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卡漫画有破解么:弟子规讲解(第六集)(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7 23:41:31

弟子规讲解(第六集)(2)

时间:2009-12-22 22:44 来源:网络 作者:杨淑芬 点击:242次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从以前服务于公职,或者后来从事教职,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这么忙,赶快的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每一次我讲到『人不闲,勿事搅』的时候,我会特别的告诉学生,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我也告诫所有的小朋友,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过去的学生,他们知道我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打电话来,通常都会先问:请问老师有空吗?如果他的问题比较长,我都会另外安排时间,请他什么时候再打来,方便的话就那个时间打来,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会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经常欺负他。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被欺负?我会说: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说:是。我说:你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讲:等你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万不可以吵他。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讲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机会就降低了,因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着想,功课为要。当他功课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这样才对。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来,就抓着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么?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他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后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朋友他曾经这样说到,他说有一个医生,他看到这个病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在数日子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所以,他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这个病人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医生跟老伯说:老伯,你可以回家了,从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说:你过世了以后,你永远就不会到医院来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去了他的家里。因为医生的这一句话,给这个病人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永远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后,这个病患觉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说经过一两年再回来复诊看看。这个医生看到这个老伯,就非常的惊讶说:老伯,您怎么又来了?这个老伯就讲:我来看你,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的调养。经过两年之后,他认为应该再来医院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个医生就告诉所有医学系的同学,他说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么严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为心理作祟被吓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这是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朋友他当医生,他也讲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他就讲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于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后头我所讲的病情,我们也要注意病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打击,这样的事实,我们也要替他隐蔽起来,不要让他了解。

    曾经在亲朋好友当中聊天,也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得到肺癌,他们不想让父亲知道他得到癌症。所以当医生诊断证明开给他们的时候,家族就开了一个会议,认为应该给父亲过一个很安详很快乐的晚年,不希望他在医院里头折腾。所以就把这个「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发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给父亲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们回家疗养就可以,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

    经过几年,两三年,父亲也真的是很快乐。子女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不愿意让父亲在医院里头做很多化学治疗,或者痛苦的这种试验,他们不愿意。父亲在这两三年当中也过得很快乐。有一年过年,他就自己跑去给医生看,因为精神不错。医生就跟他说,你已经癌症末期了。结果来不及了,因为家人没有陪同他,这个父亲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响,隔了几个月就走了。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蔽,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密,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损阴德的一件事情。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我们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么?当别人知道的时候,他们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人知之,愈思勉』。「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当别人晓得以后也会很高兴。「愈思勉」,如果当事者他听到自己的善事传开之后,他自己也会警惕自己,自己会更再接再厉。因为人都有向上提升的欲念,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当我们行善,如果别人晓得也没有关系,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再接再厉,再做得更好。

    但是不能有那种为善人知,为善就是要大庭广众都晓得自己为善。我们要晓得,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当别人把你的善传开之后,我们更要谨慎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求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当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传开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效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有感受,他会起而效法,来行孝,对自己父母孝顺,这个就是好事一桩。所以,人不要忘记,看到别人有好的一面,我们一定要赞美,我们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发扬光大才是。

    如果不能扬善,专门把不好的事情张扬出去,就是恶。为什么?因为把不好的传出去以后,人心惶惶,而且说不定你传的又不是事实,如果让别人误以为真,信以为真,那更是要不得。

    『疾之甚,祸且作』。所以你把这些不好的事情传开,传得很快的时候,「疾之甚」,这个恶事传得特别快,「祸且作」,有时候会招来很大的祸害。所以,人一定要记住,看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不对的事情,我们要想一想,三思而行。尤其当今的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传得愈快,伤害可能愈深愈大。所以,看到不好的要记得三思而行。隐恶扬善自古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美德,在现今社会里头,我们更需要隐恶扬善。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好朋友当中,我们见到朋友有过失,我们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我们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我们也会劝他;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一条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有两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势,就好象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你错了,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权威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给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俩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自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征,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么宽宏大量,这么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在劝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说『过不规,道两亏』,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的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点,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纷纷反应的;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小孩,他比较严格,做母亲的就在旁边搅局。什么叫搅局?就是爸爸口气比较严,妈妈就在旁边鼓噪说何必这么严格,让小孩有所依恃,让小孩觉得你们大人都没有办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无恐,这个也很不对。当有人在劝教子女,或者在劝勉别人时候,在旁的人应该要先回避一下,千万不要破坏当时的教诲。因为教导子女,非常忌讳一个严格的在教,一个很宽宏大量的在旁鼓噪,这是很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子女也有几个,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最后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后,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甚至会揍他、打他,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训完之后,祖母她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为你做错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她是要你好,将来不要变成坏人,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贤良之人。有这么贤明的奶奶,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要协调要同步要一致。做为爷爷奶奶在旁边如果看得心疼,就应该要出去回避一下。当然做父母在严厉教导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小心。为什么?你打他的时候,我们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这样反而会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灾难发生,那就真的是遗憾终身。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

