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濑遥菜步兵番号:李白仕途受阻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5:25:18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18 09:02  责任编辑: 小溪

我们先来看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玄宗最宠信的宦官,也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他幼年入宫,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所以改名高力士。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在唐玄宗统治期间,他的地位达到顶点。在皇宫里,高力士拥有特殊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也都争相讨好高力士。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李白与高力士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交往吗?民间盛传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力士会不会因为给李白脱靴而怀恨在心,向玄宗进李白的谗言呢?
关于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唐人杂史笔记《国史补》(李肇撰)和《酉阳杂俎》(段成式撰)。故事是这样的:“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遂为脱之。”李白在宫中受到玄宗的接见,神气高朗,气宇轩昂,玄宗被他的神采所震慑,竟然忘记自己贵为帝王之尊,允许李白脱下自己的靴子,意思是让李白随意一点儿,不必那么拘束。李白于是将脚伸给高力士说:帮我脱掉靴子!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居然就给他把靴子脱掉了。
人们常常以这个故事作为李白傲视权贵,又受到玄宗格外宠爱的例子,殊不知在这段故事的末尾,李白离去后,玄宗对高力士说,李白这个人“固穷相”,意思是说,这个人成不了大器,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许多人信以为真,历代的戏曲小说中都有这个故事,成为表现李白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典型例证。
然而,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则故事大有问题。从故事的源头上来讲,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高力士到底是个什么人呢?高力士是当时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对玄宗尽心尽力。“老奴”这个称谓毫无贬义,而是种特殊的亲近称谓。唐玄宗有一句话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只要有高力士在宫中值班,我就可以睡大觉。以唐玄宗的英明神武,讲出这一番话来,充分说明他对高力士信任的程度。高力士对玄宗自然也是尽心尽力。《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正是由于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耿耿以及平定太平公主政变的业绩,才使他得到了玄宗的信任,从而与玄宗关系密切,并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政治权力:“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旧唐书·高力士传》)
尽管高力士有如此大的权力,但他本人从不乱政,而是全心全意地辅政。高力士这个人有三大性格特点:第一,对唐玄宗无条件的绝对忠诚;第二,做事非常谨慎——“力士谨慎无大过”(《册府元龟·内臣部》);第三,在政治上特别精明。他向玄宗提的建议一般都是出于维护皇权、忠于朝廷的立场。玄宗有什么家事、朝政都愿意听他的意见,极其信任他。因此高力士在朝中地位相当高,唐玄宗也给高力士加官进爵。天宝初年,高力士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爵渤海郡公,后来又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为正三品,权倾朝野。在宫中,玄宗一般不称呼高力士的名字,而是称他为将军,皇太子则称他为二哥,其他王子公主都叫他阿翁,尊他为长辈,驸马则称他为爷。
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高力士在宫中的特殊地位,以他这么高的地位,怎么可能为李白脱靴呢?李白固然清高自傲,但是从身份而言,毕竟只是个翰林待诏,他有多大的胆量,敢让高力士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在皇帝的面前给他脱靴?再说,李白自己非常珍惜这次入长安的机会,他在宫中侍从游宴、奉诏作诗都很谨慎。他既无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让高力士这个权贵给自己脱靴,这个行为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很大的麻烦。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有脱靴的事情发生,非但不能说明李白蔑视权贵,行为清高,反而只能说明李白是一个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人,其实,这种行为本身也并不符合李白的真实性格、个性。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难道就等于傲视权贵吗?从本质上来说,命人脱靴这种轻薄浮躁如同浪子一般的荒诞行为方式与李白浪漫豪迈、旷达清俊的言行方式根本格格不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一件看似在权贵们面前扬眉吐气的“光辉”事迹,李白却从未在自己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诗文中提及,按照李白的个性,如果真有其事,怎会保持沉默呢?
