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m402:婚姻的经济学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22:26:12

社会学的规律是统计规律,是不能由逻辑来证明的。这让我得以把问题简单化,比如写择偶的机会成本,我把女人、男人的资源分别界定为美貌年龄和知识财富。这里没有歧视女人的意思,只是从一般意义上,社会学的统计规律是这样。当然会有例外,我们的理论不解释,也不能解释个案。这或许是经济学不能成为科学的主要原因。

   社会学分析的困难还在于,许多问题道德密切相关,比如对婚姻问题的讨论。我们的结论可能会伤害许多人的感情。但是没有办法,我只是从客观的人性出发来分析。整体的人性离不开假设,是因为有爱钻牛角尖的人。

   其实,所有的假设、前提其实都不是假设的,都是事实的理论抽象。这样做能纯化我们的分析环境。(注1)

   本文的写作初衷是,试着用更经济,也更人性的观点去解释婚姻中的疑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只是试着给出不同的看法,但不能保证它适合每一个人的胃口。

   一个前提: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是说,对于需要来说,物总是稀少的,不能完全的满足所有的人。所以才要有计划,要合理配置,才有经济学。比如粮食吧,什么时候都是稀缺的,因为人的生存无时无刻不需要它。如果像空气一样“呼之即来“,就不会有人去经营农业了,因为它的产品不再是稀缺的了。

   那么,婚姻中稀缺的资源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解释一下资源在这里的含意。所有能使人得到满足的东西,都是资源。因婚姻而得到的、能满足人的欲望的东西,称作婚姻的资源。

   有人因为寂寞结婚,那么丰富的生活就是他(她)稀缺的资源,他(她)的所择对象就不应该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有人因为贫困结婚,那么财富就是他(她)稀缺的资源,他(她)会首先考虑富有的异性;有人为了政治前途结婚,他(她)的绣球会落在官宦子弟的身上--这绝非偶然,政治权力是他(她)所要的资源。有人说,我们为了父母结婚,为了孩子结婚,为了朋友结婚,就是没有人为了自己结婚。这时,稀缺的资源就是满足父母、(未来的)孩子、朋友期望的东西。通常地讲,这种资源之所以稀缺,或者说,这种资源稀缺的含意是:在当事人那里得不到满足。

   每个人都会有不能满足的欲望,而且,不是所有在寻找丰富、财富、政治阶梯的人,都能顺利地在这个社会里找到。就像那个古老的(物物交换时)交换游戏,甲需要用羊换米,乙需要用米换兽皮,丙需要用兽皮换斧子,丁有斧子,但他想换成弓箭。四个人都在寻找各自的交换对象,但都不能得到满足。这时,如果戊有弓箭且需要米,五个人一起协商,就都能获得所需了。但事实是,多数时候找不到戊这个人。如果有人同时拥有米、兽皮、斧子、弓箭,并且愿意交换就好了。这就像实际生活中,凡是要结婚的人,他的周围就布满了有才又有财,幽默又可爱,并且愿意与他结秦晋之好的异性就好了。

   但是,我们的前提,也是事实却是,资源是稀缺的。简单明了地说就是,丰富、财富或者政治权力等等资源,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稀缺的。

   第二个前提:资源的不可自我获得

我们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稀缺的资源不能通过婚姻之外的途径获得,或者婚姻是最经济、便捷的途径。

   有人说,如果你20岁不美丽,30岁不健壮,40岁不富有,50岁不智慧,那么你基本上就永远也不会美丽、健壮、富有和智慧了。你可以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是同时拥有美丽、健壮、富有、智慧呢?我知道的有一个莫扎特,他是千古奇人。至于普通人,比如我吧,今年二十四了,不好意思,长得对不住你们各位。美容手术在技术上是可以做的,但我绝对不会用钢刀铁剪来开拓我这并不美丽的脸庞。所以,我“基本上永远不会再美丽“了。怎么办呢?我希望能不通过手术获得美丽,最简便的方法便是:拥有一个漂亮的女人,这样也就间接的拥有了美丽。如果我可以通过更简便的方法获得美丽,譬如在流星下许个愿,第二天就可以变得很帅,那么美丽就(相对地)不是我的稀缺资源。

