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11beta版描述文件:平常心是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9:41:55
平常心 开放分类: 名词、哲学、人生、心理学
什么是平常心?一是尊重规律和规则,尊重客观现实,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二是既积极主动,要尽力而为,又顺其自然,不苛求事事完美。有从容淡定的自信心。
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

平常心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对于周围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心态。
平常心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做为一种处世态度,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等等。
任何一个人都可具备平常心。
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具备一定修养才可经常持有的,因为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

  佛教语 [编辑本段] 平常心即是清净心。平常心为道,空空为道。空空:一空为一种物质,一种极微的物质,生命无限大的物质。一空为此物质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性,即: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空,生成万物质,决定万物。万物虽在相上不同,但是,在本质上却是相同的。
  相关佛谒: [编辑本段] 无门慧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分析与鉴赏】
平常心是道
最早是马祖道一提出来的。从南泉普愿传到赵州从稔手上,更是发扬光大,成为他独特的宗风。所以,学人向赵州从稔问道时,他常常就顺手从眼前的平常事物拈来回答,举几个著名的公案:
僧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赵州云:“吃粥也未?”僧云:“吃粥也”赵州云:“洗钵去!”其僧忽然有省悟。
僧问:“万法归一,一归何所?”赵州云:“老僧在青州,作的一领布衫重七斤。”
其他像吃茶去、大道通长安都是脍炙人口的禅语。

