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之濑遥下马了吗:合格父母12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07:20:17

《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   作者:周煊

                  1节:自序        

  现代合格父母过12  

  自序  

  谁曾经伤害了我们?我们曾经伤害了谁?  

  2007318日。已经是子夜时分。睡眠一直很正常的我,今夜却难以入眠。因为临睡前一个念头突然闪进我的脑海,令我为之兴奋和不安。  

  下午刚刚和朋友方韶毅见过面。他建议我写一本关于亲子教育的书。其实我们相识并不久,却因为文字而没有任何陌生感并很快成为可以深谈的朋友。  

  他的建议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写作冲动。题材,是现成的。《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这个我演讲了无数次的讲座主题,不是同样可以把它作为书的主题吗?  

  从一名教育者,到一名新闻媒体工作者,再到一名心理咨询师,然后又成为中国爱心世纪教育网的教育总监,我的职业生涯在不断地历练、充实和深化。每一次职业的转变,都让我对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一个人,从小到大会走很多的弯路。小的时候,走的路太曲折,成长以后,需要花很多的力气去消除那些曲折带来的影响。比如,经常遭受批评和指责的人,会为"自卑"两个字付出代价;经历过身体和心灵创伤的人,会为"伤痛"两个字付出代价;经历过家庭变故或者负性事件的人,会为"不安全"付出代价,等等等等。  

  有个叫蓝蝴蝶的女孩,因为小的时候,父亲的教养方式非常严厉,整个青春期都沉浸在自卑和自责中,这种自卑和自责终于在她尝试悄悄喜欢一个男老师的时候,演变为"对视恐怖"。她在自己的世界里整整躲了十年后,才像一只背着沉重外壳的蜗牛一样,轻轻地用电脑键盘敲开了咨询师的门,述说她十年来的痛苦和退缩。  

  有一个大学三年级的男生,有很严重的自我封闭和社交恐惧,对人有敌意,却又想获得所有人的好感。他常常照镜子,却又仇恨镜子。他渴望交女朋友,却又害怕和对方交往;他想出人头地,却根本连找工作的勇气都没有。在做心理治疗的过程中,发现他牢牢记着他妈妈曾经说过他的眼睛像金鱼的眼睛。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过自信。  

  还有一个叫海玲的女孩,父母离异的时候,她刚刚出生,谁都没有要她,她成为父母双全的孤儿。她整天徘徊在温州的九山湖边,害怕过年过节,害怕老师和同学的目光,害怕写父亲和母亲的名字。一直到她发现自己的孩子变得沉默不语,她才终于鼓起勇气去治疗自己的抑郁症。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抑郁再一代一代传递下去。后来她要求我把她的故事写出来,让更多做父母的人,能够读到她的故事。在这本书的最后,我会附上这个故事以及海玲接受NLP治疗的整个过程,以便帮助海玲去实现她的这个心愿。记得20065月,《放下父母对我的伤害,我用了整整三十多年》在温州都市报上一发表,我的电话一下子成了热线。  

  这样的咨询故事举不胜举。  

  在我做教师的时候,我已经惊讶于孩子的不同。在我做记者的时候,我开始感受人生角色的不同。在我做咨询师的时候,我更愕然于面具背后的真实。当我有很多次机会,站在讲台上开始面对无数家长和孩子激情演讲的时候,当我很多次在自己的工作室里和痛苦的求助者面对面侃侃而谈的时候,我的心里是隐隐作痛的。  

  做孩子的时候,谁曾经伤害过我们?  

  做家长的时候,我们曾经伤害过谁?  

  如果可以,我希望回到童年,用我现在已经坚强起来的心去对抗那些曾经有过的伤害。  

  如果可以,我希望回到孩子的童年时代,用我的爱重新爱一次我的孩子!  

  也许只能是也许,如果只能是如果。  

  无数的伤害正在继续。无数的伤痛正在蔓延。亲子关系之间,原本应该充满了最真最深的爱,是什么让我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  

  没有驾驶证的司机是肯定不可以上路的;没有使用说明书的电脑也一定不会出售的。可是有一个职业却始终没有上岗证,那就是父母,有一样产品也始终没有说明书,那就是孩子。        

 

2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1)        

  一对没有上岗证的父母,教育着没有任何说明书的孩子。这就是亲子教育的真实现实。这一现实是不是正是我们付出如此惨重代价的原因呢?  

  这是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和我的同仁们正尝试改变的一件事情。  

  在这里,我很想说说爱心世纪和我们所有的同仁,正在努力做一件事情,那就试图通过搭建一个巨大的平台,打造一种新的现代家庭教育模式,能够让父母们拿到一张上岗证,让孩子们有一张说明书。为此,我们遍邀亲子教育的名家,拍摄大量的课程;也整合大量的训练营和咨询师,解决孩子成长道路上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是中国爱心世纪教育网其中一套为父母们精心设计的训练式的讲座。现在我把讲座的核心内容介绍给大家。虽然我没有权利为看过此书的读者颁发一份父母上岗证,但是我仍然真诚地期待和它有缘的父母能够从中收获一些有益于和您的孩子一起成长的积极元素。如果这些元素能够通过您智慧的创造,能够在您和孩子的关系中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那我会倍感快乐和有价值。  

  建议大家在阅读这些文字的同时,能够认真地做每一关后面的练习,虽然我们不能面对面交流,但希望通过这些练习,您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我更愿意用这些文字抛砖引玉,让我们共同来探讨如何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父母。  

  职业的身份有一天或许还会改变,而父母的身份却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生命里。  

  为了这个身份,让我们一起努力。  

  关于《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讲座 (可以改写为内容提要)  

  ■父母需要"上岗证",因为做父母是人世间一件艰难而复杂的事情。  

  ■很多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来自于父母的"不合格"。让我们脸红的一个调查结果:中国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排名被挤出前10名。而美国和日本的则位居第一。■家庭教育:是融理念、方法、心理、生活方式与亲子关系等于一体的综合工程。我想用家长、教师、心理咨询师这三个身份不同的角度去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12关正是基于这样一些想法,试图通过一环扣一环的有体验、有互动、有练习的过关训练,来帮助家长塑造自己的角色、开发孩子的生命潜能、保持孩子良好的生命状态、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植入积极正面的自我意向的系列讲座。让家长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互动和练习的过程中,找到成为一个"合格家长"的模式和感觉。  

  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  

  在讲父母的角色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四个生活小片段:  

  片段一:有一天,我正在单位上班,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她说当当昨天晚上耳朵疼了一夜,今天带到医务室看了,医生说是中耳炎,现在已经吃过药了,不过还有些疼,所以打电话告诉我。明天刚好是学期最后一天,所有孩子要参加期末考试,所以老师建议让孩子坚持一天,等明天考完试再接回家。我放下电话后,考虑了一会,还是决定把孩子先接回来去医院的五官科做了诊治。第二天,又把他送到学校去参加考试。  

  片段二:我去学校接儿子。结果找遍了教室、宿舍、食堂和操场,都没有发现他的身影,这下把我给急坏了。班主任一边连声说着道歉的话,说今天因为忙着开课接待客人,实在没有注意到少了一名学生这件事情,一边发动全班的同学都去找他。结果最后在学校的楼梯下面找到了满面泪痕,已经蹲在楼梯下饿了一餐的儿子。原因是生活老师因为他没有穿校服而把他赶出了教室。当时我的心真的一阵阵地发紧。但我保持了沉默和冷静。我带着儿子暂时离开了学校,我知道,我要给孩子上一堂特殊的人生课程:《当别人伤害了我,我该怎么办》。那天,我告诉我的孩子:所有的老师也都是很普通的人,他们也有犯错的时候,作为学生,一要学会保护自己,二要学会理解和原谅老师的错误,三要在以后碰到类似情况的时候懂得求助,妈妈,永远是你可以求助的人。我试图把儿子内心受到的伤害尽量降到最低。        

 

3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2)        

  片段三:周末,和儿子一起看电视片《大宇宙》的系列片。随着镜头的转换,太阳系里的星球一一旋转出来。我和儿子有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我:这是什么星球  

  儿子:月球  

  我:这么荒凉  

  儿子:什么时候有机会去玩玩  

  我:那你要做好忍受孤独的准备,这是一件看起来浪漫,实际是挺孤单的事情,想想一个人到了那么荒凉的星球上是什么感觉?  

  儿子:两个人。而且能够看见宇宙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  

  我:是不是这一生的理想就是去月球上玩玩?  

  儿子:不是。我最大的理想是去冥王星。如果按照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我在去冥王星的路上就已经老死了。  

  ……  

  片段四:暑假里受儿子的委托,在电脑上帮他养QQ宠物。QQ宠物要学习、要打工挣元宝、要洗澡、要玩,要吃东西,忙的不亦乐乎。有一回,QQ宠物被我喂得吃撑了,结果去医院看病时发现元宝不够,临时打工挣钱也来不及了,结果手忙脚乱中,把一颗还魂丹给吃掉了。结果回家一问儿子,回魂丹是QQ宠物死掉以后才用的,这样用掉了实在太可惜了。我也心疼哦。结果儿子跑过来安慰我,不要着急,明天有个同学答应会送个大礼包,里面就有一颗还魂丹的,呵呵~~结果等不及他的同学送大礼包,我自己拨电话充了Q币,直接就买了个大礼包给俺家的宠物了,哈哈。我家先生说,自从我替儿子养QQ宠物后,发现我和儿子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感情也似乎越来越好了。是啊,感情的表达有时候竟然靠这么一个小小的没有真实生命的载体。  

  在以上几个生活小片段中,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我事实上在不断地变换着在儿子面前的角色?你能说出这些角色的不同之处吗?我相信每个做母亲的人其实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些角色。  

  在第一片段中,我的角色很单纯,那就是一个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关心孩子健康的妈妈;在第二个片段中,我更像是一位关心孩子心灵健康和成长的老师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在第三个片段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儿子的一位亲密朋友,倾听他畅谈心中的梦想,感受他内心对于太空世界的向往和震撼,如果那一刻我站在母亲的叫角色里纹丝不动,又如何可以接受他老死在去冥王星的路途中呢?!在第四个片段中,我甘愿拜儿子为师,并且和他一起投入地分享由此带来的开心和乐趣,而儿子为人师的快乐已经从他的内心完完全全地流露了出来。  

  为什么父母需要转换角色  

  其实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对满足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如果用传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无论是一个大人,还是一个孩子,只要他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着,必然有这样一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也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无论是四层次还五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能够在一个角色中彻底完成的。一个懂得去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起到很奇妙的作用。  

  随着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孩子的角色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转换,而我们的亲身经历一定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身份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一定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在2006年的NLP年会上,我有机会亲眼目睹NLP高级执行师王雪平在舞台上演绎家庭系统排列的场景。我从舞台上所有人的表情变化中,得以明白一点:当一个人的位置变了,当一个人的角色变了,心态和情绪也立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想我儿子在充当妈妈老师那一刻的心情,一定成为他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幕。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角色的转换的体验,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去实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现代家庭中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缺少这种人际交往的机会。叔叔、舅舅、阿姨、姑姑这样一些用来代表社会关系的名词都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以及堂兄堂弟这些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多小伙伴的的关系也越来越稀少。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单亲家庭的增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隔离,孩子与外界能够保持纯自然、轻松自在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        

 

4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如果这时候的父母仍然只能单纯地做一个父母的话,那么,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缺失很多角色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家庭开放起来,让更多有机会让孩子体验各种角色的人走进来,那么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成长地更有滋有味,更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  

  整合好各种角色  

  尝试在孩子面前转换角色,可谓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要想做好每一个角色,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不妨就拿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四种角色来做个分析,看看每种角色中最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和容易产生的角色偏差是什么。    

  父母角色:  

  在这个天经地义、与生俱有的角色中,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等等。给孩子充足的爱、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这个角色中最不可忽视的三种责任。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一是不能给孩子充足的、无条件的爱;二是对孩子溺爱。我们很多的父母亲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件:比如漂亮、健康、聪明、活泼、学习好、懂事等等,一旦孩子与这些词语不相干的时候,父母的爱就大打折扣。同样,溺爱,也成为现代父母一种病态的爱。有条件的爱和溺爱都有可能扭曲孩子的心灵。  

  最近我在看《中毒的父母》,书中写到了很多早年经历中缺少爱和安全的个案,在成年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有一项来自美国监狱的统计报告:85%的刑事犯,童年没有得到爱的满足。  

  而在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也阐述了在早期的童年经历中,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足够来自父母的爱,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不安全依恋、焦虑等情绪情感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未来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模式、情感关系以及心理健康。    

  老师角色:  

  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时,我想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教给孩子生活和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和培养孩子发现、研究、创新的兴趣和才能,传递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角色容易产生的偏差是父母本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起到正确引导,更甚者,很多父母使用了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的教育方式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和求知欲;扼杀了孩子的才能和创造力,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  

  我亲眼看见过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会在一旁指手画脚,一不如意就责备加批评。他们自以为这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素不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让孩子学得趣味索然,而且让孩子变得毫无责任心和自觉性。  

  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得清清楚楚。陶先生最早把孩子称作小小研究生、小先生。意思就是孩子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成人。陶行知先生曾经批评那些不懂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  

  一个不懂得真正的教育的父母如果要想做好教师这个角色,除了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之外,尊重和孩子的潜能和学习能力,我想是最可靠的做法。而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好书,也是弥补家长在教育能力方面不足的一个好办法。  

  朋友角色:  

  人之所以需要朋友,是因为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平等友爱,可以敞开心扉。所以家长要想做孩子的朋友,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孩子希望获得尊重、友爱、平等的需求。虽然我们创造了孩子的身体,但是他们永远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和孩子做朋友,和他们平等地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你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协商解决所有的问题。        

  

5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4)         

  这个角色容易出现的偏差: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一个运用NAC技术进行行为矫正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师问一位想要改变孩子行为习惯的母亲: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母亲说: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培训师又当场问那个孩子: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孩子说:好朋友。这就是母亲与孩子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能说谁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对,而是当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孩子一定应该服从父母的。除了彼此理解和尊重,我们别无选择。  

  在对待孩子情感问题,隐私问题这些方面,做父母的很容易发生无法真正平等和民主这样的问题。而事实上,尊重别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孩子的内心世界,反映的正是家长们情商高低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很多中国父母应该补上的一堂情商课。关于这一点,在后面的情商训练一关中,我们可以重点来讨论。  

  学生角色:  

  甘拜孩子为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开个做学生的头,但是潜意识里的"家长形象"会深深地主宰着我们难以真正做到把一个孩子当作我们的老师。而这个角色重点要满足的是孩子那种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种满足或许可以成为通往孩子自信和快乐的一扇大门呢。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端起家长的架子放不下来;否认孩子比自己行!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愿意通过学习获得成长。  

  我的训练营里曾经有一个聪明极了的男孩,任何活动环节中,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和大家分享他的收获,而且他每次所讲的都直指我心。我和他一起快乐地跳过一曲《你是我的玫瑰》,我们俩和谐默契的舞姿让在场所有的同学都鼓起掌来。可是这个男孩在家里生活得很不快乐。因为他的聪明总是使他身边的大人体味到"争不过"一个孩子的尴尬。这种尴尬每每以"打压孩子"收场。比如说这个孩子在报纸上读到关于保鲜膜有毒的文章,他会动手撕下爷爷蒙到菜碗上的保鲜膜,但是因为他的这一举动给大人们带来了不便,便被不问青红皂白地呵斥和否定。他的委屈让他为自己争辩,于是他又被扣上了"不懂事、没有礼貌"的帽子。每当他压抑过头的时候,会记得给我拨个电话。一看见手机来电显示他的名字,我的心里总会涌起一个念头:是不是他又受了什么委屈?不知道他的执着和聪明还能坚持多久?  

  什么是家长真正的权威?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我想,简单的说,真正的权威应该是让孩子心服而不是口服吧。  

  父母需要转换的角色还远远不止这一些,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去扮演,有些家长可能是在无意间成为了一个角色。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们都要以满足孩子的多层次的需求为目的而灵活地运用和整合各种角色,如果发现自己有角色偏差或者角色缺陷,要及时地学习提高和弥补。当然,能够意识到这些偏差和缺陷本身也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去提高。  

  父母必备的心理要素  

  作为父母,无论我们处于哪一个具体的角色中,都不要忘了以下这些必备的心理要素:  

  1、锁定目标  

  一个明确的目标是我们是我们获得所有成功的保障。我们出发去任何一定地方,方向一定是要明确的,当然目标的正确性更加至关重要。这就好比,我们要去一幢大楼,咚咚咚,气喘吁吁地跑上三十楼,却发现A幢跑到了B幢。如果我们不能锁定一个正确而清晰的目标,我们就很有可能会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  

  我在很多讲座上问过家长:你今天培养和教育孩子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有的家长会说希望孩子成才,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也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将来有份好的工作,有很好的前途,也有的家长说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比自己有出息。这样说能不能说明是有明确目标呢?        

  

6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5)        

  我会继续往下问:什么是人才?什么是健康成长?什么是好的工作?什么是好的前途?什么是出人头地?什么是有出息?  

  这时候,讲座现场就开始有很多很多的意见分歧。因为衡量人才、健康、工作、前途、出息等等的标准显然各有不同。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原本觉得自己目标很清晰的家长开始变得困惑。因为越往下追溯,越往细节探究,越是难以达到一致的看法。这时候,可以用不断向上归类的方法去帮助家长们逐渐明晰他们内心的目标:  

  于是,我开始问这样一些问题:  

  你希望孩子成为人才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有一份好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有一个好前途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你希望孩子比你有出息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  

  当家长们一次又一次不断地回答"你希望……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们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统一。他们惊奇地发现,无论他们最初的目的有多少的不同,但是越往上归类,他们的目标就越是一致。这就是寻找我们亲子教育、家庭教育最终目标的一个过程。我想把这个目标的追寻过程也留给每个读到这本书的家长们。因为当你用自己的心通过回答以上的问题之后寻找到的那个答案,才是找到了我们今天要教育孩子的最终目的和意义。  

  如果你愿意帮助自己寻找到这个答案,你不妨认真地完成第一关后面的练习。  

  2、成为原因人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了做一个结果人--凡事看到的是结果。因为结果无法改变,所以我们不再积极负责任地有所作为,而是沉浸在结果带来的情绪之中;但是,如果你可以做一个原因人--凡事去追问结果发生的原因,尤其是这些原因中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原因,那么,你内心就会油然升起一份责任感,坏情绪也会随之而消失。因为你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是可以改变的,如果我们知道原因的话。  

  比如一个孩子撒谎了。作为家长,如果只看到这个结果--孩子欺骗了你,那么你的愤怒和生气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愤怒和生气都改变不了事情的结果。但是如果你愿意开始分析造成孩子撒谎的原因,你会发现,有一部分原因就存在于自己身上,比如管教的方式过严,导致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当孩子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需求时,必然会选择使用一些遮人眼目的方式和途径。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男孩:他会偷偷地拿父母的钱去挥霍。会在父母面前撒谎。当他的父母无奈之下送他过来咨询的时候,他跟我讲述了一个梦,在梦中他是一个小和尚,不断通过和别人打擂台来升级,每赢一场比赛就可以上升一个等级,当他上升到最高等级的时候,他拥有了最高的权利,而这个最高的权利就是到一个布置华丽的地方,放开肚子饱餐一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通过对这个梦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梦的核心是指向消费需求的,梦中对于消费需求的渴望正是他在现实生活中缺少这一类需求的满足。很多时候,我们一些被压抑了的需求会在梦中浮现出来。  

  根据这个梦,我们随后了解了这个男孩子最近在钱方面被父母管得非常严,而且已经被取消了原来每个月50元的零花钱,原因是因为父母怕这个孩子用钱去买那些上网的充值卡。消费的需求因此受到很大的压抑,于是偷偷地拿父母的钱,然后又在父母面前撒谎,也就必然地发生了。  

  所以我想给父母们一个建议,当你的孩子身上出现你无法接受的语言、行为或者习惯的时候,积极的做法是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该如何去改变问题的源头才能不出现这样的结果?  

  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更有效地达到目的?  

  ……  

  当你沿着这些问题的线索,我想离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近了一步。        

  

7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6)        

  3、保持良好的能量状态  

  在中国的文化中,能量就是金木水火土的平衡,缺一不可。  

  在西方的NLP学科中,也非常强调一个人的生命和能量就像宇宙系统一样,是以一个平衡的方式去循环的。而这种循环是否能够保持平衡状态会决定一个人的生命状态。这种状态不仅可以影响到我们自身的身心愉悦、学习能力、工作状态等,也同样会波及到周围的人。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的能量状态不佳,那么就会影响到家里的其他人,而父母的能量状态更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能量状态。  

  父母该如何保持自己良好的能量状态并且让自己的能量不断地增加呢?  

  保持身心的和谐一致:当你的身心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心理受到一些矛盾冲突或者其他困扰的时候,就会表现出能量大量内耗而导致不足的状态。这时候,你该及时消除内心的冲突很困扰,保持身心的和谐一致。而在这个过程中,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消除负面事件对你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因为情绪是具有传染性。一个人处理情绪的速度也就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速度。可见情绪的调整有多重要。有很多人现在还完全不习惯用心理咨询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认为去看心理医生,无疑是承认自己是个有问题的人,但恰恰是那些敢于承认自己有问题的人才能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而那些看起来没有问题的人,事实上可能正是最大的问题。  

  经常放松自己的身体:当你放松自己身体的时候,正是你的潜意识渐渐打开的时候,而当一个人的潜意识越开放,那么他就越能够从超意识中获得更多的能量。禅修、静坐、冥想、催眠,都是非常好的开放潜意识的方法。而且在这些身心完全放松的状态中,我们更可以参悟到一些生命本真的东西。你也完全可以不必刻意地去修炼自己,但是你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在吃饭、睡觉、工作、娱乐的一些小间隙,做几次深呼吸,冥想一些你最喜欢的宁静的优美的画面,然后想象自己从头到脚每个部位逐渐变得温暖舒服。  

  去能量充足的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被称为"能量充足的地方"。比如美国的夏威夷岛。因为那里有一群潜心修炼的长老和大师,很多慕名而去的人,都试图去感受一份能量。而我们虽然不必一定要去那些有名的地方,但是我们完全可以为自己选择一些能量充足的空间:比如空气新鲜的大自然,阳光充足的野外、快乐和谐的团队、甚至可以是一个能量充足的朋友等等,只要当你身处其间能够感觉舒心、温暖、快乐、和谐的地方,那么它就是可以带给你能量的环境。  

  保持人生的追求和成长:一个有人生目标并且能够执着追求的人,必然能保持良好的能量状态。我们一定有过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去观察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和一个有事业追求的女性,她们最大的差别不在容貌、也不在服饰,而是那种渗透在每一个举手投足所散发出来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可以让周围人感觉到两个人完全不同的能量状态。我曾经接待过一个25岁的女孩,因为爱情而放弃了事业,成了全职女朋友。结果在辞职后的六个月之后,她因为不快乐而来求助。她在讲述两个人的关系时,讲到现在的男朋友不再像过去那样在乎和紧张她,他的理由是:现在你已经不是我刚认识的你了。在咨询中,我建议她重新能够走出去,去寻找到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一些日子后,她真的有了一份新的工作,而且她告诉我:我很开心,我的家人也很为我高兴。因为经济发达的缘故,温州有很多女性喜欢做全职太太和全职妈妈,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这位全职妈妈从此以后放弃了自我的成长和追求,那么有一天,她会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会变得很无奈。因为一个没有自我和追求的人,是缺乏影响力的,当然也包扩影响自己的孩子。  

  内心充满慈悲和爱:在今年的中华慈善颁奖大会上,我看到了印象非常深刻的一幕。那就是其中三位上台领奖的慈善会的老人,当他们一起出现在镜头前时的那深深的一鞠躬,还有合掌致谢的神情和动作,是那么的慈祥、宁静和平和,那是一种与明星们上台领奖时完全不同的神情,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散发出来的魅力和安详。如果一个母亲和一个父亲,对孩子和周围的人们常常抱有如此宽厚宁静和慈爱的胸怀,那么,从他们身上所闪耀出来的就是一种最能够打动孩子心灵的光辉。这种光辉是具备穿透一个人内心世界的能量的。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如果可以做到是一种垂直和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充满了人文情怀的爱。这种爱不会因为孩子的容貌、健康、智商、能力、财富的高低好坏而发生动摇。在这样的爱面前,生命和生命之间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和关怀,它所带来的能量足够让我们有能力战胜人生道路上一切的艰难险阻当然也包括教育孩子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甚至可以让我们的小爱可以得以升华和超越,不再拘泥于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孩子而爱他。        

    

8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7)        

  家长的角色整合决定了孩子的生命底色  

  如果父母亲无法保持以上良好的心理要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去演绎和整合好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角色,那么也就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些孩子的生命底色。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他的生命本原都是很单纯的,很多人会用"一张白纸"来形容,也有教育家用"一缕白色的丝"来形容。而父母亲则是给这张人生白纸和这缕白色丝线抹上第一道底色的人。  

  如果父母的角色中多一些宽容,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中就会多一道理解;如果父母的角色中多一些鼓励,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中就会多一道自信;相反,如果父母的角色中出现一些讥笑讽刺,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中就会出现一道羞怯和自卑;如果父母的角色中出现一些挑剔和苛刻,那么孩子的生命底色中就会出现一道敌意和自责。  

  我们,希望给孩子抹上什么样的生命底色呢?  

  ◆ 过关提示:  

  ☆ 父母转换整合角色的目的不是表演而是为了满足孩子不同的心理需求;  

  ☆ 每个父母都可以用不断向上归类的方式了解自己教育孩子的最终目标,在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个目标可以让你避免很多舍本取末的错误;  

  ☆ 每个父母都需要具备的心理要素是:锁定目标、成为原因人、激发良好的生命状态,这样才能给孩子创造最佳的心理环境;  

  ☆ 父母角色的整合是否成功,将会为孩子的生命抹上第一道底色,而这道底色将会陪伴孩子的一生。  

  ◆ 过关练习  

  练习一:角色分析  

  你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扮演过哪些角色?请你给自己的角色做个评价。(建议前面五个角色给爸爸回答,后面五个角色给妈妈回答)  

  角色内容 角色评分 角色调整方向    

  角色一:  

  角色二:    

  角色三:    

  角色四:    

  角色五:    

  角色六:  

  角色七:  

  角色八:  

  角色九:  

  角色十:  

  练习二:确定目标  

  请你不断地用"你希望孩子……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来寻找自己教育孩子的目标。在下面括号里填写和你的想法相吻合的内容。  

  你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到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isuu.om

9节: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1)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你希望孩子达成上面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一直追溯到再也不追溯不上去的目标为止。然后请在下面写下最后一个回答:  

  现在,你了解了你教育孩子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爸爸的回答:( )妈妈的回答:(   

  请爸爸和妈妈一起来从头到尾看看你们的回答过程,从中可以发现一些什么?  

  请记住你们的这个目标!在未来的教育过程,它将成为你们共同的目标!  

  过关练习三:生命的底色  

  以下这些父母的教养态度会导致孩子具有不同的生命底色。请爸爸妈妈共同按照示范做出后面的练习:  

  父母的教养态度 孩子生命的底色  

  示范: 宽容 会懂得理解和包容    

  鼓励  

  称赞  

  公平  

  支持  

  赞同  

  挑剔  

  敌意  

  讥笑  

  羞辱  

  恐惧  

  暴力  

  冲过了第一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二关-----        

  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   

  教育是鞋,孩子是脚。削足适履的错误我们肯定不能再犯。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我们自己的孩子有个全面的概括的了解。  

  你眼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我曾经开过"好家长成就好孩子"的家长学堂。开学第一堂课,我给每个家长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回答一个问题:"你眼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家长们开始在纸上写下他们对于孩子的评语:  

  汤女士:我的孩子17岁,在温州一中上学,他有良好的习惯,学习全是靠自学。  

  王女士:我的孩子不快乐、不自信,情商低,不爱学习,我不知道怎么做家长。  

  曾女士:孩子14岁,上初一。孩子有厌学的态度,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拖拉,没有上进心,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但是他有爱心、孝心。  

  张女士:儿子上初一,厌学,不想学习,回家什么都不做,听话是挺听话的,就是在学校一套,在家一套,我赏识教育也用过了,打骂也用过了,平时还是很淘气,没有学习兴趣,没有上进心。  

  周女士:我的孩子爱好广泛,但就是厌学,最主要的是网络成瘾。上次参加完培训后表现很好,但是时间不久就又变回原来的样子了。今年是初一,比较关键。再者就是睡眠问题,这个可能跟上网有关系;现在他都还跟我睡,这个他不让我告诉别人。  

  杨女士:孩子比较内向,和同学交往不好,希望他能把心打开。  

  徐女士:有个9岁的儿子,还有一个4个月大的女儿。儿子很会哭,有的时候会责怪妹妹,说因为有你,他们都不疼我了。跟同学的关系一般,很自卑,学习也是可以的,就是没有自信,不快乐,每天说的都是死。性格很依赖。  

  高女士:孩子初一,14岁,有不良的行为,做事拖拉,学习兴趣不好,英语不好。  

  陈女士:孩子14岁,初一,学习兴趣不好,自信心、上进心都不好,我想在这里学一些教育方法。  

  张女士:孩子从小在外地长大,不是我带的,所以我跟她不知道怎么去沟通,而且她的情绪时好时坏,任性、阳光、自立能力不好。我想在这里学习沟通方法。  

  何先生:儿子7岁,3年级,现在休学在家,原来在××小学,年年都是三好学生,我发现学校的教学比较枯燥,所以就把孩子带回家自己教。孩子的阅读能力比较好。他是个积极向上,充满阳光,热爱自然的孩子,习惯非常好,自立,独立。        

  

10节: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2)        

  尤女士:孩子14岁,爱上网,他懒惰、叛逆、不爱学习、极端、独立性强、健康、顽皮、情绪不稳定、乱花钱。  

  ……  

  大家看得出,以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比较侧重于孩子的学习、习惯、个性、情绪等方面。  

  如果我们想对孩子作一个更全面的评价,可以参考下面一些分类:  

  身体:比如身高、体重、身体素质、营养状况、疾病等等;  

  智力:比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实践操作等等;  

  情商:比如情绪情感特征、情绪调整、人际关系、自我激励等等;  

  个性:比如气质类型、性格特征等等;  

  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兴趣:兴趣方向、投入程度、特长表现等等;  

  习惯:学习、睡眠、饮食、礼貌、卫生等等;  

  ……  

  如果你能够根据以上这些分类再对孩子进行一次评价,那么我相信你可以对孩子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了。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些特点?  

