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微信kol:金丹大法上卷﹝内气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9:42:56
 金丹大法上卷﹝内气篇﹞  


上卷﹝内气篇﹞


一? 阴阳


1. 阴阳定义
阴阳的概念,是由正与反的两方面对比而生的。如光与暗,白天与黑夜,热与冷,男与女等。

而大自然阴与阳的变化,却是阴阳围绕著一个中心点作圆周运动形成的,这变化周而复始,重覆又重覆,而成为了大自然阴阳变化的一种规律。

阴与阳的概念,能贯通於一切事物中。当人们一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周遭的事物,一闭上眼睛,就看不到周围的事物,看得到是因为有光,看不到是因为没有光。有了光,这世界就变得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精神百倍;没了光,这世界就变得沉寂没趣,了无生气,意志消沉。所以,白天的光是代表兴奋的、温暖的,是阳性的表现;而黑夜,则代表抑制的、冷静的,是阴性的表现。阳,代表太阳,天空,父亲,男性,刚正,光明,轻清,温暖,火炎,热情,兴奋,亢进,愉快,活动,外向,主动......等;阴,代表月亮,大地,母亲,女性,柔曲,黑暗,重浊,冰凉,水份,冷漠,抑制,衰退,悲哀,静止,内向,被动......等。

阴阳交替,是日、月与地球互动而生的规律。日代表了太阳,而月代表了太阴,日月运行而生的阴阳变化,在地球形成了节气的变化。阴阳的概念反映在天地时,则天为乾阳,而地为坤阴。天地运行,则天之乾阳与地之坤阴交合,而得後天八卦。後天八卦,天由乾阳变离火,地由坤阴变坎水。

後天坎离,乃是先天乾坤之继体。先天乾坤运转,使乾坤二气得交媾,乾失中阳,而坤失中阴,乾变离,而坤变坎,先天失,而後天成。自此,天地由後天坎离主理,乃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关係。後天离卦主天,离在上为阳,却阳中有阴,轻清中雨灑甘露,润泽大地。後天坎卦主地,坎在下为阴,但阴中有阳,能於重浊中蒸发地气,惠及蓝天。天地间的阴阳往来,创造了一个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自此,万物由此而生,又由此而亡,生亡不息,乃为轮迴。

後天的离阳主天,後天的坎阴主地。因离中有阴,坎中有阳,所以,後天坎离的阴阳关係,乃是於对立中又相互深根,於消长中又互相转化,是矛盾中的对立,又是互根中的统一。若阴尽则阳亦不生,阳尽则阴亦不存,消长中却共同进退。

生命本身的存在,十分依赖外在大自然所创造的阴阳变化环境,也十分依赖体内阴阳的变化环境,若阴阳变化超出一定的范围,过於阳,或过於阴,生命就会变得十分脆弱,甚至中止。所以,生命必须在阴阳的变化中,求取一种动态平衡,以适合本身的存在。

人体中的阴阳,头部为先天乾阳,心脏为後天离阳,所以,人的上半身为阳;膀胱以下为先天坤阴,下丹田为後天坎阴,所以,人的下半身为阴。人的背部,督脉之所在,乃肾之元阳运行的路线,所以,背为阳;人的腹部,任脉之所在,乃心之元阴运行的路线,所以,腹为阴。人的身体,向外为阳,向内为阴。人的五脏六腑,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之中,又以肝心为阳,肺肾为阴,脾为中性。以人对寒热的感觉,怕冷属阴,怕热属阳。以人的活动而言,沉默寡言、不喜活动属阴,多言喜语、外向活泼属阳。以患疾而言,病情加重属阴,病徵减弱属阳。



2. 阴阳对立与互根
阴阳是对立的,是事物的两方面。这种对立现象尤以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也即乾阳与坤阴未交前最为突出,正如太阳与月亮、极刚与极柔一样,是一种纯阳与纯阴的关係。

待至乾坤相交,阴阳对立的关係由先天的纯粹对立,转而为後天的相对对立。也就是说,天地的卦象发生了变化,天之卦象由乾卦转而为离卦,地之卦象由坤卦转而为坎卦,後天的坎离相交,而使後天的世界得以形成。

後天世界,阴中有阳,如地之坎卦,阳中有阴,如天之离卦,天地相对,坎离相对,阴阳的对立也是相对的。所以,後天世界刚与柔的关係,是刚中有柔,柔中有刚,而不是先天的那种极刚与极柔的关係。如以人来说,不管男女都同时兼具了两性的、刚柔的特质,如在男性的体内除了有男性荷尔蒙外,还存在著少量的女性荷尔蒙;而在女性的体内除了有女性荷尔蒙外,还存在著少量的男性荷尔蒙。荷尔蒙就是性激素,男性荷尔蒙即雄激素,女性荷尔蒙即雌激素。男性的特徵,以刚为主,以柔为次;女性的特徵,以柔为主,以刚为次;若主次不分,刚柔相当,则男女之间相互的吸引力就降低。这种在阴阳互根的关係中,以偏阳或偏阴而成的对立,就是後天世界式的阴阳对立的主要特徵。

以人的血气来说,其後天的阴阳互根关係更是明显。除了一些特殊的外因和内因的影响外,一般情况下,气与血,同时进、同时退、同时止、同时增、同时减,以阳领阴,以气领血,以阴载阳,以血载气,互根的关係成了形影不离的关係,而不象先天阴阳关係的那种你来则我往、你往则我来,日月运转,阴阳相互交替的关係。

当後天世界形成後,其实先天的乾坤作用并未消失。先天乾坤相交而生後天坎离,就象父母交媾而生子女,父母还是存在的,只是家庭中又多了一对子女。但是父母与子女的关係,还是与先天世界和後天世界的关係不尽相同的。

日月运行於天地之外,那是先天乾坤在运转。阴阳交媾於天地之内,如天下雨和地气上昇等,就是水火的交媾,那是後天坎离在运作。所谓盗天地之气,主要是指日月交替所产生的先天阴阳变化之气,那种气是无形的,不是太阳的光线,也不是月亮的光线,只有在静笃无念的情形下才能细心体会,特别是在凝神入气穴的时候,先天阴阳之变化就会现其踪。

地球自转一天所生的阴阳变化也属先天,但其力量不及月亮之晦望变化大。这种先天阴阳的交替规律,可以先天八卦图、月亮晦望图、十二消息图来表达,故古人常把先天八卦图与晦望图排在一起,作为修炼法身及金丹的先天火候图。後天坎离的运作规律,则以後天八卦图来表达,这後天八卦图其实就是炼丹的後天八卦火候图。金丹即法身的修炼,只有先天火候与後天火候的充分配合,才能成就。

如前所述,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与阳皆不能脱离对方而单独存在。只是,後天的阴阳存在形式除了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外,还是互根的。以後天的这种阴阳互根的方式而言,凡人是不会完美的,人的心性是好与坏、善与恶、刚与柔同时存在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性命双修,脱离阴阳,终止轮迴,成就法身如来。



3. 阴阳消长与转化
阴阳的对立、依存、互根是其存在的形式。而在现实世界中,阴阳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处于互为消长、互为转化的变化之中,而在这变化之中,又充分地把这种阴阳的对立、依存和互根的特性表现出来。

大自然的阴阳消长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的变化呈顺时针的方向作圆周运动,这种圆周运动自阴至阳、自阳至阴不断循环,从而产生了阴消阳长、阳消阴长的变化规律。如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等所生的日夜和四季的阴阳变化,就是阴阳的消长。古人把一圆周的阴阳交替所成的变化分为十二份,把此称为十二消息,并以十二消息图把阴阳的变化具体图表化。

阴极则阳生,一阳生於子,经丑、寅、卯、辰而至巳,巳时阳极;阳极则阴生,一阴生於午,经末、申、酉、戍而至亥,亥时阴极。十二消息,解释先天阴阳的变化规律,这种规律是一个不断重覆的圆周运动图。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阳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一年季节的变化,阴尽阳生,阳尽阴生,而成春夏秋冬四季。又如流行性感冒,会从高热向发冷内寒的方向转化等。

即使血气在人体经络的循环中,也是由阴至阳,由阳至阴不断的循行中,如气从手叁阴经交手叁阳经,又自手叁阳经交足叁阳经,足叁阳经又交足叁阴经,最後足叁阴经又交手叁阴经,形成了一个阴尽阳昇、阳尽阴生的循环规律。

人体中的阴阳变化只有在阴阳皆旺盛的情况下达到一种动态平衡,才能身心愉快,身体健康。如果在阴阳皆弱中求取动态平行,还是会生病的,气弱则易引起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致病。过多的进食煎、炸、炒、烧、烤等上火的食物,不足的睡眠和不足的运动等,都是比较容易引致患病的原因。



二? 气的概念

谈到气,一般指的是身体的内气,此外还有空气和天地的阴阳二气。以下所谈到的气的概念,则是指人体的内气。

从阴阳的角度来说,内气是身体中阳的部份,几乎无处不在,而血与津液则是身体中阴的部份。这些身体中的气血与津液都以後天的形式共存共荣。所谓後天的形式,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无阳不生、阳无阴不存、既互相制约、也互相促进的阴阳互根的关係。所以,当肾气产生作用时,元气是带著无形的真水运行的,而这真水也从未离开过元气。气功可以直接加强内气的功能,同时也间接地促进了血液的旺盛。气血,气血,是共存共荣的。

气与血,都是物质的。气虽无形,却也是由物质所构成的。气在人体所提供的是维持生命运作所需的能量,与血液共同调剂内脏、经络与身体各部份的正常生理功能。如果气与血的相辅关係出现不协调,则无论在生理、病理、甚至心理各方面都可能出现问题。所以,气功的锻练就是加强这种生命运作的能量,同时也尽量使阴阳的互助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气功既然以练内气为主,当需明白内气的各种功能及特点,才能对练内气本身产生更大的兴趣,以下就讨论一下其功能及特点:

