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x 字体加粗: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7:14:21

宿迁市经济开发区十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上一篇 / 下一篇  2008-12-25 21:01:34

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 2810 ) / 评论( 1 ) / 评分( 3 / 0 )

一、十年发展历程 成就辉煌业绩

 

宿迁的经济开发区建设起步较晚,1998年7月市政府决定与东南大学合作,并从市发改委、经贸委和外经贸局等部门抽调人员,开始筹建我市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同年11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当时规划面积为3.95平方公里,启动面积为1平方公里。随后,宿豫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沭阳县(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泗阳县(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泗洪县(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和宿城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分别于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开始启动建设,到2006年6月份,先后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江苏省骆马湖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于2006年11月获得省外经贸厅和省农林厅批准。苏宿工业园、张家港宿豫工业园、沭阳昆山工业园、泗阳吴江工业园、泗洪常熟工业园、宿城吴中工业园等,也分别于2006年11月、2006年11月、2008年3月、2008年7月、2008年7月、2008年10月相继获准运行。至此,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市正式运作的6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和6个南北共建园区,在总计约285平方公里(含骆马湖示范区)的土地上,年约实现GDP255亿元,约占全市GDP的28.3 %;工业增加值68.24亿元,占全市的55.9%;工业用电量5.88亿度,占全市的56 %;进出口总额32052万美元,占全市的86.3%;实际利用外资8195万美元,占全市的84.8%;开发区经济对全市工业经济年增长的贡献率已由十年前的零,发展到五年前的1.62%,再发展到今天的10.83%。今天的宿迁经济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发区经济。

(一)基础设施投入巨大。十年来,全市开发区累计基础设施投入126亿元,其中市经济开发区、骆马湖示范区、苏宿工业园以及沭阳、泗阳、泗洪、宿豫、宿城等分别为30.3亿元、20.3亿元 、9亿元、22.4亿元、15.3亿元、15.7亿元、18亿元、15亿元。占过去历年全市城市基础设施投入总和的近一半,是五年前即2002年的47倍。

(二)承载功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各开发区总体上由初期的“三通一平”( 即水电路三通)提升到“六通一平”和“五配套”水平,即道路(含绿化、亮化)、供电、供水、排水、通讯、有线电视及平整土地;商务中心、蓝领公寓、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管网设施等园区全覆盖。基本上满足了落户企业进区生产要求。

(三)入园项目成果丰硕。建区以来,全市各开发区坚持把工业突破、招商引资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产业集聚效应迅速凸显。尤其是近年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富集在各开发区内。截至2008年10月,全市开发区投产项目1941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750;亿元以上项目134个;十亿元以上项目11个。分别占到全市总量的44.9%、73.3%。

(四)产业结构初步优化。全市各开发区经过十年来大面积招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产业特色,主导产业逐渐明确,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市经济开发区的机械制造、特色饮料,骆马湖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精细化工,沭阳经济开发区的木制品加工,泗阳经济开发区的电光源产业和纺织服装,泗洪的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宿豫的建材,宿城的五金工具等都各具特色。全市开发区主导产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71%,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44%。从单体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和强度看,由最初的80万元和12万元/亩,逐步提高到目前的140万元和190万元/亩。

(五)外向水平逐步提高。各级各类开发区源于对外开放,又是地方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载体,开放程度的大小是衡量开发区发展程度和水平的主要体现和重要标志。近年来,全市开发区由内向外,逐步转变招商方向,全力攻坚大项目、外资项目和出口创汇型项目成效显著。是一大批体量大、质量高的大项目落户各开发区内,如恒力工业园、韩国首义工业园、波司登服饰、三鼎织造、阿奇兰纺织等,尤其是台湾可成电子的落户,大大改善和优化了我市开发区产业结构。截至今年十月份,全市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达到8195万美元,投产项目1941个,分别是五年前的70倍和45倍;增幅持续26月位居全省首位。进出口总额达到32052万美元,是五年前的120倍。

