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 小明骑自行车:心中的桃花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4:26:53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周田园牧歌,根植在灵魂的储存器里,无论穷达贫富,只要能静下心来,心中的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地奏响,或平静或悠扬,或淡婉或浓烈,把我们引向心中的桃花源。 桃花源其实只是陶渊明的精神渴望,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它就已经实实在在地存在在朝圣者的心理。也许柏拉图的理想国是然,庄子的“无何有之乡”是然,老子的“小国寡民”是然。每个人都在心中编织着自由的圣殿,精神的天堂。于是有了李白的拒绝摧眉折腰散发弄扁舟的逍遥自适,有了杜甫广厦千万大庇寒士的高标理想,有了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豪迈,有了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报国之志。桃花源是一种实现理想还原现实的信念,更是一种将失望变成希望的勇气,当然最根本的还是摆脱掉尘世的欲望,回归远离喧嚣的原始宁静。“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寞,惟有幽人自来去”,这是那“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乡村么?抑或是“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隐秘深林么?总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能找到一个“骨貌淑清,风神散朗”的布衣诗人,他洁身自好,不趋承逢迎,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找到一个盛放灵魂的地方。他原来是为隐居而隐居,为着一个浪漫的理想,为着对古人的一个神圣的默契而隐居。在山林里,在山村边,“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我们能看到那个纵情山水,优哉游哉的诗人,休憩在自我陶醉的桃花源里,忘记尘世的纠结和欲望,忘记了人事的悲哀和落寞,但留下千古高风供后世之人争相评说,留下了盛唐风骨朴质诗文在后世的缅怀声中回荡。也许桃花源就是林语堂心中的理想的英国乡村,也许是李乐薇幻想的空中楼阁,也许是三毛生活过的撒哈拉沙漠,也许是史铁生思考人生的地坛。它大到海德格尔的“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地球上”的全世界,也可小到伍尔芙的《一个人的房间》;可以浪漫像林逋结庐孤山,梅妻鹤子,也可简约如阮籍的“天为被,地为席”。因为这是一个可以做到身心和谐的地方,是一个能抵御尘世重伤的地方。它不一定在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也许就在我们忽略掉的身边的旮旯里。张艺谋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极具个人色彩的导演,是第五代导演里举足轻重的人物。年过花甲,做了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后,更是名满全世界。一般人名利双收之后,都会选择急流勇退。可是张艺谋至今还活跃在影坛,连续拍出了和很多商业电影并驾齐驱的电影,虽然有关电影的争议至今还在进行,但他作为圈内认可的最为勤奋的电影导演,求知求新求突破,力求为中国电影打开宝华期房的入口。只因为一个原因“拍电影让我快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导戏的过程让人年轻”,也许工作的战场对于他来说就是舒放自己的思想的桃花源,让他展示老当益壮的能量,让他继续振翅飞翔。虽然不一定在能看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一定能隐居深林,享乐自然,不一定能感受畅游世界,放飞生命。但一定可以有一个瞬间,一样事物,让我们干枯的心灵开始震颤,让我们停顿的思维开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