后人为了塑造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精神姿态,在他身上附会了太多的故事,力士脱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例。唐代的著名诗人何其多,可脱靴这个故事偏偏就附会在李白的身上,个中道理也很简单:这样的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李白的身上,如果说发生在杜甫、李商隐身上,不可能有人相信,因为这件事情比较符合李白性格的逻辑和风采。但事实上,力士为李白脱靴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
说完高力士,再来看杨玉环。
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公元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很得唐玄宗的喜爱。公元745年,在玄宗的精心安排下,杨玉环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玄宗赐号太真,不久又册封她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深得唐玄宗的宠信。杨玉环与高力士都是玄宗身边最亲信的人,也是对玄宗最有影响力的人。因此,许多人将目光锁定在杨玉环身上,认为她也是阻碍李白仕进与政治前途的又一个进谗言者。
说杨玉环向玄宗进谗言,主要是与高力士联系起来的。高力士因为脱靴一事怀恨在心,于是撺掇杨玉环向玄宗进谗言。高力士撺掇杨玉环的借口就在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写得很美。第一句说牡丹花上落满露水,非常娇艳。第二句说巫山女神纵然多么浪漫、美丽,依然无法与杨玉环相比。第三、四句说杨玉环的美貌也许只有汉宫赵飞燕可与媲美。
传说中,高力士对杨玉环讲,李白将你比做赵飞燕,这是贬低你的人格,是对你人格的侮辱。因为赵飞燕本是阳阿主家的歌舞乐伎,出身微贱,汉成帝微行过阳阿主家时,被她的舞姿吸引,方才召她入宫,后又将她立为皇后。杨玉环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在玄宗面前极力诋毁李白,唐玄宗于是不再重用李白云云。
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第一,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皇后,擅长歌舞,她受成帝宠信的经历与杨玉环颇有些相似,李白将杨玉环比做赵飞燕非常恰当,毫无贬损之意。假如将杨玉环比做褒姒、西施、貂婵,那当然就很不合适,因为这几个女人都曾有参政甚至乱政的行为记录,而赵飞燕本人从未参政也未乱过政。李白这首诗中使用赵飞燕这个意象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为了陪衬、衬托杨玉环的美貌,并不具有其他更深入的含义,更不用说政治含义与贬义了。其实,赵飞燕这个名字在唐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常常以美女的代名词出现,其中也丝毫没有贬损之意。
第二,《清平调》是李白奉玄宗诏命而写,李白的《清平调》撰成之后,玄宗非常喜欢,立刻命李龟年等乐工谱曲演唱。如果李白在诗中隐含如此强烈的讥讽之意,以唐玄宗的博学多闻,擅长诗文,精通音乐,难道还看不出来吗?李白固然清高自傲,平交王侯,但他毫无必要也不至于非得在这个时候讥讽杨玉环,触怒唐玄宗,这对于在长安谋求仕进之途的李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杨玉环当时尚未被封为贵妃,只是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入住宫中,她还没有成为后来煊赫一时的贵妃,杨国忠也没有出任宰相,权倾朝野,所以李白也根本没有抨击讥讽杨玉环的理由。至于有人认为,“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是讽刺杨玉环曾为寿王李瑁王妃,“枉断肠”特指寿王,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从以上对高力士、杨玉环的分析来看,说高力士和杨玉环曾经在唐玄宗跟前进谗言,说李白的坏话,这些说法在史实上是很难成立的。这大都是后世笔记杂史作者杜撰出来的,其目的也许是为了强化李白傲岸不群、蔑视权贵的形象吧。
文化中国-中国网 culture.china.com.cn  时间: 2010-07-18 09:02  责任编辑: 小溪
我们先来看高力士。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玄宗最宠信的宦官,也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他幼年入宫,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所以改名高力士。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在唐玄宗统治期间,他的地位达到顶点。在皇宫里,高力士拥有特殊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也都争相讨好高力士。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李白与高力士之间有什么特殊的交往吗?民间盛传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力士会不会因为给李白脱靴而怀恨在心,向玄宗进李白的谗言呢?
