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的国画:*“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的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3/28 17:22:5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简称“两新”组织)发展迅速,规模加大,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两新”组织党建日益成为我党建设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的基层党建格局受到了严峻挑战。因此,从区域化的角度考虑、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建设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这一党建模式有力地推进了“两新组织”党的建设,提高了基层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本文从“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问题及原因,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快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建设的对策。

    一 “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区域党建”是我党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在基层党建方面提出的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提高基层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能力为目标的具有全局性的党建工作部署,“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是“区域党建”在“两新”党建方面的应用和延伸。它是为拓宽党建工作覆盖面,提高党建工作效能,发挥党员先进性在党组织建设方面的一个创新,是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特征,以镇、街道为中心,以“两新”组织党建为重点,各社区党组织、党员共同参与的“两新”党建工作新格局。

    (一)按区域、按类别组建党组织,实现党组织“面”的覆盖

    从实践来看,与传统体制下基层党建的格局相比,党建区域化这一党建新模式,是以街道、社区为网格的党建格局,具有地域性、网络性、多元性、开放性等特点,是传统党建的创新方式,尤其适合“两新”组织党的建设。由于“两新”组织性质有别,类型各异等特点,组建党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分门别类,力争实现党的工作“面”的覆盖。在党员人数较多,相对比较稳定,具备独立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开展党的活动。对那些“行业相近、地域相邻”只有个别党员或没有党员的企业中,建立联合党支部。而在一些大的企业,通盘考虑企业的自身特点,有特色的组建。通过单独建、联合建、特色建等形式建立党组织,初步形成纵横相融、有机互补的“立体网络型”组织架构体系,使组织结构更加合理、更成体系,实现党的组织“面”的覆盖。

    (二)发挥“区域党建”的统筹优势,实现区域内各种资源共建共享

    调查发现,“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的实践,突显了在区域空间中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的党建理念,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对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统筹安排与高效利用,把党建区域化和党员管理、服务、教育充分结合起来,形成组织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良性互动,实现区域内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

    1.党建区域化和党员管理相结合。根据“两新”组织中党员成分多样、就业多元、需求多变、流动频繁等特点,从实际出发,对各街道、社区、区域经济圈,楼宇经济、商业圈等场所,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推行党员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党员的动态信息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党组织间随时进行互换,实现流动党员跨区域管理的有机互动、衔接。另外,对那些在企业里因诸多原因没有公开党员身份的“口袋党员”,本着共建共管的原则,组织部门建立了跨区域的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网络,与流动党员所在县、区组织部门签订流动党员双向共管协议,有效解决了“口袋党员”的组织关系转接问题。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建立以“党员管理协议化、信息交流网络化、联席会议定期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新机制,努力构建流动党员及其党组织双向合作管理新模式。

    2.党建区域化和社区相结合。社区作为维护社会秩序、整合社区资源、创造社会资本的社会性区域,如果能改造成为一种有效的组织手段,其作用将是目前其他社会基层组织的现有功能所不能覆盖的,党建区域化正是利用了社区空间环境的因素,将“两新”组织集中的社区改造为执政党整合社会的有效组织手段,将党建区域化和社区有机结合起来,其主要做法就是在镇、街道办事处区域内,以镇、街道为依托,建立“两新”组织流动党员活动中心—红色家园,并以红色家园为依托,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统筹开展党的活动,教育和管理辖区内流动党员,它的建立,将各辖区内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触角伸向了不同的区域,从而逐步构建起了一个全覆盖的党建网络。从实践来看,这一模式的创新,使党组织在服务群众、表达诉求、凝聚人心、排忧解难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强化“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的工作机制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工作,要有成熟的工作机制作保证,因此,建立健全党建区域化的工作机制很有必要。

    1.强化两种意识,健全组织架构。一是强化区域意识,进一步理顺“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工作管理体制。县、区设立社会工委,统一管理县、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各镇、街道设立“两新”组织党委,作为指导“两新”党建的专门机构,突出街道的主体作用。二是强化协调意识,找准区域党建共建工作切入点。在逐步建立县、区、街道党建工作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在“两新”组织集中的楼宇、市场、片区等,设立区域综合党委,“以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设施共享、活动共搞”的形式促进区域内各类组织的横向互动,实现区域内各类组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加强组织建设,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一是健全党建工作台账。建立“两新”组织动态管理制度,对区域内“两新”组织数量、基本情况、党组织组建情况和党员基本情况等及时摸排调查,适时进行更新,逐步建立全面、准确、实用的“两新”党建基础数据库,确保能够及时掌握“两新”组织发展状况。二是强化业主党建意识。通过座谈会、媒体宣传、个别谈话等形式,向“两新”组织业主大张旗鼓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把党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推荐业主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发展业主入党、评先评优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广泛调动业主支持和参与“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积极性。

    二、 “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工作存在问题

    从实践情况来看,“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工作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与新形势、新目标、新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存在问题仍不少。