   再比如吧,甲是个穷鬼,他过够了穷苦日子。有这样两个姑娘给她选择,一个是有钱人家的千金,但有些傻和丑。第二个姑娘长得好看,人也不傻,但挣钱不多,收入仅够一个人活着。除此之外,二者再没有什么区别,包括对这个穷鬼的爱都一样深。那么,我敢打赌,如果有一百次机会,甲都会选择有钱人家的姑娘。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财富对于甲是稀缺资源,如果他安贫乐道,我的赌就输了;其次是他自己不能挣得什么钱,如果他明天会有工作,或者有一大笔遗产可继承,我的赌也输了。(注2)

   这就是我们的第二个假设:你要得到的资源需要在婚姻中实现。那么,这种实现的方式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

   婚姻与资源的等价交换

把上面的话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第一,我们自己不完美,并且希望得到所缺的美。第二,别人也不完美,并且也在寻求他们所缺的美。第三,人与人之间的资源可以通过婚姻关系互补。这就是我们结婚的原因,人无所求,人无所欲时,自然也就不会有婚姻。

等价交换是说,你拿来要与别人交换的资源价值相当。按马克思的观点,二者所耗费的人类无差别劳动要相当,即其价值要差不多。但价值理论在这里有些不太适用:美丽和健康是不能靠耗费劳动来衡量的。经济学里有一种稀缺性即价值的说法,拿来在这里有很好解释为什么漂亮也可以是交换的资本。如果大熊猫和猪羊一样遍地成群,它的身价就会一落千丈;黄金真的如粪土,必须在黄金如海水一样多的时候--这里没什么好解释的。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一切稀缺的资源都可以在婚姻中当作交换的资本。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婚嫁之事来得自然,操作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门当户对,男才女貌,结合之前要有一番衡量和比较。讨价还价,货比三家,商业上的规则这里同样适用。石榴裙下自然迷人,单膝跪倒之前,如果你不扪心自问,我替她问你:朋友,你拿什么来爱我?

我们在异性面前总是努力展示自己的好和美,而不是本性的自己,更遑论坏和丑。因为你清楚地知道,什么是你可以交换的资源。农家女爱王子,靠的是朴实和善良,小家碧玉的美让王子动心。英雄爱美女,前者拿勇敢交换或者吸引后者的漂亮迷人。大款们娶二奶、三奶们,凭的就是RNB(人民币)或者$(美元),但所以上钩的没有一个原就是富婆。西门庆敢挑战武大郎,用王婆的话说,是凭了四大件:潘安的貌,邓通的钱,驴的**,小人的闲:这些正是武大郎所缺,西门庆所有,潘金莲所需,天造地设,何乐不为?当然,咱不能只说坏的丑的,不说真善美。道德,知识,修养,健康,善良,勤劳……也都是资本。其实在真实的人性面前,又有什么好与坏?希特勒不是个好政客,不见得不是个好丈夫。前几天看电视,十个美女选丈夫,八个选八戒,一个选唐僧,一个选沙和尚,没有人选孙悟空。猪八戒又懒又傻又贪吃,但他疼老婆--这正是美女们看中的资源。

在决定之前,我们是要做一番思想斗争的(实际是利益权衡)。这种斗争的结果是:优质优价,童叟皆欺。其过程无非是,看看对方有什么值得献身的地方,想想自己有什么需要的,再比较一下自己的资源还能否换得更好的回报。(这里面还有个择偶的机会成本问题,下一章将祥述)这就是优质优价,也就是所谓的“般配“。那么童叟皆欺是说婚姻中信息的不对称:你不可能了解他的全部真实情况,他也不会告诉你他的一切。所以,才有离婚:因为他/她变了。

明白了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为什么俊男配丑女,美女嫁八戒了。我常听人说,谁谁不般配:女的那么漂亮,男的又矮又瘦又黑,眼小鼻子大嘴歪,就是钱多--但哪个女的简直就是被糟蹋了。其实,在经济学家的眼里,这才叫般配:郎财女貌。男人拥有财富,这是他的资源或者资本;女人拥有美貌,这是他的资源或者资本,二者等价交换,没什么不妥。如果你有钱,你就愿意在经济上牺牲一些,换取别的你需要的资源。如果你漂亮,你就会以此为资本,换得你没有的东西。所以,正常的情况是,在美貌上,一定是不般配的,这样才是利益平衡。说的俗一点,美女就只能嫁给丑男(相对于美女)。

