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爱3电视剧全集:《太上感应篇》讲解十(净空法师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3 01:58:56

《太上感应篇》讲解十(净空法师主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应篇﹝第六九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69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六节: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一节讲得失。佛在经中告诉我们,得失不是真实的,可是世间人都迷在其中,因此造出许许多多的罪业。在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法当中,「得失」是列在第一条,可见得众生对于这个问题,迷的是多么的深、多么的严重。《感应篇》这四句讲得好,世间人对于这桩事情,他们的看法、想法不正常,见到别人有得就生嫉妒,见到别人有失就生欢喜心,这一念心就造无量罪业。「太上究人之过」,这是人的过失,这四句是究人之过。教人看别人跟自己没有两样,见到别人有得能生欢喜心,见到别人有失能生怜悯心。得失的范围非常广大,在世法里面得名闻利养、得五欲六尘,在佛法里面得禅定、得觉悟、得证果,世出世法都包括在其中。

佛告诉我们,得失也是因果的关系,没有种因,是决定得不到的。世间一切众生所希求的,无非是富贵、聪明智慧、健康长寿,中国人讲「五福」,前面跟诸位介绍过了,都是有业因的。所以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因希求得善果,哪有这个道理?佛经里面常讲「无有是处」。我们希望要得到什么,就得好好的造因;你造的因殊胜,你的果报殊胜;你的因美满,果报也美满。这两句话就非常重要了,这两句话里面我们能够看到,决定没有嫉妒心;不但没有嫉妒心,而且有随喜心。随喜心是菩萨法,普贤菩萨所修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菩萨的大行。我们学佛同修当中往往疏忽,把这个大利当面错过,这是我们应当要省思的。

学佛的同修都知道要断恶、要行善,可是善往往不能成就,恶天天还继续在造。特别是口业,人与人接触之中就造口业,批评别人的是非得失。你的批评是不是正确的?就是正确的,是事实,都不应该说。如果不正确的,你不就是冤枉人了吗?冤枉人所造的罪业就重。如果你的批评,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你的罪过就小;如果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不良的影响,你的罪过就大了。如果你毁谤三宝,让一切信众退失道心,《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诸位看看就晓得,堕地狱。不要轻看了,随便谈谈,好象没有什么多大关系,一时快意,阻断别人的善根,招来阿鼻地狱的罪业,干这些事情。我们在社会上常常看见、常常听见,佛菩萨看在眼里很痛心、很怜惜,正是经上讲的「可怜悯者」。

为什么会造这个事情?听信谣言,不去问问这些事实真相。我这一生当中,这些事情遭遇得很多,我有个原则,与我不相关的不理会,没有理会的必要,一笑了之。也不要放在心上,放在心上也是罪业,希望自己的心清净,希望自己的心纯善,一丝毫恶念都不要放在心上,好!这叫存好心。你把这些是非人我、拉拉杂杂东西放在心上,你的心就不善,你的心就不好了。如果与自己、与大众有关系的这些传说,我们一定要查证,去调查一下、证明一下是不是事实,然后再批评。所以不能听一面之言,听一面之言,愚痴、迷惑。尤其是做领导人的人,我们读古书,看看古代这些帝王,在他耳边讲话的人太多了,他是不是全信?他拿来做参考,他一定去查证,所以他不会冤枉好人,也不会上坏人的当,这个聪明。这些都是老师教导他的,父母教导他的。

古人有所谓「谣言止于智者」,但是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才懂得怎么处理。可是没有智慧的人多,没有智慧的人听信谣言,造谣生事。现在这个世间,有智慧的人太少太少了。你要问为什么没有智慧?没有圣贤的教诲。现在全世界的教育,绝大多数是什么教育?功利的教育,急功好利,对于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竞争的教育。只要有竞争这个念头,决定就干损人利己之事,伤天害理之事,这是现代教育。现代教育说个不好听的话,增长轮回心,帮助众生造轮回业,干这个。学佛的人虽多,几个人真正在经典上去研究、去讨论,认真去学习?谚语讲「地狱门前僧道多」,这个罪过就太重太重了。打着圣贤的招牌,依旧还造轮回业,所以他堕得就很重,他堕阿鼻地狱。这个招牌不可以仿冒,现在世间法律,对于一切仿冒都要治罪的,佛这块招牌是世出世间第一个正字招牌,你随便仿冒,这个罪业比什么都重。

我们今天既然捧了这块招牌,就得依教奉行,认真的向佛菩萨学习,总要学得几分像,完全不像就有罪过。不可以说我没有造罪业,我没有害人;没有害人,捧到这块招牌,没有依教奉行,就造罪业了。什么罪业?把佛法的形象破坏,就是这么个罪名,这个罪名就担当不起了。佛菩萨是什么形象?我们今天起的什么心?动的什么念头?干的什么事情?佛法今天在社会上,为什么这样的衰弱?我们读古书,在古时候朝野对于出家人,没有不尊重的。现在的社会对出家人轻视,原因在哪里?古时候出家人学佛,像佛菩萨,所以大家尊重,大家敬仰,确确实实是人天师范。现在社会上为什么对出家人瞧不起?出家人没有依教奉行,没有学佛菩萨。向谁学习?这个话我们不必讲了。我们要反省、要觉悟、要回头,学习的对象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不向佛菩萨学习,就错了。

高僧大德是我们的典型,但是得仔细观察,知名度高的是不是真正有德行?名实相符的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我初学佛的时候,李炳南老居士推崇印光法师,叫我向印光法师学习。与印光大师同代的高僧大德太多了,他为什么不介绍别人?为什么偏偏介绍印光大师?这当中的道理,这当中的苦心,我们知不知道?出家人多,我们在佛经上看到,这么许多出家人当中,有真佛弟子,有魔王子孙。末法时期,魔发了大愿,叫他的徒子徒孙统统到佛门出家,披上袈裟来毁灭佛法,这佛经上有记载的。我们生在末法之中,所以出家人当中,有佛也有魔,我们要有慧眼要能辨别,我们向佛学习,不能向魔学习。向佛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会成就;向魔学习,我们这一生当中,必定堕三途;切身的利害怎么可以不知道?这四句话,我们要拿来当座右铭,要常常记住,决定要舍弃自私自利,念念为利益众生,念念为帮助别人。

虽有这种心,可是这个心落实,也不是容易事情。你想做好事,没有缘,没有机会,缘不足。总有许许多多人障碍你,不让你做好事,不希望你成就一桩善行,想尽方法来阻碍,这个事情太多太多了。由此可知,缘就非常重要了。要与一切众生广结善缘,这一生当中做不成,还有来生。菩萨度众生,生生世世永无休息。你们诸位同修知道,上一次,我是诚心诚意想帮助澳洲人建个养老院,就被人破坏。破坏的那些人,他们能不能做好事?他们也不能,自己不能做,障碍别人做。

评论一个人的是非不容易,相当不容易。观察一个人,前后左右、面面看清楚,还不敢下断语。古时候人讲得好,「盖棺论定」,才可以评论你的人品;你还没有死,都不敢说。为什么?一生造恶,临终忏悔,改过自新,还是好人,这样的人念佛依旧能往生,依旧能作佛,所以回头是岸。死了也不能回头,那就断定他是不善之人。所以断定一个人,你就晓得有多难;古人给人写传记,都是死了以后,后人写;一个朝代的历史,这个朝代已经灭亡了,下一个朝代人写;这都是「盖棺论定」的意思。我们障碍别人行善,果报是别人障碍我们行善,因缘果报,丝毫不爽;尤其在现代这个社会,太明显了,太快速了。

