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ualintercourse教师:回归学生生活,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30 12:30:41
回归学生生活,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作者:文登市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4    更新时间:2010-9-2    
    

看百家讲坛,纪连海、 易中天 先生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把事件讲透了,也把节目做火了。可是自己静下心想:为何内涵丰富的历史课堂缺乏“听众”,为何“读史使人明智”这句具有感召力的名言不能使学生们增加对历史课的兴趣。那么,我们是否把历史课讲得太“历史”了?没能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 陶行知 先生说过“教育即生活”, 让历史课活起来,让历史回归生活,只有贴近生活的历史才是有生命力的。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真实多彩的历史环境中去感知历史呢?在双向视频和课例研究中,我收获了许多:  

增加趣味性。 我们的教材是枯燥的,缺乏故事性。对于一件历史事件,教材交待得简单而且不是很连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在上课时往往去掉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精彩的历史内容,因而更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一些社会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而又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与课本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  

如百家争鸣,每位思想家就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各抒己见,彼此辩驳。如果课堂上,能让孩子们也来模仿一下他们,似乎更能让我们看到古人的神情,闻到辩驳的气息,触到思想家们心的律动……。  

这里还想用百家论坛中纪连海的“飞夺泸定桥”一节:“诸位,根据将军的回忆录,泸定桥只有13根铁索,上面没有一块木板,请问一下,月黑风高夜,伸手不见五指,这能飞渡吗?”跟着又来:“去年有人组织了70名运动健将,让他们吃饱了、喝足了,在风平浪静的白天去飞渡,可他们走了没几步都回来了。这是为什么呀?”众人一片纳闷。他笑了“原来上面没有一块木板,根本就不能走。可红军到底是怎么过去的呢?难道真是飞过去吗?”……随着故事情节的铺开,听众才恍然大悟。  

感叹道:原来听历史也可以听得这样过瘾!历史教学中 “讲故事”那样讲课,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还愁我们的历史课不“活”。   

与时事相联系。今天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可以在今天找到历史的影子,像《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我们就能从圣经山上天然老子头像感知历史人物,也能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  

充分挖掘家庭、社会的课程资源,就能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结合点,如:办公楼大厅的字、班主任管理、环保、取消土地税和学杂费等,无不渗透着古人的观点。总之,让学生感到历史离我们并不是很遥远,让学史使人明智不再成为一句口号。  

比较式学习越来越多的历史老师不再把历史看成是一种简单的、死板的叙事,而是将其与事例、证据、解释相联系;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也不仅仅满足于教“教材”;而是更加关注“我们如何知道历史”“我们如何认识历史”的方法;   

 像《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中共成立前80年(1840-1920)”和“中共成立后88年”的数字和图片来进行比较,使原本难以理解的问题简单化,而且可以加强对共产党成立的意义的理解。党员人数由建党初的50多人到今天的7000多万,两个数字的比较形象说明了共产党的力量之大。  

抽象化的数字,它所产生的历史在学生脑里是淡薄的,只有向数字的骨架添加血肉,它才有震撼力。由此说来,能用具体、生动事例来说的,即使被认为是繁琐的,也别轻易舍弃,这样才能留住历史的真实性,让历史进驻学生的心灵。  

听见历史的声音。把历史讲“活”,不但要能联系现实,更要从语言上让学生感受历史的饱经沧桑。为什么 吕 老师的课受到大家的一致赞赏,是他那: “……还我青岛”高昂充满激情的声音,让我们近距离的感受到那个风雨飘摇而为自主独立执着追求的年代。  

如果我们的历史课堂里,能够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这样,我们的历史课堂是否也能像纪连海一样火起来。  

能力的提升。学习历史不应该停留在掌握基本的历史史实上,更应该学会评价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还能将古人的方法加以变化大显伸手:像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是一 国之 君,一校之长,一班之长,你认为如何治理国家、学校和班级?  

 将现实生活与历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生动有趣和学以致用,提高课堂效率,让历史课堂活起来。  

当然我们应该对学生强调:评价历史人物,不要受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不要用今天的尺子去衡量昨天的人,要把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  

静下心来再细细回味,中学历史究竟该如何处理“讲什么”与“怎样讲”,“问什么”与“怎么问”,“演示什么”与“怎样演示” 的问题?当课例研究一次一次开展,这些老生常谈的话题是否能常谈常新、焕发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我想答案已经写在课例研究过程中:具体的叙事,动情的叙事,加上与现实热点联系。 我还想,我们只要精心烹饪这道历史大餐,一定能够让历史课堂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