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有停车场吗:超级访问:中美教育,距离到底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6 00:22:57

主持人:2008年有7.8万人去美国留学,比07年增加了46%。为什么中国学生都爱去美国念书呢?中美的留学差距在哪里?

王舒:我觉得中美教育的差距从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我觉得是培养理念的问题。

培养理念我觉得美国教育包括美国很多的大学,我们接触非常多他们培养的是什么呢?他们是想培养这些学生在今后美国的主流社会里能得到雇主的认可,能取得职业发展的成功,能够成为未来的领袖,这是大多数学校培养的理念。

中国教育的培养理念我更多地认为,是根据我们现有的教育体制来培养这些人才但这些人才是否能适合社会的需求,适合目前多元化社会竞争的发展需求呢?我觉得方面考虑得并不是很多。

第二个方面我觉得中美教育制度不同的学生可以进入到不同的教育体系了。

在中国如果说一个小孩进入到了职业学院或者是进入中专大专,我们会认为这个学生可能成绩很差,或者是说这个学生没有更好的前途。但其实在美国不一样,美国的教育除了个别非常顶级的大学是培养世界级的精英以外,其他所有的学校,包括一些社区大学和职业培训学院,他们整个的定位都是最适合你的是最好的,而不是最好的就是你的。所以这个观点是被美国的绝大多数的学生和家长所接受的。他们并不说孩子一定要去名牌大学,一定要去什么样的热门专业,而是说我的小孩适合什么样的学校适合什么样的专业,那就是最好的选择。这两个方面我觉得区别是蛮大的。

第三个我觉得蛮大的是在美国大学里有非常多的社团,非常多的学生组织,也有非常多的社会实践活动。

这跟我们中国大学比较起来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跟中国大学合作也比较多,相对来说国外的大学特别是美国大学非常注重社会实践的堆积。你可以发现在美国很多大学生的组织,他们在整个社区、在整个社会里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服务于社区,服务于整个社会,为弱势群体提供很多的服务,他们在这方面考虑得非常多,同时也有另外的一些社团是以专业为导向的,比如说他们有很多文艺社团和体育方面的社团。多元化的一些社团,大家可能都知道像美国的很多优秀的体育运动员,这些都是来自于大学校园本身。学习只是一部分,他们会走多远化发展,适应多元化社会的需求,能被社会所认同。

主持人:比如说现在很多NBA的球员就是从大学里选拔的。

王舒:对。  

当代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现状 中国学生没有团队概念

主持人:您能简单地讲一下现在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现状呢?他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

中国教育体系导致美国留学的切入式阵痛

王舒:我觉得我们10年前到美国看到的留学生,大多数是公派留学,或者是以打工来养活自己的学生,那是比较多的,因为那时候中国家庭的收入和中国人民的财富还不是非常多。那时候你可以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很多学生刻苦的学习,努力地打工,艰苦地生活着,那是那时候比较普遍的对中国生活在那边生存状态的表现。那么在今天,我觉得在美国是更多样化的现状,依然有一些公派的学生,依然有那些非常刻苦的搞科研的学生,同时也有在那里辛勤地打工养活自己的,但越来越大的趋势是很多自费留学到美国去的。因为中国家庭财富的增长使他们自己有能力靠自己的家庭财富满足在那里学习和生活的所有费用。他们更多地是能够融入当地学生的一些活动里面,他们更喜欢在美国的留学生活中享受教育。这个我觉得是比较大的变化。遇到的一些问题我认为可能还是中国学生由于同中国的教育体系直接切割到美国的教育体系出现的一些不适应。

中国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我举一个例子,有几个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他们在中国的时候都是非常优秀的学生,要不然也不会被美国知名大学录取,到了美国以后他们觉得很奇怪,在学习上没什么问题但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可,他们就会说美国人是不是排外。但其实我们作过很多分析根本不是,因为美国是多元化的国家,不会有这种排外的想法。问题在哪儿?在于他们不能融入学生生活里面,就像我刚才提到的,很多学生社团他们怎么参与进去。很多人强调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中国学生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在中国没有这方面的经历,所以他自己也不知道怎么来参与,怎么和来别人一起来协作。

中国学生比较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因为美国的教育理念主张的是没有孤胆英雄什么都要讲协作,一个项目、一个课题、一个专业讨论都是讲共同协作的。中国学生自身单个是比较优秀的,但是到了美国大学以后,当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来的是跟别人协作比较困难,协作精神比较缺乏,或者说这种协作的意识比较欠缺。所以这说明学生还是要真正地参与到美国教育里面去、融入到教育体系里面去比较困难。

文化差异导致中国式的群体沉默

再者,比较困难的是文化差异。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教育方面的文化,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一般来说我们是在学知识,但国外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美国这种更多主张的是学生主动参与,要跟老师互动。我们的学生很多时候在美国课堂里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或者是提一些问题反驳老师观点的大多数是本土的学生,或者是欧美学生。亚裔的学生特别是中国学生会很少。他们很沉默,他们从小的观念就是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让他自己站起来发表意见说对不起可能我还有另外的看法,这种现象比较少。这种在国外叫批判性思维,是专门有这样一个课程的,但中国高中里没有这个课程。

主持人:那么专门做这方面的培训是吗?