所以我们同学要记住,遇到有这个机会,好事赶紧做,看到别人做好事,我们要帮助他、成就他,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他做的事情,对于社会、对人民、对众生不利的,我们决定不去帮助他。如果是有利益的,我们要全心全力照顾,全心全力协助,决定没有嫉妒障碍,只有恒顺随喜,这是行菩萨道。所以归结到最后,一定要有真实智慧,决不能掺着有情见在里头。情见是痴迷,真实智慧正大光明,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七十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70

诸位同学,大家好!我们接下去看《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这两句话看起来很平常,对于真正修行关系很大。小注一开头就说得很好,「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这个话,是古时候的社会,现在我们很难体会了。古时候,可以说是中国从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始终维持礼制,所谓是「以礼治天下」,这句话的意思就很深了。在古代称名,是关系非常密切的才能称名。普通一个人的名字,在一生当中只有两个人可以称,一个是父母,一个是老师,可以称你名字。古礼,男子二十岁成人,行冠礼;冠礼就是戴帽子。二十岁成年了,这才戴帽子,表示他成年。从这一天起,他的同辈│兄弟、朋友、同学,大家在一起为他祝贺,同时送他一个字,所以有名、有字,名不能称,称字,这个对他尊敬。所以成年之后,能称他名的,只有父母,只有老师。纵然是在朝廷作官,皇帝对他也称字,也不称名,对他尊敬。如果皇帝称他的名,不称他的字,这个人就有罪了,不把你当作人看待;换句话说,你就等着判刑。普通一个人,名都不是一般人随便称的,何况儿女对于父母之名,不敢称。别人叫他父母之名,他可以听,他决定不能说。

这个地方讲『不彰人短』,用这个比喻,这个意思很深很深。听到别人说是非、说长短,意思讲如同闻人家说你父母之名一样,你只能听,你不能说。说了是对父母大不敬,那就大不孝。批注用这个比喻,比喻得好!可是现在没有人学礼,也没有人讲礼,念到这一句,现代人懂得就不多了,也没有办法体会得到,甚至于这个意思究竟有多大,现在人也想不到。古时候,对于称呼非常讲求,决定错乱不得,这是伦理教育的基础。但在西方人没有,连这个概念都没有,西方人儿女随便称父母之名,这在中国古社会里头见不到的。

中国古时候,对一个人尊敬,刚才讲称字,这是一般的。如果他有道德、有学问,对社会国家有贡献,大家也不称他的字,另外给他起个名号,叫号,这对他更尊敬了。最极尊敬,连号也不称,称什么?称他的地名。像李鸿章,鸿章是他的名,他做到宰相,得到社会大众的尊敬,人家连他字、名、号都不称,称李合肥,他是合肥人,称他的地名。这个不但对他尊敬,对他的家乡都尊敬,合肥出了这样的大人物,整个合肥人的光荣,称这个意思。出家人,一般社会也是用这个方法来称呼。隋朝智者大师,「智者」已经是对他很尊敬了,他的法名叫智顗,不称智顗,称智者,这很尊敬了。最极尊敬的,连这个都不称,称天台大师,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师。最极尊敬是称他的地名,他生长的地方,或者他常住的地方,我们在古籍里看得太多太多了。凡是这种称呼的,都是受当时社会普遍敬仰的人。举这个比喻。

更进一步,不但口不可得言,「耳亦不可得闻,则更上也」。更上一层,不但是听了不能说,最好听都不要听,这一点很重要。我们修行最重要的修什么?清净心。佛法到最后归结是三个门:觉、正、净。「觉门」,性宗修的、禅宗修的,要上上根人才得力;不是上上根人,不能入门。要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中下根性的人一生做不到。所以走觉门固然是快,决定是少数人。在中国历史上,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会下得度的人最多,也只有四十三个人。诸位想想,接受六祖能大师教诲的有多少人?我们概略估计一下,几十万人决定是有的。几十万人当中,只有四十三个人开悟,少数;不是上上根,决定做不到。六祖以前,从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一生只得一个人,所以单传。六祖以后,这些祖师大德会下开慧,三个、五个,从来没有超过十个人,没有过的,三、五个就很多了。所以觉门虽然好,很难走。

「正门」也不容易,正门是研究教理,渐修。觉门是顿修,顿超。禅宗以外的,全是属于教下,天台、贤首、三论、法相、唯识,都是属于教下,典籍太多了。就跟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逐渐逐渐向上提升,中下根性的人走这个路是方便,但是耗费时日太久了。时间长了,相对的障碍就多了,人事上的障碍,环境上的障碍,总是在所不免,所以进得少,退得多,成就也相当艰难。我们在史传里面都看到的,没有恒心,没有毅力,不能真正做克己的功夫,都不能成就。所以教下的路非常遥远,也不是容易学的。

第三个是「净门」,净是修清净心。从这个们,在大乘佛法里有两个宗派,净土宗走这个门,密宗也走这个门,都是修清净心。修清净心的人,如果常常夹杂着是非长短,你的心怎么能够得清净?常常听是非,常常说是非,口业就造得重,不但心不清净,将来造的果报也很难想象,佛经里面讲拔舌地狱。拔舌地狱是口业的果报,你所造业的,对别人、对社会如果有大伤害,不只拔舌地狱,可能由拔舌地狱就转到无间地狱去了。《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就有,一开头就讲清楚了。这部经它真正的宗旨在什么地方?是教导一个修行人,深信因果,断恶修善。尤其是口业,能够知道常常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住自己的厚道,这个人即使道业不能成就,也是人天的善人。佛家讲的善,古人有总结一代的佛陀教法,佛菩萨讲的理不外乎心性,所讲的事相不外乎因果,因果如果与心性完全相应,这是大善,那是佛菩萨的行持。

我们学佛,贵在能掌握到纲领,我们修学就不会感到困难。明白因果之后,你就会肯定种善因得善果,我们希求善果,为什么不去种善因。我这一生对这一点知道保全,别人讲是非,我赶快离开,我听都不想听,听了心地被污染。别人有破坏我的,有说我是非的,有同修拿到这些录音带,或者记下一些文字,拿来给我看,我从来没有看。录音带把它拿去录别的东西,文字的部分丢到垃圾桶里去,不希望阿赖耶识里头落下这些种子,这不好的种子。别人造谣生事、毁谤,冤家!冤家宜解不宜结,让他去造作去,我们不要听。我们只记别人的好处,不要记别人的缺点,只听别人的善行、善事,不闻别人的恶言、恶行,这不仅是修清净心,也是修自己的厚道。人在一生当中,常常保持清净、保持厚道,你的物质生活纵然再缺乏、再辛苦,精神生活丰富,会过得很快乐,理得心安,道理明白了,心安!

尤其是你已经闻佛法,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要想想,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行不善,怎么能去得了?阿弥陀佛虽然慈悲来接引,接引还是有条件的。你本身心行不善,你念佛念得再勤,你的愿心再恳切,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环境不相应,阿弥陀佛把你接引去了,你天天跟别人吵架,天天跟别人生是非,你不把极乐世界给闹翻了。你对于阿弥陀佛的情再深厚,阿弥陀佛也不会因为你把极乐世界毁掉。所以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身的条件是善心、善行。孔夫子教我们「止于至善」,这才有条件,跟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常讲,一丝毫的恶意都不可以有,有一丝毫的恶意、恶念,就不能往生。不要以为这个法门不灵,我修一辈子,念一辈子佛,天天拜佛,天天念佛,到临命终时还是不能往生;「释迦牟尼佛是骗人」。其实佛没有欺骗你,你自己错会了意思。真正希求西方极乐世界,丝毫恶意都不可以有。这两句话就重要了,绝不可以说别人的短处,最好听都不要听。