    (一)“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深层次覆盖工作未到位

    从调查情况看,虽然在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了 “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工作“面”的覆盖。但是,深层次的覆盖工作还未到位。

    1.“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覆盖面,仍滞后于“两新”组织的迅猛发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虽已实现了“面”的覆盖,但深层次覆盖还未到位,与“两新”组织数量相比,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以金水区为例,目前,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都已建立党组织,剩下的都是一些只有几十名员工乃至几名员工的餐饮、贸易等服务性质的小企业,它们或分布于街巷中,或个别楼宇中,无行业管理协会、无行政隶属关系、无主管部门,有的今年注册明年搬迁乃至注销,不仅员工流动性强,自身生命力也不强。在这样的企业中,还达不到单独建支部、甚至是建联合支部的条件,党的影响力、吸引力、凝聚力很难渗透到这些组织中去,组建党支部有一定难度。

    2.大量隐性党员存在,给“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造成障碍。

    调查情况显示:很多企业是有党员的,有的甚至达10多名党员,但是,因为个别党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隐瞒自己党员的身份,拒绝将他们的党组织关系转移到单位来,因为“没有党员”,组建工作也无从谈起,从而使这些单位党建工作成为空白。

    3.企业对党组织的认识存在误区,给党组织建设带来困难。一些企业主认为,建立党组织,无异于为自己多找了一个“婆婆”,纯属自找麻烦;一些企业主认为,党组织的组建会增加企业成本,影响正常的经营活动,因而对党组织建设表现出不支持、不反对,也不想配合的态度,甚至是部分企业主表面支持,心里排斥。

    (二)“两新”党建区域化格局虽已突显,但组织建设可利用的资源明显不足

    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影响,私营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经济利益最大化驱使它不可能无条件为党的活动无偿提供支持,党组织可利用的行政资源、财力资源明显不足。

    1.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在企业主对党建工作不十分重视的企业,企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时间往往不容易安排,不少支部书记反映,一次组织生活,往往因为企业其他活动而不能如期开展,即使如期开展,参加活动的党员也不能全部到齐,有些时候甚至不能过半,往往影响活动质量和其他党员积极性。

    2.活动经费不能保证。有的业主担心企业建立党组织会削弱或制约他们的权力,开展党组织活动会占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时间,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因此,对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态度比较消极。调查显示,许多党组织开展活动的经费很少被列入企业预算,致使党组织开展工作在人员、经费、场地保障方面得不到落实,一些党组织常常处在“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两难境地,很难在协调企业、职工、社会三方利益上有所作为,个别甚至出现组织依附、职能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基层党组织的威信和作用发挥。在联合支部,活动经费来源目前还是个问题,仅靠上缴党员经费返回部分,难以保证正常活动的开展。

    (三)党务工作者水平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两新”党组织建设工作

    从调研情况看,当前的“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队伍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1.履行职责不到位。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干部不能正确看待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发挥党组织作用的辩证关系,有为难情绪,存在着“重经济、轻党建”的思想。一些外企支部书记因为种种顾虑,忽视了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宣传,导致了党建工作不能很好开展;一些党务工作者怕给企业主添麻烦,不能理直气壮地开展工作。怕为党员增加负担,对党员要求不严,履行职责不到位。

    2.沟通渠道不通畅。由于投资主体多元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推行,党组织因为不是出资者,不可能再以党组织身份直接进入经营决策层,尤其是新经济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相当一部分并不处在企业领导岗位上。在某些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规模较小的企业中,党组织负责人因不在管理层中,存在沟通渠道不畅、有顾虑、信息不灵、参与决策和监督引导不力等问题,使他们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

    (四)党员先进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但党员教育管理仍比较薄弱

    从调查分析来看,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两新”组织党员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发动党员争当岗位能手、技术标兵等,两新”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逐步得到呈现,规模以上企业的党员作用发挥上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在大多数小企业中,党员作用发挥仍不理想,主要表现为:

    1.党员作用发挥面临新的挑战。由于生产方式、分配方式、管理方式转变,党员在岗位上的先进性发挥空间越来越小,导致职工对党员形象认同逐步淡化。同时,党员作为“打工族”出现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身份职业经常变动,党员所在的企业也是起起落落,因而接转组织关系怕“麻烦”,参加不参加组织活动“无所谓”,“流出地管不了,流入地管不着”的党员占有一定的比例。

    2.党员教育管理缺乏新意。由于企业性质的原因和企业规模小、党员人数少等因素,党组织的活动只能是学学文件、读读报,党员教育管理缺乏创新,再加上党务工作者大都是兼职,组织活动往往不能正常开展。党组织在企业中的“引导、凝聚、带头”等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和体现。调查中不少党员反映:组织生活形式比较单调,缺乏吸引力。

    三、加快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需要从组织设置、运行机制、党员管理、创新活动载体等多方面着手,加快推进 “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建设,以实现党组织效能发挥最大化、党员教育管理效果最优化、工作力量配备最强化,从而推进“两新”党组织和党员队伍资源有机整合和优化重组。具体对策是:

