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je 076封面: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5 13:37:19

2010年高考历史难点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旋律

 

 1.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分析和认识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和统一的历史现象。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是大势所趋:分裂是短暂的,暂时的,在分裂中往往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2.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评价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大分裂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几次大分裂时期,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但是社会经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民族融合出现高潮,科技文化取得重大成就,分裂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历史因素。
    3.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分裂的经济根源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中国近代史上军阀割据,国家不能统一的根源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的出现是国民党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结果。外国反华势力插手台湾问题,推行“以台制华”战略,是台湾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5.坚持“一国两制”,台湾迟早要回归祖国,中华民族一定能完成统一大业。

据史书记载:“当满洲人入主中原时,原明朝将领郑芝龙(郑成功之父)投降清朝:郑成功坚持抗清且与郑芝龙断绝父子关系,并光复台湾,未几病故。1683年,其后代郑克塽遣使诣清军前请降,台湾与大陆统一,次年清设台湾府。
    你是如何看待郑氏三代人的行为的?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之。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持同意态度,还是反对态度,只要是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答案:郑芝龙:(1)同意:降清是在明政府腐朽统治被推翻,清军入主中原时,他顺应了统一的趋势,虽有苟且偷生之嫌,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反对:此时正值吴三桂引清军入关,满汉地主联合镇压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之际,故此时降清表明他站在地主阶级立场上。
    郑成功:(1)同意:他在不期而遇的国事、家事变故时坚持抗清,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赶走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维护了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2)反对:在统一的大趋势下,仍幻想恢复腐朽的汉族明政权,逆潮流而动,既反映了他封建的正统思想,也反映了他错误的大汉族主义观。
    郑克塽:(1)同意:他深明大义,有助于祖国统一,其降清顺应了清朝完成统一的历史潮流,合乎民心国情,应肯定。(2)反对:其降清不利于台湾的暂时发展,且郑成功多年之功毁于一旦,是贪生怕死之举。也可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进行评论,但必须言之有理。
  元朝和清朝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统一全国建立的封建王朝,请回答:
    (1)它们建立起对全国统治的条件是什么?    (2)简述元朝和清朝前期在祖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3)谈一谈你对它们历史作用的认识。

答案:(1)元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条件: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强大的政权后,他和他的后裔先后攻灭和臣服中国北部几个政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②蒙古政权建立后,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元世祖继位后重视农业生产,经济发展。③南宋政权偏安苟且,无法抵御强大蒙古军队的进攻而灭亡。
    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条件:①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实行八旗制度,建立后金,夺取辽河以东大片土地。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这些为入关统治全国准备了条件。②腐朽的明政权被李自成起义所推翻,以及农民军攻占北京后所出现的错误,为清军入关提供了有利时机。③吴三桂降清引导清军入关,满汉地主勾结起来,共同镇压农民军,使清朝取代了明朝的统治。
    (2)元朝的地位作用: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分裂局面。元朝在全国推行行省制度,设立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各族交往加强和回族的形成,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②陆路、海路、内河航运等相继开通和都市的繁荣都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蒙古族在征服过程中造成的破坏与杀戮,元朝建立后推行的民族歧视政策,使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长期交织在一起。
    清朝前期的地位作用:①清初,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使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②清初的经济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有缓慢发展。③清初镇压人民的专制主义大大加强。
    (3)元、清两朝是我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起来的全国性统一王朝。在初期都采取了一些进步措施,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对中国历史发展起了进步的作用。当然,统治者也带来了破坏,一度阻碍过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两个朝代的全过程看,这是暂时的,有时也是局部的。

两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请回答:
    (1)这一时期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2)概括指出并简要说明这种特点对当时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科技文化等方面所产生的主要影响。
       答案:(1)特点:多民族政权并立,国家不统一。(列出其他类似特点,文字有差异的也可)    (2)影响 概括 说明
    (1)发展趋势 ①南方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 如南宋“苏湖熟,天下足”。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 如辽、西夏、金等民族的封建化。
    (2)民族关系 各民族政权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如宋辽战争
    (3)对外关系 北方陆路对外贸易受阻,南方海外 如南宋有著名的对外贸易港口。贸易空前发展

    (4)科技文化 ①为了战争的需要,火药、火器的研制 如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与生产得到发展 武器。
    ②大量文学作品反映了战争与分裂的 如辛弃疾、李清照、陆游的社会现实 诗词。

自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历史,统一趋势是主流,国家分裂是暂时的。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统一史。据此回答

秦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变法比较彻底,秦在七国中实力最强B.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
    C.统一条件成熟,秦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将领的英勇善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隋朝统一全国的历史背景的是
    A.南北经济的发展 B.大运河的开凿    C.北方民族的融合 D.人民渴望统一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的是
    A.三国 B.隋朝 C.元朝 D.清朝
    从根本上说,元朝能够统一先进的中原地区并能维持近百年的原因是
    A.蒙古族善于骑射,军事力量强大    B.忽必烈等君主善于谋略,统治经验丰富
    C.重用“汉人”和“汉法”,适应和接受先进的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古代经济重心在战乱中南移 