(六)南北共建实现突破。南北共建工业园是我省实施产业梯度转移,促进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一大创举。截至目前,我市六个共建工业园全部获得省批,是全省唯一全部列入省试点范围的省辖市。我市和苏州共同建设的苏宿工业园区自去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无论是规划理念、项目质量,还是管理模式,均已经成为全省南北共建开发区的一个典范。目前,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共投入9亿元,实现“八通一平”(除六通外再加排污和燃气),引进10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4个,总投资2.67亿美元,实际到账资金1063万美元;内资项目6个,总投资6.4亿元,实际到账资金7900万元。更值得一提的是总投资6亿美元的可成电子已经签约,即将在园区注册开工,将成为我市历史上最大、最好的工业项目。张家港宿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共投入6500万元,引进7个项目,其中外资项目3个,总投资1600万美元,实际到账资金200万美元;内资项目4个,总投资1.74亿元,实际到账资金6800万元。

(七)社会贡献已渐显现。我市开发区的社会贡献可分为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两个方面:直接贡献是提供就业岗位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据统计,目前在我市各开发区内就业的人数达19.12万人,占十年来我市新增加城市人口的 31 %,业务总收入329.83亿元,占十年来我市新增加财政收入的 76%;间接贡献是开发区已成为我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提升了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和人气、商气,同时,通过十年来大批机关干部走出办公室奔赴招商一线和为企业帮办服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眼界宽、观念新、懂工业、通管理的干部队伍,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提升了地方政府行政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扩大了我市在全国城市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正视存在差距 深感任重道远 (一)同全省开发区比,增量快、总量占比依然很小:2007年,我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外资及全区基础设施投入分别为404.01亿元,同比增长110.4%;23.57亿元,同比增长273.9%;24559万美元,同比增长61.8%;6770万美元,同比增长69.3%;30.45亿元。这几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幅79.2、131.5、22.3、45.7个百分点,但总量仅占全省0.9%、3.3%、0.09%、0.42%和3.12%。(二)同苏南五市比,增幅快,差距依然很大:2007年,我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全区基础设施投入等几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苏南五市平均增幅83.6、236.8、42.9、51.7个百分点,但总量仅占苏南五市平均水平的5.95%、22.25%、0.5%、3.5%。(三)同苏中三市比,增速较大,差距在逐渐减小:2007年,我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全区基础设施投入等几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苏中三市平均增幅56.3、229.7、39.6、45个百分点,但总量仍仅占苏中三市平均水平的18.6%、69.6%、6.48%、6.03%和45.35%。(四)同苏北五市比,速度较快,总量开始接近:2007年,我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进出口总额、实际到帐注册外资、全区基础设施投入等几项指标增幅分别高于苏北五市平均增幅70.9、190、21.6、-14.8个百分点,利用外资增幅低于苏北平均水平,总量占苏北五市平均水平的53%、105%、20.55%、24.35%和79.7%。一般预算收入高出苏北平均水平,全区基础设施投入接近苏北平均水平。今年以来,受全球金融海啸影响,我市开发区发展水平有所放缓。2008年1-9月,我市开发区业务总收入平均增幅依然高于全省、苏南和苏北地区,但比苏中平均水平略低。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0.9个百分点、高于苏南平均增幅21.8个百分点,低于苏中0.7个百分点,高于苏北2.6个百分点。全市开发区一般预算收入9.5亿,同比增长32.9%,增幅低于全省平均增速5.5个百分点、低于苏南2.5个百分点,低于苏中2.8个百分点,低于苏北33.3个百分点。

三、展望未来形势 抓好六个转变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对各级各类开发区的发展明确“三个不变”,即发展决心不变;基本政策不变;地位作用不变。开发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各级各类开发区要牢记使命,勇担重任,继续坚持“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的方针,努力把开发区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科技创新型、外向带动型、综合服务型的现代化新城区。根据开发区发展的规律性要求,具体要实现以下六个方面的历史性转变:

    (一)由项目引导向规划先行转变。深入学习借鉴苏宿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坚决克服规划和土地跟着项目走的传统做法,立足区域优势,结合自身特点,重视前瞻性,考虑配套性,体现高品位,从城市功能、产业布局、基础保障等各个方面统筹谋划,综合运作,按照“集约整合、以人为本、科学合理、适度超前”的规划理念,以主导产业、土地空间、功能区块、基础配套及生态保护等为主要内容,全面实施我市开发区特别是城区五个开发区的规划修编和调整,差别竞争,错位发展,资源共享,统一布局,进一步强化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续性,切实提升开发的专业化、主题化、和集约化。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富规划紧建设,不留遗憾,不留败笔,确保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在具体实施中,要按照新的二次规划要求,正确处理开发区与中心母城的关系,逐步增强开发区社区功能,促成各开发区向开放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城区发展。目前,在我市中心城区周围,各级各类开发区四面开花,城区范围被迅速放大,但城市的人气商气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好,究其原因,问题主要出在功能规划布局的谋划上,没有统筹考虑、整体布局,尤其是没有充分考虑开发区与母城的关系,而是把开发区作为一个个“工业孤岛”来设计的,应引以为戒。

  (二)由工业集中区向特色产业园转变。“特色”是开发区的生命和希望所在,我们要按照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推动结构升级,彰显特色产业,切实提高园区项目的关联性、聚集度和竞争力。以龙头企业和旗舰项目为重点,着眼于延伸主导产业链,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并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以求达到资源互用、流程互通、功能互联、优势互补的目的。当前我市开发区特色产业园建设和申报工作已经开始起步,并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明显成效,市经济开发区的特色食品产业园、泗阳经济开发区的大功率节能灯产业园已获得省外经贸厅的初审,估计年底前可以获得通过;沭阳经济开发区的高新电池产业园和精深纺织产业园等其他经济开发区的特色产业园申创工作正在进行中。但总体上还是落后于兄弟市进度,而且发展不平衡。我们相信,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我市开发区特色产业建设一定会有一个大的突破。

   (三)由单一开发区向综合开发园区转变。进一步完善开发区各项配套功能,大力提升开发区要素资源吸附能力、产业支撑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在硬件设施上,供电、供水、通讯等八通能力要适度超前,环保、物流、公寓等基础设施要确保配套;在软件服务上,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保险、会计、审计、律师、设计以及信息咨询、职业培训、国际商务等以生产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在社区建设上,物业管理、基层政权、群众文化等各个方面,都要统筹兼顾,在体现继承连续、简洁高效的前提下,力求最大限度地融入开发区新经济制度的体系中运行。

   (四)由内招特惠区向外招高新区转变。开发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又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招外资企业,引高新项目,聚新兴产业,本来就是开发区项目建设的立足之本和应有之义。我市开发区在发展初期眼睛向内,市外就是外,立足苏南,主攻浙沪,突破广东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内资有限,外资无限。随着外资项目北上和西进梯度转移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南北共建机制的成熟和我市各级各类开发区基础设施、主导产业和服务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形成,实施外向突破战略的历史条件亦渐成熟,尤其是外资突破的条件开始形成。内招是基础,外招是提升,实现我市招商工作由粗放模式向集约模式转变势在必行。苏中的南通,苏北的淮安,都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根据境外资本向我国运动的规律和我市实际情况,今后,我市开发区外资突破的目标市场是,立足长三角,主攻港台,突破日韩;外资突破的重点产业是,机械电子、高效农业、精细化工以及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外资突破的基本路径是,借力招外——充分发挥苏宿工业园的主力军作用,专业招外——加快培养一批外向型专业人才队伍,中介招外——探索市场化境外招商运作模式,以外招外——进一步强化我市外企业协会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办好一家外资企业,是一本最好的投资指南,胜过百条招商广告,外资突破的制度保障是,摆上日程,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强化考核。

   (五)由自主开发区向南北共建园区转变。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大力促进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开发区,是省委、省政府放大苏南开放优势、推动苏北对外开放,落实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政策优惠,机遇难得。近日,根据最新的宏观经济形势,省政府又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苏北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意见》。对苏北地区开发区平台建设、特别是南北挂钩共建苏北工业园区建设,提出要给予更大力度的推进。这些政策,将使苏北产业集聚和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速,为苏北振兴增添新的动力。对此,我们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推广苏宿工业园运作模式的成功经验,集中力量把其他三县两区的五个共建园区办出效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严格按照省里规定,确保规划、机构、人员、资金全部落实到位,真正把南北产业转移的行政推动和市场运作机制建立起来,逐步由被动自发式转移向主动调整式转移过度,坚决避免步入套政策,走形式,做表面文章的误区。同时,借长三角南拓北扩之际,抢占先机,主动出击,学习上海外高桥公司与南通启东联合兴办开发区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跨省合作兴办联合开发区的新机制、新路径。