1. 气的推动功能
无论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都包括了在内气的范围内。练功练的是内气,全面加强身体各部位的功能。
气的功能是多方面的,由於气是能量,所以对身体的各功能起著主导性的作用。阴阳虽然同时存在,但在生命以及物质的运动中,阳首先起作用,然後阴才紧追其後起配合的作用。也就是说,首先加强气在身体各功能中的份量与作用,才能使血液的功能也得到更大的发挥。练气就是首先提昇内气在体内的份量和功能,所以,它是符合在生命运动中,阳首先起作用的原则,这是气的推动作用,推动著气本身沿经络循环,推动著血液的生成与流动,推动著津液的代谢。当内气减弱时,身体的生长就会迟缓,各内脏、组织、器官、经络与人的大脑的协调功能就变弱,内气不能充分推动血液循环,不能充分发挥新陈代谢的作用,则血凝成瘀而滞於血脉中。而反过来血瘀也会减弱内气通经络、减弱内气功能的作用,在两者相互抑制而不是相互促进的情况下,疾病就容易产生、恶化,身体就提早出现衰退。

2. 气的温煦功能
气是一种能量,供给人体所需的大量的热量,使人的体温能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温度。这样的恒温主要靠自身的阴阳调控功能调整的,适合人体自身的生存条件,高於它,则意味著阳过盛,会引起发烧、发炎、神志病等;低於它,则畏寒怕冷、四肢冰冷等。
练习气功,内气的增加则内气会自动循经络而行,自动的气冲病灶,把能量和热量带至需要的地方。当内气自动循经而行时,常常会感觉到一股像水般的暖流在流动。又或者,在意守丹田,及以意引气时,皆能体会到气是一股温暖的能量。所以,气能起到温煦身体的作用。

3. 气的防御功能
气的防御功能分两种,一是自身防御及对抗疾病的功能;二是练气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空劲对抗外来冲击的武术气功式的防御功能。
当人的元气充足时,气能抵御病菌及风寒於外,若一不小心,病邪入内而生病,则气又能促进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使病患迅速得到痊瘉。
练习五禽站桩功,使内气的功能在体内能迅速得到加强,能量充足促使身体对抵御外力撞击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四肢的轫带和肌肉的轫性提高而令关节不易扭伤。

4. 气的固摄功能
气能加强对内脏器官的固定作用,并能控制和调节血液的循环及津液的分泌与排泄。
如脾气虚,则容易引起出血症或流血不止的现象。
内气弱,则令固摄津液的功能失调,致多汗、盗汗、频尿、遗精等,或使内脏固定的功能减弱而引致下垂。
所以,内气足,可以防止流血不止,可以预防身体内大量的水份流失,可以防止胃下垂、肾下垂、子宫下垂等。

5. 气的代谢功能
气的代谢功能,主要是促成物质及能量在体内的转化,这些转化是把食物、饮水和空气的精华转化为体内所需的气能、血液、津液等,并把代谢後的残馀物转化为粪便、尿液、汗液等从体内排出。
如果内气弱,气的代谢功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则身体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残馀物又得不到正常的排泄,则成代谢障碍。
所以,旺盛的内气是保證正常的代谢和维护物质相互转化的关健,气功的修习则可迅速地、自然地使先天不足、後天失调的气虚情况得到加强,使气能、血液及津液间的互相转化功能维持正常。

6. 气的运动功能
气是一种能量,又能起到推动血液循环,防止津液代谢障碍的作用,那麽,以下就讨论一下它的运动形式。
概括来说,气的运动形式分昇、降、出、入四种。
而气的种类大致上又分叁大类,一是空气,二是内气,叁是大自然的阴阳二气。修习气功,同时会接触到这叁大类的气。通过气功修习,把能量转化为自身的内气,加强身体的机能。把内气聚於下丹田,使之产生先天之真气,先天真气产生之後,真正的修鍊才开始。所以,修习内气,不但使人体对大自然的适应度提高,治病强身提高本体质量,更是进入真正修鍊的门槛。
气的升降出入,推动著人体的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活动。气的升降出入不当,则会造成生理和心理功能的混乱,如气上昇太过及不足,气下降太快或不足,气散太过不能内守,气聚不散等,皆是气机失调的现象。
气功修练,由於气的运动增加了人为的因素,所以,更必须要留意。当气上升太过聚於头部,则容易出偏,此为气逆,气冲头。当经常以意把病气排出涌泉外,则容易产生气脱现象。当气聚不散,则鬱气成结。当气行受阻,停而不通,则成气滞。
人的意念,经过适当的练习是可以以意御气的。以意御气,人为的调整身体的阴阳功能,以达到生理及心理治疗的目的,也可以解决气偏的现象。
内气的另一运动形式是循经络而行,使血液也能畅通无阻而达到滋润全身的目的。


三? 气与血

气的功能在前一章已提到了,现在就讨论一下练气之後气对血液有哪些正面的帮助。

气属阳,主动力,主热能;血属阴,主滋养,主滋润。气与血的关係是相对的,正如阴与阳的关係一样,是对立中统一的一对。气旺则血旺,气弱则血虚,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所以,有谓“气乃血之帅”,“血乃气之母”,可见其关係是密不可分的。
1. 气乃血之帅
气对血起著叁方面的作用,一是气能促成血液的生成;二是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叁是气能固摄血液不外溢於血管外。
(1)气之生血功能
血液的生成,主要从两方面转化而成,一是从精髓化生而成;二是从津液和营气转化而成。其转化,不管是从最初的食物和水份被转化为水谷之精华,或由水谷之精华转化为营气与津液,以致最终转化为血液,皆由内气推动有关脏腑的活动功能而成。
内气足,则促成血液生成的各脏腑功能亦旺盛,生成血液的能力亦会增强;内气不足,各脏腑的活动功能会变弱,则生成血液的能力亦会减弱。所以,气旺则血旺,而面色红润,青春常驻;气虚则血虚,而面色苍白,衰老也会提前到来。
气功的补血功能是练气在先,待脏腑的活动功能加强後,则自然补血於无形。内气越旺,则补血功效越显著,感觉也会越青春。
(2)气之行血功能
血液是靠内气的推动而循行的,所以,气行则血行,气住则血停,气虚则血行无力,气滞则容易导致血瘀。
气功的锻练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量,使内气变得旺盛,除了加强心气的推动力、肺气的敷布能力、增强肝气的疏泄能力外,还增加其它脏腑的功能,使血液流通顺利,使旧瘀化解。而实践证明,利用增强内气,推动血液循行,加强身体的代谢功能而达到活血化瘀、治疗风湿等,其效更胜药物,这方面以五禽站桩功的功效尤为突出。
(3)气之摄血功能
统摄血液,使之能正常地在血管内循行,而不会导致微细血管破裂而溢出体外是内气对血液的功能之一。
内气统摄血液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脾脏的正常功能运作而发挥的。所谓正常功能,就是脾脏的中气要保持旺盛,若脾气虚弱,则会导致出血,如皮下出血、大便带血、鼻出血以及子宫出血等。

2. 血乃气之母
气能引导和推动血液的循行,故气乃血之帅。而血载著气,与气一起循行,并在内气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地提供营养物质,像母亲哺育婴儿一样,故血被称为气之母。
所以,气与血,其关係是相辅相成的,故血虚气亦虚,气虚血亦虚,血失气亦失,气失血亦失,这就是练习气功者的双重得益,既补血又益气,故练气者,面有华彩,健康活泼。



四? 五脏

五脏即肾脏、肝脏、心脏、脾脏、肺脏。五脏分属五行,即肾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五行之中又各有阴阳,分别为肾水之阳一与阴六、肝木之阳叁与阴八、心火之阳七与阴二,脾土之阳五与阴十、肺金之阳九与阴四。五行之间存在著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关係。

气功的锻练主要从练内气入手,到整体的阴阳调理,使五脏及五行的功能发挥於无形、加强於无形。
本节将讨论五脏与气的关係。

1. 心脏
心藏神,然此神并非有形之神,也不是清凈无为的元神,乃是主思维活动之识神。所以,一般所讲的心有两个定义,一是指有形的肉心,二是指主思维的心。有形的肉心主功能,无形的心主感觉和思维,不过,若肉心出现功能障碍,则会影响到正常的神志活动。所以,心脏的生理功能与识神的神志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心属火,在功能的调节上,分为心阴与心阳两部分。心阴包括心脏本身,以及滋养它的水份、血液和其它物质结构;心阳包括本身的功能和热能,其功能是指心气。心脏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主汗液等。
心阳提供心脏动能与热能,维持心脏的正常搏动。心气足,则心脏搏动有力,把足够的血液及养份带到身体各部位。心气不足,则心脏的博动无力,也会造成心血不足,而令心的功能减退。所以,心气与心血是相辅相成的。
心与舌、面部,是一表里关係,舌乃心之窍。如舌质红润、光华满面、精神旺盛,则心血及心气皆充盈;舌质泛白、面色无华,精神衰萎,则心血及心气皆不足。若失语、心闷等,则可能是心的气血功能因障碍已影响到神志的正常活动。
血与汗,皆为水所化生,同属於阴的部份,互相会转化,所以有血汗同源之说。汗液大量流失,使身体内的水份消耗过量,血的份量自然就大大减少。所以,当出汗过多时,必须及时补充水份,否则心的生理功能就会大大减弱。心血受损,则心气也会受损,因为阴阳是互根的,而人体对阴阳的反应自然更是敏感,对阴阳协调的要求更高,故古有大汗亡阳之说。
心之阴阳协调出现障碍,则失平衡C心阳过盛,则容易失眠,火炎生痰,甚至使神志活动变得异常。
修练气功,通过自然的方式能大大提高心气的份量,增强心脏的功能。心脏功能加强,心气旺,自然心血也旺,而流到全身的血液更多,各器宫的营养更充沛,机能更旺盛,新陈代谢和免役功能更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增加和精神则更旺盛。

