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教程:经验方--刘景祺编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8:51:54
 

经方验

刘景祺编著

前言
陈修园曾云:“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张仲景是我国东汉末年的伟大医学家,历代尊之为“医圣”,其不朽巨著《伤寒杂病论》被誉为“方书之祖”,是中医必读的经典。正如张仲景本人在自序中所云:“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但因成书年代是在一千八百年之前,所以后人不易悟出真谛,陈修园也曾评论:“其文义高古,往往意在文字之外。” 经方之所以能治百病,乃在于立方之初,仲景先师就将变化多端、错综复杂的证候群,归纳为三阴三阳“六病”。后人在临床实践当中,只要抓住主证、主脉,便可以见病知源,执简驭繁,既可以同病异治,又可以异病同治,但必须根据辨证加减化裁,不但要有原则性,而且要有灵活性,方能使经方长葆生机而百代不衰。
本书作者在多年临床实践当中,遍采中西两家之所长,尤觉经方之效颇佳,每每能起沉疴于一愁莫展之际,故留心记载,将六十一方的验案按方归类整理成此一集。凡国内书刊已有记载的同类验例,多略去不用,而对于人们不常采用的苓桂五甘汤、芪芍桂酒汤、木防己汤、泽泻汤、橘枳姜汤和硝石矾石散的治验,则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验案中所使用的处方,多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化裁,但为了保持原组方的君臣佐使关系,药量比例基本不变。
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桂枝发散通阳,温经行血,既能调营,又能和卫,祛除肌表风寒之邪,芍药益血养营,收敛阴气;生姜助桂枝解肌祛邪;大枣佐芍药和营益阴。甘草既能助桂枝行血,又能助芍药舒筋缓急,并可安中益气,调和诸药。
【无名热】粟xx,女,24岁;1976年2月13日就诊。患者低烧(37.6℃~38.2℃)已半年。背恶寒为甚,全身倦怠无力,曾服西药解热剂和抗菌素无效。化验检查:血、尿、便常规检查正常。舌苔薄白,脉浮缓。印象:发热。辨证:表虚不固,邪犯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服桂枝汤三剂,低烧退,恶寒和全身不适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此案正合《伤寒论》中文:“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面神经麻痹】张x,男,26岁,工人,1975年12月9初诊。感冒已两天,因夜在室外值勤,又感受风冷,右侧面肌瘫痪,右口角下垂,右鼻唇沟消失,口向左偏,右前额皱纹消失,右目不能闭,咀嚼不便,畏风。苔薄白,脉浮缓。印象:面瘫。辨证;风寒郁滞,经络瘀阻。治则:散风祛寒、温通经络。处方:桂枝9克,芍药9甘草6克,大枣3个生姜9克,僵蚕9克,蝉退9克,。服三剂后,口眼歪斜明显好转,又服三剂痊愈。观察二年无复发。
【妊娠恶阻】董x,女,28岁,xx年x月初诊。停经已三个月,近半月来时觉气自少腹上冲胃脘,同时恶心呕吐,纳呆,倦怠无力,怕冷。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滑。辨证:气血不和。治则:调气血,和阴阳。服桂枝汤六剂而愈。
【痹证】陈xx,男,65岁,退休工人,1983年4月1日就诊。耳鸣,口渴多饮,四肢麻木酸胀已二十余年,上肢明显,阴雨天加重,全身困乏难忍。曾长年服脉通、地巴唑、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注射ATP等,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年老表虚,邪搏肌腠,郁而不出,营卫不和。治则:调和营卫。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蛤粉15克,生龙牡各15克,服药六剂,4月7日二诊时,四肢麻木己明显好转,口干减轻,耳鸣同前。于4月1日方中加麦冬30克,又服六剂,4月14日三诊时,四肢麻木已消失,耳鸣同前。 瓜蒌桂枝汤 瓜蒌根二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栝蒌根味苦入阴,清热生津,柔润筋脉,桂枝汤调和营卫,疏泄风邪,促使经气畅通。
【结核性脑膜炎】杨x,女,42岁,工人,1975年8月11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出现低烧、盗汗、睡眠不安,易怒,纳呆,近两天出现头痛,呈喷射性呕吐,项强。十五年前有肺结核史,现在右肺尖有钙化点。巴彬斯基氏征阳性,克尼格氏征阳性。脑压增高,脑脊液乳白浑浊,蛋白(++),细胞计数200/mm3,淋巴90%,氯450mg%,未查到结核杆菌。苔白厚,脉浮数。西医诊断:结核性脑膜炎。中医诊断:痉病。辨证:风淫于外,津伤于内。治则:和营卫,养筋脉。服加一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一剂呕吐止,服十二剂痊愈。疗后二年追访,无复发。
【脑震荡后遗症】张xx,男,25岁,农民,1979年6月8日初诊。二十天前被人用拳打伤头部,又加生气,受惊,引起终日嗜睡,反应迟钝健忘,项强,恶心,全身麻木疼痛,眼球上翻。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西医诊断:脑震荡后遗症。脉左浮,右关滑。苔薄白。中医诊断:多寐。辨证:阴阳失调,阳虚阴盛。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加倍量的栝蒌桂枝汤三剂,症状减轻,睡眠减少,意识较清楚。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产后发痉】肖x,女,36岁,农民,1979年3月17日就诊。产后半月余,受风,引起项强,眼球上翻,头向后仰,步履蹒跚,身体倾斜,不能向正前方走,行路必须有人搀扶,已二十余日,无呕吐。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因病人不同意腰穿,脑脊液未查,X线透视,心肺未见异常。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左浮,右关滑。辨证:血虚津伤,腠理不密,感受风邪。治则:调和营卫,益阴养筋。用加倍栝蒌桂枝汤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阵发性半身麻木】梁xx,女,60岁,农民,1979年10月27日初诊。患者阵发性舌强,言语不清,右手发麻已二十余日,每于生气和受凉后发作,每天四、五次,每次持续一、二小时,多见于下午两点以后,言语艰难。头向右、向后扭转不利,眼球不动,项强,全身无力,右手不能持物。苔薄白,脉左浮,右关滑。中医诊断:柔痉。辨证:外感风寒,耗伤津液,筋脉失养。治则:调和营卫,润燥养筋。服加倍瓜蒌桂枝汤一剂后两小时曾犯病一次,以后再未犯病,服三剂后说话较以前清楚,右手仍稍麻,脉同前,又服前方六剂,诸症状消失,观察二年,无复发。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去皮)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另加桂枝二两而成,温通心阳。兼祛寒散邪,可消除心阳虚所致的下焦寒邪上冲之心悸、腹痛等症状。
【胃肠神经官能症】叶X,女,38岁,纺织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诊。阵发性腹痛一月,发时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气上冲到胃脘部,疼痛异常,出虚汗,每日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约一小时左右。发作时服服颠茄酊等无效。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奔豚。辨证:中阳虚陷,木气不舒,风木郁动,发为奔豚。治则,温阳平冲。服本方三剂后治愈,疗后追访半年无复发。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本方为桂枝汤加龙骨、牡蛎而成。桂枝汤可以调和营卫,祛除肌表之寒邪,发散通阳,温经行血;龙牡收敛固涩,安肾宁心。
【阳萎】李x,男,28岁,工人,1979年3月12日初诊。阳萎已半年,怕冷,以背部为甚,曾服西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桂枝龙骨牡蛎汤一剂见效,三剂痊愈。治疗后半年无复发。
【遗精】李x,男,24岁,工人,1980年7月20日初诊。遗精已一年,几乎每夜必发。饮食正常,腰痛腿软,怕冷,全身无力,有时头晕。苔薄白,脉浮缓。辨证:营卫不和,阴阳失调。治则:和营卫,调阴阳。服本汤二十一剂治愈。 任x,男,30岁,工人,1982年12月27日初诊。排尿时阴茎疼痛,淋漓不畅,小便色黄,经常滑精已二年。怕冷,全身无力。曾在某医院检查前列腺肿大,诊断为前列腺炎,服八正散加减无效。舌苔薄自,脉浮。中医诊断:滑精。辨证:肾气虚损,精关不固。治则;调和阴阳,补肾固精。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炮附子6克,白薇6克,生牡蛎15克,生龙骨15克,服十二剂而愈。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去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作者采用,多不去桂,效果亦佳。 桂枝加附子汤 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桂枝汤调和营卫,加附子以退经扶阳,是对桂枝汤证而兼见阳虚者所设。
【汗证】王x,男,15岁,1976年12月6日初诊。一个月前患感胃,服A.P.C.后汗出不止,手足心汗尤多。怕冷,小便困难,大便干,全身疼痛,下肢常拘挛,活动则痛剧。舌苔薄白,脉寸关浮缓,尺沉细。辨证:发汗伤阳,故漏汗不止。治则:调和营卫,固表止汗。以桂枝加附子汤三剂治愈。 桂技加葛根汤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而成。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葛根解肌发表,升津止渴,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柔润筋脉。
【感冒】梁xx,女,35岁,农民,1980年9月16日初诊。感冒已半月,自汗怕风,项背强,两上肢发麻,倦怠懒言,曾服发汗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外感风寒。辨证,风邪犯表,经气不舒,阴液被耗,经脉失养。治则:解肌生津,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三剂治愈。
【肩周炎】周xx,男,45岁,1979年7月12日初诊。四个月前由感冒引起左肩疼痛,项强,汗出怕风,左上肢发麻,不能高抬,不能持重物。苔薄白,脉浮紧。印象;肩痛。辨证:风寒侵犯,阻遏络脉。治则:调和营卫,解肌发表,柔润筋脉。以桂枝加葛根汤加羌活12克,白芷9克,没药9克,十五剂治愈。
