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头条新闻在哪看:歷史上唯一列傳正史的女將軍――秦良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4:15:52

歷史上唯一列傳正史的女將軍――秦良玉

                                                                 作者:柳东缘   
【新三才首發】秦良玉,明末戰功卓著的女軍事統帥、民族英雄、軍事家。曾率“白桿兵”參加平播、援遼、平奢、勤王、抗清、討逆(張獻忠)諸役。累功至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討使、中軍都督府左都督、鎮東將軍、四川總兵、忠貞侯、一品誥命夫人。死後南明朝廷追謚曰“忠貞”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令人敬佩的巾幗英雄,但實際上,正式列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只有秦良玉一位。不管是正史中沒有記載的穆桂英、樊梨花以及花木蘭,還是載入正史梁紅玉、婦好、冼夫人、平陽公主、瓦氏夫人等等,她們都沒有自己的本傳。

       明朝的抗倭英雄瓦氏夫人也和秦良玉一樣都做了總兵(武一品),但是她只是在土司傳中帶了一下,並沒有給她專門立傳。冼夫人只是進入隋書《烈女傳》也沒有自己的本傳,梁紅玉只是以楊國夫人的封號在自己丈夫的列傳里露了個臉而已,也沒有自己的本傳

        所以說秦良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式載入正史,有自己獨立的本傳,並進入國家編製的女將軍,並不是雜牌將軍。

 言歸正傳,下面就讓我們領略一下這位女將軍風采。

 協助丈夫維護地方的安定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的家族因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而漢化,卻仍保持着苗族強悍尚武的特點。明神宗萬曆元年,秦良玉出生在四川忠州城西樂天鎮郊的鳴玉溪畔。父親秦葵是明朝貢生,育有三男一女,秦良玉排行第三。

秦良玉自幼就隨父習文練武,從小就一直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秦葵對兒女一視同仁,讓秦良玉與其兄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一起讀典籍、學騎射,秦良玉自幼天資聰穎,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造就了秦良玉出眾的文韜武略。比起其兄弟來,秦良玉稟賦超群,文翰得風流,兵劍諳神韻。父親誇她是一個奇女子。
史書記載:“良玉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剛滿二十歲的秦良玉嫁給了石柱宣撫使馬千乘為妻。石柱也屬忠州,是一個苗族人為主的郡縣。馬千乘祖籍陝西撫風,因祖上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石柱宣撫使,官職世代沿襲,最後傳到了馬千乘身上。

 因石柱地處偏遠,民風慓悍,時有叛亂興起,所以宣撫使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訓練兵馬,維護安定。秦良玉嫁給馬千乘,她一身文韜武略派上了用場,幾年時間,她就幫着丈夫訓練了一支驍勇善戰的“白桿兵”。

 所謂“白桿兵”,就是以持白桿長矛為主的部隊。這種白桿長矛是秦良玉根據當地的地勢特點而創製的武器,它用結實的白木做成長桿,上配帶刃的鉤,下配堅硬的鐵環,作戰時,鉤可砍可拉,環則可作錘擊武器,必要時,數十桿長矛鉤環相接,便可作為越山攀崖的工具,攀登懸崖峭壁很方便,非常適宜于山地作戰。馬千乘就靠着這支數千人馬的白桿兵,使石柱一帶長年太平無事。

 明萬曆二十六年,播州宣撫使楊應龍勾結當地九個生苗部落公然反叛朝廷,播州在現在貴州遵義一帶,地勢險峻,叛軍依仗天然屏障橫行無忌,四處燒殺搶掠。朝廷派遣李化龍總督四川、貴州、湖廣各路地方軍,合力進剿叛匪。馬千乘與秦良玉率領三千白桿兵也在其中。由於白桿兵特殊的裝備和長期嚴格的山地訓練,因此在播州的戰爭中經常給予叛軍出其不意的打擊,不論山勢如何險峻,白桿軍都能出奇而至,宛如神兵天降,令叛軍聞風喪膽。