    讲到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大的一点,哪一点?经常只有顾到自己,不能替对方着想。譬如说我们要找人讲话,要找人帮忙,我们如果没有注意对方是不是有空,然后就请人帮忙,就跟别人讲话,往往对方碍于这个情面,不好意思跟你讲。所以,在此末学也深深感受到,从以前服务于公职,或者后来从事教职,也经常有这样的困扰。对方不知道你很忙,虽然看到你手上很多工作,但是他就喋喋不休,他就要找你讲话,明明我们在思考,但是没有办法。碰到这样的人,怎么办?心里只有默默的希望他能看到我这么忙,赶快的离开。有时候,我们正在思考的时候,正在做事很忙的时候,又接到电话,这个电话偏偏对方又跟你讲了很久,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他拒绝,往往也会带给自己无限的困扰。

    所以,每一次我讲到『人不闲,勿事搅』的时候,我会特别的告诉学生,当你看到别人很忙,千万你不要再去忙上加忙,不要再找他的麻烦。「勿事搅」,就是不要再麻烦他做其他的事情,不要让别人更忙。同时,我也告诫所有的小朋友,当你要打电话给亲人、给朋友,我们也要特别注意看看时间,是不是已经吃饭的时间到了,或者人家在休息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不要在这个时候打电话给别人。即使你要打电话,你也要问一下:请问你现在有空吗?不要电话拿起来,就拼命讲个不停。人有时候是很忙的,但是碍于情面,又不能直接的跟你拒绝。

    所以在电话当中,我们也要建立一个新的观念。我们打电话给别人,除了问候之外,如果要长谈,要细讲,要聊长一点,希望也能问一下对方有没有空闲。过去的学生,他们知道我都有这样的习惯,所以他们打电话来,通常都会先问:请问老师有空吗?如果他的问题比较长,我都会另外安排时间,请他什么时候再打来,方便的话就那个时间打来,这样才不会互相的影响,所以这个也是很重要的礼节。希望每一个人在读到这一条的时候,我们也要注意到,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他的麻烦。

    『人不安,勿话扰』。我们看到一个人生病,或者他的心情不好,我们也不要再去找他讲话。这个「话扰」就是再去找他讲话,前面那一句就是再去找他,这个事情找他帮忙。有很多人非常有爱心,听到某人生病了,住院了,就赶紧去看他。我们晓得,病人他在生病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保存他的体力,而且他非常微弱,正是需要休息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一个接一个去探望他,这样只有叨扰他。等他好了之后,我们再去看他都不晚。

    所以当我们要做,要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眼睛一定要仔细的瞧瞧,对方是不是很忙;很忙的时候,我们连跟他讲话的时间,我们都尽量的要避免,更何况要找他帮忙。人不安的时候,我们看到人生病,或者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们应该也要让他有好好休息的时间。

    也有一些小朋友,他们会跟我抱怨哥哥姊姊经常欺负他。我就问他:为什么你会被欺负?我会说:是不是哥哥姊姊在做功课,你去吵他,你要他陪你玩?他说:是。我说:你这样就犯了《弟子规》这一条人不闲,你去事搅。你看到哥哥姊姊正在用功读书,你去吵他,要他陪你玩,你就是不对的。如果你能看到哥哥姊姊他很忙,然后你不去吵他,你就是好弟弟。你可以跟哥哥姊姊讲:等你功课忙完了再陪我好不好?千万不可以吵他。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讲解之后,往后吵架的机会就降低了,因为他也懂得替哥哥姊姊着想,功课为要。当他功课做完了以后,做哥哥做姊姊的再陪弟弟玩,这样才对。而不是看到哥哥姊姊一回来,就抓着他不放,要他陪你玩。

