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官的原名小说叫啥:《太上感应篇》讲解四(净空法师主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3:52:12
太上感应篇》讲解四(净空法师主讲)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管理员 www.510817.com www.25768.com

太上感应篇(第二七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27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积存诚,经文里面两句话: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这两句话,实在讲是做人学佛的根本。世出世间的圣贤教导一切众生,第一重要就是教我们有能力辨别善恶。佛法教学目标有三个层次,我们在讲经当中也常常提起,第一个阶段是教人「断恶修善」,第二个阶段是教人「破迷开悟」,第三个阶段是「转凡成圣」。它的根本在现前我们第一个阶段,如果我们对于善恶都不能认识,恶怎么能断?善怎么能修?所以有能力辨别清楚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就是佛家讲的开悟,真正的开悟了。可是这两个字,实实在在不容易搞清楚,我们要不在这上下功夫,佛法修学第一个目标,我们就很难达到。第一个目标达到,才决定不堕三恶道。

这两个字如何辨别?这本书里头就是一个标准,是一个很好的标准,从原理原则上来说,它把善恶这两方面说尽了。但是我们现代人粗心大意,即使将这篇文章念上三千遍,也未必有能力辨别善恶。所以恶不容易断除,善很难修积,道理在此地。我们念佛要想求生净土,这两个字都搞不清,那是迷惑。心里面迷惑,恶业还继续造,你口没有造、身没有造,你意在造,念念与恶相应,与善不相应,这样念佛对于往生就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印光大师一生当中,极力提倡《了凡四训》、《感应篇》、《安士全书》,他非常重视,在那个年代翻印流通了三百多万册,确实叫人惊讶!他为什么要这么作法?目的无非是挽救劫运,帮助念佛人平平安安的得生净土。古德常常劝导人「持戒念佛」,你把这三本书,分量不大,理解透彻,信受奉行,就叫做持戒,念佛才能往生。

《汇编》里面,批注说得多、说得详细,举出许许多多的例子来证明。这些事例,说老实话举不尽的,这里面所举的一些人,不过是万分之一二而已。如果我们留意的话,就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仔细观察,善恶果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心思细密的人了如指掌。我们有过失,什么过失最严重?还是自私自利,起心动念都为了自己的利益,使我们对于是非善恶蒙蔽,看不清楚,把断恶修善这样重要的教诲疏忽了。所以这一生纵然缘份不错,得人身,遇佛法,尤其遇到净宗殊胜的法门,可是在这一生当中依然不能成就,你说多么可惜!世间再没有一桩事情,比这个更可惜了,我们自己心里头要明白。

要怎么样才算是真正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它的意思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行是行为,行为佛法里面把它分为三大类:身、语、意。身体的造作,一举一动,身业的行为;口是言语;意是思想见解,你的想法、看法,这是意的行为。三业行为当中,最重要的是意业,起心动念。如果我们心念,念念为利益众生,这是善;如果念念为利益自己,这就是恶;利益自己,也还利益众生,这是恶中有善;利益一切众生,这里面还带着自己,这是善中有恶;都要能够辨别清楚,断恶修善你才有个入门之处。一定要晓得人生苦短,佛在经上常讲,「世间无常,国土危脆」,真正明白人,他会掌握着这个机会,抓紧这个缘份,断恶修善,积功累德。

善恶是三界之内,三界之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超越三界就不可能。诸位要知道,有一些没有念过书,不认识字,好象什么道理也不懂,临终念佛能够自在往生,不说过去,说现在。现在还有不少人,我所听到的总有几十个人,临终的时候预知时至,清清楚楚,站着往生、坐着往生,瑞相希有。好象看他们,对这些道理都不太清楚,实际上,人家已经万缘放下。你再仔细去观察他,他心地一片慈悲,真的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了,所以才有这个瑞相。如果带着有一丝毫自私自利的念头,往生也有,这样的瑞相就没有了。感应这桩事情,微妙之极,我们要细心观察、细心体会,认真努力的奉行,对自己决定有好处。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自己在行善,以为自己已经离开恶业,这种错觉常常见到,普遍的存在。尤其是现代这个社会,各个阶层,真是古人所谓的「积非成是」;大家都错了,大家都错就对了。在世法里面,也许勉强可以这么说,可是在因果、在佛法里面决定错误,不是大家错了就对了,因果不会饶过你的,天地鬼神不会饶过你的。

批注里面举的例子很多,譬如说财,财的正用是帮助社会,尤其是苦难的众生。我们看古往前贤,他们是怎么样面对着这个问题。你积财的多寡,是你所修的福报。一个明白人、觉悟的人,只取所需,自己所需要的。而且一个有慈悲心的人、有爱心的人,自己的生活都非常节俭,多余的财富都能够帮助别人。社会人士尚且如是,何况学佛的?但是世间学佛的好人也有,譬如说修财布施,像印光法师,印光法师一生印经布施,在那个时代。现代比过去进步多了,除了佛经之外,有录音带、有录像带,现在还有CD跟VCD,都算是流通佛法的工具,佛弟子称之为法宝。印光大师接受四众弟子们的供养,供养的钱自己一分都没有用,专门来做这个事情,一生就做这一桩事情。

他做的方式很好,我想流通的办法不是他老人家订出来,一定是他下面人订出来。他流通有完全免费赠与,对于那些没有力量买书的人,生活比较困难的人,完全免费;生活稍微富裕一点的人,他收半价流通;很富裕的人,他是成本流通;半价是成本的一半。由此可知,成本流通,他也不在那里去赚一分钱。为什么是这个作法?其目的不外是,这是一个种福的机会,给你种福的机会,不让你错过,是这个意思;决定没有在这里,说有赚钱。现在有些信徒,有这种错误观念,我们把赚来的钱做成本,再制作、再印刷流通。这个念头,你们说对不对?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世俗的眼光,做生意买卖这个概念是对的,佛法里面是不对的。

佛法里头,诸位要知道,财用是用不完的、用不尽的,你何必要赚这一点小钱?佛法后台是诸佛如来,那个福报世间没有人能够比。诸位都不必看别的,你只要冷静看看我这一生所做的,我从来没有去卖过一本书,别说成本,成本百分之一我也不收,你看看钱愈来愈多,书愈印愈多,这不是很好的证明吗?居士林,你们在那里,每天三餐饭,还两道点心,每天五次供养。现在我看吃饭的人愈来愈多了,李居士告诉我,每天平均吃饭的人有八百人,我看现在一千人都不止。没有问人家要一分钱,愈吃愈多;我们这些佛法流通,愈流通愈多;三宝威神加持,不可思议。如果我们连这一点信心都没有,我们就错了。

所以讲到文里面,『不履邪径,不欺暗室』,「邪」跟「暗」意思很深很广,非常微密,我们要能够体会得到,要从微密的地方去做起。真正的善行,真诚的善心,为佛菩萨工作,为一切苦难众生服务,自然能得佛力加持,自然得到天龙善神帮助。我们把佛法介绍给一切苦难众生,希望这些众生都能因此而得度。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二八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28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修学的根本,就是如何真正做到诚敬之心,对于是非、邪正、善恶,要有很清楚的辨别。这桩事情本来就不容易,古时候有很好的教育,虽然古代学校并不普及,但是作父母的都会教导儿女,责任感跟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一般都非常重视;社会的风气淳厚,普遍的存在着伦理道德的概念。而中国古时候圣贤人的教导,我们在《五种遗规》里面可以看到,现在送给诸位的《礼记菁华录》,这里面也能够看到。可是民国以来,古时候教学的理念被否定,普遍的接受西方人的观念,西方人是个功利主义,对于伦理道德他们认识不清楚,中国受这个影响很大。于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从小没有人教,没有人讲,社会也不注重、也不提倡。无始劫以来的烦恼习气,这是在里面,五欲六尘在外面诱惑,怎么能不动心?怎么能不起念头?这个环境当中,真正不起心、不动念,那就不是凡夫了,这个人决定是佛菩萨再来的。如果是凡夫,不可能。所以这桩事情,只有少数读古书的老先生们偶尔还谈谈,佛门里面老和尚讲经说法,也偶尔提到一些,往后就很难讲了。

