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星大跟班16年12月:关注同性恋不应只是在健康问题方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1:22:22
转载
似乎每年的世界艾滋病日,人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关注起同性恋人群,尤其是男同性恋人群。在公众的心目中,男同性恋着实就是整个社会的“害群之马”了。因为每一年的数据都显示,男同感染艾滋病呈现上升的趋势,理所当然的他们应该承担起艾滋病传播的主要责任来。
无论是在平凡的大众心里,还是在高校的教授、学者心里,抱有如此态度的人不在少数。原因很简单,我国近百年科学化宣传,让人们开始依赖起了数据,然而却不从不做深度的理性思考。男同人群属于社会上的敏感人群,正是因为他敏感,所以一旦出现什么问题便会显得特别显眼,而吸引公众的目光。而这份吸引,却令公众直接忽视掉了社会上存在的其他的问题。大多数法学者和医学者均喜好研究数据,但每年却总是挑选这样一个“软柿子”来捏,为何说是“软柿子”呢?因为他们没有特殊的法律保护,也没有特别的伦理背景。相对于男同这样一个“软柿子”来说,什么是“硬柿子”呢?我想只要认真留意了艾滋病传播数据的人们都能想到。
每年数据显示,男同艾滋病感染人数不断上升,实际上在表面上有意无意的掩盖了社会伦理上的那些“钉子户”的存在。因为我国对于男同的艾滋病干预工作的加强,每年都会有很多的男同自愿的去做HIV检测,而那些社会伦理上的传统钉子户,诸如卖淫者、血液买卖等群体对此却并不积极。于是能够检测到的数据,男同的每年都会增加,而那些人直到真的患上了艾滋病才被拿到桌面上来。就算如此,每年通过异性性行为以及血液传播感染HIV的人数也远远的高于男同。当然按照其基数来看,似乎男同的比率要高很多。但是统计者总是喜欢把异性恋人数作为对比的基数,却从没有将卖淫人数、血液交易人数作为基数,显然在基数上就有失公允了。
其实男同带给我们社会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健康隐患,而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取向问题。社会学家李银河每年都在争取着同性恋婚姻合法,其实这个想法的出发点多少的已经偏离了社会文化规范而到了了心理学和精神学的范畴了。我一直认为,在东方,默许同性恋文化是一种趋势,但是真的要拿到法律甚至伦理上来给他一个保障,却是很难,甚至会适得其反。随着我国社会文化导向的多元化,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方向,而年轻人群尤其是80、90后一代中,接受同性恋思想并渐渐转变或淡化性取向的人数在不断攀升。这种趋势带来的不仅仅是艾滋病传播这么简单的健康问题,其背后蕴藏着深刻的社会文化伦理危机。
社会公众在非议同性恋群体的不断扩大,却总不愿意去往前想想为何会这样?上世纪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实属人为干预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项举动,而如今我们便开始自食其中的恶果了。这一代年轻人,多数都是在与人封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80后的还好些,尚有一些儿时与人交流的回忆,而90后一代,伴随着社会学习压力以及网络时代的到来,存在闭塞心理、缺乏安全感心理的人不在少数。
但凡细心的家长都会留意到,现在孩子的性成熟年龄不断提前,然而心理成熟年龄却不断靠后。很多男孩子从小因为缺乏与外界的沟通,与父母的沟通,而缺乏安全感和独立的能力。其受到的正常伦理文化的熏陶很少,而接触到的那些有悖于正常社会秩序文化的元素很多。所以,在90后一代中出现了如此的怪诞现象:中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人们对性取向的问题不再在意,而是越来越偏向接受的态度了。