【半身麻木】张xx,女,64岁,退休工人,1983年3月14日初诊。左半身麻木,项强,出虚汗,背部怕冷,大便干已二年,屡治不愈。苔薄白,脉左右浮紧。辨证:太阳中风,经气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舒通经脉。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葛根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
【面神经麻痹】李x,女,60岁,工人,1983年8月3日初诊。用冷水洗澡后发生右侧面神经麻痹已七天。右目不能闭合,饮水时右口角流水,鼓腮时右口角漏气,右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左歪,面部发紧,项强。苔薄白,脉寸关浮紧。辨证: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中于经络。治则;祛风通络。处方:葛根24克,桂枝18克,白芍18克,生姜18克,炙甘草12克,大枣6个,僵蚕15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目已能闭合,鼻唇沟恢复,项强好转。服十五剂治愈。 葛根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为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葛根升阳生津,滋养筋脉,以治项背强急,升阳气而止泻,麻黄散寒,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散邪。
【慢性结肠炎】孙xx,女,42岁,1981年3月17日初诊。腹痛腹泻,大便带血已五年,每天大便七、八次,经常腹痛。乙状结肠镜检查发现降结肠有散在粘膜溃疡,呈岛屿状,粘膜充血。曾服中西药无效。现仍项强,无汗恶风,两上肢有时发麻。脉浮紧,苔白舌边有齿痕。印象:泄泻。辨证:两阳合病,风寒犯表,邪伤肠道。治则:解肌和里,升阳止泻。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地榆炭15克,服三剂后,3月20日复诊,便血止,腹痛止,便次减少至每日二、三次,脉同前。处方:在前方中加诃子12克。服六剂后临床治愈,疗后三月,作乙状结肠镜检查:降给肠粘膜无异常发现;无症状复发。
【急性结合膜炎】陈xx,男,32岁,工人。1975年6月14日初诊。主诉:两眼发红,流泪己五天。怕光,双眼结合膜充血,项强,头痛,无汗怕风,眼睑肿胀,舌苔黄白,脉浮紧。辨证:风热相搏,交争于目。治则:解表升津,利水清热。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三剂,痊愈。
【偏瘫】季x,男,61岁,工人,1982年10月8日初诊。左半身发麻,左侧肢体活动不利,走路时左腿无力,行动不便一日。起床后,症状较昨日下午略有加重,左手不能高举,只能抬到胸前,有麻木感,手指尚能屈伸活动,项强。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半身不遂。辨证:络脉空虚,风邪由表入里。治则:解表发汗,升津舒筋。处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服三剂。10月11日复诊:症状基本消失,唯左腿尚欠活,胸憋气短,脉沉紧。处方:木防已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川牛膝15克,服三剂痊愈。
【伯头痛】孙xx,男,68岁,1982年10月26日初诊。受凉后引起右侧偏头痛已一月。项强,全身无力,记忆力减退,懒言,语言欠连贯,失眠,曾服解热镇痛药无效,苔薄白,脉浮紧。辨证:寒邪侵犯二阳之经。治则:发散风寒,柔和筋脉。处方:葛根12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甘草8克,大枣3个,服九剂。11月2日二诊,头项强痛治愈。但仍无力,懒言,脉浮。处方: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服六剂治愈。
【慢性胃炎】杜X,男,69岁,干部,1982年9月29日初诊。胃痛已30多年,近七、八年加剧,经常隐隐作痛,项背强,上肢有时发麻,全身发紧,易感冒。曾善饮酒,但近七、八年来已戒除,三年前曾作X线钡剂透视,诊断为慢性胃炎。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双解太阳阳明。处方:葛根15克,麻黄9克,桂枝6克,白芍6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服六剂。1983年3月2日复查,服药后诸症状消失,春节期间曾多次饮酒,也未出现胃痛。 葛根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生姜二两(切),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本方即葛根汤加半夏,葛根汤能散表邪,半夏降上逆之气,共奏祛邪止呕之功。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陈x,男,45岁,干部,1979年8月17日初诊。项背强痛,胃痛呕吐已五天。五年以来时常胃痛,每年春秋发病,去年经X线钡剂造影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近来胃脘偏右部疼痛较剧,反酸纳呆,饭后一时许出现呕吐,并有项强,恶风无汗。脉浮紧,苔白腻。中医诊断:胃脘疼痛,辨证:表邪不解,内迫阳明。治则:散寒解表,降逆和胃。处方:葛根加半夏汤,服六剂,痛呕皆止,饮食如常。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 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棉裹) 麻黄解表散寒,宣肺平喘,石膏解肌清热,生津止渴,麻黄配石膏,能制其温燥之偏,而不减其定喘之功;杏仁苦降,除风散寒,治上焦风燥咳逆上气;甘草配麻黄可助散表寒之力,甘草配石膏可增泻邪热之功。共奏清热、定喘、止咳之功。
【感冒】本方对于发热无汗,咳嗽,咳痰不利,口干,肢节疼痛,小便黄,苔白黄,脉浮紧者,效果显著,治疗支气管性肺炎各地不少报道,作者临床应用亦效果显著。咳嗽较剧,咳痰不利而且口干者加五味子、麦冬、元参,丹皮效果较好。由于验案与各地报道大同小异,故不赞述。
【急性扁桃腺炎】雷x,女,14岁,1982年8月31日初诊。每日下午体温39.5℃已六天。咽痛,怕冷,阵发性头晕,纳呆。注射青、链霉素五天,高烧仍不退。咽红,扁桃体肿大,表而有白色脓点。苔白黄,脉浮紧。中医诊断:喉蛾。辨证:肺热内蕴,复感风寒。治则:疏风宣肺,散寒清热。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9克,桔梗9克,麦冬18克,生地18克,元参18克,丹皮9克,木蝴蝶9克,锦灯笼9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双花30克,服一剂后烧退,二剂痊愈。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麻黄发汗解肌,调血宣痹;杏仁泻肺解肌,除风散寒,薏苡仁治风湿痹,缓筋急拘挛不可屈伸,甘草补脾胃,调和诸药,麻黄配杏、苡偏于凉散,故用于风湿在表。 【坐骨神经痛】王某,男,56岁,干部,1984年8月20日初诊。左腿痛已三年。自臀部向下串痛,步行不过百米,即出现剧烈腿痛,必须蹲下休息片刻,方能起立行走,但骑车不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中医诊断:痹证。辨证:风湿伤于下肢。治则:祛风散邪,除湿蠲痹。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薏苡仁30克,甘草9克,白芍24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5克,服八剂。4月4日复诊,步行三十里未出现腿痛。又服二十一剂,临床治愈。追访一年无复发。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株(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 此为辛温轻剂,取桂枝汤和其营卫,麻黄汤疏达皮毛,生姜、麻、桂辛甘发散;白芍、甘、枣酸收甘缓,刚柔相济,微汗祛邪,避免过汗伤正,用于不可过汗又不可不汗的轻证。
【荨麻疹】孙X,女,45岁,农民。1952年7月20日初诊,恶寒发热,全身起大片风团己二十余日。发病前曾汗出冒雨,过一日后,即发现全身起大片风团,每日发作五、六次,痒甚,心烦。曾注射钙剂,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等无效。面色苍白,皮肤划痕试验阳性,全身散在大片风团,胸部较多。舌淡苔白,脉弦。辨证:风寒束表,不得宣泄。治则:辛温透表,疏风止痒。处方:桂枝5克,白芍3克,生姜3克,炙甘草3克,麻黄3克,大枣4个,炒杏仁8克,服六剂。临床治愈,随访三个月未复发。 麦门冬汤 麦门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粳米三合,大枣十二枚 方中麦冬润肺养胃,泻热除烦,消痰止咳;半夏降逆化痰,健脾运肺;人参、甘草、粳米、大枣补益脾胃,使脾能输布津液于肺。共奏滋养肺胃、止逆下气之功。
【慢性支气管炎】张xx,女,48岁,工人,1982年7月2日初诊。由感胃引起胸憋喘咳已两个月。服中西药无效,乃至x医院服中药三剂。服后即感胸部憋闷,口干舌燥,咽部发痒,痒则痉咳,咳时连声,咳痰不利,抬肩张口,气短唇紫,须人捶背方能缓解。苔薄白,脉滑。中医诊断:咳嗽。辨证:肺胃阴虚,虚气上逆。治则:滋养肺胃,止逆下气。处方:麦冬60克,党参15克,半夏18克,甘草6克,大枣3个,梗米18克,服三剂后症状消失。 厚朴麻黄汤 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方中厚朴苦降,能泻实满,宽胸开胃,使脾气健运而水自下泄,杏仁通泻肺气,麻黄解表祛寒,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化痰涤饮;小麦养心阴,石膏质重,使水饮下行。
【喘证】许xx,男,60岁,干部,1982年8月13日初诊。哮喘已半年余,夜间喘剧,虚汗多,胸部异常憋闷,吐白粘痰,不能平卧,屡用中西药无效,活动后喘剧,气短。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风寒袭肺,邪气外束,卫气郁闭。治则:散寒宣肺平喘。处方:厚朴15克,麻黄12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细辛6克,半夏9克,服三剂后症状明显减轻,夜能平卧,又服三剂症状消失。
【肺气肿】苏X,男,66岁,退休工人。1982年8月26日初诊。患慢性支气管炎五年。每年秋季发作,冬季严重,喘咳不止,夜不能躺平,抱枕少寐,又咳喘而醒。至来年初夏乃止,年复一年,越来越重,气短心悸,活动后加剧,痰多。屡服中西药不效,近来又服六十余剂中药未效。X线诊断:肺气肿。舌胖,边有齿印,脉浮紧。中医印象:喘证。辨证:素体气虚,风寒犯肺。治则:散寒宣肺。处方:厚朴15克,麻黄12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小麦18克,五味子9克,干姜6克,细辛6克,半夏9克,服十二剂,喘止,气短大见减轻,纳增,体力增加。今冬未再出现哮喘气短。 《金匮要略》中指出:“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对慢或急性哮喘,出现脉浮紧者,采用本方治疗,确实有突出的效果,作者临床应用,验案较多,不能一一列举。 泽漆汤 半夏半升,紫参五两(一作紫菀,临床效果良好),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生姜五两,白前五两,甘草、黄芩、人参、桂枝各三两 方中泽漆为君,辛苦微寒滋肾阴,镇水逆,消炎退热,止嗽利水;桂枝行阳气以导寒水,用人参、紫参、白前、甘草补脾宣肺,脾健可以利水,宣肺可调达水道;再以黄芩苦泄,姜、夏辛散,共奏降逆止咳、祛痰利水之功。