从这个现象,我们真正体会到,世尊为什么法运有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一个阶段不如一个阶段,每况愈下,这个原因我们总算是明白了。善法没人教导,实在是不是没有人教,没有人肯听,没有人肯学,没有人肯接受。所以诸佛菩萨帮助众生,必须要用另一种方式。这种方式,那是极高度的智慧,而且是难度高,效果也不大,这就是「四摄法」里面的「利行」、「同事」,真正是慈悲到了极处。我们今天所做的事业,就是继承这个理念,继承这个道统,舍己为人,这是就世间一般人的理念来说,自己要做重大的牺牲,远离名闻利养,远离五欲六尘,为什么?为求一切众生的幸福。

这几年我们在各地方讲经说法,把总题目采取北师大老师们提出的两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确实就是菩萨心、菩萨行。师是表率,范是好样子,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能不能跟现代世间人做个好榜样?要为别人做好榜样,自己一定要遵守伦理道德,要遵守圣贤人的教诲。所以经要熟读,理要深思,然后将圣贤的教诲落实。世间人可以过富裕的生活,可以享受世间人所谓的乐趣,这个乐趣的后果如何,有没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们想到了。如果这种享受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诸位要知道,这个享受是短暂的,佛经里头有比喻叫「刀头舐蜜」,不值得的。所以诸佛菩萨为我们的示现,都是示现苦行,很有道理。示现苦行的目的,给诸位说,是为了末法时期的众生。佛在正法时候,就给末法时期众生做好榜样,告诉我们唯有过这种生活、这种行持,我们的德行才能保得住。

欲不可纵。古人讲,情欲从极微之处生起来。刚刚生容易控制,净宗的祖师大德教给我们,一念「阿弥陀佛」,就把这个微细的念头打掉。要知道利害得失,这在经上常常跟同学们说,我们无量劫在生死里头流转,求出无期,苦不堪言。这一生遇到佛法,遇到佛法里面最殊胜的净宗法门,这就是说明在这一生当中,有机会超越六道轮回,有机会脱离十法界,这个机会遇到不容易。遇到之后,我们能不能脱离?关键在一念之间。这一念要保住,念念觉悟。为什么教你念佛?念佛就是保住念念觉悟。念佛的人多,成就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什么多数人不能成就?他不知道利害,利害得失他没搞清楚,所以他的念头还是系在五欲六尘上,不能彻底放下,这样把一生的机会错过了,非常可惜!为什么天天要读经,天天要讲经?实际上道理很简单,就是怕我们忘掉,就是怕我们一时大意,又把事情做错了;天天讲。

我们培训班人数虽然不多,我们继承诸佛菩萨的使命,把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介绍给一切大众。我们要想帮助别人,首先自己得搞清楚、搞明白、搞透彻,才有能力帮助人。这个事情,佛家常讲,这是「无量功德」。如果我们自己不明白、不透彻,怎么能帮助别人?所以天天讲,天天研究讨论,还压不住自己的烦恼,这才晓得自己烦恼习气是多么的深重。这个时候怎么办?再努力,锲而不舍。我们培训班的同学,比一般学佛的人,这个缘要殊胜得太多了。我们每天都很认真努力在做,李木源居士非常发心,杨厝港这个道场,他们学校没找到地方,现在还不能搬迁,我们一时不能使用。他急着培训班第五届一定要办;昨天告诉我,把我们会所对面杜氏宗祠第二层楼租下来了。我昨天去看,场所很好、很理想,每个月租金是两千六百块钱,不算贵,就在我们对面,照顾非常方便。第五届,我们可以收三十位学生。尔后中国到这边来参加培训的学生,一律由北京「中国佛协」指派,我们不招生。新的同学来了,我们的研究讨论一定要加强,时间也要长,全心全力把这桩事情做好。

如何教学?我要跟你们同学们在一起来研究讨论。我们采取辅导的制度,华严班的同学们,每一位同学辅导两个初学的同学。练习讲经的场地不够,我们还要另外去找,多找几个讲经的场地,分开来实习,希望在短时间能够收到成效。我们所传授的是讲台的技术,我所给诸位同学提示的,德行比技术还重要。这是早年我在《内典》修学要领里面说过,德行占百分之九十,技术充其量不过占百分之十而已。德行的修养,一定要靠自己,这桩事情别人帮不上忙,这些技巧别人可以帮助你。修养自己的德行,经论里面说得太多了。大家现在读《无量寿经》,《无量寿经》自始至终每一品都说到;说得最多,说得最具体,是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这一些教诲,在佛法里面叫「行」法;佛法有四大类:「教理行果」,这是行法,行法一定要落实,修行的方法,如果不落实,那是白说了。不落实,决定得不到受用。唯有落实之后,你才能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那是「果」。所以「教理行果」虽然说的是四桩事,实际上是一桩,一而四,四而一。《感应篇》底下一句教给我们:

【积德累功。】

小注里面第一句话,就给我们解释什么叫德?什么叫功?存心是德,落实在事相上这叫功。所以德不积就不厚,功不累就不大。我们看诸佛菩萨,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他们所做的这四个字包括尽了,他们所做的就是「积功累德」。为谁积功?为谁累德?为一切众生,不为自己,这才真正是大德大功。我们要效法诸佛菩萨,诸佛菩萨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了解一个事实真相,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自己,所以他才做。我们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才有妄想分别执着,只顾一身,不顾大众,总以为一身跟大众是两回事情。只知道自利,不知道利他,不晓得利他是真正的自利。自利,实实在在是自害,只有利他才是自利;自利之害就是六道轮回,就是三途恶道。

这一部《感应篇汇编》里面内容非常丰富,批注引证,这个本子也是经过好几代不断的增加。今天我们看的这个本子,相当完善的本子,多读,多想想,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佛、学菩萨从这个地方学起。我们的心像不像菩萨?我们的行为像不像菩萨?常常想着。起心动念立刻就知道,我这个念头佛菩萨许不许可?我这个话该不该说?我这个事情该不该做?这是个标准,《感应篇汇编》是最低的标准,学佛就从这个地方学起。印祖一生极力提倡,道理就在此地。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二九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29

诸位同学,大家好!《感应篇》在:

【积德累功。】

这一句,《汇编》批注第一段里面,有几句话很重要。人都喜欢做好事,也都期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有所建树,有所成就;而往往都是自己因循苟且,不能够奋发而堕落了。所以此地教导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订一个期限,必须在这个期限之内完成,这样子才有进步。譬如读书,我这一部书要用多少时间把它读完,这样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是无限长的时间,人心就涣散了,精神意志就不能集中,所以许许多多人失败是这个原因。所以学,它有学期,有期限的。我们上学念书也是如此,你念大学四年的期限,你要把它念完,这才能毕业。世出世间一切事,都要立一个期限,如期完成。『积德累功』也是如此,一天能做一件善事,三年就可以完成一千桩善事,这所谓是「日行一善」。如果能够精进努力,希望每天多做一些善事,像了凡先生最初发愿做三千桩善事,十年才完成;第二次发愿,行三千桩善事,三年就完成了。这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期限。

