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走大事件第5季张全蛋:凡书法--当观其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1:07:35

凡书法--当观其韵(转)

(2011-01-08 00:03:05) 摘 要:韵在书法艺术中主要指作品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书法中的韵主要表现在:奕奕的气韵、深沉的情韵、生动的墨韵、婉转的线韵、有象的字韵。
  关键词:书法;气韵;情韵;墨韵;线韵;字韵

  韵最早出现在音乐里,指声音中一种和谐的味道。刘勰《文心雕龙.声律篇》中说:“异音相从为之和,同声相应为之韵”。诗词创作要重视“韵”,要讲究字词的搭配、音调的和谐,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宋人曾在论诗时说:“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有余意之谓韵”,其实,我以为诗韵是一种难以言说可以感受的趣味。音乐的韵也很难用语言具体描述,或许可以这样说,它是音乐的风格、特点、音乐表现的总和,是音乐内在精神的表现,是艺术活动中主客面统一的审美情趣。后来的“韵”又转入对人体的欣赏,如《世说新语》中有“拔俗之韵、风韵迈达、天韵标令”,韵又指人的气质、行为的清雅、放旷;人的风姿韵致;借来评论书法,用意近似,黄庭坚云:“凡书画当观其韵”,“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摹古人,自有长处,至于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论人物要以韵胜,尤为难得;蓄书者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其后有“得韵”、“观韵”、“病韵”、“逸韵”、“余韵”、“气韵”、“有韵”诸说。由此看来,韵在书法艺术中主要指作品蕴涵的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和风韵。

  一、气韵

  “气”的概念来自于老子哲学,“冲气以为和”。王充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杨泉说:“人,含气而生,含气而死”。这里的气指流荡生命之中的元气、精气。孟子的“养浩然之正气”,又将气的内涵增添了精神意志的成分。曹丕《典论论文》中有“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以强而致”,袁昂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古典哲学的“五运六气”概念始终和韵联系在一起。“气韵本乎运心,神采生于用笔,有余势则隽,有余则清,有余纸则宽,有余意则远”;“气韵由笔墨生”。

  “气韵生动”是一种境界,需要书法家主体精神的主动获取,是整个身心协调一致的活动。它是生命主体的表现形态,它的特点是生机勃勃的整体感和元气氤组的存在。也是书法家在作品中始终要追求的目标。王世贞评东坡书“结法遒美,气韵生动”。“气韵生动”的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我们打开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总是使我们感觉到有一种泼辣的活力在跳动。这生动的气韵,从章法与字态上;从笔墨技法上强有力地反映了出来。意态绵远,神气奕奕,表现了他的精神气质。

  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

  作为民乐领域的资深前辈,闵惠芬并不看好“女子十二乐坊”,她说中国民乐最根本的东西是神韵。中国书法实际上是对客观世界意象的认识,但表现方法有不同。这种表现要通过书家对于意象的认识来完成,外在的形式,表现内在的东西;利用形式表现内容,既表现事物的共性,又加强事物的特性。如果没有共性,人就不认识它;如果没有特性,也就谈不上艺术。简化说这就是“神形”的问题。神就是韵,是事物特性中最突出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往往与画外有画,笔外有意相关。如宋佚名《出水芙蓉图》它刻画了荷花的形色质,但更传达了荷花的神韵。气韵是书法艺术之魂。

  二、情韵

  书法是抒情的艺术。它的点、线、墨、结字的韵律都能引起注意,激发想象,古人说“书法如佳人之艳丽含情,若美玉之润彩夺目,玩之而愈可爱,见之而不忍离,此即真手真眼,意气相投也。”“意气相投”道出了书法含人情味。
 
  蔡襄说:“书法惟风韵难及。虞书多粗糙,晋人书,虽非名家,亦自奕奕有一种风流之气,缘当时人物,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修容发语,以韵相胜,落华散藻,自然可观。可以精神解领,不可以言语求觅也。”说的是形可见、韵难觅、情难留。《李斯特论肖邦》中说“情感和形式的统一程度要彼此不能分开,互为表里,这一个就是另一个发出的光”。情韵还得通过诸多形式折射出来。

  情感的体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接受书法韵律的过程中,审美主体丰富的审美心里,常以想象、回忆、理解、感受沉溺其中。观者的情感是一种随记忆流失的短暂的生命涌动,沉浸于韵的形式中,让知觉把作品的韵变成重要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作品得以自我完善并显示自己真正的意义。只要书家动情书写,才能让观者眼中的韵具有情的味道。白石老人的印章,所以觉得好看,叫人动情,就因为他除了注意形式结构外,还注意韵的表现。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先生的演奏风格是手法细腻,音色华丽,向顿挫索求韵味美,于流畅抒发歌唱性,音调饱含浓厚的感情色彩,侧重情感的抒发。

