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木纯步兵作品番号:小说文体常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1:58:14
小 说 文 体 知 识

1.小说是以塑造人物的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的人;同人物原型提炼加工而成的,所以小说中的“我”不能看成是作者,只表示小说是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的。

故事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衬托人物、渲染气氛,给情节的发展提供背景和场所。社会环境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指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景色、场面等。

3.小说按其人物的多少、篇幅的长短,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微型等几种;按其题材,还可分为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等。

了解小说的有关常识,在阅读和欣赏的时候.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表现及语言的运用都有帮助。
从三要素入手阅读分析小说

(1)分析人物形象。

第一、要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如分析《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的形象:
小弗郎士原来是贪玩幼稚的小学生,因为怕老师责备他没有背分词的用法.就想逃学。然而,他想不到这竟是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最后一课。使他深受教育,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使他忽然长大了,懂事了。只有了解了《最后一课》所写的故事的背景:普法战争中法国国土的沦丧,爱尔萨斯和洛林沦为德国的殖民地,这里的法国人民失去了自由,才能把课文的思想内容分析得准确、深刻,才能体会出小弗郎士感情变化的原因。
再如分析《变色龙》奥楚蔑洛夫的形象。要想弄清他为何耀武扬威地欺压百姓,就必须把他放在19世纪末叶,沙皇亚力山大三世疯狂实行恐怖统治,大力加强警察权力的社会背景之中,这样对人物形象才会有本质的认识,对主题思想才会有深刻领会。
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是写了一件反常的事。冬天到了,流浪在街头的穷汉苏比,想让警察送到一个岛上的监狱里去过冬。他先想进餐馆大吃一顿后声明没有钱,实现这个计划,但大餐馆不让他这样寒酸的人进去,在小餐馆吃了,而人家不叫警察,只是把他摔倒在大街上。他当着警察的面调戏妇女,可是被调戏的是妓女,正要招引他呢!他公开拿了人家的伞,而那人的伞也是偷来的。他用种种“追求被捕”,“他想落入法网”,却不能实现。当他在公园里听到远处教堂传来的赞美诗,忽然良心发现,想要好好的度过自己的一生,却被警察带走了。正是这样一个荒唐可笑的故事,既能让我们看清人物形象,又能充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荒唐。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来分析人物形象。

①、着重分析人物的肖像变化和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
如《故乡》中写闰土的肖像变化:“我”与闰土第一次见面时,他是“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当“我”20年后回到故乡又见到闰土时,他“先前的紫红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闰土外貌的变化说明了旧中国在军阀黑暗统治下,农村破败。广大农民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通过分析闰土的外貌变化,可以分析出他的思想性格的变化,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在《孔乙己》中他这样写了孔乙己的肖像:“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洗。”“青白脸色”是不事劳动又营养不足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是被压迫、被侮辱的标记,衣服破脏和花白胡子乱蓬蓬的是孔乙己贫穷而又懒散的证明。特别是那件长衫,鲁迅先生是着重写了的。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深刻地揭示了孔乙己这个旧社会穷读书人的精神状态:他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但在思想上却仍然把自己看成一个“上等人”,即使穷得“站着喝酒”,也不肯脱掉那标志着“读书人”、“上智者”的长衫。这种矛盾着的外相,正是孔乙己在封建文化教育的毒害下所形成的读书高贵、劳动卑贱、欲上不能欲下则不甘心的病态心理的集中表现。
《红楼梦》中三个人物形象: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贾宝玉)

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王熙凤)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林黛玉)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形象:


第二回对夏总甲的描写便很是传神:“外边走进一个人来,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这里没有研究他的五官端正与否,只说眼边之红,乃乐于帮闲凑趣而经常性的熬夜、酗酒的结果;锅铁色的脸,则标志他尚处于官场的外围,需要屁颠颠地风里来雨里去,顶烈日,冒严寒;“几根黄胡子”,暗示了年龄;而那歪戴的“瓦楞帽”、油篓般“青布衣服”,形象化了他的地位及其为人之龌龊与粗鄙;再加“一根赶驴的鞭子”——这根平凡的赶驴鞭,实在妙不可言,一般乡民,包括未遇时的周进、范进之流,恐怕没有拿它的条件与福份;而张静斋、严贡生辈(更不用说社少卿等人)必定是不屑于拿的。然后,作者轻轻一点:“这人姓夏,乃薛家集上旧年新参的总甲”,至此,读者无不感到妥贴自然,惟妙惟肖。

第三回写范进:“面黄肌瘦,花白胡须,头上戴一顶破毡帽。广东虽是地气温暖,这时已是十二月上旬,那童生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放头牌的时节……上来交卷,那衣服因是朽烂了,在号里又扯破了几块”。同样不计其面目端正与否。只写跟年龄、身分、地位及生活境况有关的因素。通过这些精确的描写,一个老实巴交、迂腐穷酸的老童生跃然纸上。

