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点通广告位置找服务:从“小悦悦事件”审视“文化强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13:52:40
从“小悦悦事件”审视“文化强国”2011-10-28 13:55:20 来源: 南方网  暂无网友评论 分享到: 浏览字号:大 中 小 | 打印本页 | 通过Email推荐给好友:

  10月15日起至18日,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提出“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众专家及媒体一致解读,中央对文化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吹响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迈向文化强国的号角。而就在全会召开前两天,即13日,2岁的小悦悦过马路时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从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不予施救。一时之间,国人的道德文化随着这十八个人的漠视在一片斥责和反思中陷入低谷,而“小悦悦事件”正好给我们审视“文化强国”多了一个尴尬的视角。

  “小悦悦事件”,还有至今仍在折腾着国人见义勇为神经的“彭宇案”,有人惊呼,中国正陷入经济与社会转型期的价值真空,失去了道德的底线,更有人质问:“中国的人心到底怎么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病,官员腐败,公权私用;商人缺乏诚信,伪劣泛滥;市民惯性冷漠,见死不救。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文化道德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程度不相适应,“拜金主义”赤裸裸横行而又漠视文化道德的自我反省和自律,其带来的信仰和责任危机,催生的种种社会病,恣意践踏道德的底线。在这样的文化危机下,我们的“文化强国”之路还很长很长。

  不可否认,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拥有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文化资源不可谓不丰富,但文化强国不在于拥有多少文化资源,也不在于文化产业化程度和能产生多少GDP,更不在于建了多少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广场,文化是否强大要看其核心影响力,能否提高国民的综合素养,能否有利于国家形象、民族精神、科学价值观的塑立,能否在世界主流文化秩序里占据一席之地。当18名中国人在“小悦悦事件”中示世人于冷漠的时候,几乎同一天同时发生的“西湖女侠”事件中,当中国人都在围观落水同胞的时候,一个乌拉圭女孩挺身而出救人于危难,而她面对意外的嘉奖时莫名惊诧:“我只是做了一件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更是狠狠扇了有中国特色人格的中国人一个大嘴巴,更是给中国文化走出去、输出价值观当头一棒。“中国输出价值观之前不能算作一个大国”,很多人应该还记得前法国外交部长这句刺耳的判断,当美国人的自由、法国人的浪漫、英国人的绅士、德国人的坚韧影响着整个世界的时候,拥有几千年历史积淀,有着勇敢、勤劳、团结、仁爱等诸多优良传统的中国,却还在规划文化产业多少GDP、建多少文化广场的困局里迷失,在世界面前始终难于消除“中国威胁论”的芥蒂,在国民内心塑立核心价值观时也无法坚守中国自身的文化品格。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评论“小悦悦事件”时说:“我们在消除贫穷追求财富增长的过程中‘一手硬’、‘一手软’,是导致这种社会冷漠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要用‘良知的尖刀’来解剖自身的丑陋”。建文化强国首先须在文化发展取向上剔除为经济服务的功利因素,把以文化人的种子植入人心,让每个人都学会用道德的良知解剖自我的灵魂,让文化这只已经“疲软”的手跟越来越“硬”的经济一道焕发强大的力量,一道为整个社会刮骨疗伤,温暖国民心中的寒凉。每个人都是国民文化品格的载体,建设“文化强国”必须注重点燃民众心智的明灯,在全球化语境中淬炼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在世界主流文化秩序里铸就与世界异域文化平等对话的话语权,否则,文化发展只能继续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误区里挣扎,“文化强国”也只会是衡量文化产生GDP时的一个冷冰冰的数据。

  也许中华文化的“知耻近乎勇”,承载了抗拒悲剧的力量。“小悦悦事件”发生后,全国用“良知的尖刀”自我拷问和解剖,也带来人心不死的希望。如果中华民族能够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建构一种被公众普遍信守的文化道德准则,确定一种被全体国民广泛认同的价值观念,那么,这种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就会转变成为引领民族奋进的无形律令,这样的文化才能真正支撑起“文化强国”的未来。

  (本文为来稿选登,仅供学术参考,其中观点仅代表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