王舒:对批判性思维。因为当你是社会鼓励创新,鼓励大家有一种发展,不要墨守成规的话,必须要有批判性的思维,在国外很多的高中都有这样的课程,批判性思维而我们没有。很可惜。这就是我们已经说了有这种文化差异导致他们去了国外的大学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大学以后,不知道怎么去参与,他们觉得很吃力。

在国外扎根国人圈导致固步自封

第二个文化差异体现在与人打交道上,其实,我觉得有些时候中国学生到国外喜欢去唐人街,或者是中国城,这样特别不好。我去了很多国家看到有一些中国学生还是用中国话在交流,因为他们周围太多的中国学生了。中国人扎堆说中国话、讨论一些中国的事情。其实我觉得作为中国人以中国人为自豪,永远记住自己是中国人。但同样的,你要让别人认同中国人,要让别人觉得中国很强,必须要让别人了解,必须要融入。这是文化差异导致的。他们不知道怎么去融入。他们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是怎么样的,交流方式是什么样的,甚至一些细节。

比如说西方社会讲究的一点是,我们要预约之类的。中国学生这方面的观点比较差一点,他们不知道采用预约,比如说跟老师要进行进一步的讨论可以跟他预约。有一些中国学生了解了这种方式直接去问老师,可能别人对你的态度比较冷淡,因为跟他们的模式不一样。他们可能会说对不起我没时间,对不起现在我没有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中国学生会觉得好失望、好失落啊,老师不理我,就算了就放弃了。根据他们的行为规则,要事先跟这位老师和教授说,对不起我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能跟你预约一个时间吗?我相信大多数的教授会答应你的需求的,因为这是他的职责。  

海归就业不会特殊化 能力重于学历

关于就业的问题我是这样看的,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个别个案的出现就认为留学没有意义或者说海归就变成了海带或者是留学垃圾,千万不能这么看。如果你们留意中国留学服务中心最新的一期20年成立周年的报道的话,可以看得出来有一个现代海归就业的比例。海归目前在政府部门、国有大型企业、外资机构里面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这说明我们前几年回来的海归已经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个人也非常相信今后回来的海归还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有个别的个案产生而认为这会有很大的威胁,这是不会的。因为对一个企业来说,它招聘员工,像我们楷博也经常招聘员工,我们的招聘是很理性的,我不会因为他是海归而录用他,也不会因为他不是海归而录用他。其实是一样的,我录取的标准就是这样的。比如说像我们楷博教育的招聘员工要求第一对卡文化方面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国外的一些文化背景。第二,熟悉跨国企业的运作。第三,流利的英语(论坛)。第四,我觉得能够完全按照楷博教育的价值观来运作。很简单这个标准是一样的。不管他是不是海归只要达到这几种要求都有。所以在我们的团队里有很多海归,同时也有很多不是海归的同事。他们都工作得非常优秀,所以标准是一样的。其实是看你自己有没有达到别人企业的要求。

第二,就算你达到了他门槛的要求进去了以后怎么表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我觉得不管是国外的文凭国内的文凭,哪怕是清华、北大、哈佛、耶鲁这些文凭仅仅是一个敲门砖,你到了这家机构来了以后能不能满足机构的需求、企业的需求,是在于你进来以后的表现是怎么样的。所以我经常跟我们的员工说,在名牌大学毕业不要成为你的负担,进入我楷博教育的门以外,请你把你的学历就扔了,你跟其他员工是一样的,看你的后发力、加速度的问题。但一般来说通常情况下可能海归或者是有留学经历的人这方面加速度会更快一点,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关于学生今后的就业问题,我觉得任何一个机构都无法保证肯定就业,或者是肯定就到什么样的业,只能说我们作为一家教育机构会提供更全面的教育服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就是今后在职场发展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会在我们中国的衔接课程里提供指导性的东西。包括什么样的职业发展的规划,这应该是思考的。这也是中国学生跟国外学生比较大的差异。中国学生通常是大学毕业的时候才思考,就业怎么办、到哪儿就业。其实在国外是在选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有应该思考,如果你想当一个记者的话,在考大学之前就应该知道理想是想考中文专业,我的理想是想当一个记者,什么样的记者呢?我是希望当电视台的记者还是文字的记者,你肯定会思考这个问题,然后才去选一个大学。在中国比如说是传媒大学等等,再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因为学习才可能使自己的收获最大,才能最大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到什么样的行业里去工作。不管是方式方法还是理念上,我们都会在职业发展里提供给我们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