  孩子的这些特点并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在其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而慢慢形成的。  

  关于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通过肌肉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运动能力。它主要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度和柔韧性等。  

  近来我们看到很多媒体报道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今天,孩子的身体素质却有下降的趋势。孩子的近视率在提高,而耐力和力量则在下降。原因就是影响一个孩子身体素质的因素并不只是生活条件一个。  

  影响一个孩子的身体素质有遗传、营养、疾病、锻炼、生活水平、社会环境、气候以及生长发育高峰期等等诸多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有些因素的可控性比较强,而有些因素的可控性比较低。作为父母,需要特别关注的应该是那些可控的因素比如孩子的营养、体育锻炼和保持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  

  比如在营养中,要注意孩子各类营养物质摄入的均衡性。尤其要保证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热能和水的质量和数量。  

  体育锻炼是目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因为与过去的孩子相比,现代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越来越少了,有些学校还会因为要增加文化课时间而占用了孩子上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的时间。放学之后,补课和作业又占用了孩子绝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更有甚有,有些学校还部分剥夺了孩子暑期休假的时间进行集体的补课或者超前上新课等等。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每天保证一定量的运动似乎成了奢侈的一件事情。有时候孩子连睡眠的时间都不够,就更别提体育锻炼了。但是作为家长,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够保持较好的身体素质,那么还是要尽量让孩子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些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的时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其生长发育速度是呈波浪式的,身体各部分的生长速度也是不均等的。每个人的一生中,全身和大多数器官、系统有两次生长发育突增高峰:第一次在胎儿期,尤其是在4~6个月时的胎儿身长约增加27.5厘米,是一生中增长最快的阶段。第二次的生长发育突增期男孩约在11~13岁、女孩约在9~11岁,在这一时期学生身高和体重的年增长率可达8~12%。在第二次生长发育期,必须增加蛋白质、钙、铁、锌、维生素AB族等营养素的供给量,以确保第二性征发育及其生长发育速度的正常良好发展。  

  如果能够在这三个方面给孩子创造一定的条件,那么就很有可能为孩子的身体素质奠定一个比较良好的基础。  

  关于智力  

  智力是指一个人在认识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认识活动的综合能力。构成智力的因素包括各种感觉能力(如感受性的大小)、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考力(如理解力、判断力、抽象概括能力和推导能力)等很多方面,其中以思维能力为核心。通常人们评论某个孩子聪明,某个孩于愚笨,都是指智力水平高低的表现。        

←红←桥书←吧←  

11节: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3)        

  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大脑的功能、后天的学习和特别的训练。  

  大脑中特定的区域控制着人类的智力活动,不同的区域影响着人的不同的智力。比如左右半球会有不同的的分工,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嗅觉中枢分管着不同的智力区域等等。  

  后天的学习包括语言、计算、游戏、运动、音乐、美术、劳动、舞蹈、手工等各种学习活动。不同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发展孩子不同的智力。  

  特别的训练包括专门的记忆力训练,观察力训练、注意力训练、想象力训练、思维力训练等等,这些训练可以在短时期内让孩子的某方面能力有一个快速提高的过程。  

  关于情商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以往认为,一个人能否在一生中取得成就,智力水平是第一重要的,即智商越高,取得成就的可能性就越大。但现代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情商水平的高低对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有时其作用甚至要超过智力水平。那么,到底什么是情商呢?    

  美国心理学家把情商概括成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自身的情绪。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二是能妥善管理自己的情绪。即能调控自己;三是自我激励,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四是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五是人际关系的管理。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影响孩子情商的因素主要有大脑独特区域的发展、教育和环境以及父母自身的情商高低。  

  在大脑中存在着一个情绪的主管,那就是位于边缘系统的底部和脑干上端的杏仁核,它是大脑皮层的情绪中心。  

  而教育和环境也在影响着孩子的情商。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父母的教育方式如果能够做到民主权威型是最有利于孩子情商发展的,而轻视、忽略、放纵、溺爱、严厉、控制等方式都是对情商很不利的方法。  

  另外父母自身情商的高低,比如对自我情绪的认识、对自我情绪的管理也给孩子提供了情商发展的环境和榜样。  

  关于个性  

  个性是指那些习惯化的心理风貌,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天生的,而性格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后天的培养。  

  气质类型目前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把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多血质是外向而稳定的,胆汁质是外向而不稳定的,黏液质是内向而稳定的,抑郁质是内向而不稳定的。四种气质类型无所谓好坏,但是各有特点。每种气质类型都会有很多优秀人士的典型代表。  

  影响性格的因素则很多,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文化程度、环境、亲子关系、教育、人际关系等等。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是多面性的,也是复杂的,因此衡量一个人的性格也要从多角度去看。  

  性格的态度特征表现为认真、敷衍、忠诚、狡猾、谦虚、狂妄、热情、冷漠、正直、奸诈等。  

  性格的意志特征表现为独立、怯懦、计划、盲目、坚韧、软弱、自控、任性、毅力、脆弱等。  

  性格的情绪特征表现为稳定、波动、悲观、乐观等。  

  性格的理智特征表现为幻想、现实、偏见、客观、有主见、人云亦云等等。  

  对于下面这样一些在心理学上被广泛流传的关于父母态度与孩子性格特点之间的关系,虽然不是百分之百的精确,但是应该引起家长们的足够重视:  

  父母的态度和方式 孩子的性格特点  

  过度控制 胆小,不安全感;不敢违背别人的意志,不敢做出选择;  

  缺少充足的爱 不安全依恋,基本焦虑;过度关注自我;自卑和自负等;  

  言语虐待 极端负面的自我评价;感觉自己不重要;轻易放弃;        

  

12节: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4)        

  暴力 冷漠、暴躁的个性;攻击性和反社会性;叛逆;  

  支配 消极、缺乏主动性、依赖、顺从;  

  干涉 幼稚、胆小、神经质、被动;  

  娇宠 任性、幼稚、神经质、被动;  

  拒绝 反抗、冷漠、自负或者自卑;  

  关于能力  

  能力是完成任务、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一个人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从事各种活动的效率,也决定了他的活动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每个人完成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运用。比如一个人在画画的时候,就是他的观察力、想象力、概括能力、透视能力和灵活自如的运笔能力等等的综合。  

  一个人的能力包括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计算能力等等。  

  一个人的才能也并不取决于单种能力,而有赖于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  

  无论是什么能力,都是和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能力,同样也只有在活动才能发展一个人的能力。    

  我们可以在孩子社交活动中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同时也在社交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我们可以在孩子的操作活动中去观察他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在操作活动中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在观察孩子的活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特殊才能,比如有的孩子思维能力特别强,有的孩子很有语言天赋,有的孩子对音乐的领悟力和表现力特别强。这些特殊能力的发现对挖掘孩子的潜能以及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力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也是让孩子对学习、活动、生活产生极大热情和兴趣的一把金钥匙。因为孩子在某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话,他在那一类的活动中就能够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而这种表现很容易让他在群体中突显出来,并且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成就感。  

  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个相通的心理原则,那就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所以快乐和成就感是让孩子产生参与和喜欢学习和活动的动力所在。当然,发现并培养了孩子的特殊才能,无疑也是为孩子找到了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和捷径。  

  关于习惯  

  习惯就是一个人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很多人认可这样一个规律:行为变为习惯,习惯养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一个动作,一种行为,多次重复,就能进入人的潜意识,变成习惯。好习惯,坏习惯,都是这样""成的。  

  美国畅销书作家,杰克·霍吉撰写的《习惯的力量》,被公认为是一部优秀的作品,被亚马逊书店、《纽约时报》等权威组织评为2003年度最畅销的商业生活类图书。书中剖析了"习惯"在每个人生活和事业中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力量,并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力量,发挥潜能,改进方式,使个人最终获得成功。  

  一个人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礼貌习惯、睡眠习惯、饮食习惯等等。它们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不去刻意地改变,那么很有可能就会永远地循环下去。行为心理学中有一句话很经典:"习惯是人的第二个上帝",可见习惯是如何地主宰着我们每一个人。  

  培养一个孩子习惯的关键年龄是3-12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幼儿期和儿童期。  

  以上若干特点共同组成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  

  什么是生命状态呢?现在先让我们一起来想象两幅画面,一幅画面上有一些让你感觉到很有生命力的植物,另一幅画面上有一些让你感觉很颓败、没有任何生命力的植物,请你描绘一下这两幅画面。  

  也许你想象出来的画面中有这样一些情景:  

  很有生命力的植物:叶子很绿、枝条很粗壮、花儿很鲜艳、果实很饱满、色彩是绿油油的、长得很高大很茂盛……  

  没有生命力的植物:叶子枯萎、枝条很细小、花儿快要凋零、果实很干瘪、色彩是土黄色的、长得很弱小很萎缩……        

  

13节:第二关:了解孩子的生命状态(5)        

  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而这两种不同的生命状态它会具体表现为叶子、枝条、花儿、果实、色彩、形状的不同等等,这就相当于一个人的生命状态会从身体、智力、情商、能力、习惯、兴趣、个性等等诸方面表现出来一样。  

  生命状态如何影响着孩子  

  生命状态的不同会直接体现为孩子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交流、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等各个方面的不同。  

  深圳有位李姗璟老师曾经用两个很生动的词来形容孩子的两种不同生命状态:发啦和趴啦。我们不妨来看看她描述的发啦和趴啦的状态:  

  发啦:自信、勇敢、正直、开朗、积极、乐观、温和、友善、坚强、勤奋、开放、灵活、大度、自立能力强、有毅力、愉快、身心健康、聪明、学习能力强、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精神抖擞……  

  趴啦:忧愁、烦闷、自卑、孤独、消极、拘谨、脆弱、怯懦、保守、固执、懒惰、自私、狭隘、吝啬、软弱、依赖性强、目光无神、萎靡不振、悲观厌世、学习能力下降、记忆力差、注意力不能集中……  

  现在,我们可以来判断一下,我们的孩子是在发啦的状态多呢,还是在趴啦的状态多?如果你的孩子是发啦的,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会在很多领域表现很好,如果他的大多数情况是属于趴啦的,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会在很多领域中遭遇发展的瓶颈。  

  那么,不同的生命状态又是如何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呢?  

  我曾经接待过很多的家长,述说他们的孩子学习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很差,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们一般会把孩子的这些问题归因于学习不认真或者学习能力差,但事实上我们可以发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或者记忆力很差的孩子,往往是他的生命状态出了问题。  

  处于趴啦状态的孩子,他的情绪状态往往也是消极的。这时候,大脑皮层下面的情绪中心--边缘系统就像一道电动闸门,它会自动关闭大脑皮层,使大脑皮层失去工作能力,只让皮层以下的低级部位继续工作,产生脑功能下移现象。 只有当我们消除了紧张、焦虑的情绪后,它才会开放大脑皮层,恢复记忆、思维等各种高级功能。  

  相反,处于发啦状态中的孩子,内心会体验到轻松、愉快的情绪,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也会达到颠峰的状态。  

  懂得这一规律的老师,会在上课前讲一个小笑话让孩子们轻松一下,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就会有很大的提高,整堂课下来就会很有效果。  

  同样,在家庭里,每当孩子要开始学习时,家长如果在一边不停地指责埋怨,那么孩子的大脑皮层就很有可能马上产生强烈的抗议,进入低效能工作状态或者干脆就不工作了。"越骂越傻""越急越容易出错"的现象也就会发生了。如果家长们懂得这个规律,就不会再在孩子学习时间不断给孩子输送负面信号了。  

  学习如此,生活和活动也是如此。  

  另外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讲到过,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是他潜意识慢慢打开的时候。而最佳的学习状态正是一个人潜意识很开放,并且和显意识保持畅通交流的状态。  

  我们的学习状态一般可以分为四种:潜意识无能力、显意识无能力、显意识有能力,潜意识有能力。而我们所要的正是潜意识有能力的学习。比如开车,技术熟练的人,并不是在用显意识开车的,而是潜意识里自动产生的指令让你很安全地驾车行驶在公路上。  

  所以,良好的生命状态,可以让孩子保持最佳的学习、生活、情绪、健康状态,从而使孩子的生命潜能获得最大可能性的开发。  

  我仔细地读过周弘老师对女儿进行赏识教育的那些小故事,其实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了合适的方法,不断地把孩子的生命状态调整到发啦的状态。当女儿因为考试不理想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他用打消顾虑的方法消除了女儿负面情绪,当女儿在学习中遇到困难,他总是用一些很幽默的方法调整好学习的氛围。           

  

14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1)        

  当做父母的,高高地翘起大拇指,就是高高地鼓舞起了孩子的生命状态!  

  ◆ 过关提示  

  ☆ 了解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也是"因材施教"的保证。所以有必要对孩子作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和评价;  

  ☆ 理解孩子身体素质、智力、情商、能力、个性、兴趣、习惯的内涵以及形成的规律,揭开形成孩子生命状态形成的奥秘。  

  ☆ 孩子的生命状态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健康、情绪等等,激发孩子的生命状态是对孩子最好的帮助。  

  ◆ 过关练习  

  练习一:描绘孩子的生命状态  

  请你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填写以下内容:  

  孩子的身体:--------------------------------------------------------------------------------------------------  

  孩子的智力:--------------------------------------------------------------------------------------------------  

  孩子的情商:--------------------------------------------------------------------------------------------------  

  孩子的能力:--------------------------------------------------------------------------------------------------  

  孩子的个性:--------------------------------------------------------------------------------------------------  

  孩子的兴趣:--------------------------------------------------------------------------------------------------  

  孩子的习惯:---------------------------------------------------------------------------------------------------  

  孩子的生命状态:  

  属于发啦的:----------------------------------------------------------------------------------------------------  

  ----------------------------------------------------------------------------------------------------------------------  

  属于趴啦的:-----------------------------------------------------------------------------------------------------  

  ----------------------------------------------------------------------------------------------------------------------  

  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状态有哪些调整?  

  ----------------------------------------------------------------------------------------------------------------------  

  练习二:设计放松活动  

  请你为孩子设计三种学习前的放松活动  

  活动1----------------------------------------------------------------------------------------------------------  

  活动2-----------------------------------------------------------------------------------------------------------  

  活动3------------------------------------------------------------------------------------------------------------  

  练习三:什么影响着生命状态  

  请你写下影响孩子生命状态的一些原因  

  原因1-------------------------------------------------------------------------------------------------------------  

  原因2-------------------------------------------------------------------------------------------------------------  

  原因3------------------------------------------------------------------------------------------------------------  

  原因4-------------------------------------------------------------------------------------------------------------        

 

15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2)        

  原因5------------------------------------------------------------------------------------------------------------  

  冲过了第二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三关-----        

  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  

  当孩子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除了一些特殊的先天不足以外,他们的生命状态几乎是相似的。但是经过若干年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之后,他们开始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  

  是什么造成了孩子的生命状态往不同的方向发展呢?  

  我们一起来做游戏  

  在过12关的体验式讲座上,我一般会邀请一些家长来一起参与下面的游戏:  

  游戏:"妈妈和孩子"  

  先请一位家长来扮演第一种类型的家长。然后请下面所有的家长来扮演孩子。我用语言来引导所有的"孩子"以及游戏中的"家长"进入不同的场景。因为需要引导他们尽量能看到清晰的画面,所以在描绘画面的时候可以添入一些细节。  

  场景1  

  孩子:正坐在沙发上,一边吃零食,一边在津津有味看电视。他正被电视里的情节逗得哈哈大笑。  

  妈妈:(从房间里走出来,看见孩子又在看电视,感到很生气,大声地对孩子呵斥)以后不准再看电视!成天浪费时间,赶紧去做功课!去背英语!  

  场景2  

  孩子:(磨磨蹭蹭地走到一架钢琴前,但是表现出很不耐烦地弹了几下琴键。)唉!又要弹琴,我最讨厌弹钢琴了,可是妈妈一定要我学钢琴,还说那样长大了显得很有修养。唉!  

  妈妈:(看到孩子磨蹭的样子很生气,走到钢琴边指着琴谱说)别磨蹭了,赶紧把这个新学的曲子练十遍!下次回琴的时候如果你弹不好,妈妈在一旁也会很没有面子的!  

  场景3  

  孩子:(正在欣赏一枚刚刚搜集来的邮票,很开心很珍爱的样子)呵呵,再差一枚我就可以集满这整套的邮票了。  

  爸爸:(从外面走进来,看见孩子又在玩邮票,显得很生气)我给你的钱你都花到这些没有用的地方去了,叫你不要玩这些又浪费钱又浪费时间的东西,你就不听,把邮票统统拿给我!等以后你长大了再还给你!  

  当游戏中"家长""孩子"在表演完这三个场景以后,请所有的"孩子"自由表达一下自己内心的感受。  

  "不好""不舒服""很难受"……这是"孩子们"的真实感受。不过,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是否我们也曾经把这些"不好""不舒服""很难受"的感觉通过我们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呢?  

  而上面几个场景是可以从生活中截取到的三组真实的镜头。  

  我们再来看看,上面这些情景中,家长们是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在对待孩子呢?  

  是的,也许你已经判断出来了,这就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父母类型--命令型的父母,命令型的父母总是很喜欢主观地向孩子下达命令和要求。  

  也许你在游戏中的感受已经告诉你了,当你以"孩子"的身份去体会这份感受的时候,一种被动接受父母"发号施令"的不舒服感、难受感油然而生。不过如果此时你是家长的话,你是无法体会这些感受的。相反,你可能还会感觉很爽,很有做家长的感觉呢。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朋友,她很痛苦地告诉我,每天晚上回到家里,她肯定会对着孩子大喊大叫几回,尽管她在事后也会后悔,但是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而且让她感觉自己很恐怖的一点是:每次对着孩子大喊大叫以后,她都会感觉特别爽,因为她感觉一天工作中所有的委屈和疲惫都发泄出来了。  

  除了命令型的父母,还有哪些类型的家长也会让孩子们常常感觉到不舒服和难受呢?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一些例子:  

  "你怎么这么不争气啊?成天就知道玩网络游戏!"--指责型父母(总是对孩子进行责怪、责问、挖苦的父母)。  

  "妈妈真是被你气死了,你是我们所有同事孩子中学习最差的,真是让妈妈感到丢脸!"--攀比型父母(动不动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红←桥书←吧←  

16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3)        

  "如果这次考试成绩不进入前10名,那就取消你的旅游计划!"--威胁型父母(总是对孩子发出各种警告和威胁)。  

  "给谁打电话打那么长时间啊?是不是又在和那个女孩子打电话啊?小小年纪,是不是在谈恋爱啦?"--怀疑型父母(时时刻刻对孩子保持高度警惕,总是怀疑孩子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  

  "钥匙这么重要的东西你也敢丢?你实在是太不小心了啊!好了,你的压岁钱被妈妈没收了,就算是对你的惩罚!""你又偷偷那家里的钱?今天我非要揍死你不可!啪!啪!啪!"--惩罚型父母(对孩子不满意的时候动辄惩罚或者体罚)。  

  "我的小宝贝,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妈妈花再多的钱也给你买!"--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的欲望不分青红皂白地无限制地满足)。  

  "我的小祖宗啊,拖地这样累的活怎么能让你干呢?你呢,什么事都不用干,你只要吃好睡好,妈妈就已经很满足了。"--娇惯型父母(什么事情都不让孩子动手,什么苦都不让孩子受)。  

  家长为何拥有以上教养方式?  

  为什么世界上最爱孩子的父母亲,却会习惯用这样一些教养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呢?我们尝试来分析造成家长如此做的原因:  

  传统"家长文化"的影响:没有人教过我们该如何做家长。所以我们只能从生活中去模仿我们的家长是如何做家长的。而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括我们生活的家庭中,家长们是需要有家长的地位和威信的,而这些威信如何树立呢?你只要看看《家》这部小说或者电影,就可以明白我们传统的"家长文化"是如何在影响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而且这种影响代代相传,在今天的社会和家庭中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我和很多家长在对话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用这样的两个理由为自己辩解:我的父母当年也是这样教育我的,我不是现在挺好吗?别人家的父母也是这样教孩子的,为什么他们的孩子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问题?别人在做的一定是对的,父母曾经做过的也一定是对的。这就是很多家长的思维模式。面对这样的思维模式,所以才会有很多教育专家会感慨道:改变孩子其实很容易,但是改变家长实在是太难了!  

  不善于站在孩子的角度:做过幼儿教师的我,在和孩子们说话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蹲下来,还有改变说话的语调。所以至今我说话的风格仍然抹不去一种"孩子味"。蹲下来,变换语调。这是很小的两个细节,但却表明了你是否愿意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孩子对话。在我们生活中,很多家长不擅长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所以对孩子提出的要求都是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是非标准为出发点。比如前面所提到那个做NAC行为调整的男孩,他的价值观里,朋友是最重要的,而在他妈妈的眼里,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学习。培训师问他:"你认为妈妈如何做,你才可以变得更好一些呢?"孩子回答说:"我希望妈妈少管我一点,我就可以变得更好。"孩子的回答让现场的妈妈感觉很下不了台,但是这是事实,也是孩子真实的想法。如果我们做父母的只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话,那么有一天一定也会遭遇和这个母亲相类似的尴尬。   

  不了解孩子的需要:在第一关,我们已经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其实包括很多的层次,但是很多父母只对孩子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比较关注,对孩子的穿着、冷暖、营养、健康等等非常关注,而对孩子社交、尊重、爱和自我实现等需求的满足相对来说比较忽视,所以在很多时候,家长很难做到真正满足孩子各个方面的需求。其实作为一个人,孩子和家长一样,他们最重要的需要就是内心的安全和快乐。如果一个孩子在家庭中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快乐,那么再丰富的物质条件都无法弥补孩子内心的缺憾。我曾经为一个初二的男孩做过心理治疗。刚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脸上几乎没有一丝的表情。第一次交流,他给我的回答全部是"不知道"。后来我尝试在QQ上和他聊天,他的QQ签名是"我的世界,很静很静……",我的内心感觉到一阵寒意。他内心的孤独、寂寞是非常强烈的。他的父母双双都是企业家,他们给予他的物质生活相当的丰厚,她妈妈早就在预算给儿子的户头上存入2000万元。但是孩子真正快乐吗?        

 

17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4)        

  发泄自己的情绪:很多家长,在孩子面前很任意地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出气筒。前面我曾经提到过的那个习惯了在孩子面前大喊大叫的朋友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我也曾经接待过一个四十来岁的家长,她告诉我因为他们夫妻关系不好,她内心有很多对丈夫的抱怨,但是因为丈夫几乎每天都不在家里,所以她经常在孩子面前发泄自己的情绪,结果导致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异常紧张。后来她的孩子参加我的训练营,在最后一天的成长仪式上,发生很大改变的孩子终于拥抱了他的妈妈,妈妈泪流满面。后来在妈妈的动员下,孩子的爸爸也来做了一次心理咨询。我跟他讲述了孩子在训练营中说出来的一些内心的痛苦和烦恼,也讲了他妻子内心的痛苦,并希望他们夫妻俩以后能够在家庭里营造一种对孩子身心发展更有利的和谐氛围。为了让这个孩子进一步感觉到亲情的可贵,我也曾经带着这个孩子和其他一些孩子去福利院看望那些非常不幸的孩子。在福利院里,孩子们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很多时候,我们的指责、命令、怀疑等等方式,只是我们自己无能的表现。因为孩子的问题令我们感觉束手无策,而这种束手无策让我们对此产生了强烈的愤怒,而愤怒正是来源于一个人的无能感,是一个人遭受到挫折后的本能反应。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家长在向孩子发火的时候,就可以明白一点:这个家长对孩子没有办法了,他找不到该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时候,惟一能帮助他的就是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曾经听陶宏开教授讲过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故事,那个孩子的母亲为了制止孩子继续玩网络游戏,一怒之下,不惜当着孩子的面割开了自己的手腕,你们知道孩子怎么做吗?孩子也同样割开了手腕,然后和母亲比赛谁的血液流的更快。亲爱的家长们,如果你尝试想用命令、指责、惩罚、怀疑等等"武器"来制服你的孩子,那么这个家长的例子就可以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绝对行不通的!!!  

  如果你真的想要改变孩子,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切切实实的好方法啊!  

  迷失了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虽然我们常常会问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那么辛苦地教育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认真做完过第一关练习的家长或许可以很轻松地回答这个问题了。我用自己的方法寻找到的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是:从个体意义上来讲,是帮助孩子去实现他快乐、和谐、幸福、有价值的人生;从社会意义上来讲,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和平、健康、幸福、安宁,让整个宇宙系统变得更加平衡。虽然我们通过不断向上归类可以明确我们今天教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并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成才""有个好工作""有个好的前途",但是我们在明确了目标之后,也会发生迷失的现象。因为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受到一些困扰和阻力,也会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难,如果我们的信念不够坚定,能量不够充足,那就很有可能会半路放弃了我们的目标,而会去做一些急功近利、舍本取末的事情,而那些有很大偏差的不正确的教养方式也就很容易发生了。这也正是很多家长虽然改变了教育观念,但却往往在行动中依然不能够完全做到的原因。  

  教养方式与孩子的生命状态  

  以上所列举的一些教养方式在生活中是否让我们感觉很熟悉?几乎每一天你都可以接触到这样的家长。包括在我们自己身上,也很容易找到这些教养方式的影子。因为我们太习惯"家长"这个角色了,电影电视里、书本上、生活中,我们耳濡目染的几乎都是这样的父母形象。他们总是在喋喋不休地责备或者说教着,认为孩子身上所有的缺点都是他们自己"不争气""不懂事""不听话"的结果。但是,他们很难承认一点,孩子今天的这个样子与自己一惯来的教养方式是密切相关的,而且这些教养方式已经影响了孩子的生命状态,使孩子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中。        

  

18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5)        

  不合适的教养方式必然会导致孩子身上出现一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而这些不理想的行为表现又会刺激家长继续使用一些变本加厉的错误的教养方式,而这些错误的教养方式进一步让孩子自暴自弃。于是,孩子的生命状态开始出现前面曾经描绘过的那些趴啦状态的种种特点。  

  当孩子的生命状态进入到趴啦状态后,孩子的潜能就开始进入封闭状态。这时候,孩子的学习、情绪、行为都会出现一系列的不佳表现。比如出现厌学、网络成瘾、撒谎、打架等等问题行为,更严重的时候,孩子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社会交往、自卑等众多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会给孩子和家长带来很大的困扰。而且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当场表现出来,而是要等到孩子成年之后,才慢慢在他们身上表现为一些心理障碍。  

  在我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因为神经症来做咨询的不下三分之一。其中也有不少是青少年,而焦虑、抑郁、恐惧这三大类心理障碍占的比例最高。  

  霍妮在《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提出:神经症的萌芽起源于早期的关系。儿童期有两种基本需要,即安全和满足。儿童的这两种需要得到满足完全依赖于父母。但父母对待儿童的需要则有两种类型:(1)给儿童以真正的爱和温暖,满足其安全需要;(2)对儿童冷漠,厌恶甚至憎恨儿童,使儿童的安全需要受挫。在前一种情况下,儿童正常发展;而在后一种情况下则会引起神经症。因此霍妮认为,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是决定人格健康与否的重要因素。"在全部环境因素中,涉及性格形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一个孩子成长于其中的人际关系"  

  而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就集中体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终生的。  

  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患考试焦虑症的女孩。她是自己在报纸上看到我的文章然后托同学找到我并自己预约了咨询。结果那天的咨询非常不顺利,下面是我后来写的咨询手记:  

  上上个周末的时候,接待过一对母女。  

  女儿是高三的学生,因为考试的压力,开始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无法完成听课和作业的任务,内心非常焦虑。她自己托同学在温州找了心理咨询的电话号码,先是跟我们的前台几次打电话咨询和预约。然后再跟她妈妈提出了要来做咨询的要求。结果妈妈严厉反对,说只有精神不正常的人才去看心理医生,她坚决不同意女儿来做心理咨询。直到女儿拒绝再去学校,她才觉得不得不来一趟。  

  我和女孩的交谈加放松练习总共只做了1个小时,但是这位母亲不断地接电话,不断地在咨询室进进出出。但是把女儿一个人留在咨询室里她又不放心。她的举动不仅打搅了我们的交谈,也干扰了女儿的放松练习。我在心里暗暗叹一口气。在和女孩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女孩对自己的评价相当的低,没有任何优点,全部是缺点。女孩说这些的时候,我朝她的母亲看看,她的脸上没有任何的表情,不置可否的样子,不知道她心里在想什么。想问她一些问题,她一副心不在焉最好立马就走的样子。  

  咨询结束的时候,我们约好上个周末继续来咨询。因为要调整考试焦虑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仅要在认知方面做一些调整,而且要结合行为训练和放松技巧训练。但是我有一种预感:下一次能否来,还是个问题。  

  结果,她们果然失约了。我们前台的工作人员打电话过去的时候,电话是她母亲接的,对方居然凶巴巴地说:你们找错人了!  

  我想,生活在这样一位母亲身边的女孩子,无论如何都是轻松不起来的。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隐约地找到一些引起这个女孩焦虑的心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其实孩子的行为问题也往往是孩子心理问题的一种外在表现。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光对孩子进行心理调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你会发现,导致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是在家长的教养方式上。所以要解决孩子的这些问题,还是要从解决家长的教养方式开始。        

 

19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6)        

  你拥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  

  如何来判断你自己拥有的是什么样的教养方式呢?我们可以来做这样一个试验。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次孩子让你感觉最生气的场景,在那样的场景里,你通常会对孩子说些什么呢?你的目的是什么呢?你可以尽可能地把这个画面想得清晰一些。你甚至可以回忆起当时孩子身上穿着的衣服,他在讲什么,你在讲什么,而周围还有一些什么,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好了现在请你把刚才回忆起来的画面、声音、周围的情景等等写下来。你可以先把这个场景写下来以后,再继续读后面的内容。  

  有位家长根据我这样的要求写下了下面这段文字:  

  儿子最让我生气的一个画面是:有一次我批评孩子的时候,他很不服气,结果把我惹火了,我想冲进儿子的房间,结果发现他把门反锁起来了。这还了得?他现在才12岁就已经是这个样子对待妈妈,以后长大不是就更不得了吗?不管怎么样,今天我一定要把门打开。我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叫喊,命令他马上过来开门,当时心里真的非常生气,有点火冒三丈的感觉,所以我喊的声音很响,而且告诉他如果他不开门,等我开了门以后就对他不客气。但是他还是没有开门,越到后来他就越不肯开,说是怕我揍他。结果我通过阳台的窗户爬到了他房间,当时的场面很危险也很让我绝望。当我终于进入儿子的房间的后,发现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肯定非常害怕我惩罚他。而我当时也是非常生气。结果我真的动手打了他,而且还打电话把他爸爸叫回来批评了儿子的这种做法。这件事情到今天想起来的时候也还是很难受,觉得儿子有时候倔得有点不可思议。  

  我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因为事实上在她回忆这个故事的时候,已经进入到浅催眠的状态,可以感受到她的情绪起伏。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她的描绘的这件事情中发现她的教养方式中隐藏着强制、威胁、命令、惩罚的成分。如果她不及时予以调整,那么孩子的逆反和对立情绪就会越来越严重。幸亏这位母亲通过自我分析及时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而且也在随后的教育过程中调整了自己的方式,所以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现在,你也可以根据刚才自己写下的那些文字,来仔细地判断一下自己的教养方式中有些什么特点,是否也会有那些容易引起孩子趴啦状态的教养方式的影子呢?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养方式?  