2. 肺脏
肺属金,在功能的调节上,分为肺阴与肺阳两部分。肺阴主要指肺脏本身的物质结构;肺阳指本身的功能,即肺气。肺脏的主要功能是主全身气的功能、呼吸、气与水的宣发及肃降等。
肺的呼吸功能,是把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主要是氧气吸入体内,把体内的癈气,也就是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身体细胞有足够的氧分子,以维护细胞的正常活动及新陈代谢。如果缺氧,首当其衝的受害者就是我们的大脑,大脑会因缺氧而降低其功能,使人的反应变得迟钝,更严重者,会使大脑的思维活动停顿而变成脑死,而成植物人。
同时肺也负担起主理全身之气的重责,这种责任,一是直接参与宗气的合成,二是专责全身气机的昇降出入。肺吸入氧气後与体内的水谷精气结合,然後转化为宗气,这宗气反过来又成为肺部运动的主要动能,促进肺部的呼吸运动。宗气通过心脉的作用,流通於全身,提供动能与热能以维持身体各组织的正常生理活动。
气血在人体的流动必须时刻保持畅通,若流动过慢则随时会出现阻塞,气不通则成滞、成结,血不通则成瘀、成肿。肺部的功能是把积於上焦的水份向下疏通,把气向下调降。若水向下流通出现障碍,则会出现上部水肿、多痰等。若气向下肃降出现障碍,则出现喘气、咳嗽等。
肺与人体表皮与毛发关係密切,若肺气虚,则气不固表,毛管易开,除出虚汗外,也容易感受风寒。
肺与鼻是一表里关係,鼻是肺之窍,是气出入的通道。若伤风感冒所出现的嗅觉失灵、鼻塞、流涕等,就是因为肺气失利所致。
宗气失陷,则证明肺气不足。肺气弱,则说话声音细而无力。
气功的修练,首先是从调整呼吸入手,以意识加强呼吸的功能,使内气充足,气血旺盛,增加体内的免役力以及体内之新陈代谢,提高体内阴阳之间的协调能力,从而促进健康。

3. 肾脏
肾属水,在功能的调节上,分为肾阴与肾阳两部分。肾阴包括肾脏本身,以及滋养它的水份、血液和其它物质结构;肾阳包括本身的功能和热能,其功能是指肾气,而命门火与肾阳基本相同。肾脏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开合、主纳气、主骨骼等。
肾位於腰部,脊柱的两旁,左右各一。
在性命双修中,肾的概念与有形的肾脏是不同的,它是後天八卦的坎宫,先天真火生起之处,也就是下丹田的位置,此肾是一空窍,至真意凝神於此才现;而心的概念也不是有形的心脏,而是後天八卦的离宫,是先天真水所生之处,而真水即真阴,与心脏的心阴......血的概念有天壤之别。
有形的肾脏,包含了肾阳与肾阴。
肾的精华,来自先天之父母。生命之始,始於先天真阴与先天真阳的交媾,然後一点中和之气入於其中乃开始孕育生命,此为叁生万物之理。正如後天八卦是先天乾坤之继体一样,继体地位一定,则後天八卦已不属於先天,後天的阴阳关係乃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关係。人在出生之前,其命属先天;出生之後,先天转为後天。所以,人出生之後,肾阳与肾阴也全属後天,纯阳与纯阴皆已不复存在,只有通过修炼,先天之乾坤才会再现。
人的肾阴与肾阳在人的生长发育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肾气充盛,则身体健壮,生殖力旺盛;肾气不足,则人会提前衰老,生殖力弱。人的生命从开始到终结,就像大自然的四季一样,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春天,生命降临,开始成长,生命的活力也不断增长;第二阶段是夏天,生命的活力达到最高峰;第叁阶段是秋天,生命的活力开始减退;第四阶段是冬天,生命的活力由衰退以至终结。每一阶段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如精力旺盛的阶段比较长,则人的衰老过程也会沿长;若精力旺盛的阶段比较短,则人也会比较快衰老,其关係就像四季一样。人的自然寿命应在一百二十岁左右,是与十二个月这个数字相应的,这个数字代表了四季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中年的时候,应该是精力最颠峰的时刻。但现代人的生活规律,从出生到终结常常是违反自然规律的,这是人不能尽天年的主要原因。
子时一阳生,生命的活力从子时生起,然後经卯、午、酉後,又复归於子。子的意义就是肾,一阳就是肾阳之气。所以,肾乃活力之本,生命之源。先天若不足,後天应迅速补够,使肾的功能恢复正常以至旺盛。
肾脏精华与水谷精华的关係,并不构成先天与後天的关係,因为它们全属後天。它们的关係只是互相依赖、互相转化的关係。所以,肾的功能减弱或病变,皆会影响其它脏腑的正常功能;如其它脏腑的功能减弱或病变,到最後也会影响到肾的功能正常。
肾有气化的功能,这功能主要使体内有濡养的水份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满足正常代谢的需要,同时又把多馀的、经代谢後的浊液排出体外。如气化功能失调,则水液的代谢会紊乱,如存得多而排得少,则容易水肿;如排得多而存得少,则尿多、缺水。
肾有纳气的功能,纳就是接纳和收藏之意。肾气能帮助肺把气肃降,使肺部呼吸顺畅。
耳乃肾之窍,肾的精气旺盛则听觉灵敏,反之,则听力衰退。
肾与排泄系统关係密切,肾的阴阳不足,皆会引致小便及大便不正常。
肾又与骨骼的发育以及其强度有关,肾的精气不足,体骨软而无力、牙齿容易脱落。
肾的机能正常,则毛髮色泽亮丽。肾的精血不足,则髮色枯槁、头髮稀疏以及早脱。

4. 肝脏
肝属木,在功能的调节上,分为肝阴与肝阳两部分。肝阴包括肝脏本身,以及滋养它的水份、血液和其它物质结构;肝阳包括本身的功能和热能,其功能是指肝气。肝脏的主要功能是疏泄、藏血。
五行相生乃木生火,若肝火旺盛,很容易也导致心火旺盛。人的识神是以心脏为其居所,居所阴阳有变则识神就会受其干扰而令到人的精神、感觉及情绪等等皆出现波动。所以,肝气主疏泄,疏泄不及则人会变得多愁善感、抑郁不快、胸胁胀闷等;若疏泄过度,则失眠多梦、亢进易怒、头胀、头痛、头晕等。
肝的疏泄失当,还会影响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甚或会出现腹水肿等。
肝主理血液的贮藏及调节,以供给身体各活动所需的血液。人在休息时,肝脏可以贮存超过全身血液的一半,由此可见,充分的休息可以使肝脏得到充分的营养及滋润,以防止肝阳上亢。
目乃肝之窍,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靠肝血的濡养。如果肝阴不足,则视力模糊、严重者甚或夜盲;如果肝阳亢进,则眼睛红肿、眼痛等。
在修炼上,眼睛的作用是很重要。“机在目”,【阴符经】的提示不知又有多少人能理解。人出世後,由先天入於後天之中,除了目光外,身中没有一点纯阳,有人认为少男是纯阳体,那是一种美丽的误解。不过,少男正在成长期间,过了阴中生阳的阶段後,而於阳中生阳的阶段中修鍊,则比较容易有成。凝神入穴,是把目光之光投於坎宫,以光摄阳,则元阳才出而应之,这就是“机在目”之意。另外法身成於天心,也是靠凝神天心才会大功告成。
肝与筋爪的关係也很密切,肝血充足,则指甲红润;肝血不足,则四肢麻木、手脚震颤等。肝火炽盛,则四肢易抽搐,出现紧闭牙关不语之症状。
气功的入静,会使大量的血液回流肝脏,使肝阳不易上亢,大大改善肝的质素以及其排毒免疫功能。

5. 脾臟
脾属土,在功能的调节上,分为脾阴与脾阳两部分。脾阴主要主脾脏本身及其相关的物质结构;脾阳包括本身的功能和热能,其功能是指脾气。脾脏的主要功能是运化水谷、统摄血液。
人在出生前,胚胎发育所需的动力与养分主要来自母体。及人出生後,饮食就成为了人体生命活动所需养分的主要来源,而饮食水谷的运化主要由脾脏担当,所以,有脾为後天之本之说。
脾脏运化水谷之功能,与胃的功能配合,经脾胃共同的消化後,营养的部分经脾吸收而运送全身以提供所需的养分。
所以,若脾气虚弱,水谷运化失衡,则会导致消化及吸收障碍,而出现消化不良及整体的营养不良。
脾的另一功能是统摄血液,统摄之意是使血液循血脉而行,而不会溢出血管外。如果脾气虚而不能统血,则会导致各种出血症。
口乃脾之窍,脾气旺盛,则口唇丰满,色泽红润。脾气虚弱,则食欲不振,口唇色弱。
脾主肌肉,脾的功能正常,则营养充沛,肌肉壮而有力;若脾的正常功能失衡,则营养不足,肌弱无力。
脾的中气旺盛,则固摄内脏而使其不下垂。
由此可见,保持脾脏旺盛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後天之本一失则徒得盛名。而且脾脏只有脾阳虚,而没有脾阴虚。
气功内气的锻练,通过意和气的锻?,促进气血的循环,增加肠胃的蠕动,使消化腺的分泌及胃液的分泌增加,从而使消化的功能大大改善,促进了对营养的吸收,全面提昇各脏腑的功能,使血气旺盛,经络畅通,效果自然,实是强身健体的有效辅助手段。



五? 经络

1. 经与络
经是经脉,络是络脉。经脉是主幹,像一棵树的树幹;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如从树幹分出的旁支。所以,经脉与络脉的关係是非常紧密的。
经脉包括十二经脉以及奇经八脉。
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络脉主要的作用像一座桥梁,把表面两经脉联系起来。
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经络是气血的主要运行路线,行走於经络的气称为经气,其作用是使气血畅通无阻,使全身上下及四肢百骸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分属十二脏腑,各经以其所属脏腑的名称加上其阴阳属性而加以命名。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十二经脉附属的部份称为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由此可见,十二经脉与脏腑的关係是非常密切的。
手三阴经分为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分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足三阴经分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分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的交接有其自身的规律,这种交接使阴阳得以循环。如手三阴经交手三阳经,手三阳经交足三阳经,足三阳经交足三阴经,最後足三阴经又交手三阴经而成一个如环般的循环路线。
(2)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这些脉因不直属脏腑,之间又无表里关係,与十二经脉不同,故曰“奇经”。
奇经八脉分布与循行於十二经脉之间,除了加强与十二经脉的关係外,也同时促进有关的血气循行而起到调节阴阳的作用。
若十二经脉中的经气过於充足时,奇经八脉则能储蓄这些经气,必要时又将其释出,以维持经气在机体中的一个稳定状态。