【肺气肿】杜某,男,55岁,干部,1982年8月8日初诊,咳喘已两月余。患“慢性支气管炎”已八年。起初只在秋冬发病,来年天暖则愈,近两年经常发作,若患感冒,必咳喘,用西药只能缓解不能根除。服中药亦见效不大。此次发作病情较重,十余日后曾经服用过麻杏石甘汤加味未效,乃入x院治疗,住院四十余日稍得缓解,后来我院就诊。仍喘满,咳嗽,气短,夜不能平卧,全身无力,活动后喘剧,唇色稍黯。两肺有干湿性罗音,X线透视诊断:肺气肿。舌绛苔白,脉沉紧。中医印象:喘证。辨证:邪居肺家荣分,肺失宣降,痰饮内停。治则:降逆止喘,温化痰饮。处方:桂枝9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15克,甘草9克,白前15克,紫菀15克,泽漆9克,服四十二剂,诸症消失,天气变冷,亦未曾感冒,纳增,体力增加。疗后追访二年,无复发。 越婢加半夏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 方中麻黄、石膏发越水气,加半夏以开其闭塞之路,并增强逐饮之力,麻黄、生姜直攻外邪;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全方发散风热,降其水饮。
【哮喘】于xx,男,42岁,干部,1980年8月12日初诊。哮喘发作已六天。六天前出现鼻子发痒,打喷嚏,状如感冒,次日即出现哮喘,气短胸憋,面红眼胀,痰白粘,稍有咳嗽,端坐抬肩而喘,两肺有哮鸣音,夜不能寐,唇紫舌绛,脉浮紧。辨证:痰热郁肺,气逆不降。治则:开肺清热,降逆祛痰。处方,麻黄12克,石膏24克,生姜9克,甘草6克,半夏9克,大枣3个。服本方一剂症状大减,服三剂痊愈。追访四年无复发。 越婢加术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 方中麻黄通阳散表,配石膏、生姜发越水气。石膏清热,甘草、生姜、大枣以和营卫。越婢汤发肌表之邪,清内蓄之热,白术驱湿。
【肾病综合征】赵xx,男,27岁,工人,1979年8月20日初诊。患慢性肾炎已十余年,近一年多症状加剧,胸憋气短,全身浮肿。曾在某医院住院七个月,未见好转,乃来就诊。血压220/150毫米汞柱,尿蛋白(+++),透明管型(+),颗粒管型(+),面部、眼睑、腹壁、小腿及脚均浮肿,两踝已被掩盖,为凹陷性水肿。腹壁膨起,心界扩大,二尖瓣区有收缩期杂音。舌质淡,边有齿印,苔薄白,脉浮。中医印象:皮水,辨证:外有水气,内挟热邪。治则:发越水气。处方:麻黄9克,石膏24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3个,白术12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三剂。8月24日复诊:服一剂后,小便增多,浮肿消退大半,服三剂后,浮肿消失,腹胀亦消失。尿蛋白(+),管型(-),红细胞0-3个,白细胞0~3个,血压200/150毫米汞柱。现胃脘憋闷,纳呆,口干,脉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6克,大枣3个,炒谷芽30克,服十剂。1980年3月6日三诊:上班一月,浮肿未复发,尿蛋白(+),其余未见异常,血压190/150毫米汞柱。胃脘憋闷,纳呆,心悸,脉上关上滑,用复诊方三剂,以后失去联系。 小青龙汤 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方中用麻桂以解表邪,发汗平喘,配五味子之酸,白芍之苦酸,用酸苦涌泻而下行,收逆气而止咳,干姜、细辛、半夏温化水饮,散水气而止呕,用甘草以调和诸药。
【冠心病】马xx,男,69岁,干部,1979年5月18日初诊。胸憋气短,微咳,心前区经常疼痛,背部发凉疼痛已四年。发作时出汗,口渴,服硝酸甘油片后始能缓解,心电图检查为心肌劳损。舌质红,苔薄白。左脉沉弦,右沉。中医印象:胸痹。辨证:饮犯胸膺,胸阳被遏。治则:解表散寒,温化痰饮。处方:麻黄9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甘草9克,干姜9克,细辛9克,半夏9克,五味子9克,一剂,服药后稍有烦躁,两小时后缓解,心前区疼痛亦随之消失。疗后两年复查,未出现剧烈心绞痛,只在劳累过度时心前区稍有隐痛出现,不服硝酸甘油亦能缓解,疗后四年未加重。 小青龙汤治疗支气管炎、百日咳、溢饮、水肿等的验案,由于报道较多,故略去不赘。小青龙汤治疗冠心病尚未见到报道。作者在临床上常遇到冠心病患者表现为痰饮症状,采用温化痰饮治法,辄收佳效,此为其中之一则。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擘),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胶饴一升 本方重用饴糖为君,遵“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理,以饴糖、甘草、大枣相合,缓脾胃之急,健脾者,必以甘为主,芍药酸寒以益阴,桂姜之辛以扶阳,合之则可温养中气,使阴阳平、营卫和,则邪不致入里,腹痛自止。此方治阴阳两虚,为养正驱邪之剂。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丁x,男,45岁,工人,1980年9月l1日初诊。腹痛已三年。每年春秋季发作,全身怕冷,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有时夜间亦痛,甚则不能入寐,疼痛向背部放射,反酸。X线钡餐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苔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脾胃虚寒。治则:温中建脾,散寒止痛。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饴糖18克,防风18克,没药9克,服三剂痛止,服十五剂诸症状消失,饮食良好。过一月后X线钡剂复查,溃疡消失。
【遗精】于某,男,37岁,工人,1979年8月7日初诊。遗精半年。四肢倦怠无力,手足心发热,夜寐多梦,有时梦遗,甚则滑精,全身怕冷,自汗,手足凉,心悸,口咽干,少腹隐隐作痛,曾服收涩固精中药未效。苔薄白,脉浮紧。印象:遗精、滑精。辨证:营卫不和,阴阳两虚,精关不固。治则:和阴阳,调营卫。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饴糖18克,生龙牡各15克,服九剂治愈。 (千金)三黄汤 麻黄五分,独活四分,细辛二分,黄芪二分,黄芩三分 麻黄升阳通痹,黄芪补虚以熄风,黄芩以清在上之热邪,并祛在下之湿郁;独活、细辛专攻肾邪。合之能通阴阳,治手足拘急、百节疼痛。
【遗精及关节疼痛】遗精常见的原因为阴盛火旺、肾虚不藏及湿热内阻。其中湿热内蕴者,除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致遗精频作外,由于湿热上蕴,还可出现心烦,湿热郁于四肢关节,可出现百节疼痛烦热,手足拘急。作者遇到四例,均以此汤治愈。 辛x,男,32岁,工人。1979年5月13日初诊。遗精并四肢关节疼痛已半年。半年前由于外出途中受风寒后引起。化验血沉及“抗○”均正常。关节无肿胀及畸形,关节疼痛剧烈时两脚可出现拘挛现象,心烦,怕冷,小便频,尿色深黄。舌苔薄黄,脉浮弦。印象:遗精、痹痛。辨证:湿热下注,郁于四肢,扰动精室。治则:通阳开痹,清热祛湿。处方:麻黄12克,独活12克,细辛6克,黄芪6克,黄芩6克,服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半年无复发。
【阳萎】柴xx,男,45岁,工人。1983年6月10日初诊。阳萎已七年多,曾服补肾壮阳药多剂无效,服二加龙骨牡蛎汤六剂,微效。现下半身凉,全身无力,倦怠嗜睡,两脚夜间时有拘挛,时自汗出,头重如裹。苔白腻,脉浮弦。辨证: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而致阳萎,治则:清化湿热。处方:麻黄12克,独活12克,黄芩6克,黄芪6克,细辛6克,共服十八剂,临床治愈。
【手足癣感染】张xx,男,55岁,工人,1983年12月27日初诊。两掌跖起脓庖痛痒十余天。掌跖脱皮起小水泡已三年,经常发痒,有时流黄水,外用药洗擦未效。两掌及两跖均有高粱粒至黄豆大脓庖,有的脓庖互相连接融合。损害面积:两掌各为4×6平方厘米,两跖各为8×12平方厘米。舌苔白腻,脉浮。印象:手足癣感染。辨证:湿热流注,外受湿毒。治则:清热解毒,通阳化湿。处方:麻黄9克,独活12克,细辛3克,黄芪9克,黄芩9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公英30克,花粉24克,蝉蜕9克,服六剂,脓庖已吸收,流水止,痒痛止,服十二剂痊愈。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甘草(炙)三两 〔方中黄连由于药源较缺,作者以苦参6克,代之。在方中又增加枳实9克,以增强其宽中下气、和胃健脾之功。)方中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以清中焦之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降逆止呕,散痞行气,辛苦寒温合用,有降逆、止呕、消痞的作用,人参、甘草、大枣益气和中,补中焦之虚,可使上下通,阴阳调。全方可使寒去、热除、痞消、正复。此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补泻兼施之代表方。
【肥厚性胃炎】张xx,女,49岁,工人,1979年6月10日初诊。胃脘闷胀,纳呆,有时腹痛,已八年,久治未愈。胃脘胀满连及腹背,晚饭不能饱食,饱则夜何胀剧。无力,消瘦,全身轻度浮肿,面色苍白,口干舌燥,不能参加体力劳动已半年。X线钡剂透视诊断为慢性肥厚性胃炎。舌质红绛,光滑无苔,脉左上关上浮猜,寸尺沉,右寸关尺沉。印象:心卞痞。辨证:脾胃寒热错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司。治则: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大枣3个,服药七十五剂,胃脘满痛已消失,纳增,浮肿消退,体重增加,脉平和,X线钡剂透视胃粘膜无异常发现。恢复全日工作,疗后两年随访无复发。
【萎缩性胃炎】苏x,男,46岁,干部,1982年2月1日初诊。胃脘憋胀已一年余,近三个月来食入即吐。1981年l0月19日和11月19日曾在x医院作胃镜检查两次,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现胃胀纳呆,呕吐较剧,并有上腹疼痛,未见泛酸。两天前曾在X医院作X线钡剂透视,诊断为幽门梗阻。脉左右微下关滑,舌苔白腻。中医印象:呕吐。辨证:中焦阻滞,胃失和降。治则:通腑、理气、止呕、处方:大黄12克,甘草3克,防风15克,没药9克,服三剂,呕吐疼痛止,但胃脘仍憋闷,纳呆、脉左右上关上滑,舌苔白。印象:心下痞。辨证;脾胃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消痞散结。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二十四剂后症状明显好转,纳增,唯胃脘部仍有疼痛。脉两关浮。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炙甘草9克,大枣3个,饴糖18克,防风15克,没药9克,服二十一剂,诸症状消失。至1982年10月28日又至x医院作胃镜检查:胃粘膜正常。追访半年无复发。