  如果你希望孩子的生命状态永远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发啦状态,那么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让它们逐渐向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民主的:在教育上,民主的根本含义我想应该是把孩子真正当作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他是我们的孩子,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人应该有的权利,我们的孩子都应该拥有。如果我们不把我们的孩子当作一个人,那么任何的教育都是苍白而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的是孩子作为一个人而拥有的对于快乐、温暖、安全、生存、爱、自由、交往、尊重、自我实现等等的需要。  

  平等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容易产生不平等的。如何让不容易平等的个体真正地平等起来,是我们做父母的人应该去反思和主动做到的。在家长面前,孩子要求平等是一种要求,但在孩子面前,家长要求平等可以是一种行动。因为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中,家长是主动的,而孩子相对来说是被动的。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还等什么呢?  

  慈爱的:慈爱是一种胸怀。是一种关爱所有生命的慈悲情怀。只有这种情怀,可以让我们忘记得失、忘记荣辱、忘记高低、忘记贵贱、忘记贫富。不管我们的孩子聪明与否,不管我们的孩子成绩好坏,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出人头地,不管我们的孩子是否能够扬名立传,我们都用一样的目光去注视他们,站在他们的身边给予支持。只要他们在这个世界上能够和谐、快乐、幸福地度过他们的人生,没有什么是一定要的或者一定不要的,不是吗?        

  

20节:第三关:检查你的教养方式(7)        

  理解的:你有你的方向,我有我的追求。每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是有自己的使命,有自己的价值的。你的价值观是建立在你的世界上的,而孩子的价值观也是建立在孩子的世界上的。如果你爱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爱他,如果你要帮助孩子,也要用孩子所需要的方式来帮助他。每个人眼里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如果有一天孩子选择了和你不一样的道路,我们也一定要理解他。  

  宽容的:当孩子蹒跚学步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跌倒重来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跌跤才能学会走路,我们有这个信心;当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是允许他含糊不清地叫我们"大大和那那"的,因为我们的经验同样告诉我们,孩子要经过很多次的练习才能学会说话的,我们有这个耐心。可是孩子慢慢长大的时候,我们却常常忘记了这个最起码的规律。我们不再允许孩子犯错,我们也没有耐心再给孩子一次机会。对孩子最好的鼓励是:"没有关系,再来一次!"对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孩子,我相信你一定可以!"亲爱的爸爸妈妈,多么希望,在我们的成长道路上,一直有这样的两句话陪伴着我们!  

  正面的:我们的潜意识是听不懂""字的。如果我现在跟你说:"请你别想一只蓝色的蝴蝶",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你想的偏偏就是一只蓝色的蝴蝶。所以如果你想要让孩子获得一些积极正面的行为,那么请记得要用正面的字眼来描述。"不要紧张"记得要说成"要放松""不要拖拖拉拉"记得要说成"要抓紧时间""不要乱扔东西"记得要说成"要保持整洁"等等。所以我也建议每一条高速公路上的那些提醒标语也要改成正面的提示语。而当孩子出现不理想的行为时,如果你加以负面的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出现的频率也就会越高,这就叫负面强化。而正确的做法是正面强化,当他出现好的行为时,你才需要对他进行强化。  

  有效的:让我们感觉无奈、沮丧和愤怒的,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问题本身,而是我们感觉对这些行为的无能为力。如果我们能够找到有效的方法,解决那些存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那么我相信每个家长依然是能够感觉到轻松、愉快和有成就感的。这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有效的方法,那么一切就变得很糟糕了。那么有效的方法从哪里来呢?请教专家、学习,是最有效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牢记一个重要的理念:有效果永远比有道理更重要!  

  因人而异的:在第二关里,我们已经详细而全面地了解了自己的孩子。我记得有个教育专家说过,教育理论非常简单,简单得早在两千多年孔夫子用"因材施教"四个字就把它说完了。但是教育又是极其复杂的,复杂也就复杂在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孩子不同的智力类型、气质类型、性格类型、能力类型,组合成了多多少少千差万别的孩子,要教育好这些孩子,除了借鉴一些基本的教育原理,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曾经听不少家长说过:"我也用过周弘的赏识教育教过我的孩子,可是还是不行。"周弘先生教育女儿的方法的确很有特点,但是那是极具个案性质的成功经验,如果要用到你的孩子身上,生搬硬套肯定是行不通的。    

  不以伤害为代价的:如果我们是在做实验,失败了可以重新再来;如果我们是在生产产品,失败了同样可以再来。可是,我们是在教育我们自己的孩子,如果失败了,还可以重新再来吗?所以,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伤害为代价来实现我们的教育目的。任何对孩子可能造成伤害的方法都是不适合用来做试验的。要做到这一点,我想我们始终要牢牢记住的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信念。  

  ◆ 过关提示  

  ☆ 我们容易出现的教养方式偏差:命令型、威胁型、指责型、怀疑型、攀比型、溺爱型、惩罚型和娇惯型等等。  

  ☆ 你可以通过回忆自己对待孩子的情景来检查自己的教养方式。教养方式和孩子的生命状态密切相关。        

 

21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1)        

  ☆ 孩子需要的教养方式是:民主的、平等的、慈爱的、理解的、宽容的、正面的、有效的、因人而异的、不以伤害为代价的。  

  ◆ 过关练习  

  练习一:检查自己的教养模式  

  请你写下若干句教育孩子时常用的话语、目的并进行自我的评价:  

  你教育孩子时常用的句子 你想达成的目的 符合哪一种教育方式特点  

  ------------------------------------------------------------------------------------------------------------------------------------------------------------------------------  

  练习二:好的教养模式  

  请你说出好的教养方式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  

  练习三:教养方式与生命状态  

  请你说出你孩子的生命状态特点,它和你的教养方式之间有何关系?  

  ----------------------------------    

  冲过了第三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四关-----        

  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  

  在讲这一关之前,我们先来讲一个很多人都知道的小笑话。说是有个外国人到中国来,说了一句话:中国人真的非常自信啊!此话怎讲?因为他看见满大街都是"中国很行""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呵呵,原来他是把"银行"错念成了"很行"  

  在一个讲座上,我跟很多家长分享这个故事。一个美丽的误会,但却让人浮想联翩。因为我想到了"自信""很行"之间的联系。如果你觉得你很行,那么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你相信你的孩子很行,那么我相信你的孩子也一定是自信的。  

  这一关,关乎你的信念,也关乎孩子的自信。  

  在这一关里,我们不妨来做一个文字游戏:一个"从不行到很行,从很行到银行,从银行到很行"的游戏。我们先来看看--  

  你的孩子什么"不行"  

  当我问家长这个问题的时候。家长可以说的可真不少:  

  我的孩子学习不行  

  我的孩子习惯不行  

  我的孩子吃饭不行  

  我的孩子做事情不行  

  我的孩子和人打交道不行  

  我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不行  

  我的孩子自觉性不行  

  我的孩子画画不行  

  我的孩子唱歌跳舞不行  

  我的孩子自己洗衣服不行  

  我的孩子一个人出门不行  

  我的孩子在关心别人方面不行  

  我的孩子控制情绪不行  

  ……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让一个家长说他孩子哪些地方不行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我曾经为一个女孩难过了很久。她是第一个报名来参加我在去年暑假举办的NLP学生训练营的。报名的时候,需要家长为她填写一张报名表,报名表上有一栏是"您觉得您的孩子有哪些长处",结果那位妈妈冥思苦想了好半天,结果只写下"画画有天赋"几个字;等到填写"您觉得你的孩子有哪些不足"一栏是,这位妈妈一口气就写下了6项:"学习不自觉、做事情拖拉、做事情只有三分钟热度、不懂得感恩、怕苦怕累、经常言而无信"  

  女儿身上惟一的一个长处还是"天生的",但是缺点倒是一大堆。这是父母亲评价孩子普遍存在着的问题。  

  还有一位家长在表格上这样填写:"我的孩子让我满意的地方基本上没有""我的孩子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多的没法说"  

  绝大部分的家长填写的内容,孩子的缺点一定多于孩子的优点。  

  现在,我们先把孩子的这些"不行"放在一边,来听几个--  

  从"不行""很行"的故事  

  故事1:爱因斯坦  

  不行:小时候不活泼,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很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给医生检查。直到九岁时讲话还不很通畅,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吃力但认真的思考;学习很糟糕;脑筋迟钝,不善交际;讨厌古文和历史。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他更是厌恶,曾经公开骂他:"爱因斯坦,你长大后肯定不会成器。"而且因为怕他在课堂上会影响其他学生,竟想把他赶出校门。同学们称他为"可爱的空想家"。没有老师看出他的数学才能。         

  

22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2)        

  很行:14岁的时候,叔叔开始教他数学和几何,发现了他的数学才能。最后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相对论的创立者,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故事2:瓦特  

  不行:小时候成绩很差,被老师评为学习的劣等生;由于家境贫苦和体弱多病,没有接受完的正规的学校教育。小学毕业在父亲的手工作坊干活。  

  很行:在工作中表现出心灵手巧,技术长进很快。爸爸同意他去伦敦学习科学器具制造。18岁的时候,他立志要在科学器具制造上有所成就。他改进、发明的蒸汽机是对近代科学和生产的巨大贡献,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导致了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极大的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世界上最大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故事3:爱迪生  

  不行:扁头,成绩糟糕;老师骂他是臭脑瓜,带到医生那里看,医生说他脑子坏了;结果勒令退学。他的"学历"是一生只上过3个月的小学。妈妈把他领回家的时候,说:不是你脑子坏了,是你老师的脑子坏了!妈妈开始培养他。  

  很行:现代最了不起的发明家。在他的一生中,仅是在专利局登记过的发明就有1328种。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新发明,他因此而被誉为"发明大王"。美国《生活》周刊曾经评出的过去1000年的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中,爱迪生名列第一。  

  故事4:丘吉尔  

  不行:被老师称为是全班乃至全世界最淘气的孩子;希腊语和拉丁语考试总是不及格;因为成绩不好,所以放弃了考大学,而去考陆军士官学校,两次落榜,第三次才考上;他在考试中很幸运地遇到一个相信他的校长。"伦道夫的儿子肯定不是个劣等生"  

  很行: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著作等身的作家、辩才无碍的演说家、经邦治国的政治家、战争中的传奇英雄。他一生中写出了26部共45卷专著,几乎每部著作出版后都在英国和世界上引起轰动,获得如潮好评,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发行,以致《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断言:"20世纪很少有人比丘吉尔拿的稿费还多"1953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故事5:拿破仑  

  不行:在学校期间,除数学以外其他成绩都很差;身材矮小,任性粗野;16岁时,在军事学校里排名42位;不论是法语还是外语,都不能准确地说和写。  

  很行:成为法兰西帝国缔造者,卓越的军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先后多次打垮了欧洲各个封建君主国组织的"反法同盟",保卫了由法国资产阶级进行的法国大革命胜利果实。颁布了《拿破仑法典》。被称为"一代谋臣诸葛亮,世界英雄拿破仑。"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太多从"不行""很行"的故事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为什么它们一定不会发生在我们孩子的身上呢?是什么让我们不敢相信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变得"很行"呢?!  

  就在昨天晚上,我在山东卫视《天下父母》中看到了一档颇受启发的节目《亲情托起的世界状元》。节目中的那对澳大利亚华裔父女汪正亮和汪晓宇的故事让人感觉做父母做儿女的幸福和满足。这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从"不行""很行"的故事。  

  女儿汪晓宇刚跟父母去澳大利亚的时候,由于语言不通,晓宇在自己的世界里整整封闭了两年多,用她自己的话来描述:她觉得那个时候的她感觉不到是生活在人的世界,她觉得自己不像是一个人。三年级的时候,她的老师建议汪正亮带女儿去看心理医生。汪先生当时心里也是非常着急和难过,但是他的心里抱有希望,因为他想到了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是很糟糕的,但是后来却那么棒。当他把自己这个想法讲给那位心理医生的时候,那位心理医生断言:你的女儿拥有你这样一位有信心的父亲,那我相信你的女儿将来一定没有问题。结果从那以后,汪正亮把心里的想法开始化作行动,在忙碌的打工生活中抽出时间,每天保证跟孩子交流1个半小时,在情感上给予孩子一份支持和鼓励。而且他也下了决心要开发孩子的潜能,他听说一般的人,潜能只被开发了1%,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被开发到1.3%或者1.5%,那样的话也足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了。结果女儿很快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在她上五六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件小小的事情--家里拥有一台那个年代还属于奢侈品的电脑,使她突然感觉到了自信和快乐,也开始交很多的朋友。结果到高中毕业的时候,她竟然以全部满分的成绩成为了"国际高考"的状元,这就意味着她可以自由地选择包括牛津、剑桥、哈佛等在内的所有世界名校。但是她为了报答父母,心甘情愿地留在了墨尔本上大学,并且成为了当地最有名气的青年会主席。        

   

23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3)        

  在节目中,汪正亮说了一句羡煞天下父母亲的话:"因为我拥有这样一个女儿,所以我对自己的人生非常的满意。"  

  这应该是真正的幸福和成功的滋味吧。  

  正像汪正亮说的那样:人还有无限的潜能可以被挖掘的。现在看上去不行的人,将来不一定不行。  

  众多的事实告诉我们,"不行"是完全可以变成"很行"的。那么该如何做,才可以让孩子身上的"不行"有朝一日变成"很行"呢?让我们一起来--  

  做一个中国的皮革马利翁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名叫皮革马利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他。天长日久,女神终于神奇般地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这个故事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强大的力量!  

  这个故事被一位心理学家演绎成了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那就是罗森塔尔实验。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像模像样"地作了一次名为"发展预测"的心理测试后,将一份"最优秀的学生名单"交给了这些学生的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因为是做心理试验,所以不要只能把这份名单记在心里,千万不能说出来或者把名单外传。  

  这份名单中的学生在老师们看来,有的的确很优秀,但也有一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是不尽如人意的。对此,罗森塔尔的解释是:"请注意,我预测的是他们的将来,而不是现在!"  

  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这份名单中的学生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各方面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他们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然而事实上,这份名单的学生其实是罗森塔尔从18个班级中随机抽取的。  

  这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从科学的角度证明了期待所能产生的神奇力量。  

  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望效应。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让我们了解了一份来自心灵的神奇力量,那就是信念和期望。  

  如果我们能够巧妙地罗森塔尔效应运用到家庭教育中,相信也会给我们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比如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完全可以对孩子说这样一些话:  

  "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够养成好习惯。"  

  "我知道你一定可以找到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  

  那么我相信,即使你的孩子现在还做不到,但是经过激励后,他的潜能也会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做到这一切的可能行也会大大地增加。为什么会有这样效果呢?  

  事实上,罗森塔尔效应揭示的是一个很普通的心理原理,那就是一个人是需要支持、鼓励、表扬的。  

  支持、鼓励和表扬是一种心理的"强化剂",它会使原本偶尔出现的行为得到强化,而变成一种积极的行为定势。  

  如果父母亲能够在内心对孩子抱有良好的期待,那么这种期待也会成为一种心理定势影响着父母亲对于孩子的态度,而这些定势早晚是会在孩子身上变成事实的。  

  所以,为了孩子的自信,我们不妨都来做一个中国的皮革马利翁。那么,该如何做好这个皮革马利翁呢?让我们一起先来--  

  为孩子设立一个"很行"的银行  

  你希望你孩子身上的哪些"不行"都能够变成"很行"呢?  

  让我们一起来为孩子设立一个银行,把一种名为"很行"的财富,以孩子的名义存入这个银行。请记住,我们存入的"很行"越多,那么孩子从银行里可以提取到的利息也就越多,一种利息的名字叫--自信,还有一种利息的名字叫--激励。  

  我们可以动手准备一张大大的白色卡纸,在封面上写上孩子的名字,然后将它做成一张世界上最大的存折,用来填写你想存入的一笔财富:  

  我的孩子学习很行!  

  我的孩子吃饭不行!        

  

24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4)        

  我的孩子做事很行!  

  我的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画画很行!  

  我的孩子唱歌跳舞很行!  

  我的孩子控制情绪很行!  

  我的孩子与人交往很行!  

  ……  

  如果你想让孩子提取到足够多的"利息",那么请你更大方更大胆一些!  

  我想和大家分享我写在儿子这张存折上的那些"很行"  

  我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和人沟通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打乒乓很行!  

  我的孩子弹琴很行!  

  我的孩子一个人独自外出旅行很行!  

  我的孩子朗读外语很行!  

  我的孩子主持班队活动很行!  

  我的孩子调整情绪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管理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看书很行!  

  我的孩子写作文很行!  

  我的孩子大胆发言很行!  

  我的孩子观察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记忆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理解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动手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很行!  

  我的孩子长跑很行!  

  我的孩子帮我做家务很行!  

  我的孩子责任心很行!  

  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脸上情不自禁地露出了笑容。是的,在我自己孩子的存折上,我的确已经存入了很多的财富。而我的孩子已经从里面提取了很多的自信和激励。我的孩子一切都很行!  

  2007110日,我曾经专门为儿子写过一篇博客,我很愿意把它拿到这里来和大家分享:  

  今天我要为儿子写一篇博客,记录他的理想。  

  儿子很聪明,最早的时候表现为"认生",三个月的时候,他已经不肯让人家抱他,盯着我。  

  在他两岁的时候,我和我的家人就发现儿子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小小年纪的他,居然会用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他的外公。什么暴跳如雷,潇洒等等,让听的人目瞪口呆。  

  到三四岁的时候,我给他念唐诗,问他"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他说:"站的高,看得远",让难得回家来的舅舅大跌眼镜。  

  再后来,他的舅妈会经常说:真是不敢生孩子,要是生个孩子没有当当聪明,怎么办?  

  然后就开始了他的"十万个为什么"  

  有段时间,我很少和他在一起。就给他了买了一套儿童版的世界名著。他大概看了20多本后。有一年我让他到我的朋友剑奇那里"玩书法"。他居然在剑奇庞大的书库里找了那些大部头的史书来看。  

  我和我爸爸去看他的时候,他贴着我爸爸的耳朵说:"周老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还想让我信基督,这是不可能的。"那个暑假他做了这么几件让剑奇至今难以忘记的事情:  

  1、在院子里乘凉的时候,他非常流利地给大家讲圣经里的故事,让剑奇和他的学生们大吃一惊;  

  2、遇到小偷来院子里偷东西,所有的学生都到楼上去了,只剩下他一个人坚持要躺在楼下的宿舍里,他的理由是:小偷是来偷东西的,不会偷我。  

  3、成天把自己搞成一个小黑猴。因为不愿意洗衣服,所以干脆就不喜欢洗澡。  

  4、每天啃那些大部头的书。最后拿出达尔文的《进化论》来和剑奇辩论他的信仰。  

  儿子真的有点让人惊讶。和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早熟"。他丰富的知识面、对人对事的那种独特的看法和敏锐的思辩能力,的确让我们自叹不如。那时候,他才10岁。  

  他今年13岁了。上初一。当了班长。参加了学生会。入了团。几乎不用我操心他的学习。在这之前,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律师或者心理咨询师。说实话,那不是他真正的理想,是受了大人们包括我的父母和我以及周围其他人对他的评价的影响而设定的。因为他的语言天赋和思辩能力,这的确是个不错的发展方向。  

  记得有一次,有个新加坡来的外科大夫和我们一起吃饭,说到他的收入的一半几乎都是付了律师费。因为在他们那里,病人们的法律意识非常强,动不动就把医生告上法庭。当他知道我儿子的理想是当个律师时,他问他:你想成为一个大律师吗?我儿子回答说:那也要从小律师做起。呵呵,把对方乐的不行。        

←虫工←木桥 书←吧←  

25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5)        

  其实前面所讲的仍然不能代表什么。似乎我也习惯了别人在我面前说他聪明。儿子让我刮目相看的是他最近跟我说的话。  

  我跟他聊天的时候,跟他说,未来你有能力了要带妈妈去两个地方,一个是法国,一个是美国。他问我为什么要去那两个城市。我说我要去法国喝咖啡,去美国是想看看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是怎么样的。他说:等我长大了,我们已经把中国变成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了。所以你在国内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我心里非常感动。虽然我无法表达这种感动。  

  还有一次我在车上跟他说起一个话题,说现在很多高级知识分子都不要孩子,他们的理由是一环境太差了,二教育太差了,生下孩子来让他们受苦,不忍心。我问儿子将来会不会也有这样想法,他说:"等我们将来长大了,一定把环境和地球治理好了。你放心吧。"  

  我知道儿子是个特别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孩子,他平时看电视最爱看的就是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科学探索等等的节目。而这些节目已经对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就在这次放月假回来的时候,他很认真地跟我说:妈妈,我的理想现在已经有了一点点的变化。我问他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想做个科学家。  

  真的非常棒。从那一刻开始,我觉得13岁的儿子真的已经长大了。  

  我相信在儿子成长的这一路上,他一定还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他也一定会出现一些很棘手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我对于他的信念不变,他就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男子汉!一个让我倍感骄傲和幸福的好儿子!  

  每次在这一关的讲座上,我都会要求家长们把写好后的"存折"大声地念出来。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回有一些不习惯,声音会很小。但是很快地,他们会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会被越来越多的"很行"所感动。是啊,为什么不可以呢?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大声地说出我们的理想、我的希望、我们的期待呢?我们不仅要大声地说出来,而且要让它们成为我们潜意识里的信念!  

  我真的很希望当家长们过完这一关的时候,能够把这些信念深深地植入到自己的潜意识里。因为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这些信念可以帮助他们勇敢地克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一切的艰难和困难。  

  舞动信念的"魔棒"  

  在童话故事里,仙女们手里的魔棒拥有可以点石成金的魔力。  

  那么,我们手里的魔棒是什么呢?  

  如果我们要表达一份爱,会通过哪些方式呢?说一声"我爱你"?这说不定是一种最少用的方法呢。更多的人会用热烈的拥抱、温柔的眼神、甜蜜的微笑、依依不舍的神情……  

  同样,如果我们要表达内心对孩子的美好期待,使用语言的几率只有7%,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在用我们的眼神、表情、动作、神态、甚至是身影,在表达我们对于孩子的信任、支持和鼓励。这一些细微的地方,正是我们手里的"魔棒",我们只要轻轻地舞动它们,就会产生神奇的魔力。  

  汪正亮和汪晓宇在电视台接受采访的时候,最吸引我的一个动作就是父女俩一次又一次地相互握对方的手。他们在用自己的手表达内心深深的感动和爱。  

  记得在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曾经讲到过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写的是一位新入伍的战士的母亲,为了帮助孩子树立在部队的自信,消除孤独感,她请求在部队的同学帮忙,这个忙很简单,就是拍拍儿子的肩膀。儿子满心喜悦地写信告诉母亲这个特别的细节。可是后来这位战士情绪有些低落,因为新来的领导没有再拍他的肩膀。这位母亲给孩子的领导写了这样一封信:首长,请您再拍拍我孩子的肩膀。  

  这是一个很值得回味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一个友善的动作,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带给另一个人自信和快乐。那么,为了孩子的自信和快乐,我们每个做父母的,都不要吝啬自己手中的"魔棒"。让你的孩子不断地有机会从你的表情、动作、神态中去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和鼓励。        

  

26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6)        

  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提示:如果你的话语是言不由衷的,那么你的眼神、动作和表情是会出卖你内心真实的想法。  

  曾经有一个13岁的女孩,在咨询中她跟我说:我最讨厌我妈妈的虚伪了。嘴巴上说你考试考不好没有关系的。可是我真的要是考砸了,她的脸色早就变样了。  

  在我们的训练营里,她鼓起勇气给爸爸妈妈写了这样一封信:  

  爸爸妈妈:你们好!  

  我在这里过的很好,受益匪浅,请不要担心。  

  爸爸妈妈,在这几天里,我理解了你们的辛苦和烦恼。作为女儿,我实在不忍心再为你们增加负担了。  

  但是,我也请你们不要再过分要求我了好不好?你们总是让我考试考到全班前几名,全校前几名……这些要求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的压力很大,大多都是来自父母和老师的。我害怕考试,就是因为这些。考试前你们总是口是心非,安慰我好好考,没有关系。但考完以后,你们就来个大变脸。后来我就害怕你们鼓励我,安慰我,虽然心里很想,但这只会成为我的压力。  

  可以说,我完全是为了父母读书的!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我懂事了,我一定会乖。我的目标我自己会定,绝对不会辜负你们的。没有你们,我一样会为自己努力,所以不要给我施加压力,我宁愿要优秀,也不要完美。不是我不上进,而是我受不了大的变化。  

  你们的女儿  

  这是一个胖乎乎很可爱的女孩。在我们训练营的创意表演中,她因为饰演大长今的妈妈而获得最佳表演奖。她为了准备表演用的道具,几乎整晚都没有休息。我相信这是一个很要强很自立有思想的女孩,只要她的父母能够给她足够的空间,她一定可以健康而快乐地成长为一个很优秀的女孩。但愿她的父母读了这封信之后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女儿。  

  最后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拥有多少的爱心和耐心,将决定我们能够拥有什么级别的魔力。  

  让我们一起不断努力升级!  

  ◆ 过关提示  

  ☆ 每个孩子的"不行"都可以转变为"很行",这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  

  ☆ 从今天开始,做个中国的皮革马利翁,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 内心的信念,一定要通过外在的途径表达出来,比如你的语言、表情、动作、神态、身影等等。要善于舞动你手里的魔棒,相信它们会产生神奇的魔力。  

  ◆ 过关练习  

  练习一:写下最感动的一刻      

  

27节:第四关:舞动信念的"魔棒"(7)        

  请你用心写下你孩子最让你感动的一件事情。  

  ----------------------------------------------------------------------------------------------------------------------------------------------------------------------------------------------------------------------------------------------------------------------------------------------------------------------------------------------------------------------------------------------------------------------------------------------------------------------------------------------------------------------------------------------------------------------------------------------------------------------------------------------------------------------------------------------------------------------------------------------------------------------------------------------------------------------------------------------------------------------------------------------------------------------------------------------------------------------------------------------------------------------------------------------------------------------  

  练习二:送孩子一份特别的生命礼物  

  在"很行"的银行里为你的孩子存入更多的"很行",并坚定地相信它们!  

  ------------------------------------------------------------------------------------------------------------------------------------------------------------------------------------------------------------------------------------------------------------------------------------------------------------------------------------------------------------------------------------------------------------------------------------------------------------------------------------------------------------------------------------------------------------------------------------------------------------------------------------------------------------------------------------------------------------------------------------------------------------------------------------------------------------------------------------------------------------------------------------------------------------------------------------------------------------------------------------------------------------------------------------------------------------------------------------------------------------------------------------------------------------------------------------------------------------------------------------------------------------------------------------------------------------------------------------------------------------------------------------------------------------  

  练习三:舞动你的"魔棒"  

  请你为练习二中的信念设计一些操作性很强的表达方式:  

  ------------------------------------------------------------------------------------------------------------------------------------------------------------------------------------------------------------------------------------------------------------------------------------------------------------------------------------------------------------------------------------------------------------------------------------------------------------------------------------------------------------------------------------------------------------------------------------------------------------------------------------------------------------------------------------------------------------------------------------------------------------------------------------------------------------------------------------------------------------------------------------------------------------------------------------------------------------------------------------------------------------------------------------------------------------------------------------------------------------------------------------------------------------------------------------------------------------------------------------------------------------------------------------------------------------------------------------------------------------------------------------------------------------  

  冲过了第四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五关-----        

 

28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1)        

  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  

  指责,是逆反的开始;接纳,是交流的前提。如果你想打开孩子的心扉,那么,接纳将成为一把金钥匙。  

  从"不知道"开始的心理咨询  

  一个13岁的男孩,在妈妈的带领下来到我的工作室。从一进门开始,这个男孩所有的肢体语言都在试图告诉我:我不愿意来你这里,都是妈妈逼我来的。  

  三个人坐成一个三角形,开始进入咨询。  

  咨询师:知道妈妈今天带你来到老师这里的原因吗?  

  孩子:不知道。  

  咨询师:那你能告诉我,你和妈妈一起来到这里,是为了什么吗?  

  孩子:不知道。  

  咨询师:那好,我们先来听听妈妈的想法,好吗?  

  孩子不作声。咨询师示意孩子的妈妈先讲。  

  妈妈讲述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前几天孩子参加语文考试,在誊写作文的时候,时间来不及了,当老师来收考卷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考卷撕得粉碎。除了这次事件以外,发现孩子平时情绪上来的时候,也很难控制自己。这次来咨询,是孩子班主任的建议。另外她觉得孩子做作业的习惯不是很好,很拖拉,明明可以早点完成的作业会拖到周末最后一天的下午去做,所以经常会完不成作业,而且还会骗妈妈已经完成了(咨询师发现,这位家长在讲述孩子作业、发脾气这些细节的时候,尽管她在努力掩饰,但是神情中还是流露出一些不满的情绪)这时候,孩子忍不住开始辩解,说骗她是因为怕她要求他一定要完成。咨询师趁机接过孩子的话,开始重新面向孩子交流。  

  咨询师:老师知道你这样做一定是有原因的。你之所以撕掉考卷,实际上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你当时一定很着急,很难受,对吗?  

  孩子:(用力点了点头)是的,我很着急。  

  咨询师:你担心没有完成的作文交上去,会影响语文成绩。这种心情我想任何一个人都能理解的。我想知道,后来老师是怎么处理这件事情的?  

  孩子:老师开始的时候没有给我分数,后来给了我75分。  

  咨询师:老师真的很够意思,说明她也是能够理解你的心情的。  

  孩子:是的。  

  咨询师:现在我知道,今天你和妈妈一起来,其实是想知道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吗?  