在佛法里面,念佛法门是克期求证,经上给我们举的例子,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大乘经往往讲的十日、百日,百日就是三个月,这样才见到显著的效果。净宗,诸位常常听到佛七的法事,有七天,实际上佛在经上讲的七天是七昼夜。我们现在七天念佛,依旧感觉到非常的松散,原因就是没有完完全全做到,不是七天七夜。七天七夜专心一致,一定会有感应,会有成就。要真正把万缘放下,功夫才能够得力,稍稍有一点夹杂,功夫就不得力了。今天有个同学证旸师,他问了个问题,他的问题就是说在念佛堂里功夫不得力。他没有仔细去反省,不得力的原因,大部分都是夹杂,再就是疑惑。现在因为讲堂天天讲经,疑惑问题不大,夹杂的问题大。只要有一丝毫的夹杂,心里头没有放下,就有许多障碍,我们讲的魔障,魔障现前。彻底放下,在念佛堂里面七天七夜,如果能像袁了凡那个样子,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你这一句佛号念到底,哪有功夫不得力的道理?所以要放下,放不下我们吃亏就大了,所以要发勇猛心,真信心,精进努力。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地方劝导我们不要吝财,要欢喜布施。布施就是把吝财这个念头放下了,欢喜布施。不要怕别人讥笑,我们就怀疑了。有一些人不明了这个道理,这种讥笑是属于误会,有一种人是属于嫉妒有意来障碍、来破坏,无论他是什么样的存心,用的是什么心,我们一概不予理会。我们所依据的是经教,是佛陀的教诲,依教奉行。到我们真正有成绩拿出来的时候,这些人自然惭愧了。所以绝不怕别人讥笑,动摇了我们的信心,更应当努力的奋发。实在讲,菩提道上最大的障碍是私欲,自私自利,爱欲、嗜好放不下,这才是我们真正的障碍。我们要常常反省,我们这个障碍究竟在什么地方?找到之后,要彻底把它放下,要有个勇猛心来对治,我们菩提道上障碍就减轻了。

佛经里面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遇到佛法机缘相当不容易。自己一个人不能克服自己的烦恼,所以古大德提倡共修,共修是依众靠众,靠大众来勉励自己,来警策自己,这是个对治的好办法,所以才有大众在一起共修。澳洲布里斯本的净宗学会,下个月七月十八号,开始打十个佛七,七十天。这七十天的佛七,我们是日夜不间断,每天二十四小时念佛,这样念七十天,最近他们在积极筹备。佛七当中除澳洲当地,各个地区有念佛同修来参加,也有从新加坡去的,从台湾去的,从香港、从美国去的,我们欢迎,真正发心,一切放下好好的用功。

批注里面有几句话,我在这里念一念大家听听。他说「不要空为美言而实行不副」,希望我们都能够说到做到,要有恒心,要始终如一。许许多多的人,开头还不错很象样,但是时间久了,就懈怠了,就放逸了。我们不避嫌疑,也不避冤枉,不因循,不间断,世出世间法,诸位都要晓得,所谓「好事多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时代,末法时期我们在经典里面读到,世尊当年在世的时候,魔王波旬就跟佛陀说得很清楚。魔有意要破坏佛法,用什么方法?末法时期魔王叫他的魔子魔孙都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佛法。世尊听了这个话之后流眼泪,一句话不说。所以我们今天要想真正用功,真正修行,障碍的人很多,包括我们佛门自己的人。自己人是谁?我们晓得是波旬的子孙,他们出家不是为别的,就是为了破坏佛法的;我们心里清楚,心里明白。佛告诉我们,对于这些人要用什么态度?「默摈」,默摈就是不理会。我们自己用我们自己的功,不理会他就好。

不因循、不间断,不求名、不求利,老老实实,也不求果报。凡是遇到一切利益社会的事,利益众生的事,我们很认真努力去做。有的时候还要委屈婉转去做,避免障碍;近代的大德教导我们,低姿态去做。为什么一桩好事,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事情,还要低姿态去做?避免一些嫉妒障碍。我们最近发心帮助澳洲那边一个老人院,这个事情没做成功,什么原因?障碍的人太多了。这是我们自己的疏忽,如果当时低姿态来做这种事情,这事情就做圆满了。这是给我一个很好的教训,也真正证实了「好事多磨」,我们有很深的体会。细细想想古圣先贤的教训,真是大学问,真实经验之谈,不能不读,应当依教奉行,要认真的去学习。

在古代中国民间都晓得有一个窦燕山,《三字经》上有,「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这个人是五代时候的人,他在三十岁的时候都还没有儿子,这在古人就生烦恼了,结婚多年没有小孩。有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到他的祖父告诉他,他说:你命里头没有儿子,而且会短命;就教他:你要修善,要积德、要累功,要修积功德。他自从在梦中祖父教导之后,他就非常认真努力,命里没有儿子,以后有五个儿子,这是求得的。就像袁了凡先生一样,袁了凡先生命里头没有儿子,以后他有两个儿子,证实了「有求必应」,这才是求得。所以求,要以善心善行,要以真实功德做求的本钱。你没有善心善行,没有功德,你拿什么去求?决定不是在佛菩萨面前天天磕个头,烧几支香,供一点香花水果,就求到,没那么便宜的,一定要认真修行。

「有求必应」这个道理,是因果的道理。所谓是「种善因一定得善果,造恶因一定有恶报」,因缘果报,丝毫不爽,所以「有求必应」是这么一个道理。佛法也不能违背这个道理,佛教导我们求,都是教我们发心,发菩提心。教导我们去做利益一切众生的事业,不要去做利益自己的事情,这样才是真正的断恶修善。为自己利益是恶边事,为社会、为众生那些利益,那才是善边事,断恶修善的意义我们才能体会。能够损己利人这是大善,果报不需要求,自然现前,善因善果。如果我们所作所为,对社会、对众生是不利的、是有害的,对自己是有利益的,眼前你虽然得到一点小利益,大灾难就在后面。最大的灾难,是死后三途的苦报,决定不能够避免。这些道理,现在人懂得的愈来愈少。这些事实真相,佛在经论里面虽然说出来,现代人展开经卷看看,笑笑这是迷信,他不能接受;等到自己死了以后堕落三途,那个时候后悔来不及了。所以「积德累功」,世出世间的圣贤都是这样教导我们,我们应当相信。相信的人,奉行的人,有福!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三十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30

各位同学,大家好!前面讲到:

【积德累功。】

在《汇编》解释里面,引用了《了凡四训》里面「积善」的一段话。这一大段,过去虽然讲过很多遍,还是要常常讲。为什么?虽然讲过,我们没有做到。为什么做不到?我们要多想一想,要把做不到的原因找出来,把做不到的原因消除掉,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眼看着我们前途一片黑暗,就要走向三途,要走向地狱。这一些都是事实,而我们往往把它疏忽掉了,我们没有走菩提道,我们是走三恶道,所以这一番开示就非常重要了。节录的文很长,我们只采取辨别善恶的几条,跟大家再一次的来研究。