平常心,是指眼前之境就是真心的显现,当下就是真理,不需要到遥远的地方追寻。

这首偈子,表达了“平常心是道”的境界。若无闲事挂心头,一年四季各中不同的天气都各有各的好,全是佛性千变万化的游戏,悟道者一概笑而纳之。
难是难在,“若无闲事挂心头”不是口头说说即得,而是必须痛下功夫,才能到达的境界。无门慧开评道:“赵州纵饶悟去,更参三十年始得。”虽然赵州明白“平常心是道”,却也花了三十年的实践工夫,才达到知行合一、理事圆融的境界!
  相关著作 [编辑本段] 《感悟平常心》
简介:
《感悟平常心》用朴素的语言和翔实的史料,对人生8大平常心态(成败之心、贫富之心、淡薄之心、幸福之心、宁静之心、仁爱之心、忍辱之心、生死之心)做了较为令人信服的阐释。一卷《感悟平常心》在手,洞悉平常心的真谛,我们不能不感悟到,平常心其实是一种至高至纯的人生境界,是中国人极有魅力的生存哲学。
  何谓平常心?如果按照中国古文化的轨迹去追寻,并上升至儒道文化的层次上解释,便有些玄奥。其实,所谓平常心,不过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周围事情的一种心态。平常心应该是一种“常态”,是有一定修养后方可具有的,它属于一种维系终身的“处世哲学”。如孟子所说的:“仁是人的心,义是人的路。”
  说到底,平常心不过是“无为、无争、不贪、知足”等等观念的汇合而已。作为一种处世态度,亦可进一步解释为:淡薄之心、忍辱之心或仁爱之心……但是,“无为”并不等于提倡无所作为,“无争”并不等于不同恶势力抗争……至于有些人所奉行的醉生梦死,更不能算为一种人生境界,正如作者所评论的:“当他们到了纯粹只顾自己醉生梦死的境界时,道德的评价就苍白无力了。”把平常心庸俗化、世俗化、简单化,都是对平常心本意的曲解。
  当今时尚无论是物品的价值或是对于人的评价,大都以金钱来衡量,愈贵的东西就被认为愈有价值,愈有钱的人就愈伟大,可以说拜金主义泛滥。如此一来,多年形成的道德和价值观随之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处在迷茫、徘徊的状态中,导致自我心态把握上的失准,继而陷入名利诱惑的苦海中不能自拔。
  人不能脱离现实而存在,纯粹地杜绝欲望的人也是不存在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时时自省,不丧失自我的真性,追求真而自然的品格。诚如书中所言:“保持自我的真性,不陷于贪欲和争斗,对于一个悟得平常心的人来说,即是正确而明智的抉择。”平常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贵在守恒。以我们常常遇到的一件事为例:当我们为同事去世的亲人送葬时,在走进火葬场的时候,许多人都感到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争名夺利实在太没意思。可当走出火葬场,重新融入世俗生活中时,有些人完全忘却了在火葬场时的感慨,依然乐此不疲地周旋于名利场,有的还会变得异常“骁勇”。保持平常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每个人的恒久理念呢?
  真正领悟平常心的意义,并以此为人生准则,从中获取无限的欢乐与满足,做一个永远幸福的人,既需要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又要有睿智的理性思考。如此说来,平常心的内涵博大精深,看似平常的“平常心”,其实并不平常。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编辑词条 参考资料:
 1.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714/100574.shtml
  贡献者(共5名):
niu0204、9飞天蝶影9、wtywty2006、xztlsy、碧晴儿 本词条在以下词条中被提及:
精英之门 关于本词条的评论(共7条):查看评论 >>
        师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师云:“还可趣向否?”泉云:“拟向即乖。”师云:“不拟争知是道?”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虚豁,岂可强是非也。”师于言下,顿悟玄旨,心如朗月。
  “如何是道”,对这样的问题,不知者自然不知,完全无法回答。知者往往哑口无言,不知该对问者如何回答。唯有那些似懂非懂、似是而非者,常常是口若悬河,论说非常,而贻笑于识者,误导于后学。老子早就说过:“道可道,非常道。”佛陀更常以“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非分别思量之所能及”一类的法语来回答对无上菩提的探询。南泉和尚的“道不属知”,也恪守了这一原则。
  那么,道不可知吗?也不是。南泉和尚在否定了用“知”来把握大道的同时,也否定了“不知”。其中有两层意义:其一是否定了“道不可知”的妄见,其二是否定了那些以不知为知,以不知为道的妄见。这二者,在佛教内,在禅宗内都大有其人。“知是妄见,不知是无记”,两面开光,着实有力。这样的开示,对参禅者有固岸导流之功用,于事于理,都不容质疑。
  知或不知,不过是心与境之间缘起中的一些境象、内容而已,都仅是人的认识上的一种属性,在精神上、生命上仅属部分的功能,而决非其全体。而道则是全体的全体。
有人也许会说:“禅宗内不是常说立处即真,一即万,万即一吗?所以个别就是普遍,部分就是全体。”的确,禅门里的过来人常作如是之说,而未入门者则常常将这种悟入的实相作哲学似的理解。当然,佛学内有关哲学和辩证法的精妙论说不胜枚举,但佛法毕竟不等于哲学或辩证法。佛教,特别是禅宗讲的,是修行和实证,决非仅仅停留在思辩之上。而顿悟,更不容有半点思维的程序混在其中,不然又怎么能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呢!
  道是全体,要见道就必须顿悟,离开顿悟之见都仅仅是部分。知的属性就是“言语道”或“心行处”,必然是遵循逻辑的河道,在内容的时间和空间内流淌。所以,不论这个知的内涵有多大,内容有多广,都仅仅是有限和部分。既有知,必有不知或未知在它的前面。但道是不二的,“道不属知、不知”,关闭了思维分别之门,而开启了顿悟之门。禅门宗师的作略,的确是直截了当,不容思虑的。若一念相应,即得契入。赵州禅师于此“言下,顿悟玄旨”,是其宜也。
  “平常心是道。”什么是“平常心”?为什么道就是这个“平常心”?既然这个“平常心”等同于道,那就决非常人所津津乐道的那个平常心了。南泉和尚在这里所开示的“平常心”,既非凡,又非圣。非凡,即非众生们的烦恼心、机巧心;非圣,即非圣贤们的种种胜见、胜解。非凡不难接受,非圣则使人不知所以。其实,这个原则在大乘佛教的经典里早就广有言说,如《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基于此,才有“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这个“无所住心”,方为南泉和尚所指示的“平常心”。这是没有污染,没有附着的心的本然,也就是六祖大师所指示的“本来面目”。
  心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功能,佛教内各宗各派,特别是唯识宗对心有极其严密和深刻的揭示,这里无须加以介绍。当然,禅宗对这个心自有他独特的见解和体证。这个见解和体证,也就是南泉和尚所说、赵州禅师所悟的“平常心”。
  对“平常心”,《般若心经》中有一段开示可以说是揭了底的,这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许多学习《心经》的人都把这段极为重要的、使人言下知归的开示当作一则哲学论断,用作概念上的思辩而已。殊不知,这一段经文恰恰是对每个学修者的心体——道体的最佳表达,同时也是修道体证的无上大法。在这里,还需要因果不二的最高原则。
  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为什么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正是因为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也是“不垢不净”的,还是“不增不减”的。对这个大道本源的心,谁能加以生灭垢净和增减呢?众生之所以是众生,恰恰是生生世世、时时刻刻不停地对这个大道本源的心,去妄加生灭垢净增减。这样怎么免得了“住色生心”,乃至“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呢?所以,修行的功夫,还是得回到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上来。只需在心念上不去妄生妄灭,妄垢妄净,妄增妄减,这个“平常心”的“本来面目”就现现成成,明明白白地与你同在。所以祖师们常说“举念即乖”、“一切现成”,又说“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
  如果功夫上达到这个火候,这个“平常心”自然就“犹如太虚,廓然虚豁”了。心无所住,道眼明白,于理于事,就会无碍圆融,自在解脱,岂不快哉!
  修行之人虽多,但牢牢盯着大道的人少。若初发心,乃至尽形寿都在道上,焉有不得入门之理。赵州禅师自见道后的百年间,可以说是须臾未曾离也。五百余条语录,全都是从这“平常心是道”上化出,着实精采。下面引两位祖师的诗偈,用以赞颂这个平常心。先看牛头法融禅师所颂: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繁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
  再看圆悟克勤禅师所颂:
    遇饭吃饭,遇茶吃茶。千重百帀,四海一家。
    解却粘,去却缚。言无言,作无作。
    廓然本体等虚空,风从虎兮云从龙。
  归根结底,修行还是得体证这个平常心,并在日用中调好这根弦才行。