    所以孩子小小的年纪,你这样讲道理给他听,他往往都能接受,而且也能改善。大人这一点看到别人不能替对方着想,就是看到人就想请人帮忙,这种习惯也要改正。为什么?有时候人很难开口拒绝,可是自己又很忙,又很矛盾。在这种情形之下,人与人相处应该要怀有经常会替对方设想的这种心。

    人与人交往贵在能知心,也贵在能替对方设想。这一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善于观察我们周遭的人事物,不要经常的去叨扰别人。你要叨扰别人,要请别人帮忙,也要看看对方他有没有空闲。要找人讲话,我们也要想一想,这个话该不该讲?有没有必要讲?看到别人没有这样的心思陪你讲话,我们也要及时克制自己,不要认为这件事情很高兴很快乐,一定要急着跟朋友分享;一定要看状况,这样才好,同时也不会让别人造成很大的困扰。

    人跟人相处当中,互相看到对方的不是,互相见到彼此的缺点,这是很经常的事情。我们看到别人有缺陷、有短处,『切莫揭』。这个「切」就是真实的,很真切的,一定要切记;「莫」就是不可以;「揭」就是把人家讲开,把人家传开。我想每一个人,他都有弱点,他都有缺点,这些缺点跟弱点也是最不愿意让人知道的。所以当我们知道对方有缺点,我们不要像传声筒一样,到处去讲别人的这些短处,非常要不得。你会讲别人,同时也要记住,别人也会讲你;你怎样讲别人,别人也会以牙还牙对待你。所以这里也告诉我们,人要有包容别人的心量。看到别人有短处、有毛病,不要去传,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可以说是相当缺德的。

    『人有私,切莫说』。这个「私」就是隐私,也是不可以说,一定不可以说,「切莫说」。在人与人相处当中,我们也不免会有一些朋友,他过去曾经遭到一些痛苦之事。当我们知道他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不愿意人家知道的这种隐痛,我们晓得了,也应该替他保密,不可以去讲,讲了以后他的伤害会更深。除了这个隐私之外,有一些事情不应该让当事人晓得的,我们也不应该去传述。

    举一个例子来讲,一个朋友他曾经这样说到,他说有一个医生,他看到这个病人病情已经相当严重,可以说在数日子了,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所以,他就跟这个病人说:你可以回去了。这个病人他的年纪也不小了,当医生跟老伯说:老伯,你可以回家了,从此以后你就不用住院了。他的含意就是说:你过世了以后,你永远就不会到医院来了。这位老伯就这样回去了他的家里。因为医生的这一句话,给这个病人产生很大的信心,他说永远都不用来看病了,不用再住院了,所以他非常的高兴。

    事隔一两年之后,这个病患觉得自己就好了,他想说经过一两年再回来复诊看看。这个医生看到这个老伯,就非常的惊讶说:老伯,您怎么又来了?这个老伯就讲:我来看你,因为你以前说我已经好了,可以回家了。回家之后,我就非常的高兴,对自己很有信心,就这样慢慢的调养。经过两年之后,他认为应该再来医院检查,看看自己的身体状况如何。这个医生就告诉所有医学系的同学,他说医生的一句话,往往可以让病人燃起生命的希望。因为他没有把真相告知这个病人,所以病人也不晓得自己的病这么严重。由此可知,很多的病都是因为心理作祟被吓死了,不是他真正病死的。所以当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的时候,我们也要替他保密。这是一个故事。

    有一次有一个朋友他当医生,他也讲到类似这样的故事。他就讲病患甲乙两个人,病历的诊病单开错了,甲是胃炎,乙是胃癌,两个单子给错了,结果真正胃炎的人他就转换成胃癌,真正胃癌的人他看到自己不是癌症,原来只是胃小小的发炎而已,结果两个人的命运就不同,一个活得很好,一个很快就病死了。

    所以在这里,我们对于别人有隐私不应该让他知道,或者我们知道的也不应该替他宣扬,这样会造成别人很大的伤害。后头我所讲的病情,我们也要注意病人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打击,这样的事实,我们也要替他隐蔽起来,不要让他了解。

    曾经在亲朋好友当中聊天,也听到这样的一则故事。有一个人,他的父亲得到肺癌,他们不想让父亲知道他得到癌症。所以当医生诊断证明开给他们的时候,家族就开了一个会议,认为应该给父亲过一个很安详很快乐的晚年,不希望他在医院里头折腾。所以就把这个「癌」字去除掉,把它用立可白涂掉,改成炎,发炎的炎,再去影印,就拿给父亲看:爸爸,你是一般的肺炎,我们回家疗养就可以,吃吃药打打针就可以。

