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 python传值:当代名家竹雕大师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23:08:04

当代名家介绍

留青竹刻,是将中国书画在竹皮上进行再创造的一门雕刻艺术。她有浮雕的外形,又有浅刻的刀痕,更不失书画的笔墨韵味和构图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竹皮、竹肌的颜色色差会逐渐拉开,使作品的立体感更强。层次更丰富,视觉更美好。但留青竹刻要达到高水平确实不易,刻者除了刀内功,更要刀外功。刀内功即为熟练的操刀术;刀外功就是刻者的艺术修养。留青竹刻如果没有高水准的画稿基础,刻技再好也难出高档次的作品;反过来说,若画稿很好,刻手水平不高,同样难出精品。这与舞台艺术的剧本和演技一样,高水平的作品必须要两者有机结合。留青竹刻是多种雕刻技法的综合体,内含墨趣,外现刀味,格调高雅,内容广泛,面貌独特,其前景广阔,是毋庸置疑的

徐秉方


                                                            留青竹刻教子图臂搁 1945年生于江苏武进市,工艺美术家,从小受家庭薰陶,从事竹刻艺术40余载,他的作品在已故父亲徐素白的基础上又有较大的发展和创新,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 《中国文化报》、《中国工艺美术》、《中国文物世界》、《美术家》等海内外几十家报刊、杂志上介绍。1992年开始,作品进入佳士得、苏富比拍卖。中央电视台和美洲东方卫星电视台相继播放了他的专题片《海内留青第一家》。1994年他被轻工业部国史办编入《当代中国工艺美术群星谱》一书,1996年由香港大世界出版公司出版发行《徐秉方竹刻集》,上海古籍出版社分别于2002年、2004年出版发行了《竹刻留青第一家:徐氏父女竹刻鉴赏》、《徐秉方刻竹人生》二书,并已载入世界名人录。

徐秉言

徐秉言,1942年生,江苏常州人,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造型美术系,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竹工艺大师,常州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主席。其父徐素白先生为中国著名竹刻大师,徐秉言自幼随父学习竹刻并师从国画大师唐云学习中国画,继承和发展了家学,又独创了红木、紫檀木浅刻,在
大写意表现手法上有突破,作品生动传神。
徐秉言的竹木雕刻作品,曾在《中国收藏》、《中国文物世界》、《人民日报》等数十家报纸、书刊上发表,并由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等拍摄专题片播放,深得好评。1995年徐秉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被国际竹藤组
织和中国竹产品业协会联合授予中国竹工艺大师称号。
2003年11月徐秉言携留青竹刻和红木浅刻作品参展“中法文化年法国巴黎艺术展”;2005年6月又参展在日本爱知县举办的“世界博览会”;2006年7月应邀参加了在英国举办的第26届国际艺术展览会。期间,除亲自演示雕刻技艺外还多次作了中国竹木雕刻艺术的专题讲座,为中国艺术走出国门,让世界认识中国竹刻艺术魅力,让世界感悟中国做出了贡献。

徐秉言认为,在竹木上刻画,并不是对原作的简单摹刻,而是二次创作,是自己艺术情趣,胸襟人格对原作感悟的体现,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修整,根据自己的情趣来选择刀法进行创作。如他所刻的由黄胄绘作的《赶集归来》图,对人物面部刻的较实较细,喜悦的表情生动外溢,有一种少女牧民特有的健康之美。而对驴和牧羊犬的刻画则充分利用了红木的肌理,用劈刀法刻出几个大写意笔法的块面组合,深浅浓淡,浑厚豪放,表现出了它们的肌肉结构和活泼神态,使霍去病墓前石刻的雄浑刀法在红木上得以再现。其虚实相间,动静有序,工写结合,赏心悦目,似比黄胄的原作更具神韵。
  徐秉言的红木浅刻,能运用不同的刀法表现出水墨画中不同的笔意。譬如他在他的作品《听雨》中,荷叶用削刀法和细刀法刻出徐青藤的泼墨法笔意,既有水墨淋漓之感,又富有层次墨韵,而茎杆和翠鸟则刻出了八大山人笔意,线条沉着,既韧且健。整个画面在不同刀法的组合下,和谐统一,达到了强烈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这幅作品在法国展览时,得到广泛好评。

徐竹表

                                                                田翁老勤闲地乐 竹刻留青臂搁
徐竹表,男,1959年出生,祖籍上海。

  1980年开始迷上留青竹刻艺术,并跟随徐孝慕先生学习留青竹刻。
  1987年-1989年开始崭露头角,其作品分别在上海民间艺术节和世界旅游艺术节展出。并以“青年鲁班竹刻高手”一文发表于新民晚报。
  1990年,参加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一套30件“红楼梦群芳谱”令人赞叹不已!并以“竹林艺海寻宝人”一文发表于解放日报,人民日报及现代农村杂志。
  1992年,参加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组织,并代表上海市参加国家民间艺术精品大展,其作品“风娇雨秀”荣获2等奖。并被吸收为中国工艺美术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同时加入民间艺术家协会。
  1993年,参加上海第二届民间艺术博览会,其所创作的留青竹刻作品受到专家委员的一致好评。并代表上海市民间艺术家代表团访问山东,与山东艺术团体交流接触,相互促进。并加入上海市工艺美术设计协会。
  2002年,为庆祝中国足球队实现零的突破-首次打入世界杯决赛圈,特的创作了“出线了”的留青竹刻笔筒。其作品寓意之深刻,画面设计之巧妙,刀法之精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2004年,其创作的“富贵笔筒”在首届上海市民间博览会中展出并受到好评。

  徐竹表专攻留青竹刻,并在花鸟和蔬果的表现形式和手法上有很高的造诣。并在继承嘉定竹刻传统技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其作品“象牙突盖留青竹刻茶罐”正在申报国家级艺术珍品。