【胃粘膜脱垂】孙x,男,38岁,工人,1981年3月2日初诊。胃脘部憋胀疼痛已二年余,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呃逆,嗳气,屡治未愈,去年8月在X医院作X线钡剂透视胃都,诊断为胃粘膜脱垂症及胃窦炎。有时恶心,偶尔呕吐,胃脘部稍有压痛,按之软,无包块。舌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心下痞。辨证:中焦气滞,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宽中行气。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9克,大枣3个,厚朴15克,炒莱菔子15克,共服四十八剂,诸症状消失。纳增,体力增加,又至x医院作X线钡剂透视,胃粘膜无异常发现,追访半年未复发。
【慢性肠炎】刘x,女,20岁,工人,1983年1月18日初诊。腹部下坠已半年多。半年前患急性胃肠炎,吐泻颇作,当时服西药稍止,以后即经常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日二、三次,多为不消化食物,屡服西药和中成药,疗效不佳。现胃脘憋闷,有时肠鸣嗳气,经常腹痛。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腹泻。辨证:寒热互结,虚实夹杂。治则:辛开苦降。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藿香9克,茯苓15克,山药12克,服六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两个月无复发。
【神经性呕吐】刘xx,女,22岁,国棉厂工人,1982年8月26日初诊。每上夜班则剧烈呕吐已三个月,其余时间少有发生。食欲正常,无消瘦,吐后饮食照常,屡治未愈。口苦咽干,上腹部及两胁闷胀,全身无力。舌淡苔白,脉弦。印象:呕吐。辨证: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治则:舒肝和胃。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枳实9克,生姜9克,甘草9克,白芍15克,竹茹12克,服三剂,呕吐大减,但胃脘仍憋胀,脉左右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竹茹12克,服三剂后呕吐止,两个月后复查,无复发。
【胃下垂】杨x,男,48岁,工人,1980年9月20日初诊,胃脘憋胀,食后则剧,已两年多。纳减消瘦,胃脘有震水声,上腹部经常隐痛,压痛明显,未触及包块,腹壁松弛,肝脾未触及。X线钡剂胃部透视:胃下垂7厘米。舌淡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心下痞。辨证: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司。治则:辛开苦降,行气宽中。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炒莱菔子15克,厚朴15克,共服六十剂,症状消失。三个月后,X线钡剂胃部透视正常。
【慢性胆囊炎】陶xx,男,32岁,1981年11月4日初诊。脘胀及右胁下疼痛已五年。疼痛剧烈时,牵及右肩部,经常腹胀。厌油腻,食则疼痛加剧,暖气,反酸,恶心。五年前曾在X医院作十二指肠引流,诊断为胆囊炎。症状时轻时重,颜面色灰,消瘦,全身无力,莫非氏征阳性。苔白腻,脉左上关上滑,右沉紧。印象:胁痛。辨证:寒热互结,湿热郁滞,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清热利湿。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生牡蛎12克,金钱草60克,海金沙12克,郁金9克,共服一百五十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一年无复发。 胆的升清降浊与脾胃的升降密切相关。胆气的疏泄宣发有利于脾胃的升清降浊,脾胃升降纳化正常,胆腑才能疏泄有度。黄元御说:“木生于水,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故胃中浊气降,则胆汁亦能下行,清气方能上升。
【胃肠神经官能症】王xx,女,54岁,工人,1983年3月8日初诊。腹部胀满,不能弯腰己八年。二十年前曾在潮湿屋内住宿一夜,次日即出现腹痛及上腹部发凉疼痛,热敷后好转,只在胃脘部留有鸡蛋大憋闷区。自觉在脐下有一横条索状物,经常跳动,甚感不适,历时十余年、曾服中成药,下腹部条索状物移至脐与剑突之间,自觉如小儿前臂样粗,长约10厘米,自下向上顶。弯腰则腹部疼痛憋闷气短,难以忍受。十七年来大小便不能采取下蹲姿势,饮食正常;曾到很多医院检查,并作X线钡剂胃肠透视,均未发现器质性改变。曾服西药和舒肝理气中药,均未见效。舌苔薄白,脉到右上关上滑。印象:心下痞。辨证:阴阳不和,上下不通。治则:和阴阳,通上下。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8个,川断12克,狗脊12克,桑寄生30克,川芎9克,威灵仙12克,服十二剂,腹部症状消失,俯仰自如,唯腰部仍稍疼痛。疗后两个月复查,腹部症状未再发,胃肠疾病有胃脘堵塞、升降失调且脉象为上关上滑者,临床经常遇到,屡用屡效。
【头痛】头痛的原用很多,有的是因为脾胃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例如,王xx。女,31岁,教员,1979年5月6日初诊。患顽固性头痛已七年多,日夜持续头痛,以两颞及枕部较重,视力漠糊,头有闷胀感,日益加重,影响工作,屡治未愈。胃脘憋胀,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辨证:中焦痞塞,升降失调;治则:辛开苦降,宣通上下。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竹茹12克,共服二十四剂,临床治愈。
【外伤性头痛】蒋x,男,39岁,教师,1979年8月16日初诊。患者于二十天前,头部受外伤之后头晕头痛,夜不能寐,恶心纳呆,胃脘憋闷、苔薄白,脉左上关上滑,寸尺沉,右寸关尺沉。印象:头痛。辨证:血瘀络阻,中焦阻滞。治则:举开苦降,祛瘀止痛。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8个,川芎9克,红花9克,共服十二剂,临床治愈。外伤性头痛,方书多从瘀血论治,而采用活血化瘀药物。对于具有半复泻心汤证的病人,采用本汤稍加活血化瘀药物,效果良好。
【偏头痛】董XX,女,53岁,1979年8月12日初诊。右颞侧剧烈偏头痛,右眼不能睁大已一年多。血压180/99毫米汞柱,中西药治疗未效。胃脘憋闷,纳呆,苔薄白,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辨证:中焦痞塞,脾失健运,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治则:升清降浊,兼以熄风、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钩藤30克,服九剂,头痛止,血压150/90毫米汞柱。胃脘憋闷消失,纳增。
【坐骨神经痛】魏xx,女,45岁,农民,1982年7月13日初诊。右腿痛已半年。自右侧臀部向下串痛,疼痛较剧,步履艰难,曾服祛风祛湿药和虫类药物(僵蚕,全虫、蜈蚣)以及活血止痛药(鸡血藤、赤芍、乳香、没药)等六十余剂未效,反而日趋严重。除腿痛外,并有胃脘痞满,纳呆。舌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腿痛。辨证:脾失健运;四肢失养。治则:辛开苦降,健脾燥湿。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川牛膝15克,威灵仙12克,没药9克,黄柏9克,炒扁豆15克,白芍15克,苍术12克,服九剂,腿痛消失。半年内未复发。
【癫痫】《临证指南》说:“痫病或由惊恐,或由饮食不节,或由母腹中受惊,以致胜气不平,经久失调,一触痰积,厥气内风,卒焉暴逆,莫能禁止,待其气反然后已。”(证治准绳)曰:“……或在母腹中受惊,或感受六气,或饮食不节,逆于脏气而成,……”古人认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湿聚生痰,脾胃升降失调,一旦肝气失和、阳亢风动,挟痰上逆,蒙蔽清窍,就会导致癫痫发作。西医也屡有胃肠型癫痫的报道,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可使痞除痰消而风去,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近年来用此方治愈九例,服药三十剂以内临床治愈者四例,六十至八十剂治愈者两例,现举一例。 栾X,女,11岁,1979年9月12日初诊。患癫痫已九年多。自一岁半开始发生,病情日益加重,屡治未效。脑电图检查为普遍中度异常。血、尿常规化验正常,血钙正常。每天发作十余次,夜间睡眠中亦有发作。发作时两腿伸直,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但口不吐白沫,每次持续约一、两分钟。发作前,先有胃中不适,恶心,发作过后,全身出汗,无力。不发作时常感到心下痞满。舌红,脉左右上关上滑,寸尺沉。印象:痫证。辨证:脾胃升降失调,脏气不和。治则:辛开苦降,健运中焦,涤痰熄风。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竹茹12克,浮小麦30克,生龙牡各9克,磁石30克,钩藤24克,追地风24克,千年健24克,防风18克,服三剂后,发作停止,但自汗仍多,夜寐易惊。二诊时在上方中去防风加麻黄根9克,夜交藤30克,炒枣仁30克,又服三剂,上述症状消失,共服三十六剂,临床治愈。
【耳聋】造成耳鸣耳聋的主要原因为肾虚精亏和肝胆之火上扰,应以调理肝肾为主。此外,李东坦在(脾胃论)中有“脾胃虚则九窍不通”的论点。若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心下痞满,则为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致使清窍被蒙。而且,心下病满,中焦阻滞,财可影响肝之疏泄,致成肝郁,郁久化火,肝胆之火上扰,清窍被蒙,也可致聋。 孙XX,男,51岁,干部,1979年6月21日初诊。患者感冒后引起耳聋已三个月,曾在当地医院经耳鼻喉科治疗无效。并有心下痞满,纳呆等。舌红,苔薄白,脉左上关上浮滑,寸尺沉,右寸关尺沉。辨证:清阳不升,清窍被蒙。治则:辛开苦降,利窍通闭。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石曹蒲9克,服九剂后,听力恢复,能听到手表音,疗后一年复查,情况良好。
