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漫画表情包版权:卡内基梅隆的精神 - 涂子沛的日志 - 网易博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9 14:59:42

卡内基梅隆的精神 

文化思考 2010-10-08 10:53:00 阅读10274 评论36   字号:大小 订阅

文:涂子沛

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是一所享有世界声誉的美国大学,多个学科都在美国名列前茅,位于宾夕法尼亚州的西部重镇匹兹堡。

美国有3600多所大学,其中中国人熟知的有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这些名字,代表古老的学术殿堂,在莘莘学子的心中,闪闪发光。卡内基梅隆大学因为相对年轻,在中国的知名度还不高。但这所学校,也是顶尖的大学,素有“信息科学的圣殿”之称,它不仅是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还和中国有着特殊的渊源和联系。

第一个和它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人是茅以升。茅以升出身平常,191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清华学堂保送到美国留学,1919年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前身卡耐基工学院获得了博士学位。

一取得博士学位,茅以升就取道回国了。抗日战争期间,他打破了近代外国人垄断中国大桥建设的历史,组织修建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钱塘江大桥。抗战胜利后,他又主持了武汉长江大桥和人民大会堂等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的建设,被誉为中国铁道桥梁事业的开拓者。除了修桥筑路,茅以升还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先后担任过北洋大学、交通大学等四所大学的校长、五所大学的教授,在学术和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有突出贡献。此外,他还笔耕不辍,著述颇多,是一名杰出的科普工作者。他撰写的《桥话》、《中国石拱桥》等作品,融科学性于文学性,是少见的科普精品,被选入语文课本,沿用至今。

茅以升终身勤奋,正如他自己的总结,人生是一次“征途”,征途里“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奋斗。”这种精神,可见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他是卡内基梅隆大学历史上毕业的首位博士,其中也许有偶然性,但这和他的勤奋也是分不开的。茅以升就读其间,白天在桥梁工地施工,晚上则回到学校读书,只用了两年时间就取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对世界桥梁理论有突出贡献,获得了当年的金质论文奖章。

2006年,为了表彰他的杰出成就,卡内基梅隆大学计划为其塑像。提议之初,颇引争议。争论的焦点是卡内基梅隆建校百年以来,校内未有任何塑像,它的两个建校者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卡内基是世界钢铁大王,梅隆是美国著名的银行家、三任财政部长,他们逝世多年,都没能在校园内立像。头一座塑像居然会是一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一时舆论哗然。但时任校长的杰瑞德·柯亨(Jared L. Cohon)力排众议,他认为,学校固因其历史而自豪,更要为它的学生而骄傲,英雄应该不问出处、不分种族,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兼容并包、放眼全球。这种观点最终占了上风,2006年4月13日,茅以升的全身铜像在校园一角拨地而起。这不仅是卡内基梅隆校园里唯一的一座塑像,也是全美大学校园里第一座中国人的塑像。从这天起,茅以升的精神和成就也成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个和卡内基梅隆紧紧相连的中国名字是李开复。和茅以升一样,他也是毕业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博士,在求学期间,就站到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学生时代,李开复就开发了击败人类黑白棋冠军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留校任教期间,他又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获得了1988年度“最重要科学创新奖”。

李开复出生于台湾,在青少年时代就随父母移民美国,但他毕业之后,却选择长期在中国工作、定居北京。2009年9月,李开复辞去了谷歌中国的总裁职务,成立了创新工厂,致力于帮助中国的年青人在高科技领域创业。和茅以升一样,他也关心中国的教育问题。为帮助青少年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他在2004年创办了学生网,通过网络和青年学生交流成长的心得经历、探讨人生的发展规划。作为世界顶尖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其工作繁忙可想而知,但他也笔耕不辍,从2000年起,李开复连续出版了4本关于青年话题的书、发表了7封《给中国学生的信》。他的作品,洋溢着“真、善、美”,给中国的青少年教育带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和健康的动力。他还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谈到,他梦想着为中国创办一所大学。

前有以升,后有开复,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重科学、兴教育、勤奋工作、笃行不倦,这种精神的源头活水又在哪里呢?

1900年,65岁的美国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出资兴建了卡内基技术学校,这是卡内基梅隆大学最早的雏形。这位名列世界首富之一的钢铁大王,出身贫寒,13岁就开始在纺织工厂打工谋生。但他喜欢读书,一有闲暇,就钻进图书馆。他终生铭记着阅读和知识给他带来的快乐和成就,当他成为实业家之后,他为多个国家捐资兴建了逾千座图书馆。他说:“当你为一个社区兴建一所图书馆,就像为一片干枯的沙漠引进了一条不竭的河流”。他之所以成为钢铁大王,和他重视科学知识的发展和应用是分不开的,他最早尝试兴建新型钢厂。他热爱工作,他的话:“我的心,就在我的工作里(My heart is in the work)”,今天已作为校训镌刻在卡内基梅隆的主楼。此外,卡耐基还是一名慈善家,他的捐助和贡献,奠定了美国现代慈善业的基础。1919年,临近生命终点,他没有把财富留给自己的后代,而是捐出了全部余款。他说,一个人如果在金钱巨富中死去,那是一种羞耻(To die rich is to die disgraced)。这些金子般的话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投身慈善和公共教育事业。

江山代有才人出。在我就读其间,卡内基梅隆又因为新的英雄人物名动世界。兰迪·波许(Randy Bausch)是一位卓越的计算机科学教授,曾经获得美国计算机协会(ACM)的杰出教育家奖。2007年8月,他被告知患有癌症,只有至多半年的生命。他随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发表了《最后一课:真正实现你的童年梦想》的演讲,鼓励听众热爱生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童年梦想。即使濒临死亡,但兰迪的演讲从头到尾明快幽默,他对生命的乐观态度和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精神感动了全世界。他说,对一个曾经真正生活过的人,死亡是不可怕的。因为多活几天是不能战胜死神的,战胜死神最好的方式是活得充实,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兰迪还说:“年长之后,我发现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是唯一比自己实现梦想更有意义的事情”。正因为如此,兰迪以“助人圆梦”为目标,选择了做一名教授,承担起教育的任务。2008年7月25日,兰迪去世,但他的故事和经历传遍了全世界。卡内基梅隆大学在计算机科学系和艺术中心的两座大楼之间新建了一座以其名字命名的天桥,以纪念他对计算机和艺术两个学科的突出贡献。匹兹堡市还将每年的11月19日定为兰迪·波许日,以弘扬他的精神遗产。

倡科学、兴教育,兼容并包,笃行乐观,这是卡内基梅隆精神的写照。这种精神,源于二十世纪初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开始崛起的时代。也正是这一百多年来,为了民族复兴,中国人上下求索,但崛起之路,还任重道远。卡内基梅隆的精神和价值观,值得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借鉴。(首发于《世界博览》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