②分析人物的语言,要抓住最能表现其性格的语言。



如《孔乙已》一文写孔乙已给孩子们吃茴香豆时说的话:“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多乎哉?不多也。”这种只有孔乙已才有的个性化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迂腐而善良的性格特征。再如《变色龙》中“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街上乱跑的人看看”, “这小狗还不坏……怪伶俐的………一口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等等。闻其言,见其人,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沙皇走狗形象便暴露无遗了。
《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也使我们感受到他的前倨后恭中欺软怕硬的奴才心理。

③抓住最能表现人物个性的动作。

如《七根火柴》中无名战士把夹着火柴的党证交给卢进勇时的一连串动作:“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翼翼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这“合拢”等加点的动词,突出了无名战士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胜利充满信心。再如《孔乙己》中,揭示孔乙己在封建恶势力迫害之下每况愈下的悲惨命运。

选自《儒林外史》的段落“一茎灯草”,那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总是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会让所有阅读的人过目不忘。严监生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直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茎灯草时,这个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样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使得这个艺术形象的魅力十足经典不朽。

④抓住人物的心理活动。
心里描写是作家展示人物精神境界、品德、素质及理想的重要手段。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在听说了这最后一课时的内心独白: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以及下文韩麦尔先生让他背书的心理活动,展示了小弗郎士对自己以前幼稚、贪玩、不爱学习的懊悔和自责,展示了他对国语“失去了才觉得珍惜”的心灵境界,以及他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心路历程,使得他这个人物形象逐渐地丰满起来。
《水浒》一书中,写潘金莲害死武大郎之后,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一个处心积虑的动作展现了他胆小、世故、机智与善变的心理,在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

第三,要抓住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注意分析人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通过比较把握人物形象。
如《孔乙己》中丁举人和孔乙己都是读书人,但地位、命运截然相反。在科举制度下,丁举人爬了上去,成了有权有势可以设私刑毒打孔乙己的“举人老爷”,孔乙己则因“半个秀才也捞不到”而成了贫困潦倒、任人欺辱的可怜的牺牲品,两个人物形象的鲜明对比更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用来交待背景、衬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分析环境描写,了解它在文章中的作用,能帮助我们理解人物形象,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社会环境是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阶级关系等因素的总和,抓住这一点很益于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如《最后一课》中写人们看布告牌,写普鲁士兵的操练,目的在于交代背景,便于读者理解小说表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主题。又如《变色龙》开头的环境描写,着墨不多就刻画出沙皇俄国警察统治下恐怖、死寂的气氛,突出了主题思想。

自然环境描写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对表现人物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起着不小的作用。

分析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这是民国六年的冬天,大北风刮得正猛……不一会儿北风小了……”(鲁迅《一件小事》)这几句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了“一件小事”发生的时间。《多收了三五斗》开头着力描写“河埠头”、“敞口船”、“仅容两三个人并排走的街道”、太阳光照射下的“旧毡帽”。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同时也暗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江南水乡的一个小镇。

②交代季节、气候。
反映红军长征途中生活的《七根火柴》对冷风、浓云、暴雨、冰雹、烂泥、浑浊的水面的描写,使读者对故事发生时的恶劣气候有了切身感受。从而真正体验到对火的迫切需要。

③交代人物身份。

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社会一片萧条、冷落,沙皇统治者为了挽救其必然灭亡的命运,为了强化反动统治,豢养了一批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狡诈多变的奴才。在“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的环境里(契诃夫《变色龙》),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广场”。其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姿态跃然纸上。这正形象地揭示出奥楚蔑洛夫的“鹰犬”身份。
④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在《我的叔叔于勒》中有两处自然环境描写:①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②返回途中,人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的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从明丽到阴郁,正揭示了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见到于勒前轻松、欢快,见到于勒后沮丧、沉重的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而突出了他们虚伪、冷酷、自私的性格特征。又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郎士就要被剥夺学法语的权利了,但他在上学途中感受到的仍然是“暖和”、“晴朗”的天气,听到的依然是“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歌唱”,这些正是表现小主人公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性格特征。

⑤渲染气氛。



“中秋过后。秋风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鲁迅《孔乙己》)寥寥十数字,为孔乙己的最后一次出场渲染了一种阴冷、悲凉的气氛,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社会的冷漠,从而暗示了孔乙己悲剧结局的必然性,激起人们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孔乙己的深切同情。《在烈日和暴雨下》对烈日、暴雨、风尘的描写,同样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表现了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当然.就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讲,它的作用又不是单一的。有时候,某一具体的自然环境描写往往具有几方面的作用。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对“风雪”的描写,既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性格,还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深化了中心思想。
(练习:例如小说《变色龙》的开头:“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提着小包,穿过市场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一个火红色头发的巡警,端着一个筛子,盛满了没收来的醋栗。四下里一片沉静。广场上一个人也没有。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面对着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



