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盈利模式单一:识德用人话“七从”--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中直党建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9:21:03

识德用人话“七从”

2010年09月14日15:47  来源:中直党建网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确保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选拔上来”。把干部的“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既是中央的要求和各级党委、组织人事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当前社会各界热议并拭目以待的关注点。做到并坚持这一点,既是我们党用人长期的一条原则,也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对此,必须贯穿于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各个环节。识人难、用人难、往往不是难于识人的才上,而是难于识德上。现在,领导干部出问题,在才上有,但很少;大部分在德上、品行上。所以,识人、用人,识德既重要、又较难。有人认为,才,表现明显、突出、显眼,便于识、容易识、也会识。而德呢?有人认为,它作为相对客观的一种素质,表面上摸不着看不透,考评起来难免有点雾里看花,一些单位还不同程度存在重才轻德、以才蔽德、以绩掩德的现象,也就影响了识人用人的公信度,造成识人、选人、用人上的失误、错误。因此,通过多种渠道,从不同角度把握识德的具体标准,才能考量选拔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那么,怎样识德造人用人呢?已成了领导干部最为关注的课题和难题。针对这个问题,特写出“识德用人话七从”一文,供参考。

  一、从理想信念上看德。理想信念是指人们对某种现实或观念抱有深刻的定力的信任感、坚定性,也是对认定的理念体现着最高价值的始终不渝的依赖和执著追求。人不能没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等于没有灵魂。共产党人的政治信念是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我们的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理想信念,对领导干部来说,是灵魂,是生命意义的写照。理想信念聚成一座山,山就坚定不移;汇成一泓水,水就奔流不息;凝成一颗心,心就执着不悔。它是人生成功的基石,追求的源泉,前进的引擎。理想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你扬起前进的风帆;理想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遭遇种种挫折,也能召唤你鼓起生活的勇气;即使完全失败了,也会让你重振旗鼓勇往直前,获取胜利。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决定其政治观念、政治立场、政治觉悟、政治辨别力,同时,也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它是领导干部道德情操品质所在。领导干部只有理想信念坚定,才能在困难面前不悲观,在诱惑面前不动摇,在复杂环境中不迷失。理想信念不是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具体的、实际的、活生生的,特别是它在德上的表现、反映、折射、则是可以识别、认定的。从理想信念上识德,一是看领导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否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没有是非不分,盲目跟从;处理敏感问题是否坚持党性原则,保持公平公正,有没有违规操作、避重就轻;解决棘手事情是否敢于负责、较真碰硬,有没有见风使舵。二是使命意识,看能否改革创新,具有奋发进取,与时俱进,开创性的工作姿态、行动、成效。三是看党性锻炼;牢牢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真正做到是否是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能不能靠高尚的道德情操赢得群众的信任。四是看立足本职,能否在其位、谋其政、成其事,坚持做到身处顺境,常怀清醒之心,常思忧患之事,志存高远,积极进取;身居平境,修身而不轻浮,积极而不懈怠,有所作为,有所成就;身在逆境,乐观而不失落,泰然而不自悲,心胸豁达,理性面对。

  二、从忠诚可靠上明德。忠诚涵盖了人们的信义、操守、诚实、正直、善良等美德;可靠反映了对忠诚的态度,对事业的热心、和干一切工作都不走样、不变通的品质。忠诚可靠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基本道德范畴,是衡量领导干部人品的基本准则。有了忠诚可靠才能撑起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正因为如此,在历史的长河中才不断飞溅着撼人心魄、流芳百世的浪花。岳飞在背上刺下“精忠报国”4个沉甸甸的大字,让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文天祥一句“自古英雄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清”,成为千古绝唱;董存瑞一声“为了新中国前进!”的震天霹雳,为战友增添了无穷的勇气;解放军徐洪刚赤手斗歹徒,谱写了一曲对党对人民的忠诚赞歌。忠诚与可靠是连在一起的。只有忠诚,才有可靠,离开了忠诚,就没有可靠的存在。对党政干部来说,忠诚可靠,指的是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尽心、尽力、尽责、尽忠,是指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受党和人民信赖的。这就是说,忠诚可靠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政治素质,是党员领导干部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同时,忠诚可靠彰显的是党政干部的官德、政德、美德。因为有了为政之德,党员干部才能带头讲忠诚、讲可靠,才面向党旗发出“对党忠诚”的誓言和承诺,还因为党员干部肩负着党赋予的历史使命,特别是当前我们党面临着深入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国内外敌对势力不断破坏捣乱的考验,党员干部必须时时处处保持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高度忠诚,主动应对种错综复杂的局面,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党员干部忠诚可靠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信仰、信心、和信赖。所以,识别党政干部的德,要从忠诚可靠上去剖析、分析,使之清晰。具体讲,它体现在把忠诚于党化作矢志不渝的忠心,把热爱人民化作服务的热心,把报效国家化作驰骋经济战场的信心,把献身使命化作履职尽责的决心,把崇高的品德化作追求卓越的恒心,用生命点燃未来,以忠诚可靠升华使命感和无尚荣光感。