    (一)在组织体系构建上,突破条块限制的传统设置模式,向动态开放的区域建党转变

    “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就是推动区域内党建工作的转型,实现从封闭运行、自我发挥向区域联动、社区共治、一体发展,其核心理念就是“共建、共创、共享、共赢”。要实现这一核心理念需要在组织体系上有所创新,在组织设置上,需要建立健全区域性党建的组织体系,处理好条块关系。这一格局关键是要打破地域、行业界限和党组织壁垒,促进各种要素间的流动。具体工作中可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探索在产业链上、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中,在市场小区、商务楼宇、居民楼栋中建立党组织;也可积极探索村企联建、企业联建、行业联建等模式。同时,重点探索区域统建党组织的有效形式,理顺各党组织之间的关系,即把性质、特点相近的地域、人群划分为一个区域,构筑以区域党组织为核心、基层党组织为基础、党员中心户为纽带的动态开放的党建工作体系。同时,在大的区域内,一些零散企业实行网络建党,使党员突破时空限制,及时参加组织活动。对区域内规模以下企业的流动党员加强管理,以“共驻、共商、共建”的形式,建立区域党建联系协调会议制度,构建区域党建共建互动机制,定期听取各企业意见建议,共同研究部署有关工作,以群策群力方式,赢得支持,协调一致,确保区域内党建工作在共抓中落实,企业在和谐中发展。比如,一些商务楼宇,过去由于进驻企业多,常常因一些细碎小事引发矛盾,建立楼宇综合党组织后,企业间联系加强,沟通顺畅,一些矛盾往往在萌芽状态被化解和解决,使楼宇中企业间的关系更加融洽,办公环境得以改观,深受企业欢迎。

    (二)在队伍建设上,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党务工作水平

    一是加强党务工作力量建设。在“两新”组织党委、区域综合党委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并调整、充实一批职业化、专业化党建指导员。二是选好配强党组织负责人。采取党员推荐、员工推荐、业主推荐,内选、外聘、兼任、挂职等多种方式,选好配强“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及班子成员。三是开展党务干部业务培训。通过定期举办“两新”组织党务干部和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业务培训班等形式,切实提高“两新”组织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更好开展“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组建工作。

    (三)在党建平台建设上,创新服务平台,全面向"区域统筹、集约共享"方向转变
在推行“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内,借鉴社区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成功经验,按照“区域覆盖、资源共享、党群一体、服务两创”的思路,整合资源,集中财力,建立一批区域化党员管理服务中心,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为流动党员、群众提供党务政策咨询、办理党内有关业务,并为区域内党组织提供教育活动场所。同时,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共享教育平台,创办“飞信党校”、 “网上党校”,每周定期为党员发送时事政治要闻、党务知识、党的问候等,加强对党员的日常教育。“有形”的党员服务中心,“无形”的党员远程教育网络,把各个党组织有机联结在一起。

    (四)在党员管理上,突破由各企业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全面向“区域一体、动态管理”转变

    流入区域内的“两新”组织流动党员,不管组织关系在哪里,区域性党组织都要主动接纳,及时为其提供各种服务,对其加强教育管理。并规定不管流动党员所在单位是否建立党组织,流动党员均应到区域性党组织登记报到,并参加区域性党组织开展的相关活动,形成了“关系在企业、活动在区域、奉献双岗位(企业职责岗和社会义务岗)”的党员教育管理方式,使党员的教育管理从单位封闭式向区域开放式转变,从原来的静态向动态转变。这一管理模式的建立,突破了以往党员组织管理以隶属关系为依据的模式,在党员原有组织关系隶属不变的基础上,将来自不同单位、不同领域的党员以其所在的区域为依托,实现了组织资源的重组和再造。

    (五)在党员活动上,创新设置活动载体,确保区域内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

    按照分类指导、资源共享、务求实效的原则,在各区域内,创新设置活动载体,广泛开展“党员示范点”、“党员责任区”、“一名党员一面旗”、“诚信经营、诚信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活动,组建特色服务组织,建立特色服务队伍,打造特色活动阵地,扎实开展贴近实际、特色鲜明、富有创意的各类特色服务和文体活动, 增强“两新”党员对支部的归属感,凝聚党员,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推动区域内“两新”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物化区域化党建工作成果。另外,根据区域内“两新”组织、党员、居民的不同服务需求,区域党组织要针对性地提出区域发展规划,拟定服务项目,制定活动计划,鼓励动员“两新”党员献计献策,提高他们奉献社会的热情,为区域化党建扎实开展创造条件,增强动力,增强流动党员服务群众、回报社会的自豪感,夯实我们党执政的基础。

    以区域化党建的理念推进“两新”组织党建这种模式,开辟基层党建工作新路径,有效地推动“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工作的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区域化作为一种新的党建模式,将使基层党建工作焕发出新的活力,使“两新”党组织真正从“建起来”到“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