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如何更改用户名:当下报纸副刊写作浅谈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0:54:52

  一、当下报纸的发展

  进入2006以来,报业出现危亡论,普遍的说法是受到网络的冲击所致,商业运作的都市报、晨报、晚报、商报、时报等赢利下降,表现在报纸副刊稿酬降低和副刊版面压缩。但报纸会不会灭亡?答案是否定的,当下的网络新闻和文学副刊类版面栏目仍然是基于传统报纸模式的,不过是载体发生变化。网络副刊内容的来源仍然依赖于传统媒体。西方如美国的报业出现经营困难,但还没有完全跨掉,中国报纸业在20世纪末以来一路高歌,现在出现了一些波折,只是暂时的,相信不久就会转变。


  中国的网络传播是无视作者和报刊音像版权的,2005年全国都市报发表的《南京宣言》称其要遏止网络廉价和免费使用文字的局面。随着中国知识产权的进步和发展,作者维权意识的提高,相信未来网络采用作者作品会付费。那么作者的副刊类文字在网络或者纸质媒体的传播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了。


  网络文学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和传统文学没太大区别。网络文学没有把关人,发表随意,降低了写作门槛,使交流更方便,使得一部分写手能成功投入报刊、杂志、图书市场。一个常见的现象就是一些网络写手在网络有了名气和影响就淡出了网络,最终还是投奔图书、报刊等传统媒体了。网络承担的是一个培训初级写手的作用,或者有一部分写手由于自由、非功利写作等种种原因作品没有市场和发表阵地,或者更喜欢在网络交流和YY的感觉,或者处出于扩大影响和宣传作品的目的,就采取了文字在网络免费传播的途径。但从本质上来说,写在纸上,和写在网上、电脑上的文字没有根本的区别。只是载体和写作工具、交流方式的转变而已。


  网络文学对于传统媒体没有本质上的冲击。当下的博客日志是很个体的东西,表面上很符合文学的个性、自我的某些特性,但由于信息海量,其实更容易淹没,没有经过专业的从业人员选择、疏导,基本
  是无序和杂乱的,读者陷身于茫茫博海,最终很难选择适合自己的文字阅读。当下社会的问题不是信息太少,而是信息太多,文字产品太繁杂,选择太多,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而让读者无可适从。


  法国哲学家萨特认为,人最大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恰恰是选择。对于读者而言,网络的信息没有过滤,没有专业、群体的力量组织、策划、整理,很难形成品牌和被读者长期认同。而正是由于网络的信息过于丰富,而且免费,受众对于网络站点忠诚度不高。


  而报刊杂志的阅读是要付费的,读者花钱购买,说明他有需求,以及认同其产品。如果长期订阅,则表明读者具备较高的忠诚度和较积极的消费倾向。因为只有物质充分满足的人才有更高的精神需求,有对文化文字产品的需求,这部分人也是追求理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试问,一个没有解决温饱的人会一年花若干人民币订阅报纸和杂志么?一个效益不好的单位会拿出资金来为职工订阅文字、文化产品么?答案是否定的。因此对于广告商和企业、公司、厂家来说,选择付费报刊作广告,无疑就面对了一个积极的有潜力和欲求的动力人群。


  我国的报纸数量远远小于期刊杂志,2006年全国大概有报纸3000多种。而同期的期刊有9000多种。如果简单分类可以分为党政群团报纸、商业报纸、行业报纸三种。党政群团报纸也就是各级党委、团委、工会、妇联、民主党派、社团组织创办的报纸了,目的不是商业的,而是宣传和传播组织观点,为政治和组织目标服务的报纸。其发行面对下级组织,经费来自上级主管组织。当然也有团委、妇联、党委的报纸办的很好,有很多非组织人士非发行渠道的受众自费订阅。商业报纸就是为了赚钱的,也就是各种早报、晨报、女报、都市报、时报、晚报、商报等等。它们主要是以广告收入或报纸发行收入获得利润。行业报纸就是专业报纸或企业报纸,是某个行业或产业的专业报纸。

  二、当下报纸副刊的发展
  那么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当下的商业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也为了和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商业报纸副刊类的版面越来越丰富。


  当下报纸副刊的发展
  那么报纸副刊,是常见于各种报纸区别于新闻的版面和栏目。当下的商业报纸进入厚报时代,受众细分,为了吸引读者购买阅读和吸引广告商,也为了和电视、电影、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体争夺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报纸副刊类的版面越来越丰富。可以说当下报纸副刊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盛期。


  纵观当下的报纸副刊的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 全民的个体真实体验文字和对当下生活的真实反映。
  进入80年代以来,文学和艺术由从前的集体话语和为主流政治服务,由个人的失语缺失逐步转变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社会对于个体心路、经历、思潮的关注。 小人物的经历体验和生活,平民苍生的日常琐碎生活和个体在社会变革以及城市乡村背景的生活体验文字成为了主流。


