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sh邮费怎么设置:东 南 第 一 州----闻 香 楚 州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23:02:22

东 南 第 一 州----闻 香 楚 州

2011-04-01  来源:上海东方和平国际旅行社天钥桥路营业部

 闻香识楚州     

                                                                                                                                

      楚州是运河名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壮丽东南第一州”的美誉。楚州古称淮阴,又称山阳、淮宝、淮安。楚州以名人、名著、名胜、名菜著称于世。这里名胜古迹众多,名人辈出,如淮阴侯韩信、辞赋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吉中孚、晚唐诗人赵嘏、“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扬州八怪”之一的边寿民、巾帼英雄梁红玉、抗英名将关天培、抗倭英雄沈坤、历算家卫朴、温病学家吴鞠通、《剪灯夜话》作者瞿佑、《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老残游记》作者刘鹗、著名作家袁鹰,1898年一代伟人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里。

       提到楚州,不得不说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淮扬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明清之前,淮安菜称“淮菜”,扬州菜称“扬菜”。明清之后,“淮菜”和“扬菜”逐渐融合,遂有“淮扬菜”。淮安作为漕运总督,运河古都,经济富足,富家多奢侈。明万历年间《淮安府志》记载:“淮安饮食华侈,制度精巧,市肆百品,夸视江表。”这“制度”之中,就包括饮宴规格、规矩。清代康熙年间的《淮安府志》中则记载:“涉江以北,宴会珍错之盛,淮安为最。民间或延贵客,陈设方丈,伎乐杂陈,珍氏百味,一筵费数金。”乾隆、嘉庆年间,有关淮扬宴席的记载更多。康熙南巡,留恋淮菜;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到楚州品淮菜。开国总理周恩来一生最爱淮安菜,他的推荐,开国大典的国宴就是淮扬菜,此后淮扬菜一直是国宴菜。

       淮菜选料严谨、制作精细、注重刀工、色香味俱全、口味清淡,深受大众喜爱。淮菜十分讲究刀工,刀功比较精细,尤以瓜雕享誉四方。菜品形态精致,滋味醇和;在烹饪上则善用火候,讲究火功,擅长炖、焖、煨、焐、蒸、烧、炒;原料多以水产为主,注重鲜活,口味平和,清鲜而略带甜味。楚州几乎每个镇都有自己的名菜,合起来就是一部淮菜菜单。

       平桥镇的“平桥豆腐”,又雅称“西施豆腐”。在全国各省都可以吃到的淮安名菜。“软比牛酥便老齿,甜于蜂蜜润枯肠”。这里还有个故事。相传,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路过淮安山阳县平桥镇,就是今天的楚州区平桥镇。当地的大财主林百万为了讨好皇帝,便在离镇十多里的路上,张灯结彩,地铺罗缎,将乾隆圣驾接到家中。为了让乾隆吃到淮扬美食,他绞尽脑汁,用草鱼脑和豆腐加老母鸡汤烩制了一道菜献给皇上,乾隆见这菜鲜香扑鼻,边吃边品,非常满意,连声夸道:“好菜,好菜!”惊叹其美味,赐封为“天下第一食”。“平桥豆腐”由此闻名,成为享誉全国的淮扬名菜。它选用平桥生产的盐卤点浆豆腐,细切成片如碎玉,配以熟肉丁、鸡丝、虾米等原料与鸡汤精心烩制而成。它具有味香汤热、鲜嫩油润的特点,含有极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酸,还含有较多的钙、维生素等多种营养物质,是补脑益智、美容健身之佳品。平桥豆腐平滑如凝脂,鸡丝细柔似浣纱,故又美名之“西施豆腐”。

       钦工镇的“钦工肉圆”和“钦工乳鸽”。对于“钦工肉圆”的来历,当地人说是朝廷派的钦差大臣驻钦工镇督工治水时发明制作的。做钦工肉圆最让人惊奇的是刀功,但见厨师将两把排刀在肉板上挥舞,刀刀见细,那声音有如马蹄之音,时而万马奔腾,时而放缰缓行,时而闲庭信步,时而马踏落花,刚柔并济,轻缓得当,简直是一曲美妙的乐章!钦工的特点是:光滑细嫩,富有弹性,色白汤浓,味道鲜美。当地有民谣称赞曰:“钦工肉圆撂过墙,拾起还是圆又光;掉在地上跳几跳,吃到嘴里嫩又香。”周总理生平非常喜爱钦工肉圆这道菜,多次在北京西花厅家里以家乡特色菜——钦工肉圆招待登门的亲朋好友。