《了凡四训》里面讲,「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端就是端正的行为,曲就是不端正的行为;「有阴有阳」,阳是你行善大家都知道,受社会大众的赞叹,阴是你做的善事没有人知道,天地鬼神对你的报答非常丰厚;「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他说了这么多,帮助我们辨别。「善恶」两个字看起来好象很容易,实际上很难辨别;所感得的果报,吉凶祸福,非常微妙;前面我们读过,正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一个人一生、生生世世就是一个因果报应;一个家庭、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今天我们讲到这个地球、这个世界,诸位细细去思惟观察,又何尝不是因缘果报?所以佛家用「因果」两个字,概括了世出世间一切法。不但世间法是因缘果报,出世间法也不例外,经论里面常讲「佛法因缘生」。透彻因缘果报的道理与事实真相,这个人就是佛,就是菩萨。对于这个事实真相,迷而不觉,这个人就叫凡夫。

了凡先生就他自己一生修学的心得,写了这十条提供我们做参考,我们必须要细读深思,奠定学佛做人的根基,善莫大焉。他有几句话说得很好,「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业,枉费苦心,无益也」,这几句话说得好,这是真实的教诲,是他自己一生真实的心得。你想断恶修善,你对于断恶修善的道理不够透彻,不能明了,往往自己以为是做了好事,其实是造业。这种现象,古今中外时时可以见到。尤其是近代,近代人不读古书,我们要晓得,古书上的记载是历史的经验,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经验,它的差误不大,可信度很高。如果我们凭借自己一生的经验,你一生也不过是几十年的经验而已,比起人家几千年的经验,差远了。往往是自以为是,自以为善,造作感召来的灾祸,自己不承认;这是天然灾害,一下就把这个责任推出去,好象与自己不相干,自己是个大善人,不知道自己造孽。

我在讲席当中也常说,世间吉凶祸福谁造的?觉悟的人晓得是自己造的,迷惑的人把这个责任推给别人,与我不相干。觉悟的人知道是自己造的,自己没有做好,自己疏忽了。尤其是在今天,我们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足为世人做好榜样,这就是自己造孽,我们做得不够好。诸佛菩萨示现在这个世间,也是这么感叹,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不能感化世人;佛菩萨将责任归自己,成就自己的大德。为什么佛菩萨不能度世人?佛家常讲末法时期「法弱魔强」,魔也做种种示现。魔以种种诱惑,世间人烦恼业习深重,迷惑颠倒,认假不认真,魔投其所好。魔教人什么?教人贪瞋痴,教人自私自利。佛的教法恰好跟这个相反,世间人难接受,这是我们现前的事实真相。佛家也常说「佛不度无缘之人」,众生不能回头,佛没有能力帮助他;真正肯回头,佛才能帮助他。不肯回头,佛还是做种种示现,依旧是苦心的启发,希望他回头。这是佛家的大慈大悲,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

他在真假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过去有些念书人,去看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以前读书人,多多少少都会涉猎佛家的经典。他们向中峰禅师请教,佛家讲善恶,讲「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他说现在看到有人行善,可是家道很衰;而有人作恶,家业非常兴旺。他说看到这些现象,佛家讲善恶报应,假的不是真的。中峰禅师回答的几句话很好,他说:凡夫,你的情识没有断干净,烦恼习气你都还在,智慧没开,道眼未开,把善当作恶,把恶当作善,这种颠倒是非,往往有之。而自己不知道反省,不晓得回头,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爷不公平,没有报应,这个错了。中峰禅师这个说法正确。

「善恶」两个字,好象我们大家都认识,其实不认识。几个人真正懂得善恶,真正懂得善恶的人,才会断恶修善。今天他没有办法做到断恶修善,这两个字不认识。这两个字的意思深广无际,你能懂得多少?于是这些学生们就问中峰禅师:你的看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中峰禅师就问他,他说:打人骂人是恶,赞叹人、礼敬人是善,你说对不对?他们都点头,是,对。中峰禅师讲:错了,你只是看在相上,现相上,你没有仔细观察。如果这个人是真心爱护他,打他骂他是叫他回头,那打他骂他是善。赞叹他、礼敬他,如果是巴结他,有求于他,贿赂他,那是恶,不是善。单单从外表形式上你看不出来,你要深一层的去观察,你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贪财、妄取这是恶,廉洁、有操守这是善,从表面上看。中峰禅师答复摇头,未必然也。善恶有个标准,不算是很高的标准,是个普通的标准,我们要晓得:凡是有益于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众生,就叫善,只要是有益的,打他骂他也是善;凡是有益于自己的,就是恶。巴结人,谄媚人,那一种礼敬是恶。为什么?求自己的名闻利养,是为私,不是为公。

世间人往往只看表面,没有看到用心。世出世间圣贤都教给我们怎样用心,如何能存好心;这个心是利益众生,利益社会,利益别人。念念要存这种心,你的行就善了,如果念念为自己,这个心就是恶,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做种种好事还是恶,谚语所谓是「沽名钓誉」,不是真善;死了之后还是要入三途,人天都没份。这个道理我们不能不知,人天要是没有份的话,诸位想想,你还能生极乐世界吗?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大善,经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那个地方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只要心真意诚,放心大胆做去,不要有顾忌;我好心做这桩事情,那个钱被别人乱用了。事情没做成功,那是他的事情,那不是我的事情,各人有各人的果报。

前一个时期,我从澳洲回来,李会长告诉我,福建有一个寺庙,和尚为了贪财,老和尚身上有钱,把老和尚杀了,盗取老和尚人民币三十万逃走了,逃到北方去了;可是没有多久,这个人被抓回来了,抓回来之后当然是死刑。这个寺庙,这些钱财是我们这边谈禅老法师布施的,是给他建寺用的。谈禅法师知道这个事情,点头,罪有应得,各人是各人的果报。谈禅法师发心建寺,纯善,没有一点恶意恶心;你们见财起意,杀人窃盗,那是你们的罪行,决定不是谈禅法师有意陷害人。这里头一些善恶果报,我们要清楚。何况谈禅法师送这些钱的时候,就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布施给你是我的因果,你们自己的造作,将来所受的果报是你们的因果。这个话讲得这么清楚、讲得这么明白,各人有各人的因果报应,谁也代替不了谁。

所以念念为利益众生,这个心是善心、是好心,决定没有私欲在其中,决不求报答,这是真善。而且行善没有条件,无条件是真善,有条件是假善,不是真善。今天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做一点好事都附带很多条件,所以果报不好。凡是无条件的布施,无条件的供养,自己心地清净,无为而为,果报厚,福报大。这些理,佛经里面讲得多,儒家、道家讲得也不少;这些事,古今中外,如果我们冷静一点、客观一点,在现实环境里面,你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真正要想行善,要在心地上做功夫,《无量寿经》的经题好,「清净、平等、觉」,起心动念与这五个字相应,言语造作与这五个字相应,是真善。如果与这五个字相违背,善就不真、就不纯。如何能与这五个字相应?这是我们要明了的、要学习的,不仅是在菩提道上奠定了根基,在做人的道理上,这也是根本。所以这两个字,我们不能不多用一点时间来讨论。我们依了凡居士这个纲领,做一番研究的功夫,以这个为基础,再推而广之,断恶修善,积德累功,可能会收到一点效果。要不细参深究,恐怕我们把「善恶」两个字搞颠倒了,造一身的罪业,自己还以为在修善,那就大错特错了。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三一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31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讲到《了凡四训》里面所说的「善有真假」,我们介绍过了。第二个「善有端曲」,端是端正,曲是委曲。什么叫做端正?实在说,一个觉悟的人、明白人,他的善恶标准,跟我们世间人不一样。而实在讲,善恶标准差别很多,从佛法里面来说,「四教」差别就不相同。在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级;换句话说,就有五十一种不同的标准。世出世间圣人,给我们讲的多半是讲原理原则,这些话里面意思很深很广,要细心的去体会,要在生活里面去实践,从实践当中你会有更深的观察。然后才晓得,古圣先贤典籍之中,字字句句含无量义,才能够体会佛所讲的一切法博大精深。说到端曲,这里面说了几个原则,非常重要。你的心正,你的行就正;心不正,做出那个样子,怎么做也不正,也是弯曲的,所以根源在心地。了凡先生给我们提了三个原则,第一个「纯是济世之心」,我们有没有?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念念为众生,特别是为苦难的众生。