【链霉素中毒性耳聋】高x,男,10岁,学生,1979年8月14日初诊。思者半年前因发烧注射青、链霉素各多次而引起耳聋,上课时听不清老师讲话,平时与人言,也很难听清对方的话语。现胃脘经常憋闷,纳呆。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印象:耳聋。辨证:中焦痞满,清窍被蒙。治则:辛开苦降,利窍通蔽。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9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大枣3个,石曹蒲9克,服三剂。 8月18日二诊:日前感冒,稍有咳嗽,头痛,咽痛,脉浮。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9克,桔梗9克,麦冬18克,生地18克,元参18克,丹皮9克,五味子9克,三剂。 6月22日三诊:服上六剂药后,听力好转,己能听清大声说活。胃脘憋闷和纳呆好转。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处方:仍按初诊方服三剂。 8月25日四诊:听力完全恢复,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溟、仍按初诊方服三剂。疗后半年随访,听力良好。现代医学认为链霉素中毒性耳聋是不可逆的,作者过去也未治过,仅此一例,供读者参考。李东垣曾在(脾胃论)中有“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之说。又云:“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据此理,如能调其脾胃升降,则九窍自通,耳能听矣。
【多寐】周xx,女。57岁,1985年1月31日初诊。多寐咳嗽已一月余,每日睡十七、八小时,全身串痛脘闷纳呆。舌苔薄白,脉上关上滑。辩证:脾胃升降失调,运化失司,脾阳不振。治则:辛开苦降,和中助阳。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六剂后嗜睡除,咳嗽与全身疼痛消失。
【慢性支气管炎】由外感或内伤使肺失清肃,因而致咳,是咳嗽之常。早在《内经◎咳论》中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胃咳之状,咳而呕”的论断。临床上有胃脘痞满,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而致咳嗽者,这种咳嗽,有较明显的脾胃症状,对这类病人采用清肺宣肺的习惯治法,往往效果不佳,而采用调脾胃,通上下,交阴阳法,再加止咳化痰之品,常收佳效。 李xx,女,72岁,1982年10月4日初诊。每年秋季气候变凉时则有咳嗽气短已十余年,发作时胃脘憋胀,痰涎壅盛,纳呆,全身无力,动则喘憋加剧,至春暖方能缓解。反复发作,服止咳平喘中药不效。舌苔白腻,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咳嗽。辨证:中焦痞塞,脾胃升降失调,湿聚生痰,上渍于肺。治则:辛开苦降,化痰止咳。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白前15克,紫菀12克,泽漆9克,炒莱菔子15克,服三剂后,咳喘大减,痰涎显著减少。又服九剂,咳喘止,痰涎消,纳增,胃脘憋闷消失。
【心动过缓】郑XX,女,38岁,干部,1979年4月13日初诊。患心慌气短已二年多。近一年来不能坚持工作,在家休息。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安静时脉搏每分钟48次左右,活动后增至60次左右,胃脘憋闷纳呆。舌淡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并有结脉。印象:心悸。辨证:中焦痞塞,水饮内停,上凌于心。治则,辛开苦降,健脾和胃,理气行血。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茯苓15克,共服二十四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率在安静时每分钟55次左右,能参加全日劳动。疗后二年无复发。
【冠心病】毕x,男,51岁,工人,1979年8月初诊。胸憋气短,经常出现心前区疼痛,一年前发病时曾作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梗塞。现不能独自行走,须扶杖或经人搀扶,胃脘憋闷,纳呆舌红绛,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胸痹。辨证:脾虚生痰,阻遏胸阳。治则:辛开苦降,健脾通阳。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半夏9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炒谷芽30克,服十五剂,心前区疼痛消失。疗后三个月复查,未复发,行路己不需扶杖,能上街买菜,做轻微家务劳动。
【心肌炎】郭X,女,19岁,工人,1979年7月3日初诊。心悸,恶心,全身无力已一月多。发病前感冒,全身肌肉疼痛,随之出现心悸、气短、恶心,有时呕吐,曾至X医院作心电图诊断:心肌劳损。现头昏,胃脘憋闷,不耐劳作,动则心悸气短加剧。舌淡,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胸痹。辨证:中焦痞塞,心阳痹阻。治则:调和脾胃,温阳通痹,涤痰祛饮。处方:半夏18克,生姜24克,茯苓12克,生牡蛎12克,服六剂,心悸恶心好转,但仍胸脘憋闷,纳呆。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8个,服十五剂,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查常。
【类风湿性关节炎】郝x,女,62岁,退休工人,1982年7月13日初诊。各关节疼痛已四年余。指关节肿胀畸形,在两手腕关节伸面各有如枣核大小结节一个。血沉稍快,类风湿因子阳性。天气变化时关节疼痛加剧,胃脘憋闷,胀满反酸,纳呆。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痹证。辨证:寒热错杂,脾失健运,风湿侵袭,络脉不通。治则:辛开苦降,健运中焦,祛风、除湿、通络。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川芎9克,威灵仙15克,没药9克,共服十五剂,关节肿痛消失。1983年2月28日再诊,去年冬季关节未痛,腕关节伸面结节消失。检查血沉正常,类风湿因子阴性。此正如《素问◎痹论》所云:“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
【类风湿性关节炎并发神经炎】张xx,女,51岁,工人,1982年12月7日初诊。手足发麻,疼痛已五月余。两手戴手套范围麻痛感。持物稍久则落地。各关节疼痛,上楼时痛剧,需抓住楼梯扶手方能向上攀登,全身肌肉疼痛,夜间不能转侧。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稍快,胃脘憋闷,纳呆。舌苔薄白,脉左上关上滑,余脉沉。印象:痹证。辨证:运化失司,邪留经络。治则:健运脾胃,行气通络。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厚朴15克,元胡9克,没药9克,共服二十四剂,诸症状消失。
【低烧】张x,男,8岁,1979年8月13日初诊。紫癜伴有低烧四月余。在X医院诊断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并住院治疗,化验血小板在2万/立方毫米左右,曾服激素和中药汤剂三个多月,血小板恢复到10万左右,但低烧始终未退,经常保持在37.6℃~37.8℃之间。面如满月,全身肥胖,伴有胃脘憋闷,纳呆。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中医诊断:发热。辨证:中焦痞塞,升降失调,阳郁发热。治则:辛开苦降,调理脾胃,开郁解热。处方:枳实9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四剂,痞除纳增,低烧退。疗后一月复查无复发。 王xx,女,60岁,1982年10月14日初诊。胃脘憋闷,纳呆,每在晚上十二点以后,出现寒战,每五、六天发作一次,每次发作持续半小时,发作时虽得增加衣被而冷不减,黎明时又发热,已一年余,屡治未愈。近三日因感冒又出现咳嗽,脉浮。由于有外感,先宜解表。处方:麻黄9克,炒杏仁9克,石膏24克,甘草9克,桔梗9克,麦冬18克,生地18克,元参15克,丹皮9克,五味子9克,服三剂。10月18日二诊:感冒已愈,咳止,但胃脘憋闷和夜间寒战仍未除。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发热。辨证:脾胃损伤,阴阳不和。治则:补脾胃,调阴阳。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六剂。11月30日三诊:自从10月18日方六剂后,一个月来,只有昨晚出现一次寒战,症状如前。又继续服10月18日方六剂,疗后三月无复发。
【慢性肾孟肾炎急性发作】刘XX,女,36岁,工人,1983年2月22日就诊。患“慢性肾孟肾炎”已三年,时有复发。近两日来又复发,尿血,尿频,尿痛,全身发冷,少腹拘急,腰痛,步履艰难,不能久立,胃脘憋闷,纳呆。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淋证。辨证:脾肾两虚,湿热下注。治则:健脾益肾,清热利湿。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仙灵脾9克,滑石15克,竹叶12克,白茅根30克,服三剂痊愈。疗后三月无复发。
【乳癖】王XX,女,32岁,农民。1983年2月21日初诊。两乳发现硬结疼痛已三个月,月经正常,胃脘经常憋闷,纳呆,左乳有2X3平方厘米硬结,右乳有1.5X2平方厘米和黄豆大各一个,推之可移,与皮肤及深部组织无粘连,两乳头无凹陷。钼耙X线照片左乳有2X3平方厘米、右乳有1.5X2平方厘米及黄豆大密度增加阴影,中间无钙化点,损害周围无透光带。舌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辨证:中焦痞塞,升降失司,瘀塞乳络。治则:辛开苦降,通经活络。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王不留30克,路路通12克,大贝3克冲,川楝子9克,栝蒌24克,共服二十九剂,疼痛消失,钼耙照相证实,结节消失。 乳癖治疗的报道很多。有的从肝论治,则以舒肝理气、解郁化痰,或理气化瘀,调理冲任为治法,方多选消遥散加减。有的则从寒痰论治,以温阳化痰为法,阳和汤加减而疗。但以调理脾胃为主的报道则罕见。作者一方面根据此型病人具有心下痞和脉上关与滑的主证和主脉,另方面也根据乳房属足阳明胃经,所以对此型病人采用辛开苦降的半夏泻心汤再加通络及消痰散结药物治疗,也收到了较好的疗效。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以资营养。脾与肺的关系在《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与四肢筋骨关节的关系,在《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有“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亲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痿论》曰:“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脾与肌肉的关系,《素问◎痿论》中有“脾主身之肌肉。”脾与神志的关系,《素问◎刺法论》有:“脾藏营,营舍意。”所以脾胃功能失调,就会引起各个系统的疾病,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抓住关键,就能纲举目张。赵章忠医师在介绍《金寿山运用泻心法的临床经验》一文中说:“也可用于上下交病、独治其中。”“用泻心法……不仅经常应用于胃肠、肝胆之病,而且广泛应用于呼吸、泌尿、心血管、内分泌、神经系统之病,或以其病变犯及胃肠,或以其兼夹消化道诸症,或因其湿热冲注三焦俱病,只要邪热内结,非纯属大实大满之证,皆可随机变化施用。”论述颇有见地。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三两 方中大黄泻营分之热及一切实热与血中伏火,治吐血、衄血,和胃开结。黄连泻气分之热,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除脾家湿热,治诸失血。