       车桥镇的“软兜长鱼”,又名“嫦娥善舞”。 淮菜最有名的“淮安软兜”就源于这里。传说乾隆老丈人高斌出任江南河道总督,生活在淮安13年。乾隆十八年,黄河夺淮,里运河决口,洪水四溢。高斌依仗他是皇帝的老泰山,胆大妄为,隐瞒实情,整日吃喝玩乐,被参了一本。乾隆还就没买老岳父的账,下旨:罢官。打上枷锁示众,拉到刑场陪斩。这会儿,高斌还在行酒作乐,他正为一道新菜命名,名字还没想好,圣旨到了,慌忙下跪听旨。圣旨最后还说,“吃不了,兜着走!”躲在屏风后的厨师听了,心想,皇帝能把老丈人怎么样?肯定是把他“软兜”了,也就是说巧妙地免除惩罚罢了,厨师灵机一动就将这道菜叫作“软兜长鱼”。     

       博里镇的“博里羊肉”。博里羊肉选用优质羊肉,佐以淮山药、生姜、葱蒜、胡椒粉、辣椒、酱、料酒等特料烧制而成。口味鲜美、风味独特、不膻不腻、春夏食用可健胃补肾、滋阴壮阳;秋冬进补强筋活血,可驱寒度暖,是老少皆喜、四季皆宜的美味佳肴和保健食品。远销东南亚,乾隆下江南时也曾食用过,又因羊、杨同音,故别称“贵妃羊肉”。

       朱桥镇的“朱桥烩甲鱼”。朱桥镇早在本世纪内30年代初就以烩制甲鱼著称,距今已有五六十年的历史。原料:甲鱼,香菜叶,葱姜末,蒜泥,鸡汤,绍酒,酱油,精盐,香醋,味精,白胡椒粉,湿淀粉,熟猪油。制作:甲鱼治净后,氽熟,拆去骨,切碎,锅内炸香葱姜末、蒜泥,放入甲鱼略煸,加鸡汤,调料烧至沸,用湿淀粉勾芡,装碗,撒上白胡椒粉,香菜叶,淋熟猪油即成。 特点:羹汤烫肥鲜美。功效:经常食用能调理身体、安定神经、去除体内湿气,预防四肢浮肿之功效,故又名“老龟献寿”。南京夫子庙附近就有朱桥甲鱼城,上海也有。

       淮城镇的“天妃宫蒲菜”。自古有“淮安蒲菜甲天下”美名。蒲菜俗名蒲儿菜,是楚州特有的传统名菜。因为它是香蒲根部的茎芽,所以又名蒲芽、蒲笋;《西游记》中称它叫蒲根菜,在古书上则称之为蒲、深蒲或蒲蒻。淮安能产蒲菜的地方不少,但只有楚州区葭蒲巷天妃宫夏季所产的蒲菜最妙,这儿的蒲菜茎长、纤维少、肥嫩鲜美,“一箸脆思蒲菜嫩,满盘鲜忆鲤鱼香”,天下绝无仅有。它是当地人的财神,但眼下只有几十亩的水面了。由于产量少,一斤蒲菜一般能换5斤猪肉,到了冬天更是无价之宝。

      淮城镇的“文楼涨蛋”。始创于楚州百年老店——文楼。它选用草鸡蛋、猪肥膘、面包粉、鸡清汤等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清同治八年(公元1870年)该店店主陈海仙继承祖代涨蛋经验,发明出文楼涨蛋。该菜金黄油润不结壳、膨松鲜嫩无糊斑,油而不腻有营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脂肪、炭水化合物、钙、磷、铁、维生素,具有增强体质、补脑益智、增强记忆力之功效。1999年,荣获省贸易厅和省烹饪协会授予的“江苏名菜”称号。

       淮城镇的“清炖狮子头”,又叫“周公思乡”。淮菜著名菜肴,选用猪肋肉、汤菜头、黄芽菜叶、绍酒、虾籽、湿淀粉、鸡蛋清等炖制而成的肉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狮子头肥嫩味美、诱人食欲,深受楚州人民喜爱,是民间宴席中必备佳肴。1949年开国大典时,被列入国宴,从此名声大噪。开国总理周恩来生前特别喜爱此菜,常常勾起思乡之情,因此得名“周公思乡”。