现在世间灾难,一天比一天多,一天比一天严重。灾难是怎么形成的?固然说共业所感。共业又是怎么形成的?我们中国古圣先贤所谓的「失教」,失去了教育,没有人教他。没有人教他,当然他就随顺烦恼,随顺私欲,这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从来没有想到过别人,这个业造得重。我昨天在此地报纸上,我很少看报,偶尔看一个标题,是台湾堕胎今年有四十万次,去年是三十二万,增长八万次,这个不得了。堕胎在佛法里面,佛所讲决定堕地狱,杀人罪。你就晓得一年杀四十万人,去年杀三十二万人,这些冤魂、冤家债主在社会上扰乱,你的社会怎么会太平?怎么可能安定?鬼神在作乱,太可怕了。

这确确实实我们没有尽到教学的责任。古时候,家里面有父母教诲,在学校里面有老师教导。古时候的教育跟现在教育不一样,现在的教育是传授技术能力,是传授这些,是技术工艺。古时候的教育是教你怎么做人,教你怎么处世,教你如何过一个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但这一生享福,来生还享福,生生世世不失福报,这是古人的教育。我们看看,现代教育教的是什么?只图眼前一点点小利,不要说来生了,来年的利益都不知道,都没有顾到。这样的人生,诸位想想有什么意思?每一天造作极重的罪业,将来的前途是在三恶道。恶道的状况,诸位经典念得很多,经典上决定没有欺骗人的话。《金刚经》上说得好,「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句句真实。我们有没有觉察到地狱的可怕,恶道的恐怖,眼前这一点便宜算什么,眼前吃一点亏又算什么,要多想一想前途。所以圣人教导我们「积德累功」,积德就是存好心,累功就是说好话、行好事,好就是善,念念要存一个利益社会、利益众生、利益别人的心。如果有一念为自己,就不善;这讲端曲,那就是曲,不是端。要存这个心,要做这些事情。

第二,念念要有一个真正爱护别人的心,像慈母爱护他的子女。特别是在童子两三岁的时候,父母爱护,父母照顾,能不能将这种爱心,扩大到爱护一切众生。说实在的话,现在作父母,爱护儿女的心比不上过去。因为现在父母多半自己都有职业,都有工作,往往将子女委托给家里雇的佣人去照顾。诸位想想有没有爱心?谈不上爱心。将来儿女长大有没有亲情?亲情要打很大的折扣。印光大师在《文钞》里面,极力的主张,妇女她最伟大的事业,她对于一切众生,对于国家社会,对于民族,最大的贡献就是照顾子女,全心全力照顾、培养他,你的子女贤慧,你的子女明达,就是国家社会的栋梁。怎么培育的?母亲培育的。印祖说,现在妇女最伟大的事业她不去做,她放弃了,她在社会上找个小工作,这叫颠倒。所以圣贤人是非的标准,跟我们世间人确实不一样,他看得远、看得深。

母爱、亲情是从小培养的。儿童感化在一个人一生过程当中,最深刻的一个阶段,千万不要以为小孩子无知,你就错了,你这个想法、看法完全错了。他虽然小,一岁、两岁,甚至于还不会讲话,他看在眼里,听在耳里,所谓「少成若天性」。现在社会夫妻离异的太多,没有儿女那还罢了,有儿女,这对于儿女是最大的伤害,产生最不好的印象。他不晓得离婚果报之可怕,他没有对社会、没有对世界安全负责任。古时候,我们有听说结婚,从来没有听说过离婚,没听说过。所以那个社会安定,长治久安,道理在哪里?道理在美满的家庭,所以才有安定繁荣的社会,才有富强的国家。现在没有人教了,没人懂这些道理。偶尔看看古书,说这个东西过去了,不合时宜,应该淘汰。这些东西淘汰,我们现在受的是什么?天灾人祸。世间有许多人说世界末日,舍弃圣贤的教诲,世界末日就现前了。所以有真正爱护别人的心,真正照顾别人的心。

第三是讲诚敬。纯是真诚、恭敬心,这是端,你所行一切善业与圣贤相同。如果与这个相反、相违背,没有诚意,没有敬意,没有爱心,没有一个真正济世帮助别人的心,所修一切善法都不端。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我们根本没有受过这个教育,从来没有听人讲过,已经被习俗感染了,积非为是,今天听了这个说法觉得很奇怪。你过去世有善根福德,听到觉得没错,可是依旧做不到。做不到什么?看看社会大众不是这个作法,我要这样做,那我不就吃亏了,一点亏都不肯吃。为什么不肯吃亏?自私自利的念头太强了,念念是把自己利益放在第一位。诸佛菩萨、世间贤圣,是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跟我们恰恰相反。人家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自己愿意吃亏,愿意牺牲奉献,这是佛菩萨。这个作法不吃亏,后福无穷。你今天占别人一点便宜,眼前好象得一点利益,后面祸患无穷,必堕三途。堕三途容易,离开三途可不容易,你长劫轮回,长劫受苦。

第三讲「善有阴阳」。阴阳好懂,你行善别人都知道,这是叫阳善;你作恶,把恶事隐瞒,尽量掩饰,不让人知道,这个恶叫阴恶。我们要是干些阳善阴恶的事情,那不得了,三途里面最苦的地狱果报,干地狱事。所以圣人教给我们,要隐恶扬善,要积阴德。做一切善事,不必让人知道,这个善才积得厚,果报殊胜;造的恶事,应当要让人知道。佛教给我们「发露忏悔」,一丝毫都不隐瞒,完全说出来,受社会大众的指责,指责就是果报,报掉了。恶报掉了,善藏在里面,这个福多厚。可是世间人恰恰跟这个相反,做的坏事隐瞒,好事恨不得大家统统知道,各个赞叹他,一报就完了。所以善积不住,恶积的非常坚牢,他将来要受什么果报,这不必说就知道了。

佛教我们忏悔,孔老夫子教我们改过,宗教里面也教给我们忏悔告解;我们对于这些教诲,里头真正的意思不懂。如果你懂得,就像我们在《华严经》上所说的,你真正了知,你就会依教奉行。你还做不到,这个道理与事实真相,你不了解、不明白,依旧还做糊涂事;别人给你指出,你还不服,你还要狡辩。佛法也顾到人情面子,接受别人批评,佛指定了一个日子,夏安居圆满的时候,「自恣法会」。在这个会上,可以接受任何一个人指责你的过失,但是在平时都是叫你自己忏悔,没有别人说你。其实别人说我们,好!帮助我们求忏悔,那是真正的善知识。可是有几个人愿意接受别人说自己过失,不但收不到正面效果,反而结了冤仇,所以世间人互相见面,只有赞叹,没有说过的。所以从前说过,谁?父母、老师,他有责任教导你,看到你有过失,他给你说。同学当中都很少说过失的,何况外人,不愿意跟人家结怨。佛法里面只有「自恣」这一天,一年当中只有这一天。所以我们要明了、要知道,善要怎么积,功要怎么样去累,如何断恶修善,成就自己真正的福德身,你的生活就幸福、就自在。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太上感应篇﹝第三二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32