下面一句,『不衒己长』,自己有好处、有优点,不必炫耀,不必去夸张,没有好处。这一句我们明天再说,今天时间到了。今天就讲一句「不彰人短」,绝不说是非,绝不批评人;尤其我们对于别人,知道得很有限。又何况佛在经典里面说,许许多多佛菩萨、圣贤,应化在世间,他们种种作为有很深的意义,我们是凡夫,我们看不出来。《华严经》上我们看到,甘露火王│瞋恚,胜热婆罗门│愚痴,好象缺点过失很多,那是菩萨作为,他用这种方法度一类众生,我们哪里知道?怎么可以随便批评?所以深入经藏的人,听佛菩萨教诲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自自然然就懂得收敛,懂得在一切人事物当中如何去学习,成就自己的德行,成就自己的智慧、道业;不再像世间人,任意再造作罪业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七一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71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念到《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这两句话,对我们为人处世是最宝贵的教训。人生活在世间,都有他本份的工作;本份的工作做好了,是本份,你应该要做好,有什么值得骄傲?所以没有理由去炫耀自己的长处。做得不好是过失。做好是本份,做得不好就是过失,就是罪业。造作罪业最容易,往往最严重的是口业,造谣生事,拨弄是非。

诸位都知道,现在这个世间有大灾难。昨天美国、澳洲同修打电话来给我,问我八月十八号怎么过?你说怎么过?到哪里去避难?谚语常讲「在劫难逃」,你往哪里逃?今天最重要的、最聪明的,如何能把这个劫难化解,而不是逃避。劫难从哪里来的?从心里头变现出来的,一切法从心想生,相宗讲「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业障的根源,是自己的起心动念;化解,还是起心动念。这个化解不是一时的,不是一次,这一次劫难来了,我们赶快断恶修善,劫难没有了再造恶业,这种心态是没有办法避免灾难的。恶业、恶念,一断永断,劫难才真的化解了。我们利用这个机会,这个机会是修行的好机会,时节因缘,刻不容缓。我们要在最短的期间当中,把自己的境界向上提升,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这个劫难就没有了,这个劫难就化解。不肯向上提升,或者是我提升一下,劫难过了我再下来,那就完了,没有这个道理。

古大德曾经给我们做了个榜样∣宋朝莹珂法师,《往生传》里有他,《净土圣贤录》里也有他,《安士全书》「西归直指」里也记载着有他。这是个出家人,不守清规,违犯戒律。他还算不糊涂,算是个觉悟的人,他自己心里想一想,自己一生的行为,将来果报一定在地狱,这他自己知道,决定在地狱。他向同参道友们请教,有什么办法能够救他?同学们就给他一本《往生传》,他看了之后,非常受感动。所以关起门来念阿弥陀佛,念了三天三夜;不吃东西,也不喝水,也不睡觉,三天三夜拼命。总算他诚心,所以诚则灵,把阿弥陀佛念来了。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行,十年之后,我再来接引你。」莹珂法师给阿弥陀佛说,他说:「我的恶习气很重,禁不起诱惑,外面一引诱,我又要造罪业,在这十年当中,我不晓得又做了多少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我现在跟你走。」他这个祈求,阿弥陀佛点点头,答应他了。跟他讲:「三天之后,我来接引你,好不好?」莹珂法师说:「好。」非常欢喜。把他的寮房门打开,告诉大众,三天之后他要往生。

寺庙里没有人相信他,无恶不作的一个人,关门三天,晓得你在里头干什么?居然说三天之后他要往生。好!反正三天时间不长,大家看着你,看你三天之后往生不往生?到第三天,果然他是换了干净衣服,沐浴,邀请道场同参道友,帮助他念佛给他送行。当然大家都很欢喜,一个人真正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看他也不生病,人那么正常。念到不到一刻钟的时间,一刻钟时间很短,他就告诉大家,「阿弥陀佛来了,我现在要走了」,跟大家辞行,坐在那里就走了。证实了《弥陀经》上所讲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到若七日,没有错!你在念佛堂念了这么久,没有把阿弥陀佛念来,你的心不诚。为什么人家念三天,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你们念这么久,阿弥陀佛消息都没有,原因在哪里,自己应该晓得。

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去作佛去了。诸位要想想,从凡夫地一下提升到佛菩萨的境界,这是我们很好的例子,很好的榜样。我相信历代像莹珂法师这样,真正回头、彻底回头,改过自新,从一个恶人变成一个最善的人,这是真回头,一念之间;这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自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没有人记下来,他也不会告诉人。念佛往生人,不知道有多少,《往生传》、《净土圣贤录》能够记下来的少数,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而已。这个事实,我们要懂得,我们还有什么恐惧,还有什么害怕。日子怎么过?老实念佛过。我们这个身体还留在这个世间,暂时还没去,就要多替阿弥陀佛做宣扬的工作,多为一切众生做榜样的工作,这就对了。帮助阿弥陀佛接引大众,劝导一切众生念佛求生净土,决定要改过自新。

昨天跟诸位说了,他这个批注一开端说得很好,「人之有短,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你们听听昨天的录像带,我昨天讲得很清楚。这几句话在现在跟大家讲,你们可能没有印象,古时候这几句话就很严重了。我们这个时代,会有这么大的灾难,实在讲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诲。一切随顺自己的烦恼去生活,哪有不造业的道理?造极严重的罪业,还以为是好事,不知道自己有过失。不但学佛,违背佛菩萨的教诲,世间的善法也已经一无所知,把一切恶法当作善法,把一切恶念、邪念当作正念,所以感召得大灾难。我们今天要彻底忏悔,使我们自己一生,生活在真正感恩、幸福、美满之中。怎样才能做到?耳不闻恶声,眼不见恶事,你才能守住自己的清净心。可是世间许多人,学佛的人也在所不免,这其中还有出家人,专门打听别人的恶行恶事。一天到晚遇到人就是是是非非,造极重的罪业,他不知道。别人的事情,与我们有什么相干?听都不听。

也有些同修告诉我:法师,有什么人造你谣言。他听人家造谣,还去录音,把那个录音带录下来,送给我,我从来不听。这些文字从来不看,我都把它丢在垃圾桶,处理掉。为什么?我愿意保持一个最佳的印象,心目当中,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是善人,人人对我都有恩德。他纵然有一些毁谤、闲言闲语,那是他的误会,或者是他听信别人的谣言,不是他的本意,何必挂在心上?何必让自己清净心里染上一个污点?外面来的问题你接不接受,不接受,你永远保持清净心,你接受才会被污染,你不接受绝对不会被污染,我们何必干这些事情?人要懂得一个大原则|「与人为善」,佛经上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一切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我们要用孝敬心来对待,孝顺心;既然是未来诸佛,我们要以恭敬心对待,这不是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以孝顺、恭敬对待一切众生,成就自己的善业,成就自己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这才是真正学佛,这才是真正回头。与自己利害的,一概不理会。与众生有利害的,害,没有什么大害,也不必去理会,如果有大的损害,这要用智慧来处理,不可以用感情用事。

有人欺骗我们,我遇到过,过去道安法师遇到的太多了。什么事情?骗钱,道安法师常常被人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不是不知道;不知道那就糊涂了,他知道人家骗他。给不给他?还是给他。这一点了不起,知道你来骗我,我还给你,这是度众生的方法。骗久之后,他如果哪一天晓得了,原来老和尚每一次都知道,他就生惭愧心,就回头了。老和尚不糊涂。我们遇到这些事情,如果没有道安法师那种智慧、度量,也有个方法│查证,去查一查是不是事实。如果他事实上需要,他用的是不正当的手段,我们还是要帮助他。如果他把这个钱骗去吃喝玩乐,做些不正当的事情,我们可以不给他。这也是个处理方法。

人念念当中要向善处去想,念念念人的长处,每一个人都有优点、都有长处,也都有缺点、也都有过失,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容人之过,赞叹别人的长处,培养自己的道心。真正有道心,决定没有灾难,决定有佛菩萨护念,决定有护法神保佑。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遇到善人,我们都会尽力去保护他、去维护他,善与善相应。你不善的心、不善的行,诸佛菩萨、善神远离了,妖魔鬼怪围绕你,这《感应篇》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你会常常遇到灾难,你会常常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今天在这个环境,我曾经跟诸位说过多次,这个修学环境千载难逢,不是很容易遇到的,这个地方有真正护法,比父母照顾还要周到。李木源居士他在这照顾我们,他每天只睡两个小时,常常一天忘记吃饭。这样的人来护持我们,我们要不用功、不发愤,怎么对得起人家?