择偶的机会成本之女人早婚的原因:美貌与年龄资源的丧失

机会成本的意思是,当你有多个选择(为简化起见,假定为AB两个)而只能选其一时,你选择了A,就丧失了B。这时B就是你选A的机会成本,反之亦然。如何事情,只要有得选择,就有机会成本。择偶也不例外,除非你注定只能嫁给他。柏拉图对此有高论在先,我就不多说了。

每个人都希望丧失的机会成本最小,这样自己的所得就最大化了。但“缘分可遇不可求“,要找到最合适的另一半,必须付出大量的精力去搜寻信息。比如,当年林彪的儿子就在全国范围内选妻。这样当然好,不会留什么遗憾。而搜寻信息的过程是需要成本的,不是每个人都能承担得起这样的“工程“。一般的人是:随缘。一边积极的找,一边积极的等。找与等都需要成本,不仅是物质上、精神上的,还有随时间流失而丧失的资源:美貌和年龄优势。

日月如梭,时光如箭,岁月不饶人啊!虽说半老徐娘,风韵犹存,但对于大多数男人,毕竟不如黄花闺女更吸引人。一方面,如果你等待的时间长些,你可以选择的总机会就多;而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所可以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这里面有一个函数关系,我不想拿来烦诸位(其实我也不太会,数学的东西让人感觉没有人文色彩)。简单地说就是,你要在一个平衡点上停下来。比如24岁时,你会想:差不多了,正是你最美的时候,再等或者找下去我的身价就要走下坡路了。现在的男友不如自己想象的好,但再等几年,这样的人也找不到了!所以,你结婚了,万事大吉,百年好合!

无可否认,在这个男人的经济世界里,美貌和年龄是女人的最大资源。很不幸的是,这种资源是随着时间的流失,在达到最高点后,慢慢减少的。在坐标轴上,是一条不标准的抛物线。聪明的女人会在抛物线下行之前结婚,而女人从来就是最聪明的动物。所以,女人结婚要比男人早。各国的婚姻法明确地反映了这一点:男人结婚的法定年龄都比女人大写。

择偶的机会成本之男人迟婚的理由:增加可交换资源

人们结婚越来越迟,这个结论是有数据支持的。不过,即使没有数据,稍有些“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四、五十年代的人十五六结婚,七、八十年代的人十八九岁成家,二十一世纪里而立之年谈恋爱并不迟。当然这里说三十岁,是说男人的三十,女人在此之前就嫁掉了。

结婚的人都是一样,不结婚的就各有各的理由。此文不谈讨诸如找不到对象的情况,只说那些自愿晚婚的人。他们的理由或者借口,归结起来是:增加可交换的资源。比如我吧,现在就不能结婚。我长得丑,又没有钱;老爸老妈是农民,也没有权力或者财产可以继承。我想娶个美丽的女人,怎么办?所以考研究生,考博士生,然后挣钱娶媳妇。我知道如果我等上十年,相貌就更不如现在,但我们的教育体系不改革,等我拿到博士证,已经而立之年了。不好意思,我晚婚了!

值得庆幸的是,财富和知识(其实是隐性财富)的量是随时间递增的,所以晚婚的人不怕贬值。男人也可以早婚,女人也可能晚婚。作为上两章的总结,如果你的资源是可以日积月累的,如牛皮,你会晚婚;反之,如果你的资源容易变坏,如牛奶,你就会早婚。

婚姻减少即稀缺资源减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不愿结婚的人,即单身贵族们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不结婚几乎成为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尚。他(她)们有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有自己的朋友圈子,有自己欣赏的娱乐方式,甚至,有自己的性伴侣。但是,他(她)们就是没有老婆和老公。