  三、从领导作风上知德。领导作风是指在履行职责和运用权力过程中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及行为习惯,是领导机关、职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为的集中表现,具有代表性、偶像性、导向性、权威性、政治性的特征,这种特征在广大群众中其一举一动都是亮点,其一言一行都是楷模,其一切活动都是内质展示。领导作风直接关系党风、政风、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树立,关系人心向背和事业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政治大局、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的完成,在国家、民族、政党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领导干部作风民主、务实、优良、过硬,必然集聚人气,凝聚人心,班子团结,队伍有战斗力,对内有亲和力,对外有号召力,对社会有向心力。所以,从事的事业必然兴旺发达、方兴未艾,其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必然被后人追捧和继承。否则,前景黯淡,事业萧条,人心涣散,软弱无力。领导作风源于思想、政德,源于品质、素养,源于政治、人格,从一定角度上讲,领导作风它是执政官德、政德的结晶和展示。识德,从领导作风上看质定位、定性,就抓住了关键、根本、本质。在作风上识德,关键从职务上识,实质上从用权上识,核心上从素质上识,根本上从制度上识。从职务上识,要识领导干部的领导职责、领导策略、领导方法、领导艺术,职责体现责任、策略反映智谋、方法反映措施、艺术反映技巧,一个善于诡计、独断专行、精专权术的领导干部,其领导作风必然与民主政治格格不入。从权力上识,要看领导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名利观和坚守为官做人的准则,是否正、是否公、是否廉、是否勤、是否为民。一个把权力当作商品、把地位当作当铺、把名利当作资本、把官场当作市场的领导干部,其领导作风必然与党的宗旨背道而弛。三从素质上识,看领导干部的德操品行、人格魅力是否高尚,一个在生活上放荡、性格上狂傲、经济上贪婪、政治上投机、能力水平低下的领导干部,其领导作风必然与社会期待水火不容。从制度上识,看领导干部的约束力和接受组织、群众的监督力、以及对上级决策的执行力,一种制度,如果不能令行禁止、不能制约权力寻租、不能保障公平正义、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积极性,那么,这种制度一定会将领导干部的作风推向败坏。