  孩子:(点点头)还有我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想做很多事情,却做不到。  

  咨询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孩子:比如说。我很希望自己不要睡懒觉,可是每天起床的时候就是做不到。  

  咨询师:恩,你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真是非常好。这是改变一个人习惯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  

  ……  

  随后的四十分钟里,我们讨论了"老师为什么布置作业"(让孩子换位成一个老师的角色来思考)、"老师布置的作业完不成该怎么办?"(让孩子在三个方案中选择)、"一个习惯了说不知道的孩子,他的大脑会怎么样?"(鼓励他遇到任何事情,都想一想该如何去解决)、"如何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咨询师告诉了他习惯改变的原理,还跟他交流显意识和潜意识的规律)、"如何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学会用1分钟时间调整自己的情绪"(比如做深呼吸、改变一个角度看看这件事情、给自己1分钟时间的冷静、找一些合适的渠道发泄情绪等)  

  咨询中,我发现这个孩子非常聪明,很多话题只要我一点,他就能够说出个一、二,而且很愿意和我进行交流。他甚至告诉我,他的语文成绩之所以不是很理想,是觉得语文考试的一些理解题,他的答案并不一定能够对得上标准答案。如果老师严格按照标准答案的要求给分,他就很容易丢分了。他说的太对了,这就是理科考试和分科考试的很大区别呢!他能这么客观地分析,起码说明他是个爱思考、喜欢分析事情的原因的孩子。  

  当我要求给我五分钟的时间单独和他妈妈谈谈的时候,他起身后拍了拍妈妈的肩膀,似乎是在鼓励妈妈,也似乎是在表达一份特别的意思。让我感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孩子。  

  后面的咨询进行的非常顺利,和刚开始孩子只会说"不知道"的情形已经完全不同。  

  其实,转变的关键点很简单,就是我用几句话点出了他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感觉到了我对他的理解和接纳。        

  

29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2)        

  理解和接纳,何其难!  

  理解和接纳,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体会他的情绪、感受和想法。  

  在前面这个咨询中,我单独和家长谈话的5分钟时间里,我看着那位妈妈的眼睛问她:您能理解孩子为什么撕这张考卷吗?您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体会一下他当时的心情,感受到的是什么?  

  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给了这位家长半分钟时间。在很多的亲子关系咨询案例中,每当家长诉说完他们对孩子的"一大堆不满"之后,我都会留出这么一小会时间去让家长思考这个问题。我会很特别地把目光停留在他们的脸上,认真地等待他们的回答。刚才还在滔滔不绝的家长可能会表现出有些不习惯,会感觉不安,但是我会坚持。  

  也有些家长会左顾而言它。但是我仍然坚持要他们回答这个问题:"你能够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吗?"  

  你会发现,大多数家长无法回答。所以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是我们的家长出了问题,老师出了问题。  

  当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哭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抱怨作业那么多,一点都不想去做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说讨厌他们班里的某一个同学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迷恋网络游戏,整天不回家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在运动会上把校长都惊动了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每天去上学前,都要在镜子面前左顾右盼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孩子执意要那辆看起来很漂亮但却不太实用的跑车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当一个孩子把"检讨书"写成"申讨书",被老师罚四天不准上数学课的时候,你理解他吗?  

  对待孩子的那些情绪和表现,我们常用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对着爱发脾气的孩子,我们会说:你的脾气这么臭,以后谁会喜欢你啊?  

  对着爱哭的孩子,我们会说:你的眼睛怎么像水笼头,说开就开的啊?男孩子也这么爱哭,长大了准没有出息。  

  对着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我们会说:快去做作业,不做完作业,就别想看电视!  

  对着那个整天沉浸在网络游戏里的孩子,我们会说:成天就知道玩电脑游戏,再玩下去,你会彻底完蛋了!  

  那个在电话里听老师说女儿把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惊动校长的妈妈,放下手头的商务活动,当晚就从外地飞回温州。一进自家大门,对着女儿大吼大叫不说,第二天第三天都对女儿冷眼相待。  

  青春期的孩子爱美爱打扮、爱表现自己、爱吸引别人的眼光,情绪容易波动、爱对老师和同学评头论足、爱在自己的群体中显示他的独特性、爱交朋友,希望被所在的群体接纳并推崇,这一切,真的那么难以理解吗?  

  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份特别的检讨书。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的身边。这个故事里的每个人我都和他们谈过话。  

  一个13岁的学生,因为班级管理而和另一个同学发生了争执。当上课铃声响起,数学老师走了进来。他看到两个人争执的一幕,立刻严厉地批评并制止了他们。当他喊了"上课"后,当全班同学都站起来向老师问好的时候,这位同学没有站起来。数学老师当场就发火了,说这堂数学课不上了,并叫另一个同学把班主任喊了过来。  

  事件本来会以一种教育中很常见的方式解决:批评教育-赔礼道歉-写检讨书-结束风波。但是这个男生的检讨书却再次掀起了风波。  

  检讨书  

  ×老师:  

  在昨天上午的数学课上,我因为管理纪律上的问题和戴××同学发生了争吵。后又因为发脾气在喊上课起立的时候没有站起来。这是严重不尊重老师的行为,在这里我向您郑重地道歉。  

  但是在昨天晚上,我想向您道歉的时候,您却直接打断了我。以至于到了晚上在宿舍的时候,看到您在旁边,不禁因为一些小误会而顶嘴。说到这里,或许是您这样习惯了不经意而说出一些话。在平常的课上,您也多次令我的自尊心受伤,请您以后注意!这次写检讨书时我也差一点想一走了之。但是我忍住了,如果换别人呢?会怎么样呢?        

  

30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3)        

  以上是一些我上课不起立的侧面原因,其实争吵事件只能算是导火索,请您以后注意这些!或许这不像检讨书,但却是我想说的。此致敬礼!  

  初一(7)班 ×××  

  自从他的数学老师读到这份检讨书以后,就开始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这个学生:凡是数学课,大家做作业的时候,允许这个学生坐在那里,如果他开始上新课,就把这个学生请出门外;每次课堂上发练习的试卷,都没有这个学生的份。一连几天,天天如此。到最后这位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给我拨通了这个求助电话,在电话里,他泣不成声,只是说了一句:您快点过来,快点过来!  

  下面是我和那位数学老师的对话:  

  咨询师:老师,我非常理解您作为一名教师,所承担的辛苦和责任。我也理解这件事情让您感觉很有情绪。您能跟我聊聊心里的想法吗?  

  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检讨书。这个学生的脾气太怪了,居然写出这样的检讨书来。  

  咨询师:您觉得这份检讨书怪在哪里?  

  老师:这哪里是在认错,这明明是在说一切都是我这个做老师的错!  

  咨询师:看得出,这个学生是想为他的错找一些他认为是站得住的理由,您觉得他这些理由存在吗?  

  老师:根本不存在,我对待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咨询师:那您是不是尝试了解一下,为什么在学生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老师:没有,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我也很忙。  

  咨询师:那么请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为什么您不让这个孩子再听您的课,再参加数学考试呢?  

  老师:说心里话,就是因为这份检讨书。这份检讨书让我感觉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用这些惩罚的方式让他看到他的错误。让他懂得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在说到尊重的时候,这位老师特意做了强调。可见,尊重,在他心目中是有足够的份量的。)  

  咨询师:不知道老师是否愿意给这个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跟您说一下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老师:其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当然我也不会对他怎么样的。  

  咨询师:非常感谢老师您愿意跟我谈出真实的想法。我想,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和这个孩子谈了。  

  您能够告诉我吗?如果您的眼前站着这位13岁的中学生,您会说些什么?您又会做些什么呢?  

  我们无法要求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们一样爱我们的孩子,尊重和理解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首先理解和尊重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权利。那么,谁来尊重我们的孩子呢?  

  如果这个世界上,连做父母亲的人都无法理解和接纳我们的孩子,或者说连我们的孩子我们都不愿意去理解和接纳,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  

  接纳,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的自然教学流派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只要孩子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去学一些本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永远是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奥秘是什么呢?  

  太好了:这三个字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表达了说话者对孩子的一种充分的接纳。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内心充满了胆怯和不安。而一声赞美声,哗啦一声打开了孩子心灵的闸门。孩子的内心变得变得自信而快乐、柔软而不抗拒。  

  除了不对的地方:当孩子的心扉向你敞开,恐惧和排斥也相对变小。这时候,你可以再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孩子接受起来就非常地容易。从这句话中,孩子也了解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然我们可以不完全照搬这句话,只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可以使用得得心应手了。  

  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作业,你发现他的作业完成的速度很快,但字写得很潦草。你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这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你的效率真是高!如果你能够把字写得更漂亮一些,那就更棒了!"        

  

31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4)        

  你的画太有想象了,如果色彩更丰富一些,我想画面会更有特色!  

  你游泳的姿势很优美,如果能够把呼吸掌握好,那么速度就可以更快了!  

  太好了,你能想到帮妈妈晒衣服,如果以后能够把湿的衣服和干的衣服分开一些那就更好了。  

  其实这句流行语中体现的也正是一种凡事接纳在先的精神。  

  接纳,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意味着获得了一份理解、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它也可以理解为共感、同理心、通情达理等等,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和对方在情绪、情感上达成共鸣。  

  一旦我们发现有人可以和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我们和对方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相反如果对方无法和我们产生共鸣,甚至还对我们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表示否定,那么心理上的距离瞬间就被拉开了。因为一个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否定。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对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即使那个人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强的能力,都是无法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的。因为每个人最爱的是自己啊,然后第二喜欢的就是那些理解和接纳自己的那些人。而任何不接纳的言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逆反"  

  很多家长会问,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是不是也一定要我们接纳呢?接纳的后果是不是会导致纵容呢?  

  其实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它只是要求我们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站到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一些情绪和行为。如果这些情绪和行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那么也只有先接纳了,才更有可能去改变。这也是我在前面的咨询中,会坚持问家长一个问题:"你能够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吗?"在我看来,如果家长能够理解了孩子,就意味着他开始找到孩子情绪、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也就接近解决问题的答案了。  

  如果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产生强烈的阻抗,我们会发现其实问题就出在咨询师对求助的接纳和共情还不够到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或者抗拒,问题也往往出在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不够。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可以成为改变的开始  

  我们先来回忆一次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是如何处理的情景。  

  下面是一位妈妈讲述的处理过程:  

  我的女儿很爱打扮,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还要化妆。老师三天两头告状,而且对她也很放任。不太管她的学习。甚至劝她退学算了。她回家以后,我就批评了她,跟她说,你现在还是个中学生,不需要这么打扮自己。但是我发现随便我说什么,女儿都不愿意听。而女儿对待我的态度很轻蔑。语气很不友好。会用"--"这样的字眼。我觉得自己平时对女儿还是很不错的,都是好好的说。我老公对女儿的态度很恶劣,最近还打了她。夫妻俩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不仅为了女儿,而且也有其他的矛盾。  

  我觉得女儿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请任何补课老师都被她气跑了,我也不想逼孩子上学了。最近又碰到一件很让我烦心的事情,就是因为女儿脊椎检查出来不好,让她带矫正器也不愿意,所以我心里很着急,把全家人都动员过来劝女儿,都没有用。  

  这位妈妈每次和我讲起女儿的时候,都觉得女儿实在是无可救药了。她说:老师,如果谁可以救我这个女儿,我花多少钱都愿意。  

  其实,我的看法是:她不需要花多少钱,她只需要多给女儿一点理解和接纳,多给女儿一些宽松和包容,改变一下夫妻俩对待孩子的方式,那么女儿对她的抵触就不会这么强烈了。  

  这位母亲在生活中,是个"事事管"的家长,孩子要做作业了,她会在旁边看着;如果孩子不及时完成作业,她会催促;孩子要买饰品,她会陪着孩子逛街,给孩子出谋划策;孩子买了手机,她会半夜起来查她的短信;晚上女儿要出门,她一般不会放行,即使放行,也要千叮万嘱;想法设法找到女儿的博客,把女儿的文章打印出来,在那些描写同学感情的句子上划上线条,然后找全家人过来一起商量对策;为了孩子换个学习环境,她愿意举家迁居到另外一个城市。可是她发现在孩子眼里,她没有一点点的威信。女儿动不动发脾气,给她脸色看。所以当咨询师跟她交流,叫她"少管"一点的时候,她很委屈的说:难道像她爸爸那样什么都不管倒是对的了?        

  

32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5)        

  她的话让我想起《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作者李跃儿对家长的三种分类:第一类家长是有责任心也有能力;第二类家长是有责任心而没有能力;第三类家长是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能力。往往第一类和第三类家长带出来的孩子比较容易成才,而第二类家长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各种问题。但是恰恰第二类的家长占了大多数。而这里所讲的能力是指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能力。  

  有很多家长,责任心很强,方法却是错误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对于孩子的一些情绪和行为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有效地处理呢?下面这个《改变四步曲》,大家可以借鉴一下。  

  第一步:接纳情绪或行为  

  父母亲,这时候就像孩子的一面镜子。镜子的特点就是很真实地反射事物本来样子。你可以用一些语言来实现镜子的功能,平静地、客观地、真实地反映孩子的真实状况: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  

  你看上去有点沮丧。  

  我听明白了,整个事情让你感觉很委屈,所以你才会发火。  

  妈妈知道你现在感觉有点累了,很想好好休息一下。  

  你撕掉了你的考卷,我能感受到你当时很激动的心情。  

  ……  

  父母在描述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时,尽量保持中立和客观,不要让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任何的扭曲和夸大。而且要尽量避免在这个环节中渗入任何的评价和说教。如果在这个环节里出现"你怎么这么软弱""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之类的话,将会成为这个环节中的败笔,也很有可能让孩子的不良感受雪上加霜。  

  如果这时候,你能够给孩子一个深情的拥抱,你会发现,孩子很快就可以平静下来。  

  第二步:了解情绪和行为的原因  

  当孩子渐渐从他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后,我们可以开始尝试了解导致他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当然,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能告诉我今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看来今天在学校里一定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分担你的烦恼。  

  最近在学习上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  

  能够告诉我你心里真实的想法吗?是什么让你这么不开心呢?  

  如果你愿意和我讲讲令你烦恼的事情,妈妈会感觉很安慰。  

  每个人都会有倾诉的需要和愿望,除非他觉得对方让他没有信任感和安全感。而信任感和安全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方一贯以来对他的接纳和理解程度。如果在他开口之前,已经认定了你是无法真正理解他的,那么,说明你对他的接纳程度还不够。所以第二步的成功与否,与第一步很有关系。因此,如果你在这个环节里遇到阻力的话,你可以检查一下第一个环节完成的如何。  

  第三步:谈谈自己真实的感受  

  为什么你希望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有所改变呢?我想对此,你一定有自己的想法。把这种想法中最核心的部分--你的感受提取出来,跟孩子交流,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效果会远远好于你跟他讲道理、讲观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能够打动对方的,是情不是理。  

  当你发脾气的时候,妈妈感觉非常难过。因为妈妈不了解是什么让我的孩子这么不开心。  

  我看到你的成绩有退步,心里很着急,很想和你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在爸爸小时候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那时候真的很想有人帮我一把。  

  妈妈看到你对奶奶不够尊重的时候,就在想,等我老了,是不是也会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呢?如果是这样,我会很伤心的。  

  当我看到你天天沉浸在网络游戏中,我很担心。一是担心你的眼睛和身体会吃不消,二是担心网络游戏会浪费你大量的时间,耽误了学习知识和本领的最佳年龄。  

  经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我的孩子一听我说话就反感,我一问他事情他就回答说不知道,而且经常拒绝跟我交流。  

  其实道理很简单,如果你把焦点始终关注在孩子身上,指责他这个,指责他那个,打听他这个,打听他那个,关心他这个,关心他那个,他对你的反感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没有人喜欢自己被管头又管脚的。发展到严重的,孩子一听到家长说话,他就感觉烦。        

 

33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6)        

  遇到这种状况,你可以把焦点收回来,放到自己的身上。请你关注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且把它们表达出来。  

  交流和沟通,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不要光顾着了解孩子的感受和行为,体会一下自己的感受,并且让孩子也了解。这样,你们之间的亲情才会日渐深厚,而你对他的影响力才会更深远。  

  记得陶宏开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到过这一点,他说我们现在很多家长把亲情物质化了,以为亲情就是给孩子买很多的礼物,事实上,跟孩子多交流,多讲讲自己创业的艰辛、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是对亲情最好的沉淀。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这些由父辈和祖辈传递下来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心灵中最丰厚的一笔财富。  

  是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是一幅多么温馨的画面啊!同样,听爸爸妈妈讲讲他们心里话,更是一种美好的心灵之旅。但愿天下所有的父母亲,都能够经常跟孩子保持心与心的交流。  

  第四步:共同商讨改变策略  

  当孩子的情绪已经出现转机,他会在语言和行动中悄悄流露出来的。比如,他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在一些细节方面表达他对你的在乎和关心,也有一些原本拒绝和你交流的孩子,开始尝试和你进行交流,甚至有孩子还会开始主动关心父母的一举一动了,这表明前面几个环节都开始作用了。如果能够比较平稳地进入这个阶段,那我们可以尝试和孩子谈谈"改变"的话题了。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有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改变的策略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商讨决定的。父母不可以强制性地要求孩子如何如何做,而是和孩子共同商讨改变目前状况的途径和方式。  

  想一想,如果我们再以后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或者内心有很多负面情绪的时候,我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既可以发泄了情绪,又能够不伤害到其他人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你之所以讨厌做作业,是因为它把你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占用了,让你没有时间看电视和运动,那我们想一想,怎么样做既完成作业,又可以保证看电视和运动。因为这些对你来说,都很重要。  

  以前不让你骑车去学校,是因为爸爸妈妈担心你的安全。现在我们商量一下,如何在保证你安全的基础上,能够让你拥有一辆漂亮的跑车并且能够骑着它去上学呢?  

  因为学校不准学生带手机,所以妈妈一直没有给你买手机,你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才能让学校、你和妈妈都能够满意呢?  

  讨论的过程依然是交流的过程,你会发现,从"专制""命令"中摆脱出来的孩子,是极富创意的。而且你会发现,他的自律并不会因为你的"放松"而有减少,相反,因为拥有了选择权和自由权,孩子们会更懂得照顾好自己了。  

  如果遇到任何问题,你都能够坚持用以上的方式和步骤去解决,我相信,你就一定能够最终找到你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密码。  

  ◆ 过关提示  

  ☆ 指责是逆反的开始,接纳是交流的前提。如果你想找到打开孩子心扉的奥秘,那么,接纳是最重要的一课。  

  ☆ 理解和接纳之所以很难,是因为我们常常无法真正站到孩子的角度和立场去看待所有的事情。  

  ☆ 如果你想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那么你可以灵活地运用"改变四步曲"。接纳、了解、感受、商量,是你和孩子实现良好沟通的四个密码。  

  ◆ 过关练习  

  练习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请你把平时觉得孩子需要改变的地方一一列在""这一边,然后在右边找到打开这把锁的"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你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这一事件。建议让你的爱人和你一起来完成这一个练习。  

  ""事件(孩子让你感觉困扰的事件) 钥匙(孩子为什么这么做)  

  事件1  

  事件2  

  事件3  

  事件4  

  事件5  

  事件6  

  事件7  

  事件8  

  事件9  

  事件10  

  你也可以把这个练习扩展到你和身边每个人的生活领域中,以帮助你养成"接纳"的好习惯。这个习惯将成为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习惯。        

  

34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7)        

  ""事件(生活和职场让你感觉困扰的事件) 钥匙(对方为什么这么做)  

  事件1  

  事件2  

  事件3  

  事件4  

  事件5  

  事件6  

  事件7  

  事件8  

  事件9  

  事件10  

  练习二:设计一个"改变四步曲"的脚本  

  您觉得在孩子身上,有哪些需要改变的行为。请你为他设计一个符合"改变四步曲"的脚本。  

  您想改变孩子的什么行为?  

  您设计的"改变四步曲"  

  第一步:  

  -----------------------------------------------------------------------------------------------------------------------------------------------------------------------------------------------------------------------------------------------------------------------------------------------------------------------------------------------------------------------------------------------------------------------------------------------------------------------------------------------------------------------------------  

  第二步:  

  ------------------------------------------------------------------------------------------------------------------------------------------------------------------------------------------------------------------------------------------------------------------------------------------------------------------------------------------------------------------------------------------------------------------------------------------------------------------------------------------------------------------------------------------------------------------------------------------------------------------------------------------  

  第三步:  

  ------------------------------------------------------------------------------------------------------------------------------------------------------------------------------------------------------------------------------------------------------------------------------------------------------------------------------------------------------------------------------------------------------------------------------------------------------------------------------------------------------------------------------------------------------------------------------------------------------------------------------------------  

  第四步:  

  ------------------------------------------------------------------------------------------------------------------------------------------------------------------------------------------------------------------------------------------------------------------------------------------------------------------------------------------------------------------------------------------------------------------------------------------------------------------------------------------------------------------------------------------------------------------------------------------------------------------------------------------  

  请您按照以上步骤一次实践练习后,再认真填写以下内容:  

  您觉得实践效果如何?  

  还有哪些细节需要调整?  

  通过这次操作练习您的收获是什么?  

  冲过了第五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六关-----        

 

35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1)        

  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  

  习惯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有人说,习惯是一个人的第二个上帝。  

  而我的感觉是:习惯就像一双红舞鞋,让很多穿上它的人不由自主地旋转,想停也停不下来。所以,多希望,带我们旋转的这双红舞鞋,是能够带我们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而不是和目标背道而驰。  

  一个好习惯,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坏习惯,如何才能改变?  

  习惯是行为的模式和策略  

  从本质上来说,习惯就是一种行为的模式和策略。用NLP的原理来分析,模式和策略就是一个人完成一种行为的一连串程序和过程。  

  比如早上起来,你一定会按照你习惯了的程序完成穿衣、洗漱,喝水、吃早饭等一系列的动作。如果中间缺了一个环节,或者颠倒了程序以后,你会感觉不舒服。这就是你的习惯。  

  习惯因为被重复过很多次,所以它们已经成为一些固有的模式和策略,深埋在我们的潜意识里。  

  如果我们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或者改变一个坏习惯,那么首先要对这个习惯进行详细的解剖,了解这个习惯的组成部分。  

  比如我们先来确定一个好的看书习惯,可以包括哪几个组成部分:拿书、阅读、保持良好坐姿、记笔记、保持书面整洁等等。  

  习惯形成之前,如果我们就科学地按照正确的程序去组织以上这些环节,那么一个好习惯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但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没有能够按照一个正确的程序去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安装以上环节,所以,习惯就变得不尽如人意。等到发现习惯不够好的时候,习惯却已经很顽固了。  

  而我们模仿一个优秀的人,就是模仿他好的程序和过程。  

  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  

  好习惯自然是越早培养越好。不过不同的习惯,也有其形成的敏感期。敏感期一词是荷兰生物学家德·弗里在研究动物成长时首先使用的名称。后来,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发展也会产生同样现象,因而提出了敏感期的原理。这里我们来了解一些习惯形成的敏感期,:  

  语言习惯形成的敏感期:0-6岁;  

  秩序习惯形成的敏感期:2-4岁;  

  观察习惯形成的敏感期:0-6岁;  

  动作习惯形成的敏感期:0-6岁;  

  书写习惯形成的敏感期:3.5-5.5  

  阅读习惯形成的敏感期:4.5-5.5岁;  

  学习习惯形成的敏感期:6-9岁;  

  研究细微事物习惯的敏感期:1.5-4岁;  

  遵守规范习惯形成的敏感期:2.5-6岁;  

  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些习惯培养的关键期,那么就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在这些关键期,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呢?  

  设计好的模式和策略  

  习惯既然是一种模式和策略。那么要想培养好习惯,先设计好模式和策略是必要。这就好比我们想做一件漂亮的衣服,先设计好款式是最重要的。  

  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卓越的,那我们就要去研究一些卓越人士的模式和策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成功的,那我们就要去研究一些成功人士的模式和策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那么我们就要去研究一些优秀人士的模式和策略。他们是如何行动的呢?  

  研究之后,我们可以萃取出这些人士的卓越之处、成功之处或者优秀之处,然后把这些特点以程序的方式展示出来。比如一个学习优秀的人,他会具备什么样的学习模式、阅读模式、思维模式等等,然后把他们的模式以程序的方式展示出来。而这些程式正是我们所需要的。NLP学科就是专门研究这种萃取、展示、复制等方式的学科,如果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参考一下相关的资料,来帮助你更好地懂得如何去萃取优秀人士的行为模式。  

  当优秀人士的行为模式萃取出来后,我们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设计好适合自己孩子的模式和策略。这样,培养好习惯的第一步就完成了。所以培养好习惯并非是盲目的,而是应该有很明确的目标。        

 

36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2)        

  模仿,为培养好习惯提供了最方便的途径。  

  增加影响力  

  一个好的模式和策略已经摆在面前,如果让这个好的模式复制到你孩子的身上呢?你,就是承担复制任何的这个重要人物。所以,你对孩子的影响力很重要。  

  你对孩子有影响力吗?如果没有,那你如何去培养他的好习惯呢?所以,要让自己成为孩子心目中有影响力的人,也是很重要的。  

  其实,要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其中的奥秘有两点:  

  第一点我们在第五关已经作了很透彻的了解,那就是接纳。一个人之所以愿意被对方影响,那是因为对方对自己有足够的接纳程度;而要做好接纳这一点,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交心和交流非常重要。有些家长会问:我也很想和孩子交心和交流,但是我一开口,孩子就厌烦,就不愿意跟我交流,我该怎么办?  

  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交心和交流。交心是要把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反馈给对方。而交流呢,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如果父母想打开孩子的心扉,先说出自己的感受是很重要的。  

  第二点就是树立威信,如果你在孩子心目中没有丝毫的威信,那你又怎么能够影响到他呢?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优秀的,最好的途径是你本身是优秀的,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是成功的,最好你自己也是成功的。  

  一个成天在麻将桌边度过时光的父母亲,又如何能够要求你的孩子成为一个爱学习、有理想、有作为的人呢?  

  所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言行一致是很重要的第二步。而你,是孩子最亲近的模仿对象。  

  另外,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你的孩子相处,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你,才能够承担起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责任。如果父母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席,那么,你又如何指望别人来帮助你完成这个责任呢?  

  正面强化  

  在这里,我们再次强调,一个人的潜意识是听不懂""字的。所以,如果你希望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好的方法不是说"不准乱丢垃圾""不准把书折起来""不要紧张""不要大吵大闹""不要和同学打架",而是要说"把垃圾丢进垃圾箱里""把书放平整""要放松""要保持安静""要和同学友好相处"  

  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不错,一定要及时地进行强化鼓励,甚至可以在行为出现的早期,采用一些特别的奖励方式来强化这些好的行为表现。如果孩子的行为有过失,如果没有大的危险性,可以暂时忽略,千万不要进行负面强化,因为负面强化正是对负面行为的一种强化,一旦建立起条件反射,要改起来就不容易了。  

  有个两岁的孩子,非常喜欢扔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只是无意间把东西扔在地上,结果他的父母就大声呵斥了他,他的脑海里对这件事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结果,以后每次手里一拿东西,他就会扔到地上,而每当这个时候,他的父母总是不会放过他。有意思的是,他扔东西的行为愈演愈烈,到最后,把很多东西都扔到了抽水马桶里。尽管他每次扔了之后都会向父母认错,但是因为他的行为已经被负面强化了,所以他很难"忘记"这种行为带给他的感受,他会忍不住地去重复这行为。  

  所以一个孩子如果出现"大哭大闹",你不必立即去大声地制止;如果出现"啃指甲",你也不必去大声呵斥。在你表示"忽略"的同时,你只要在一边冷静地观察他,明白他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然后在事后多关注他的需求满足就可以了。如果这时候你跳出去,那带来的后果必然是他不断地使用同一种方法去引起你的注意。  

  另外,任何一个孩子,无论他有多小,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只要是人,都有一个最基本的述求: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而对于孩子来说,快乐原则更重要。所以在强化孩子习惯的过程中,多用带给孩子快乐的鼓励和支持,比带给孩子痛苦的惩罚和指责,一定更有效更可行。  

  快乐的方法,我想一定是首选。  

  持之以恒        

  

37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3)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用行为科学的理论来说,一个人行为习惯的真正养成,需要不断地重复。也有心理学家认为这个重复的次数是21次。不管这个次数是不是精确,但至少表明一点:所有的行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强化,才会形成习惯。  

  好习惯坏习惯都是这样炼成的。  

  所以,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习惯,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千万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改掉孩子的一个坏习惯,同样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千万不要坚持了一个星期,就开始放弃。  

  有很多家长,心血来潮的时候,会好好地教导孩子该如何如何做,但是没有两天,就开始放任自流,再过很长时间,又突然想起这档子事,又开始强调一下。这样做的结果是,孩子根本不会把这些要求当一回事,他也只会是想起来的时候做一下,想不起来也无所谓。  

  坚持,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于父母亲来说,在培养孩子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也是在锻炼自己形成良好的教养习惯的过程。什么力量可以让我们坚持下去呢?  