昨天上午,早晨他到居士林出了车祸,车不晓得撞在什么地方,轮胎爆炸,他两个小时完全失掉记忆,什么都不知道,他居然能把车开到居士林。人家看到车那个样子,看他有没受伤,打开车门,他出来了,没事,他什么都不知道。许清标他们一些人,扶他到二楼,给他喝水,吃了一点稀饭,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才恢复知觉。太辛苦了,太劳累了,一天到晚都是想怎样把道场维护好,怎样把大家照顾好。李文华在不在?请他打电话给会长,我今天到香港去,请他不要到机场送行,让他多休息。以后我进出,都不希望他来接送,没有必要,太辛苦了,希望他多休息。他睡眠不足,常常忘记吃饭,不行!他说有一天半夜,醒过来肚子饿了,想想为什么会饿?一天没吃饭。大菩萨在此地护持我们,全心全力照顾,走遍世界,我看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我们有这样的人在身边照顾我们,我们自己不认真、不努力,那就是罪业;如果你是打妄想,那罪业就更重。这个恩德超过父母,我们到处贴了朴老的题字│「知恩报恩」,要常常想到。如何报恩?认真努力用功,成就自己的德行、学问,将来肩负弘法利生的使命,续佛慧命,这才能真正报恩。今天照顾我们不是普通人,不能随顺佛的教诫,就对不起李会长,一定要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烦恼习气,随顺佛的教诲。所以这个因缘,非常希有。过去你们有许多同修知道,韩馆长对我们照顾,那跟李木源相比,差很远!李木源是连自己家都不顾,生命都不顾,你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善知识?

我看到他这样的护持,所以我决定不离开新加坡;我离开新加坡,我对不起他。澳洲那个地方,我给他说过了,我帮助澳洲团结宗教,和睦族群。如果是这种事情,他们邀请我,我会去参加;不是这个事情,我不去。澳洲打佛七,悟行他们搞就行了,我要把全部的时间放在此地,配合李会长。这个地方有劫难,我也不会离开,我也不会去找个地方避难,哪有这种道理?人要有道义,决定不能有自私自利。自私自利是一切罪业的根本,必须连根拔除,我们才能消业障,才能化解灾难。

今天我们九点半钟就要到机场,今天早晨讲经停一次,明天的《华严经》照常讲,你们同修在网络上看,《华严经》我在香港也照常讲。晚上,在香港讲五十三参,也有网络,你们也能够收得到。好!我们就散会。

太上感应篇﹝第七二集﹞

香港 / 档名:19-12-72

诸位同学,大家好!这两天,美国跟澳洲有同修打电话给我,问我这个灾难来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应付?大家都知道,天文跟星象告诉我们,今年,就在这个月十八号,太阳系的星球,以地球为中心,排列成一个十字架,这在整个太阳系的磁场产生很大的变化;明年,两千年的五月,太阳系的行星会排成一条直线。这两种星象,确实给许许多多人带来了惊慌。天文学家、科学家都警告我们,这种磁场,也就是不寻常的星球的引力,对地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地球上的生物,乃至于其它星球上的生物,也都产生严重的影响,我们必须要提高警觉。科学家的说法,也只能说到此为止,因为这里面究竟所以然的道理太深奥了,没有人能够理解。

说到这个地方,我们会联想到在三千年前,古印度可以说是宗教发达到相当的高峰,他们用禅定的方法,突破了时空的维次,观察到六道轮回的现象,但是依然不知道六道轮回是怎么来的。所以想突破这个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而束手无策。在这种状况之下,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这个状况就是众生有感。所以诸佛菩萨永远是个被动的,他不是主动的,这点我们必须要晓得。众生有感,佛就有应。何以说佛不用主动?佛如果要主动,他就是凡夫,他就不是佛。主动是有心,被动是无心,无心才能应。有心能感,我们感动他,佛菩萨出现在世间。他来做什么?就是帮助我们解决这问题,告诉我们这些现象之所以然,现象之由来,为什么会变化。所以这些事情,也帮助我们解决现前这些太空当中星象,以及对于星球上生物种种影响,都在佛经范围之内。

西方的预言家说得很好,昨天悟泓交给我一份文件,关于这些预言的讯息。最后一条,有人问这些预言家,地球的变动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礼物?他答得很好,「我们自我的大觉醒」,这是智慧之答,了不起的答复。但是他只说一个大觉醒,要怎样才算是大觉醒,他没说出来。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觉醒了?没有。真正大觉醒的是佛菩萨,彻底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提升自己的境界,那才算是真正的大觉醒。否则的话,还要随业流转,那不是大觉醒。

他这个答复,我们听了很有受用。前几天,我们讲到《感应篇》,应该「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现在凶灾、危急,已经达到极处,全世界的灾难我们怎样去救,怎样去帮助?唯有真正的大觉醒,不但自己得度,而且也帮助这些许多苦难的众生。过去我说过多少遍,我们纵然没有能力把这个劫难化解,确确实实没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这是这个世界、这个时期,一切造恶的众生所感得的,共业所感,我们哪有这种能力来化解?但是尽我们自己的力量,把这个灾难程度减轻一点,减缓一点,时间缩短一点,这是肯定可以做得到的。能做到这一点,就帮了很大的忙。

要怎么作法?佛家教学三个目标,最后一个目标│转凡成圣。如果我们不能在这个时期,短短期间当中转凡成圣,我们这个心愿也会落空。能不能转凡成圣?答案是肯定的,凡圣只在一念之间。什么是凡?起心动念自私自利是凡。什么是圣?起心动念为一切众生,决定不掺杂自己丝毫利害得失在其中,这就是圣。换句话说,转凡成圣是彻底奉献,奉献自己身家性命在所不惜,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这个人就是佛,这个人就是菩萨。大觉醒是说这桩事情,我们在这许多年当中,时时刻刻提醒同学们,我们决定要掌握住佛陀教诲的纲领,抓住学习的原则,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我们要如是用心,大觉醒就是大转变。过去,我们修学处事待人接物,心不真、不诚。从今天起,放下一切虚伪,我们以真诚心过日子,以真诚心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你觉醒了。心地真诚,一定清净,清净就是决定不再受污染,什么是污染?现在人讲诱惑,财色名食睡、五欲六尘的诱惑。我们把它放下了,决定不再受诱惑,清净心现前;清净就是真诚,真诚就是清净。