2. 任督二脉
在气功的修练中,以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最为重要。乃至在法身的修鍊阶段中,任督二脉再加上虚无的中脉,就是成就的大关健。
至於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其它脉,只须知道其存在就可以了,因为修鍊与这些脉无关。
(1) 督脉
督脉,为阳脉,在其线路中多次与其它阳经交会,故它总督一身之阳,所以称为阳脉之海。
督脉的循行路线自小腹内起下行至会阴部,然後向後行於脊柱正中内,沿脊柱上行至颈後的风府穴,再自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後脑正中线上行至头顶,过头顶至前额中线下行过鼻、上唇而至龈交穴。

督脉对阳经有调节的作用。督脉可以治疗头痛、神志病、安神、精神失常、热症、腰背痛、遗精、阳痿、早泄等。
(2) 任脉
任脉,为阴脉,在其线路中多次与其它阴经交会,故它统领了一身之阴,所以称为阴脉之海。
任脉的循行路线自小腹内起下行至会阴部,然後向前行於会阴部表面,沿腹部正中线上行至胸部,过胸、咽喉而至下颌,环绕口唇後与龈交穴合而接於督脉。

任脉对阴经有调节的作用。任脉可以治疗咽喉疼痛、胸闷、腹痛、疝气、不育以及一些妇科病等。
任督二脉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阳循环系统,使全身上下的阴阳得到适当的调节。



六? 练气入门

内气的修习,首重能入静,排除杂念,专注於一境。但初学者,大脑思维特别活跃,一念未平,一念又起,念念相接,也不知什麽时候思维能静下来。不过,修练的方法还是有的,有的从练习专注於一境著手,如专注於一字、一物、一音、一息、或某穴位等,练习久了,自然就能精神集中,摄万念而归一念了。有的则从练动功、练内气或站桩功入手,但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令内气产生,则自然又能神气相抱了。神气相抱,则神安止虑,万念自然归一念矣。无论是何种方法,它的功效都是渐进的,所以,既练之,则心安之,多一分努力,则多一分成效。对於有经验的修练者,入静修空则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以下将向初入门的修练者介绍一些最基本的入门知识。

1. 觅凈室
练功前,先觅一清凈不受干扰的地方,或房间。所谓清凈,是没有太多杂音,没有突然其来的惊吓,没有蛇、虫、鼠、蚁、蚊子等干扰,没有不舒服的异味,不在当风处,空气要清新,不太热,也不太凉的地方。稍为算一下,其实要求也不少。而真正理想的地方,其实是在室内,所以,觅一静室,练功前先让室内空气清新,把电话关掉,上完厕所,换上松身舒服的衣服,则可随时准备练功。有需要者,则可放一些轻松柔和的音乐,作为松驰情绪之用。

2. 调身
身体的姿势分为坐式、站式、活动式、卧式四大类。坐式和站式一般以静止的动作为主,主要起习静、练意、练气的作用,其中又以站式的内气感觉较为强烈;活动式即动功,则以疏导气血,练习全身上下灵活的配合度,使身体变得柔软有轫性为主。动静交替练习,则能使身体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发挥,锻练的效果也会更好。
在练坐功或站桩功前,最好先练动功,使身体上下血气流通,关节肌肉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运动,而不易疲劳和扭伤,这样可以使坐功或站桩功的练气效果更好。

(1) 坐姿
坐姿一般分双盘、单盘和自然盘,另外还有坐椅式,而坐椅式又分靠椅背和不靠椅背。
练习内气以双盘、单盘和自然盘为主,如只是静坐或练内丹则可以选择坐椅式。
修习内气,无论选择双盘、单盘或自然盘都以自已的习惯和肌腱的承受压力程度为考虑,以自然不太紧张为原则。
盘坐时臀部下应放一软坐垫,使身体能中直而不会向前倾,然後全身放松,微微含胸拔背,轻轻提肛;双臂自然下垂,双手持定印於下丹田前,或右手握着左手护於下丹田,或两手握固紧贴两胁,或两手掌自然平放於两腿上皆可;头部中直,下巴微向内收,後颈略有被拉的感觉,舌抵上颚;两眼垂帘,微开一线,以保持警觉,不致昏沉欲睡。
意念微徵在下丹田。意守丹田时,在一呼一吸中要有一松一弛的感觉,如丹田吸气时松,闭气於丹田时略紧,把气呼向丹田深处时松;吸气时丹田微微向外膨胀,闭气时丹田不动,呼气时则丹田向内慢慢收缩。闭气时间初时不用长,三、数秒即可,吸气及呼气时则可细、慢、长,在一松一弛之间,对内气的感觉就出来了。

双盘的坐式,是先将左脚放於右腿上,脚心向上,接着把右脚放於左脚上。


单盘的坐式,将右脚放於左脚,或将左脚放於右脚上皆可。

自然盘的坐式,双脚自然交叉,一内一外。

(2) 站姿
站桩的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两足平行站立,两膝略屈,收胯,提肛,身体微後座,腰先直,然後略调为含胸拔背。头部中直,两眼微开一线,舌抵上齶,下巴内收,头顶上拉,使後颈有被拉的感觉。两臂自然下垂,手掌五指分开,掌心向下,手部与下丹田同高,置於两胁前方。意守及呼吸的方法与坐式相同。

站桩的两脚高度较低,锻鍊的强度也比较大,气感则较强,强身治病效果也比较好。

(3) 动功
动功的要求,可参照动功一节,在动作的一来一往中,要一松一弛,这样效果才好。

3. 调息
姿势调整後,接下来就是调息,通过调息,然後才能使心慢慢静下来,最後才进入调心的阶段。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使心情能静下来,使杂念能减少。
一息,即一呼一吸,把意识集中在一呼一吸上,是此法的特点。
此方法又分数息、听息、随意、以及数听兼俱的调息法。

(1) 数息
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次,默数呼吸从鼻端进出的次数,从一数到十,又从十数到百,反覆进行。此其一。
其二,吸气时下丹田腹部膨胀,呼气时下丹田收缩,调息作用的效果明显,能使人快速地从呼吸中安静下来。
首先用腹部大大吸一口气,腹部膨胀,然後以下丹田为中心作快速的、短速的一呼一吸运动,快速呼气时,腹微向内收;快速吸气时,腹微向外张。一边快速呼吸,一边数数,一呼一吸为一次,数到一定数目,例如叁十或五十时,则作一细长的呼气。呼气後,又大大地吸一口气,然後又从头重覆一遍,快速的呼吸及数数,不断重覆此法,直至气平而念归一。
快而短的一收一张呼吸,使气进出鼻孔时产生声响,此时耳听其声,眼观丹田,意在腹部呼吸的数息上。

(2) 听息
初学者,其呼吸较粗,且有呼吸声。此时可用双耳集中精神听呼吸进出鼻端的声音。

(3) 随息
随息是把感觉集中在一吸一呼上,既不数数,也不听声。
数息、听息和随息练习久了,则可随时进入止息的状态,一种似有似无的、似守非守的、细慢长的呼吸状态。

4. 调心
经过调身、调息後,最後进入调心的阶段。
而调心则是把心念专注於一,万念归一後,再以心念也就是意识去主导内气的练习。接著的练习就是把心放下,进入身空、心空、念空的状态,所以,“一”是进入“零”的门槛,必须把一念调得非常专注,心就能御气了。如果心不能御气,那麽气就会御心了,那是出偏的主因;进入气功态後,心虽然放空了,念虽然放空了,身虽然放空了,此刻心把权力下放给气,让气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但是气的运行还是在真念的监督下进行的,这真念就是无心之心,无念之念。收功或出定时,真念就会转为有心之念,而对气起收摄的作用。
由此而知,意识的锻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心对气起了关注,心念就必须有能力控制气的运行与收摄,否则,气就会不受心的控制,而造成气扰神的现象。所以,练气必须同时练心。
调心的要诀在於,要在头脑非常清醒的情况下,意识非常明确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一点,范圉越窄越好,眼睛看得清清楚楚,如在半睡未醒的情况下练习调心法,则效果不会好。意识明确的练习到熟练以後,则可把意识之一念化空,入於似有似无的阶段。

(1) 观字法
观字法,顾名思义,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字或一组字上。首先,要选择一个简单的字,或一个有意义的字,又或者是一组简短的成语,一组有激励作用的、有暗示意义的或者有趣的简短词汇等,然後闭上眼睛,视线内收,清清楚楚地把这些字观想在半空中。接著,这些字清楚地随吸气由半空中进入鼻中,沿中脉下行过中丹田入於下丹田。在观想字体下行时,清醒的意识就象一股动力,牵引著这些字体自上而下,清清楚楚,直至下丹田,最後随呼气把其压入下丹田的深处。

(2) 听音法
听音,即专注於一种声音,如唸动佛菩萨的咒语、经典、或其它文字等,不管是开口唸,或者是默唸,也不管是看著经文唸,或闭目而唸,意识都需集中在这些音节上,意识集中,则别的念头不易生起,而能收到专注的效果。
另外,也可选择专注伶听音乐带或其它有趣的录音带的方式作为练习。

(3) 观物法
观一物或一境,其法基本相同,注意力集中在周围环境的一件物体上或一境观上,如焟烛、图案、花朵、树木、草地、远山、灯塔、大海、天空等,这种训练比较适合想像力未够丰富,需要实物作为集中注意力的目标的练习者。大自然的境物,提供了一个令人神经松驰的环境,有利练功。

(4) 观想法
观想法,即凭印象与记忆把图像、境物、人物等观於空中,令意识集中在这些图像上而达到专一的目的。如火旺头痛,则观想下雨、海洋、河流、瀑布、蓝色、绿色、月亮等,如体虚冰冷,则观想火焰、太阳、红色等。