关于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最早的出处来自于唐人杂史笔记《国史补》(李肇撰)和《酉阳杂俎》(段成式撰)。故事是这样的:“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遂为脱之。”李白在宫中受到玄宗的接见,神气高朗,气宇轩昂,玄宗被他的神采所震慑,竟然忘记自己贵为帝王之尊,允许李白脱下自己的靴子,意思是让李白随意一点儿,不必那么拘束。李白于是将脚伸给高力士说:帮我脱掉靴子!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居然就给他把靴子脱掉了。
人们常常以这个故事作为李白傲视权贵,又受到玄宗格外宠爱的例子,殊不知在这段故事的末尾,李白离去后,玄宗对高力士说,李白这个人“固穷相”,意思是说,这个人成不了大器,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高力士为李白脱靴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很广,许多人信以为真,历代的戏曲小说中都有这个故事,成为表现李白在权贵面前傲岸不屈的典型例证。
然而,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则故事大有问题。从故事的源头上来讲,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高力士到底是个什么人呢?高力士是当时唐玄宗最信任的“老奴”,对玄宗尽心尽力。“老奴”这个称谓毫无贬义,而是种特殊的亲近称谓。唐玄宗有一句话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只要有高力士在宫中值班,我就可以睡大觉。以唐玄宗的英明神武,讲出这一番话来,充分说明他对高力士信任的程度。高力士对玄宗自然也是尽心尽力。《旧唐书·高力士传》记载:“景龙中,玄宗在藩,力士倾心奉之,接以恩顾。”正是由于高力士对玄宗的忠心耿耿以及平定太平公主政变的业绩,才使他得到了玄宗的信任,从而与玄宗关系密切,并拥有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一定的政治权力:“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旧唐书·高力士传》)
尽管高力士有如此大的权力,但他本人从不乱政,而是全心全意地辅政。高力士这个人有三大性格特点:第一,对唐玄宗无条件的绝对忠诚;第二,做事非常谨慎——“力士谨慎无大过”(《册府元龟·内臣部》);第三,在政治上特别精明。他向玄宗提的建议一般都是出于维护皇权、忠于朝廷的立场。玄宗有什么家事、朝政都愿意听他的意见,极其信任他。因此高力士在朝中地位相当高,唐玄宗也给高力士加官进爵。天宝初年,高力士被封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爵渤海郡公,后来又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为正三品,权倾朝野。在宫中,玄宗一般不称呼高力士的名字,而是称他为将军,皇太子则称他为二哥,其他王子公主都叫他阿翁,尊他为长辈,驸马则称他为爷。
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到高力士在宫中的特殊地位,以他这么高的地位,怎么可能为李白脱靴呢?李白固然清高自傲,但是从身份而言,毕竟只是个翰林待诏,他有多大的胆量,敢让高力士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在皇帝的面前给他脱靴?再说,李白自己非常珍惜这次入长安的机会,他在宫中侍从游宴、奉诏作诗都很谨慎。他既无可能也完全没有必要让高力士这个权贵给自己脱靴,这个行为不仅不会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只会带来很大的麻烦。退一万步讲,即便真有脱靴的事情发生,非但不能说明李白蔑视权贵,行为清高,反而只能说明李白是一个不识大体、不顾大局的人,其实,这种行为本身也并不符合李白的真实性格、个性。在大庭广众之下让高力士为自己脱靴难道就等于傲视权贵吗?从本质上来说,命人脱靴这种轻薄浮躁如同浪子一般的荒诞行为方式与李白浪漫豪迈、旷达清俊的言行方式根本格格不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一件看似在权贵们面前扬眉吐气的“光辉”事迹,李白却从未在自己或者与他人交往的诗文中提及,按照李白的个性,如果真有其事,怎会保持沉默呢?