  (本文摘自冯学成老师所著《〈赵州禅师语录〉壁观》一书)
                                  
              平常心是道

           __阅后或可当下悟道,省却参悟十数年

  一位修道人问一位大德,什么是道,他回答平常心是道,但是,有谁能相信呢?人们在想,不仅有什么修心的法门、更有修身的妙术(确实有,但都是小术而已),你越说的是大道,人们偏就不相信,更相信半遮面的小术,不相信大道简易。
  人们的心在追逐外物,日夜不停地飘浮,哪有片刻停息啊!能不能有一棵平常心,不被外境所转,能不能齐是非、同人我、混天地,时刻与包括身在内的万物混一,同时又一念不生,仅存一灵?这个状态拿什么语言表达呢?它的确就是老子所说的那样湛然,古人也有叫斋心的,来吧!今天我不惜苦口婆心,再次向大家拿不能再白的大白话来强形容大道,以期让未解的人理解,因为这一道门槛一旦跨过,你就真正理解什么是大道了,在理论上你就得道了,也就过河不需船了,只有如此,它才能使你在实践上走上康庄大道。什么样的大白话呢?那就是你完全可注意自己在集中精力想事情想不起的状态,或者迎接一个即将发生但又不知会发生什么的机警态(诸得道前人都说前念已断,后念未开始,说的是一个东西,他们就是不说明是这个状态,在此中认下,让你认为另外还有一个东西是道呢?),在这个类似佛教棒喝、环境紧迫的状态或脑子空白但又清醒一证之下,不知成就了多少大德,一些人在老师的持久、反复引导下认下它后,与恩师相视而笑心心相印,一些人痛哭流涕对老师感恩戴德、对大道亲切至极,终于见到了久违的亲人。当你真正感悟后,觉得大道很简单吧?古人是不是没有骗今人,是不是道在一切中,是不是在日用中而百姓不自知。
  到此,便可持心不移,这里面既有身、又有心,既有性、又有命,既有神、又有气,直至身心溶化为一,归于大道,简单吧!一道以贯之、一心以贯之,彻始彻终,这即是老子清静虚无自然法门,也是佛祖拈花微笑真意,也是儒家养的浩然之气,也是吕祖所言的再简单不过的持久地获得真气(当然在持之初期这种神和气是不易知的,只有一清静心体,持之以恒,便身通、神通、真气通,继而感通天下)即是道。
  理论上知身心溶化,实践上如何?可能刚悟道的人又有了新的问题,我再次告诉大家,古人没有骗今人,身心确实能自然的气化、神化,当然它不是你想或你让它气化、神化,而是你的身心合于大道,始终清静、无住、湛然,大道在自然起作用,在逐渐气化的过程中,确实象经书上说的那样不知风在吹你,还是你在吹风,我一直在说的是直入大道,心印大道,是从事每项工作的每个人都能践而行之的最简易大道,就看你湛然的心力够不够,正象经书上所说的那样置心一处、何事不办。
  以后我不想再说了,因为该说的已说明、说尽、说白了,正象经书上所说的,刚悟道的人急着什么都想说,已成道的人没什么可说,当你归于了大道,大道再自然不过、平常不过,确实没什么好说的,也正象清静经上所说那样,“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也正象如来佛祖悟道后的第一句话:“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道性是人人天生具足的,人本来就有,何来得,认下便可。
  我就象刚悟道的人的,不惜呱呱叫个不停,渡世之心表达尽了,该歇歇了。



        2006年8月23日心印随笔于漠 
 转自:http://tieba.baidu.com/f?kz=14893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