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都宫rion: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学预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0:29:56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
祖国医学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很早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由于社会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环境的改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呈逐步上升趋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因比较明确,与血流滞缓、血管壁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密切相关,而且发病后治疗比较困难,往往遗留不同的后遗症。因此,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一)病因学预防
1、解除静脉淤滞  ①术后或创伤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术后或创伤后,应鼓励和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活动,能下地者,下肢穿弹性长筒袜或缚扎弹力绷带。早期肢体活动受限时,可鼓励病人进行不挪动肢休和关节的肌肉收缩锻炼,如屈伸足趾和踝,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等。应逐渐增加活动量,尽早下床,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静脉血液淤滞。②避免长期卧床:有病需长期休养者,应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不起。因病必须卧床者,应注意活动肢体,采取被动性肌肉按摩,或采用踏板装置及间歇性充气长筒靴、电刺激排肠肌等措施,每10—20次为一组,每日数组。通过肌肉活动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少静脉淤滞。
2、防治血液高粘滞综合征  ①减少口服避孕药的应用:口服避孕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已十分明确,应尽量采用其他避孕方法,不要长期服用避孕药。若由于种种原因必须服用的,应注意检测血液粘度变化,发现异常及时纠正。②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患有恶性肿瘤、糖尿病、肾病、结缔组织疾病、血液性疾病等,均可引起血液高粘、高凝状态,有高度的血栓形成倾向,应积极治疗,防止血栓形成。
3、应用抗血栓的药物
(1)抗凝血药:①口服抗凝:国外在手术或有其他高危倾向的病人中进行的多组临床对照试验表明,口服抗凝药预防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0——36.0%(平均7.7%),对照组为1.1%——56.0%(平均20.8%),提示口服抗凝药如果应用适当,可有效地预防静脉血栓。其主要缺点是引起出血,各家报道的严重出血发生率有所不同,约2%——7%。另外,用药过程中需实验室监测。由于口服抗凝药作用消退较慢,若术前预防性应用时,可能会加重手术中出血。因此,目前主要用于具有其他血栓形成高危倾向者的长期预防。②肝素:主要用于预防手术后的静脉血栓形成。大量临床试验表明它不仅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可降低肺栓塞的发生率。目前多主张给予低剂量,如肝素钠或肝素钙5000IU,皮下注射,术前1—2h注射一次,术后8—12h开始每8—12h注射一次,共5—7d。低分子量肝素的半衰期长,每日注射一次即可。如Fragmin,5000IU,皮下注射,术前12h第一次注射,以后每日一次,共5—7d。术中及术后并发症较少,有替代普通肝素的趋势。
(2)血小板抑制药:①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内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功能,对深部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常用量为50—100mg/d。但其疗效尚有争议,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观察证实。②双嘧达莫: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PDE)活性,减少PDE的分解,使cAMP水平提高,从而抑制血小板的功能。临床上常与口服抗凝药或阿司匹林同用,用于预防有高危险性的血栓形成。③低分子右旋糖酐:是一种高分子葡萄糖聚合物,通过增加红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负电荷,来抑制其聚集,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解聚作用,使血液粘度降低。术后每日应用500ml静滴,连用10—15d,可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右旋糖酐有一定的抗原性,可发生过敏反应,停药后可逐渐消失。另外,右心衰竭、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有出血倾向或
出血性疾病者禁止使用。
(3)中药制剂:活血化瘀中药制剂也有很好的抗血栓作用。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注射液、灯盏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等。据我院统计738例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并剥脱术病人,于术后当日即开始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d,连用10—15d,无一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理研究结果表明,活血化瘀中药具有降低血粘度、减少血小板聚集、促进纤溶、抑制血栓形成等多种治疗作用,且毒副作用小,临床可广泛应用。
您好:欢迎您光临衔的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