(5) 穴位法
穴位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身体的某一穴位、丹田或身体的某部份,甚至以意领气循经络行走也包括在内。
穴位法所意守的部位都是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作用的,如下丹田是练气和藏气的地方,命门穴则补命门火衰,涌泉穴则可滋阴降火降血压,足叁里可治脾胃虚弱等,所以,意守穴位,既可使意识集中,又能起到练气治病的功用,一举多得。
以下丹田作为意守的穴位时,同时以下丹田作一呼一吸的运动,吸气时,小腹微胀,全身放松,尽量慢慢地吸气,呼气时,小腹微收,尽量慢慢地呼气,呼与吸,都尽可能的做到最细、最慢、最长。
以上的几种方法只是进入似有似无的空性状态、或入於气功态、或进入定境、又或是阴阳气血调节的一种手段。
调身、调息、调心叁者已比较熟习後,则可以随时皆能快速入於定境。在呼吸与意识进入越来越细緻的时候,由细緻入於更细緻的过程中,可使用上下齿轻轻相叩、相互敲打的方式,配合意念把身上有不适感的地方放松、化空,由上而下,直至全身上下任何地方皆没不适感觉为止,然後再把意念化空,入於气功态及忘我的境界。

5. 时辰
大自然的阴阳循环有其一定的规律,如天地的阴阳循环为一年,其中的变化称为四季;日月的阴阳循环为一月,也即叁十日,其中月亮所显的特征是月缺、月圆以及上下弦平;人的阴阳循环与地球自转一周相应为一日,即十二时辰,或曰二十四小时,其特式就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法身及金丹修鍊的阴阳循环为一周天,或曰八刻,其特点是阳中鍊阳阳更盛,阴中鍊阳以结丹。
练内气,可以选择在六阳时练,也可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时辰练,但前提是不应违反人体自然的阴阳循环规律。练气的目的自然是气为我用,按照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练功,也自然是盗天地之气为我用也。但违反人体自身的阴阳变化规律练功,则我气不为我用也,所以,逆自身的规律练功,自然会适得其反。
人体的阴阳循环顺从一天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规律,白天大自然阳气旺盛,阳光普照,充满生气,是人们工作及运动的好时机;晚上大自然阴气旺盛,万物趋静,是休息及停止运动的时候,而晚上十一时至凌晨二时又是人体最需要休息及新陈代谢最关健的时刻。所以,人是必须早睡早起以顺从自然与自身的作息规律,晚上十时左右休息是比较可取的,而睡前大脑不应该再接触能令大脑细胞兴奋、或者能刺激人的情绪激动的各类活动,因为休息时大脑也应顺从晚上是安静的自然规律,只有顺从动静的规律,才能得到最高品质的睡眠。有鑑於此,睡前练动功和气功是不合适的,而只是静坐调神养阴使情绪安静则是合适的,而且能获得高品质的睡眠。所以,子时练气是不合适的,更不应该被提倡。除此之外,则可以有空就练功,练完功後必须做好收气的工作。
练内气,如果时间许可,则最好於六阳时练气,於六阴时静坐滋阴养血降火,练气是动,养血需静,动静配合,阴阳平衡,水火相济,顺从自然规律练功,自然事半功倍。

6,气感

(1) 十六触
练习气功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对内气的感觉。以练习五禽站桩功而言,对一个初接触气功的人来说,每天练习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约一个月左右,就会发现体内会有一股像水一样的暖流在流动,从某一部位流向另一部位,或顺著某一经络在流动;有时感觉臀部无缘无故的“湿”了一片,用手一摸,却是乾的;有时关节会有被一股暖流包著的、很舒服的感觉,或肝脏突然出现一股暖流在滋润和按摩肝脏的舒服感觉,这些就是内气的感觉。
练习内气,除了会有温暖的气感外,还有冷、癢、痛、轻、重、涩、滑、热、凉、掉、猗、浮、沉、坚、软等感觉,这些感觉总共有十六种之多,古称十六触。其实内气的感觉不止十六种,如气行中脉时,就会有麻、光、快感等的感觉,麻与癢麻不同,这种麻带有电的感觉,中间夹有欲仙欲死的感觉,在兴奋的快乐中又带几分不忍离去的心情,总之是一种十分难以形容的感觉;当气从中脉至顶,大脑细胞被激活时,却又变成了在空中带兴奋,开心而又没烦恼的感觉;从中脉带出的还有悲的感觉,悲众生不懂平等观,悲众生不知因果乱造业和拚了命般的损人利己。
其实这些感觉有些是初期的感觉,有些是气功态中的感觉,有些是收功後的感觉,有些则是修练功力深浅的感觉,还有些是开悟的觉受。多数是局部的感觉,少数是全身的感觉,极少数是从深层意识中唤发出来的感觉。而最常见的是癢触、轻触、暖触、松触、紧触、重触、浮触、冷触等。
这十六触,是练内气才有的,当开始鍊法身後,这些感觉慢慢就会消失,最後只剩下暖触、坚固触和光传导时的极轻徵的电触等极少数的感觉。

(2) 气衝病灶
气衝病灶,就是内气比较充足时,内气自动循经络去衝击病灶,气衝病灶的过程是一种治疗的过程、活血化瘀的过程。
以五禽站桩功而言,每天锻练两次,每次一小时左右,二个月左右就会出现气衝病灶的情形,以前受外伤、被打伤的旧瘀沉积於内,则会在受到内气衝击後,旧患部会出现痛的感觉,其瘀渐散,而其形则会现於体表;而内脏有病者,受气衝击後,病灶也会有痛的感觉。
气衝病灶,最初的痛楚会较强烈,其痛楚的形式有多种,如针般的刺痛、剧痛、胀痛、隐痛、阵痛等,病情减轻後,病灶的感觉会变为有胀与不舒服的感觉,或者有灼热的感觉,最後不舒服的感觉会消失,而这则是接近痊瘉或已经痊瘉了。
出现气衝病灶,证明内气治病的疗效已明显出现,此时必须保持练功,使内气充足和内气不断得到加强,令健康能快速复原。治病的效果以站桩功最为明显,病症消失後,当健康的状况明显改善後,可改为每天练一次,或可改练五禽坐功,作保健用。若以强身健体而言,还是以五禽站桩功为首选,虽然练时辛苦一点,以其效果,尤甚於人参鹿茸也,是不可多得的天然大补品。

(3) 内气偏差
练气出现偏差,可以证明两件事,一是练气已出现了效果,因为没有内气是不会出偏的,所以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即努力已现效果;二是说明还未能掌握内气的特性,没有在心御气方面下足功夫,和没有在收功方面下功夫或收功做得不彻底。
说得比较明白一点,气功中的内气,是阳中带阴的气,这是後天的气,是由阴阳互根的定律所决定的,一般出偏的原因正是由这阳中有阴的气造成的。这些阳中有阴的内气,必须时刻需要在体内流通,聚於上丹田则会气扰元神,聚於中丹田则会气扰识神,聚於膀胱部或内脏则多感不适,只有藏於下丹田或散於体表及四肢才不会出事,总之疏通才能阴阳潜平。内气藏於下丹田,则会转化为肾的元气,肾气即丹田火,也称元阳,也就是先天之真阳,先天之真火。运先天之真阳於任督二脉,气过上丹田则会令人开心、快乐、神安,气过中丹田也不会出偏,以真阳达於病灶则可治病,这都是因为其是先天真气之故。及致鍊法身及金丹,叁元合一化为凈白光,鍊其凈光使之成五色光,再鍊之则成金光,这些光都是先於先天真阳的,入此境界,不但十六触会消失,更能永绝於一切偏差。所以,偏差是因对内气掌握不好所造成的,更因期望在内气中追求高境界造成的。其实,内气只是修鍊的基础,是必须经过的阶段,只要摸清它的脾气,才不会被其挡於修鍊的大门之外。
练内气所出现的偏差,大致分以下几种:

* 环境因素
练功的首要条件,是选择一个温度适中、无异味、光线柔和的凈室。过高的温度、当风、冒雨、突如其来的巨响和惊吓等,皆会对练功造成困扰和出偏。
如温度过高本身就会引致头部不适和容易中暑,出太多的汗和精神不能集中,汗太多则易感受风寒。
当风和冒雨也易感受风寒,因为练功时毛管是张开的。
至於突如其来的巨响和惊吓,除了心慌外,会造成内气散乱及内气不易归元。

* 情绪因素
怒时练功,注意力不能集中,气机会乱,而使气机逆转,若强行练功则使内气聚於头部而生不适感。
情绪不稳时练功,内气会助长此不稳的情绪,而致发生情绪激动、神智恍惚的情形,所以此时最好休息。
太内向、太脆弱的悲观者,一遇到气冲病灶或一些内气症状时,往往会向坏的方向胡思乱想,以致出现更悲观的情绪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练功,使人变得忧鬱。
有精神异常、精神病者等,主观意识的控制力差,一有不适则不能及时纠正及收偏,易造成内气运行不止,以及收功效果不理想等。

* 功法因素
同时练多种功法,造成内气运行没有规律以致成衝突。一般内气运行的规律与阳升阴降是一致的,即练功时升,接近收功时降。
选错功法,或意守部位不对,如高血压者闭长气、作深呼吸、意守上部,或练阳气过盛及血气流动太刚猛的功法皆会使病情加重。
身体太弱者选择强度太大功法、运动过量、心脏不能负荷快速的血流及扩张而出现上气不接下气、气短、头量及暂时性的虚弱反应。
意识御气的能力训练未足够,却执意诱发自发动功,过急追求治病效果,结果造成气动不止,不能及时收功,能量消耗过巨反造成虚弱气散、意志转弱及气衝头等反效果。
有些功法,内气的产生较强,而练者只追求气感,忽略对收气的练习,或根本未收功而造成偏差,违反练完功後必须回复平静的原则。
选择功法应由运动量小入手,身体适应后才慢慢加大运动量,练後重视收功,才能减少不必要的气偏烦恼。

* 功利因素
过份追求效果,违反顺其自然不作追求之旨。
入於幻觉、幻境,执著於境自觉功高而不能自拔者。
追求大动,急於治病以致体力过分消耗。
同一姿势坚持过久,追求功力,以致产生疼痛、气聚一方,甚至使肌肉及韧带受伤。
另外,选择子时练功,内气涌现,造成兴奋而难以成眠,又或造成睡眠质量不佳,都会令偏差出现。