【鼻衄】贺xx,男,26岁,工人,1980年9月10日初诊。鼻衄已二十余年,患者自四岁开始,每年春季流鼻血,出血前先头痛,全身不适,胃脘憋闷,每次流血40-50毫升,每二、三日流血一次,一、两个月后缓解。自今年以来,症状加剧,不分季节,经常发作,屡经中西医治疗无效,大便干,有下坠感。舌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辨证:心火亢盛,迫血妄行。治则:泻心止血。处方:黄连3克,黄芩9克,大黄6克,生地24克,侧柏叶30克,服三剂,鼻衄止,又服六剂,痊愈。
【衄血腹泻】于xx,女,37岁,农民,1982年11月17日初诊。鼻衄腹泻已三月余。胃脘经常憋胀,饭后胀满较剧,纳呆,大便稀,每日七、八次,每天夜间大便二、三次,且有五更泻。血常规化验,红细胞285万/立方毫米,血色素7克,白细胞5600/立方毫米,屡治未愈。舌淡,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鼻衄,下痢。辨证:邪热壅聚,上逆下迫。治则:泻热除痞。处方:大黄6克,苦参9克(代黄连),黄芩9克,炒莱菔子15克,藿香叶12克,竹茹12克,六剂。11月24日复诊;服药后诸症状大减,恶心止,鼻血止,纳增,大便每日一、二次,成形,夜间已不大便。又按原方服六剂,巩固疗效。
【齿衄】张xx,女,27岁,干部,1983年4月4日初诊,口臭齿衄已四,五年,胃脘憋闷,纳呆,腰腿经常疼痛。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辨证:邪热壅聚,浊气上逆。治则:泻热除痞。处方:苦参9克,黄芩9克,大黄9克,服三剂后,口臭齿衄大见好转,但腰腿仍痛。脉左右上关上滑。处方:苦参9克,黄芩9克,大黄3克,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2克,服六剂痊愈。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王x,男,18岁,学生,1980年2月20日初诊。血小板8000/立方毫米,自1979年9月21日鼻出血不止,当时化验,血色素6克,乃入X医院住院治疗。曾于发病前十天患感冒,咽喉痛,曾服土霉素五天,过二、三天后突然鼻流血不止。住院期间曾服激素,注射止血剂,并口服犀角地黄汤十余剂无效,前后共输血3000多毫升,但仍经常大出血,血小板始终在5000~8000/立方毫米,血色素4~6克,后来曾注射长春新硷两次,住院六个月,病情未见好转,自动出脘。乃邀作者诊治。病人胃脘憋闷,面色苍白,形如圆月,皮肤毳毛增长,肝脾未触及,齿龈向外渗血。舌淡,苔白,舌边有齿印,脉左右上关上浮滑。印象:鼻衄、齿衄。辨证:阴气不足,阳气独盛,迫血妄行。治则:清热除病,降火止血。处方: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9克,生地24克,藕节30克,白茅根30克,服二十一剂,未有大出血,但齿龈仍向外渗血,血小板上升至12000/立方毫米。又按原方服六十剂,齿龈渗血停止,出血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上升至24000/立方毫米。纳增,体力增加,能自由外出活动。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浮滑。处方:大黄9克,黄连6克,黄芩9克,鲜荷叶30克,鲜藕节30克,鲜茅根60克,鲜侧柏叶30克,服九十剂,临床症状消失,血小板升至32000/立方毫米。至九月初复学上课。疗后一年半复查,未有出血现象,血小板仍为32000/立方毫米,出血凝血时间正常。疗后二年半复查,血小板52000/立方毫米,出血凝血时间正常。 《金匮要略》云:“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尤在泾谈:“心气不足者,心中之阴气不足也,阴不足则阳独盛,血为热迫则妄行不止矣。”唐容川认为:“心中阴气不足,则阳独盛,逼其胞中血海之血,出于浊道,则为吐血,逼其胞中血海之血,出于清道,则为衄血。”又说:“心为君火,化生血液,是血即火之魄,火即血之魂,火升故血升,火降即血降也。知血生于火,火主乎心,则知泻心即泻火,泻火即是止血。”对于此方,唐容川说:“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泻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愈后,酸成咳嗽虚劳之根,且釜下抽薪,而釜中之水自无沸腾之患。”近来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吐衄,住住只用于体壮之人,对失血过多,气血两虚者,则不敢用。由本例观之,血小板仅5000/立方毫米,血色素仅6克,气血之虚已甚,但服用本方,不但可以防止大出血,并可逐渐改善造血功能,改善免疫状态,减少血小板破坏等,而能救治沉疴。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炙),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黄连一两(以苦参6克代),干姜三两,人参三两 方中黄芩、黄连(苦参)清热解毒,半夏、干姜辛温散痞除湿;人参、大枣扶正补虚,倍用甘草,增强和胃缓中之力,起到缓急止泻的作用。
【久泻】于x,男,52岁,干部,1980年4月18日初诊。两年前赴外地开会,由于饮食不适引起腹泻,连续数日,后服抗菌素与止泻药,腹泻止,但会毕回家后又出现腹泻,屡治不愈,日七、八次,为稀便,有时出现完谷不化,经常腹胀,胃脘憋闷,肠鸣甚著。全身无力,头晕心悸,有时出现恶心,苔白腻,脉上关上滑。辨证:胃中虚,客气上逆。治则:辛开苦降,缓急和中。处方:炙甘草12克,苦参6克,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大枣8个,枳实9克,茯苓15克。服六剂后腹泻肠鸣消失,心下痞满好转,继服六剂痊愈。
【舌皲裂】岳X,女,23岁,工人,1979年8月6日初诊。舌体皲裂疼痛已三年,曾大量服核黄素无效,反而日趋严重,检查发现舌的前2/3均布满横而深的裂纹,大裂纹中间布满浅而短的小纹,似桑椹皮,不能食酸辣刺激性食物,痛苦异常。胃脘经常憋闷,饭后易腹胀。脉左上关上滑,右滑。辫证:心火亢盛,中焦痞塞。治则:泻心除痞。处方:炙甘草12克,黄连须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3克,大枣3个,服九剂后,舌体疼痛消失,小短纹减少,深长纹稍变浅。服四十八剂,小短纹完全消失,深长纹亦消失2/3,剩余条纹变短变浅,食酸辣食物已无痛苦。 黄连汤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三两,桂枝三两(去皮),人参二两,半夏半升,大枣十二枚(擘) 黄连泻胸中之积热;姜、桂祛胃中之寒;半夏降逆,合黄连止呕;人参补虚;甘草、大枣和胃止痛。甘苦并投,寒热兼施,以达寒热平调、清上温下之功。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时x,女,32岁,干部,1984年5月16日初诊。大便夹带脓血,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已二年多。经常腹痛,有痛泻现象,大便每日六、七次,消瘦,全身无力,胸闷脘憋,发病原因不明,久治未效。大便培养:痢疾菌(-)。钡剂灌肠:降结肠中段至横结肠,粘膜粗乱,肠袋变浅,并有痉挛及激惹征。舌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印象:腹泻。辨证:湿热蕴结,气血凝滞。治则:除湿祛热,温胃健脾。处方:黄连9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防风18克,没药9克,服六剂。5月21日复诊:症状显著好转,腹痛大减,大便渐成形,日二、三次。又服上方六十剂,症状消失,大便正常,于1984年9月6日又作钡剂灌肠复查,结 肠粘膜纹理正常,无激惹现象。半年后无复发。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方中甘遂苦寒,苦性泄,寒胜热;芒硝咸寒,咸能泄,又能软坚,寒能胜热;大黄苦寒,苦性泄,寒胜热。共为下泄与除热之有力方剂,《伤寒论》中为治疗热与水结而成的结胸证设此方。
【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马XX,男,60岁,退休工人,1980年9月13日初诊。胸闷气短发烧半月。三十年前开始患肺结核,且时好时坏,半月前感冒发烧,上午38℃左右,下午可达39℃左右,近两天来夜间达39.6℃,恶寒、出虚汗及夜间盗汗,汗以头颈部较多,左侧胸胁疼痛,转侧和咳嗽则痛剧,不能向左侧卧,气短烦躁,饮食大减,口纳不过三两,口干不欲饮,饮则憋喘增剧。体温38.6℃,脉搏112次/分,呼吸25次/分,重病面容,仰首挺胸呼吸,痛苦表情,语音嘶哑,叩诊发现左侧前胸部自第三肋下呈浊音,听诊左肺呼吸音低弱,触颤左侧减低,右侧正常,气管右偏。X线照像:两肺上部见有许多散在的圆形致密钙化点,密度高且均匀,边缘锐利,大小不等。左侧第三肋下呈密实阴影,膈肌遮盖,肋膈角消失,阴影均匀一致。右侧肋膈角未包括在片内。X线诊断:两肺上野结核钙化灶,左侧胸腔积液。血沉第一小时末70毫米。舌质红,苔黄厚,两寸脉浮滑,关尺沉紧。 西医诊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医诊断:大结胸证。辨证:表邪内陷,邪结胸中。治则:泻热逐水。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9月16日复诊:服第一剂后,大便日五次,气味恶臭,色黑。服第二剂后,大便日三次,为水样便,臭味较以前稍轻些;服第三剂后大便日二次,为稀便,臭味更减。体温降至37.5℃,恶寒止,虚汗心烦减,气短减轻,纳稍增。舌苔变薄,黄色变淡,脉滑。处方:黄连6克,半夏12克,栝蒌仁12克,麦冬12京,元参12克,百部9克,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9月19日三诊:大便成形,日一次,夜间盗汗止,舌苔白,脉两寸浮,关尺沉紧,纳稍增,日食三、四两,只下午低烧37.5℃。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三剂,水煎服,日一剂。 9月23日四诊:服药后又腹泻,日2-4次,全身发软,下午仍低烧37.5℃,精神好转,咳嗽痰不利,饮食增加,日纳六两左右。X线透视:左侧胸腔积液消失,只留有胸膜肥厚。舌苔薄白,脉滑。处方:麦冬15克,生地18克,百部9克,沙参15克,山药12克,炙皂角3克,陈皮9克,桑皮9克,元参15克,丹皮9克,川贝粉3克(冲),侧柏叶12克,瓜蒌15克,连服十二剂,低烧退,咳止,饮食增加,日纳一斤左右,体重增加,血沉第一小时末50毫米。疗后三月复查,情况良好,血沉正常,胸部透视:胸水未复发。
【结核性包裹性积液】杨XX,男,36岁,工人,1983年4月7日初诊。患肺结核已十年,左侧胸腔积液已十个多月,曾抽胸水四次,最后一次为脓液。曾经服雷米封及PAS,注射链霉素等未能控制,现仍低烧,胸痛,胸憋气短,夜间不能侧卧X线透视:左肺下野外带有一约7.5X7.5平方厘米致密阴影,侧位偏后。印象:左胸包裹性积液。舌苔白黄,脉左右寸浮,关尺沉。中医印象:大结胸证。辨证:热与水邪,结于胸中。治则:泻热逐水。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水煎服,日一剂,服药后腹泻,服五剂后,自觉症状消失,X线透视:积液同前,脉两关滑。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桑皮12克,服二十四剂,5月28日X线透视:积液消失,只遗有胸膜肥厚。