  三、墨韵

  我们常听到“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比喻其疏密的节奏,拿“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比喻干湿的节奏,就是说:粗细、徐疾、浓淡,干湿等笔墨才能使画面的笔墨具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有美感。笔墨婀娜中寓刚健,妩媚中行遒劲,雄而不野,谨而不拘,犷而不乱,纤而不弱,巧而不滑,拙而不刻,灵动中具深厚,严密中有轻松……

  中国书法笔墨运用上,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的;常常通过行笔的刚或柔、粗或细、枯或润等等,来表现不同的韵味,并达到艺术上的多样与统一,达到形式上具有音乐的节奏感。

  作品中要出现好的墨韵变化,也要关注书写工具材料的质地、柔软程度、生熟程度、书写者的习惯以及墨的浓淡干湿、主宾强弱、黑白冷暖关系,都是按照一定节奏韵律而变化的。这些关系处理得当、变化合理,作品就会有优美的墨韵,由于书家自我情绪的变化,作品的墨韵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浓淡表现墨色的层次,而枯湿关系是墨色的质感变化,如果只有浓淡变化而无枯湿变化,书法作品就显得柔中无刚,平静而缺乏生气。润无枯则不润,枯无润则不枯,这就是墨法中讲究的“枯湿相生”笔墨运用上,是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力的;从而使作品具有音乐的节奏感。

  四、线韵

  中国书法是线的艺术。这种线有独特的“书写性”,线的形状直接体现着作者的感觉:粗线显刚,曲线见柔,折转表示锐利,波弯显示绵软,不同的组合,疏密走向,会产生动静,悲喜等感觉。它可以表现质感,也可以表现量感,线的运动和结构方式不同张力;通过线的虚实,强弱的布置和浓淡干湿的走向表现空间感,可以通过穿梭,重叠,疏密,藏露表现层次感;可以通过线的快慢迟速,转折顿挫表现书法节奏和韵律。线条的丰富性,使得中国书法具有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感。这便成为书法中的线韵。

  线韵是中国书法主要的艺术语言。用线的方法一定要如中国画:起笔、行笔、转折、起伏到落笔,都有一定的法则,这样的线条才能有流动的韵律美,方能传达一定的感情,塑造出特定的形象。线不能描和刻,描刻出来的线死板,绝无生气。音乐也很注重线韵。我经常把音乐演奏与书法教学结合,试图将音韵与书法的线韵结合。

  即使是铁线篆的线也要有微妙的粗细变化,让其流动而婉约,产生节奏感。一条线的一笔和写一个“一”字的一笔就有很大的区别;一条线只是普通划一条线,但“一”字的运笔就要体现出一波三折。波是起伏,折是变化,欲左先右为一折,右往为二折,尽处收回为三折。绝不同于平拖横扫的一条线。

  五、字韵

  所谓“字韵”就是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的韵律感。主要表现为字之间的大小、疏密、轻重、浓淡、顾盼呼应,欹正、疏密、违和等法理;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等。看看中国书法的创作现状,部分书法家注重了线条的锤炼、结构的推敲、布局的把握,但在作品中缺少对字韵的认识,罗丹说过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个部分比整体更重要”。掌握了字韵即是注重了整体。

  字韵可以这样看,倘若我们把王献之的《群鹅帖》用无变化的线临写下来,其灵动的字势并没有改变,“行风雨散,润色开花”的字韵也没消逝。同样可以感受到字外有字,笔外有意。如何把握字韵,首先注意字形的变化,然后强调疏密对比,明确字与字之间的组织关系,强化字势,把握起承转合。

  行草作品中的韵很好理解的,历代书家都是很关注韵的表现。梁嗽说:“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清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托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逮唐。元、明厌宋之放佚,尚幕晋轨,然世代既降,风骨少弱。”每个时代书法都有利弊,然晋人对韵的崇尚影响了世世代代。在正书作品里如何体现韵大概是众多书法家关注的问题。创造韵味正是楷书创新的意义所在,如果不创新,楷书就会“状若算子”或印刷体,没有韵味就不成艺术。《书谱》中对王羲之小楷之评论,正是韵味所表达的一种思想感情。中国画的工笔、细笔也是写意传神精神指导下的绘画。齐白石所说的“半如儿女半风云”,儿女即细致工巧也,风云即粗犷写意也。写楷书我很赞成用这种观点去创作,使韵味延伸到字外。

  古人的“胸次”、文人书法、书卷气,与当今的学者书法同样要求书法家为创造韵味而提高自身应具备的素质。作品中韵味来源于胸中意味,胸中意味正是指知识、阅历、审美观念、品行等,书法的韵味美表现在内在、含蓄的品格,其娴静、典雅的极尽轻柔温润之态,那极其自然、飘逸的旋律,无不显示其阴柔之美,它深入骨髓的迷人魅力正在焕发升腾,也正是我们当代书法作者所要崇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