不同的经济学家会给出不同的解释。比如说,放弃独身的机会成本增大,即结婚的成本太大,使得他(她)们保持独身。这当然是对的,但为什么独身更好?如果只是因为独身拥有自由,我们就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乞丐的自由度最大,但没有人愿意放弃财产成为其中一员。正如富人们吃素了,我们就天真的以为他们爱蔬菜,殊不知他是把山珍海味吃腻了。从单身贵族们的分布来看,城市多于农村,发达地区多于不发达地区,文化更开放的沿海多于文化更保守的内地。收入和文化水平是保持单身的重要因素。另外,性别、职业和家庭背景也是影响独身的重要因素。男性,自由职业者、文艺工作者以及有海外生活经历的人,独身的可能性最大。这一切表明,有一个概括的原因使得独身成为可能:他(她)们自身的稀缺资源减少,也就是说,他(她)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自足。前文说过,没有交换欲望的人没有婚姻。

他们的自足,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反映出来。经济上,他们堪称富足;精神上,他们崇尚自由的生活;文化上,他们有自己满足的领域。他们多数的人有稳定的性伙伴,所以食色无忧。他们懂得生活和享受,有更少的家庭压力(比如,父母逼着结婚)和社会压力(我们对独身者的接受和理解),可以承受并日见减少的道德压力(尤其在更开放的性事上)……种种迹象表明,他们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资源越来越少,以至于所得小于所失。在得失平衡点以下的人,何乐而不独身呢?

这可以解释独身人群的许多现象。比如,收入高的人群独身多于收入低的(在一定范围内)。以为人的自足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是经济自足。独身男子对于独身女子,一是因为平均的收入男人高于女人,二是由于女人希望从婚姻中得到的东西,很多无法实现自足,如生育。女人比男人更需要婚姻,这几乎是经济学界的共识了。

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没有多少人会终身独身。如我们下面要谈到的,随着时间的改变,一切都会发生变化:他(她)们的自身资源减少,需要从婚姻中得到补偿--他(她)们不再自足,婚姻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老夫少妻的美丽

杨老先生82了,娶了个老婆28,很好。我不是说这个女人很好,我是说,这件事很好。如果他不是82岁之高龄,或者她不是28岁之妙龄,这是就不太好。因为,后一种情况我们的理论没法解释。(注3)

嫁给(成为首富后的)比尔*盖茨是需要勇气的,如果你不是足够的美,别人不说你,你自己就会怕了。事实上,没有人能美过四五百亿美元(就是每天烧十两价值100万元RMB的奔驰车,要烧上120年左右)。但不要灰心,老比如果足够高寿,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按照现在的情况看,大约60岁以后,人的自身资源就开始成为负值,就必须拿别的资源来补偿。财富的增加会弥补这个缺口,但因年龄而丧失的速度是几何级的,财富的增加永远也赶不上它减为负数的速度,何况财富增加到一定程度,其递增值的效用会越来越低。老比85岁时,他的资源正负相销,正好和你的美丽差不多。加上双方承受社会压力的精神付出,伯仲之间,可以说是般配了。这里也有个公式,数学好的朋友可以从杨老的案例中推算出来。不过麻烦的是,要减去为科学献身的成本。(注4)

婚后情变的原因:再婚成本减小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后一个问题我们暂不讨论,先说为什么男人有钱之后会变坏。

正如我们前面分析过的,结婚时的资源是双方平衡的。导致男人婚后是否变坏的因素至少有三个:双方各自的资源总数,二者分别再婚的成本,二人间的感情因素。大家知道,女人的美在减少,而此时男人的资源在增加,不平衡就产生了。同时,男人的再婚成本越来越低,女人的会比较高些。如果他们恩爱有加,这种不平衡会随着感情注入恢复平衡:此时,离婚的成本增加了,男人的资源就相对地减少了。如果感情不足以弥补这个缺陷,男人就会变坏。此时,男人心里的不平衡是:资源不对称。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从根本上,夫妻双方共同进步,缩小二者的资源差距(别忘了勤劳,善良也是资源)。次之,培养夫妻间的和睦感情,使得双方的情变成本增加。如果这些都不可能,至少让资源减少的一方掌握公共资源的权力。如果男人能挣钱,那么妻官严的家庭会比较的长久。如果女人收入多,让男人掌权会比较稳定。但这个权力要达到什么程度,就要具体分析了。总之是,不要让双方任何一方的“变坏“成本低于对方的资源总数。(注5)正如日本一首相所说:“我们晚婚因为没钱结婚,我们到现在还没离婚是因为离不起婚!“ 