后人为了塑造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精神姿态,在他身上附会了太多的故事,力士脱靴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例。唐代的著名诗人何其多,可脱靴这个故事偏偏就附会在李白的身上,个中道理也很简单:这样的故事最有可能发生在李白的身上,如果说发生在杜甫、李商隐身上,不可能有人相信,因为这件事情比较符合李白性格的逻辑和风采。但事实上,力士为李白脱靴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只不过是一个民间传说。
说完高力士,再来看杨玉环。
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王妃。公元737年,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杨玉环精通音律,擅长歌舞,很得唐玄宗的喜爱。公元745年,在玄宗的精心安排下,杨玉环请求进宫做女官,住进南宫,玄宗赐号太真,不久又册封她为“贵妃”。杨玉环入宫后,深得唐玄宗的宠信。杨玉环与高力士都是玄宗身边最亲信的人,也是对玄宗最有影响力的人。因此,许多人将目光锁定在杨玉环身上,认为她也是阻碍李白仕进与政治前途的又一个进谗言者。
说杨玉环向玄宗进谗言,主要是与高力士联系起来的。高力士因为脱靴一事怀恨在心,于是撺掇杨玉环向玄宗进谗言。高力士撺掇杨玉环的借口就在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这首诗写得很美。第一句说牡丹花上落满露水,非常娇艳。第二句说巫山女神纵然多么浪漫、美丽,依然无法与杨玉环相比。第三、四句说杨玉环的美貌也许只有汉宫赵飞燕可与媲美。
传说中,高力士对杨玉环讲,李白将你比做赵飞燕,这是贬低你的人格,是对你人格的侮辱。因为赵飞燕本是阳阿主家的歌舞乐伎,出身微贱,汉成帝微行过阳阿主家时,被她的舞姿吸引,方才召她入宫,后又将她立为皇后。杨玉环听信了高力士的话,在玄宗面前极力诋毁李白,唐玄宗于是不再重用李白云云。
这些说法都站不住脚。第一,赵飞燕是西汉成帝的皇后,擅长歌舞,她受成帝宠信的经历与杨玉环颇有些相似,李白将杨玉环比做赵飞燕非常恰当,毫无贬损之意。假如将杨玉环比做褒姒、西施、貂婵,那当然就很不合适,因为这几个女人都曾有参政甚至乱政的行为记录,而赵飞燕本人从未参政也未乱过政。李白这首诗中使用赵飞燕这个意象的主要作用其实是为了陪衬、衬托杨玉环的美貌,并不具有其他更深入的含义,更不用说政治含义与贬义了。其实,赵飞燕这个名字在唐代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常常以美女的代名词出现,其中也丝毫没有贬损之意。
第二,《清平调》是李白奉玄宗诏命而写,李白的《清平调》撰成之后,玄宗非常喜欢,立刻命李龟年等乐工谱曲演唱。如果李白在诗中隐含如此强烈的讥讽之意,以唐玄宗的博学多闻,擅长诗文,精通音乐,难道还看不出来吗?李白固然清高自傲,平交王侯,但他毫无必要也不至于非得在这个时候讥讽杨玉环,触怒唐玄宗,这对于在长安谋求仕进之途的李白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更何况,杨玉环当时尚未被封为贵妃,只是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入住宫中,她还没有成为后来煊赫一时的贵妃,杨国忠也没有出任宰相,权倾朝野,所以李白也根本没有抨击讥讽杨玉环的理由。至于有人认为,“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是讽刺杨玉环曾为寿王李瑁王妃,“枉断肠”特指寿王,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从以上对高力士、杨玉环的分析来看,说高力士和杨玉环曾经在唐玄宗跟前进谗言,说李白的坏话,这些说法在史实上是很难成立的。这大都是后世笔记杂史作者杜撰出来的,其目的也许是为了强化李白傲岸不群、蔑视权贵的形象吧。
李白被唐玄宗炒鱿鱼原因:饮酒后泄露宫廷机密
2011年05月17日 15:58
来源:凤凰网历史 作者:丁启阵
文摘自《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作者:丁启阵,出版:电子工业出版社
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
本文摘自《歌者的悲欢:全面解读唐代诗人》,丁启阵 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3