1、经济决定政治,政治是经济的体现。稳定的政治环境是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这在古代南方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从现象上看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实际上是经济规律的体现。
3.我国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今天西部开发战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环境问题。
4.稳定压倒一切。保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才能促进我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是
A.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战乱较少B.商品经济发达,经商致富者多
C.北方农民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增加了劳动力D.普遍推广牛耕,兴修塘堰,开辟良田沃土

唐朝时,扬州极为繁盛,当时有“扬一益二”之说。促使扬州繁盛的最直接的因素是
A.优越的自然条件    B.经济重心南移C.内外交通的枢纽地位  D.手工业发达

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由汉唐的陆路贸易为主转为宋元的海上贸易为主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王朝实行闭关政策B.北方战乱,殃及丝绸之路
C.南方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南移D.造船技术提高和指南针的应用

富而不强的历史悲剧

1.要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封建国家却积贫积弱。透过“富”的表面现象看到“不强”的本质,从而对该现象形成深刻的理解。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以史为鉴。宋代“富而不强”的教训深刻,值得当代借鉴。
3.要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宋代的“富而不强”和唐代的“既富又强”,以及晚清的“不富不强”都可以进行各种比较。从比较中找出异同点,并总结发展规律,从而使认识进一步升华。
4.要用辨证的观点研究历史现象。“富”和“强”既对立又统一,通过对“富”和“强”辨证关系的深入研究来把握历史发展趋势,从而对当代提供指导意义。
5.要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应该认识到导致宋代“富而不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既和北宋初面临的社会矛盾有关系,也受到了宋代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宋代封建经济继续发展,而封建国家却积贫积弱,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认识。

答案:宋朝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是指在唐代的基础上,农业、手工业、商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封建国家“积贫积弱”是指国家财政困难和军事实力下降。宋初机构庞大、军队剧增,造成财政入不敷出。辽、夏威胁北宋的安全。北宋中期封建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了“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经济继续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现象。国家积贫积弱是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统治政策造成。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这两种现象并不矛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承嗣(田承嗣,唐节度使)不习教义,沉猜好勇。虽外受朝旨,而阴图自固。重加税率,修缮甲兵;计户口之众寡,而老弱事耕稼,丁壮从征役。故数十年间,其众十万。乃选其魁伟强力者万人以自卫,谓之衙兵。郡邑官吏皆自署置,户版(户籍记录)不稽于天府(中央政权),赋税不入于朝廷。——《旧唐书》卷141
材料2  (宋)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接受教训)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列营京畿,以备藩卫。……其边防要郡,须兵屯守,即遣自京师。诸镇之山泽之利,悉入县官(中央政府),以资禀赐(开支);将帅之臣,入奉朝请,以备指踪(调动、驱使);犷捍之民,收隶户籍(军籍),以给守卫。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虽有暴戾恣睢,无所措于其间。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无犬吠之惊。——《文献通考》卷
152
材料3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熹《朱子语类》卷
128
回答:

(1)结合有关材料分析藩镇割据赖以维持的基本条件。
(2)结合有关材料说明宋初统治者为消除藩镇割据的条件采取了哪些措施?其效果如何?
(3)你如何看待北宋初年的措施?如何评论朱熹的看法?

答案:(1)藩镇的首领掌握军事力量和当地官吏的任免权,控制当地的全部税收。
(2)把精兵收归中央掌握,使将帅和军队分离;驻防军队轮流更换;控制地方的经济收入;加强对户籍的管理。保证中央集权的巩固和社会秩序的安定。
(3)北宋的改革导致了地方力量的削弱,造成在少数民族进攻面前的失败。正确地认识到宋太祖改革不利的一面。

北宋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
C.兵越多,战斗力越强D.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宋代为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根据所学历史常识,回答1~8题。北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是
A.消除战乱,恢复经济                B.强干弱枝,内外相制
C.铲除割据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D.改革时弊,消除危机

北宋加强集权造成的影响不包括
A.维护了统一和安定                  B.加速了土地集中
C.军队战斗力下降                    D.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弱将帅权力                       D.削弱地方势力

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北宋采取“守内虚外”政策的直接原因是
A.“先南后北”战略的需要             B.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C.防范和镇压人民的需要               D.征辽战争的失败

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含义是
A.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B.政府“不抑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危机严重,民族战争不断D.民族战争失败,由进攻转为防御

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宋、明两朝,明确地把兵权一分为二,有兵无权(调兵权),有权无兵。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A.宋代兵部有权无兵,都督府有兵无权

B.北宋枢密院有权无兵,统兵将帅有兵无权,互相制约

C.北宋实施更戌法,将领不随军调动,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D.明朝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兵

二、问答题

宋初统治者面临哪些社会矛盾?宋代“富而不强”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教训?在当前国际竞争中应如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答案:宋初统治者面临的主要社会矛盾有三:一是地方重臣和藩镇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二是土地兼并所导致的阶级矛盾;三是北宋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
原因:(1)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统治政策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使国家积贫;(2)腐朽奢侈的社会生活浪费了国家大量财富;(3)“不抑兼并”“寓富于民(地主)”的政策,加速土地兼并,税收流失;(4)皇帝对军队的严密控制造成兵将分离和军队战斗力下降,使国家积弱。
教训:宋代国家“积贫积弱”是封建制度的弊端和统治者采取的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政策造成的,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强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地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