职工作,保持公仆本色的重要保证,所以,必须把学习当成一种责任意识、责任使命、责任要求。开卷有益似明灯,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日不读书,心源如废井。宋代尤袤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朋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所以,有诗道“人无俗虑精神爽,座有清谈智慧生。吾当抽暇困苦学,处处逢人劝读书”。欲行千里路,智读万卷书。学习没有终点,只有起点,没有毕业,只有毕生。学习成就人生,奋斗改变命运。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今天,共产党人善于在枪林弹雨中学习战争,在铁水奔流中学习建设,在“摸着石头过河”中学习改革开放,都表现出了高超的学习责任感。读书越多,思考的原始材料就越丰富;读书越细,就能启发思考的灵感,引起疑问,引出新的想法,逐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进而开启创造的闸门。古人说“学贵有疑”,道理就在于此。再者,读书是人生付出代价最小的幸福之途,读书也是一个政党付出代价最小的成功之途,读书还是走向成功和幸福之桥。在今天,学习与提高执政能力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改革越深入,攻坚的难题越多,改革开放的任务越重,需要的知识面越丰富,也就越要加强学习,不断把执政能力加以强化、优化、精化,显然把学习成为一种责任非同小可。应看到,在一些领导干部的价值天平上,“学习”却成了一个微不足道的“砝码”,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日程表里,“学习”是个可有可无的选项。于是,表现出,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心浮气躁,在学习过程中表现为浅尝辄止,在学习效果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责任决定心态,心态决定观念,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决定成败。养成学习的责任意识,良好的心态是保证。对于自己未闻、未知、未实践的新知识要抱着“归零”的心态和紧迫感来要求,像苏格拉底说自己那样:“我知道自己什么也不知道”。只有保持这样的态度对待学习,知晓这世界是什么,创新发展靠什么,多少新知识我们没掌握……即使是自己学过的知识,也要抱着“学贵有疑”的态度,看先人所作的结论对不对,看自己过去对知识的理解深不深,看自己的行为对与错,才有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把学习当责任、当压力,变“不愿学”为“酷爱学”;变“不勤学”为“经常学”;变“不真学”为“真正学”;就会随时随地地学,一有空闲就学,没有任何学习任务时也自觉地学,做到带着问题去学习,顶着问题去思考,在落实学习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学习。不过,让学习成为一种责任,需要我们排除各种干扰,不给自己减少学习找借口,这样,才能持久地学,坚持地学,孜孜不倦地学,学习的成果才能积少成多,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从而,让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成为领导干部一种亮丽的风景。

  六、让学习成为一种“型式”。党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里的由“学习”到“学习型”,是对学习在认识上的深化,是对学习高标准的要求,是在学习上的一个创新。就“型”而言,指的是具有共性特征的事物所形成的种类,其学习型的“型”,指通过学习要达到的“模式”,“型式”、“类型”。从“学习”到“学习型”,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型”字,但却赋予“学习”更深的内涵、更严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学习型”,突出了学习的组织行为。在学习上如果少了“型”,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有了这个“型”,“学习”就不再是单枪匹马的孤军奋战,而是所有党员的共同愿景;不仅是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的单纯求知,而且一个动态持久的修炼过程:不仅是各个学习要素的物理组合,更是一个和谐运转的高效机制。一个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文明与进步,还是党员干部保持党的先进性,以及团队精神的团结、协助,共同战斗以及表率作用,示范作用,都要有一个“型”来支配,来统领。学习离开了“型”,就难以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前进。“学习型”既是一个要求,又是在学习中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用的制度机制,以保证学习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上要抓好“型”的塑造、“型”的建设,并要从学习型的组织理论中汲取营养。在这里,“型”的要求是:要体现在重视学习,善于学习,坚持学习上来,并用“型”固定下来,融入党组织的运行机制之中,以此发挥特定的作用;要体现在反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特质上来,充分履行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立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对此不能摇摆,更不能动摇,要坚信不移,坚定不移,切实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水平;要体现在有利于解决党组织和党员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上来,解决好工学之间的矛盾,在学习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上工功夫,真正把学习型党组织的“型”展示出来;要体现在学与用的有机地结合上来,把建设“学习型”的过程,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一致的过程,用“型”来保证“学”与“用”并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紧密结合在一起,不断解决实际问题,开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河南省西华县财政局局长  金保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