  四、从廉洁从政上辨德。廉洁从政,讲的就是廉政、勤政、优政。早在《周礼?天官冢宰?小宰》中,就指出了廉吏的含义:“以听官府之大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洁、六曰廉辨”。为官执政者,讲“廉”必须廉于政。政,指的是政治、政权、执政。讲政治要讲廉政,只有廉政的政治,才是为民的政治,政治才能服务于人民,保护于人民,取信于人民;讲政权,要讲廉政,政权的巩固、发展、壮大,靠的是廉政,离开廉政的政权,政权就会走向腐败;讲执政、执好政,就要从廉,以廉政去执政。不讲廉政,作为一个政党也好,作为一个人也好,就会堕落、腐化、腐败,政权就会丧失、个人就会有葬送的危险。廉政,折射官德,官德体现廉政。对于执政的官吏而言,正如《大戴礼记》而曰:“行德则兴,背德则崩”。政以人兴、国以法治、人心德塑,为官之基在于学、为官之本在于才、为官之魂在于德。古人云:“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历览人间成败事,人品官得最珍贵。可见,官德是为官之魂、从政之本、用权之道、执政之基。官德的高与低,取决于廉政。廉政是一种精神、一种素质、一种品德。欲先做好官,先要做廉人;为官不廉政,迟早要翻船。唐朝魏征在《群书治要?刘广别传》提出:“为政者,莫善于清其吏也”。宋朝吕祖谦在《官箴》文中亦提出:“当官之法,惟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在这三者中“清”指的就是廉政。宋朝包拯指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这些,讲的就是为官从政的规律、事业兴衰的道理。以德养廉是执政之道,廉政养德是执政之本。政德与廉政是连在一起。古人云“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吏来不畏我严,而畏我廉”。党政干部的廉政形象,在群众中既有影响力,又产生凝聚力,激发生产力。廉政来源于立德这个母体。道德高尚,方能廉洁自律,培育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党政干部在以德倡廉、立身的同时,都是努力做到行德政、办德事、倡德风、兴德业,也就是自觉地把廉政建设搞好,做一个德行过关、廉政为民的人民公仆。所以说,识党政干部的德,就要从廉洁从政上辨别、去验证、去考证、考查证,看是否自身廉洁,是否以廉政的品质、风范、秉性、风骨、气节去做人、去工作、去为民,是否做到了公事用好权、私事不动权、对人民不弄权,从政掌好权、用好权;看是否廉律高、风气清,廉洁明,社会谐,廉政扬、国家康、政权固。

  五、从公道正派上定德。对党政干部来讲,做到公道正派,是一种品质、一种作风、一种风彩,同时也是从政的基本准则和基本要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子曰:“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党政干部要思想纯正,坚信马列,对党忠诚,善于从政治上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始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品行端正,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刚直不阿,不欺上瞒下、不阳奉承违;作风守正,严谨细致、讲求规矩,敢于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政策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始终坚持正派的作风,彰显浩然正气“官德正,民风淳;官德毁,民风降”。现阶段,党政干部出问题往往都是起始于操守不严、品行不端、生活奢靡、道德败坏,由小节失守导致大节沦陷,最终走上了不归之路。“吏不服我能而服我公”。党政干部做到公道正派,关键在于以心正为要。心不正则理不公,理不公则行不端,行不端则气不顺,纯洁党风、社会、民风就是一句空话。所谓“心方正”,就是要把心放在“为公”、“全局”、“为民”这杆秤上,树正义之心、公平之心、公正之心、敬畏之心、责任之心,做到仰不愧党,俯不愧民,内不愧心。由于受主客观诸多条件制约,领导干部在处理问题特别是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上,矛盾多,要想人人满意显然不可能。但只要出以公心,秉公办事,就能使大矛盾化为小矛盾,矛盾多变为矛盾少,从而实现满意度最大化。实践证明:公心出公道,公道出公平,公平出公信;心一放正,则行必端,民必敬,风必清。所以,当官要“公道为官”“诚信为官”、“实干为官”、“严明为官”;以人为本,以正为准、以信为立、以实为基、以严为爱、以德树威,真正成为群众拥护、领导信任、组织放心、同事称道的优秀党员领导干部。人品千古事,得失寸心知。领导干部只有坚持公道正派当头,做人品行端正,做官动机纯正,对待百姓秉正,处理事情公正,不为人情所扰,正确用好权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权为民所用,就会赢得老百姓的拥戴,有好的口碑。所以,在以德识人中,要看党政干部在为人处事上,是否公道正派,客观公正;是否公道待人,一视同仁,不搞亲亲疏疏;是否公道论人,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掺杂个人恩怨;是否公道用人,唯才是举,不丧失党性原则,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唯贤是举地选拔任用真正德才兼备的干部。