婚前财产公正:婚姻的隐性杀手

我们打开窗子,吹进了清风,也飞进了苍蝇。婚前财产公正是正宗的舶来品,它是清风还是苍蝇,有待历史的检验。但现在的社会有人在公正,就有人在分析。我的意见是,这个制度有些水土不服。

婚姻就是一纸合同,但婚前财产公正使得这种合同关系更缺乏约束力,使得婚姻成为更松散的合伙关系。

第一,它减少了可共享的资源,从而降低了离婚成本。结婚时是最初的平衡,如果有一方不满意对方,就不会有婚姻。这种平衡基数越大,婚姻就越稳定。而财产公正使得这个基数在经济上变为零。比方说,甲乙二人结婚时,甲有100万元,乙有1万元,二人的共享经济资源是101万元。二人的离婚成本甲为49.5万元,乙为-49.5万元(弱势群体拥有负值利于稳定,见上一节)。但公正之后,这个数字变为0,而0是最不稳定的状态。

第二,使得财产成为婚姻中敏感的话题。并且,在我们这样的国度,当事人双方还要承受一定的社会舆论和道德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足够大,将成为婚姻新的不稳定的源动力。   第三,它使得双方可交换资源减少,增大了家庭中个体的独立性(我们提倡独立,但不提倡分离)。尤其在婚后实行财产分立的家庭,几乎使家庭沦丧为生活合作社。

经济不是最可靠的依靠,大家都说感情是最重要的。如果将非理性的感情纳入我们的体系,问题就会复杂而无法分析。我让我,虽然在婚姻中,人还是理性的。所以,大多数的时候,经济上的保障比感情来得实在和有效。而我看不出婚前的财产公正对这一保障有多少好处。

争吵与权利资源的分配不公

夫妻吵架是我看不懂的许多社会现象之一。如果他们是相爱的,为什么还去伤害对方?如果感情“破裂”了,那就各走各的路,好聚好散,用不着吵架的。我自己是这样认为,要么永远不吵架,要么第一次吵架就是离婚的前戏。

但世上的事情没这么简单。真实的世界里,我们处在这样的景况下:爱情还有,温馨全无,离婚仍远。他或她,在对方的眼里已经变了(有两种情况:一是对方真的变了;二是因为自己变了,从而看对方的位置也变了)。这变化在感情世界里迷雾重重,但在经济世界里,你明白了家庭权力也是资源的道理后,就会如拨云见天般洞悉吵架的内在原因:资源的分配不公。

家庭资源的分配绝对不能以为平分秋色就是公正,就会是和睦的保证。事实恰恰相反(见拙文《朋友及双向关系的构建》)。绝对妻管严的家庭不会有吵架,这时妻子拥有绝对的家庭权力资源,包括丈夫的“吵架权”。绝对夫权制的家庭,妻子的反抗就是“忍气吞声”,也不会有吵架。但这样的家庭毕竟是少数,且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模式,虽然没有吵架。多数的家庭表面上是共同掌权,实在的是“分庭抗礼”。有资源分配的地方,就有不平衡。社会的不平衡有政府、法院、社会道德等力量来调节,而家庭的不平衡似乎只有通过吵架来调节。“家丑不可外扬”,这一下就堵塞了外部力量调节的可能性,何况“清官难断家务事”?当然,小媳妇跑会娘家的事情还会时常发生。这是因为小媳妇的可用资源太少,吵架没能达到目的,不得不动用少得可怜的外部力量。如果娘家人不够强,结果便是离婚或者回去“忍气吞声”。

吵架的后果是很严重的。昨天我们临村一对夫妻吵架,男的喝毒药死了。这是最重结果,轻一些的有离婚,有上升为打架——吃亏的往往是女人,还有生活不和谐。如果不想要这后果,就不要幻想吵架后的解决之道,因为唯一之道是,不要吵架。