【外伤性胸腔积液】丁X,男,37岁,汽车司机,1984年8月14日初诊。于7月26日下午为汽车挤伤右侧胸壁,当即到县医院简易法固定胸部,并注射青链霉素。7月29日至济南市X医院作右侧胸部X线照片:右侧液气胸,肺压迫严重,自第一至第四肋骨骨折,液面平第九肋间隙(肩胛下线下)。自右胸抽出空气2000毫升,抽出血液300毫升,之后,胸憋气短稍好转。7月31日胸透:右胸第五肋以下呈浓密阴影,未见明显气体。8月14日转来我院,X线照片:右肺野外带密度增高,上缘呈外高内低状,可随体位变动,右肋膈角消失,膈肌活动度差。X线诊断:右胸积液。现仍胸憋气短,头颈部发热,背部多汗。舌苔白,脉左右寸浮关尺沉。印象:大结胸证。辨证:外伤胸膺,气郁水蓄。治则:泄热逐水。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水煎服,服二剂后,胸闷胸痛大减,背汗正。现脘憋纳呆,舌苔白,脉左右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五灵脂9克,水煎服,四剂。8月21日三诊:症状稍有好转,胃纳稍增,仍胸憋气短。脉左右寸浮,关尺沉。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服三剂后,自觉症状完全消。X线透视:液平面见不到,右肋隔角稍钝夜寐不宁,怕惊动,有时心悸。脉两关滑。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珍珠母30克,生牡蛎30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炒土元9克,三钱粉3克(冲)。十二剂。9月6日X线透视:心肺正常。胸痛完全消失。
【肺结核空洞形成】张XX,女62岁,退休工人。1985年3月5日初诊。四年前左侧胸部外伤,以后渐出现左侧胸痛。近二、三月来症状加剧,不能向左侧卧,恶心,大便干,低烧,不能深呼吸,吐黑痰,纳呆。X线照片:左锁骨下有面积为3X3平方厘米圆形空洞。舌苔白,脉左右寸浮,关尺沉。印象:大结胸证。辨证:外伤胸膺,水气停蓄,郁而化热。治则:泄热荡邪。处方:大黄9克,芒硝9克,甘遂3克,水煎服,五剂。3月12日复诊:低烧胸痛消失,恶心止,深呼吸已不痛,大便通,纳增。脉左右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六剂。3月19日三诊:胸部又出现轻度闷痛,脉左右寸浮关尺沉。又服大陷胸汤三剂。3月22日四诊:诸症状消失。X线照片:空洞消失。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瓜蒌实大者一枚 黄连苦寒;半夏辛温,化痰蠲饮,能散滞结;瓜蒌甘寒,使痰气下降,此方苦寒泻热,辛温散结。
【肋软骨炎】刘xx,女,27岁,工人,1984年8月23日初诊。右侧胸痛已一月余。检查发现右侧第三肋软骨与胸骨连接处肿起,有压痛。舌苔薄白,脉左右上关上滑。中医诊断:胸痛。辨证:痰热互结。治则:清热、消痰、开结。处方:苦参9克(代黄连),半夏15克,瓜篓24克,片姜黄9克,服三剂。8月27日复诊:局部浮肿稍减,压痛明显减轻。又以上方加乳没各9克,继服三剂。8月30日三诊,局部肿消,压痛止。 作者以本方加紫菀、冬花皂角等治疗痰热型咳喘病每收佳效,验案较多,不赘述。 橘枳姜汤 橘皮一斤,枳实三两,生姜半斤 方中陈皮辛苦,能散能泻,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理气燥湿;枳实苦酸微寒,行气祛痰,止喘消痞胀,治胸痹结胸,生姜宣肺开痰,解郁调中。合之除心下痞满,治胸部胀闷。
【胸痹】张XX,男,47岁,药师,1979年87日初诊。胸憋气短,心前区疼痛已三年。1978年心电图检查发现电轴左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曾采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近来胸部憋闷更加严重,胸痛发作频繁。舌质绛,苔薄白,脉左浮紧,右沉滑。辨证:土湿胃逆,浊气痞塞。治则:辛温利气,行水除痹。服橘枳姜汤三剂后,胸憋闷及疼痛消失,共服二十四剂,心电图复查:电轴左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已好转。疗后追访三年,无症状复发,心电图依旧。
【喘证】于x,女,49岁,医务,1981年9月16日初诊。胸部憋闷,气喘已五、六年。活动后加剧,安静时呼吸气粗声高,三、四米以外亦能听到,有时咳嗽,但不剧。舌苔薄白,脉左浮紧,右沉滑。辨证:浊气痞塞,肺气不降。治则:辛温利气。处方:陈皮48克,枳实9克,生姜24克。服一剂后,自觉胸中豁然开朗,共服十五剂,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追访三年无复发。 小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方中柴胡直入少阳,引清气上升,平少阳邪热,黄芩苦寒除三焦之热,与柴胡合之,治寒热往来,口苦咽干;半夏和胃降逆,下气止呕,治咽痛胸胀,生姜调中畅胃,与半夏合之,降逆止呕,开胃纳食,人参、甘草、大枣补脾和胃,益气和中。七药合用起到利枢机,疏腠理,和表里,通三焦的作用。
【全身无力】邪陷少阳,则枢机不利,三焦失司,不能温肌肉充皮肤,故肌肉软而无力。作者曾多次遇到少阳证而全身无力者,最典型的有二例。 孙x,女,26岁,干部,1979年10月24日初诊。全身无力已半年多。出现口苦咽干,半年前曾患重感冒半月余,未能痊愈,以后出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下午稍有低烧,两胁发胀,有时恶心纳呆,面黄肌瘦,倦怠无力,每日下班后即卧床懒动,不能参加家务劳动。舌苔薄白,脉弦。印象:少阳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三剂后,体力大增。追访三月无复发。 张X,男,28岁,铁路工人,1975年2月初诊。全身瘫软无力已三个月。患者病前身体强壮,自去冬以来,体力大减,手提一棵大白菜回家,己觉疲惫不堪,与病前判若两人。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喜呕,两胁发胀,纳呆。苔白,脉弦。辨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处方:小柴胡汤原方六剂,诸症状消失,体力大增。
【中心性视网膜炎】王xx,男,42岁,汽车司机,1975年6月初诊。视力减退已五、六日,渐加重,现在左右视力均为0.1(病前为1.5)视物模糊。病前4-5日曾患感冒,曾服解热剂。之后即出现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两胁发胀,视力日渐模糊,头晕,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脉弦。印象:视瞻昏渺。此为邪热郁于少阳,肝胆之火薰蒸于目。内经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辨证:少阳热盛。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草决明12克,服三剂后,视力恢复到1.5,能开车。 【呕吐】王x,女,34岁,农民,1982年7月13日初诊。恶心呕吐已半年多,屡治未愈。春季因呕吐剧烈,出现脱水,曾住县医院一月,但呕吐症状仍未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发胀,全身无力。苔白,脉弦。辨证:肝气犯胃。治则:舒肝降逆,和胃止呕。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赭石12克,旋复花15克,竹茹12克,枳实9克,大枣3个,服六剂。7月19日二诊:服药后呕吐已止,余症亦大见好转。唯有胃脘憋胀。脉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三剂后,诸症状消失。
【阳萎】阳萎的发生多与肾、肝、脾、胃有关,因肾为生殖之本,肝主筋,阳明主宗筋,但在治疗方面,多以壮阳补肾;补益心脾、益肾宁神和清化湿热为主,而和解少阳、舒肝健脾之法则少有应用,今介绍一例,王x,男,31岁,工人,1982年1月20日初诊。阳萎已一年多,曾服补肾壮阳药百余剂无效。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纳呆,全身无力。苔白,脉弦。印象:阳萎。辨证:邪陷下阳,枢机不利,宗筋失养。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十八剂,临愈。
【热入血室】赵xx,女,22岁,工人,1981年6月29日初诊。少腹痛已一年多,一年前,由经期冒雨引起。少腹经常疼痛,劳累后加剧。月经期疼痛更剧,甚则汗出,连日卧床,在床上翻滚不安。经期提前,有紫黑血块,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头目发胀,胸胁胀满,纳呆,恶心,经常发热怕冷,检查时肝脾未触及,巩膜无黄染,少腹压痛,但无包块。苔薄白,脉弦。辨证:血虚邪乘,少阳不利。治则:和解少阳,活血化瘀。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没药9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服十二剂临床治愈。 张XX,女。34岁,农民,1983年1月6日初诊。少腹坠胀疼痛已五年,由产后受凉引起。全身关节疼痛,全身无力,经常憋胀。前三年病情较轻,近二年加剧。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胁胀,少腹坠胀疼痛。苔薄白,脉弦。辨证:少阳不利,邪与血结。治则:和解少阳,活血化瘀。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红花9克,丹皮9克,服十五剂,诸症状消失。 李XX,女,40岁,干部,1982年12月17日初诊。全身麻本疼痛,腹部满胀己十个月。因经期用浓冷减水洗东西,之后即出现全身麻木疼痛,两胁胀痛,腹部胀满,月经来潮时少腹剧痛,经量多,有血块,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腿遇风疼痛,各关节剧痛,寒热往来,休息已十个月,曾三次更换医院住院治疗,时间各为一个月左右,均未见效。各关节无肿胀变形,肝脾未触及,腹软胀满。苔薄白,脉弦。辨证:经期血虚,邪与血结。治则:和解少阳,祛风止痛。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克,钩藤30克,地风30克,千健30克,服六剂后,胁痛与寒热均消失,全身麻木疼痛减轻,但两腿遇风仍痛,原方中加防风18克,继服六剂。1983年1月13日三诊,症状甲显好转,腹满胀消失,全身发麻和肌肉疼痛消失,纳增,体力增加,脉弦。以前方加木香6克,香附9克,继服六剂,请症状消失。
【坐骨神经痛】崔x,女,28岁,化工厂工人,1984年7月12日初诊。右侧腿痛已两年多,由臀部向下串痛,为持续性痛,阴雨天加剧,屡治未效。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全身无力。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腿痛。辨证:邪陷少阳、经气不利。治则:和解少阳,通经活络。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川芎9克,川牛膝15克,成灵仙15克,服十二剂,疼痛消失。