  对了,你是否还记得我们在第二关中,要求大家牢牢铭记在心的那个目标呢?只有这个目标,才可以给我们带来坚定的信念和源源不断的能量,让我们有勇气去坚持到底,去为孩子创造幸福和谐快乐有价值的人生。如果这个目标很明确,那么我相信,没有什么困难可以阻挡我们。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一件事情,为了帮助自己坚持到底,我在我的案头用一张便笺写上了一句话:"为了帮助他,我一定要坚持到底。"这句话一直陪着我,度过很多个寂寞孤独的日日夜夜。每次看到这句话,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份力量。  

  是的,我们都是凡人,都需要有一个精神支柱支撑着我们去完成自己的责任。那么,我相信,孩子幸福快乐的人生,一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支柱。  

  寻找方法  

  有明确目标,有坚持的心,然后就需要有一些正确的方法。  

  也许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找了正确方法,或者没有马上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这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整个教育过程始终都是不断摸索、不断尝试的过程。  

  我们可以通过看一些亲子教育成功的书,来了解和借鉴别人是如何做到做好的;也可以通过自己不断的总结和反思,来随时调整自己的方法。  

  我的孩子曾经有段时间很会花钱。每次逛超市总是喜欢买一大堆被他外婆称为"垃圾食品"的零食。我也曾经跟他谈过很多次,但都是不是非常见效。我也反思过这个问题,发现他的问题刚好就是我自己的问题,他是在模仿我的消费方式,而且他和我一样,对钱缺少清晰的概念。  

  后来,一方面我开始调整自己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让他利用暑假期间,做我们全家的"财务总管",每天给他一定数量的钱,让他安排全家人的饭菜、零食和水果等开支,并每天做开支记录。结果这小家伙就开始懂得"省着花钱"了。因为每天记录的时候,他会很在乎收支是否平衡,而且每次大笔的开支出现时,他都表现出很心疼的样子。说实话,那段时间,我在他的影响下也变得节省起来。  

  同样对理财观念的培养,温州另外一个女企业家的做法也很值得各位借鉴。温州有个知名的企业家叫潘佩聪,她小时候由于受到父母的影响,很早就开始和金钱打交道,也曾经独自一人去遥远的地方催款。那次辛苦而成功的催款经历让她很早就懂得理财的重要性。后来她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以后,也很注重对女儿的理财教育。她在给女儿买钢琴的时候,不是马上就答应下来,而是让女儿等了很多个月,每天早上她都会对女儿说,我去上班,去挣买钢琴的钱。几个月之后,她又把买钢琴的钱特意换成一大袋的零钱,让女儿感受到钢琴是花了很多的钱才买回来的。后来女儿学钢琴的时候就特别珍惜这台来之不易的钢琴。而且她带女儿参加"光明行"的慈善活动时,当女儿提出要捐赠4000元为一位盲人买一对角膜的时候,她坚持让女儿用自己的劳动去获得这非同寻常的4000元。而这位女儿最后每天在妈妈的公司里,用自己打字换取报酬,完成了自己的心愿。        

  

38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4)        

  这是一位智慧的妈妈,也是懂得教育的妈妈,而她注重孩子情商教育的理念也是值得推广的。  

  有一点提醒各位家长,对于一些成功的教育个案,我们可以借鉴,但不可以简单模仿和套用。其实我们需要学习和领会的是那些成功的家长所抱有的那些理念,而方法,绝对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实践摸索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  

  在寻求方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尝试各种方法,并且不断地从效果中总结经验,从而可以使自己找到最有效最科学的方法。  

  我们不苛求完美,但是可以要求不断完善。  

  另外,在培养孩子形成习惯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大庭广众之下:人有脸,树有皮。孩子的自尊心是所有人格特质中最重要的品质。所以,批评孩子的缺点,切忌当着众人的面。曾经有个16岁的高中生,跟我描绘过一个场景,就是她妈妈当着聚餐时所有亲朋好友的面,说自己生了一个没有用的女儿。那一刻,她连死的心都有了。她说:我妈妈其实有很多朋友,她和朋友们的关系都很好。可是我就是不知道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女儿就像仇人一样,我不痛她就不快。那是一次家庭咨询,当我把这些话转述给女孩爸爸的时候,这个事业有成的男子汉突然在我面前失声痛哭起来。他说:"女儿的感受也正是他的感受!我的这个妻子对别人都好,就是在家里,谁的面子都不给!"  

  忠言逆耳:忠言还是要说得顺耳一点更容易让人接受。同样一个观点,同样一份心意,表达的方式很重要。如果"逆着耳朵"说,就容易引起反感,如果"顺着耳朵"呢,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所以做家长的,还是要学学说话的艺术。格桑老师曾经分享过一个"太极招",对于如何做到"忠言顺耳"很管用的。当对方一个观点亮出来以后,你虽然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但是你可以先"接过招"来,释放了对方内心的能量,然后一个"推手"再抛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最高的技巧是用问话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发对方的思考。而这时候,你的观点就自然而然绕开对方的显意识,直接进入到对方的潜意识了。  

  饭桌上教育:吃饭是吃饭,教育是教育。虽然它们都可以让孩子汲取到成长的营养,但两者不可混为一""。你想想,吃饭的时候,本来焦点在食物上,在味道上,可是如果这时候,父母一说教,饭桌变成讲桌,焦点立刻就跑到脑袋上去或者心情上去了。如果这时候,家长的言语让孩子产生点不良情绪的话,不仅让饮食和一些不良情绪挂上了钩,影响了孩子的食欲和健康,更让教育变成一种不那么可爱的东西。"好曲子"不唱三遍,好教育也不是唠叨出来的。如果你真想教育孩子,那么,找个时间,找个合适的场所,坐下来跟孩子好好谈谈,才是最能够引起孩子重视的一种方式。  

  父母不一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再加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如果所有的大人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各持己见并且相互矛盾,孩子不犯糊涂才怪呢。最好的方法是家庭中所有的成员,能够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个约法三章:孩子面前不发生分歧性的争辩,如果有反对意见,可以在家长范围内进行探讨。如果对某件事情的意见有分歧,也可以召开家庭会议和孩子一起商量解决。家庭氛围越民主,越和谐,对于孩子的成长越有利。但是民主不等于漫无目的地各自为政,对于孩子的教育,还是要集中到一些对孩子有利的方式和途径上来。我曾经遇到过很多年轻的父母,为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无法和老人们达成一致的痛苦。要解决这个问题,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和老人的沟通技巧,争取获得最大程度的理解和支持;二是坚持自己做的对的,如果和老人沟通协商不了的,年轻的父母应该勇于承担起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责任。有的父母一方面不认可父母的教养方式,另一方面又怕苦怕累让老人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三是事先约定,不把问题扩大化。有很多家长不习惯事先对某些问题进行约定,到发生事情或者矛盾的时候,临时在孩子面前解决问题,由于事件发生时很容易带有情绪化,所以就难把问题处理好,而且容易把问题扩大化。相反如果家长之间如果事先有所约定,那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更容易有章可循,而且处理得会更有效。        

  

39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5)        

  坏习惯背后的潜台词  

  很多时候,当孩子的问题开始暴露出来时,我们才开始重视孩子的习惯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这些不良的习惯,还需要关注的是这些习惯背后的"潜台词"。因为你只有读懂了这些"潜台词",才能找到改变这些坏习惯的钥匙。  

  厌学:  

  一个不爱学习、逃学、厌学的孩子,他内心可能会有这样一些话想对你表达:  

  老师,我觉得我学习起来有困难(觉得学习很困难,找不到方法,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很想进步,却总是没有效果)  

  妈妈,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没有动力,没有目标;不知道学习的意义,也不了解人生的意义)  

  妈妈,我实在不喜欢学习,我从来没有在学习中体验到快乐(在所有的学习过程中,他都没有快乐,或许还有一些痛苦的经历)  

  逆反  

  一个不愿意和别人沟通或者拒绝和家长进行交流的孩子,他的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话想对你说:  

  妈妈,我从来没有感到你对我的爱,也从来没有感觉到你接受过我。(亲子关系中缺少被爱、被关心的感觉,不被接纳的感受)  

  老师,我说了也是白说,所以干脆就不说了,反正在你眼里,我就不是一个好的学生。(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的感受)  

  爸爸,你的心里只有你的事业,还有你的麻将或者香烟、报纸,你有什么权利来管我?(在孩子心里,父亲没有树立威信,也没有建立信任感,)  

  撒谎  

  一个喜欢撒谎、欺骗别人的孩子,他的内心可能会有这样的一些话隐藏在后面:  

  妈妈,如果我生病了可以让你多爱一点,那我就假装生病吧。如果我犯了错可以让你给我一点时间,那我就犯错吧。(很多时候,当孩子犯错或者故意捣乱的时候,才能引起家长更多的关注。曾经有个孩子用故意犯错来换取母亲跟他的肉体接触,他变得很享受挨打的滋味)  

  如果不骗你,你会给我那么多钱吗?如果不撒谎,能够让那么多的朋友跟着我吗?(想要为自己争取某种权利和利益)  

  爸爸,如果你答应不打我,我就保证说真话。如果我需要为此遭一顿打,那我可没有这么傻。(逃避惩罚,也逃避痛苦)  

  老师,反正我说真话也没有用,大家都已经不再相信我了。(放弃总是比争取要容易的多,所以孩子更容易选择自暴自弃)  

  攻击性行为  

  一个经常对同伴或者比他弱小的人拳脚相向的孩子,他的内心多半有这样一些情绪需要发泄:  

  你看,那些电影电视里最厉害的人不是都靠拳头打出来的吗?(模仿是最简单轻松的学习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暴力的模仿对象)  

  如果我不打他,怎么抢得回那支漂亮的钢笔呢?我可不是一个可以让人随便欺负的人。(在权利和利益面前,示弱有时候就意味着失去)  

  我的力气就是比你大,你就打你了,你能拿我怎么样?谁得罪了我就没有好日子过(显示内心强烈的优越感和战胜欲)  

  我爸爸就是这样对付我的,我不听话的时候他就是这么揍我的。(这就是榜样的力量,也是棍棒下面出逆子的典型)  

  网络成瘾  

  一个迷恋网络世界尤其是网络游戏的孩子,或许他的内心世界已经成为这样一片痛苦的荒漠:  

  除了上网,我还可以做什么呢?(孤独、寂寞、无聊、没有人生目标是很多网虫共同的内心感受)  

  一想到这些讨厌的功课,还有爸爸妈妈那些讨厌的唠叨,我就心烦,只有玩网络游戏才是我最快乐的时光。(逃避痛苦,寻求快乐,再次得到验证)  

  我也知道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是浪费时间,可是我就是戒不掉!(进去容易出来难,这是很多网迷的经验之谈)  

  花钱如流水  

  一个花钱如流水,不懂得节约的孩子,可能内心对金钱有很多的"误解"  

  我爸爸妈妈很有钱,所以我可以大把地花钱。(家庭环境和消费习惯让孩子从小对节约两个字就没有任何的概念)        

←虹←桥←书←吧←   

40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6)        

  有钱人可以掼派头,电影里那些有钱人都是这样做的,而且可以让很多人跟随着自己,称自己为老大。(文艺作品对人的影响,一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曾经见过一例强迫症的求助者,他的强迫行为居然起源于看了一部电影,电影中的蒋介石有个扳手指关节的动作,让这位求助者从模仿发展到每天都要重复的强迫性动作,这个强迫动作跟了他整整20年。)  

  我爸爸妈妈从来没有教我怎么挣钱,也从来没有教我怎么花钱,干吗要说钱?多俗气的一个话题啊。(中国人是比较不善于谈钱的,所以理财教育,往往是家庭教育中的空白。孩子长大了,要么对钱一点概念都没有,要么就是太有概念,眼里突然只剩下了钱。)  

  找到那把金钥匙  

  当我们读懂了孩子那些坏习惯背后的"潜台词",那么我们就可以尝试去找到那把改变孩子习惯的金钥匙了。  

  改变厌学  

  如果孩子觉得学习有困难,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难点,逐个突破。并且辅助以学习能力训练。我们可以聘请有经验的家教,也可以向老师请教,找到孩子学习中,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的帮助,然后提供最有力的帮助。如果家长在这一块缺少经验,可以邀请有经验的老师来为孩子做相关的辅导和训练。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家长要放低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苛求孩子每门功课都达到家长的要求。  

  如果孩子的学习没有动力,我们可以用很多方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兴趣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孩子在学习中的成功感、增加快乐体验。你可以从培养孩子小小的成功体验开始,也可以人为制造一些成功的体验和快乐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先从自己跟自己比开始,让他每天都体验到进步的快乐,转而再鼓励他参加一些适合他的竞赛和活动,并注意自己的评价标准,以让孩子或者成就感为标准。   

  如果孩子曾经在学习中体验到不快乐或者压力,可以先调整孩子对于学习的一些心态,减轻压力,消除顾虑。比如害怕考试的孩子,可以先消除他对于考试结果的顾虑,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处理有些负面情绪事件。比如我曾经为一个考试焦虑的孩子做过心理调整,他的紧张实际上就是来源于对高考的过度重视,这时候咨询师用站高一线的方法,帮助他看到实现人生价值更多的可能性,咨询结束的时候,他如释重负地说:原来高考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重要的。是的,高考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重要,比如我就从来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这丝毫不影响我今天成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真心地告诉您的孩子:高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想走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你要实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而学习是为你实现这个人生目标而服务的,绝对不是为高考服务的。  

  改变撒谎  

  孩子撒谎的时候,家长最容易失去冷静。很多体罚就是从孩子撒谎开始的。所以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先保持冷静。然后再冷静地分析孩子撒谎背后的原因。  

  如果孩子是想获得注意,那么处理的原则是不让他当时获得注意,但事后要给予关注。如果孩子是想满足需求、争取权利,那么家长应该在事后注意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如果孩子是在逃避惩罚,那么家长应该好好检查自己的惩罚方式,并解除孩子对于惩罚的害怕心理,消除孩子内心的恐惧和焦虑。如果孩子是在自暴自弃,那么我想,家长应该注意治疗孩子的心理了。如果家长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可以适当地求助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来共同帮助孩子转变。  

  对于撒过谎的孩子,家长必须在搞清事实真相后,打消孩子的顾虑,和孩子建立新的信任关系。错误的方法是不断地翻老帐,总是抱有怀疑的态度对待孩子,如果这样做,只会把孩子推的更远。  

  记得我有个学习NLP课程的同学,他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阳光、充满好奇心。有一次,我去为他送机,在温州机场,他跟我讲起小时候的故事。他是个天性非常调皮捣蛋的孩子,曾经因为经常逃学和冒名写请假单而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训话,被老师一起叫来的还有他的父亲。他说当老师把那一大叠的请假单拿给他父亲看的时候,他的全身都开始发抖,眼睛已经变得呆滞。但是当他父亲一页一页翻看完所有的请假单之后,面对老师的质疑,父亲肯定了这些请假单都是他亲笔写的。父亲的回答让他大吃一惊,也让老师大为惊讶。当这位父亲带着孩子离开办公室之后,这个孩子对父亲说:请假单是我自己写的。父亲回答说:你写的就代表我写的,你的想法就代表我的想法。我的这位同学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热泪盈眶,而我也忍不住掉下眼泪来。他最后说:这么多年以来,我不是没有做过坏事,但是只要我一想起父母亲对我这份无条件的信任和支持,我就会走回到正道来。        

  

41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7)        

  他现在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企业家和心灵治疗师。他说做企业家是他的责任,做一名优秀的心灵治疗师则是他的梦想。  

  改变逆反孩子逆反,一定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一切的命令、指责、威胁、惩罚、怀疑等教养方式,都是滋生逆反的摇篮。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请停止一切指责、命令、威胁、攀比、惩罚、怀疑的言行吧!  

  逆反的孩子和你之间,亲子关系已经遭到了破坏。如果你想去改变孩子的逆反,首先要做的就是重建亲子关系。在亲子关系重新建立起来之间,我们先不要急着去影响和改变孩子。  

  真诚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无条件地改变对孩子的态度,是至关重要的。然后再去建设一个你和孩子间平等沟通的渠道,和孩子像朋友一样地交流,真正地理解和接纳孩子。  

  最后记得使用我们前面讲的改变四步曲,来改变孩子身上的一些缺点。   

  改变攻击性行为如果孩子想获得注意,那么父母可以不必在他行为当时让他获得注意,但事后一定要对孩子给予更多的关注。  

  如果孩子是想为自己争取权利和利益,那么做父母的可以在涉及到孩子权利和利益的问题上,多用协商、探讨的方式增加孩子的权利感。  

  如果孩子是在模仿,那就要注意孩子结交的朋友圈子和接触的环境,也要检查自己的教养方式,如果发现问题要进行及时的调整。  

  如果孩子是想表现优越感,那么父母应该观察和了解他是否还有其他一些异常的行为,比如爱穿奇装异服、在同伴间逞强、攀比等,这时候调整的重点应该是让他从太强的优越感和好胜心中摆脱出来。对待这一类的孩子,可以多带他去参加一些慈善活动,或者去体验一些艰苦的环境,让孩子的心灵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人群和世界,这样更有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改变网络成瘾  

  戒除孩子的网络成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的共同努力。  

  找出造成孩子网络成因的真正原因是解决网络成瘾的第一步。如果是家长的教养方式导致孩子逃避,那么家长需要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如果是孩子缺少其他的兴趣点和焦点,那么家长可以协助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从而找到更多可以让他拥有成就感和兴趣的项目;如果是学习压力带来的逃避,可以从减轻压力入手,而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恐怕依然要从培养孩子在学习中的快乐体验为主了。孩子在网络游戏中获得的快乐,的确是很多东西无法替代的,所有尤其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为孩子创造更好的环境去赢回孩子追求快乐的心。  

  我看过戒网瘾专家陶宏开老师和孩子面对面交流的电视片,这位老人的过人之处就是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语言赢得孩子对他的信任,激发孩子和他交流的兴趣。他可以和一个孩子连续谈话9个小时,而这9个小时对一个沉浸在网络世界的孩子是那么的可贵,因为只有这样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让孩子首先在情感上接受一位老人,而接受了这个人,才是真正改变孩子的开始。  

  陶宏开老师对家长的建议是家长要学会用电脑,并且要把电脑真正当作一个工具来示范给孩子看,来管理孩子把电脑也当作工具而不是玩具。  

  另外对孩子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网瘾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所以只有具备强大精神力量的人才能摆脱它的困扰,所以注重对孩子综合素质的训练,是让孩子免于网络之害的一个心理基础。只要你的孩子心理素质健全,并有远大的人生目标,那我们有理由相信他是可以抗拒网游的诱惑的。  

  我的孩子也曾经迷恋过网络游戏,我也为此而烦恼过。我甚至想跑到小区那家专门卖网游充值卡并给孩子提供电脑的黑心小店理论。但是我发现当他升入中学以后,因为他在班里担任了班长,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上进心,让他的自我管理能力突然就了大幅度的提升。有一天他跟我说:妈妈,其实我还是很想玩电脑游戏的,但是我现在知道控制自己了。        

 

42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8)        

  我抱着可爱的儿子,对他说: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管好自己的!  

  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种向上、向前、向好的原动力,如果我们能够把它挖掘出来并进行放大,那么,再多的诱惑,再大的困难,相信他们也可以勇敢地面对。  

  NLP可以帮助改变习惯  

  NLP的理论揭示了行为背后的模式,模式的形成过程,以及如何在潜意识状态下通过修改次感元而达到模式的改变也就是行为习惯改变的成果。  

  NLP学科中有很多技术可以用来修改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比如SWISH、修改策略、安装心锚等等。我们来看一个运用NLP技术改变行为习惯的案例。这是发生在NLP执行师课堂的一个真实案例,我既是见证者,也是案例的记录者。  

  他把关节当做"打击乐器"  

  基本情况:男,30多岁。每天无数次地、无意识地拉扯和转动自己手指、脚趾、脖子、腰椎等部位以发出声音。最严重的部位是手指,已经持续了20年,而且已经变形。鼻子部位有56年,腰部有10年,而脚趾头也常常响个不停。为了这个无法改掉的习惯,夫妻俩的关系也受到了影响。治疗目标:彻底改变这个陋习。使自己恢复手指纤细漂亮,使自己恢复更优雅、更放松、更自在、更笃定的"新青年"形象。  

  治疗方法:SWISH模式  

  治疗师:徐敬东(NLP导师)  

  治疗过程:  

  治疗师:出生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已经生长在你该生长的位置。你什么时候会去做这些动作呢?  

  求助者:有点酸胀,闲暇、紧张等等的时候。  

  治疗师:当你开始想要做这些动作之前的那一刻,请你找到这一刻的画面。找到了吗?找到了请你告诉我。  

  求助者:(闭上眼睛努力在记忆中寻找这些画面)。  

  治疗师:你理想中的画面是怎么样的?  

  求助者:手指很纤细漂亮,回到正常状态。  

  治疗师:如果你变得更自在、更笃定、更优雅、更放松、更自若、更坦然的放松状态你还会不会做这个动作?你要求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呢?  

  求助者:手指灵巧  

  治疗师:为什么要灵巧?主要的是你的状态。你要转移注意力时才有这种情况,已经成为一种模式了,想一下最初发生这个动作时的情景,为什么会有这种模式呢?  

  求助者:我小时候看电影时看到蒋介石就有这个习惯,出于好奇吧。  

  治疗师:毛泽东有没有这个习惯?谁赢了?你是不是喜欢蒋介石?  

  求助者:比较欣赏他。  

  治疗师:你是想模仿他?  

  求助者:是的。  

  治疗师:如何去摒弃这一模式呢?什么状态可以让你足够去抗衡这种状态呢?  

  求助者:看到太太很高兴,家庭氛围很和谐,因为过去因为这件事情我们常吵架。  

  治疗师:让太太看到你是一个有控制能力、一个严谨的人。  

  求助者:是的,也希望以后几十年不再去损坏自己的关节,而获得健康)  

  治疗师:好,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触发因素,想象想要马上去做这个动作之前的那一瞬间,在画面里完全结合,然后睁开眼睛,把画面拿走。再闭上眼,看到一个理想的画面,看见自己很优雅,很健康的新青年的画面,把所有的次感元都调整到最鲜明,看到画面,拿到内在的喜悦,听到太太的赞许。当你看到这个画面的时候,把画面调到足够的动力,做到时,请你告诉我。  

  求助者:(点头)。  

  治疗师:睁开眼睛,把画面拿走。  

  治疗师:闭上眼睛,把旧的画面拿出来,变成一幅画放在你的眼前,把理想状态的画面变成一个小点放在左下角。当我数到三的时候,用理想状态的画面去遮盖旧时的画面。1-2-3-SHISH--!睁开眼睛,清除画面,闭上眼睛,旧时画面,理想状态的画面,123- SHISH--    

  重复以上的步骤8次左右。  

  治疗师:现在你能不能拿到旧的画面?  

  求助者:没有。  

  治疗师:未来你还会有悠闲、紧张的情况发生,你会怎么做?        

[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isuu.om

43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9)        

  求助者:用SWISH  

  治疗师:会不会做原来的动作?就是现在会做吗?  

  求助者:不会  

  治疗师:有没有强烈的冲动?  

  求助者:没有欲望  

  治疗师:所有人都允许你去做,你想不想做?  

  求助者:不做  

  治疗师:相信SWISH这种模式对你非常有用,手指、脚趾、腰部等等都可以用这个办法来改变。  

  治疗结果: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坏习惯。心情好的不得了。事后回访,该求助者的坏习惯已经完全消除。  

  NLP技术,是通过打断过去行为习惯形成的神经链,并建立一个新的神经链来改变客户的行为习惯。修改客户大脑中的次感元和表象是重要的环节。  

  我们来了解一下NLP的连锁反映式:  

  次感元 表象 神经链 感受 观念 行为 习惯 性格  

  被很多行为习惯训练师广泛运用的NAC调整技术也是基于NLP技术的原理设计而成的,用它来改变孩子的习惯可以分成六个步骤:  

  1 明确你想要的,以及什么原因阻止你达成你想要的。  

  2 找出改变的着力点,即找出改变的意愿。  

  3 打断旧有的惯性,中止旧有的习惯。    

  4 输入新的方法。找出行为的替代品。  

  5 加强神经链。潜意识无法分辨事情是真还是假。只要我们不断的想象、重复并且相信,它都会变成事实。  

  6 测试一下效果。  

  NLP技术和NAC技术以其高效和快捷的效果被越来越多的咨询师和训练师所掌握,有兴趣的家长不妨可以学习和掌握一些相关的技术,来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调整行为习惯。当然自己也可以获得全新的改变。  

  ◆ 过关提示  

  ☆ 好习惯的炼成是一项综合的工程:设计模式、增加影响力、正面强化、寻找方法、持之以恒缺一不可哦。  

  ☆ 每个坏习惯的背后,都有孩子内心的一些"潜台词",尝试去听懂这些"潜台词",就能找到改变孩子习惯的金钥匙。  

  ☆ 懂得潜意识规律,学会NLP等一些在潜意识状态进行调整的方法,可以让你的改变进行得更快速而高效。  

  ◆ 过关练习  

  练习一:好习惯是孩子的财富  

  请你列举出孩子身上的好习惯,并思考一下,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好习惯?  

  好习惯之一:------------------------------------------------------------------------------------------------------  

  它是如何形成的:------------------------------------------------------------------------------------------------  

  好习惯之二:------------------------------------------------------------------------------------------------------  

  它是如何形成的:------------------------------------------------------------------------------------------------  

  好习惯之三:------------------------------------------------------------------------------------------------------  

  它是如何形成的:------------------------------------------------------------------------------------------------  

  好习惯之四:------------------------------------------------------------------------------------------------------  

  它是如何形成的:------------------------------------------------------------------------------------------------  

  好习惯之五:------------------------------------------------------------------------------------------------------  

  它是如何形成的:------------------------------------------------------------------------------------------------  

  好习惯之六:------------------------------------------------------------------------------------------------------        

 

44节:第六关:"好习惯"是这样炼成的(10)        

  它是如何形成的:------------------------------------------------------------------------------------------------  

  练习二:找出"潜台词"  

  请你列举出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并努力找出习惯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一:------------------------------------------------------------------------------------------------------  

  它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二:------------------------------------------------------------------------------------------------------  

  它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三:------------------------------------------------------------------------------------------------------  

  它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四:------------------------------------------------------------------------------------------------------  

  它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五:------------------------------------------------------------------------------------------------------  

  它背后的"潜台词"-------------------------------------------------------------------------------------------  

  坏习惯之六:------------------------------------------------------------------------------------------------------  

  它背后的"潜台词"--------------------------------------------------------------------------------------------  

  练习三:改变从我开始  

  请你按照以下步骤做一次改变自己习惯的操作练习  

  1 你想改变自己身上什么习惯?什么原因阻止你改变你习惯?  

  A 请明确地写出你真正要的好习惯,写的越明确越好。  

  -------------------------------------------------------------------------------------------------------  

  B 是想要还是一定要?  

  -------------------------------------------------------------------------------------------------------  

  C 请明确地写下是什么阻碍着你?  

  ---------------------------------------------------------------------------------------  

  2 找出改变的着力点,即找出改变的意愿  

  A、加大自己的痛苦:   

  假如你不改变的话你会不会实现你的梦想?  

  ----------------------------------------------------------------------------------------------------------  

  假如你一直维持现况你能得到你要的吗?  

  ----------------------------------------------------------------------------------------------------------  

  你愿意一辈子就这样过吗?  

  ----------------------------------------------------------------------------------------------------------  

  B、增加你的快乐。  

  如果你改变了,你的自信心会不会增强?  

  ----------------------------------------------------------------------------------------------------------  

  这样可不可以实现你的梦想?  

  ----------------------------------------------------------------------------------------------------------        

  

45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1)        

  如果你改变了,还会有哪些好处?  

  -------------------------------------------------------------------------------------------  

  3 打断旧有的惯性,中止旧有的习惯。  

  你做一些独特的事来打断自己的惯性。比如如果你想改变谁懒觉的习惯如想减肥,就在可以在睡前喝一大杯的水,第二天早上一定很起来,起来后你可以马上洗个澡,告诉自己很快乐!  

  你为自己设计的这个独特的事情是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  

  4、输入新的方法,找出行为的替代品。  

  改变了习惯之后,你会怎么做?比如不抽烟了以后,你会多吃水果或者多喝水。  

  ------------------------------------------------------------------------------------------------------------   

  5、加强神经链。  

  请你想象一个新的习惯养成后的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建立正面心锚:当想象这个画面到最清晰最强烈的时候,也可以在身体的某个部位设定一个心锚,然后不断地强化这个心锚。  

  你选择身体的哪个部分设定心锚呢?请你操作它。  

  ------------------------------------------------------------------------------------------------------------  

  如果你做到了新的行为习惯,你准备给自己一个什么样的奖励?  

  ---------------------------------------  

  6、测试一下效果。  

  当然,你可以通过模拟未来,也可以通过生活实践中去测试一下新的习惯是否已经养成。比如戒了香烟的你,试着拿出一包香烟,你是抽还是不抽呢?  

  请把测试结果写下来:  

  用相同的方法,你也可以帮助你的孩子和家人来做行为习惯调整。  

  冲过了第六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七关-----        

  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  

  孩子需要鼓励,正如植物需要水分。这是著名心理学家鲁道夫o德雷克斯的一句名言。  

  鼓励和称赞,可以称得上教育孩子的两大法宝。几乎没有家长不知道,对孩子要多用鼓励和称赞。可是真正想用好这两个法宝,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鼓励和称赞带给孩子什么?  

  为什么我们会视称赞和鼓励为我们的法宝呢?那是因为它们可以带给孩子很多的好处:  

  可以让孩子有自信:每一次称赞和鼓励,都是对孩子自信心和自尊心的一次浇灌。"自信"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一个人对自我的评价。而这个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很容易就能记住那些称赞我们的人和他们的话。比如在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母亲曾经夸我的铅笔字写的好,从那以后,每次上写字课,我都格外认真,而母亲当时表扬我的那个画面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至今难以忘怀,而我写的一手好字、写得一手大字,也和母亲的夸奖有很大的关系吧。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这一生中的很多重要人物,曾经对我们说过哪些话呢?  

  可以让孩子有勇气:当孩子的学习遇到困难,当孩子的发展遇到挫折,当孩子的能力受到挑战,只要我们轻轻地对他说一句:妈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你会发现有一种叫做坚定的、坚强的神情会出现在孩子的脸上。虽然这种坚定和坚强可能只是一闪而过,只是一个瞬间的定格,但是它已经足够让孩子思考一个问题:我是不是真的可以做到?我该如何去做到呢?如果我做不到怎么办?这时候你再对他坚定地传递另外一份鼓励:没有关系,只要你试过,就是一种成功。呵呵,你会发现,你的孩子终于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可以让孩子有创意:孩子正在涂画一片绿色的草地,一边涂着一边在哼唱着好听的歌曲,你的心情也和他一样开心。这时候如果你说:宝贝,我很喜欢你画的草地,你可以让这块草地生长一些可爱的花草吗?过了一会,美丽的花草点缀了绿色的草地。你可以说:宝贝,这么美丽的地方,谁会来玩呢?一只可爱的小兔在草地上撒欢。你对亲爱的宝贝说:真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她一定会有很多的好朋友,把它们都邀请过来吧。小猫小狗都来了,但是你没有可能想到,有一只小小的毛毛虫也来了,而且还带着她那可爱的房子来了--一只红彤彤的苹果。那只毛毛虫就像是一份生命的礼物,在这个充满了阳光的午后留在你的生命里,也留在了孩子的生命里。这是你和孩子共同创造的奇迹。也是鼓励创造的一份奇迹。        

  

46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2)        

  可以让孩子思维更活跃:好情绪带来好思维。称赞和鼓励可以让孩子保持一份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就像一种催化剂,激活了孩子的灵感,也激活了孩子的想象和思维。一个经常接受称赞和鼓励的孩子,他更容易经常保持发啦的生命状态。我们在第二关时已经了解了一个孩子的生命状态会直接影响他的学习能力,那是因为在发啦状态中,孩子的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都会达到颠峰的状态。  

  可以让孩子身心更健康:父母的称赞和鼓励其实就是一种爱的传递。而这种爱带给孩子直接的感受就"安全感"。一份充足的爱和安全感是保持孩子身心健康的前提。一个人在成长表现出来的一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往往与童年时候,父母过于苛求和过去严厉的教养方式有关。那个在父亲严厉的教养方式下充满了自责和自卑的女孩,被"对视恐怖"整整困扰了十年之久,而那个小时候被妈妈说过"你的眼睛像金鱼"的男孩子,也一直沉浸在痛苦中。像这样的案例实在是数不胜数,如果当初他们的父母对孩子多一些称赞,多一些鼓励,那么我想他们的身心会更健康、更和谐。  

  可以让孩子更有能力:能力是在活动中培养出来的,也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所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培养能力的惟一途径。但谁都不是一生下来就会某一种活动的,这时候,父母鼓励的态度直接会影响到孩子是否愿意去尝试。如果孩子缺少鼓励,那么他就可能会在任何活动面前退缩,如果孩子很在乎得失,那么他也可能会因为怕失败而不敢尝试。所以父母对于孩子活动的评价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活动积极性。所以"重在参与"应该成为父母对于孩子参加活动的一个基本态度。  

  鼓励和称赞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各位家长何乐而不为呢?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那个高高翘起的大拇指,用的不好,也是容易出问题的。所以具体掌握和运用鼓励和称赞的技巧,也相当的重要。  

  鼓励不等于称赞  

  很多人会以为称赞就是鼓励,鼓励就是称赞,其实不然。当孩子表现好,我们很容易就会表扬或奖励他们,但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或自我感觉不好时,我们该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要知道,那正是他们最需要鼓励的时候。  

  称赞实际上是奖励的一种,它是父母或者老师对于孩子的某种行为在达到自己标准后,给予的一种肯定和嘉许。这份肯定往往代表着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行为和表现的价值评判,也是属于来自孩子外在的一份推动力。比如你会对孩子说:  

  你做的很好!  