当下副刊集中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表现群众真实体验的特点。写作已不再是专业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专利,而日益成为一项全民的集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文化活动。


  一篇文字只要言之成理,真实可信,反映了个体的思考和在社会变革生活的经历,折射了时代的发展和现实的矛盾,也许文学性艺术性不高,但可能成为报纸副刊的选择。


  以商业报纸副刊,广州《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为例,该副刊的体裁是随笔和故事,多以第一人称为主。作者多为草根、平民阶层,和业余作者。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以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点滴遭遇和经历,真实反映了时代给予个体的烙印,是当下生活的世说新语和真实比录。
  再如上海《新闻晚报》副刊为例,作品以随笔散文为主,多为描述个人日常生活和经历文字。
  当下报纸副刊在文学体裁上,以“我”为主的散文随笔占据了主流位置,以“我“现身说事的笔记、故事体裁日益繁盛。而第三人称的纯小说,过于文学哲学化的诗歌边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副刊重视个体经验和个体里程的变化。从世界文学潮流而言,在社会竞争加剧,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物化和异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学也更注重个体,更注重对个体心灵和个体经历的表达。向内走,挖掘内心世界和目光瞄向普通人群也是西方当下文学的潮流。英雄主义,高大全的人物和单纯的政治标签和说教宣讲已经日益淡化。



  二、 文学艺术性地淡化和大众商业化娱乐趣味性的增强。
  报纸副刊文学艺术性地淡化,报纸副刊在上个世纪的新文化运动乃至民国时期,是以文学艺术为主的。当时的知名作家、诗人、艺术家都把报纸副刊做为重要的作品发表阵地。以鲁迅为代表的进步作家发展了报纸副刊,奠定了中国报纸副刊的基础。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报纸副刊也主要是以纯文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作品为主,报纸副刊的作者多为职业作家、诗人、艺术家,文学中青年、艺术中青年等。
  但随着都市报和商业报纸的崛起,报纸副刊的文学艺术性日益淡化,报纸副刊的作者主体已经不再是专业作家和文学青年的专利,其作者群体更为广阔。一家省级报纸的副刊作者可能是农民、个体户、工人、职员,甚至是没有多少文化的老婆婆、老爹爹。有一名作家说,他有一次去买烧饼,卖烧饼的得知他是一个作家,也很自豪地说,自己也在某省级报纸的百姓故事版发表过作品。作家感慨颇多。这个真实的故事说明,当下报纸副刊已经不再是专一的文学文化类,而呈现更多样,更通俗,更民间,更大众地特性。


  段子,即生活小幽默的兴起,字数在100字、200字左右,取材真实的民间的生活笑料,人人能懂,人人能写。众议、民议、时评或者各种娱评、影评,字数200、300、500字,只要读者发表真实的自我看法,言之有理,也可登报刊版面。
  此外还有宠物、美食、旅游、汽车、老年、教子、夫妻、校园、读书、美容、化妆、情感、爱情等各种副刊。只要你是读者,你能发表你真实的看法,记述你独特的经历,和谈论你的心得,语句够通畅,逻辑不混乱,有趣有味,都可能被报纸副刊采用。
  甚至于你怀念亲人、道歉信、情书、老照片、掉文这些文字也可以成为副刊的选择。


  副刊的商业大众化使读者的地位得到提升,读者写的文字只要是文字都有可能被采用。副刊成为读者自己看,自己读,读者自娱自乐的文字,成为报纸联系读者的纽带,成为日益与文学艺术基本无关的事情,而是一些平常普通的生活经历、个人感悟、生活趣味、自我倾诉等。


  三、 报刊职业写手群体的出现和专业作家队伍远离报刊。
  报纸同质化和雷同化是进入商业报纸时代不可避免的一个现象。商业文化的特性就是可以大量复制、转播和大量生产。和艺术的不可复制和带有独特个性以及文学性相比,商业文化有自己的模式甚至于格式,这使大量生产和操作成为可能。
  报纸竞争使报纸不断扩充版面,推出新刊,对于文字的需求日益增加。商业报纸的经济效益的增强使得稿酬水涨船高,驱使作者进行文字创作。

  报纸职业写手在中国成为群体出现。他们熟知报纸用稿倾向,熟悉各地报纸副刊,了解编辑意图,对于江湖规则洞悉于心,于是一批职业杀手开始行走江湖,他们转战各地报纸副刊,成为真正的职业的报纸副刊写手。
  而与此同时的专业作家则日益远离报纸副刊,除少数文学副刊和专栏以外,很难看到专业职业作家出现在报纸版面上。深圳一位青年作家声称,他从来不看报纸的那些小学生作文,并且以作品被某大报副刊登载为耻。这个偏激的言辞,很具有代表性。