天宝元年(742年)八月,唐玄宗下令征召李白进京。李白接到命令,以为可以从此仕途通达,不再灰头土脸地生活在蓬蒿之间,于是“仰天大笑出门去”,从山东兖州启程奔赴长安。到达长安不久,他在金銮殿受到了玄宗的隆重接见。虽然玄宗并没有给李白安排什么官职,只是让他待诏翰林,但是,这个临时、候补的身份,却让李白有了接近玄宗、接近杨贵妃的机会。
有证据表明,李白进入宫廷之后,的确也是一位出色的“供奉翰林”。被任命为翰林供奉的当年十月,玄宗携杨贵妃往骊山温泉宫,李白奉命随侍并且写了《侍从游宿温泉宫》等诗。天宝二年(743年)初春,宫中行乐,玄宗亲自作曲,想要以新词入曲,于是急召李白。当时李白正在酒店里喝得烂醉,但是,被抬进宫中,凉水泼面之后,他顷刻之间就写了十余首诗——其中八首保留到今天。玄宗十分高兴,赞赏有加。仲春,玄宗游宜春苑,李白奉命跟随并写了《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跟杨贵妃在兴庆宫沉香亭前观赏牡丹,一时兴起,命李白创作新词,李白也是沉醉之中一口气就写了三首诗,专门歌咏杨贵妃的美貌。这组题为《清平调词》的三首诗歌,词藻华丽,名句琳琅,“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写出了杨贵妃的美艳神韵,每一首诗都堪称名作。夏天,玄宗泛舟白莲池,李白奉命写了《白莲花开序》。除了上述作品,李白还写过其他一些应制之作。从玄宗的频繁征召、命其作诗这两点看,对于李白的敏捷诗才,他是十分满意的。从另一方面看,李白也完全胜任供奉翰林一职。
按理说,玄宗李隆基让谁卷铺盖,也不应该让李白走人。但是,卷铺盖回家的偏偏就是李白。天宝三载(744年)春天,李白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李白做翰林供奉,前后不过一年半时间。
那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新唐书》本传说是李白自己恳求退出朝廷回到家乡(“还山”)的,“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这当然是有缘故的,即李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也就是说,皇帝身边的人已经很讨厌李白,不可能容忍他继续待在皇帝身边,待在朝廷了;李白本人也意识到,继续待在朝廷已经没有意义。换言之,李白得罪了玄宗李隆基身边的人,例如杨贵妃,例如高力士。
当今权威的文学史教材,一般根据李白的自述,认定是因为朝廷中的权贵谗毁,李白被迫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换言之,是朝中权贵将李白排挤出朝廷的。
我认为,李白恳求还山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般权贵排斥李白的说法,也不太可信。李白担任翰林供奉期间,未见有任何政治上的企图和行动,他的地位根本不足以跟权贵叫板,不可能妨碍任何当政者的利益。此外,从李白前后的言行看,他是不可能主动离开朝廷的,他离开朝廷,绝对是迫不得已的。无论是皇帝亲近之人的厌恶,还是一般的朝廷权贵的排挤,最后下命令的总归是玄宗皇帝。天宝初年的李隆基,还是能够掌控朝政的。因此,李白的离开朝廷、离开长安,最重要的原因都是玄宗不再喜欢李白。
玄宗为什么要将李白逐出朝廷、逐出长安呢?主要原因就是:李白误他的事。具体地说,就是喜欢饮酒的李白泄露了宫廷的秘密。范传正说李白“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清人王琦怀疑李白“曾醉中泄漏禁中事机,明皇因是疏之”。本来,玄宗召李白进宫是为了点缀文采、“润色鸿业”的,孰料李白是一个贪杯嗜酒、口没遮拦的主儿,这当然使玄宗大失所望,大为不满。李白原本有意模仿汉朝的东方朔,但实际上他做不到东方朔那样超脱飘逸。《玉壶吟》一诗中“世人不识东方朔,大隐金门是谪仙。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四句,就透露了李白承认自己由于没有学到东方朔隐藏真实心迹、滑稽调笑周旋于帝王身边的本事因而弄巧成拙的意思。李白不是司马相如,也不是东方朔,他有较强的自尊心,言语之间难免有锋芒,他常常醉酒,难以做到守口如瓶,他不甘心于只扮演“俳优”角色,忍不住要批判现实。这些,应该就是李白被唐玄宗炒了鱿鱼的主要原因。老丁,你这个文章狗屁不通,李白被逐完全是咎由自取!
皇帝不杀李白,就是这小子的造化,换一个皇帝,李白早就刀下做鬼了/猜测不是历史/这类东西,不管是古代还是今人的研究,说得好像自己就是李白和唐玄宗一样?
也不想想,如果是唐玄宗怕李白泄密,放出去不是更泄密吗 ?再者,从李白的“文笔”中,也没见泄过什么密。
唐明皇本来很喜欢李白,可是为什么很快又疏远了他呢?