* 呼吸因素
初学者,一开始就追求深、细、长,而出现心闷、心慌、气乱,这是身体的各方面暂时还跟不上意识的要求,心脏也未能适应这种调整所致。所以,练气、练意、练息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身体对内气的增加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意识对内气的掌控也有一个过程,心脏的收缩由快至慢、由弱而强都有一个调适的过程。过急追求功力,这些互相适应及调控的机制就会失灵。

* 内气因素
练完内气未收功或收功不足。
漏气,平时经常用意识把病气外排,致使元气随病气同时漏失,这种漏失变成了习惯性流失,而使肾气衰弱,得反效果。内气的通经络及气衝病灶都是通过气的特性自动在体内调整的,身体内治病的机制也是通过自身的免疫力提高以及自身的新陈代谢加强而发挥作用的,所以,没有必要使用把病气外排的方法。
内气聚於上丹田不散,造成气扰元神,所以易得神志病,也易诱发潜在的精神病。内气聚於中丹田不散,则成气扰识神,精神不能集中,心慌心闷,胡思乱想,杂念不止,难以入静等。内气聚於膀胱及会阴部,则造成腹气鼓胀、大小二便频烦而量极少的恼人困扰。
气衝病灶後,或平时不练功而因内气造成不适感时,均需及时收气。
要避免内气出偏,首先要做好收功的工作。初学者,在开始练气功的同时,就必须同时学习收气的方法,每次练完功後,即使没有气感,也必须做好收功。这样的一路练下来,至内气较强时也不会有偏差出现。平常若内气流动,滞於身体某部位而引起不适感,应立即补做收功法,则不适感立除,除此,充足的睡眠也可减少出偏的机会。详细的收功法,请参巧收功法一节。
收功法除了排打法外,更多的是把气藏於下丹田。
气藏下丹田,要注意自己对气的感觉。因每人对下丹田的准确位置定位不尽相同,又或者用意引气时,气会偏离准确的位置。若气存於丹田较下方的位置,则会引起频尿、频如厕,但去厕所後却又发现其量很少,不去又难忍又觉腹胀的现象,这是因为气藏得太低,气刺激到膀胱和直肠附近部份肌肉产生收缩所致。有此现象时,应把气藏得高些,或提肛,以意念把气从会阴部向上引回丹田处,再用意念把气旋入下丹田,把气藏於丹田,则可免除这些烦恼。
若遇气衝头、火气大等,除收功法外,也可意守涌泉,则气自会向下流通。
若气滞於身体某部份,或气冲病灶引起疼痛不适,则可用意念把气自该部位的上方流经不适的部位後,把气引向下方,这样可以把滞留的气疏散,则不适感或痛感自会消除。除此,也可用手掌自不适感部位的上方,经该部位,一直排打至下方,气被打散後,不适感也会消除。
若内气乱窜不止,则可意守涌泉穴,或多休息,如有足够的睡眠等,则此种不适将会大大改善。
最後,若练内气出现阳气盛的情形时,如火炎上、肝火旺、头部不舒服、双目灼热、喉咙痛等,则於傍晚或睡前静坐调阴降火,静坐时若意守下丹田的降火功效不明显时,则可改意守会阴穴或涌泉穴。

七? 内气功法

1. 动功
此动功一般作为热身功用,在练五禽功前修练,也可於平时单独练习,使四肢及全身上下肌肉得到舒展,而变得柔韧,气血畅通,心身愉快,而不易扭伤,是一套比较理想的动功。

图一
起式,全身放松,双脚站立距离与肩同宽,双脚平行,略弯曲。双手重叠於下丹田小腹前,掌心向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身直,略含胸拔背。

图二
慢慢吸气,意念在下丹田,小腹随吸气而微胀,同时,双手掌分开,指尖相对,双手掌抱气向上。

图叁
双手在胸前抱气向上,至头顶翻掌,掌心向上,此时,双脚伸直用力向下撑,双手及头用力向上顶,把身体拉开,并略闭气于下丹田。闭气时,头部向上仰,至紧偃後脑,然後头部向下望,紧拉後颈,来回叁次。

图四
变掌为握拳,拳心向前,握拳双手引领身体向上拉,双脚同时仍向下撑,此时全身上下略呈紧张状态,略闭气于下丹田数秒左右。

图五
呼气时,腹向内收,全身由紧张状态放松,同时双手由拳变掌,五指分开,双手向身体旁边舒展,及向下沿动至呈大鹏展翅状。

图六
然後,双手从大鹏展翅状继续向胸前慢慢移动,使双手靠拢交叉於胸前。双腿同时由伸直变为微曲,全身上下十分自然轻松。

图七
保持图六姿势,双脚不动,由腰带动上半身向左转90度。

图八
将交叉在胸前的双手向手臂的两傍慢慢撑开,直至两手伸直,手掌五指分开,手掌直立,掌心向外,指尖向上,手掌用力带动全身撑开,同时双腿由曲变直用力向下撑。手撑开後,头部向左慢慢转动,视线落於左手掌中指上,然後头部慢慢由左向右转动,视线落於右手掌中指上,来回共叁次。

图九
由图八至图九,手由掌而变握拳,拳心向下,双臂用力向外伸,同时头部用力向上顶,双脚用力向下撑,用力时略为闭气。

图十
呼气时,全身放松,双腿由直而变微曲,手由握拳而变为掌,五指分开,呈大鹏展翅状後,双手向前方内收并交叉於胸前。

图十一
由图十至图十一,双脚不动,由腰带动上半身由左向右转,共180度。

图十二
双手向两边撑开,掌心向外,五指向上,如图所示。头部向右转动,视线落於右手中指上,然後头部由右向左转180度,视线落於左手中指上,如此,来回共叁次。当双手用力向两边撑开时,双脚由曲而直,并用力下撑,同时略为闭气。

图十叁
然後手由掌变握拳,并用力向外伸,拳心向下,同时头部用力向上顶,双脚用力向下撑,用力时略为闭气。

图十四
呼气时,全身放松,双腿由直而变微曲,手由握拳而转为掌,五指分开,呈大鹏展翅状後,双手向前方内收并交叉於胸前。

图十五
接著,双脚不动,由腰带动上半身由右向左转90度,视线与脚尖同一方向,身体正直,双手交叉於胸前。

图十六
双手由交叉向两边慢慢伸展,掌心向内,五指朝上。

图十七
由图十六至图十七,双手由平行直立转反掌并用力向两边撑开,掌心向外,五指朝上。同时,双脚由曲而直,并用力下撑,头用力上顶,用力时闭气於下丹田叁、五秒。此时头部慢慢向左移,目视左手掌乇中指,後头部向右转动,目视右手掌中指,如此来回叁次。

图十八
姿势不变,双手由掌而变拳,拳心向下,握拳用力向两边尽量伸展,同时头向上顶,双脚向下撑,用力时略闭气,头部中正,目视前方。

图十九
由图十八至图十九,双手由拳变掌,动作转为大鹏展翅状,同时双脚由直而转为微曲,全身轻松自然。

图廿
由图十九至图廿,双手从大鹏展翅状继续向胸前慢慢移动,肘部下沉,使双手靠拢交叉於胸前。

图廿一
交叉的双手慢慢向两边分开至与肩宽,掌心向内,五指向上,双手直立。

图廿二
与肩同宽的双手,由平行直立然後反掌向前推出,掌心向前,五指向上,用力前推,同时双脚由曲而直,用力下撑,并闭气叁、五秒,同时头部向左转360度,连续叁次,接著头部向右转360度,也作叁次。

图廿叁
由图廿二至图廿叁,双手由掌转为握拳,用力前推,同时头向上顶,双脚用力下撑,全身拉开。

图廿四
由图廿叁的握拳而变掌,手肘下沉,双手向内收,在胸前成交叉状,掌心向内,五指向上,双脚微曲,全身放松。

图廿五
交叉的双手慢慢向两边分开至与肩宽,双手平行。

图廿六
由图廿五的双手平行,然後变反掌向下。

图廿七
双手反掌向下於胸前,然後由腰带动慢慢弯腰,双手伸直向下作最大程度沿伸,双脚由微曲而直,同时略为闭气。

图廿八
双手由掌变拳,拳心向内,身体由腰带动继续作最大程度的向下弯曲,脚用力向下撑,并略为闭气。

图廿九
双手由拳变掌,靠拢并成交叉状,此时全身由紧张放松。

图叁十
全身放松後,保持双手交叉的动作,然後由腰带动,慢慢令腰向上伸直,全身放松,双脚由直而微曲。

图叁十一
由图叁十至图叁十一,下肢不动,由腰带动上半身向左移动约45度左右。

图叁十二
然後反掌向下,以腰带动上半身弯腰向下,双手尽量作最大程度的向左脚前方下沿伸,弯腰向下时略为闭气,双脚由曲而直。

图叁十叁
双手由掌变握拳,拳心内向左脚,继续向下作最大程度的伸展,同时略闭气。

图叁十四
然後双手由握拳变掌,双掌心向上交叉重叠。

图叁十五
接著由腰带动上半身向上,直至腰部伸直,全身自然放松,手交叉的动作不变,双脚由直而变微曲。

图叁十六
下肢不动,上半身由腰带动由左向右转约90度左右。

图叁十七
然後反掌向下,以腰带动上半身弯腰向下,双手尽量作最大程度的向右脚前方下沿伸,弯腰向下时略闭气,双脚由曲而直。

图叁十八
双手由掌变握拳,拳心内向右脚,继续向下作最大程度的伸展,同时略闭气。

图叁十九
然後双手由握拳变掌,双手掌心向上交叉重叠,双肘自然下垂。

图四十
接著由腰带动上半身向上,直至腰部伸直,全身自然放松,双脚微曲。

图四十一
下肢不动,上半身由腰带动向左转约45度,视线与双脚尖为同一方向,然後转左手掌在下,右手掌在上,掌心向上重叠为定印状。此即为收功。意念轻轻在下丹田。
以上为全套动功,最好於起床後,或练五禽站桩功前修习叁次。第一次练习时用力要轻,动作要慢,无论转颈、转身、弯腰动作均要轻缓,待血气流通後,则可於第二、第叁次练习时逐渐加大力度,僵硬的身躯自然会变得柔韧、有力、舒服,而不易扭伤,血气畅通,带动经脉畅通,精神充沛。练习叁次,时间若十五分钟左右,早晚可练。