  不错,你得了冠军呢!  

  你比小玲考的好,妈妈真为你感到骄傲!  

  而鼓励则会出现在孩子行动的开始、过程和结束的全程中,它会引导孩子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它是挖掘孩子内在行动力和潜能的一种方法。运用鼓励的时候,一般不对孩子作价值的评判,而是鼓励孩子去尝试、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获得。即使这时候要做评判和比较,也是鼓励孩子自己跟自己比。所以鼓励所激发的往往是孩子内心的一份动力。  

  孩子,试一试,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  

  听说电视台在组织英语口语竞赛,你敢不敢去挑战一下?   

  我知道你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如果能够再坚持一下,一定可以学到更多!  

  下面我们来看看鼓励与称赞的不同特点以及对孩子产生的不同效果:  

  鼓励与称赞的区別  

  鼓励 称赞  

  基本信念 对孩子发出的信息 可能的结果 基本信念 对孩子发出的信息 可能的结果  

  注重孩子建设性的处理 我信任你是负責任且能独立自主 孩子学到承受不完美的勇气和尝试的意愿,孩子可获得自信,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注重外在控制 只有做我要做的,你才有价值、才叫做好。你不足并且不应该被信任。 孩子学到以是否顺从父母来衡量价值,或反抗叛逆。  

  注重內在评价 你对自己的感觉和你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学会评估自己的努力过程和自主 注重外在评价 你必须取悅与我才是好的 孩子学到以如何取悅他人來评量好坏。孩子会担忧他人的不赞同。        

 

47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3)        

  认可孩子的努力与进步 你不必是完美的,努力与进步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学会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努力,孩子发展出工作的愿望。 只有做好事情、完成工作时才給孩子酬赏。 必須合于我的标准,才是好的。 孩子发展出不实际的标准,并学到以自己能达到多完美来评量好坏,害怕失败。  

  重视孩子的天性资赋、他的贡献,并表示欣赏和感谢。 你的贡献是有价值的,你使大家更方便,我们很欣赏你做的。 孩子学会运用他的才能与努力为大家谋福,分享他人的成功和欣赏自己的成果。 著重自我与个人的收获 你是最好的,你必须保持比他人好,才是好的。 孩子学到要不断竞争,不断付出以领先先他人。只有在"高处"才是好的。  

  从以上的表格中我们可以判断出,鼓励比称赞更能够激发孩子远大的目标和动力。并且更容易让孩子往健康积极的心态发展。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合理地使用鼓励和称赞呢?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个问题:  

  谁更需要鼓励和称赞  

  每个人都需要  

  如果我们做个民意调查,请不喜欢被称赞和鼓励的人举起手来。我想,没有几个人会举起手来。实际上这里面就是反映了一个人最基本的述求: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被别人称赞,接受别人的鼓励,内心是洋溢着一份喜悦和快乐的。所以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给予鼓励和称赞。请我们每个家长对孩子都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和称赞之词。  

  胆小、自卑的孩子更需要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胆子特别小或者特别自卑的孩子。上课的时候不敢发言,参加活动的时候只会退缩,在陌生人面前不敢上前,不管这些特点是天生的,还是后天慢慢形成的,要想改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边人给予他的鼓励和称赞。而且对这样的孩子,你要多一点点耐心,只要耐心等待他身上的"第一次"出现,那么很快的,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记得李跃儿老师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里就写到过一个特别胆小的孩子,不敢像别的孩子那样上黑板上画一笔画。这时候,她的老师花了很多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反反复复地鼓励她上去,哪怕只是画上简单的一条线条。结果这个孩子终于鼓起勇气上台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个女孩迈出了她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后来她果然一次一次地走上台去,在黑板上尽情表达她的想法。她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快乐。  

  弱点比较多的孩子更需要  

  有一些孩子,身上的缺点比优点多,有的甚至缺点多的数也数不清,优点少的屈指可数。越是这样的孩子,他需要的鼓励就越多,因为他平时听到负面评价肯定已经够多。这时候,你轻轻的一句鼓励,无疑就像是雪中送炭一样的重要。  

  在我训练营里,有这样的一个男孩,他就像一个"刺儿头"一样,每个人都会告他的状,不是撞了这个同学,就是欺负了那个同学,还动不动哭鼻子。有一天我们一起吃早餐,他给我端来了一杯牛奶,我心里非常感动。再调皮的孩子,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那天训练课的一开始,我就讲了"一杯牛奶带给我的感动"这个故事。那天以后,大家对这个男孩的态度明显好转,而这个男孩也开始发生变化。他后来成为我的一个"忘年交",我们不仅在QQ经常碰面,而且他在生活中有些重要的事,一定会发短信给我:"老师,我妈妈又骂我了。""老师,你什么时候在工作室,我想去看看你。""老师,我妈妈给我买了一只小狗。"  

  被老师和同伴否定的孩子更需要  

  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里是不受欢迎的,比如因为他不太爱学习、会和同学争吵、爱不举手就乱发言、爱不尊守纪律而经常影响班级扣分等等。这样的孩子,往往在班级里面是缺少"社会地位",如果这时候他在家里也同样缺少"家庭地位"的话,那就是"双重打击"了。所以如果你家有一个"淘气宝宝""惹事宝宝""被老师告状宝宝",那么这时候就要注意了,千万不要再加到老师和同学的阵营里去,也看不起你的宝宝。要知道,这时候的他多么需要你的支持和鼓励啊。        

  

48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4)        

  就在昨天,我刚刚为一个连续两次逃学的孩子做了咨询。他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是一个接近"可以被开除"的孩子,经常有同学问老师"某某某同学什么时候被开除啊?"老师会回答:"快了快了。"老师和同学的态度让他最终选择了逃学。  

  我在咨询中引导他说出心里有哪些需要清理的垃圾时,他说"我讨厌学习,想离开学校""我学习很吃力,记不住英语单词""我有时候很不开心,心里很烦""我是一个购物狂,买东西总是买了又买,买了又买,控制不住自己"。我把这四堆"垃圾"写了下来。  

  我说:那我们一起想想办法来拿到这四个垃圾好不好?  

  他说:好的。  

  我先是教给他用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一个英语单词,然后鼓励他自己编一个故事记住一个复杂的汉字。他开心的说:呵呵,这样记英语单词和汉字真的很方便唉。在"我学习东西很吃力,记不住英语单词"这堆"垃圾"的旁边,我打了一个钩,表示这堆"垃圾"已经找到清除它的方法了。  

  在"讨厌学习,想离开学校"这堆"垃圾"的旁边,我们先打了一个问号,我鼓励他回家后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是否也可以找到一个解决的方法。他答应了。  

  在"我有时候很不开心,心里很烦"这堆"垃圾"的旁边,我们写下了"打乒乓球"这几个字,因为妈妈刚刚给他报了一个学习乒乓球的培训班,他觉得自己可以通过最喜欢的运动来调整一下自己的心情。我建议他可以用这个方法试一试,也可以再去想办法找找更多更好的方法。他也答应了。  

  在"我是一个购物狂"这堆"垃圾"旁边,我们讨论着写下来"练习自己的控制能力"。怎么练呢?让爸爸妈妈配合一起练习。每个星期,让爸爸妈妈给他一定数量的零花钱,然后由他自己掌控着怎么花。如果这个星期开支很合理,就可以获得一份奖励,如果这个星期开支不合理,就会影响到后一个星期的零花钱。他也答应了下来并和爸爸妈妈分享了这个计划。  

  我相信这个孩子的父母亲如果能够按照这样的计划去一点点鼓励孩子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对他进行不断的正面强化,那就一定可以帮助这个孩子彻底清理掉他身上的"垃圾"  

  正在经受失败打击的孩子更需要  

  鼓励和称赞,雪中送炭的作用比锦上添花更重要。当一个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中或者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遇到失败打击的时候,往往比他在成功的时候更需要鼓励和称赞。  

  一个考了50分的孩子,比一个考了100分的孩子,更需要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对于这一点,我是有过亲身体会的。  

  我是一个从小就特别喜欢考试的人,因为我的考试成绩总是在班里名列前茅。对于这一点,我的父母一直引以为豪。但是就在我上中学之后,因为不喜欢英语老师的教学风格,突然就出现了挂红灯的现象,这下我的父母便开始如临大敌。记得初一的整个暑假,我都沉浸在痛苦中。因为我的父亲每天逼着我坐在一个角落里读英语。可是我真的很讨厌学英语,讨厌得不得了!但是父命难违,我只能硬着头皮把一本英语教科书翻来覆去地读。我觉得那段时间我简直患了英语恐惧症,一看见英语课本心里就犯堵。  

  最终我还是幸运的,因为在初二的时候遇到了我平生最喜欢的一位老师,那就是刚从江西插队转回老家的高老师。他成了我新的英语老师。他的教学方法和那位初一的老师完全不一样,和善、有趣,特别会鼓励学生,课外时间还和我们分享他的书和杂志。我开始天天盼望上英语课,在英语课堂上我终于也成了佼佼者,而且常常会写出非常精彩的英文句子。  

  我和高老师的师生情谊一直保持到我去上大学而他去了美国。在我上幼儿师范的那几年里,因为他不希望我放弃学习英语,所以坚持用英文给我写信。让我深感惋惜的是,他去美国后,有一次搬了家,刚好遇到我去大学也换了地址,从此以后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找到他已经成了我心中一个最大的愿望,真希望知道他消息的同学或者老师能够帮助我实现这个心愿。        

 

49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5)        

  前后两位英语老师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点:如果一个学生突然不爱学习了,或者考试成绩突然下降了,一定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很有可能就是出在教育者的身上。可是我们做父母的,却往往只会寻找孩子身上的原因,以为孩子会偷懒了、不爱学习了、厌学了、逃学了、不懂事了。  

  如果这个时候能够帮助孩子找出原因,然后再多给一份支持与鼓励,那事情就很有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了。  

  受过创伤的孩子更需要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有过创伤的回忆。  

  这两天,我接待了一位41岁的男子,他从小因为家里孩子多,被父母送到姨婆家照顾。8岁的时候,他被接到了外婆家,134岁的时候,才被接到父母身边。用他的话来说,他这一生中,只从姨婆身上感受到过爱和温暖。那是他一生中最阳光的8年时光。来到外婆家以后,他就被深深地伤害了。因为有一次他在外面玩耍的时候拣到了一笔钱,当他把这些钱交给外婆的时候,他外婆硬是冤枉他偷了外婆的钱。小小的心灵从此烙下深深的伤痕。  

  回到父母家后,又发现母亲是一个充满怨恨的人,成天抱怨和指责,父亲则是个酗酒的人。他们俩也没有能够给他一点点的爱。  

  他的问题在上大学的时候彻底地爆发出来,他整天焦虑不安、抑郁低落,精神恍惚而无法振作。他提笔给父亲写了第一封信,希望得到父亲的帮助。父亲虽然到学校里看了他,但是他却没有从父亲那里得到安慰和鼓励。他彻底绝望了。  

  之后的20年里,他一直生活在痛苦的边缘。他告诉我,他看了《生命的重建》之后,觉得自己的经历虽然没有作者那么不幸,但是内心经历过的痛苦绝对不亚于那个经历了父母离异、强暴、离婚、癌症等种种痛苦的女主人公。由于他内心极度的自卑和焦虑,他害怕社会交往,也害怕做管理工作,更害怕谈女朋友。他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女孩,也不敢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除了失败还是失败,除了痛苦还是痛苦。无法摆脱也无法改变。至今仍然单身一人地生活着。  

  他说他这一生就是缺少别人给他一点点鼓励和支持。如果能够有人对他一些鼓励与支持,那就不会是这样了。  

  是的,一个受过创伤的心灵,一个缺少爱的心灵,一个在痛苦中挣扎了20年的心灵,缺的是什么呢?缺的就是一份鼓励和称赞。如果他早一点得到它们,我想他一定不至于如此地抑郁焦虑了。  

  如果我们真的爱我们的孩子,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孩子成长得健康和谐,那么,我们一定不要吝啬我们的鼓励和称赞。不仅仅如此,我们还要懂得如何去做到合理使用鼓励和称赞。  

  鼓励有方,称赞有度  

  我们已经知道了鼓励很称赞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不同的特点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具体运用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  

  鼓励多一些,称赞少一点  

  鼓励是通过激发孩子内在的动力,让孩子有更多的勇气去敢于尝试和体验,并在体验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尝试和体验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所以父母可以尽量多地使用。  

  但是过度的称赞会养成孩子的价值变成去取悦别人反而容易丧失信心。表扬和奖励让孩子凡事都依赖于别人的判断,而不是相信自己的智慧和自我评价。经常表扬和奖励孩子会促使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别人认为我做的对,我就做对了,别人认为我做的好,我就做好了。"  

  这样的想法会让孩子拼命努力避免犯错,而不是有机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也有些表现不好的孩子他的内心是沮丧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得到称赞,甚至认为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父母的期望而贬低自己能力。久而久之便对自己失去信心,害怕以后再也得不到称赞,而不再努力。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觉得自己很好,学习自己做判断,肯定自我的价值,而这价值是因为我的努力和能力。        

    

50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6)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简o纳尔逊博士认为:孩子的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由于以下4个原因引起的,即过度希望引人注意、盲目地与父母(教师)进行较量、想报复、感觉到无力甚至绝望。当孩子出现问题行为时,无论教师还是家长首先要了解的是隐藏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之后才能解决他的行为问题。这时,善用鼓励策略,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称赞要具体,恰如其分  

  当你称赞孩子的时候,要记得把你要称赞的具体内容说出来,而不是笼统地称赞。比如一个孩子写了20个字,你尽量不要说:"你写的真棒!"而是应该在20个字里面,挑选出那些真的写的不错的字,并且告诉孩子:这几个字写的真漂亮!自然而然的,孩子就知道了明确的努力方向。而那些笼统的称赞只会让人感觉到不够真诚,也不够真实。  

  另外称赞孩子的时候切忌很夸张。明明不好的你一定要说成好的,明明是黑的你要说成是白的,那样的称赞孩子是不会领情的。所以即使称赞,也应该是朴实无华,经得起推敲的。如果孩子暂时没有出现值得你称赞的地方,你宁愿先选择鼓励而不是称赞。  

  不能用称赞去控制孩子  

  有些父母,称赞孩子是有明确的功利目的的。这就是明显的在利用称赞来控制自己的孩子了。  

  比如今天你希望孩子一个人呆在家里,你又怕他反对,所以你故意用"我知道你很勇敢的,会一个人自己呆在家里管好自己。"  

  因了这样的称赞,孩子不能明着表示反对,但事实上,孩子内心是否真正愿意一个人单独留在家里呢?  

  这时候,你不妨使用鼓励的方法更合适一些。比如你可以先问问孩子,你敢不敢一个人留在家里,如果不敢,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如果妈妈把电话号码留给你,你遇到什么事情可以随时联系妈妈,或者可以随时离开家来找妈妈。你看如何?  

  这时候,孩子是有选择权,也是有安全感的,她即使真的单独留下来,也是一种自愿的的尝试,而非受你的称赞所控制的。  

  如果父母想用称赞来控制自己,那就很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感,如果被拆穿了,那么就白白浪费了这个法宝,因为你以后再用它,效果也就不灵了。   

  明确称赞和鼓励的目标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应该是围绕目标而进行的。称赞不是为了称赞本身,鼓励也不是为了鼓励本身。在称赞和鼓励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标要朝向什么。比如你在评价孩子的一些作品的时候,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那么你的评价就可以侧重于这幅作品中能够体现出创造性的一些具体内容;而你如果是想重点培养孩子的绘画技巧的,那就可以重点评价他在技巧方面的进步;如果你想重点培养孩子对艺术的兴趣的,那么你就可以重点评价他的艺术表现力的。  

  同样你在鼓励孩子的时候,同样也可以有重点地去鼓励他正缺少的那些品质和能力。尽量让孩子能够获得全面的发展,让孩子的潜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总之,当我们在使用鼓励和称赞这两种方式的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的最终目标,那就是希望孩子能够发展得更和谐更健康更快乐。这个大方向是永远不可以违背的。  

  注意鼓励的多样性  

  你可以选择用一些物质的鼓励,更多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精神的鼓励,而且精神鼓励比物质鼓励应该更重要。精神鼓励应该是随时的、由衷的、自然流露的、伴随或者说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  

  另外除了通过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外,你还可以运用一些肢体语言,比如肯定的注视、微笑、点头、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头等动作来表达你内心对于孩子的肯定、赞许和鼓励。  

  有时候一个动作,胜过千言万语。  

  学习常用的鼓励方式  

  常用的鼓励语句有这样一些:"你觉得……怎么样?"?"你需要我帮你……吗?"?"噢,人人都会有不如意的时候的。我们依然很喜欢你。"?"在这件事情上,你花了很多工夫。"除了多用以上这些语句外,家长们也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去做"鼓励式语言"的自我训练。        

 

51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7)        

  ·多用接纳的语句:  

  妈妈,我的科学小制作得奖了。(这时候的孩子一定很兴奋,做妈妈的可以先分享她的快乐,对她说:呵呵看起来我的小宝宝很高兴,你自己动脑筋做了这个航模,而且得了奖,一定是很开心的,你的动手能力真不错)  

  爸爸,我把同学的钢笔搞坏了,不过我没有敢告诉他。(我想你一定害怕他生你的气了,我想假如你是那位同学,你心里会怎么想呢?"  

  ·引导他评价自己的表现:  

  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制作最大的优点在哪里?为什么老师会把奖发给你呢?(评价自己的作品的优点,比简单的肯定更有利于让孩子懂得欣赏自己)  

  如果下次比赛,你还会注意哪些地方?  

  今天你的考试很不错,不过你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在哪些地方是最容易丢分了?  

  你的自信让你看起来很精神,你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为什么这么自信和快乐吗?  

  ·对孩子表示出足够的信心: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围棋很难学。  

  你可以对孩子说:是的,围棋需要你动脑筋思考,很考验你的智力。不过妈妈了解你,我相信你能做得很好。  

  当孩子对你说:妈妈,我真的很害怕学习,尤其害怕考试。  

  你可以说:完成学习和考试的确对你来说是一个不简单的任务,妈妈相信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收获很多。  

  当孩子对你说:爸爸,我没有办法完成这个任务,因为这太麻烦了。  

  你可以说:相信你可以找到解决这个麻烦的办法,来,动动脑筋。  

  ·注重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你写字的速度快了很多,字迹也更漂亮了。  

  虽然没有拿到奖项,但我知道你为这次比赛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很高兴看到你每天都在进步,一点点小小的进步加起来就是大大的进步。  

  ·强调长处、贡献和感激:  

  谢谢你送给妈妈这么漂亮的圣诞卡片,我非常喜欢!  

  你的歌唱的真好听,很有音乐家的天赋!  

  相信你的文字可以打动很多人,但愿你的妙笔可以谱写更多动人的篇章!  

  你的想法真的很有创意,让我简直不感相信自己的眼睛。  

  ·避免出现"虚假鼓励"  

  有时候,父母会说一些貌似鼓励但却非真正鼓励的语言,比如:  

  你看,你只要用心就能学得很好,要是你以前就这么用心就好了!  

  努力就有好收获,现在你知道你过去失败的原因了吧!  

  如果多努点力,你会进步得更多!  

  你这个题目做得很好,要是别的题也都这样就好了!  

  你终于进步了!  

  这些"虚假鼓励"里面隐含了一些责备,也显露出了父母完美的期望,反而使得原先的鼓励失去意义,犹如一份礼物送出去之后,又收回来,令人沮丧。  

  恰当地使用惩罚  

  不到万不得已,我还是建议父母少用惩罚,尤其不能用体罚。因为一般父母在使用惩罚的方式时,情绪都是比较糟糕的,糟糕的情绪下面,很容易做出一些伤害孩子的事情。我们在媒体上听过很多关系家庭暴力的案例,而这些暴力大部分都指向孩子。   

  我曾经在QQ上有两位家长聊到过这个话题,一位家长自己是个教师,他感觉自己特别恐怖,每当遇到孩子不听话的时候,都会把孩子痛打一顿,而且让他自己都感觉害怕的是他根本控制不了自己。另外一个家长是个白领,她说每天回家后都要朝孩子大声吼叫,叫了之后就觉得特别舒服,似乎把一天的劳累都释放掉了。当她意识到这是个严重问题的时候,她开始努力调整自己。  

  是的,有时候,孩子会成为父母亲"坏情绪"的牺牲品。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明确,惩罚孩子绝对不是为了发泄自己,而是真正为了教育和改变孩子的某些行为,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去承担后果。  

  那么,如果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该如何恰当地使用惩罚呢?以下两种方式可以供家长参考:  

  ·自然后果惩罚法  

  孩子某些错误的行为,一定会给他代来一些自然而然的"坏结果",比如,一个不爱收拾书包或者玩具的孩子,等到他要想用到这些东西的时候,会发现很多东西都找不到了。这是他在接受事情自然发展的后果的惩罚。这时候,做父母的不必去为他整理书包或者玩具,而是让孩子在自然后果面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当然适当地点拨一下也可以。比如你可以说:"宝贝,如果你在每次做完作业或者游戏之后,能够把这些好朋友都送回它们自己的家里,那我相信下一次你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会更乐意和你在一起的。"        

 

52节:第七关:鼓励有方,称赞有度(8)        

  利用自然后果惩罚法,家长根本不需要使用指责和埋怨,反而可以使用一些幽默的语言引导孩子自己去体会行为的后果。  

  ·付出代价惩罚法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出现了一些问题行为,家长可以跟孩子坐下来好好谈谈,把孩子行为带来的严重后果用中立的语言表述出来,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说出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后果,而为此,他是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的。  

  比如一个孩子把墙壁搞的很脏并且没有任何正当理由,妈妈可以让孩子先观察自己行为的后果,然后和他共同商量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可以让孩子自己选择:从零花钱里取出一部分钱来支付清除墙壁垃圾的"钟点工"的工资,或者和妈妈一起来重新粉刷墙壁。妈妈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明白,做错了事情之后,是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来弥补的。这样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  

  或许家长也可以想出很多很有创意的惩罚方式。不过不管使用何种惩罚方式,都要在理智的状态下进行。任何冲动的、情绪化的惩罚都是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并尽量避免的。  

  ◆ 过关提示  

  ☆ 鼓励和称赞人人都需要,但是有很多缺点、正在经受挫败打击、被别人否定、有过创伤经历、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更需要我们鼓励和称赞。  

  ☆ 鼓励和称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不同的特点会带来不同的结果,所以要学会基本的使用原则,才能发挥好它们的作用。  

  ☆ 鼓励和称赞别人可不是天生的本来,可以通过训练来掌握这个教育法宝,为了您的孩子,您要多训练哦,因为熟才能生巧嘛!  

  ☆ 不到万不得已,尽量少用惩罚,不过真要用惩罚的时候,掌握火候和技巧也是相当重要的,不然就会适得其反。  

  ◆ 过关练习  

  练习一:你曾经鼓励和称赞过谁?  

  请你回忆一次你曾经称赞和鼓励过别人的经历,请你闭上眼睛,进入到这个画面中:  

  你看到了什么?  

  你在说什么?  

  被你称赞和鼓励的人在做什么?  

  他的表情或者状态是怎么样的?  

  练习二:谁曾经鼓励和称赞过你?  

  请你回忆次曾经被别人鼓励和称赞的经历,请你闭上眼睛,进入到这个画面中,看到所有的人,听到所有的声音,感受到所有的感受:  

  你看到的是什么?  

  你听到的是什么?  

  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练习三:寻找你身边需要称赞和鼓励的人  

  用你的一双慧眼,去发现你身边那些正需要你鼓励和称赞的人:  

  有很多缺点的人:  

  很胆小自卑的人:  

  正在遭受打击和挫败的人:  

  正在被别人否定的人:  

  曾经经历过创伤的人:  

  如果你找出了以上这些人,那么请你大方地给予一次真诚的鼓励和称赞吧!谢谢你!  

  冲过了第七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八关-----      

 

53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1)        

  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  

  记得我怀孕的时候,每天都在心里祈祷:第一,孩子要健康;第二,孩子要聪明;第三,孩子漂亮不漂亮都可以。呵呵,我想很多妈妈都有过和我同样的感受吧。  

  谁不想要一个健康聪明漂亮的孩子呢?健康漂亮好理解,那么,怎么样衡量孩子是否聪明呢?  

  耳聪目明,就是聪明。这是一些教育专家对"聪明"的简单诠释。我们平时所说的一个人是否聪明,更多的含义是指一个人的智力水平。  

  智力是一个人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  

  关于智力的理论很多,早期有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理论,他使用因素分析方法证明人类智力中存在普遍因素和独立的特殊因素;后来有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现在有加德纳德多维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分别为: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交换智力等。  

  通过专门的智力测验工具,可以测量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习惯上用智商(IQ)来表示一个人的智力状况,智商越大,表明一个人的智力越高。  

  但了解智商测试的人都知道,其实智商测试是不能完全测出一个人智力高低水平的,它只是从某个角度为被测者提供了其智力发展水平的参考数字而已,它对区别智力发育正常还是迟缓或者出现障碍是比较有意义的,但是对于智力正常人群中的智力高低比较,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所以父母们大可不必去迷信"智商测试",更不要用我们自己对于"聪明"的衡量标准去衡量一个孩子是否聪明。  

  最常见但却又最值得警惕的衡量方式就是:考试成绩好=聪明。    

  聪明的宝宝是用聪明的方法养出来的。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这些"聪明秘方"吧?  

  吃出来睡出来的聪明  

  因为参加全国心灵咨询师联盟的高峰论坛,我认识了南京的葛正明老师。  

  葛正明曾经在中学当老师,现在转向研究家教。他这几年一直在研究用调整孩子的吃和睡来调整孩子的学习成绩的方法。因为他自己的孩子多次获全省数理化竞赛一等奖,中考又以700多高分被南京最好的中学录取。很多家长听说了以后,也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葛老师那里,请他辅导。令人惊奇的是经他"调整"后的学生真的变"聪明"起来了,他的调整奥秘是什么呢?  

  我们邀请他来到爱心世纪为家长们上了一堂关于用调整吃和睡来调整出孩子聪明的课。他的"调整教育"理念就是把营养、保健、运动、心理、学习习惯等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挖掘孩子的潜能。  

  调整吃:多吃碱性食品  

  葛正明说自己有两位熟人的孩子以相同的分数考入高中,可是三年之后高考成绩相差100多分,分析其原因之一就是两个孩子饮食差别很大。高三下半年,条件比较好的家庭专门为孩子请了保姆做饭,每天一桌非常丰富的高脂、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导致孩子身体平衡被打破,血液呈酸性,影响了记忆力。而另外一个孩子家长采纳了葛老师的建议,一日三餐合理搭配,以碱性食品为主,并且每顿饭量不吃过饱,结果这个孩子的成绩超过那个孩子很多。  

  葛老师还举例说,有一位孩子原来成绩总是全班倒数。被家长送到他家的时候,他观察孩子吃晚饭时,别人还没动筷子,这孩子面前已堆了一堆鸡骨头。吃完饭一会就开始打瞌睡。葛老师看出了孩子饮食偏荤的问题,便限制他吃大鱼大肉和油性食品,多吃豆制品、海产品、乳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吃完饭还要活动一会儿。每天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经过四个月的调整,孩子从全班第56名上升到24名,学校给孩子发了特别进步奖。对这个孩子的调整的重点就是放在血液酸碱平衡上。  

  每年中考、高考时,很多家长都要给孩子大吃大喝,其实却起了相反的作用。难以消化的吃多了,加重肠胃负担,造成孩子大脑供血不足,头脑会感觉昏昏沉沉。研究证实,人体血液呈碱性,记忆力在最佳状态。如果呈酸性,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还会引发健康问题。  

  大部分人对食物酸碱性的认识比较模糊,认为吃起来酸酸的食物就是酸性的。其实,食物的酸碱性不是用简单的味觉来判定的,而是指食物中的无机盐属于酸性还是属于碱性。食物的酸碱性取决于食物中所含矿物质的种类和含量多少的比率而定:钾、钠、钙、镁、铁进入人体之后呈现的是碱性反应;磷、氯、硫进入人体之后则呈现酸性。  

  碱性食物主要有:  

  1、蔬菜、水果类;  

  2、海藻类;  

  3、坚果类;  

  4、发过芽的谷类、豆类。  

  酸性食物主要有:  

  1、淀粉类;  

  2、动物性食物;  

  3、甜食;  

  4、精制加工食品(如白面包等)  

  5、油炸食物或奶油类;  

  6、豆类(如花生等)  

  好吃的东西几乎都是酸性的,如:鱼、肉、米饭、酒、砂糖等,全都是酸性食物,相反,碱性食物如海带、蔬菜、白萝卜、豆腐等多半是不易引起食欲但却对身体有益的食物。我们也可以参考食物中的钙、磷的含量来判断,钙质多的就是碱性食物,磷质多的就是酸性食物。        

 

54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2)        

  我们日常摄取的食物可大致分为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从营养的角度看,酸性食物和碱性食物的合理搭配是身体健康的保障。最好我们能够养成经常检查平时饮食是否偏酸的习惯,避免过多摄入酸性食物。这样做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育。  

  食物酸碱一览表    

  强酸性食品:蛋黄、乳酪、甜点、白糖、金枪鱼、比目鱼等。  

  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鸡肉、猪肉、鳗鱼、牛肉、面包、小麦等。    

  弱酸性食品: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鱼、巧克力、空心粉、葱等。    

  强碱性食品:葡萄、茶叶、葡萄酒、海带、柑橘类、柿子、黄瓜、胡萝卜等。    

  中碱性食品:大豆、蕃茄、 香蕉、草莓、蛋白、梅干、柠檬、菠菜等。    

  弱碱性食品:红豆、苹果、甘蓝菜、豆腐、卷心菜、油菜、梨、马铃薯等。    

  调整睡:要让孩子睡充足  

  现在很多孩子的睡眠都严重的不足。  

  有位家长在我的心理咨询BBS上留言说:  

  我女儿今年16岁,即将在6月份参加中考,每天作业量都很大,只有6个小时睡眠。现在,她遇到了很多的困扰:  

  一是,每天面对大量作业,我女儿都要认认真真完成每一科每一项,不敢做选择,害怕老师批评(老师每天都要检查,不完成作业不再给发练习卷子),即使写到深夜也要完成后才肯睡觉,为了早点睡觉,有时吃晚饭时也要顺便写简单的作业,作为家长看到孩子连续几个月天天如此很心疼(孩子背酸手痛也坚持写作业),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能帮助她敢于为自己做主,有针对性地去做,我真担心她把身体累垮了。    

  二是,我女儿上课时看到周围的同学都在疯狂地写作业,她心里很着急,可自己却不敢写,害怕上课写作业是不尊重老师,会让老师伤心,内心十分矛盾。怎么能让她克服上课受别人影响的心理呢?    