   (六)由项目“菜篮子”向“资源整流器”转变。所谓“菜篮子”,是指不分青红皂白,不看金木水火,见老板就留,是项目就要,把所有企业归在一起,拢在一堆儿便是。所谓“整流器”,是指在招商选资的基础上,以培育特色产业、支柱产业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论为指导,按照产业的上、中、下游内在关系,通过物流和能流封闭性传递方式,把有关联的若干工厂连接起来,形成资源共享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建立企业与环境之间、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配套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资源再循环和再利用的工艺流程与产业链机制。“资源整流器”实质上就是我们目前所提倡的生态工业园的核心内容。当然,一个完整的生态工业园建设,还有许许多多大量的配套工作要做,比如推进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园区环评认证体系,强化入园项目二元管理制度,完善园区环保综合考评体系等等。根据省里规划和宿迁实际,我市宿迁经济开发区和苏宿工业园预计到2010年要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到2012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各县区开发区到2012年要建成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区,到2015年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区。最终实现工业企业节地、节能、减排、降耗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达到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资源集约的新型工业化基地和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持续发展的现代化新城区目标。

 

四、勇于创新机制 不断完善体制

 

开发区是体制改革、制度创新的产物,同时又在不断的制度创新中发展完善。一要管理创新。未来的开发区管委会决不能误入“区政府”的歧途,既不是“大”政府,也不是“小”政府,当然还不能“无”政府,确切地说,是地方政府派出并单独考核的一个特殊管理部门。“君子务本”,开发区“以项目为本”,今后的开发区主要精力应放在规划建设、专业招商和专业帮办等三大核心业务上。根据其职能定位,在健全完善单独考核体制(区别于县区考核和一般部门考核)的前提下,开发区的内设机构应该按照“大部制”或“专部制”两种模式来运作,理想的设置最好是两者结合,内设综合部门实行大部制,内设业务部门实行专部制,突出业务部门职能,充实业务部门人员,强化业务部门作用。有关与工业经济联系密切又要求较高的行政执法和服务职能,如财政、治安、安监、环保、劳动等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其他部门尽可能并入行政服务中心或采取市场运作方式解决。二要功能创新。开发区的产业支撑力及核心竞争力来自其功能的强大和创新,根据我市开发区的实际,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商务功能创新,即在尽快设立海关、国检机构的基础上,按照功能整合的前瞻性要求,提前进行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仓储物流的规划研究;技服功能创新,大胆引进风险投资,建设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孵化器和研发中心,开办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城管(物管)功能创新,开发区经济属于设施密集型工业经济,外来客商云集,固定资产庞大,公共设施众多,维护要求较高,必须要有一支专业型、企业化、保姆式、全天候的管护队伍。三要城乡统筹创新。失地农民安置是各级各类开发区普遍遇到的矛盾最突出的棘手问题,如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变阻力为动力,从目前看,一些兄弟市的积极探索和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虽然它们形式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和思路:那就是依托开发,市场运作,和谐转化,共同发展,让失地农民充分参与开发区建设、全面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如把农民的征用土地以资入股参与土地开发分红;用失地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为其提供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为失地农民中的无业青年劳力进行全员免费就业培训并提供充分的上岗选择等等…决不能重蹈过去“圈地走人”的老路。

    面对复杂万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各级各类开发区要真正实现调整、优化、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及新型工业化理论为指导,以完善产业和功能两个重点规划为抓手,以提高核心(产业)、基础(设施)、环境(服务)等三大竞争力为目标,练就加(招商引资形成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减(节能减排形成宜工宜商宜居环境)、乘(创新创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除(以人为本和善待百姓构建和谐园区)等四个方面内功,加快技术服务、融资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物流服务等五大服务平台建设,全面提升开发区建设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