2. 五禽站桩功
五禽站桩功,是一套强烈的内气修习功法。其法简单,只有五个动作,五个动作皆取自五禽,故名五禽功。五禽者,即虎、鹰、猴、鹿、熊。前人在效法自然的时候,取像五禽之形,结合人体督脉上的三关以及阴阳调节的机理,而编演了这一套功法,据闻此功的创始人为清朝大内的一名御医。
五禽站桩功,外形似静功,然内在的血气流动却比较强烈。站桩的动作调节得越低,则血气流动越强烈,强身治病的效果越明显,但站桩时的感觉也比较辛苦。练完功休息後,对身体内气增加的感觉也较强烈。一般情况下,手足冰冷、阴阳俱虚者,早晚各练功一次,每次约一小时左右,二个星期内,手足会变暖。六星期左右,气色会转旺。二至三个月左右则会出现气衝病灶的情形,一些远年瘀积、内伤旧患,以及其它疾病、皮肤病等皆会得到明显改善,以及逐渐痊癒,并能快速改善肝脏的排毒及免疫功能。但如果毛细血管壁比较脆弱者,或高血压者,则应该把站桩的动作调得高些,以及意守涌泉穴。
五禽站桩功,其本身已有阴阳调节的机理在内,除了睡觉前外,其它时辰皆可练习,不必太强调站桩面对的方向,方寸之地即可练习。收功後,必须立即把汗水抹去,最好把湿的内衣换去,不要立即洗澡,而要穿衣保暖和不应立刻饮冷冻的饮料,以避免感受风寒而著凉。
位於人体督脉上的三关,即尾闾关、夹脊关、大椎关(或玉枕关)与任督二脉气的流通关係密切。而人体头部的百会穴和会阴穴(或涌泉穴)却是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相应的。人体督脉上命门穴所生的命门火,却又是与身中肾阳是一致的。
五禽站桩功,取像虎桩与命门穴配合,鹰桩与夹脊关上方的灵台穴配合,猴桩与上关的大椎穴配合,鹿桩与乾顶的百会穴配合,熊桩与坤土的涌泉穴配合,再加上意念的调整,而使气的增强和阴阳的调节均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据医典记载:
命门穴,位於督脉上的第二腰椎棘突上,督脉的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所以,命门穴旁的穴位有肾俞、三焦俞、气海俞,其上有悬枢,其下有腰阳关。当意守命门穴时,旺盛的气血也使周围的穴道功能加强。
命门穴,主命门火,也即肾阳,主治因命门火衰而引致的阳萎、遗精、腹泻、腰痛等。
肾俞穴,主治因命门火衰引起的阳萎、遗精、遗尿、耳鸣、目眩、腰痛、水肿等。
三焦俞穴,主治腹胀、腹泻、水肿、腰痛等。
气海俞穴,主治腹胀、腰痛、痔漏等。
悬枢穴,主治腹泻、腰腹痛等。
腰阳关穴,主治阳萎、遗精、腰痛、下肢痿痹等。
灵台穴,位於督脉上的第六胸椎棘突下,两旁为足太阳膀胱经。灵台穴两旁的穴位有心俞、督俞、膈俞,其上下有神道、至阳等,意守该穴,周围的穴位功能也同时能得到加强。
灵台穴,主治气喘、咳嗽、疔疮、背痛等。
心俞穴,能安神、散瘀,主治心痛、梦遗、癫痫、失眠、吐血、咳嗽、健忘等。
督俞穴,主治心痛、心闷、气喘等。
膈俞穴,主治气喘,咳嗽、呕吐、盗汗等。
神道穴,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背痛等。
至阳穴,主治胸胁胀、黄疸、咳喘、背痛等。
大椎穴,位於督脉上的第七颈椎棘突下。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再加上督脉,七条阳脉皆交会于大椎穴,故大椎穴退热效果显著。大椎穴下有陶道穴。
大椎穴,主治热病、骨蒸盗汗、头痛、咳嗽、气喘、疟疾等。
陶道穴,主治热病、头痛、疟疾等。
百会穴,位於後发际沿正中线直上七寸处,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三焦经以及足厥阴肝经五脉的交会处,具有提举一身之气的效果。百会穴前後有後顶穴及前顶穴。
百会穴,能昇阳气、平肝熄风,主治癫狂、中风失语、眩晕、头痛等。
後顶穴,主治癫狂病、眩晕、头痛等。
前顶穴,主治癫痫、眩晕、头痛等。
涌泉穴,位於足底板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其穴能滋阴降火,主治癫狂、昏厥、头昏、头痛、目眩、咽喉肿痛、热病等。
功法中的五个主穴位功用各不同,而最主要的是从命门穴开始,到灵台穴,大椎穴及百会穴是代表子时起阳火、进阳火及阳盛极的阶段;从百会穴到涌泉穴,则是退阴符的阶段。所以,一套功法中,必须五个动作按次序完成,而且每个动作的修练时间大致上要均等,做完一套功法後,若意犹未尽,可重覆一次。不提倡把动作拆散来练,也不提倡把练某个动作的时间加长。

站桩功功法:
(1)虎桩
如图,全身放松,自然站立,双脚平行与肩同宽,上半身保持中直,含胸拔背,头部直,下巴略向内收。双肘自然下垂,五指张开放松,双手置於两胁间的前方,与丹田同高。

大腿与小腿间形成一定的角度,站得越高则越轻松,站得越低体能的锻炼效果则越大,气感也越大。但以不太松、不太紧张,又有体能锻炼,又能放松意念,又能在保持同一的姿势中坚持一定的时间为最理想。
把意念调整到能集中在命门穴的位置上,初练时意念不要太重,然後用命门穴慢慢吸气,吸气时,命门穴似向外扩张。接著把气轻闭在命门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命门穴深处,命门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个桩式。
(2)鹰桩
如图,紧接上一个动作。
除了手部的姿势外,身体的整体姿势皆与虎形桩一致。手部动作由双臂带动慢慢向身体两边抬起,手的高度约与头顶同高,五指分开,大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不接触的圆形状,手指的方向指向身体两侧外,肘部微微下沉,成一大鹏展翅状。动作固定後,则全身放松,包括手部、手指等全都放松。

然後把意念调整到灵台穴的位置,接著用灵台穴慢慢吸气,吸气时,穴位似向外扩张。接著把气轻闭在灵台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灵台穴深处,穴位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个桩式。
(3)猴桩
紧接上一个动作。
身姿不变,手部动作由鹰桩转为猴桩时,先将鹰桩的手部放下,然後双手平行地移至胸前,手的前臂抬起与後臂约成90度,手掌高度与鼻同高,如图所示,五指併在一起,掌心中空,手腕向下弯,手腕方向与眼的视线一致,两肘微下沉,两肘相对,两肩窝内收。动作固定後,全身放松,把注意力移离手部动作。

把意念调整到大椎穴的位置上,然後用大椎穴慢慢吸气,吸气时,大椎穴似向外扩张。接着把气轻闭在大椎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大椎穴深处,大椎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个桩式。
(4)鹿桩
紧接上一个动作。
身姿不变,由猴桩转为鹿桩时,转五指併拢为握拳,拳心相对,然後把手部的高度抬高到与头顶同高。动作固定後,全身放松,把注意力移离手部动作。

把意念调整到百会穴的位置上,然後用百会穴慢慢吸气,吸气时,百会穴似向外扩张。接著把气轻闭在百会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百会穴深处,百会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个桩式。
(5)熊桩
紧接上一个动作。
身姿不变,动作由鹿桩转为熊桩,把鹿桩的手轻轻放下於身体两边,五指分开,手掌平放,与前臂约成90度,肘部略弯,动作自然,如图所示。

把意念调整到涌泉穴的位置上,然後用涌泉穴慢慢吸气,吸气时,涌泉穴似向外扩张。接著把气轻闭在涌泉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涌泉穴深处,涌泉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
(6)收功
五禽站桩功的锻练顺次序完成後,如有必要,可重覆一次,或两次。总而言之,锻练多一次,功力增加一分。
练完功後,收功很重要。由於一般的内气不是纯阳气,而是阳中有阴的气,当这些气停於头部得不到适当的流通时,则此气会影响到脑部的正常活动,而会出现头痛、头重、头眩、神不守舍、六神无主、甚至有自我毁灭的倾向。所以,即使未感到有内气的初学者,也不应该忽视锻练後收功的重要性。
收功的方法有好几种,不同的收功方法会有不同的效果,但总的来说,皆可避免出偏的现象。详细的收功法将在收功法一节中讨论。
五禽站桩功的锻练,能量初时消耗较大,接著,新陈代谢加快,经休息後,能量补充得亦快,血气皆变得旺盛,精神也变好。所以,身体差者在练完功後可能会觉疲倦,如觉疲倦,最好於练功後小睡片刻。

3. 五禽坐功
五禽坐功,也是沿用五禽如虎、鹰、猴、鹿、熊的动作,与站桩功不同的是它是用坐式的,熊式坐式功的意守穴位则是会阴穴,其余四式的意守穴位则与站桩功的意守穴位是一致的。坐功的强壮功效逊於站桩功,若作为强身治病、武术气功、男性的强壮功,则五禽站桩功当之无愧。当身体健康明显改善,或已没有恶疾後,想练一套没有那么辛苦、而又不错的功法时,则五禽坐功又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禽坐功,也有其自己的特点,而最明显的莫过於其气是沿任督二脉作为循环的路线,所以其气感与站桩功明显不同,比较适合作为与修鍊法身的功法配合运用的筑基功法。
坐功的坐式有多种,一般的坐式分为单盘、双盘和自然盘,坐式一般加坐垫,这样身体比较容易保持中直。
坐功功法:
(1)虎式
如图所示,全身自然放松,坐於坐垫上,身体保持中直,含胸拔背,头部直,下巴略向内收,两目呈垂帘状,眼睛微开一线。
双肘自然下垂,五指张开放松,双手置於两胁间的前方,与丹田同高。