诸位同学,大家好!在

【积德累功。】

这一句,《汇编》里面,引用《了凡四训》所讲的「积善之方」。一个修行人,修行人就是立志要做一个好人,把不好的行为修正过来。要真正达到这个目标,首先对于善恶要有能力辨别清楚。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接着下面讲,还有是、还有非,还有偏正,还有半满,你要认识不清楚,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这种事常常有,很可能就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自己一生希求的是断恶修善,而实际上所做的是断善修恶,恰恰相反。这是佛在经论里,我们常常看到,世尊很感慨的说「可怜悯者」,这些人真正可怜,连个是非善恶都辨别不清楚。李老师过去说得更令人深省,不但是邪正是非你没有能力,利害摆在眼前,你都不认识。所以造业,受极苦的报应。

宇宙人生、天地之间的事,不但佛法说得清楚、说得透彻;世间善人,世间的圣贤,也说得不少。他们说的这些是不是真话?自古至今,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中国的历史是相当完整的,从夏商周三代一直到现代,都有详实的记载,我们称之为信事,可以采信的。尤其是对于因果报应的记载,更是详实。从这些事实我们也证明,佛菩萨、古圣先贤的教诲,真实不虚。

善恶里面论是非,古人有个标准,他说「不论现行,而论流弊」,这个眼光就看得深,就看得远了。到底是善是恶,不是看表面,不是看现前。流弊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对于社会、对于空间跟时间的影响力,要从这个地方来观察;现前是善事、是好事,可是影响不好。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王龙舒居士会集《无量寿经》,好事情,多少人赞叹;魏默深也会集《无量寿经》。王居士的会集本收在《龙藏》里面,古时候的著书能够入藏,那是大家公认的善本。为什么印光大师对他有严厉的批评?批评里面讲,他将原译本的字改动了,他改动的,改得好,这是善。印光大师说他是恶,恶在哪里?印光大师看得是流弊,就是它的影响。王龙舒可以改经,我也可以改经,你也可以改经,每一个人都把经典不合自己意思,都把它改一改,这个经流传到后代,就面目全非了。印光大师的反对,不是反对他不能会集,会集绝对不会反对的,不能改动经上的字。经上的字虽然用得不好,但是不能改。改的时候怕影响到;龙舒改没有问题,人家有学问,有修持,确实改得好;我们后人看到他能改,我也能改,我念这个句子念不通,是我程度不够,把这个难的改成容易的,随自己意思来改,那还得了吗?所以不能随自己的意思,随自己的意思,错了。就是像龙舒、魏源这样的大贤,印光大师还责备他们;但是他们对于净宗,确实是有贡献,功不可没。

正因为如此,夏莲居老居士才有第三个会集本出来,这个会集本,避免前面的过失,有前面会集的长处,没有前面会集的缺点,所以大家称它是善本,《无量寿经》的善本。这个善本有没有好处?好处很多。最近这十几年当中,全世界的学佛的同修,念佛的风气带起来了。怎么带起来的?夏老居士会集本带起来的。许多人念这个本子,往生瑞相希有,我们亲眼见到的,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地区,亲耳所闻,太多太多了。我们要从这个地方去看是非,这是举一桩事情。以此类推,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作所为,一定要细心观察对于周边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对后代的影响,这一般讲对历史的影响,我们要懂得。

再远一点看,我们看孔老夫子那个时代,许多诸侯他们施政的表现,并不能尽如人意。夫子周游列国,希望有诸侯能认识他,能重用他,他可以帮助诸侯治国平天下。他有智慧,他也有这个本事,可是诸侯接见他,对他都赞叹,没有一个人用他,他只好回到老家去教书。我们要问一问,他为什么不搞个革命?为什么不把那个旧政权推翻,取而代之?夫子不干这个事情,不是他没有能力。他的学生当中,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我们今天展开《论语》看看,各种人才都有。夫子是可以做,而且是个好事情,但是流弊不好,会造成历史负面的影响。对于一个政权不满意了,就要起来把它推翻,你要晓得多少人的生命财产,在你的一念之间消失掉了,这个罪过多重!满足你一个人的欲望,让多少人遭难,这个事情做不得。他施政虽然是不能尽如人意,还没有到应当被推翻的时候,没有到。汤武革命那是不得已,殷纣王实在太不象话了,不把百姓当作人看待,这是应该的。一个执政的人,没有到这个时候。

诸佛菩萨、大圣大贤,都希求社会安定,世界和平,不善的设施慢慢的改。这都是懂得善恶,明白是非,人家看得远、看得深,这是圣人。孔子虽然是一介平民,他的成就是教学,他的影响一直到今天,两千五百多年了,而且广及世界。在今天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地区,提到孔老夫子,人都知道,都能生起尊敬之心。我们要想想,人家是怎么看事情,是怎样处理事情。所以似是而非,很不容易辨别。似善而恶,也有似恶而善,表面上看到不善,影响善。可见得圣贤人对于是非善恶,跟我们标准不一样,我们要留意。

什么叫偏正?这里面也举的有故事,举的吕文懿公,当时的宰相,退休了。退休回家的时候,乡里当然对他都尊敬。乡下有个人喝酒喝醉了,对吕相爷很没有礼貌,言语粗鲁,侮辱宰相。宰相度量大,不计较他,算了,不要跟他计较,原谅他。过了一年之后,听说这个人犯罪判了死刑,关到监牢狱里去了。吕公这个时候感觉得很难过,当时他侮辱我,我要把他送到官里面去治他的罪,他就不至于有今天,造这么大的恶。当时只是一念仁厚之心,原谅他、饶恕他,不知道他以后做的是更大的过失。像这些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常常见到。小过失不惩治,慢慢就养成他大恶,而且这个影响不好。养成人人敢作恶,这个社会怎么能够安定。

儒、佛是师道,今天我们极力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八个字是北京师范大学提出来的,我看到了,非常好,要把这八个字发扬光大,不限于北京城,我们要把它流通到全世界。我们天天在讲,同学们天天也都在听,有没有这个意识?如果有这个意识,你就是积德,真实的德行,你心里头有了;你能把这个意识,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你就是积功;积德累功是这样成就的。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能不能给社会做一个好样子?要存这个心,要这样行事,你就对了。所以一定要想,我这个作法对社会有什么影响?对于将来一些学人有些什么影响?要常常想到这个地方。所以要知道,往往善行后面是恶事,不能不警觉。有一些恶行,后面后果很好,是善事,这所谓是「偏中有正」。善行后来影响不善,是正中有偏。眼前做的事不好,可是它的影响是好的,那就是偏中有正。

这些事情,如果没有相当深的涵养,你怎么能觉察得出来。而且这些事情,一接触就要明了,不是事情过后才想到,那个来不及了。遇到事情就明白,能够当机立断,这是学问,这是真实的功夫,平时存养不够深厚,临事就免不了有过失,许许多多过失是无法弥补的。尤其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这个时代没有人讲道,也没有人讲理,乱世。乱世当中我们立志要想作好人,作圣贤,谈何容易!这正是佛在经上常讲,如果没有深厚的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做不到;希求是一桩事情,能不能满愿又是一桩事情。可是真正发愿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面,都会有成就。只要不退心,好善好德的念不会退转,这是因。缘是好学,真正肯好学,佛法里常说「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你就会得到佛菩萨的照顾。你有好的愿,你不好学,不会成就;你好学,没有大愿,也不能成就;行愿相资,这才能成就,这个道理佛经里面讲得太多太多。古今大圣大贤,我们从表面看,没有一个不好学。诸佛菩萨是好学人的好榜样,我们应当要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三三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33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再谈谈,了凡先生所说的「善有半满」。满是圆满,凡是不能圆满的,达不到圆满的标准,就叫做半。他举《易经》上两句话说,「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修行人一定要牢牢的记住。总而言之,不积就不能满,就达不到圆满,所以教我们要「积德累功」。德行必须是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存一个利益人、利益社会、利益众生的心,必须把自利舍弃。一般人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没有读过圣贤书,许多读圣贤书的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但是他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私欲没能放下来。由此可知,自私自利,种种爱欲,不但是修行的大障碍,世间福报也被它障碍住了。