  三是,我女儿一直是一个很喜欢读课外书的孩子,从小看书做事就认真专注,可是最近在平时多次小考考试过程中,总是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干扰,同学们答题时的写字声或翻卷子等状态,她都知道,越是想集中精力,越是做不到,她很痛苦,害怕这样下去影响她考入省重点高中,我不知道怎么能帮助她摆脱痛苦?    

  恳请老师帮助我女儿渡过中考这一关吧!谢谢!  

  显然,这个孩子的睡眠和休息已经被严重地剥夺了,并且有了一些焦虑的症状。对于这样的孩子,一方面要给她减压消除焦虑,另一方面应该让孩子保证足够的睡眠和休息的时间。  

  经常有家长问,孩子非常用功,早起贪晚,很辛苦,但为何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其实,牺牲睡眠就是牺牲学习效率。研究表明,中学生每天以8小时为标准,每天少睡半小时学习效率下降20%。  

  调整运动:放学后打球、跑步  

  前面所介绍的葛正明老师辅导的孩子每天都要参加体育运动,或跑步,或打球。有些家长一开始不太理解,就很不高兴地把孩子领回家了。其他一些留下来坚持锻炼的孩子后来发现,自己的学习思路越来越清晰,学习效率也提高了不少。  

  葛老师说,一般的家长看到考生坐在书桌前就高兴,觉得孩子懂事、爱学习。其实不然,因为长时间地坐着不一定对学习就有帮助。因为长时间静坐大量血液都向腹腔、内脏、下肢聚集,造成大脑供氧不足,人容易产生疲劳感,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积极的休息方法就是用体育活动代替脑力劳动。通过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使大脑得到更丰富的血氧供应。体育锻炼还使人精神振奋,促进大脑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有提高智力和帮助记忆的作用。  

  葛老师分析自己孩子学习成绩好,绝对不是死读书读出来的。儿子每个周末回家都要去打篮球。平时他和上高中的儿子通电话时首先问篮球打得怎么样,然后再说每天晚上早点睡之类的话。他说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孩子体育锻炼方面投入的资金也不会少。他认为体育对学习成绩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55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3)        

  现在考生家长对成绩十分关心,但是却忽略孩子的整个身心健康,其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刺激出来的聪明  

  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刹那,我们就开始关注它所受的刺激了。  

  现在很多产科大夫都会建议产妇们尽量能够自然生产,那是因为自然生下的小孩离开子宫后,可以在产道中受到挤压、刺激,所以更容易获得健康和聪明。  

  自然刺激  

  刚出生的孩子,我们要选择一些有声音、颜色鲜艳、有动感的玩具,这时候,对感官的刺激训练就开始了。另外父母亲的笑容、陪伴和言语刺激等等是不可缺少的刺激。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父母亲的抚触也非常重要。抚触是每个人都需要的,成年人也需要握手、拥抱,对婴幼儿来说更为必要。不仅能开发孩子的触觉能力,促进他们成长,还传递着父母的爱心,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健康的心态,是亲子交流的绝佳手段。父母亲对孩子的抚触应在孩子清醒时进行,父母一定要洗净手,除去戒指、手链、腕表之类的饰物,以免划伤孩子。抚触时用力要轻柔,时间不宜过长,每天五六次,每次三四分钟即可。  

  等到孩子稍微大一些的时候,父母可以带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观赏花草、倾听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逛公园、旅游等等,在这些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锻炼孩子各种感官的敏锐性,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提高他的感知能力。  

  活动刺激  

  孩子的任何能力都是在活动中得到体现,也是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所以我们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活动机会,比如鼓励他和同伴去游戏、交往,参加竞赛、演讲、辩论、公益活动等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提高生活中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并且引导孩子多使用左眼、左耳、左手、左脚,发挥其功能,促进右脑的发育。  

  很多父母会比较注重孩子的安全性而忽视了孩子的活动需求,会对孩子提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会牢牢地捆住孩子的手脚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比较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一边鼓励孩子参与活动,一边用加强监护和安全教育来预防安全问题的发生。因噎废食是不可取的做法。  

  兴趣刺激  

  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去发现或者培养孩子各种各样的兴趣爱好,比如可以让孩子参加集邮、摄影、下棋、收藏、插花、剪报、饲养小动物等等兴趣活动,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而且可以磨炼孩子的耐心和意志力。  

  在孩子的兴趣爱好中,往往隐藏着孩子的潜能,因为一个孩子在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他的潜能最容易被激发出来,也容易去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记得台湾的教育专家王财贵先生给家长提过如下建议:在孩子三岁以前,家长可以把世界名曲作为家庭的背景音乐让孩子熏陶其中,因为这个时期是孩子对音乐的敏感期。您的孩子三岁前可以不学乐理,但不可错过听音乐的最佳时机。他还建议在孩子三岁前,让他看遍世界名画、世界著名风景和建筑物的画片,让这些美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未来,这些音乐和画面将会成为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艺术财富",在他的生命中慢慢散发出艺术的气息来。  

  专业刺激  

  当我们发现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特长时,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接受进一步专业训练的机会,比如舞蹈、声乐、吟诗、作画、主持、书法、雕刻、泥塑、演奏乐器、练武术、踢足球、搞小发明、航模制作等等,这些专业的训练既可以深入地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而且会让孩子在专业训练中获得一技之长。或许这些专业训练将会让孩子从此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很容易把专业训练和兴趣爱好混淆起来。有兴趣爱好不等于为了专业训练,而专业训练也不一定是为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自由选择,而专业训练需要请教有关的专业老师,协助判断孩子是否具有某方面的专业天赋或者素质。另外在教孩子专业技能的过程中,也要选择合适的老师,使用合适的方法。任何一种对孩子有伤害的方法都是不足取的。        

 

56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4)        

  如果有些父母为了某个专业在社会上很吃香,而强迫自己的孩子去接受专业训练,那么非但起不到培养孩子的作用,甚至会让孩子误入歧途。  

  因材施教,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这一点。  

  特别的训练优化智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这些智力的组成元素都是可以通过特别的训练来得到强化的。  

  我曾经看过倪新威老师的记忆力表演,的确蛮令人惊讶的。但是我相信,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一定经过了很长时间的特训练。现在我们来分享一些具体的训练方法。  

  注意力训练  

  方格数字训练法:在一张有25个小方格的表中,将1-25的数字打乱顺序,填写在里面,然后以最快的速度从1数到25,要边读边指出,同时计时。研究表明:7-8岁儿童按顺序导找每张图表上的数字的时间是30-50秒,平均40-42秒;正常成年人看一张图表的时间大约是25-30秒,有些人可以缩短到十几秒。你可以自己多制做几张这样的训练表,数字也可以用英文字母来代替。每天训练数遍即可以提高注意力。  

  快速阅读训练法:找一些报纸或者杂志的文章,在规定的时间里面把文章的内容全部阅读完毕,并能够讲述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个训练可以一个孩子单独进行,也可以两个孩子之间,孩子与父母间一起来进行。如果能够加一点竞赛,可能更容易引起孩子的训练兴趣。既可以训练孩子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样快速阅读同样也可以换成快速做题法。比如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的卡片,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所有练习,并要求又快又对。  

  静思冥想训练法:舒适地坐在椅子上或躺在床上,然后向身体的各部位传递温暖和放松的信息。想象自己躺在湖边的绿色草坪上,而且草坪很松软很舒适,注意你的呼吸。体会一下能呼吸到绿色草原清新的空气。在绿色的草地旁边有一面像镜子一样的湖水,湖水非常的清澈,没有一丝的波纹。湖边有一棵一棵的垂柳,柳枝很松软,笔直地垂在平静的水面上,就象我们的思绪一样有条不紊。随着微风轻轻吹动,柳枝在水面上划出一道一道的水波。透过清澈的湖水,你能够看到河床上面有一颗一颗圆圆的鹅卵石,有一棵一棵柔软的水草,一条一条的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如果每天睡觉前或者看书作业之前能够做这样的放松练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注意力越来越容易集中,而且这种放松的状态很容易使大脑进入α波的状态,这时候大脑的潜能很容易被开发。如果睡眠不好的孩子,经过这样的放松练习,也可以改善睡眠状况。  

  积极暗示训练法: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把自己的身体调整到舒适的状态。双手可以合掌轻轻摩擦或者轻轻握拳放在胸前。让自己慢慢进入一种安静的状态,然后在内心给自己一份积极的暗示:"我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我能够很专注地看书、学习和做练习""我可以做得很好""我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良好的注意力"等等。同样的方法,你还可以给自己植入更多其他积极的暗示,比如"我很自信""我能够勇敢地面对挑战""我可以非常自如地放松自己"等等。当你发现经过暗示后,你开始进入非常良好的情绪状态的时候,你可以用力握一下手掌或者在手背或者身体的其他比较容易操作的部位设定一个心锚,这样等你平时需要这种状态的时候,你就可以随时按一下"心锚",就可以重新唤起这种状态的情绪记忆了。  

  感觉统合训练法:如果是确诊的多动症引起的注意力障碍,可以通过专业的感觉统合训练来弥补孩子的注意力缺陷。一般这样的训练需要要专业的机构请专门的老师指导下进行,而且训练中心一般都备有相关的训练器材,比较方便。目前在各个地方,应该都会有相关的训练机构提供这一类的服务。但是确诊孩子是否是多动症需要慎重,不要孩子一调皮、一多动就怀疑是多动症,事实上很多正常的孩子也会非常调皮好动,这是孩子的天性,一定要注意区分。千万不要随便给孩子帖一张不合理的"标签"        

    

57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5)        

  思维力训练  

  举一反三训练法:这个训练方法可以用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有多少种?引导孩子想的越多越好。维吉尼亚发明了250种洗碗的方法,为什么不引导你的孩子发明和思考更多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朋友的方法、写作文的方法、画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过生日的方法、向朋友道歉的方法以及获得成功的方法呢?  

  联想想象训练法:"踏花归来马蹄香",如果是你,如何来诠释这句美丽的诗呢?一个古代的画家用了几只小小的蜜蜂成为了这项比赛的佼佼者。生活中有很多的场景,可以用来培养孩子的联想思维。比如一个圆点可以代表什么?用"鲜花"作为开头,我们一起来做串词游戏;如果现在让你去太空遨游,你会选择去哪个星球?如果我说"爆炸"这个词,你可以想象出多少和它有关的画面。当孩子内心的表象越来越丰富的时候,他的创造力也就更容易迸发出来。  

  脑筋急转弯训练法:最有名的脑筋急转弯一定是要数"一只大象关到冰箱里,分几步?"了。呵呵。这么有趣的脑筋急转弯一定是孩子们喜欢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训练孩子思维灵活性的途径交给这些可爱的动脑游戏。"农夫养了10头牛,为什么只有19只角?"(因为其中一头是犀牛)、"什么东西天气越热,它爬的越高?"(温度计)、"什么布剪不断?"(瀑布)、"加热会凝固的东西是什么?"(蛋)、"为什么青蛙可以跳得比树高?"(因为树不会跳)、"什么东西在倒立之后会增加一半?"(数字6)。父母亲可以买几本脑筋急转弯的书放在床头,让孩子每天带着开心的微笑入睡,带着快乐的心情开始新的一天。  

  扑克牌训练法:我儿子喜欢和我用扑克牌玩24点。别小了这个扑克游戏,还真是需要集中精力来对付呢。加减乘除算得溜溜的不说,注意力和思维力训练绝对也是有效果的。另外还有一种扑克牌训练也对训练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很有效果,你可以取出扑克牌中10以下的数字扑克,然后训练孩子如何又快又准确地把这40张扑克牌连加出来。当然最后的数字应该是一样的,但是过程中的计算每次都是不一样的。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孩子的速度或许有点慢,或许连加完需要几分钟,但是你会发现经过几个月的训练之后,孩子计算的速度会越来越快,最后可以达到20多秒的速度。而这时候,孩子的运算能力突然就有了你意想不到的飞跃了。  

  "为什么"训练法:我们一定还记得〈十万个为什么〉吧。一个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是喜欢探究、喜欢思考、喜欢求索的孩子。所以鼓励孩子在交谈中去争论、在书本中去寻找疑点、在思考时发现问题、在权威面前发出质疑吧!不要害怕孩子因此会变得不遵守规则,相反,因为有了这些思考,他会更加了解事情发生背后的原因,更加懂得寻找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他会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研究一个现象,会在有所发现时能够更加兴奋快乐,能够在完成任务后又提出新的设想、会乐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可以总结和概括自己看到的一切。这时候,一个"小小科学家""小小发明家""小小思想家"就开始诞生了。  

  "强制联系"训练:把看上去一点都不相干的两个词或者两件事情,强制性地联系在一起。这时候,你的思维就需要跳跃和跨越了。比如"大米""青蛙",请你说说这两者的关系;"宇宙""钢笔""苹果""被子""空调""大象"等等,请你尽可能多地想出它们之间的相关联系或相同点。这种训练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大脑思维的跨度。对于一般人来讲,如果能按照这两种方法坚持训练一个月就基本上可以达到提高思维速度和跳跃性的目的,而跳跃性和跨越性实际上可以为孩子突破惯有的模式,而为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记忆力训练  

  图像记忆训练法:可以把一些抽象的记忆材料制作成简单的图像或者符号来帮助记忆。比如一些历史、政治或者语文中大段的文字需要背诵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文字的主要内容画成一些简单的符号,再去记忆材料的时候就显得比较容易。这是比较简单的图像记忆法,随时可以使用。而现在在一些专业的图像记忆训练中,有比较复杂的训练程序,这需要花时间掌握专门的技巧。有兴趣的家长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        

 

58节:第八关:和孩子一起玩转智力魔方(6)        

  编故事记忆训练法:在记忆英语单词、一些比较复杂生僻的汉字、大段的课文时,可以把这些记忆的材料编成一个小故事来帮助记忆。比英语单词wolf(大灰狼)可以编成"一只大雁看见一个鸡蛋,可是鸡蛋是大灰狼的,大灰狼说你要吃这个鸡蛋,必须用铅笔画一根拐杖"。这样一些小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很快地记住英语单词,尤其是遇到比较难记忆的单词,这样的方法可以把背诵变得更有趣味。另外一些比较难写汉字,也可以通过编小故事的方法让孩子很容易地记下。  

  分类记忆训练法:在记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把一些材料进行归类后,能够更容易地记忆。比如百分百英语的创始人邓光辉教授发明的英语单词速记法就是建立科学的"分类单词表",然后提炼出有效的"记忆策略"来记忆英语单词。  

  记忆竞赛训练法:为了提高记忆力训练的趣味和效率,可以让孩子和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开展一些记忆竞赛游戏。比如在一分钟之内,参加比赛的人看同样的记忆内容,然后比赛谁记住更多的内容。这些记忆的材料可以是中文词汇,也可以是英语字母或者单词、可以是拼音,也可以是数学公式、化学元素等等,要随着孩子学习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快速背诵训练法:可以用每天一练的方式来训练孩子快速背诵记忆的能力。比如每天用十分钟练习背诵古诗、英语单词、公式等等。由于近几年来众多教育家和国学大师对于中国古典经文的推广,以及最近由百家讲坛一批优秀的教授掀起的《论语》热、《庄子》热等等,使现代很多家庭和学校开始让孩子进行古典经文的背诵,且不说这些古典经文对于孩子在语言功底、做人做事等等的作用,单就这些背诵对于记忆力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的孩子曾经有段时间也背诵过《大学》、《中庸》、《论语》等古典经文,还是受益匪浅的。  

  左侧体操训练法:左侧体操的实际含义是指多锻炼左侧身体的上肢、下肢等。我们一般比较习惯用右手右脚,相对来说,与之相匹配的左脑就相对开发的多一些。但是很多科学研究表明,右脑的开发更有利于孩子潜能的开发。有些研究数据表明,右脑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质量都大大地高于左脑。不管怎么样,我们有理由相信,左、右脑的平衡开发,一定更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除了做左侧体操外,形象记忆的训练,也有比较类似的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先给孩子观察一些画着图形的画面,然后移走画面,再让孩子在大脑中想象刚才看到过的画面,让孩子尽量详细地想象出画面的每个细节。这样的训练做多了,孩子的右脑也会自然而然被得到了训练。我是一位催眠师,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形象思维不是很发达的客户,这时候给客户做催眠就比较难进入状态。这时候我会给客户做简单的右脑训练:让他先观察一本图画书的封面和几页内页。然后把书拿走,请他闭上眼睛,然后去想象刚才看到的每一页书画面。他就明白了怎么样去调动自己的形象记忆。这时候,催眠就变得容易了。  

  代码记忆训练法:一些复杂的材料,其实是可以把它们分解成容易记忆的"记忆代码"的,这些代码可以是一些数字,也可以是身体的一些部位,也可以是一些英文字母。这些代码可以让每个记忆材料变得简单而容易记住,如果我们把代码象征的材料再归归类,就更好记忆了。我的儿子曾经接受过专业老师进行的简单记忆力训练,他和我分享了一些简单的代码记忆方法。那就是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来和每句需要记忆的诗句的开头一个词对应起来。这样挨着身体部位的顺序,就很快把所有的诗句都背下来了。孩子如果经常有意识地用一些简单的代码来帮助他记忆一些复杂的内容,那么,他的记忆仓库就会变得清爽而有规律起来,相信他的记忆效率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兴趣的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这样的代码训练,说不定你也可以成为一个记忆高手呢!  

  ◆ 过关提示        

  

59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1)        

  ☆ 孩子的聪明是父母用"聪明的方法"教出来的,所以要想有个聪明的孩子,学一些"聪明秘方"是少不了的。  

  ☆ 从生理的角度看,吃好睡好是可以""出聪明来的,不过这么""是有特别含义的,那就是多吃碱性食物而不是贵的食物。  

  ☆ 从心理角度看,聪明的孩子是"刺激"出来和"训练"出来的。"刺激"是要良性的,"训练"是需要专业的。  

  ◆ 过关练习  

  练习一:聪明食谱  

  请你为孩子设计一个能够吃出聪明来的食谱并能认真执行:  

  时间/餐点 早餐 中餐 晚餐 点心 水果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练习二:聪明活动  

  请你为孩子设计每周活动安排表并能认真执行:  

  时间/活动 早上起床后 中午休息后 下午放学后 作业前、后 晚上临睡前  

  周一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周六    

  周日    

  练习三:聪明训练  

  请你为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各设计三种训练方法并坚持训练:  

  训练方法  

  训练项目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注  

  意  

  力   

  训  

  练    

  思  

  维  

  力  

  训  

  练    

  记  

  忆  

  力  

  训  

  练    

  冲过了第八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九关-----        

  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  

  情商,一个越来越被关注的名词,因为它与成功、与快乐、与幸福的相关指数都很高。但是我们这一代父母,过去是缺少情商教育的。然而一个情商不高的父母,是很难教出高情商的孩子的。所以,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补上下面这十堂情商训练课吧!  

  在训练情商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样的人是高情商的人:  

  自信心强:自信是指相信自己通过努力有能力和决心去达成目标。  

  好奇心强:对很多事物都感兴趣,都想弄个明白。  

  自制力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行动的能力。  

  人际关系良好:与人友好相处,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占主导。  

  具有良好的情绪:具有活泼开朗,热情,诚恳,愉快等等良好的情绪。  

  同情心强:能与别人在情感上发生共鸣、体会他人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一起开始上情商课,而这十堂训练课程也是我们第九关的过关练习。每个训练后面的"情商启示""孩子策略"是比较浓缩简单的提示,你可以根据自己家庭的情况去灵活地运用和发挥,相信你一定可以做的比这些文字中要表达的内容更好!第一课:你看到了什么  

  课程目的:让每个人明白,每个人用眼睛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  

  很多时候,我们都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都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定是真实的,而不愿意相信别人的看法。事实上,你看到事实,不一定是别人看到的事实。  

  两个人争论的时候,都想表明一点: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可是,世界上是否可以存在,你是正确的,我也是正确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呢?因为,我们之间相差,只是一种角度而已。我们不妨先来做做下面这个游戏。  

  训练方法:  

  1、请你观察下面这三个箭头;  

  2、请写下你看到的是什么?(   

  3、你可以在写完自己的答案后,再邀请家里所有的人一起来看一看这三张箭头,让他们分别写出他们看到的是什么?  

  你的爱人写下的答案:(   

  你的孩子写下的答案:(   

  其他家人写下的答案:(   

  其他家人写下的答案:(          

 

60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2)        

  4、现在请你比较一下每个人写下的答案一样吗?(   

  5、请你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写下你的思考:  

  情商启示:  

  ·每个人透过自己的眼睛看世界,而这双眼睛背后的模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是不一样的。  

  ·要尊重别人的感受,尊重别人的内心世界,尊重别人的观点;  

  ·适用我的不一定适用他人;  

  ·如果你能保持清空的心态,就可以让你获得更多;  

  ·改变我们对他人的看法比改变别人的看法更容易;  

  ·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往往不是对方,却是我们自己;  

  ·跳出自己的小世界,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认识自己。  

  ·事实不等于真相。  

  孩子策略:  

  ·如果你要理解孩子,到孩子的世界里去看待孩子;  

  ·鼓励孩子去发现每个人不同的世界。  

  ·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世界,同时也尊重自己的世界。  

  第二课:说出你的感受  

  课程目的:让我们一起体会感受并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很多人,不习惯对别人说出内心真实的感受,但是如果你不说,谁会知道你的真实感受呢?如果让别人猜,那我相信,一定会出现很多你不想要的结果。我曾经做过一个情感咨询。恋爱双方都很不善于表达内心感受,所以当有一次女朋友加班,男朋友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很不开心地说:我要加班,你自己去吃吧。男朋友说:那好吧,我先去吃。女朋友听了很不高兴地挂了电话。其实她内心是希望和男朋友一起吃饭,但是她临时加班破坏了原计划,所以很不开心。这时候,她男朋友的心里也开始不高兴,我好心好意约你吃饭,却被你发脾气。那天晚上,两个人谁都不理谁,结果女孩回到两个人住的地方后,一边生气,一边用猛拖地板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可是男朋友并不理会她,结果情绪再次升级,女孩终于伤心地离家出走,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其实,如果女孩子在一开始就说:"我很不开心,因为我本来想跟你一起去吃晚饭,但是要加班。"我相信,这样的表达方式一定可以让男孩子知道该怎么安慰她了。所以这一课,我们要训练大家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训练方法:  

  1、请你准备好一些音乐,认真地倾听它们,并请你在聆听每首音乐时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乐曲一:  

  乐曲二:  

  乐曲三:  

  2、在过去的生活中,你曾经有过哪些感受?请你把它们写出来:  

  4、请你问一问你身边的家人,他们内心曾经有过哪些感受?发生在什么时候?  

  你的爱人曾经有过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你的孩子曾经有过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你的其他家人曾经有过哪些感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谢谢你耐心地记录了他们的感受,这很重要。因为或许有了你的耐心询问,他们今天才有机会说出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而过去,他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去思考或者表达他们内心所有的感受。  

  除了以上你已经写到过的那些来自家人内心的感受以外,一个人还可能有哪些感受呢?  

  情商启示:  

  ·感受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我们去感受它、表达它但不去做评判;  

  ·我们的感受表达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种需求;  

  ·我的感受并不代表我只能如此,感受是可以在瞬间改变的;  

  ·转换、调整别人的感受其实是很轻松易行的。  

  孩子策略:  

  ·鼓励孩子说出感受了解他的需求;  

  ·帮助孩子去调整感受;  

  ·让孩子尝试去体会别人的感受。  

  第三课:确认你的需要  

  课程目的:正视和明确一个人的需求  

  每一种好的感受背后,其实都表明你的需求得到了满足,而每一种负面的感受背后,其实也隐藏着一些还没有被满足的需求。说出感受重要,明白感受背后的需求就更重要的。因为感受只是为你解决问题提供了一条线索,如果你了解了感受背后的需求,那么你才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孤独的感受背后隐藏着需要朋友、爱和关心;困倦的感受的背后隐藏着对安全和休息的渴望;寒冷的感受背后隐藏着对温暖和支持的需求;内疚的感受背后隐藏着对原谅和宽恕的需求;担忧的感受背后隐藏着对安慰和支持的需求。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感受来懂得自己和别人的需求。        

 

61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3)        

  训练方法:  

  1、请你把第二课中你曾经说出来的那些负面感受先一一列举出来,然后请你做一些自我分析,找出这些感受背后,隐藏着你的什么需求需要还没有被满足?  

  负面感受1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2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3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4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5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6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7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8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9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10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2 在第二课中,也了解了很多家人的感受,请你把那些负面的感受找出来,然后分析一下这些感受背后,表明你的家人有哪些需求没有被满足?  

  你爱人的:  

  负面感受1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2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3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4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5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你孩子的:  

  负面感受1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2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3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4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5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其他家人的:  

  负面感受1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2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3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4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负面感受5 它背后隐藏着什么需求:  

  3、请你从自己出发分析一下:一个人,总共会有哪些需求?  

  情商启示:  

  ·有需要是正常的;  

  ·消极的感受是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需求必须先要被认可,才能被满足;  

  ·了解需要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  

  ·我可以处理我的需要;  

  ·我可以听出别人态度和感受背后隐藏着的需要。  

  孩子策略:  

  ·孩子任何负面的感受背后都隐藏着他的需要;  

  ·教他们去了解别人情绪背后的需要;  

  ·认可别人的需要,也认可自己的需要。  

  第四课:提出你的要求  

  课程目的:学会如何提出要求  

  暑假里,我的儿子每天都要去书店看书。路费加上零食,大概需要6-10元钱。每天吃完中饭,他会跑到我房间来说:"妈妈,我要去书店了。"言下之意就是要我给他一些钱。有一天,我故意没有给他,他在我房间里逗留了一会就出去了。我找他进来,跟他说:"妈妈知道你想问妈妈要钱,妈妈故意不给你,是因为我想看到你能够自己把要求很清楚地提出来,明白了吗?"他明白了我的意思。以后每当有需要的时候,他学会了明确地提出他的要求。  

  这是一个重要的习惯。因为满足自己需要的第一责任人是每个人自己。如果你不善于把自己的要求明确地提出来,那么谁又能够自动满足你的需要呢?  

  训练方法:  

  1、假设你现在有独处的需求,但是家里人都在你的身边,你准备怎么做?  

  2、尝试分析一下,你提出的要求符合下面哪种情况?请你在符合你情况的选择上打上钩。  

  是否坦诚? 正面提出 间接暗示 顾左右而言它        

 

62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4)        

  是否给对方压力? 没有给家人压力 让家人不安 让家人很有压力  

  是否清晰? 要求很清晰 要求比较模糊 没有说具体要求  

  是否现实? 要求能够达到 要求有一定难度 要求不能达到  

  是否积极肯定? 是积极肯定的要求 是中立的要求 是消极的要求   

  3、一个比较理想的要求应该符合以下这些特点:    

  必须是公开而坦诚的:真诚和坦然地说出你的要求。这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因为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真诚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让我们感觉最困惑的人际关系,莫过于不知道对方内心到底在想些什么。所以让我们先学会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吧。"老公,我感觉很累,很想一个人休息一下。""宝宝,妈妈今天有很多任务还没有完成,想一个人呆在书房里写点东西,你可以一个人去玩吗?"  

  不给对方压力的:说出自己的要求,目的不是为了指责对方,也不是为了给对方压力,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样,在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的同时,我们也要尽量满足对方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别吵了,烦死了,能不能闭上你的嘴巴,让我安静一会?""我已经整整一个星期没有休息了,都是为了这个家。"这样的表达方式,虽然也可能达到你想休息一下的目的,但显然是会给对方造成压力的。  

  必须是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感受后,或许对方还不一定能够理解你想要什么,或者他该怎么做。这时候,你最好能够把要求说的更清楚一些。"我想休息一个小时,这一个小时里请不要打搅我,好吗?""我今天心情不太好,请你明天再和我谈这个话题,可以吗?"我想,任何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要求的,对吗?  

  必须是现实的:天上去摘月亮、大海里去捞星星,很浪漫的想法,却比较难以实现。如果你习惯了提这样的要求,那么也请做好失望的准备。对自身的情绪负起全面的责任,是成熟的第一步。第二步叫"延迟满足";第三步,则是"善处孤独"。第四步就叫"不把自己的期待当要求"等等。我想这些成熟的标志同样也可以用来衡量我们提出的要求是否合理和现实。  

  必须是积极、肯定的:一个要求,你可以正面提,也可以反面提。比如"请你保持安静",也可以说成"请你不要吵"。哪一种提要求的方法更有好呢?是的,我们推荐的是前面一种提法:用积极正面肯定的语言,提出你的要求。这样既可以让你的要求更明确,也可以让对方更愿意接受你的要求。  

  情商启示:  

  ·满足自己要求的第一责任人是自己;  

  ·没有人欠我的;  

  ·别人的需要和我一样重要;  

  ·如果我希望别人满足我的需求,必须清楚、正面、明确地表达出来。  

  孩子策略:  

  ·教会和鼓励他准确、清楚地说出自己的要求;  

  ·鼓励他会懂得理解和满足别人提出的要求。   

  第五课:承担责任  

  课程目的:学会做一个原因人  

  很多时候,我们的心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出了问题。认知影响着我们的情绪,而认知就是我们对于一个人、一件事情的看法。当一件让你不开心的事情发生时,你是做一个盯住那个让你感觉不开心的结果的人,还是会做一个去寻找事情发生原因的人呢?  