【末梢神经炎】韩X,男,59岁,农民,1984年8早20日初诊。阴部及脚发麻已半年多,自外阴向下传导,由腿至足,皮肤表面发热,但体温不高,两脚麻木如穿袜状,发病原因不明。每天凌晨三点开始严重,天亮后稍减轻。膝腱反射减弱。舌苔白,脉弦。中医诊断:麻木。辨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治则:通调经脉,和其表里。祛风通络。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大枣3个,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地风30克,千健30克,川牛膝15克,服二十四剂,临床治愈。
【自发性血糖过低症】曲X,男,20岁,工人,1984年1月17日初诊。口苦咽干,全身无力,出虚汗,右胁下痛,每届饥俄时即舌卷曲成筒状,不能说话,注射葡萄糖后立即好转,已有三年。空腹时血糖常在50毫克%左右,舌苔薄白,脉弦,辨证:少阳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生牡蛎12克,钩藤30克,地风30克,服六剂,卷舌停止发作,又服六剂,诸症状消失,空腹血糖为90毫克%。
【睾痛】胡XX,男,29岁,工人,1982年2月17日初诊。两侧睾丸疼痛已六月余,以左侧为重,无肿胀。口苦咽干,两胁下疼痛,左侧为甚,全身无力,纳呆。舌苔薄白,脉弦。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布两胁。邪陷少阳,胆经不利,肝胆互为表里,故肝经亦受病。辨证:少阳经气不利。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橘核15克,荔枝核15克,服六剂。6月24日二诊:服药后诸症状大减,睾痛消失,纳增,体力增加,又按原方服六剂,痊愈。
【无名热】马x,男,24岁,农民,1980年9月16日初诊。每天午后发热已两个月。傍晚至午夜体温38.4℃,以后渐降,曾在医院作血、尿、肝、肾检查均正常,久治无效,乃来就诊。现尚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全身光力,晨起恶心。苔薄白,脉弦。印象:低热。辨证:少阳不利,郁而化热。治则:和解清热。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门。服三剂,诸症状消失。
【乳癖】对于乳癖病又而具有小柴胡汤证(症状和脉象)者,以小柴胡汤加通经活络、化痰散结药(丝瓜络、王不留、路路通、海浮石、大贝、川楝子等),共治疗十五人,服二十剂以下治愈者六人,二十一至四十剂治愈者六人,四十一至六十剂治愈者三人。所有病人疗前疗后均作钼耙照像证实。 寇x,女,40岁,文艺工作者,1982年6月初诊。右乳发现硬结、疼痛已四个月,流血水已一月。四个月前月经之前发现右乳有轻微胀痛,有杏核大硬结,以后每次经前即出现胀痛。近一月来,经常胀痛,并向外流血水,曾至X院作钼耙照像,诊断为乳腺小叶增生,转来我院就诊。患者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纳呆,全身无力,月经不调。检查见右乳外上象限有2.5X2平方厘米光滑硬结,与深部组织及表皮均无粘连,有压痛,用力挤压右乳时向外流红色液体。舌苔薄白,脉弦。辨证:邪陷少阳,乳络瘀滞。治则:和解少阳,通经活络。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丝瓜络15克,王不留30克,大贝粉3克,路路通12克,川楝子9克,服六剂后,乳房痛减,停止流血水,服十八剂后,自觉症状消失,结节变软缩小,服三十六剂,结节消失,作钼耙照象复查,结节消失。
【尿路结石】陈xx,男,27岁,干部,1979年11月3日初诊,腰痛已一年多。半年前曾在县医院检查,诊断为左肾盂结石,于8月23日又作X线照像发现左侧输尿管结石蚕豆大,在输尿管下端与骶髂关节下缘相重叠处可见。小便发黄,腰部经常疼痛,小便有时发红,近二、三天来小便有时困难。困苦咽干,头晕目眩,全身无力。检查发身体消瘦,面发黄,两手发黄,腰部有叩击痛。舌苔薄白,脉弦。印象:淋证。辨证:邪陷少阳,三焦气化不利,决渎失职。治则:和解少阳,利水通淋。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海金砂12克,金钱草30克,益母草24克,三剂。11月6日复诊,服第一剂后,当天夜间外出小便,因有堵塞而中断,半小时后又外出小便,感到尿出一物,小便立即通畅,近而小便日益通畅。11月6日作X线照像,两侧肾孟、输尿管、膀胱均未发现结石阴影。追访一年,健康良好。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之名方,应用颇广,在《蒲辅周医疗经验》中曾谆谆告诫我们要“和而勿泛”,要“和而有据”。作者认为这个据就是柴胡汤的证(四大主证)和脉(弦),只要掌握这些要点,运用小柴胡汤以和解,往往可获捷效。也就是有是证,就用是方,不必拘泥于什么病,只要出现小柴胡汤的脉证,就可放胆应用。临床表现上不必四大主证悉具,在《伤寒论》中指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作者体会:如果具一证,但必须具有小柴胡汤的弦脉,方可应用。如果脉象不对,即使有类似的表现,也不一定能收到应有的疗效。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三两(熬),甘草三两(炙) 此方为小柴胡汤去半夏、人参、大枣、生姜,加桂枝、花粉、干姜、牡蛎而成。用桂枝解表寒,用花粉、黄芩清内郁之火,用干姜温中阳。本方既具和解少阳之力,又有祛表寒与温肺胃之功。
【过敏性皮炎】张X,男。48岁,工人,1973年5月7日初诊。全身疹痒,抓破后流黄水已半月。每于受凉受风后痒甚。夜间加剧,影响睡眠。检查:皮肤有抓痕和结痂,布满全身,划痕试验阳性,曾涂西药外用药和口服扑尔敏、维生素丙、钙片等无效。并有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痒证。辨证:湿热蕴结表里。治则:表里双解,祛湿解毒。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三剂,症状消失。
【药物性皮炎】柳xx,男,32岁,工人,1975年6月20日初诊,全身皮肤发痒,起丘疹与水泡并流水已五天。息者由于患关节炎服用阿斯匹林时间较长(已一月),引起全身皮肤发痒,起红色丘疹与水泡,四肢屈侧及面部校重。面部浮肿,潮红。怕冷,夜间剧痒,影响睡眠。口苦咽干,头晕,恶心。舌红苔白,脉弦。中医诊断:痒证。辨证:三焦不利,湿热蕴结。治则;和解少阳,清热、解毒、利湿。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生牡蛎6克,炙甘草6克,双花30克,连翘15克,黄连6克,黄柏9克,栀子9克,服二剂后,全身痒止,又服六剂,皮疹消退。
【急性扁桃腺炎】杨xx,男,15岁,学生,1976年8月3日初诊。咽部痛、发烧已三天。因感冒后引起发热恶寒,晚上体温39.6℃,白天在38℃左右。现咽部甚痛,吞咽困难,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胀满。咽后壁发红充血,扁桃腺肿大,有白色脓点。舌红苔白,脉弦数。中医诊断:乳蛾。辨证:表里不和,毒蕴于喉,治则:和解表里,解毒清咽。处方:柴胡24克,桂枝9克,干姜6克,花粉12克,黄芩9克,生牡蛎6克,炙甘草6克,青黛3克,山豆根9克,服二剂烧退,又服二剂痊愈。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一方加大黄二两 此方治少阳兼阳明证外邪未解,不可专治内,里实证已具,复不可专治外,故于和解剂中微加下药,兼顾表里。方中柴胡,生美、半夏之辛以祛表邪,黄芩、白芍、枳实、大黄之苦而下里实。用之治心下痞硬,咽喉不利,或往来寒热,烦渴谵语,腹胀便秘等。
【腹痛】王x,男,18岁,工人,1982年7月13日初诊。严重阵发性腹痛已十二天。发作时出冷汗,须输氧方能缓解,小便黄,有时尿中带血,胃肠钡剂透视、肾盂造影、肾功能检查、血常规及血沉均正常,经常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腹胀纳呆,膀胱区及左侧输尿管区均有明显压痛。舌苔薄白,脉弦。辨证:少阳不利,胃肠气滞。治则:和解少阳,理气止痛。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枳实9克,生姜15克,大枣3个白芍15克,防风15克,没药9克,三剂。 7月17日二诊:服完头剂后,腹痛即止,唯胃脘部仍憋闷,纳呆,脉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参6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六剂,诸症消失,追访二个月未复发。
【胃神经官能症】郭xx,女,61岁,农民,1982年7月l6日初诊。胃脘嘈杂易饥已一月余。饭后约一小时胃中嘈杂,纳食后减轻,夜睡前必须纳食,方能入睡,但睡至半夜,又因胃脘不适而醒,必须起床纳食。每次纳食量并不多,每日总量约计一斤左右。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大便不干。基础代谢正常,尿糖化验阴性,空腹血糖70毫克%。印象:中消。辨证:肝气犯脾,胃内蕴热。治则:疏肝和胃。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枳实9克,生姜15克,大枣3个,白芍9克,服三剂,症状消失,纳眠正常。
【糖尿病】李x,男,57岁,退休干部;1982年6月4日初诊。查出糖尿已半年。患者身体胖大,喜食肥甘,半年前发现口渴多尿,空腹时尿糖(++++),血糖250毫克%,服降糖灵后,尿糖则减至(+),停药后尿糖又增多,多复不已。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大便不干,全身无力,舌苔白,脉弦。印象:消渴。辨证:肝气犯脾,胃内热盛。治则:疏肝清胃,养阴保津。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白芍9克,枳实9克,花粉24克,石膏39克,生姜9克,甘草9克,知母18克,麦冬30克,生地30克,服三十剂后(来控制伙食)尿糖(-),空腹血糖80毫克%,全身较前有力,口苦咽干、头晕目眩消失。又服三十剂,病情控制,未出现友复,疗后一年追访无复发。 糖尿病主要变化在肺、脾,胃、肾,多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早期多清热润燥,晚期多滋阴固肾,而和解少阳兼清热润燥之治法则少见应用。作者认为,“有是证(症状和脉象)用是药”。辨证论治,不熊强求一致。 柴胡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 本汤为小柴胡汤与桂枝汤之合方,治太少两阳并病,因太阳证未罢故有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少阳证已现,故有微呕、心下支结。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痹证】靳x,女,53岁,工人,1983年5月24日初诊。右半身麻木,头胀,心烦,恶心,头痛,恶寒,口苦咽干已两年,发病原因不明。苔薄白,脉弦,辨证:太阳未罢,邪入少阳。治则:发散太阳,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白术18克,泽泻45克,服三剂。 5月27日复诊:服药后出汗较多,于服头剂后二生小时许右半身发麻和头晕等大为好转,但仍口干,脉弦。处方:在初诊方中加麦冬30克,五味子9克,浮小麦30克,服三剂,症状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