众生为什么会堕三途?这里面的因素,我们不难理解。佛经上对于三途地狱,说得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读了、听了,依旧不能够提起警觉,这正所谓的是「麻木不仁」,只重视眼前的小利,不知道未来有大害。所以善恶利害、事实真理,几个人能够认识得清楚,几个人能够圆满的做到?现代人他们做不到,说实在的话,也不能责备他们,也不能怪他们。为什么?没有人教他。这些大道理必须从小教起,所谓「少成若天性」,这很有道理。到中年、到老年,在社会染缸里面已经被严重染污了,虽然听到觉得是有理,也会点点头,但是境缘现前,依旧是迷惑颠倒,依旧放不下。原因就是认知不够透彻,才会有这个现象发生。由此可知,教学多么重要!

中国在古代,把教学真的看作人生第一桩大事,无论是家庭、无论是国家,所以民族能够绵延几千年,到今天它不会灭亡。我们再看西方过去新兴的帝国,时间都不能维持长久就衰了,我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兴衰的因素是什么?什么道理兴旺的,什么道理又衰退了?中国是衰了一阵子,又何以能够再复兴?这个原因是文化的根很深。虽然在近代,大家看到西方人所谓洋枪大炮,屈服在武力之下,丧失了民族的自信心。可是中国毕竟还有些老人,他们心里明白、心里清楚,维系着民族文化的命脉,等待机缘发扬光大。什么叫机缘?大家醒悟过来了,能够再接受,这就是机缘成熟。在中国这个大环境里,几千年的熏陶,说实在话,容易觉悟。觉醒过来,这是中国人的福报。中国人有福,世界人就有福。古圣先贤的教诲,跟西方人的观念确实不相同,中国自古以来就讲「天下为公」,就讲「仁民爱物」、「推己及人」,这个胸襟多么广大,成就圆满的功德。所以纵然一时迷惑,短时间有灾难,毕竟能够恢复。

讲到半满,实在讲都是在存心。批注里面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信徒,上庙里面去烧香,供养两文钱。两文,现在人不懂了,什么叫两文?在清朝末年,十文钱才是一分,十分才是一角,你就晓得两文钱是很少很少的。这是一个我们能够想象得到家境非常清寒,但是她布施供养的心真诚,所以寺院里面住持老和尚亲自给她消灾。到后来这个女施主发达了,再到寺庙里面来烧香还愿,这一次是供养千金,带来很大的供养,老和尚只派了一个出家人给她消灾。佛事做完之后,她就问老和尚,她说:我过去布施两文钱,你老人家亲自替我消灾,现在我供养这么多,你为什么随便派个出家人,好象来敷衍我?老和尚就说:过去你布施的虽然少,你的心真诚,我不亲自给你消灾,对不起你;今天你布施供养虽然多,你心地的诚敬不如往年,随便一个出家人给你消灾就够了。

半满,我们在这里看到,不在供养钱多少,不在这个,在心地的真诚。这个说法,好!不是有钱、有力量的就能修大功德,修圆满功德,贫贱人就没有机会修了。明白这个道理,贫贱人往往能修圆满的功德,富贵人往往修积的只是一半的功德。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通达事实真相,富贵人不会生生世世都富贵,贫贱人也不会生生世世都贫贱,贫贱人来生得富贵,富贵人来生转贫贱。你问问这是什么个道理?这一段所说的就是。在一个平常现象里面,富贵人多骄慢,贫贱人多半谦虚恭敬。哪里晓得谦敬是德,骄慢把福折了,所以怎么修也只是一半,得不到圆满。

他还举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吕洞宾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深反省。这是道教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在早年遇到钟离,那也是八仙之一。钟离教吕洞宾一个法术,「点铁成金」,你要布施救济些穷苦人,你有这个本事就方便了。吕洞宾就问钟离先生,他说:我点铁成金,这个金会不会再变成铁?钟离告诉他:五百年之后,它才会变成铁。吕洞宾一想,我这样岂不是害了五百年之后的那些人吗?「这个法术不要,我不学了。」钟离赞叹他,他说:修仙要积三千功德,你这一念心,这是好心,你三千功德就圆满了。我想现代人没有这个心,别说五百年后的人害他,他不负责任,眼前的人他都害。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一桩事情,诸佛菩萨、神仙都是以爱心对人,千百年之后的众生,都决定没有一个伤害的念头,何况现前?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末后他有个结论说得很好,要紧的是真诚心、清净心、慈悲心,布施一分钱,可以消千劫之罪。由此可知,不在施舍的多少,在心念,真诚心。如果心地不真诚,虽然黄金万镒,这是讲多;我们今天讲,亿万的财富拿去布施供养,福只有一半,不圆满。这个道理佛法讲得清楚,真诚、清净、慈悲不着相,正是佛法里头所说的「境随心转」,他的心量大,他心里面没有障碍,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念念与虚空法界相应,这个功德就圆满了。如果心里面没有舍弃妄想分别执着,心量窄小,所以是布施亿万金银财宝,没有办法突破他的心量,所以他的福报不圆满,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要细细的去思惟,细细的去观察。诸佛菩萨教化众生,无论财施、法施,一切施为都随着心量周遍十方法界,成就的是大圆满,念念大圆满,事事大圆满。我们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怎么个修法?所以学佛不能不明理,修福也不能不明理。

下面讲「善有大小」,都在一念至诚之间来分辨。一念利益社会,利益众生,这个行就大;一念为自私自利,做再多的好事,这个善福也是小。《汇编》里面引用了一个公案,宋朝的卫仲达。这一条公案,我们在许许多多典籍、古人笔记里面见到,可见得卫仲达这个事情,知道的人很多很多。这个人官也做得很大,这是遇到这么一个因缘,他被小鬼抓去见阎王,阎王叫判官把他的档案搬出来。档案分做两部分:一部分是恶,一部分是善。恶的那一部分,分量太多太多;善只有一点点,善的档案里面只有一卷。阎王看到这个样子就很不高兴,吩咐判官拿秤来秤秤。结果他恶的档案虽然多,真是太多太多了,善的档案只有一张纸,他那一张纸比他那个恶重。

阎罗王看到这个现象,马上笑容就露出来了,他说:你不错。他就问判官,他说:我造的恶,我现在还不满四十岁,我怎么会造这么多恶?判官告诉他:恶不一定是造的事,动一个恶念,阴曹地府里头都有记录。他说:我那个善是什么事情?他说:这个善是朝廷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写了一个奏章,劝勉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他就说:皇帝没有听。判官讲:虽然没有听,你这一念心是为群众着想,不是为个人的利益,是为黎民百姓着想;多少黎民百姓,你以真诚心去关怀他,这个一念功德超过你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那一念善大了,平常那些恶念再多,小。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改过迁善,积德累功,我们就有信心了,就知道自己应该怎么作法,晓得忏悔不难。无量劫来,卫仲达他不过是四十年累积的恶业,我们今天讲无量劫积集的这些恶业,一念之间可以悔改。这一条公案,对于我们改过自新,忏罪求福,带来了很大的信心。诸佛菩萨、天地神明所见的跟我们凡夫不一样,希望我们要好好的学习。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太上感应篇﹝第三四集﹞

