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电影版:[原创]定量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8 05:48:17
原创]定量解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文章提交者:萧柏行 加帖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kdnet.net



文/ 萧柏行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冲击,国务院很快制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经济调控思路。但是“适度宽松”的度在那里,好像没有见到什么定量分析的研究报告。年初制定的目标是:今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额度为17%,本人不知道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只能根据掌握的信息进行反推。暂且假定其依据是“保GDP增长8%”吧。

对于经济体系货币总量的供给,货币学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公式:M*V=P*Q
据此,信奉货币供给理论的经济学家相信,因为经济总量Q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认为是不变的常量,因此只要控制好货币投放量M,就能控制好物价指数P,进而抑制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本人相信,央行确定货币投放量的依据也是以此为基准的。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一般认为,M1的结构中,M0是我国居民消费品购买力实现的主要媒介手段,对全国零售商品物价指数产生重要影响;其余的活期存款部分是生产资料市场购买力的主要媒介,与生产资料价格水平和工业生产情况都有密切关系。M1是经济周期波动和价格波动的先行指标,对M1的严密监测与调控对抑制通货膨胀和实现经济的健康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经常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人们是否消费不仅要取决于手里是否有钱,还要取决于对未来收入及支出的预期;假如人们预期到未来收入要下降,即使有钱也不敢乱花。所以,在经济低迷时期,投放的货币不见得就立刻进入经济体系,在经济衰退或低迷时期可能更倾向于沉淀在银行。

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增幅比上年末高10.6个百分点,比上月末低0.0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9.59万亿元,同比增长26.37%,比上月末高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为3.42万亿元,同比增长11.59%。
这段资料显示,M0并没有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步增长,这也说明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只有一部分流向市场,而大部分仍然沉淀在银行,目前看这个沉淀比例约为59%。

央行在设计今年货币投放量时似乎考虑到会有一部分资金沉淀在银行这个因素,但估计的量值可能偏小,本人推测央行的取值可能为55%,也就是说45%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如果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央行会认为17%的货币增量应该拉动GDP增长量为7.5%,加上积极的财政政策至少拉动GDP1~2%,所以保8是不会有问题的。因此,当7月末公布的数据“广义货币供应量(M2) 同比增长28.42%”时,立刻有主流经济学家出来惊呼:流动性过剩,面临严重通货膨胀的危险。

其实,担心出现严重通货膨胀的主流经济学家和央行的决策者还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就是货币周转率V不是一个常量。经济低迷时期货币周转率V要小一些,经济繁荣期货币周转率会加快,由于缺乏相关资料,货币周转率V与经济景气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还没有得出定量的结论,初步推算经济繁荣期的货币周转率V大约是经济低迷期的2倍左右。

好了,有关对货币公式M*V=P*Q需要校正的参数现在已经齐备,现在可以比较准确地定量分析“保8”所需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的全年增长量,进而推断全年新增信贷的数量。

还是假定需要货币政策拉动的全年GDP增量为7.5%,取货币沉淀在银行的比率为55%,进行本项校正后计算出所需货币投放增长量为16.67%,取整为17%,这与央行的年初计划完全一致。但是考虑到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率影响,货币投放量至少还要增加1~2个百分点,也就是说,货币投放增长量应该为18~19%;此外还要考虑到经济低迷时期货币周转率V下降的影响,因此,最终的货币投放增长量△M2应该为36~38%。

再来看实际执行的情况:根据官方公布的资料,2009年上半年,中国新增信贷高达7.37万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任何一年的信贷投放总量。1-7月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7.73万亿元,同比多增4.89万亿元。而与之对应的2009年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57.3万亿元,同比增长28.42%,距所需的38%还差9.6个百分点,所以现在还远远不是收紧银根的时候,货币政策还要继续宽松。

根据一般规律,经济政策的改变会在3~6个月内影响到经济运行态势。货币政策的宽松实际上是从08年12月开始的,当月贷款数量环比猛增62%,达到7718亿,2009年上半年的新增贷款数量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7.37万亿元,按理说从4月份开始CPI就应该有所表现,但对应的CPI却一直在低位徘徊。直到8月份我国CPI仍然同比下降1.2%,PPI同比下降7.9%,这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前面的分析思路是正确的。

按照前面推算的全年最终的货币投放增长量△M2为36~38%,以此为基准推算全年需要新增信贷的总量为10.6~11万亿,这其中假定在本年度内不会降低准备金率,也忽略了央行票据对冲对货币供应产生的影响。

虽然主流经济学家和媒体舆论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有种种非议,但是本人认为,央行执行的货币政策主流是正确的。如果说有不足之处,就是6月新增信贷量过大,估计多投了0.6万亿,而7、8月份又收紧过快(单月增量应该在5000亿左右),导致民间贷款利率明显上升,加重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负担。

最后一个问题,难道这些沉淀在银行的资金会永远呆在银行?当然不会。这些资金开始大量流出银行的时候,通货膨胀就开始了。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这是刺激经济必须付出的代价,而需要提前准备的工作就是要防止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也就是说要将通胀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根据本人的统计分析和研究,经济复苏期往往伴随着某种程度的通货膨胀,如果对货币的投放量不进行控制,当通货膨胀率达到5%时,也就是达到第一个临界值,货币周转率V就会有明显的增长,这又反过来刺激通货膨胀率继续增长,两者互相正向激励,使通货膨胀进入一个正反馈系统,这时除非经济体系中出现快速的经济增长点或是采取紧缩银根、大幅提高存款利率等措施,否则通货膨胀将自动进入一个上升通道。当然,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前提下,本币持有者将大量抛售本币购入外币以达到保值目的,这也相当于一个紧缩银根的过程,会抑制通货膨胀率进一步上升。但是人民币不是可自由兑换货币,所以届时紧缩银根也许是难以避免的。

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考虑问题,也许问题会变得简单起来。就是当通货膨胀率接近5%时(例如达到4%),大幅放宽居民和企业兑换外币的限制,一方面可以储备外汇于民,另一方面以市场方式自动调节了经济体系所需货币的供应量,这样既可以抑制通货膨胀,又可以避免采用提高准备金率、削减信贷额度等容易产生负面影响的措施。

综前所述,在经济复苏刚刚见到曙光的关键时刻,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是完全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这种政策至少要持续到明年,除非出口贸易全面恢复,国内失业率大幅下降,经济得到全面振兴,否则,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可轻易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