最後,叛軍集中兵力固守播州城,城外設下五道關卡,分別是鄧坎、桑木、烏江、河渡和婁山關,每道關卡上都有精兵防守。在攻打鄧坎戰役中,秦良玉帶領五百白桿兵作為主力。鄧坎守將楊朝棟見對方兵力很少,準備一舉消滅,於是把手下五千精兵全部拉到陣地上。秦秦良玉部面對十倍於己的敵軍的包圍和進攻,毫不畏懼,無數次衝鋒陷陣浴血混戰,愈戰愈勇,戰鬥中她生擒楊朝棟,敵兵見頭領被擒,頓時亂了陣腳,五千人馬全線潰敗。

接下來,官兵又順利地拿下了桑木、烏江、河渡三關,直達播州外圍的婁山關。婁山關山勢高峻險要,僅一條小路通過關口,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攻打婁山關的主要任務又落到了秦良玉夫婦身上。秦良玉夫婦帶領幾個精明強幹的士兵正面進攻,吸引敵軍注意力,其他將士從關卡兩側的懸崖處,攀越上關,順利攻下婁山關。緊接着官軍一鼓作氣,攻克播州城,楊應龍自焚而死,徹底平息了叛亂。

 此次戰役,秦良玉受到總督李化龍的讚賞,命部下打造銀牌一面,上書“女中丈夫”四字,表彰秦良玉的功勞。

 十多年後,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丈夫馬千乘死於雲陽監獄中。起因於萬曆皇帝派來的監稅太監丘乘雲向石柱索取賄賂,馬千乘自恃於朝廷有功,不予。於是丘公公指使人捏造罪名,馬千乘被逮捕入獄,活活折磨而死,時年四十一歲。秦良玉含淚忍痛,以大義為重,殯斂丈夫后,未有生出任何反叛不臣之心,反而繼任丈夫出任石柱宣撫使。她忠於職守,盡心儘力護衛石柱的太平。

 抗擊清軍

 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縣)建立“大金(后金)”,兩年後,薩爾滸一役(戰場在今遼寧撫順以東),明軍慘敗,自此之後,駐遼明軍幾乎是聞警即逃。

 東北告急,明廷在全國範圍內征精兵援遼。秦良玉聞調,立派其兄秦邦屏與其弟秦民屏率數千精兵先行,她自己籌馬集糧,保障後勤供應。瀋陽之戰,秦氏兄弟率“白桿兵”率先渡過渾河,大戰中殺滿洲兵數千人,終於讓一直戰無不勝的八旗軍知曉明軍中還有這樣勇悍的士兵,並長久為之膽寒。由於眾寡懸殊,秦邦屏力戰死於陣中,秦民屏浴血突圍而出,兩千多白桿兵戰死。但也正是由此開始,秦良玉手下的石柱“白桿兵”名聞天下。得知兄長犧牲消息后,秦良玉自統三千精兵,直抵榆關布防(今山海關),控扼滿州兵入關咽喉。由於“白桿兵”戰鬥力強,明廷再下令徵兵兩千。秦良玉聞詔即行,與弟弟秦民屏馳還石柱,徵調士兵準備援遼。

 會到石柱后,適值重慶內亂。永寧土司奢崇明借奉詔援遼的名義,率數萬人馬與其女婿樊龍裡應外合佔據了重慶,並圍攻成都。秦良玉趁天黑敵軍無備,突襲賊軍駐於長江和嘉陵江上的水軍,盡焚其舟。由於秦良玉調度有方,成都圍解,重慶也很快得以收復,叛亂得平。

 川地平定之後,秦良玉立即率兵返回。天啟皇帝下令文武大員對待秦良玉皆要以禮相待。感動之下,秦良玉更加竭盡全力抵禦清軍,其弟秦邦屏不久在陸廣做戰中戰死。

 崇禎三年(1630年),皇太極攻榆關不入,便率十萬八旗軍繞道長城喜峰口入侵,攻陷遵化后,進抵北京城外,連克永平四城,明廷大震。

 秦良玉接到詔書之後,即刻提兵赴難,星夜兼程,直抵宣武門外屯兵。當時,聞詔而至的各路勤王官軍共二十萬有餘,但都畏懼滿洲兵的狠武,無人帶頭出戰。秦良玉的“白桿兵”一直為滿洲兵所忌憚。年己五十五歲的秦良玉,率兵發起進攻,加上明軍中又有孫承宗這樣的老將配合,最終迫使皇太極連棄灤州、永平、遷安、遵化四城,撤圍而去(山海關未能攻下,也是滿洲軍撤兵原因,他們怕日後遭首尾截擊)。