  也许对于看惯了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作家而言,当下许多作家的作品也难入法言。对于文学青年来讲,也存在对于文字欣赏地门户、流派、偏好之分。所以什么是好作品、什么是不好作品,恐怕难以有个标准,只能是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


  另一方面,在文学衰落的当下,还有多少纯正的文学青年和文学爱好者呢?他们充其量只是报纸读者的一部分和一个群体,不能代表所有读者,毕竟全民文学,文学至高无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四、 版面内容的细化专业化和针对受众和广告的细分。

  4、 版面内容的细化专业化和针对受众和广告的细分。

  当下报纸副刊的内容已经分化。既有针对文学青年、艺术青年、知识分子的文化、文学、读书类版面,也有针对普通百姓、市民的通俗的生活随笔、小故事、小幽默版面,还有针对彩票、汽车、旅游、收藏、美食、宠物爱好者的相关副刊版面、栏目。有针对女性的美容、时尚、健身、化妆、情感,有针对老年的养生、老年,有针对学生的校园、青春,有针对教师的教育,针对房产的家园,还有夫妻、教子、训夫等等不一而足,还有各种时评、杂文、评论。可谓包罗万象。同时报纸在发行对象,阅读者,受众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有综合的市民小报,有一般女性报纸,有小资女性报纸,有青年校园报纸,有男性高端报纸,有深度专业报纸,还有针对特定人群的报纸,表现在不同的报纸,不同的版面,甚至不同的编辑那里,文章风格和整体倾向自然大不相同。


  如果说有一句哲言叫做:“没有人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那么套用一下,就是谁可以把一篇文章同时发到全国各省(直辖市)?依照一般的规则,一省一投是允许的。因为实际上,由于报纸副刊的版面各不相同,报纸栏目的编辑经常更换,以及个人情趣,知识结构,写作风格,创作特点,个人爱好的不同,一名不经常阅读一张报纸副刊,不真心喜爱这张报纸副刊的作者,很难长期出现在该报副刊上。


  而且当下的报纸副刊日益的本土化和本地化,追求特色和差异,同样的版面栏目,你多投也未必就能多发。所以一稿多投并非就见得招招命中,当下的报纸副刊一篇文章能发上十家应该庆幸了。


  当然,全国报纸众多,许多报纸副刊风格、倾向、用稿基本一致。甚至个别地区少数有影响力的报纸会影响其他地区报纸副刊的设置和风格,这个也不矛盾。比如中国广东省、上海市、北京市的一些报纸副刊对于其他地区就有很强的示范效应。甚至于一些流行杂志、商业杂志、文学、新闻杂志的栏目也对报纸副刊有影响。比如《三联生活周刊》、〈读者〉、〈故事会〉、〈意林〉、〈知音〉、〈爱人〉、〈时尚〉〈十月〉、〈大家〉、〈当代〉、〈收获〉、〈读书〉、〈随笔〉这些杂志对于报纸副刊就具备相当影响。


  报纸版面的细化一定程度是为了广告受众的细化和更有针对性。比如汽车和彩票版,多设置在汽车和彩票广告后,副刊是广告的附庸。其文字也就是彩票、汽车爱好者的自我现身说法以及自我体验了。再如职场版的设置可以考虑为报纸招聘、求职广告的需要。情感版是征婚广告的需求。以后如果寻人广告多,可能会有寻人副刊。此外的IT、搜街、丽人等等大多如此。再如读书版、影视评论版本身其副刊文字就可以做广告用。商业报纸成为广告纸,但也还需要招牌门面副刊,特色副刊,从这种意义上,某些报纸的文学、文化、思想类高雅副刊其实还是该报纸的形象、公关广告。


  报纸越来越厚,副刊越来越多,也造就一个问题,把一张一天60版乃至于100多版的报纸都读完,需要多少时间?现在的人为什么很少读书了?以我为例,我一天要阅读至少3份报纸,在厚报时代,三张报纸是多少字?我想应该文字和信息远远超过了三本图书。阅读已经饱和,尚不谈在网络接受各种免费的信息,已经电视、图象的轰炸。阅读疲劳,审美疲劳,信息疲劳,知识疲劳,已经让纯粹的非功利阅读成为一种奢侈。



  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商业,以及广告,如果没有商业报纸,现在的格局仍然是一张报纸四个版面,一期副刊等一周。甚至许多党报从前一周只出一期、两期。半月、一月才有一张副刊。对比现在和从前的作者发表园地,你就应该知道,为什么80年代,一个作者在本地县、市报纸发表几篇作品就几乎要被称为作家了。而现在一个作者在海外、国家、省、市级报纸发表1000篇文章,群众还要问他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