无始劫以来,我们都是贡高我慢,自以为是。今天我们把这个错误的观念,彻底放下,知道生佛平等,万法平等。贡高我慢要断得干干净净,要修谦虚,要懂得谦让。我在前面曾经跟诸位讲过「礼让、忍让、谦让」,修我们的平等心,舍弃自己的成见,舍弃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完全随顺佛陀的教诲,随顺《太上感应篇》。依教奉行,这是正觉,这是真正有智慧。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如果与佛菩萨、《太上感应篇》教诲相违背,我们就迷惑了,我们就颠倒了。往昔念念为自己,念念为家庭,念念为自己小圈圈,现在我们把这个心改过来,我们要像上帝一样的爱世人,要像佛菩萨一样的大慈大悲,爱虚空法界一切众生,肯定虚空法界一切众生就是自己。大乘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这是把我们的心一百八十度彻底转变过来,这叫大觉醒;你这一转变,就超凡入圣,就不是凡夫。就慈悲心而论,你就是观世音菩萨;就正觉而论,你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就清净平等而论,你是普贤菩萨;就真诚而论,你是地藏菩萨,你已经超凡入圣。作凡夫、作佛菩萨全在自己,不在别人;你能转过来,你就是佛菩萨,这个劫难就化解,白衣神咒上所说的「一切灾殃化为尘」,只要你念头真转过来,就化解了。佛菩萨所住的地方,这个地方有福,诸佛护念,龙天善神保护,这个地方纵有灾难,灾难减轻了。

所以我说我们生在这个时代,不能说不好,对修行人来讲,是大好的增上缘,为什么?不敢懈怠,不敢再延迟,真的是分秒必争,快快把自己提升到法身大士。心转变了,我们的行为就转变,行为一定看破、放下。看破是对世出世间一切理事因果都明白,不学就明白,经教摆在面前就通达,字字句句无量义。你为什么没有看出来?你的心没有转变过来,你的行为没有转变过来,心行转变过来,什么困难都没有,都化解了。诸佛菩萨、圣贤人所说的教诲,全是自性的流露。什么是自性?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自性。赶快学,赶快转境界,来得及!看破之后,一定放下。放下什么?妄想放下,分别放下,执着放下,万缘放下了。只有一个心,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为法界一切众生服务。这个人就叫做佛,就叫做菩萨,自己的生活自在随缘,人不自在是你放不下,你彻底放下,你就得大自在!那个时候就不是业报身。

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是业报来的,没错,是凡夫,现在我们遇到佛法,我们遇到这个机缘,做一番大大的改变,彻底的忏悔,一百八十度的回头,转凡成圣。所以跟诸佛菩萨示现在人间没有两样,一切诸佛如来到人间来,示现来的,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示现什么身。诸佛菩萨化现在世间,他们的生活随缘,不是攀缘;攀缘是心里有讲求,我要怎样怎样怎样,那是攀缘。佛菩萨没有这种念头、心念,生活环境,什么环境都好,都欢喜,丝毫执着都没有。世间人说这个好,很好;世间人说这个不好,也很好,样样都好,没有一样不好,他得自在。世间人有分别、有执着,是决定不自在,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就得大自在。这是说破迷开悟的人,转凡成圣的人,他的物质、精神生活自在随缘,这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满。世间人不懂,我们清楚,我们一定要快快转过来。

最后,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处所,绝不忘记阿弥陀佛。我们在生活当中,在工作里面,在一切应酬里面,积德累功。这个话前面说过,在此地不再细说。将这种功德,回向求生净土。随时随处,我们跟阿弥陀佛密切联系在一起,随时随处都可以往生,自在往生。你说这岂不是佛家常讲的大圆满?大圆满就在我们这一生当中成就,就在这短短时日当中圆满,所以我们的心情,无比的清净,无比的喜乐。全心全力为这些苦难众生,做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这就是存菩提心,行菩萨道,真正是化解凶灾,救苦救难,这才是所谓的自我的大觉醒。西方预言家只说了这么一个题目,并没有详细说明,我给大家做一个批注。所以这个劫难,我们知道有,但是我们决定不恐怖,不惊不怖。而在这个短短时间当中,决定把自己向上提升,永远的提升,决定不再堕落,这是真正的大圆满。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七三集﹞

香港 / 档名:19-12-73

诸位同学,大家好!上一次讲到《感应篇》第二十七节:

【不彰人短。不衒己长。】

前面曾经说过,这两句话看起来是老生常谈,实际上,对我们一个人的做人、修养关系最大。人一生当中最大的过失,就是喜欢批评人,喜欢攻击别人的短处,这一桩事情是最损阴德的。造作的时候,只知道图一时的快意,没有想到后来果报的惨烈。《地藏经》里面所谓是「拔舌地狱」、「火镬地狱」,都是这种业报所现的。古时候人心淳厚,一般都有教养。现在人可怜,没有人教导,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再看到社会外面的风气;内有恶因,外有恶缘,因此造这种罪业,比比皆是,这是值得我们警觉的。自己如果有,一定要痛改前非,这个过失如果不能改过来,念佛也不能往生净土。我们一定要记住,佛给我们介绍净土,说得很清楚、很明白,西方世界都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决定不容许有个心行不善的人,到那个地方去把人家生活环境扰乱,所以这是决定不能往生的,我们千万要记住。

批注里面引用很多的例子,看看古人是怎样的涵养,我们要效法、要学习。他此地所列的几个古时候这些人,我们在史传、在古文里面都念过,都相当熟悉;宋朝的韩琦、王素、文征明,这都是读书人,有度量能包容。人有小的过失,实在讲古人说得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小的过失加以渲染,成了大过失,把人家一生的前途断送掉,这个因果背得很重。受害的人,他要是心里不服;换句话说,他决定会报复。这个报复不在今生,就在来世,或者在后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

古时候,同学、朋友看到有过失的时候规劝,规劝在什么时候?没有第三者见到的时候。你说这种人情多厚!提醒他,劝勉他。规劝两次、三次都不改,佛法里面讲的「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他。我们看释迦牟尼佛在一生当中,跟随他的学生不少,经典上记载一千二百五十五个人,相当庞大的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我们在经上看到,没有现代化的组织,为什么这么多人众,生活这样有规律,这么严整,道理在哪里?人人都遵守「六和敬」,人人都修「五戒十善」,纵有过失,天天听佛讲经说法,自己知道自新、忏悔。我们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处分哪一个学生,没有听说释迦牟尼佛开除哪个学生,这是我们的典范,我们今天做不到,想学也学不会。所以从经典记载来看,释迦牟尼佛做人做得多么圆满,这是现身说法,教导我们一生当中,处事待人接物没有丝毫瑕疵,这才真正显示出究竟圆满的智慧。

下面一句『不衒己长』。自己有长处、有优点,现在人说「值得骄傲」,值得骄傲是炫耀自己的长处,你自己那点长处立刻就报掉,就没有了。所以自己的优点要藏起来,韬光养晦,古圣先贤教我们的。自己的缺点应当暴露,自己的优点应当隐藏,积阴功。行善是自己的本份,有什么值得炫耀?尤其是自己分内的工作,本份的工作,应当要做好,尽心尽力去做,这是本份;做不好是过失,不值得炫耀。本份工作能做好,这就是大善。真正能做好,要面面周到,相当不容易。所以没有智慧,没有学问,你就没有善巧方便。世间人哪个人不想把自己本份工作做好?为什么做不好?为什么落得一身的罪过?这个原因在哪里?我们要细心去想想。

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学之过。没有学,又自以为是,所以临事的时候,就许许多多过失了。世间事尚且如是,出世间的大事更难!所以凡事自己一定要想一想,自己的智慧能力,这些事情我能不能做好?能不能做得圆满?能不能利益社会大众?如果不能,我就不敢接受。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又有这个机会,那是古人所讲的「当仁不让」,我应当要做;我不去做,没有人做。没有智慧,没有能力,没有这个机缘,不可以强求着去做;强求去做,那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所以说人贵自知之明,别人不知道,我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能耐,要清楚。