       此外楚州还有很多小吃。

       文楼汤包始于清道光年间。其馅心全部由汤制成,为名副其实的汤包。汤馅选料严谨,工艺独特,包大皮薄而不破,口张汤满而不溢,肥厚鲜美,别具一格。文楼汤包由楚州古镇文楼而得名。文楼建于清朝道光八年(1828年),位于运河东侧的古镇河下,同萧湖中的曲香楼隔水相望。登临文楼,观赏湖光水色,顿觉幽雅神怡,常为文人学士聚会之所,故由此得名曰“文楼”。文楼兴办之初,开清茶馆,卖小点,经营涨蛋、卢肉、煮干丝等,味满楚城。后来,由店东陈海仙的武楼酵面串汤包改制成水调面汤包,皮面筱薄,点火就着;包内馅心以肉皮、鸡丁、肉块、蟹黄、虾米、竹笋、香料、绍兴酒等十二种配料混合而成,先加温成液体,后冷却凝固。把冷冻后的馅心纳入包内,入笼而蒸,出笼汤包中的馅心成液体,用手撮入碟内,倒上香醋,撒上姜米,再用香菜,上席后,食用时以嘴开口,再吸入汤汁,汤鲜美可口,弛名京都,流传百载。现在每年中秋时节,当螃蟹上市,则蟹黄汤包便开始供应,文楼美名在外,顾客争购品尝,令文楼应不暇接,门庭若市。 正是:“桂花飘香菊花黄,文楼汤包人争尝,皮薄蟹鲜馅味美,入喉顿觉身心爽。”

       鼓楼茶馓是楚州土特产之一,它系选用上白精面、芝麻油、细盐或绵白糖配制,拉成细纤纤、黄亮亮宛如丝线一样,绕成梳子形、蓖子形、扇子形、菊花形、葫芦形、宝塔形等各式各样的图案形状,再放到麻油中泡炸成质地酥脆、味道香美、色泽嫩黄、细如丝线的甜、咸两种茶馓,因此,鼓楼茶馓久负盛名。相传淮安茶馓于清朝晚期就生产了,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清代咸丰五年(1885年),镇淮楼旁的茶馓名师岳文广,改进了茶馓制法,生产出文明中外的鼓楼茶馓,亦称岳家茶馓。岳家素有传媳不传女的习俗,亦可见其制作技术上必有独特之处。宣统元年(1909年),参加江苏省物品展览会,获得奖励。1930年又参加国际巴拿马比赛会,获得银质奖章。在北京食品会上获得优质奖。《本草纲目》记载:馓“有利大小便、润肠、温中益气”之功效。据考,孕妇产前吃茶馓有舒筋活血、松骨、催生之妙用,产后吃馓,可强身、助健康。它以质地酥脆、色泽嫩黄、味道清香、造型美观而深受青睐。唐代大诗人刘禹锡赋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玉人缠臂金”。

       车桥馄饨又叫炒米馄饨,俗称淮饺,距今已有130多年的历史了。车桥馄饨,肉馅精选猪前后腿精肉,剔肥去筋,以刀背斫成肉酱,加入青葱粒、生姜汁,和入麻油、白抽酱油、竹笋等配料搅拌成肉糊状。其皮薄如纸,馅细无渍,在沸水中煮熟后,放入泡以炒米的皮骨汤碗中,浇上麻油,撒上胡椒粉、青葱花。入口爽滑,味道鲜美,令人垂涎。它的来历有个故事,话说清朝车桥有个人叫黄子魁,以种田为主,农闲时常做一些馄饨、水饺之类的出去卖,其母有一手爆炒米的手艺。清同治年间,一场大水淹没了黄家的六亩稻田,当时家中最值钱的东西便是几斤糯米和一斗白面了。为了谋生,全家搬到了楚州城南门外的城脚下,母亲开始做爆炒米卖,父亲仍旧挑着馄饨担走街串巷。3年后,黄家炒米和馄饨的声誉大了,有了点积蓄,于是便在城里租了间门面,开了家像模像样的馄饨馆,取名为“震丰园”。过去的楚州人有“早餐吃淮饺,晚上泡澡堂”的习惯,是谓“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分享淮安美食节的一首歌曲,朱婧和张峰合唱的《香溢淮安》,“闻香识淮安,人间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