我没结过婚,但开出的方子是合理分配家庭权力。让财权上的弱势者掌握其它权力,不失为一个捷径。

孩子在婚姻中的作用

对于幸福的婚姻,孩子保着双方的幸福;对于不幸的婚姻,孩子保着婚姻本身。(见拙文《无题》,若鱼的网,【若鱼散文】)

和财产公正相反,孩子的出生增加了双方共享的不可分割资源,增进了夫妻感情,从而增加了离婚成本。这一点几乎是不言而喻的,所以鱼儿不再多言。

后记:一个结论

本来这样的话题是没有结束的时候的,但本人才力有限,不得不采取见好就收的策略——何况没见到什么好。

但作为结论,我想说的是,婚姻是因资源的稀缺而产生的交换欲望的产物,这一交换的全过程都是符合经济学规律的,都是可以用经济学的知识来解释的。不同的经济学人会给出不同的看法,我的方法就是稀缺资源的等价交换。

精彩观点友情链接:

1、 婚姻的作用:一是可通过劳动分工实现比较利益和递增报酬,比如女主内男主外,或女主外男主内,要比每个人既主内又主外,效率要高。二是互相提供信用,协调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比如一人工作供养另一人读书,最后共享荣华富贵。三是可分享家庭共有品,如调女弄子的天伦之乐。此外还有彼此的知识和智慧,也是可分享的共有品。所以人们常发现,妻子教育程度上升,有助于提高丈夫工资。四是防灾保险,如生病不至于无人照顾。若问在印度和中国农村,女儿一般远嫁外地,为的是什么?一个合理的解释是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农业歉收的风险。

2、赵晓:“迟婚”表明婚姻成本上升,或相对收益下降,或两者兼而有之。成本上升方面,由于在大部分的时间段中,人的收入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当女方要求更高的嫁妆时,意味着婚姻成本上升,“持币待购”的时间将延长,被迫性的“迟婚”现象将出现。

3、 关于迟婚:因为时间宝贵嘛,女人也要事业的,所以没时间结婚了。生小孩带小孩很花时间的,如果不要小孩那就没什么大理由结婚了。(张五常)

4、 婚姻契约是“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男女结婚,图的就是长期的合作和保障。婚姻契约是“终生批发的期货合同”。一个52岁的已婚者,是否应该为自己25岁时签定的婚姻契约负责呢?当然应该负责!所谓“负责”,就是指破坏婚约的人应该承担较重的代价。不管《婚姻法》修改成多严厉还是多宽松,受影响最大的只是颁布法律时已经结婚的人。对于尚未结婚的人,他们会审时度势,调整策略,合理预期,保护自己。离婚变得更难以后,离婚的人的确会减少,但结婚的人也会减少,而现在不结婚或推迟结婚的人,或许就是法律修订前容易离婚的人。——薛兆丰《婚姻的契约本质》

5、 世间没有免费的性事:性是参与者互有所得的生产和收获,**的生产过程和其他生产过程相同,同时亦有“成本会计”,其中包括机会成本、直接支出、间接开销(如饮食)、怀孕风险、努力的支消、违反道德标准的精神负担及可以扣税的支出。天下没有免费午餐,同理,世间亦没有免费的性事!做爱必须参与者充分合作才能产生“效应”的人生经验,臻此境界须有二个先决条件,其一是对方不能逃避其应付的责任;其一是彼此都明白身兼施受双重角色。换句话说,性行为的伙伴都在追求同一目标,这种特性令**和一般日常活动尤其是商业交易有所不同。——林行止《性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6、 性行为是富理性的。“道德”和“感情”这类抽象名词,无法解释性行为;性欲是与生俱来,但具有强烈的理性成分,惟有经济学才能做出合理解释。爱滋病令人们在**方面较为谨慎,适足以说明性行为是富理性的。野花为何会比家花香,拈花惹草为何更具吸引力?妻子或女朋友(丈夫或男朋友)对性服务不取分文,收费妓女变不能靠“大出血”招徕顾客(没法比妻子或女朋友便宜),因此,她们惟有花样百出提供与妻子或女朋友不同(用经济学术语是“差别化”)的服务,才不致床第冷落……   ——美国“经济法学”先驱波茨纳《性和理智》观点