李白因一次醉酒戏弄内侍高力士为其脱靴而得罪皇帝宠儿,高力士耿耿于怀,记恨在心,趁机在杨贵妃面前谗言说李白的《清平调》是拿汉成帝妃子赵飞燕在比杨贵妃,是故意贬低娘娘。得罪贵妃等于得罪了皇帝,唐玄宗逐渐疏远并抛弃了李白。唐玄宗为何不杀李白 发布时间: 2011-9-22 14:58:21 被阅览数: 19 次 来源: 腾讯网“赐金放还”是唐玄宗对待李白的一种礼遇?其实不是,更主要的是唐玄宗把李白当作了当朝最出名的诗人,奉为翰林待诏是为了随时可以召见李白,拿李白的才华取乐。唐玄宗拿李白当文人,没有作为朋友或官员。
唐玄宗亲自给李白喂醒酒汤,赐李白可以到处吃喝,逢州吃州,遇县吃县,州1000钱,县500钱,所遇官府、兵勇不得慢待和辖制,实际上,唐玄宗知道李白有才,但是性格和行为狂羁,不是可以做高官的人,所以唐玄宗背地里说李白“固穷相”。实际,言外之意已经明显说,李白实际就是个小人,就是个狂妄的文人,作为文人是大唐一流的,不可否认的,做官李白差远了。
李白醉卧长安,到处散布当朝腐败,按说应该是处斩的,死几百次没问题的。李白醉卧长安,皇上召见自己还大发醉话,自称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实际是借酒炒作自己,让高力士伺候过四朝皇帝的将军脱靴,让国舅杨国忠扇扇子,让李林甫研墨,托着贵妃的手饮赐酒,都是李白装的糊涂。李白想做什么?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实际李白是一个十足的政治野心家,投机者。
唐玄宗放归了李白,实际是给李白一个文人的面子。李白自己吹嘘说是自己辞官,实际与史实根本不相符。唐玄宗无奈才放归的李白,历代皇帝都没有像唐玄宗那样对待一个文人。唐玄宗为什么不找个理由驱逐李白离开长安呢?那是因为唐玄宗本身是个文人,不仅是诗人,还是音乐家,书画家,而且是梨园的鼻祖。他知道一个文人需要怎么样的台阶,更知道李白的社会影响力。民间开始并不在乎李白这个狂妄之徒,后来因为让高力士脱靴成为傲视权贵的代表,人们才对他有了认识。
李白这个人大俗大雅,俗气到走马斗鸡与流氓打架,与妓女时常同居,雅的是,可以与当朝的各个雅士文人交往。李白的诗篇大多都是溜须拍马的诗文,都是为了一鸣惊人而做的干谒诗文。只有后期的诗文具有人情人性味道和山水诗意,实际内涵也是发着牢骚的。如果说,他最进步的诗文应该是写中国最古老的工人阶级作品,写南陵、铜陵冶炼铜的著名诗篇《秋蒲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和反映感恩农民的诗篇: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将进酒》、《悲歌行》、《蜀道难》应该说是李白诗歌的优秀代表作品,消极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实际上不能确定李白就有政治才华。李白二十五岁仗剑去国,抱着安黎元济苍生的四海清一的宏图大愿,实际在今天看来都是一种文人的幻想。人们总是谣传高力士、杨国忠害了李白,实际与历史非常的不吻合。高力士是一个侍奉四个皇上的人,能打击皇上喜爱的李白?能打击贵妃娘娘的红人?有点值得怀疑。
杨国忠(杨钊)当时刚从巴蜀放下砍竹子的刀进京,怎么会能呼风唤雨?能把李白怎么样?真正坏了李白前途的是李白自己,在长安街头醉酒写诗文,表达对皇上的不满,在翰林院用诗歌大骂翰林院里都是苍蝇之辈。李白官场几乎没有政见相同的人和朋友。
李白那些所谓朋友都是什么人?失意不得志的杜甫,高适、孟浩然,酒中长醉的“八仙”都是有名的牢骚大王,事业无成牢骚不少的一些落魄的文人,你说李白能成就什么事业?那些执掌朝政的人如唐玄宗、宰相李林甫、驸马爷张垍本来都有机会交流一下政治抱负和理想,都是可以帮助他的人,其中包括杨贵妃、高力士,他都得罪了,你让李白自己怎么能做高官?怎么做子牙?李白最梦想的官就是做宰相,唐玄宗一句“固穷相”难道不是真实的评价了李白?难道不是真实的认清了李白?
李白实际上是自己断绝了自己的仕途之路。正是因为这些,李白成就为千古诗人,被称之为诗仙、酒仙太白。
作者:阿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