把意念放松,尽量把身体放空,而将意念集中在命门穴的位置上,然後用命门穴慢慢吸气,吸气时,命门穴似向外扩张,有胀与热的感觉。接著把气轻闭在命门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命门穴深处,命门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并有被吸吮的感觉。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式。
(2)鹰式
如图,紧接上一式。
除了手部的姿势外,身体的整体姿势皆与虎式一致。手部动作由双手a动慢慢向身体两边抬起,手的高度约与头顶同高,五指分开,大拇指与食指形成一个不接触的圆形状,手指的方向指向身体两侧外,肘部微微下沉,成一大鹏展翅状。动作固定後,则全身放松,包括手部、手指等全都放松,然後把整个身体观空。

将意念集中在灵台穴的位置上,然後用灵台穴慢慢吸气,吸气时,灵台穴似向外扩张,有胀与热的感觉。接著把气轻闭在灵台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灵台穴深处,灵台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并有被吸吮的感觉。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式。
(3)猴式
紧接上一式。
身姿不变,手部动作由鹰式转为猴式时,先将鹰式的手部放下,然後双手平行地移至胸前,手的前臂抬起与後臂约成90度,手掌高度与鼻同高,如图所示,五指併在一起,掌心中空,手腕向下弯,手腕方向与眼的视线一致,两肘微下沉,两肘相对,两肩窝内收。动作固定後,全身放松,然後观空全身。

将意念集中在大椎穴的位置上,然後用大椎穴慢慢吸气,吸气时,大椎穴似向外扩张,有胀与热的感觉。接著把气轻闭在大椎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大椎穴深处,大椎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并有被吸吮的感觉。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式。
(4)鹿式
紧接上一式。
身姿不变,由猴式转为鹿式时,转五指併拢为握拳,拳心相对,然後把手部的高度抬高到与头顶同高。动作固定後,全身放松以致放空。

将意念集中在百会穴的位置上,然後用百会穴慢慢吸气,吸气时,百会穴似向外扩张,有胀与热的感觉。接著把气轻闭在百会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百会穴深处,百会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并有被吸吮的感觉。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然後,转到下一式。
(5)熊式
紧接上一式。
身姿不变,动作由鹿式转为熊式,把鹿桩的手轻轻放下於身体两边,五指分开,手掌平放,与前臂约成90度,肘部略挛,动作自然,如图所示。

将意念集中在会阴穴的位置上,然後用会阴穴慢慢吸气,吸气时,会阴穴似向外扩张,有胀与热的感觉。接著把气轻闭在会阴穴中,约七秒左右,最後把气呼向会阴穴深处,会阴穴似向内在深处慢慢收缩,并有被吸吮的感觉。呼与吸,越慢、越细,则效果越好。这样,一吸、一闭、一呼为一次,共做二十一次。
会阴穴,位於任脉、督脉与冲脉的交会处,功能滋阴降火、开窍,主治癫狂、昏迷、遗精等,此穴也是溺水急救之要穴。
(6)收功
收功功法的选择可参巧收功法一节。

4. 灵动
灵动分二种,一是启灵,二是自发动功。
启灵是在寺庙中或自家坛城里,入静,上香,一心请求佛菩萨或其它神祗的加持而引起的一种灵动,佛菩萨所加持的气全属先天真气,或是一种灵光。灵动能诱发人体内的内气而使经络畅通,所以能健身和治病,或通过启灵,甚至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特殊能力。初学灵动,由於身有障碍,或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差,有时会有动而不止的现象,此时最好有人在旁指导,帮助收功。
自发动功则是通过自我暗示,一种顺遂身体气机自然运动而动的方式。经过气功锻练的人,内气较充足,意识较易入静,也较易诱发灵动。灵动於治病有很好的正面作用,因为是气冲病灶和气通经络的表现,能使一些初起的或症状不明显的内疾消失於无形,尤其对全身疲劳酸痛的情形,能於灵动後把这些不快的感觉一扫而空。但经常练自发动功,也有不太好的一面,一是它是内气散发的表现,是比较耗气的,所以,平时必须练五禽站桩功补充内气;二是常练自发动功,使肌肉的颤动成了一种自然的习惯性反射作用,即使工作、睡觉,也容易接受这种习惯性的颤动,自我暗示那是一种气通经络的现象;叁是练自发动功後,常有内气滞留头部不散的情形,内气滞留头部则会出现头部不适或精神异常的现象。所以,练自发动功,在收功时必须加倍努力,做好收功的工作,直至头部的感觉回覆到清醒、没有气态的感觉为止。
所以,经过灵动令健康改善後,应减少灵动的次数,而改练内养功。练完功後,在日常生活中,气还是会自动在体内流动的,若气滞留头部,得不到适时的疏通,则会出现心慌、心乱、精神不能集中、六神无主、魂不守舍的感觉,更严重的则会出现自我毁灭的倾向,这是气扰神的现象,此时必须马上加做收功法,如引气归元法或排打法,使上部的气能向下向四肢流通,则不适感自然会消失。

5. 收功法
练完内气後,就要收功。收功,也可说是结束练功,由气功状态回复到意识清醒和感觉自然的状态,使身体特别是头部没有不舒服的感觉。所以,收功做得彻底,练功是不会出偏差的。
除了练完功要收功外,平时如出现气扰神的现象时,也要收功。一个练习内气的人,内气比较充足,其内气是在体内流动的。当内气聚於头部而未能及时疏通时,则会出现气扰神的现象。前面曾提到,气扰神则会令人出现心慌、心乱、精神不能集中、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多愁善感,以及有自我毁灭的倾向等现象,此时应立即做收功法,内气疏通後,则不适的现象会立即解除。由此看来,小小的收功法其意义是重大的。
收功方法有几种,如引气归元法,排打法,定印法,任督二脉法等。

(1) 引气归元法
引气归元法是比较普遍的方法,在练完内气後,用此法引导内气下行,然後藏於下丹田。

图一
首先双脚平行站立,与肩同宽,双手结定印後,自然垂直於两腿旁,双脚微曲。

图二
接著五指分开,掌心向上,手臂前伸,由手掌带动手臂捧气向上,此时脚由曲而直,但全身感觉则轻松自然。

图三
双手捧气慢慢由下而上,直至头部上方。

图四
然後反掌,掌心向下,指尖相对,手掌与前臂、後臂和身体略成一个如等边六角形的形状。

图五
继之,意念手掌把头部上方的气向下压,由手掌带动手臂经头的前方下压至下丹田的部位。

图六
双掌至下丹田的位置後,然後掌心翻向两旁,指尖向下。

图七
接著由两掌带动双臂向下丹田侧前方划一圆圈,划时转掌心相对如抱球於丹田前。

图八
然後用意念把气旋入下丹田。

图九
最後把右手掌重叠於左手掌上,结定印於下丹田。
此法可连做二、三次。持定印於下丹田的时间可长一些,直致气功态消失。

(2) 排打法
排打法与引气归元法不同,它比较普遍地运用於武术气功中。排打法,并不强调把气藏於下丹田内,所以气是散於全身之中的,全身上下,会有一个无形的气的保护层存在。如果长期练习五禽站桩功,并运用此收功法者,全身上下以及四肢会在一举一动之中存在著一种猛烈的空劲,非常容易伤及人,而自己却不那么容易受伤,所以练此气功者,务必德行并重。此法除了有十分明显的强身治病、补气补血功能外,还兼顾了防卫的功能,实为武术爱好者、太极拳好爱者、运动员、或追求健康的各阶层人士不可多得的基础功法。

图一
先把双手掌轻轻搓热,然後以十指轻轻敲打头顶以至前额。

图二
接著以十指由前额沿面部轻轻的向下拍打。

图三
手指经脸而颈、由颈而胸、而腹轻轻地排打,将气由上向下引导。

图四
手指及掌继续的由上向下的排打至两腿。

图五
然後由两腿直下至两脚、至脚指地拍打。

图六
然後十指又从头的顶部轻轻的由头顶向头的後顶拍打,接著由後顶沿後颈轻轻的向下拍打至两肩处。
再用十指重覆轻轻的敲打头顶以至前顶,再由前顶沿头部两侧顺著耳部到後颈轻轻的拍打至两肩处。

图七
经两肩至两臂、至两肘、两手,由手的内部向外拍打直至手指尖。

图八
接下来,双手交替往後由背的上部往下拍打。

图九
拍打由上至腰、至臀部、至大腿後面。然後由大腿後面至小腿、由小腿直下至後脚跟。
此法简单而收功效果明显,可连续做二、三次,或多次。若用引气归元法觉得收气不彻底,则可加练排打法,直至神清气朗为止。

(3) 定印法
定印法是丹田法的一种,但对初学者的效果可能不明显,因为未到意气相随的阶段,未能随心所欲,但练习多了,则效果自会变好。
此法或站、或坐,手持定印於下丹田前,眼开一线,意念轻轻的守於下丹田,直至头部的感觉回复到清醒为止。

定印法的另一种练法则是,或站、或坐,手持定印於下丹田前,眼开一线,意念轻轻的在下丹田处吸气,然後又轻轻的将气压入下丹田深处,压时尽量不要使丹田火燃起,直至头部感觉清朗为止。

如果定印法收气未达理想,则可加练引气归元法,或排打法,直至收气效果理想为止。

(4) 任督二脉法
以任督二脉作为收功之用则比较少听到,因为那是以意领气的功夫,要有一定的基础。
练功到一定的程度,就能以意领气,气随意转,气的能量足够,能把上丹田的细胞激活,此时练功的人不但不会感到有气扰神的现象,而且还会很开心、没烦恼,这也是功力的体现。特别是以丹田火运任督二脉时,由於丹田火是先天元阳的之故,气扰神的现象几乎不会发生。但由於後天阴阳是互根的,人的内气也是以阳中有阴的现象存在,即使是元阳,它也是与无形的真水并存而存在的。当元阳减弱时,练功者还是会对气能扰神的现象会有所感觉,若此时你正值工作、用餐、坐车、坐飞机或在公众场所,不方便用它法收功时,则可以用任督二脉法收功或收气。

以任督二脉法来收气,意念先从督脉大椎穴的位置开始沿督脉上行,过玉枕、百会、到鼻根,舌抵上颚,再把气向下引领过十二重楼沿任脉下行而入於下丹田,把气藏於下丹田。
此法可重覆多次,直至头部的气畅通,感觉正常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