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系统可以装千牛吗:自动思维中的认知歪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8 01:38:08

自动思维中的认知歪曲

       早期认知治疗的著作中界定了一些促发抑郁的认知歪曲(Beck等,1979),这些歪曲可能引发扭曲的自动思维,并导致关系不和谐。下面是8种常见的认知歪曲(还有很多其他的认知歪曲),及其在夫妻家庭互动中的实例:

        1、武断推论。

        在缺乏实质性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基于一件事情下结论。例如,妻子下班回家晚了30分钟,丈夫得出结论,“她一定有外遇。”或者,儿子或女儿迟了15分钟没去睡觉,父母得出结论:孩子和朋友在做什么不合适的事情。

        2、选择性提取信息。

    脱离背景的知觉信息;某些细节得到注意或强调,而其他重要信息被忽略。比如,个体可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家庭成员的消极行为上,而没有注意他们的积极行为。在关系紧张的家庭,经常可以听到积极行为被忽视的那些家庭成员抱怨,“你从来不注意我做的那些很棒的事情。”

        3、过度概括化。

    用一两件单独的事情代表全部相似的情景,不管它们是否真的有关。比如,丈夫没能完成一件家务事,妻子就得出结论,“他根本靠不住。”

        4、最大化和最小化。

    把一件事情的影响力放大或缩小。比如,发现妻子这周去买日用品时超支,丈夫变得很愤怒,下结论说“我们会破产的”。而相反,在他妻子下次去买日用品支出少于预算时,他可能最小化这件事情,下结论说“这可省不了什么钱。”

        5、个人化。

    这是武断推论的一种,指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将外部事件归因于自己。比如,妻子发现在自己整理床铺之后丈夫又整理了一下,她得出结论,“他肯定对我整理的床铺不满意。”

        6、二分思维。

    经历被分为全或无两类——完全的成功或彻底的失败。也称为“全或无”或“极化思维”。比如,儿子在整理房间,母亲说,“你书桌上还有灰尘。”儿子的反应是,“她从来没对我做的任何事情感到满意过。”

    7、贴标签和贴错标签

    有些行为,比如过去犯的错误,被泛化为自己或其他家庭成员的特质。比如,在结算支票簿时犯了同样的错误,伴侣说,“我真是很蠢”,而不是将这些错误看做是情景性的行为(可能是因为太疲劳)。相似的,父母发现孩子早上去学校拖拖拉拉,下结论说,“这孩子真懒”。

    8、读心术

    这是另一种特殊形式的武断推论,它是指在双方没有进行直接言语沟通的情况下,个体相信他或她能知道别的家庭成员正在想什么,或是在最近或较远的未来要做什么。关系紧张的夫妻、家庭,其成员经常对别人做出消极的预测。比如,一个女人对自己说,“我知道Tom听到我明天要加班之后会说什么。”虽然基于过去经验的预测可能是正确的,但是读心术超过了已有的数据,有得出错误结论的风险。

  

认知转变疗法基本概述
  认知改变疗法,又称“贝克认知疗法”、“认知图式疗法”。这种心理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贝克的情绪障碍认知理论。他认为心理障碍不—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件,如错误的学习,依据片面的或不正确的信息作出的错误推论也会引起心理障碍。
认知歪曲的形式
  贝克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见的认知歪曲归纳为五种形式:
  (1) 任意推断,即在证剧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时,武断地做出结论。
  (2) 选择性概括,即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
  (3) 过度引伸,或称过度泛化。即从一件琐碎的事件出发引伸出关于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
  (4) 夸大或缩小,即指对某些事物的过分重视或轻视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表现为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
  (5) 双极式思维,或走极端的思维,即把生活往往看成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绝无中间状态可言。
  (6) 个人化,是——种变形的内疚心理。即在缺乏相应联系的情况下把外部事件的发生全都归因于自己的过失与无能。认知转变疗法的的主要目标在于改变患者歪曲的认知,从而改善失调的情绪与行为。

治疗的基本过程 
一、识别“自动性思维”
  自动性思维构成求助者的一种负面的思维习惯,并且多数求助者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之前还存在着这些不良性思维习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通过提问、指导、求助者自我演示或模仿等形式,治疗师帮助求助者学会发掘和识别这些自动式的思维过程。
二、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指求助者在概念和抽象性上常犯的错误。如任意推断、过分概括化、“非黑即白”的思维等等。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式思维更难于识别。因此,治疗师应听取求助者诉说的自动性思维及不同的情境和问题,然后帮助求助者归纳出一般规律,找出共性,辨别哪是正确、哪是扭曲的思维模式。
三、验证真实性
  将求助者的自动性思维和错误观念视为一种假设,然后鼓励求助者在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这一假设进行验证。通过这一过程,让求助者认识到他原有的观念是基本甚至完全不符合实际的,并能自觉加以改变;随后要求求助者按照新的认知结构去实践,检验它是否切实可行,这就是认知转变;还要通过给求助者布置一定的家庭作业,让其反复练习,以巩固新的认知结构。这是认知治疗的核心。
四、“去中心化”。
  很多求助者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受到他人的品评特别是不好的品评,并且,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脆弱的。通过引导求助者的行为举止有所改变,结果发现,其实很少有人在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于是形成新的认知或认知改变:自己并没有引起周围每个人的注意特别是非难,不必象以前那样去认为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
五、监察忧郁或焦虑的水平。
  多数抑郁和焦虑的求助者往往认为自己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地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消退的过程。如果求助者能够对这一规律有所认识,那末他就能比较容易监测并控制自身的情绪。所以,鼓励求助者对自己的忧郁或焦虑情绪加以自我监察,就可以使他认识到这些情绪波动的特点,从而增强治疗信心。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贝克特别重视引导求助者去充分调动和发挥自身内部的潜在能力,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进行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变。因为贝克相信,求助者情绪和行为上的不适应,是由于在某些问题上出了故障,而不是其整个的认知系统都遭到破坏,在故障之外,他仍有正常的认知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