我一生没有带过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没有做过领导。我一生当中是被领导,没有带人的经验,我自己清楚,所以我一生不搞道场,不作住持,不敢管人,不敢管事。为什么?我知道我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福报,做不好!做不好就有罪过。我不强求,希望这一生当中寡过而已。我看到别人做,我欢喜,我从旁边协助他,我尽心尽力去帮助人家。中国习俗所说,凡是做个领导人,命中要有官印,这个话说得也不无道理。所以我了解自己,我一生服从领导,做自己本份应当做的工作。遇到佛法之后,我感到自己非常幸运,在这一生当中,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学佛之后的事业,就是讲经说法,宣传佛教的教义。我们自己有心、有愿,也得要有缘,如果没有缘,虽然有心有愿也做不到。世出世间法,都要善因善缘,后面才有善果。

学佛,佛教给我们要修「觉、正、净」,要修清净心。要想得心地清净,只有省事,事情太多太繁,你的清净心决定得不到,你的事业做得再好、再辉煌、再善,都落在人天福报。往生,诸位要记住,「心净则佛土净」,心不清净不能往生。《坛经》说得好,这个事情福不能救;建道场是修福,讲经说法也是修福,度众生还是修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福再大,与了生死、出三界都不相干,这一点我们要知道。

如果大家稍微留意一下,你能看得出来,出家人的道场,居士的道场,凡是住持道场的人,有几个人能往生?有几个人临终时有好瑞相?反而不如一些默默无闻,老实念佛的人,被人瞧不起的人。倓虚法师告诉我们,《影尘回忆录》里有记载;《念佛论》后面也有记载:哈尔滨极乐寺,修无法师往生,那是真的,不是假的。修无法师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没有出家之前是作泥水匠的,出家之后只知道念一句「阿弥陀佛」,人非常谦虚,非常和敬,对待任何人都恭敬。在寺院里做一些粗重的工作,修苦行,样样让给别人,别人不要的,自己来受用。你看他往生,那么样自在,那么潇洒!倓虚法师往生、谛闲法师往生,瑞相比不上他。谛闲法师还有个徒弟锅漏匠,我们讲经时候常常提到他,也是一个字都不认识,念佛三年,站着往生。往生之后还站了三天,等他师父给他办后事。师父往生比不上他,他师父是谛闲老和尚,天台宗的一代祖师。为什么师父比不上徒弟?徒弟省心没事,师父是寺庙住持,每天许许多多应酬,操心!换句话说,论修福,徒弟不如师父;论修行的功夫,师父比不上徒弟。这一些事实真相,都在我们眼前,我们有没有看到?

倓虚老法师、谛闲老和尚是佛门大德,真正解行相应,真正是一个修行的好出家人,也是我们的好榜样,如果我们的德行修持不如他们,必定堕落。所以领众很不容易,领众不是凡人,真有智慧、有德行,才能领众。尤其是现代社会的大众,不好领;从前人老实、听话,现在人不老实,每一个人意见都很多。如果没有真正的德行,令大众敬服,你的障难就在所不免。

我们在新加坡看到李木源居士,真正是菩萨化身,他有没有障难?多。也有一些人嫉妒障碍,向政府诬告,他被政府许多次严格的调查,查清楚他是冤枉,是人家诬陷他。李居士很清楚,人家为什么冤枉他?大概过去生中冤枉别人,冤冤相报。所以事情了了,政府官员还劝他,他可以起诉,反过来告那些诬告的人,那些人都有罪。李居士说不必了,冤冤相报,到这里就完了。这是一个明理的人,是个学佛的人,所谓是别人以善行对我,我以善行对人;别人以不善对我,我还是以善行对人;这是一个学佛的人,是个行菩萨道的人。学佛的人,知恩报恩,决定不报怨。与一切众生结善缘,不与一切众生结恶缘,事事忍让;你要的,我全给你。不但身外之物能放得下,你就是要我的命,我也给。

释迦牟尼佛就做榜样给我们看,魔王波旬劝他入般涅盘,用现在话说,劝他早一点死。释迦牟尼佛点头答应他了,就入般涅盘,满一切众生的心愿。佛满魔的愿,魔将来灭佛法,还会留一点情面,手下还会留情。佛要不满魔的愿,魔灭佛法恐怕手下就不留情。佛对于恶人,对于魔王,都满他们的愿,何况是一般常人?这些地方我们都要学习。古圣先贤的长处,我们要记住,要认真努力效法;别人的短处,绝口不提。不但不提,最好耳也不闻,为什么?保护自己的清净心,这是绝对的自利。喜欢听别人的过失,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必堕地狱。为什么会堕地狱?自作自受,不是别人推你下地狱的,是你自己造不善的因,感不善之果,我们不能不知道。

真正如法的僧团,世尊在世那个团体,我们现在怎么学都学不到,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团体没有他那么大。三、四十个人在一起相处,一个人是一个心,一个人是一个思想,「六和敬」第一条做不到,没有办法做到「见和同解」,所以基础没有了。我们还分成几个班,还要选个班长,这已经很过分了。但是这是不得已的作法,为什么?人不能自治。世尊当年在世,僧团里每一个分子,都能够自重、自爱、自治,不需要组织,每一个人都把自己管得很好,这是佛法僧团。我们要多想想,如果同参道友在一起共修的,达不到这个水平,不如不干得好,自己修自己的,决定成就。不如法,不如法就不做。真正如法,如法我们就做,完全效法释迦牟尼佛。祖师大德们所做的,已经是打了很大的折扣,我们晓得这些折扣,都是不得已而做的。最圆满、最究竟的是佛陀在世那个方式,这是我们应当要记取的。真正成就自己的智慧、德行、学问,才真正能够做到自行化他,才真正有能力领众。领众完全是自然的,不需要任何形式上的组织,那是自然的,自然是最美的,自然是最善的。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七四集﹞

香港 / 档名:19-12-7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八节,这一节只有一句:

【遏恶扬善。】

批注里面一开端讲得很好,「凡人之恶原非性成,习染既深,滔滔莫救。或明知故犯,或不知误为。究其成,造下弥天罪案;原其始,止因一念差迟」。这几句话,我们要冷静的去思惟,细心去体会。中国古时候儿童上学,大概第一部念的书就是《三字经》。《三字经》一开端,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跟这段话的意思完全相同。

人为什么会造恶?人性本来是善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善恶之善,已经是第二义,不是第一义。所以儒家大圣孔子说「性相近」,而荀子、孟子所讲的,那就是「习相远」。孟子主张性善,荀子说性恶,这个善恶是相对的,是习性,不是本性。孔子讲的是本性,本性一切众生都一样。佛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同一个心性。造善、造恶都是习性,所以这里讲「人之恶原」,就是造恶的根源,不是自性。

诸佛菩萨明心见性,不但决定不作恶,给诸位说,恶的念头都没有。不但没有造恶的念头,行善的念头也没有。为什么?习气断尽了。行善造恶是习气,我们讲「习性」,习惯成自然。这种习性,不是一生培养的,过去生中生生世世,无始劫以来养成的,养成一个习惯。不知道的人以为是天性,只有彻底觉悟、明心见性的人才知道,天性里头没有。从哪里来的?习性熏成的,「习染既深」,无量劫起了熏习。凡夫不能够作佛,不能够作菩萨,就是被这个习性障碍了。这里用「习染」,用得好!无量劫这种习气,染污自己的真性,于是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造罪的时候,有的时候自己知道,知道就是明知故犯;有的时候自己不知道,不晓得造作的是罪业。不管你知道,还是不知道,这里说如果追究它的根源是「一念差迟」。一念差迟就是佛家讲的「一念迷惑」。