 7、 人们结婚的目的是获得最大化收入:人们结婚的目的是在于希望从婚姻中获得最大化的收入。如果婚姻收入超过单身收入,那么人们会选择结婚,否则就会宁愿选择独身。结婚有收益,比如两个人可以互相照顾,或者获得社会的“正常”评价和认可,由于规模效应而节约生活开支等——曾经有位学生要我具体说结婚的规模效应,我说:“两个人单独生活要两套厨具,两个人结婚后只需要一套厨具,这就是规模效应。”结婚也有成本,比如搜寻婚姻产品信息,请客吃饭,在恋人身上的投入、下聘金、负担责任等等。人们结婚与否,总是在婚姻的成本和收益间权衡。 婚姻是一种商品。如同所有商品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一样,婚姻也存在一个交易市场——婚姻市场的存在也表明人类的婚姻具有高度的系统性和组织性。现代社会独身的人越来越多,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人很忙,搜寻婚姻信息的机会成本很高。而且,实际调查发现,白领阶层比蓝领阶层独身更多结婚更晚,其原因也很大程度上在于白领阶层更忙,有更多赚钱机会,因而进行婚姻信息搜寻的成本更大。——董志强《婚姻的经济分析》

8、 缩小贫富差距比限制离婚更解决问题。我国已一跃而成为“离婚大国”。每年都有一百多万对劳燕分飞。换句话说,每两分多钟就有一宗离婚案。离婚者的婚龄在缩短。在提高婚姻质量方面,与其从法律上大加限制,不如从缩小贫富差距上多下功夫。从统计数字上知道,婚姻质量最差的大多是暴富的富人,破坏他人婚姻的也大多是暴富的富人(包括以权致富者)。多收些利息税、遗产税、所得税、购物税、限制富人收入才是釜底抽薪,比限制离婚更能解决问题。高低悬殊不大了,谁还在婚姻上“这山望着那山高”呢?离婚率是有极限的。说我们的离婚多,是多在绝对数上。从离婚率上看,中国比美国,俄国低得多。等到离婚率过高的时候,没有那么多幼儿园容纳孩子,没有那么多适合单身家庭住的房屋,在离婚、再婚的过程中出现“新人不如旧人”的概率多了,社会自然承受不了,自然会有人叫起来。如果人们再发现频繁的离婚不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离婚率就会“涨定板”。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邓伟志《判断婚姻存亡的标尺只能是爱情》

注:

1 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者贝克尔教授说:“只要现实生活提出新的问题,经济学家随时准备放弃理论假设;毕竟,假设不是教条。”

2 褐发的姑娘有房还有地,金发的艾琳达却一无所有。 ——摘自弗朗西斯·詹姆斯·蔡尔德编辑的《英国及苏格兰流行民歌》 民歌里描述的小伙子必须在两个女人之间做出选择,一个美丽却贫穷,另一个富有却难看。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娶富有的女人为妻。(摘自《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版)。

3 联合国的人口统计资料显示,各国的初婚年龄总体上都是男比女大。相差最小的是爱尔兰,只有1岁左右;最大的是马里,高达11岁。西欧平均相差2.5岁,东欧和南欧3.5岁,北美相差2岁,南美差2-3岁,日本差3.7岁,印度近5岁,中东约为4岁,非洲一般在5-10岁。我国的差距较低,80年代只有2.7岁,近年来差距有扩大趋势。据最新调查,妻子年龄大于丈夫3岁的只有1.8%,大1-3岁的约12.2%,夫妻年龄相同或丈夫大于妻子1-3岁的最多,达56.8%,丈夫大妻子6岁以上的也已经达到8.4%。所以,在咱们中国,可以说男大于女的婚姻,其胜出的概率更大。

4 翁女老爸所称:“女儿此举,是为科学献身”——《由杨翁结合而引发的经济学思考》叶行昆
       5 社会学家潘绥铭教授在一次中国人婚姻状况调查中,得出了这样结论:在城镇居民中,男方收入是女方的两倍,性生活最满意,婚姻也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