本语段属环境描写中的社会环境描写,描写渲染一种压抑的氛围,它既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是军警宪兵当道的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的写照。句子“商店和饭馆的门无精打采地敞着”,此句暗示暗示俄国沙皇的高压政策,导致市场冷落、萧条,出现无顾客上门,门可罗雀的萧条景象。而把商店、饭馆的门比喻成“饥饿的嘴巴”,形象地写出了经济萧条的景象;“上帝创造的这个世界”,明指人类是上帝创造的,暗含沙皇的统治;极具讽刺意味。

这段环境描写有多个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②交代季节、气候。③交代人物身份。④表现人物性格。 同时,还⑤渲染气氛。 )

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丰富小说的内容,还可以展示人物性格,直接为中心思想服务。为小说增添无穷的艺术魅力。我们在平时的阅读和写作中,如能注意体会和运用.定会受益匪浅。
(3)分析故事情节,尤其是那些关键的细节对人物性格的展示作用。

人物不是静止存在的,他总是要活动,而这一系列的活动就构成了情节。情节是人物性格成长的历史,了解人物在各个情节过程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情节高潮中的所言所行和感情态度就能把握住人物不同的性格。
《窗》的情节很简单,主要人物只有两个,“情节的发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高尔基语),从《窗》的情节发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人人格的高下、灵魂的美丑。
第一部分(1-3)开端,分享美景。
交待时间地点(1);靠窗者的优待(2);两人相处融洽(3)
第二部分(4-7)发展,心生波澜。
窗外的多彩世界(4);听时的享受与神往(5);涌动的不平与困扰(6、7);
第三部分(8-12)高潮,见死不救

同伴的痛苦挣扎(8);狠下心肠见死不救(9-11);同伴死去离病房(12)
第四部分(13-15)结局,大失所望
如愿以偿挪近窗(13);迫不及待探头望(14);窗外光秃一堵墙(15)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达借钱资助金氏父女,表现了他扶危救贫的豪爽性格,其中丢还李忠银子的细节更显出他的粗鲁爽直;在鲁家客店掇条板凳挡住店小二,表现了他的粗中有细;三拳打死镇关西,又集中表现了他疾恶如仇、见义勇为和粗鲁暴躁的性格。
通俗地说,“故事”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又经历了另一件事。比如《水浒传》中,先是西门庆和潘金莲通奸,然后是潘金莲药死了武大郎,然后是武松杀了潘金莲,然后武松又杀了西门庆。
  而“情节”则似乎是指,小说中的人物在经历了一件事之后,为什么会经历另一件事。或者说,一件事与另一件事之间,有什么必然或者偶然的联系。西门庆为什么会与潘金莲勾搭成奸?西门庆是个花花公子这且不谈,那潘金莲也不是个什么好人。潘金莲为什么要药死武大郎?自然是那武大郎毫无情趣、又罗哩吧嗦。武松为什么会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而不是把这两个坏人押送官府?是因为潘金莲和西门庆杀了他的哥哥,再说武松本人也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汉子,再说官府也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人们常说,一部小说很有意思。这句话大概是指小说的故事很新颖、很独特、很曲折迷人,以及小说的情节很生动、很耐人寻味、很感人、很深刻。
  过分强调故事的新奇、而忽略情节的深度和可信度的小说,可以参阅金庸等人的武侠小说。而太忽视故事的构造、一味在情节的逻辑里绕圈子的小说,则可参阅20世纪的某些观点偏激的现代派小说。