新加坡净宗学会斋堂 / 档名:19-12-34

各位同学,大家好!刚才我们在画面上,看到悟永师到达拉斯去了。希望每一个地方都很认真努力的念佛,这是比什么都重要。昨天我们讲到对于善恶、祸福、利害的认知,这说了好几次。其实这个问题是个大问题,决不是几句话就能讲清楚,尤其是对现代的一些众生,要说得不清楚、不透彻,是很不容易理解的。古时候,佛菩萨、古圣先贤讲经说法容易,言语都含蓄,点到为止,听的人豁然大悟。现代众生聪明好象是超过古人,智慧远远不如,其中的道理我们都要明了。

底下说「行善积德有难有易」,这个本子里面举出的例子,这是《了凡四训》里面的一些话。什么叫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这是儒家教育。儒家所做的功夫,跟佛家讲的修行,是一个意思。修行,行是行为,错误的行为,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错误的想法,错误的作法、说法,把它修正过来叫修行。什么是错误?什么是正当?正当是善,错误是恶,断恶修善要在这里下功夫。我们的恶习气、恶毛病太多了,怎么样去改正?古圣先贤教人,要从最难克服的地方去下手。最难克服的地方,你能够克服过来,其它的就容易了。儒、佛都掌握了这个原则,每一个人烦恼习气不相同,自己要知道,自己要常常检点,要常常反省,哪一桩是我最严重的毛病,我就从这个地方先下手。贪财的毛病,我就先从财布施下手;贪色的毛病,远离色下手;总要晓得自己毛病在哪里。知道自己的毛病,这个人就觉悟了,把毛病改正过来,那是真的功夫,功夫落实了,这是真修。

所以修行,诸位千万不要搞错,每天念几卷经、念几声佛号,那叫修行?那是样子,不是实质,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形式是做给没有学佛,还不知道修行的人,做样子给他们看,是属于度他的。实质的功夫,才是真正的自利。没有实质的自利,你做出个样子给人看,人家一看就看穿了,假的不是真的,一文不值。这个假象只能骗世间愚人,这个世间真正有见识、有眼光、有德行的人,你怎么能骗过他?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说你而已。为什么不说你?说了没用,说了造口业,说了你也不会听,你也不会改,说你干什么?你真正能接受、能悔改,这些人会帮助你,会告诉你。不知道悔改,佛菩萨见到你也一句话都不说,不跟你做冤仇。

这里面举的一些公案,很值得我们反省。能改,是断恶修善第一步功夫;更进一步要能忍,你的功夫才能保持不会失掉。所以菩萨六度里面,布施能修福,忍辱能积德,修福而不能够忍,福德虽然在,功德没有了。我们大家都晓得,福德不能解决问题。生死事大,轮回路险,你没有真实功德怎么办?尤其在现在这个乱世,随时随处不定在什么时候,不定遇什么样的灾难,我们都会丧失生命。命丧之后到哪里去?这是大问题。人有生决定有死,我们不要忌讳死,不要怕死,要以高度智慧面对现实,自求多福。真正通达佛法的人,佛法里头没有生死,佛法里讲的是转变,这才是真正的事实真相,生死是个转变。用现在科学家的话来说,不同时空的转变,从人道转到天道了,不同的时空。我们生活在三度空间,天人生活在四度空间、五度空间,更高维次的空间,是转变。三恶道的空间,比我们人间更苦。

佛家不仅讲六道,而且讲十法界。遇人身,闻佛法,这个缘不容易遇到,要珍惜这个缘份,认真努力做一个好的转变。最殊胜的转变,佛在经论上跟我们讲得很详细,第一殊胜无过于念佛,念佛往生不退作佛去了,这是无比殊胜的转变,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不但世缘放下,彻底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统统放下,以真诚无比清净的心,信愿念佛,我们这一生才决定成就。念佛不能往生,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你没有放下,你心里头还有牵肠挂肚的事情,外缘还受种种诱惑,内外都不清净,这样念佛不能往生。所以修道的人生活愈简单愈好。

前天李居士告诉我,我们将对面杜氏工会第二层楼租下来了,准备办第五届培训班。我们这里会所场地太小了,租了一个地方,我们需要去布置一下,准备家具。李会长交代下来,一切要简化,每个同学衣橱、书架,愈简单愈好,东西愈少愈好,正确的。古时候修行人,虽然不能做到三衣一钵,也多不了好多。我在年轻的时候出门,出远门,那个时候上学念书,住在学校里面,就是一个铺盖、一个包袱。包袱里面就是几件换洗衣服,几本自己念的书。我一个铺盖,我都记得很清楚,三斤重。我母亲给我准备的一床被子,那个被子三斤重,用个灰色的毯子,毯子是垫到底下的。那时候自己还带个蚊帐,非常简单,哪有现在这么麻烦!我们生活在一起,所有需要参考资料有图书室,图书室里面所有资料供给大众使用,无需要自备。样样东西都自备,你说这个累不累人?增加身心的负担,妨碍心地的清净平等觉。我们追求的是清净平等觉,但是在实际生活上,我们制造了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错了。

我今天早晨还嘱咐悟忍法师,我在五楼,有不少居士送些东西给我吃,送的供养的,一个冰箱放不下,放两个冰箱,放得满满的,我跟你讲这罪过。我们吃不了的,赶紧拿到三楼来供众,不要放在冰箱,自己也不能吃,大家也不能吃,放在冰箱就烂掉了,那不叫造罪业吗?我住在五楼,我们五楼上只有三个人在这里住,用两个冰箱太过分了。而且把冰箱里面塞得满满的,人家来一看,这哪里是修行人?这在造罪业,果报都在地狱。供众是福报,我们需要吃的东西到三楼来拿,他也落得轻松,也落得自在。

古大德教我们,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最重要的是身心清净,心净则佛土净,往生极乐世界这是重要条件。信愿行目的就是求一心不乱,求心地清净,信愿行达不到这个目标,得不到一心不乱,信愿行落空了,这个道理我们要懂、要明了。真学佛,真想往生,就要彻底放下,决定没有留恋。念念想别人,念念想众生,才能够与佛菩萨的心愿相应;念念想自己,错了。在家人想家庭,出家人想我们这个小道场、小团体,也错了。所以修道而不能成就,不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我常讲的爱欲、嗜欲,嗜是嗜好,嗜好的欲望,贪爱的欲望,这是根本烦恼,这个东西不断,你还会有什么成就?要连根拔除。根是什么?念头,日常生活当中,这个念头再也不会生起,这根拔掉了。

这是很难克服的一个关口,我们从难克的地方克服过去,种种贪爱、种种嗜好,都把它舍得干干净净,我们才能得清净心。我们要随顺佛菩萨真实教诲,不能随顺世间情俗,随顺世间永远不能够脱离轮回,随顺圣教决定得生净土,你要认识不清楚、不明白,你就不知道如何取舍。我们看看现代这个世间,道场多,修行人多,无论在家、出家,由于信息的发达,科技的方便,但是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诸位想想看,还不就是这两种毛病放不下,这两个是病根。无量无边的这些症状,都是从这个病根生起来的,我们能从病根上拔除,就得自在。这是讲到克服自己的毛病习气,要从最难的地方下手,难能而可贵,容易的地方就好办了。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