张伟忠

                      张伟忠 纹枰论道 竹刻笔筒
张伟忠,男,1967年出生于中国的竹刻之乡-嘉定。
怀着对竹刻艺术的仰慕:
  1986年师从王威学习嘉定传统竹刻;
  1988年进入嘉定博物馆专业从事竹刻艺术的研究和创作至今;
  1992年拜有“当代留青第一家”之誉的徐秉方大师为师潜心研究留青竹刻艺术。并在嘉定广为宣传和推广,为嘉定竹刻艺术注入新的活力和表现形式。
  1993年作品:‘浮雕布袋和尚’被王世襄带到香港艺术馆讲学时(古代竹刻及当代竹刻现状)作为范本。
  1996年“刀笔之余聊竹刻”一文发表于台湾《竹刻艺术》一书,作品‘心赏’收入其中。并应邀参加1996年新加坡国际艺术水平展。
  1997年,“莲子结成花自落” 和“游鱼”这两件作品被法华塔收藏在天宫,地宫。
  1998年,“打开青史话竹刻-历代留青竹刻名家代表浅述”一文发表于台湾《紫玉金砂》刊物,并引起台湾地区对留青竹刻的关注和收藏热潮。
  1998年-1999年,被教育局课外学校竹刻艺术班特聘为教师,并培养了一批从事竹刻艺术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2001年,和徐秉方老师合作《留青.竹皮上的书画艺术,兼谈竹刻的收藏误导及鉴别》一文收录于中国《收藏》杂志。
  2002年,作品:根雕作品《刘海戏蟾》及 浮雕笔筒《灵辙》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
  2004年,作品:《留青人物-佛簧》被评为首届上海工艺美术精品。
  2004年,在其的建议及积极努力下,开始建立竹刻领域内的专业网站:中国竹刻艺术网(www.bamboocarving.com)

  张伟忠在十余年的竹刻生涯中,不光从技艺层面的学习提高到了创作层面的探索,同时也非常注重理论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各类主流艺术收藏品刊物上发表了一些关于竹刻技艺及今后发展方向的具有独特见解的文章。并为媒体多次采访报道。

  目前,张伟忠在不断探索嘉定竹刻深雕、浮雕等技法与留青竹刻相结合的新形式的同时。也通过大量的创作实践,掌握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竹子选材处理的经验。

  张伟忠先生的座右铭:艺无止境,不敢稍加倦怠,为发展竹刻艺术理当尽心尽力。

范遥青

范遥青,男,六十岁,江苏常州雕庄乡人。受父亲影响,范遥青从小善做鸟笼,雕刻,并对竹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刻苦钻研自学成才。七十年代初,得到著名竹刻家白士风老先生的指导。
    中国国宝级古董鉴赏家,竹刻评论权威王世襄慧眼识珠,发现了范遥青,并亲自将他推向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随着雕刻技艺的日臻成熟,范遥青的作品渐渐走出国门,登上了美、英等国的艺术殿堂。美国的艺术评论家看到范遥青的作品《仕女图》后,说:“从这件作品上,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东方美。”
    1985年,老作家李一氓先生看了范遥青的作品,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论道:“刻画极精,神采焕然,精到之处不比明清两代的竹刻名家差,甚至不管怎么说,可能还比他们好……是一位造诣很深的竹雕家。”
    艺术贵在创新。范遥青在继承前人留青刻法技艺的基础上,近年来又大胆探索,成功地运用了陷地刻与留青结合及竹根体雕等表现手法,从而赋予了古老竹刻艺术新的生命力,1995年9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范遥青“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范遥青的竹刻作品也成了海峡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被许多香港、台湾收藏家收藏,并被收入各种权威的竹刻专著中。如:《竹刻鉴赏》(王世襄编著)、《锦灰堆》(王世襄编著)、《中国竹刻》(美国)、《留青竹刻集》(汞进樑编著)等竹刻专著都用大量的篇幅,对范遥青的作品进行了专门介绍。

吴元星

吴元星,全国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福建省青年民间工艺大师、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工艺美术师,擅长留青竹刻。作品《五虎将》曾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作品《金陵十二钗》曾获第三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余田浙江竹根雕大师

金陵当代竹刻:赵荣
常州当代竹刻:范遥青、徐秉言、徐秉方、张伟忠、徐文静、徐春静、沈华强、白坚仁、王志伟
苏州当代竹刻:倪小舟、杨惠义、李宗贤、张泰中、杨君康、朱永兴、张贤

无锡当代竹刻:乔锦洪、乔瑜、胡钧贻、许焱
扬州当代竹刻:池家俊、丁祖荫、阮洐云、吴吉泰、高志明、陈苏平、袁忠熙、张子麟、陈飞

泰州当代竹刻:张旭(兴化竹泓)
上海当代竹刻:黄宏疆、陈向民、刘硕识
上海嘉定当代竹刻:范勋元、张迎尧、樊其昌、丁黎良、王威、王乐平、张伟忠、蒋玉铭、苏玉蓉、庄龙、周铿、张伟忠、潘峰
浙江当代竹刻:钟山隐、叶瑜荪、俞田、罗启松、王永平、冯嘉生、王其伟、张德和、周秉益、陈志贤、郑宝根、杨国强、黄光大
福建当代竹刻:吴元星、王清梅
湖南当代竹刻:曾剑潭、梁丰助

四川当代竹刻:唐洪畴、吴刚、何华一、钟国富、周明伦、沈华林
安徽当代竹刻:洪建华
台湾当代竹刻:陈春明、翁明川、赖进益、刘昌宏、施惠闵
北京当代竹刻:刘北云、汪澄
黄山当代竹刻:曹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