这似乎对于文化多元是一个好的现象,但是对于社会文化平稳发展却存在着严重的危机。如今的男孩、女孩因为缺乏安全感而总是渴望被保护、被照顾,感情上、性格上都缺乏独立性,而动不动就多情善感,现代心理学火爆的原因就在于此;生活事业上也总想着走捷径,而不肯踏实上进,娱乐圈选秀节目的火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女同性恋的存在始终都没有太引起社会的关注,其影响也确实有限,而男同性恋人群的不断膨胀,其社会深层原因以及影响,我们却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
根据对部分青少年男同的调查,多数人都是因为情感沟通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说情感沟通结构不合理,并不是说其必然缺乏与外界的沟通,很多男同都是人际关系很好,从不缺少朋友的人。但是为什么还说他们情感沟通结构不合理呢?下面,我便从几个方面分别阐述一下。
1.家庭原因。从部分男同的成长经历了解,他们都存在着单亲、父母一方经常外出或者父母不和睦的家庭背景。但是他们与父母的关系并差,但是却在从小的成长中没有感受到过男女的情谊,而习惯了与父母一方的友好和依赖。而无论是与母亲关系亲密还是与父亲亲密,他们都没有学会男女的亲密熏陶,有的只是自我理解的一种类似友情的感受。而这种感受随着其成长,要么会变为心理的依赖性,要么会变为莫名的孤独感。因为随着其成长,父母的印象也慢慢改变了,其必然要再寻找一份感情依托,可是从小的情感见习让他们不会去选择男女情爱,而多偏向于友情支撑或者因缺乏安全感而欲求感情依赖。
2.社会原因。其实家庭原因从根本上看,也是因为社会文化导向影响造成的。但是针对于男同成长的社会因素来看,社会人际情感的淡漠、文化信仰的无序以及各种非主流文化的兴起,无一不深刻的侵蚀着他们的内心。而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却发现原来正常的生活伦理已经被社会发展悄然打破:高物价、高房价的现实让人们疲于工作,而忽略了情感交流,也淡化了家的温馨感,于是不结婚或者晚结婚似乎成了一个必然的导向;贞洁操守观念的淡化,使得性文化大肆泛滥起来,人们为了消解社会压力而纵情声色,为了排解心灵孤独空虚而填充性的快感。他们对书本的神圣崇拜、对教师的崇拜都被现实的功利和欲望摧毁了,一切的道德教条总是被认作为虚伪的做作。可是人们还是需要给心灵一个神圣的地方,所以在原来看做司空见惯的事情,放到今天却能够赚取千万的感动。社会的感动越多,实际上越代表着社会的悲哀在加剧。
3.个人原因。很多人从表面上说男同不断增多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调,这也许是个原因,但绝对不是根本的原因。男女比例失调并不会影响人的性取向,当然也不能说男同都是受后天影响而生的,但绝对能够肯定的是,情感的空虚和生活的枯燥给了男同发展一个很大的空间。原来人们不缺少自我的情感补充,不缺少生活的乐趣,所以在满足了这些之后,便会自然的寻求男女情爱的快感;而现在,人们连基本的自我情感的补充和生活的乐趣都难以满足,便只能把基本需求与向外的情感满足给混淆了。也就是将生活乐趣、自我情感的空虚以及情性的满足都寄托在了交往的对象身上,这种寄托充满了内心的主观性,而异性很难符合这个主观性,同性比较容易,但是却也很难保持稳定。因为三方面的需求只要一方面出了问题,便会失去依托,这便也是当代同性恋群体伙伴不固定或者性泛滥的原因之一。
在古代,哲学家、艺术家出现男男情谊,多是因为知识、情感的不断积累,而发现了自身越多的不足,产生的对自我灵魂的审视,而出现的情感空虚和孤独。而今男风的下移,普通大众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也没有积累那么多的情感,为何还会出现如此的空虚呢?这是一个让社会学深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让整个社会文化伦理深刻思考的问题。如今社会关注同性恋群体的重心并不应该只放在健康、物质等外在层面了,也不应该是放在为同性恋谋求什么空头的法律地位上面了,而更应该是加强整个社会文化的建设。让人们(整个社会人群)从淡漠、麻木、空虚的煎熬中走出来,给他们一个丰富充实的精神世界!

云中公子欢迎您

',1)">
您已欣赏本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