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片段摘抄及赏析:牛德兴主任医师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38:04
关键词:牛德兴 中医师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医药行法
中图分类号:R269 文献标志码:B
牛德兴主任医师1964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行医50余年。对病毒性疱疹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经验,现对其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经验整理如下。
1 对病机的认识
1.1 正虚邪实,由虚致瘀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中医学的“蛇丹痛”一病。牛老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为湿热余毒未尽,日久化热生毒,瘀阻络脉,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说:“久痛必人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血行涩滞,瘀阻脉络,气血运行失司则形成“不通则痛”。再者病人自身免疫力低下亦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一个不容忽
视的重要因素。此病患者大多年老体弱,脏腑功能低下,又患急性带状疱疹久治不愈,更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阳气虚,元阳不足,清阳不升;阴血不足,脉络拘急,则形成“不荣则痛”。
1.2 邪毒稽留,经脉绌急
牛老认为蛇丹痛当为“络”病,叶天士指出:“久病人络,血瘀作痛。”络脉分大络、支络、细络、孙络、毛络等,逐级分次,为数甚多,结构复杂,形成网络,行使运行气血、渗灌和排泄之作用。正如张景岳在《类经》中所说:“络之别者为孙,孙者言其小也,愈小愈多矣,凡人遍体细脉,即皆肌腠之孙络也。”毒邪导致络脉由滞到瘀,甚者不通,不通则痛。再加患者多是年老和体弱者,久病不愈,气血虚衰,不养脉络,造成了“至虚之处,便是留邪之地”,浮络处于“绌急”状态,即屈曲拘急。《素问?举痛论》说:“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又说:“小络急引故痛。”这种疼痛往往是较剧烈的。
2 对治疗的认识
络病多属久病痼疾,病势缠绵,胶痼难愈,病程较长。这是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外侵,气滞血瘀,湿热蕴结,络道滞阻而发病。《临证指南医案》说:“久痛人络”,“积伤入络,气血皆瘀,则流行失司,所谓痛则不通也”。伤及阴阳气血,呈现阳失温煦,阴失濡润,而致“不荣则痛”。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是本病的两个重要环节,治当遵叶天士之“久病当以缓
攻,不可致重损”原则。在治疗上根据本病正气虚衰(免疫力低下),气血瘀阻,经脉不畅(微循环不畅)的病理,以扶正祛邪为治疗原则,即祛邪以通、扶正以荣。用养阴益气,活血搜毒,通络止痛之法。做到缓柔相济,药达病所,病祛体复。在具体治疗时牛老内外兼治:外用“石燕散”(由石燕、大黄、三七等组成)用两份凉开水加一份蜂蜜调成糊状外敷患处,每天2~3次。内服“带后丹”(经验方),选用芍药、甘草,酸甘化阴,阴液恢复,筋脉得养,气血调和,络脉通畅,可解“络虚不荣”之患。用辛温通络、辛润通络之当归、防风以及虫类之药(全蝎、乌梢蛇等),祛瘀、搜剔疏拔,能逐血导瘀,搜剔络脉之间的湿热残留余毒。用三七、丹参等行血散瘀,定诸经之痛。用土茯苓、板蓝根,除湿清热,解毒。若久痛不
愈加三棱、莪术、天龙,肿胀加王不留、丝瓜络。综观全方,可使气复血荣,脉络畅通,气血流畅,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痊愈。
3 讨 论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困扰中老年人群的顽痛症之一,目前仍是疼痛难题。其疼痛持续时间短则1~2年,长者甚至超过10年。患者由于长期忍受疼痛折磨而苦不堪言。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也有极少数患者表现为奇痒或痒痛),患者的疼痛常是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针刺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寝食不安,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目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看法不一,究竟单纯是急性带状疱疹
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西医学在治疗用药多使用:①麻醉性镇痛药;②抗抑郁药;③抗惊厥药和综合疗法及区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法,一般疗效不理想。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难治之顽症,其痛长年不愈,治疗棘手。牛老认为“剔除湿热余毒”不可轻视,而要剔除湿热余毒,就要重用土茯苓。若加用板蓝根疗效更好,因为土茯苓得板蓝根解毒散结之力,能人络搜湿热之蕴毒。加用蜈蚣等虫类药物可增强通络活血搜毒之力可使络脉畅通。用“石燕散”可活血通瘀,使经脉通畅疼痛得止。石燕性凉味咸,《本草纲目》云:“石燕性凉,乃利窍行湿热之物。”大黄性味苦寒,性沉不降,用走不守。《本草求真》云:“用此皆能推陈致新,定乱致治,故昔人云有将军之号……邪热实结,宿食不下,用之得宜。”三七参散瘀,消肿定痛。故石燕散能通瘀活血止痛,从而改善微循环,使气血通畅无阻,故顽痛得止。

收稿日期:2007-0l-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