    经过几年,两三年,父亲也真的是很快乐。子女知道父亲的病已经相当严重,但是不愿意让父亲在医院里头做很多化学治疗,或者痛苦的这种试验,他们不愿意。父亲在这两三年当中也过得很快乐。有一年过年,他就自己跑去给医生看,因为精神不错。医生就跟他说,你已经癌症末期了。结果来不及了,因为家人没有陪同他,这个父亲知道以后,心情大受影响,隔了几个月就走了。

    所以,当我们明白这一点,我们晓得当有一些隐私,不能让对方知道,我们肯定要替他保密,不要让他知道是在保护他。尤其是这个病情,为人子女的,我们如果晓得亲戚朋友当中有这样的人,他没有办法接受这样事实的打击,我们一定要替他隐蔽,不要让他晓得。看到别人,或者听到别人有痛苦的隐密,有隐私,我们更不应该去跟别人宣扬,这是非常要不得的,很损阴德的一件事情。

    这里也告诉我们一定要隐恶扬善,我们把善良的一面多推广,这个社会会更美好,就是善,我们能讲人家好的这是好事。为什么?当别人知道的时候,他们心生效法之心,就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把这个善的一面更加的扩散。人人能行善,这个社会不是更好吗?

    『人知之,愈思勉』。「人知之」,就是善的一面,当别人晓得以后也会很高兴。「愈思勉」,如果当事者他听到自己的善事传开之后,他自己也会警惕自己,自己会更再接再厉。因为人都有向上提升的欲念,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在这一生当中能不断不断的向上提升。所以当我们行善,如果别人晓得也没有关系,我们更应该警惕自己,再接再厉,再做得更好。

    但是不能有那种为善人知,为善就是要大庭广众都晓得自己为善。我们要晓得,为善不欲人知是最好的。当别人把你的善传开之后,我们更要谨慎自己,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反求诸己,希望自己能更好。所以「人知之,愈思勉」,当这些善良的一面、好的事情传开之后,肯定会有很多人来效法。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果你能把孝悌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学生听了有感受,他会起而效法,来行孝,对自己父母孝顺,这个就是好事一桩。所以,人不要忘记,看到别人有好的一面,我们一定要赞美,我们要把善良的一面更要加以发扬光大才是。

    如果不能扬善,专门把不好的事情张扬出去,就是恶。为什么?因为把不好的传出去以后,人心惶惶,而且说不定你传的又不是事实,如果让别人误以为真,信以为真,那更是要不得。

    『疾之甚,祸且作』。所以你把这些不好的事情传开,传得很快的时候,「疾之甚」,这个恶事传得特别快,「祸且作」,有时候会招来很大的祸害。所以,人一定要记住,看到不好的事情、看到不对的事情,我们要想一想,三思而行。尤其当今的媒体传播非常的快,传得愈快,伤害可能愈深愈大。所以,看到不好的要记得三思而行。隐恶扬善自古就是一种非常美好的美德,在现今社会里头,我们更需要隐恶扬善。

    我们都晓得人与人之间,好朋友当中,我们见到朋友有过失,我们理所当然的都会劝他两句;夫妻之间,我们看到对方有过失,做太太的或者做先生的难免我们也会劝他;看到子女有不对的地方,做父母的肯定也会来教导他。这一条就告诉我们,『善相劝』,这个「善」要特别的注意。我们都知道规劝别人,可是这个「善」就是你要有善巧方便。

    今天为什么很多人不能接纳别人的规劝?有两种原因,我们不能不晓得。第一个,规劝的人,他的态度、他的语气很强势,就好象指责说:你不可以这样,你错了,态度不能圆融。第二个,就是对方他接受你这样严厉的态度,不是很好的口气,他不能服你,他认为你这样讲我,我偏偏不改。所以此地讲「善」,一定要有善巧方便。

    我们想一想,跟我们最近的亲人,如果不是父母就是子女,再不然最近的就是夫妻。为什么会吵架?吵架的原因,不外是听了口气很不好,听了很不舒服。为什么会不舒服?就是对方在指责过失的时候,往往态度语气相当的不好,令对方受不了,所以两个人才会吵架。这里就提到人与人之间,如果在规过劝善的时候,要懂得善巧方便,要抓到适当的时机。你如果没有抓好这个时机,这个时间抓得不好,让他很难堪,让他觉得很难为情,就会伤害到他的自尊。