  训练方法:  

  1、你回忆一件让你感觉很受伤的事情  

  2、请你写下回忆这件事情的时候,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请你写下这件事情让你感觉受伤的理由  

  理由一:  

  理由二:  

  理由三:  

  4、请你分析一下这件令你不开心的事情是如何发生的?  

  原因一:  

  原因二:  

  原因三:  

  5、在这件事情中,你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是什么?  

  6、当你再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心情有什么变化?        

[奇书网·电子书下载乐园—Www.isuu.om

63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5)        

  情商启示:  

  ·心态不同,情绪也会不同;  

  ·学会做一个原因人,不要做结果人;  

  ·改变对过去的看法,才是真正的"放下"  

  ·我对我的生活和情绪负责;  

  ·不管我今天感受到什么都是自己的选择;  

  ·责怪和批评意味着放弃我的权利;  

  ·没有人该对我的事情负责任;        

  孩子策略:  

  ·教会孩子去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家长要经常做示范);  

  ·任何事情都去分析原因而不是只注重结果;  

  ·找到原因,才可以让同样的事情不再发生。  

  第六课:倾听和交流  

  课程目的:学会倾听和交流  

  有家长曾经问我:我也知道应该和孩子多交流,可是我问他你到底心里在想什么的时候,他都不愿意理我,还对我说:跟你讲了也没有用。我现在根本没有办法让他和我交流,我该怎么做?  

  交流这个词,是一个互动的词,可是很多家长把它"单向化"了,以为交流是家长问,孩子答。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随随便便地就打断孩子的话语,并且横加评判和指责。更有甚者,有些家长打着"交流"的幌子,问出孩子的心里话后,作为孩子犯错的"证据"。如此一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开始发生严重的阻碍了。所以,倾听和交流,是一项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绝对不那么简单的技巧。  

  训练方式:  

  1、请你和你的家人轮流说一件最不快乐的事情。在每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不准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述。  

  你讲述的事情:  

  你爱人讲述的事情:  

  你孩子讲述的事情:  

  2、现在请你们一起交流一下,你们各自听到了什么,并且说一说你听了对方的的讲述后,自己有什么感受?  

  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爱人的感受是什么?  

  你孩子的感受是什么?  

  3、想一想,找一找在上面这些已经说出来的感受背后,还有哪些感受是你们还没有表达出来的?  

  你背后的潜台词:  

  你爱人背后的潜台词:  

  你孩子背后的潜台词:  

  4、比一比,说出来的和没有说出来,哪一些更重要?  

  5、邀请家里的所有成员,找出一件你们曾经有过争执的事情。听一听每个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当有一个人发表意见的时候,其他几个人不能随意打断对方的讲述。  

  你的看法:  

  你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你爱人的看法:  

  他(她)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你孩子的看法:  

  他(她)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其他家人的看法:  

  他(她)语言背后的潜台词:  

  大家再把刚才大家的发言做一下反馈:你听到的是什么?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6、现在对于这件事情,你们有什么新的决定吗?  

  7、在请你闭上眼睛,回忆一次家人在一起很快乐的画面。请你看到画面里的每个人,并且关注他们的细微变化。现在请你睁开眼睛,请你告诉我,你怎么知道你的家人很快乐,你是从哪些细微变化知道他开心的秘密的呢?  

  秘密一:  

  秘密二:  

  秘密三:  

  秘密四:  

  秘密五:   

  7、请你找出来,以上这些秘密,有多少不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  

  8、你想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变化,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情商启示:  

  ·了解别人的观点是交流的前提;  

  ·我们一直在交流,不管说不说话;  

  ·信息背后还有信息;  

  ·最重要的信息是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  

  ·倾听和表达一样重要;我要尽可能地倾听别人的。  

  孩子策略:  

  ·家长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讲述;也要学会从孩子的行为中"听到"行为背后的潜台词。  

  ·要想让孩子和你交流,你也要先学会主动说出你的感受;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倾听;  

  ·家人之间要养成彼此倾听的习惯。  

  第七课:自尊和自信  

  课程目的:学习接受真实的自己、相信自己        

 

64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6)        

  有个求助者,发现老公出轨后,因为自尊心而选择了离婚。离婚前和老公约定:我和你离婚,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因为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留在一个出轨的老公身边。但是我可以在离婚后再跟你复婚,因为孩子需要你,我也还爱着你。不过,我们离婚的事情不能让第三个知道,如果有第三个人知道,我就不可能再跟你复婚,因为我知道我们都是爱面子的人。  

  结果,他们真的离婚了。离婚的时候就在谈如何复婚。但是真正离婚后,这位求助者发现要想向所有的家人隐瞒他们离婚的真相时,她的内心又开始充满了痛苦和矛盾。而复婚的计划也因为第三者的不肯离开而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什么是自尊?我记得在电话里跟那位求助者讲了这样一句话:爱面子不是自尊,自尊应该是尊重自己、接受真实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尊心应该是尊重自己、悦纳自己的心态吧。  

  而自信则是相信自己拥有通过努力,能够达成目标的能力。  

  训练方式:  

  1 你描述一下真实的自己:你是一个怎样的人?  

  2、说一说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长处和弱点  

  3、你喜欢自己吗?为什么?  

  4、请接受真实的你,这是你惟一的宝贵的一切。在这里,我把露易斯的这些话送给你,希望你和你的家人能够每天都读到它。  

  5、请你写下你近期的一个目标  

  6、对于实现这个目标,你现在拥有的资源是什么?  

  7、是什么障碍着你实现这个目标?  

  8、你需要获得什么资源,才能消除这个障碍?  

  9、你准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获得这些资源?  

  10、现在,你认为你的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该如何实现?  

  假如你觉得自己还不够有信心,那是因为你还没有为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做好足够的准备,获得更多的资源。所以自卑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你想实现一个目标,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为这个目标做好足够多的准备并为之付出最大的努力。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  

  在获得资源的过程中,你的信心在一点一点地积累。  

  情商启示:  

  ·我就是我,我没有必要和别人比;  

  ·如果我都无法接受自己,那么我怎么要求别人接受我呢?  

  ·我能够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和空间;  

  ·自信来自于足够的准备和努力;  

  ·别人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呢?  

  ·如果我愿意,我一定可以做到;  

  孩子策略:  

  ·鼓励孩子认清自己、接受自己;  

  ·相信孩子一定可以!  

  ·让孩子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消除矛盾冲突  

  课程目的:学会如何应对矛盾和冲突  

  矛盾无处不在,所以每个人都毫不例外地接受矛盾和冲突的考验。矛盾和冲突看上去是两个完全不同观念或者行为、选择之间的争斗。但事实上呢?如果我们善于从矛盾的表层往深层次挖掘,或者不断地向上归类,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所以,当矛盾和冲突发生的时候,我们先别急着找答案,不妨先找找矛盾背后的目的和意义。  

  训练方式  

  1 请你回忆一次和爱人或者别人吵架的情景,把过程写下来。列出你和吵架对方不同的意见或者想法。  

  吵架事件:  

  你的意见:  

  对方的意见:  

  2 请你回忆一下,当时的吵架最后是怎么结束的?  

  3、现在,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请你把最近你和爱人或者别人正在发生争议的你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以下面的方式写出来。  

  令你们冲突和矛盾的事件是什么?  

  你的意见是什么?  

  请问你坚持这个意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请问你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你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你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你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你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65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7)        

  一直到最后没有更高的目的的时候,请你写下这最后的目的:  

  对方的意见是什么?  

  请你心平气和地向对方问以下问题,问和记录的过程中请你保持中立和沉默。对方坚持这个意见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请问对方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对方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对方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对方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请问对方实现了上面这个目的可以获得什么?  

  ……  

  一直到最后没有更高的目的的时候,请你写下对方最后的目的:  

  请你比较你和对方的目的,有什么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启示:  

  ·不要害怕有冲突和矛盾;  

  ·最重要的想出解决的方法;  

  ·看上去矛盾和冲突的意见背后,往往是相同的目的;  

  ·我的选择虽然不是你的选择,但我们拥有相同的目标;  

  ·真正的成功不是打败一切,而是创造一种双赢;  

  ·我个人的幸福和快乐是和身边的人的幸福和快乐联系在一起的;  

  ·学会用向上归类的方法去解决矛盾和冲突。   

  孩子策略:  

  ·让孩子理解矛盾和冲突的现象;  

  ·树立解决矛盾的信心和勇气;  

  ·想办法独立地解决矛盾和冲突;  

  第九课:明确你的目标  

  课程目的: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和同事要去一个学校演讲。本来留了一个多小时的余地,结果因为没有问对路,在这个小小的城市里绕了无数的圈,到最后找到那所学校的时候,已经快迟到。  

  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这就是我们的目标。如果没有目标,那就会像我和我的同事那样,尽在那里兜圈子浪费时间了。而我们的人生,有多少时间经得起这样的浪费呢?  

  训练方式:  

  1、请你写出三件你想拥有的东西,三件你想做的事情,三种你想成为的人  

  你最想拥有的三样东西:  

  你最想做的三件事情:  

  你最想成为的三种人:  

  2、你认真地思考:这些真的是你最想得到的吗?  

  3、请你在思考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你迟迟没有得到这三样东西?  

  为什么你迟迟没有做那三件想做的事情?  

  为什么你迟迟没有成为那三个你想成为的人?  

  4、(你可以请你信任的人去帮助引导你去想象下面这些情景)现在请你去想象一个画面,在若干年以后,你已经成为了那个你想成为的人。请你去看到当时的画面,看到当时的情景,你在做什么,旁边有谁,你的感受是什么,看得越清晰越生动就越好。然后请你从那幅画面的时间开始往回走,去关注一路上看到的所有的情景,这一路上你会经历一些什么样的事情才让你实现了你的目标呢?好,现在请你睁开眼睛,把你刚才看到的画面画下来:  

  请你写下从上面这个画面走回到现在的一路上,你要经历哪些过程:  

  请你用正面积极的语言描述出来,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实现图画中的目标?  

  4 你用相同的方法引导你的家人看到他们的目标,帮助他们看清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经历一些什么样的步骤并引导他们说出来。  

  情商启示: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只有目标是没有意义的,除非我能够实现目标;  

  ·没有不足的资源,只有不足的状态;  

  ·投射即接受,你如果要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要不断地投射积极正面的信念;  

  ·把目标视觉化,更容易植入到一个人的潜意识;  

  ·每个人都要把自己的目标用肯定的语言说出来,并且让它成为你的信念;  

  ·想象成功-假装成功-真正成功,如果你愿意,这就是一个成功的过程。  

  孩子策略:  

  ·不要因为孩子小而认为他们不需要目标;  

  ·询问孩子他们内心真实的目标,不要让我们的期待成为孩子的目标;        

 

66节:第九关:和孩子一起做情商训练(8)        

  ·帮助孩子确定目标之后实施的步骤;  

  ·想象成功会让孩子更清晰该如何做。  

  第十课:确定你的价值观  

  课程目的:了解并确立自己的价值观  

  价值观表明了在某一个领域中,什么对我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价值观的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能够站得多高,走得多远。也许有人会说,价值观没有好坏高低之分,所以也就无所谓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但也有专家研究价值观是可以分不同的层面的,不同层面的价值观会呈螺旋式的状态上升。而每上升一个层面,可以让一个人的心灵层面也可以获得提升。而心灵提升了,一个人的身心更容易走向和谐和健康。  

  对于一个个体来说,价值观至少应该是和谐统一的,那么相应的他内心也会更和谐统一。如果你的价值观发生着内在的冲突,或者与你身边的人发生价值观的冲突,再或者你的行为本身是不符合你自己的价值观标准的,那么,痛苦也就开始与你同行。这时候,了解并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也就是十分必要了。  

  1 我们来尝试萃取你的价值观体系。  

  萃取婚姻价值观:  

  请你回忆一次在婚姻中的让你感觉非常幸福的经历。请你看到这个画面并体会当时的感受。  

  A、你当时内心的感受:  

  B、在婚姻中,当你感觉到什么状态的时候你会对婚姻有一种强烈的肯定?  

  C、当婚姻中出现什么状态的时候,会导致你对婚姻开始失望?  

  D、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会让你更加珍惜你的婚姻?   

  E、又发生一些什么事情,会让你选择放弃这个婚姻?  

  F、发生什么事情,会让你重新珍惜婚姻?  

  G、除了以上一些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让你选择保留一段婚姻?  

  H、除了以上所有因素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让你选择放弃一段婚姻?  

  好了,现在请你把以上所有的因素以正面肯定的字眼一一排列在下面,比如发生"背叛"会让你选择离开婚姻,你可以用正面的字眼"忠诚"来代替"背叛"  

  请你把上面所有排列出来的词语,去掉重复的内容后重新按照在你心目中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排序后写下的这些词语就代表了你的婚姻价值观。  

  用同样的方法萃取出你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人才观、人生观等等。这些价值观整合在一起,会形成你独有的价值观体系。  

  你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萃取出你的家人的价值观体系。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你的孩子未成年,那么他的价值观体系还在形成之中,会不稳定,也会很容易改变。但是一个家族的价值观体系往往会影响到下一代人的价值观体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很多冲突,也都是体现在价值观体系上的冲突。所以,如果在孩子价值观体系形成过程中,成年人对他们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也是影响深远的。因此,如何给孩子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之一。  

  启示:  

  ·我的价值观是这样的,决定了我选择什么样的方式生活;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观;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当价值观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和谐,要调整价值观;  

  孩子是价值观形成时期,如何植入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体系非常重要;  

  ·让孩子学会理解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以上十堂情商训练课可以作为父母训练自己情商的十个练习思路。当然,真正的情商训练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去实践的。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觉得有收获,那么,请你也可以参照这十堂训练课的框架去为孩子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情商训练。我相信智慧的你,一定可以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高情商的孩子。如果这样,你就为他搭建了迈向成功的阶梯!  

  冲过了第九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第十关-----      

 

67节:附案例(1)        

  附案例:  

  这是我在NLP执行师课堂的现场记录。我遇见海玲的时候,她已经得了抑郁症。感谢我的导师徐敬东博士在课堂现场治愈了海玲的抑郁症。更感谢海玲允许我将她的故事附在本书中,和大家分享她的新生。  

  求助者:海玲(某企业董事长)女,36岁。  

  她在温州拥有规模不小的企业。她拥有丈夫细致入微的爱。但童年的创伤让她一直难以释怀。她犹豫了很久要不要把这个故事说出来。是一则触目惊心的新闻让她终于鼓起勇气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她希望用自己的经历来对温州的父母说……  

  别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让我颤抖  

  我刚一出生,父母就分开了。他们谁也没有要我,爷爷奶奶担起了照顾我的责任。或许离婚这个词对于今天这个社会来说,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了。但是对于36年前的温州来说,离婚无疑像是一个醒目的标签,贴在了我的额头上。36年来,我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这个标签带给我折磨,也无时无刻不在内心体会着孤独和仇恨。  

  童年的我不知道什么叫过节,也不知道什么叫团圆。那只是别人家里和书上写的故事。别人的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跟我玩,而我自己的内心也充满了和别人在一起的恐惧。因为只要别人一丢东西,那不经意扫过我的一个眼神都可以让我浑身颤抖。  

  孤独是我惟一的伙伴,它陪着我在九山湖边走来走去。我不知道那些时刻我的父母在哪里,也不知道我的前途在何方。我不断地幻想着和父母团聚,但又清醒地告诉自己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只有爷爷奶奶的爱在维持着我脆弱的生命。  

  什么都有了,我依然像一只断线的风筝  

  中学还未毕业,我就辍学开始打工。做的是车床工,辛苦而无望。15岁的我开始谈恋爱。已经经历太多生活艰辛的我很清楚我要找个什么样的人,所以恋爱过程简单而顺利。我开始和丈夫一起创业、打拼。用打拼这个词来形容我们的创业初期一点都不夸张。结果第一次生意就被骗走了几千块借来的钱。我的内心本来就没有积存任何的能量,这种雪上加霜的打击使我几近崩溃。但是我心里有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支撑着我:我要努力,我一定要扬眉吐气地活下去!  

  创业的艰辛无法言说。别人或许流的是汗,而我流的是血。由于小时候营养不良,我的体质虚弱到极至。血压曾经降到40,医生警告我无论如何都不能再工作。但是我没有理会医生的劝告。天黑了,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去厂里,要穿过一条长长的巷子,心里充满恐惧的我拼命在心里默念两个字:坚持!坚持!坚持!  

  企业终于开始慢慢有了起色。我和丈夫的感情也走向稳定。一切看起来都很美好,但是我的心里仍然是残缺的。我那么持久地渴望着一种爱,一种世界上最纯洁催高尚最没有条件的爱,那就是父母的爱,可是我始终没有得到。事业、爱情,都无法弥补这个缺憾。什么都有了,可是我仍然常常感觉自己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我变得脾气暴躁、心里发慌,然后经常用外表的强大来掩盖内心深处的自卑和脆弱。  

  就在这种异常矛盾的折磨下,再加上企业发展需要我投入十二分的努力,我终于无法自拔了。5年前,我得了抑郁症,天天以泪洗面。心里尚存的一丝希望让我跑遍了温州的医院去求医。吃药、锻炼、听音乐,所有能够用办法我都尝试都做。那段时间,幸亏有我的丈夫和妹妹在我身边支持着我,使我有勇气渐渐地走出这个灰色的人生地带。  

  在我眼里,他们只是"老人"  

  小的时候一直渴望和我的父母团圆。但是长大以后我开始害怕见到我的父母。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似乎与他们都没有任何的关系。他们分别成了家,也分别又生了孩子。我能做到坦然地家里照顾他们各自再婚生下的孩子,但我却不愿意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在我眼里,他们不是我的父母,而是两个需要照顾的"老人"。他们现在也已经都进入老年,都到了需要子女照顾的年龄。让他们尽量生活得好一些似乎是我应该尽的责任。我每年都给他们几万块钱,但钱也是通过银行汇给他们的,我甚至不愿意在汇款单上填写他们名字,我受不了这两个名字带给我心灵上的刺激。我对他们所尽的责任中只有怜悯和同情的成分,却绝对不是子女对父母的爱!        

  

68节:附案例(2)        

  有一天下午我在窗前看见一只孤雁在天上飞,心里特别凄凉。我不知道父母留给我的这份遗憾和孤独,是否会陪我度过一生?  

  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小孩?  

  那天我在《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让我感觉触目惊心的文章,26人参与群体殴斗,全是单亲家庭的孩子。领头的孩子振臂一呼:谁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就跟我去。结果有26只手一起举了起来。那26只手刺痛了我的心,我泪流满面。我想这26只手也应该会刺痛所有的父母的心吧。  

  我是一个没有得到过父爱和母爱的人。而我发现,因为这段经历受伤的人却不仅仅是我。近几年,我很痛苦地发现,我的缺憾又开始在孩子身上延伸。创业的艰辛、抑郁的情绪、苛求的心态,不仅让我自己的生活充满了不快乐,而且也让我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孩子1周岁7个月的时候,我就把孩子全托了,随后很多年里,我也无暇顾及到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内心世界。  

  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和孩子也无法相处了。他脸上的表情真的让我感觉痛彻心扉!难道我竟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传递了上一辈人带给下一辈人的伤害?!    

  我那么急切地想要去弥补这一切,但愿一切都还来得及。为了孩子,我要彻底地改变自己的状态。如果无法改变,那么成功的事业对我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到处求助,最后接受朋友的推荐去上了一个彻底改变自己心态的课程。我去的时候目标特别单纯:就是一定要改变我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导师很理解我的心情,给了我最大的帮助。我记得在课堂上,导师要求我攥着一支笔,然后告诉我:这支笔就是父母对你的伤害。现在它就在你的手里。如果你一直攥着这份伤害,那么你永远和伤害在一起。现在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吗?当我在导师反反复复的引导下终于松开手指的时候,我哭了,在座的其他同学也哭了。  

  放下父母对我的伤害,我用了整整36年的时间。而如果不是因为我看到儿子的不快乐,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一生都沉沦于这种伤害与痛苦中。  

  我希望有一天和丈夫优雅地老去,我也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能量给予孩子更多的爱。更希望人们能够多去关心那些沉浸在孤独和痛苦里的孩子们。  

  咨询过程记录:  

  解决目标:得到改善亲子关系的"妙方",改变目前这种抑郁焦虑的状态。    

  解决方法:多种NLP治疗技术结合(包括思维重组、八步天龙、设定心锚等)  

  治疗师:徐敬东博士  

  解决过程:  

  第一次:谈话、问题冲击,晃动求助者内心的信念  

  求助者:为什么我问潜意识该如何去解决儿子的问题时,潜意识无法告诉我?  

  治疗师:你问的时候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  

  求助者:很害怕很恐惧  

  治疗师:是啊你内心的恐惧和害怕遮盖了你的潜意识。  

  求助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治疗师:你没有办法不知道。你假装不知道。为什么你会不知道?(执行师用很多的问题冲击求助者。)一个孩子为什么会愿意生活在母亲不愿意他成长的环境中?  

  求助者:因为我对他有内疚。我过去很忙无法照顾他。  

  治疗师:所以你悲伤、愤怒、负罪。  

  求助者:我和他发信息交流很好,但是面对面就是很难交流。  

  治疗师:恐惧是如何诞生的呢?  

  求助者: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治疗师:做了怎么样?不做又怎么样呢?  

  求助者:时间长了,就会得抑郁症。  

  治疗师:儿子不会不爱你。  

  求助者:我对谁都可以不在乎,但是儿子不可以这样对我。他这样对我让我很绝望。我可以不要丈夫,但不能不要儿子。  

  治疗师:儿子知道你的想法吗?  

  求助者:知道。  

  治疗师:你的爱给了儿子很大的压力。爱太沉重。你是想得到他的爱。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的爱,才是垂直的爱。包容和接纳,上帝的礼物总是在你不经意的时候送到你的身边。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        

  

69节:附案例(3)        

  第二次:帮助求助者消除因为亲子关系紧张带来的负面情绪  

  过程:  

  治疗师:你愿意去释放这种负面情绪吗?  

  求助者:愿意。  

  治疗师:好你闭上眼睛,进入这种负面情绪,看到所有的画面,听到所有的声音,感受到所有的感受。情绪和情结此时此刻对你的影响在哪里?你的感觉?有什么声音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是否在你的情绪里?找到某一个具体的事件,看到画面,听到声音,感受到所有的感受。这份感受在你身体的哪个位置?  

  求助者:胃部。  

  治疗师:大的还是小的?  

  求助者:是圆的,冰冷的,运动的,小的。  

  治疗师:在你面前的这个画面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有没有框?是活动的还是静止的?有没有看到自己在画面里?想象胃部的圆圆的东西运动得慢起来下来,然后停下来。任何事物都会有停下来的时候,停下来的时候请你告诉我。  

  求助者:(点头)。  

  治疗师:好,现在请你把一米之前的这个画面,移动到2米以外,当画面移到2米之外时,你再去感受胃部圆形的东西也在慢慢地从身体里面走出来。继续让画面移到5米以外,你身体里面的那个圆圆的东西也跟着移动的画面一起走,去跟画面结合在一起。当你做到的时候请你点头告诉我。  

  求助者:(点头)。  

  治疗师:现在你看到这个圆圆的东西像一轮月亮挂在这幅画里面,这幅画变成了黑白色,去欣赏这幅画面。做到的时候请你告诉我。去感受这幅浪漫的画面,继续往前移动,看到一棵很老的树,把画挂在这棵树的树枝上,做到的时候请你点头告诉我。  

  求助者:(点头)。  

  治疗师:一只小鸟飞过来,叼起这幅画振翅高飞,飞得很高,月亮下去了,黎明来临。小鸟带着画飞向蓝天,飞到云彩之间。太阳生高,照在身上。你的胃部开始感觉温暖、充实。你感觉到力量和勇气。太阳初升的画面保存在你的心里,你感觉到温暖和力量。大地一片彩霞。太阳有没有升起来?  

  求助者:(摇头)月亮还挂着。  

  治疗师:如果你喜欢月亮的话,让这一轮月亮带给你温暖、浪漫和温馨的感觉。当你确认负面情绪完全消失的时候深呼吸,允许你的潜意识去接受这一新的部分的产生。睁开眼睛。  

  治疗师转换话题,和求助者闲聊了几句。  

  治疗师:以后碰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怎么想?未来再想到这个场景,你会怎么样?求助者:带着快乐的心情去面对生活。但是还是不能提到自己父母的名字,一提到父母的名字还是会引发负面情绪。  

  第三次:六步思维重组改变对于父母的心态  

  求助者:创业的时候,很艰难,完全是靠自己的信念支撑过来的。这些年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内向,对别人漠不关心,心会经常感觉到下沉,以前我得过抑郁症,就去寻找一些开朗的人来改变自己。但某个感觉经常会来刺痛我。我用尽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父母在我心中只是一个"熟人",我只需要对他们付出金钱,不付出感情。在我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父母的一点点爱,所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但越追求越追求不到。丈夫很爱我,对我的家人也很大方。自己挣的钱都可以给孩子,也可以给社会,但只要是碰到心里这根神经,只要看到儿子很凶的表情,心里就过不了这一关。  

  治疗师:请你闭上眼。去寻找这个部分。去获得成长。你的生命中有一个部分受伤了。你一直在刻意地保护,这一部分的核心就是害怕和恐惧。这一部分最终会伤害到你的儿子,去把这个部分找出来,它是有目的的,让它来告诉你它的目的。这部分的名字叫恐惧。请你把在潜意识里被层层包裹的东西找出来,寻找一次负面情绪的状态。看到当时的情景。把这种感受找出来。这中感觉也许是在你独处的时候突然来临,也许是在你参加一次活动的时候突然降临。去触动这个部分,当你找到它的时候让它出来。感受到这个部分的声音和感受,感受它的位置,在哪里?         

[奇书网 Www.Qisuu.Com]

70节:讲座和心理咨询服务项目        

  求助者:在胸口。  

  治疗师:请它走出来,走到你的面前。这个部分一直想用它的方式保护你,当它走出来的时候留意它周围的情景。  

  求助者:看不清画面,只有感受,很薄的东西。  

  治疗师:让它走出你的身体,用你的手去辅助,慢慢地拿出来。  

  求助者(用右手慢慢拿出来)。  

  治疗师:现在问这个部分,它伴随你多少年了,它究竟要想干什么?请你潜意识里最具创造力最智慧的一部分,请这一部分也走出来,用左手也把它拿出来。拿这一部分充满创意充满智慧的放在左手。右手是恐惧。让智慧的部分告诉你如何去派遣这恐惧的部分?让它想出最具创意的三个方案。这一恐惧的部分在你心里很久了,去留意这恐惧的部分,像什么?  

  求助者:像个篮球,豆沙色的。  

  治疗师:走近这个部分,它现在几岁了?  

  求助者:至少10多岁了。  

  治疗师:与你现在的年龄相差很远,是否愿意让它伴随着智慧一起长大?让它们意思牵着手一起成长。从10岁成长到20多岁,从20岁长到25岁,再长到30岁,就让这块拒绝成长的部分重新获得勇气和智慧,继续成长,长成20岁,25岁,30岁,现在是几岁?在成长的过程中去排遣心中的恐惧,它有新的任务和使命,所以现在是机会。去唤回失去成长的机会。它现在是几岁?  

  求助者:它就是我自己。  

  治疗师:她集中了所有的智慧和能力继续成长。长到2122232425,她越来越充满能力和勇气,让这个成长中的你越来越智慧,一直成长到现在这个真实的年龄。把这个成长的部分和这个支持你的部分,一起融入你的生命,去排遣所有的负面情绪,让你获得智慧和勇气。让你的潜意识接受这个新的部分,变得更和谐、更健康,去监管你的生活和你孩子之间的关系,(安静几分钟)让这种感觉弥漫你全身的每个细胞,去真正地成长。你终于完成了这个成长的过程,恐惧已经完全消失了。请在准备好的时候睁开眼睛。  

  求助者:(慢慢地睁开眼睛)。  

  治疗师:现在是什么感觉?  

  求助者:最后一刻阳光照满全身。  

  治疗师:阳光终于出来了,阳光总在风雨之后。  

  模拟未来:  

  治疗师:假设再遇到儿子不听话的情景该如何去做?  

  求助者:不极端,马上调节。会去思考这一切的因是什么?果是什么?是不是我的能量不够?以前我总是想我的命运。  

  治疗师:如果不想将这份不原谅传递下去,就应该这一代作一个了断。  

  治疗师:你一直在用一种不原谅的方式报复自己的父母。潜意识在告诉他们:你们欠我的。现在你是强者,他们是弱者。你在用自己的方式报复他们。"我的父母幸亏生了我"这是你心里想说的话。这道槛过不去放不下,就永远攥在你手里。放下垃圾,放下内心对他们所有的计较、愤怒,才能快乐。  

  布置作业:  

  治疗师:回家以后,请你的父母吃一餐饭。做不做得到?  

  求助者:做的到。  

  治疗师:很好。  

  第四次:设定丰资心锚,消除负面心锚  

  治疗师为求助者设定了包含快乐、自信、激情、狂喜的丰资心锚。  

  检测丰资心锚。  

  设定负面心锚。  

  消除心锚后再对内心的负面情绪做最后的清理。  

  治疗师:我们现在来拿到内心最后一点留下来的负面情绪。闭上眼睛,感受一下。感觉怎么样?  

  求助者:胃部,像一团火。  

  治疗师:请你看见火下面的木炭,隐隐的可以看见红色的光亮,留下这些木炭,带给你温暖的感觉。你还拥有这个世界上你永远关心的一切,让你的潜意识接纳这一个部分,让这一部分带给你不同的感受,带给你温暖。以后每次遇到这种感觉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当你感受到全身的温暖的时候,请你深呼吸,睁开眼睛。  

  解决成果:  

  经过四次的"组合拳"处理,求助者完全从原来的抑郁状态中走了出来。精神焕发,笑得很开心。自我感觉也非常良好。在电话里和儿子沟通的时候特别开心和自然。当儿子问她要一个游戏机作为礼物的时候,她也不再像过去那样火冒三丈。求助者发自内心地明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中有非常欠缺的一个方面。能够答应"请父母吃一餐饭"的作业,可谓让她自己和她周围的亲朋好友都吓了一大跳。变化实在是太令人惊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