为什么会迷?习染太深。世出世间圣贤,教我们改过,教我们回头。从哪里回头?从习染回头,这才叫真回头,彻底回头。可是回头也得有下手之处,《楞严经》上所说的「最初方便」,我们从哪里下手?这四个字,就是教我们下手的方法。这四个字,浅深都没有止尽。我们初学功夫浅,到菩萨地那个功夫就深了。恶要用力制止,也就是说要把它克服,要把它压住。压住什么?恶;恶念、恶行。不但是恶的行为,我们要控制住,不能造作;恶的念头都不可以有。恶念,不是无明,就是妄想。这些东西,害得我们生生世世,在六道里受苦受难。苦难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你自作自受,就是你起心动念,与自性不相应。如果与自性相应,自性里没有善恶,自性是清净的。所以不但是恶念伤害我们,善念也伤害。佛在经上讲得太明白了,恶念感得三恶道的果报,善念感得三善道的果报,三善道跟三恶道就是六道轮回。

禅宗常常教人,「莫思善,莫思恶」。这句话意思是什么?把善念、恶念统统断掉,这个时候你的本来面目就现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明心见性。菩萨示现在六道度化众生,确确实实善恶念都没有,所以菩萨「不住生死,不住涅盘」。善恶念都没有,就是不住生死;菩萨度化众生的手段方法,善恶事都有,不住涅盘。生死、涅盘两边都不住;两边都不住,就是两边都住。所以教化众生要看众生的根性,众生根性善良就用善法度他,众生根性不善就用恶法度他。菩萨度众生善恶事统统有;那只是事,没有心。事是教化众生的手段,不是目的。大圣大贤心地永远「清净、平等、觉」,是非善恶的念头已经断尽了,不同凡夫。我们凡夫无始劫这个习染,一时决定断不掉,古德常讲「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道理你要听懂了,你可以很快就觉悟了,可是你那个习气,不是一下能断得了,慢慢断。

断的方法,首先要把恶的念头、恶的行为控制住,不让它发生,不让它起来。念佛人,我们常常说的念才起,立刻就把「阿弥陀佛」提起来。第一个念不管是善念、是恶念,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用阿弥陀佛这个念头,把你前面的念头换过来,这就是『遏恶』。诸位要晓得,这个「恶」就是指念头,这是从根本上修。恶的行为,凡是对人、对社会、对众生,有不利影响的,这种行为都是属于恶的,决定不能做。「伤天害理」,你要是去做,极重的罪业。人造恶,无非是想自己得一点利益,这一点利益,说老实话很微薄。古人有个比喻,说你冤枉杀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罪,你把他杀掉,杀掉之后你就可以作皇帝。他也不干,宁愿不作皇帝,不肯冤枉杀一个人,这是有智慧。

人有罪了,自然有治罪的人去对付他,国家有法律制裁,我们不是执法的人,不是立法的人,看到人家造罪业,我们没有权力制裁他,这个道理要懂。立法的人、执法的人制裁他,那是不造罪业的。我们不是执法的人,他有罪,我们去惩罚他,我们自己就有过失。在这种情形怎么办?看他造作罪业,如果是他个人的,受害是他个人,受害是他的家人,随他去!如果他造作的罪业很大,受害的是社会,受害的是许许多多的众生,我们可以向执法的机关去检举,我们不可以去惩罚他,这是对的。佛法是教你用智慧,用高度的智慧,决不是感情用事,我们一般常说的合情、合理、合法,这就是佛法,这就是佛菩萨教导我们的。

一个修行人,修行是修正自己错误行为,叫做修行。修行没有止尽的,为什么?我们行为都有错误,有错误就要修正。等觉菩萨还要修行,为什么?他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过失,还离不开修行。到如来果地,过失完全没有了,这个修行功德圆满,没有什么行可修了。诸位要晓得,等觉菩萨还要修行,我们岂可以不修行?等觉以下的九法界众生,我们要认识清楚,我们今天从哪里修?我们是凡夫,在九法界里面,我们的地位很低,我们的业障习气很重,从「断恶修善」下手。我们善恶还不能断掉;换句话说,六道还没办法超越。在六道里面,我们断恶绝不落三恶道,修善可以得人天福报。这是小果,在佛法里面讲,不能比这个更小了。

批注里引用道家讲的,这一句话是道家的,《感应篇》是道家的;佛说「止恶行善」,儒家讲「隐恶扬善」,这是说三教的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说法完全相同。由此可知,我们见人之恶,要懂得隐恶,绝口不提。不但口不能言,最好不要放在心上,我常讲我们的心才会清净,你心里头有这些东西,你的心怎么会清净?心不清净,就不生智慧,你的心生烦恼。以烦恼的心来学佛,怎么学也学不像;以烦恼的心来研究经教,怎么研究也研究不通。所以从心底里面把它断掉,见人之善要赞叹,为什么?勉励大众行善。

昨天晚上我看到钟茂森居士,这是个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很难得!他是广州人,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前几年我在美国的时候,他听我讲经,听完之后他很受感动,发了九条大愿,「要孝顺父母」,他写出来给我看。现在博士学位拿到了,回家来探亲,所以昨天晚上讲经,我又遇到他。他带了他一家人,他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个姑妈来看我,他的爷爷八十岁了。这个年轻人难得,很不容易。他昨天又把他写的九条带来念给我听,我说好,拿给我,我给你放在我们《佛陀教育杂志》上发表;扬善,劝大家效法。中国古人常讲「忠臣出孝子之门」。他现在在德州大学教书,不容易。他何以有这么大的成就?从他这一份孝心,我们就明白了。了凡先生常常看功名富贵的人,看什么?看他的德行,德行太难得了。知识、技术算不了什么,德行难得。人有德行,一定诸佛护念,一定善神拥护。这个年轻人值得我们赞叹,值得我们表扬,是年轻人的表率,是年轻人的模范。今天晚上讲经,他一家人还会来。

所以这四个字,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不但是一生,生生世世,一直到如来地,都不能离开。永远记住,时时刻刻、在在处处,要知道断恶修善。今天时间到了,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七五集﹞

香港 / 档名:19-12-7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二十九段,这一段也只有一句:

【推多取少。】

前面教我们断恶修善,断恶修善如何落实?这一句就是真实的教诲。人要不能够相让,断恶修善就决定做不到,所以要懂得让,相让是美德。在中国古书里面记载,孔融四岁就懂得谦让,这是善根非常深厚。当然后天的教育,也占了决定性的因素。人皆有善根,这是我们不能否定的,他的善根淹没而不张,过在没有机会接受圣贤的教诲。

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明白这个事实真相,所以对于教育看得非常重,不但童年教育重要,实际上他已经把它引伸到胎教。当母亲怀孕的时候,她的心情、举止,对胎儿都会产生影响,所以儒家的教育是从胎教开始。怀孕的时候,做母亲的人,思想就纯正、就清净,真正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对于子女照顾的这才是无微不至。现在人哪里懂得这个道理?所以纵有深厚的善根,被这个社会风气习染,他的善根福德不能现前,恶的习气都被勾引出来,这才是真正社会动乱的根源,一切不安定的根本。

儒家、道家、佛家,可以说都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们在社会上有能力竞争,放弃竞争,有本事取得功名富贵,他也把这个完全舍弃了,过着隐居的生活,清贫的生活,乐于从事社会伟大的教育,真正做到奉献自己、造福人群。他们的眼光远大,不是看到这一世,看到往后生生世世,久远劫后,所以他们的成就,倍受世人崇敬。几千年来,提到这些古圣先贤们,即使在现前的社会,还是有许许多多人尊敬、赞叹、向往,向他们学习。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教学,文字虽然不多,义理非常丰富,非常圆满,字字句句都说之不尽。『推多取少』,就是断恶修善的落实。小注里面开头第一句就说得好,说「此句所指甚广」,理跟事都是深广无尽。他举一个比喻,兄弟分家、朋友交财,财务上的往来,要懂得谦让,这是美德。如果说争取,诸位要晓得,贪瞋痴烦恼就现前,这是佛家最大的忌讳。三毒烦恼,如果不能够遏止,果报在三途。所以眼前得的一点便宜,算什么?得不偿失。

朋友共财,更要相让。有一些同修问我,说朋友来借钱,我们要不要帮助他?我告诉他,你有能力就帮助他。但是要记住,借给他,就决定不要想他还来,这个朋友愈交愈厚。借给他,还想要还,还要讨债,好朋友反目成仇,这又何苦!所以借给他的时候,决定不要想他会还我,借给他就是送给他,就是赠与,你的心多安,你多快乐!他将来还你,很好,欢喜;不还你,决定不要再提。所以帮助人,事先要想到自己的能力,尽心尽力帮助人,养自己的厚道,后福无穷。

你能常常这样做,你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你办事,有很多人拥护,有很多人帮助你。你乐意帮助别人,因,种的因,别人帮助你是果报,种善因得善果,要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要知道相让。我们人生活在世间,实际上自己生活所需非常有限。古大德常讲,活在世间也不过是「日食三餐,夜眠六尺」,你就能安安稳稳、舒舒服服过一辈子。为什么不肯相让?