    每一个人都很讲求自己的自尊,都很讲究自己的面子问题。所以一定要记得,当我们在劝勉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对方他接受的程度有多少,一定要衡量,然后再尽我们的力量来帮助他,来规劝他。同时,一个人如果有真诚之心想要规劝别人,我们说「诚于中而形于外」,这个时候你的语气、你的态度一定是非常虔诚,一定能感动对方会察觉说:我这样的确是过失,很感激你的劝勉。如果我们用强势、很权威的这种态度来劝勉别人,有时候反而没有办法达到规劝的目的,而且还结了怨仇,还怀恨于你。你这么凶,给他没有面子,给他现场难堪。

    所以我们读到这一条,不要很高兴看到别人有过失,就赶紧去跟别人讲,一定要懂得善巧方便。尤其夫妻之间,夫妻俩人的对话,往往都是家里子弟学习的对象。你能委婉互相尊重,子女在讲话,他的语调也会跟父母一样轻声细语。如果父母之间有过失,彼此是用很严厉的这种言语来指责对方就不对。

    所以在此地,你能「善相劝,德皆建」,这个德就是我们自性里的性德,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德行,肯定都能有改过向善的这种本能,这种德行。因为我们后天环境的影响,所以我们原来所有的德行,没有办法发挥出来。所以在此地,它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当我们看到别人有过失,真是好朋友、亲人是应该要讲的,这个时候我们一定不可以不讲,我们不能见死不救,看他一步一步的堕落。如果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规劝,这里就讲你就没办法建立你的德行。

    「德皆建」,就是双方都能树立很好的德行。从历史上,我们前面已经讲到唐太宗跟魏征,像这样的皇帝,开阔的胸襟,能接纳建议大臣对他的规过,可以说相当的难得。贵为皇帝都能如此,我们想一想,我们今天的身份地位,是不是更应该学习他们这么宽宏大量,这么大的胸襟。我们在劝别人,在劝人的时候,自己也要想一想,用怎样的言语,用怎样的态度;如果你能比喻,用譬喻的方式,往往收到的效果更高。

    如果说『过不规,道两亏』,如果你看到他日益在造恶,你见死不救,你不愿意帮助他,就是「道两亏」,两边都有亏损。一个是一直往下堕落,他的道德日益沉沦;另外一个,你眼睁睁的不愿意帮助他,这样也不对。所以「过不规,道两亏」,你没有规劝别人,别人不懂得改正,这样也是有失为人的本分。

    在此地也要提出一点,这也是很多家长都纷纷反应的;也就是说,如果父亲在教小孩,他比较严格,做母亲的就在旁边搅局。什么叫搅局?就是爸爸口气比较严,妈妈就在旁边鼓噪说何必这么严格,让小孩有所依恃,让小孩觉得你们大人都没有办法一致,所以他就有恃无恐,这个也很不对。当有人在劝教子女,或者在劝勉别人时候,在旁的人应该要先回避一下,千万不要破坏当时的教诲。因为教导子女,非常忌讳一个严格的在教,一个很宽宏大量的在旁鼓噪,这是很不好的。

    记得小时候,邻家有一对婆媳相依为命的这户人家,子女也有几个,当时男主人在外工作,只有剩下婆媳二人。这户人家对子女的教育非常严格,最后我们看到他的子女长大之后,都相当有成就。每当媳妇很严格在教育她自己的小孩的时候,甚至会揍他、打他,做奶奶的会回避到一旁。等孩子被打完,被教训完之后,祖母她会出来牵着孙子说:你刚刚就是因为犯错,犯错母亲打你是要你好,把你打醒,因为你做错事情了,打你一次,你永远记住这样做是错误的,她是要你好,将来不要变成坏人,将来你会成为社会上贤良之人。有这么贤明的奶奶,所以我们看到这户人家他的子女都相当有成就。

    所以为人父母的,当你夫妻两个人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要协调要同步要一致。做为爷爷奶奶在旁边如果看得心疼,就应该要出去回避一下。当然做父母在严厉教导子女的时候,也要特别谨慎小心。为什么?你打他的时候,我们也要打安全的部位,不可以打要害,这样反而会有意外,或者意外的灾难发生,那就真的是遗憾终身。

    所以「善相劝」,我们两方的品德都可以树立,因为我们可以渐渐的切磋而提升。不过在此地还要再郑重的叮咛一下,善巧方便它的重要,才能达到劝解的效果。如果你没有善巧方便,这个效果可能没有办法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