  六、从不计名利上察德。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唯一宗旨,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在如何正确对待名利的问题上,我们党一直要求党员干部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的利益第一,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党和人民事业的需要,为国家为民族奋不顾身地工作。要真正达到这些要求,在关系到个人名利待遇的问题上经得起考验,交出合格的答卷,不仅需要具备高尚的“人品”,还要有清正廉洁的“官德”;不仅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还要保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气节,而所有这一切的基础,是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名誉和利益是考验干部德才的“反光镜”。在利益得失面前,要看干部对待个人晋升的态度,是否以平和的心态服从组织的安排,是否以积极的工作态度接受组织的挑选;看利益诱惑面前的表现,能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不为所动;看荣誉面前的形象,是否正确地对待荣誉,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党政干部对关系个人名利的种种问题能否处理得当,对走好人生之路至关重要。处理得好,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而且还能成为积极进取的动力;反之,就会成为阻力和包袱。应看到,在这个课题上,有的人拼命追求名利地位,满脑子都是个人的“小算盘”,稍不如意就牢骚满腹;有的人缺乏自知之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总喜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甚至不惜弄虚作假;有的人一旦看到个人进步无望,转而搞“堤内损失堤外补”,损公肥私,拼命为个人捞“实惠”。这种种不健康的心态和行为,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领导干部的基本道德要求是格格不入的。贪名图利看似实用,实则是一种庸俗、浅薄的处世哲学。对于从政为官者而言,它不只是一种道德缺陷,还是一种政治上愚蠢的表现。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加强人品官德修养,努力提升思想境界,把个人的名利地位想得透些、看得淡些,才能立信于人、立公于民、立德于世,才不会为名所累、为利所缚、为失所挫、为欲所惑、为色所诱,真正做到耐得住寂寞,管得住小节,守得住清贫。在识德用人中,要重用那些把岗位作为舞台,把奉献作为追求,不图利、不为利,不为物喜、不为己悲,能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竭诚奉献精神体现在本职岗位上、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把全部精力用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用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上,用在小康社会建设上。

  七、从履职尽责上验德。古代哲人有语: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讲履职尽责的。责任感就是对应做之事的自觉意识。责任感可以驱使我们时刻思考应承担什么责任、如何履行责任、是否尽到责任。以责任感做事,做事就有了压力和动力,就有了积极性、主动性,就有了扎实作风和务实精神。党政干部在工作岗位,履好职、尽好责,这是一种富有情感因素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是促使建功立业的动力。责任意识体现着一种报效国家的品质,一种爱岗敬业的精神,一种不辱使命的境界。它是一种追求,包含着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明确的奋斗目标;是一种风范,表现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无私奉献;是一种动力,表现为忠于职守、默默耕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以什么样的信念追求事业、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以什么样的标准完成任务?反映了一个党政干部的思想作风和精神状态。领导干部被党和人民赋予一定的职权,实际上也就被赋予了相应的责任。多一分权力,就多一份义务,多一份责任。权力越大,为人民尽责的机会就越多,作贡献的潜能越大,也就越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越应该在工作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求。以责任感做事,其作风就必然求实、务实、扎实,做事就不会是消极、被动或应付的,而是积极主动、充满激情;做事就不会是华而不实,更不会弄虚作假,而是脚踏实地、求真务实;做事就不会是凭心血来潮,更不会凭主观臆想,而是为民担当、风雨可度,一切从实际出发,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谋求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现在有些同志只要“官位”不要担子,只讲待遇不讲责任,只谋退路不谋事业,盯着“位子”干工作,扳着指头算日子,贪图安逸,无意创新。在这个问题上,要这些同志是缺乏常思责与愧,不能经常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想想自己做过的事,检讨是不是履行了职责,有没有玷污肩负的神圣使命;不能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教育,自我整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同志对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很大,然而在《无题》诗中他却说“新功未建惭高坐,老本无多啃早完”,在字里行间里充满愧意和歉疚之情。这样的胸怀和境界多么让人油然而升敬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无数事实证明,抓工作干事业千难万难,有了尽职尽责感就不难。党政干部强化责任心,才能振奋昂扬不懈的斗志,保持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努力学习,扎实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业绩。责任意识,使党政干部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把思想集中到干事创业上,把精力凝聚到做实事上,把功夫施展到抓落实上。因此,领导干部要应在其位、谋其政、司其职、尽其责。识别党政干部的德,判断其政德,不仅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要通过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和工作政绩,看是不是消极怠工、不思进取。要看对本职工作是不是保持正常心态,有没有多干得民心的事,对待群众是否真心实意,有没有滥用手中权力,给自己的履职行为附上工利色彩,干违民意的事。责任对人民群众是一种担当,对自己是一种信任,对内心是一种姿态。党政干部只对党的事业负责,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负责,对人民负责,把精力用在推动科学发展上,体现的才是一种高尚的崇高的德。(河南省西华县逍遥镇党委书记 王绍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