 北京圍解之後,崇禎皇帝特意在北京平台召見秦良玉,優詔褒美,賞賜彩幣羊酒,並賦詩四首以彰其功,現抄錄兩首:

 學就四川作陣圖,鴛鴦袖裡握兵符;由來巾幗甘心受,何必將軍是丈夫。

 蜀錦征袍自剪成,桃花馬上請長纓;世間多少奇男子,誰肯沙場萬里行。

 崇禎皇帝處於多事之秋,很少有閑情雅興題詩作詞,能為秦良玉作詩表彰實為難得。崇禎皇帝還特別御賜秦良玉一件精美的龍鳳袍。該袍現藏於重慶市三峽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

 秦良玉叩謝聖恩后,班師回石砫。

 抗擊張獻忠

 崇禎七年(1634年),張獻忠農民軍破夔州(今重慶奉節),進圍太平,秦良玉提兵趕至,張獻忠軍隊退走,川東大定。秦良玉軍隊連戰連捷,解除太平之圍。

 崇禎十三年(1640年),羅汝才部進入巫山,又被秦良玉率兵擊走。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上吊自殺。消息傳來,秦良玉服孝痛哭,哀動左右。張獻忠所部此時盡陷楚地,又向四川殺來。秦良玉向當時的四川巡撫陳士奇呈獻《全蜀形勢圖》,希望官軍能增兵堅守蜀地十三處險隘。陳士奇不予採納。

 張獻忠農民軍數十萬長驅直犯夔州。秦良玉馳援,由於眾寡太懸殊,兵敗而去。她的失敗,標誌着蜀地的淪陷。張獻忠相繼攻克萬縣、重慶、成都,並在當年年底稱帝,建立“大西”政權。

 張獻忠佔領蜀地,只有遵義、黎州及秦良玉的石柱地區未歸於"大西"。懾於秦良玉威名,張獻忠部無一兵一將入犯石柱。投降張獻忠的明朝官員向各地土司送去“大西”政權印信,各地土司大多畏懼接受。秦良玉接到印信,馬上當眾毀之,慷慨言道:“吾兄弟二人皆死王事,吾以一孱婦蒙國恩二十年,今不幸至此地步,怎能以殘餘之年以事逆賊!石柱一地有敢從賊者,族誅之!”

 不久,又有噩耗傳來,秦良玉獨子馬祥麟先前被明廷徵調到湖廣禦敵,戰死於襄陽。死前,他給母親寫信:“兒誓與襄陽共存亡,願大人勿以兒安危為念!”見兒子絕筆書,心如刀割,但她乃大義婦人,提筆在信紙上寫道:“好!好!真吾兒!”

 張獻忠東征西戰,幾乎囊括了全蜀,卻唯對石砫彈丸之地無可奈何。己六十八歲高齡的秦良玉,帶着她手下歷經百戰的白桿兵,誓死保護這一帶的安定。一直到張獻忠敗亡,起義軍終沒能踏入石柱半步。

 清順治五年端陽節過後,七十五歲的秦良玉,在一次檢閱過白桿兵后,剛剛邁下桃花馬,身子突然一歪,結束了她戎馬生涯、傳奇的一生。

 後代許多文人題寫詩詞讚歎這位奇女子,現抄錄兩首:

 (一) 桃花戰馬錦征裙,召對平台策大勲。多少登壇飛將在,鬚眉都愧女將軍。

 (二)  卸卻金釵排虎符,提兵十萬上皇都。西南嫠婦援東土,愧煞中原少丈夫。

 清末女英雄秋瑾也有一首詩,讚頌這位女將軍:古今爭傳女狀頭,誰說紅顏不封侯。馬家婦共沈家女,曾有威名振九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