健康长寿最重要的因素,是心地真诚、清净、慈悲,这是健康长寿真正的因由,不是在吃得好,不是天天进补。诸位细细去观察,在历代帝王将相之中,那是大富大贵,他们生活条件富足,饮食起居讲求是世间平常人望尘莫及的,我们看看历史上几个长寿的?三十、四十、五十,死了的占大多数,活到七十、八十,非常稀少!反而不如民间的老农。农村里面,活到八十、九十、一百多岁的,我们常常听说。你再去看看他的饮食起居,粗茶淡饭。他为什么那么健康?为什么那么长寿?可见得健康长寿不是进补得来的,不是用医疗手段可以获得的。老农何以能够健康长寿?他心清净,他诚恳,他慈悲。懂得这个道理,生活起居一切随缘就好。而且饮食起居是愈少愈好,心愈清净,清心寡欲,自然就健康长寿。

他引用《遗教经》上一段话,这是佛说的,佛讲「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佛这句话,我们听起来不难懂;欲望多的人,贪心重。没有得到的想得到,所得到的又怕失掉,心理负担就太重了,烦恼太多了,患得患失。他为什么短命?原因就在此地。谚语有所谓「忧能使人老」,这话是古人经验之谈。一个人忧虑,操心的事情太多了,容易衰老、多病,寿命自然就不长。

从这些事实真相、这些道理上来观察,我们就晓得,儒家、道家、佛家这些真正聪明人,他们懂得养生,尽可能把忧恼的事情丢掉,身心自在。教化众生是他们的事业,虽然做这份事业,认真努力去做,但是决定没有希求。为什么?有求就有烦恼,无求无烦恼,多求多烦恼。教导学生,教导子弟,对学生、对弟子,决定没有希望。为什么?有希望就有失望。你能有成就,你的善根福德因缘好,我们看到欢喜。你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够接受教诲,还是造作一些罪业;他们看到点点头,习气烦恼太重。所以心里头痕迹都不沾,这才真正懂得养生之道。我们为社会、为人民、为众生,做一些好事;有缘去做,众生有福,我应当做,多做一点;没有这个缘份,众生没福,落得清闲自在。决定不是攀缘,我一定要做这样,那你就有忧恼,你就有欲望了。

诸佛菩萨在十法界,我们在经上读到,随类化身,随机说法。是不是他自己想到这个地方来教化众生?不是。如果想到,他是凡夫,他不是圣人。他怎么来的?众生有感,他是应来的;我们今天讲应邀、应聘。这个应是被动,不是主动。我们众生有感、希求,他就来了;众生要没有这个念头,不会来,他来干什么?他来,不是找麻烦?所以诸佛菩萨,连儒家、道家教学,或者是说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为众生服务,全是被动,决定没有主动;我要怎样怎样,我还要制造一个机会要怎样怎样,哪有那么多的事情?这种作法,这种念头,违背了自然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就是自性的性德。儒、释、道心地都是清净无为,无为而无所不为,那是感应。

我到香港来为大家讲经,不是我要来的,是你们想听经找我来的。你们既然想听经,我不来,对不起你们;你们不找我,我绝对不会来。往年,有一位雷太太,每年都邀请我,我每年到这里来讲一个月。雷太太过世之后,没有人再请我了,所以我有好几年没到香港来了。到香港回归,我来看看,过去在这里讲过十年,总有这么一段感情,所以香港回归,我到这边来参观一下。又遇到一些老同修,过去的老听众,来告诉我:「法师,你已经七年没有来了。」我说:「哪有这么长?」算算果然是七年。我说:不是我不来,你们没有找我;你没有找我,我怎么能来?于是同学有几位又来找我。你来找我,这是感;我来,这是应。我们跟释迦牟尼佛学习,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是主动的;主动的有烦恼,主动心不清净,完全是被动的。佛教导我们随缘而不攀缘,随缘是被动的,攀缘是主动的。所以这句话意思就深长。

佛又说「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这是佛教导我们,我们要怎样在这一生当中,过得很自在,过得很幸福。常言说得好,「理得心安」,道理明白,心就安了。道理明白之后,欲就没有,欲望就没有了。跟一切众生相处,他要的,我们尽量给他。他要名,名给他;他要利,利给他;他要财,财给他,跟众生结欢喜缘。我们所需要的,他不要;他所需要的,我们不要。他需要的是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这个东西我们不要,我们要的是清净心,清净心他不要,所以我们跟一切人相处没有冲突。世间人为什么处不好?利害冲突,彼此互相竞争,所以不能相处。我们跟一切众生,能相处得好。

现在你们看到,我跟许多不同的族群处得非常好,不同的宗教也处得非常好。什么原因?你们要的统统给你,你不要的,我要,所以决定没有利害冲突,我们才能相处这么好。我帮助大家,是我接受佛菩萨、古圣先贤教诲,这一生所得到的真实利益,我贡献给大家,跟大家分享这一份利益。如果你也觉悟,你一定也能够「推多取少」。我们生活所需极其有限,很容易满足。

我在求学的时候,那个时候大概三十多岁,三十二、三岁时候跟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师日中一食,每天吃一餐。我二十六岁学佛,那一年下半年,我把晚餐断掉了,佛家讲「持午」,我这样生活不少年。到台中跟李老师,李老师吃一餐,我就想这个对我来说不难,我也把早餐断掉了,我也一天吃一餐。吃到第八个月,我才告诉老师,老师问我:「你觉得体力怎么样?」我说:「体力很正常,没有什么不舒服的状况。」他把桌子一拍,告诉我:永远这样下去,一生不求人,生活容易。多欲就要求人,少欲不求人,古人讲得好「人到无求品自高」。所以我那个时候,一天吃一餐,吃了五年。

以后到台北去讲经,韩瑛居士邀请我住到她家里,她看到我每天吃一餐,她说:「法师,不行!这样将来你身体要是有什么问题,我们全家担当不起。」她说:你如果答应在台北弘法,你一定要吃三餐。我们想想,弘法重要,随缘,我就把一餐分做三餐。过去我年轻,一餐吃饭,这普通的饭碗,我一餐吃三碗饭,所以吃三餐,每一餐吃一碗饭。跟她相处三十年,蒙她的照顾,现在她往生了,再不会限制我了,所以我应该再恢复吃一餐。省事!省掉许许多多的麻烦。

所以生活所需愈少,我们贡献别人的就愈多,这是好事,对自己决定有利,对别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一定要懂得谦让。过去我跟大家讲过,人与人交往要懂得礼让、忍让,居于领导地位,要懂得谦让、谦虚,样样让人。我们与一切众生交往,没有利害的冲突,这里面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不会有任何的误会,就能真正做到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对于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一切众生的福祉,自然就能够圆满成就。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