“把几个不同的人物,放在某一环境中,使他们发生交往、纠葛,这样,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他们在一起,自然就有矛盾,有情节的发生和故事的发展。”(周克芹语)为了更充分的表现人物,开展故事,反映主题,作者往往都是把性格差异很大的人物,放在特定的环境里,安置在一定的关系中,使他们、对立、斗争、变化、消融,这样,故事就会波澜起伏地开展起来了。
我国古典小说是很重故事的,然而很多优秀作品,并不是先有故事,然后只是派几个人物去完成故事,而首先是注意从人物出发,善于设计出各种各样的人物,以人物性格差异法,造成很多千古流传的故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故事很动人,足足写了八回书,这个故事几乎都是虚构的,是实人虚事。为什么会写出八回书呢?不是作者苦思冥想编造出来的,而正是人物性格的差异造成的。曹操八十三万大军驻扎在江北,东吴有主战派,主和派,还有犹豫不决派,环境是十分复杂的。而作者把这个大智大勇大度的诸葛亮置身在和他性格差异极大的一群东吴的文官、谋士中,这些人虽然自觉有满腹经纶,但都是一些平庸之辈,这样就很自然地出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情节。接着这位大智大勇大度者遇到的对手是虽有勇谋,但气度狭窄的周瑜,于是就出现了“孔明用智激周瑜”的故事。这种“性格差异法”在“草船借箭”一节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虽然诸葛亮和东吴结成了联盟,但是气度狭窄,嫉妒心重的周瑜,决不能容比他高强的诸葛亮,于是就产生了周瑜委派诸葛亮监造十万只箭的事。让一位外来的盟友,在本国监造十万只箭,这很明显是故意刁难,但诸葛亮却满口答应,而且不要十日,只要三日之限,并且立下军令状,这当然是周瑜借刀杀人的好机会。一个设套,一个上套,这样一场精彩的故事,就因周瑜和诸葛亮的性格差异而开始了。接着鲁肃又前来窥探诸葛亮的虚实。忠厚的鲁肃和胸有成竹的诸葛亮性格间的差异又产生了 一些喜剧性的情节,诸葛亮求鲁肃救他,要他借二十只船,并裹以草束,青幕。忠实的鲁肃果然照办了,但他第一天未见诸葛亮的动静,第二日仍未见,第三日四更诸葛亮把鲁肃拉到船中,要他去取箭,但却向江北驶去,在大雾中接近曹寨,又命船上擂鼓,鲁肃大惊……最后,果然借得了曹操十万只箭,使得鲁肃惊呼:“孔明神机妙算。”这一段精彩的故事,就是由于诸葛亮、周瑜、鲁肃三个人性格间的差异造成的。试想,如果不是一个大智大度,一个气量狭窄,一个忠厚老实,哪能造成这样精彩的故事啊!小说中的故事,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人造成的,没有人与人的交往,怎么会有“事”,没有人物性格的差异,怎么会有矛盾斗争?所以我们读小说时,要注意作品中性格差异的人物,看他们是怎样发生矛盾冲突,怎样完善性格人物性格的 。
把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放到一个与之性格不相适应的环境里,他就会强烈的表现自己,这就自然形成了很多不同于一般的故事。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的形象。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好吃懒做,偷了人家的书,还说“窃书不能算偷”,他瞧不起短衣帮,但却处处被他们取笑,他教小伙计认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小伙计都爱理不理的,分茴香豆给小孩子吃,“多乎哉,不多也。”他被打折了腿还用“手”到酒店来喝酒……所有这一切,都是由于孔乙己迂腐、落魄又不乏善良、可爱的性格决定的。《杨修之死》中杨修聪明有余,“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日常生活中从军中“鸡肋”的口令中推知曹操有退兵之意,不仅自己收拾行装,还向夏侯惇说明,扰乱军心,横遭杀身之祸。
比如《水浒传》中,就充分利用了李逵来开展故事。李逵在小说中不像林冲,武松等人物,有几回书专章介绍,他的出场是很分散的,他出场的次数是比较多的,而他一出场,往往就出现“奇迹”,或者使矛盾升级,或者使故事急转直下,或者出现精彩的场面,使情节更增加了传奇色彩。比如江州劫法场,梁山众好汉正一齐动手之时——
又见十字路口茶坊楼上一个彪形大汉,脱得赤条条的,两只手握两把板斧大吼一声,却似半天起个霹雳,从半空中跳将下来,手起斧落,早砍翻了两个行刑的刽子……
人丛中只见这黑大汉抡两把板斧,一味砍将起来,不管晁盖叫唤,他“一斧一个,排头儿砍将去”,直到庙前,两斧就将门砍开……这个闹法场的故事,有了李逵,就大为壮观了。“李逵元夜闹东京”一节也很有意思:宋江好容易买通了李师师,想通过她打通皇帝的关节。元宵之夜他和柴进正与李师师吃酒。在外看门的李逵见了,立即火起,他打翻了杨太尉,放火烧了李师师家,直杀出御街。一场精心布置的投降活动,李逵一出场,就告吹了。还有“黑旋风扯诏骂钦差”,也是这样。陈太尉来招安,萧让读罢诏书,“只见黑旋风李逵从梁上跳将下来,就萧让手里夺过诏书,扯的粉碎,便来揪住陈太尉,拽拳便打。”这样故事就急转直下了 。最有趣的是“李逵寿张乔坐衙”,一日,李逵闲逛到了寿张县,吓得县中的人都跑了。他穿戴上了知县的公服,硬要两个差人乔装成原告(被打的)和被告(打人的),让李逵“审问”。他“判”道:“这个打人的是好汉,先放了他去。这个不长进的,怎地吃人打了,与握号枷在衙门前示众。”李逵一出场,故事就有趣了。阿Q正因为他性格突出,非比一般农民,所以在未庄这个环境里,就能演出很多有声有色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