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link app最新版下载:广州车展为何惨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4 17:54:51
2011年11月29日 07:20 AM

广州车展为何惨淡?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卫金桥 评论[3条]   

“今天,没有什么新闻比广汽SUV传祺GS5全球首发更重要。”刊登在11月21日《羊城晚报》封面这样一则付费广告,没料到居然成为广州车展当天最大的话题之一,一款自主品牌新车的出位广告居然跻身堂堂广州车展的大新闻。超乎想象。这说明正在举行的第九届广州车展有多惨淡。

事实上,今年3月份开始,车市开始急转直下,丢了“金九”,也没有看到“银十”,进入11月份上半月,中国国内车市的行情严峻。从上海到四川成都,从三亚到鄂尔多斯,全国市场一片惨淡。广州车展的平淡无奇,早已被打下足够的铺垫。

许是因为担心广州车展的寡淡无味,广汽丰田索性把全新凯美瑞的发布会提前到11月8号,这的确相当明智。缺乏了类似凯美瑞这样重量级的新车,广州车展上,仅有诸如东风风神A60、启辰D50和宝马5系旅行轿等等有限的新车。

相比之下,两个月之前的成都车展,东风本田新一代思域、东风标致308以及一汽大众新一代速腾的纷纷亮相,让本届广州车展相形见绌。

是什么导致了广州车展的惨淡?

很显然,什么样的车市就有什么样的车展。A60们很难撑起号称中国汽车“第三展”的广州车展的台面。这其实没有什么,两年之前的2009年底特律车展,展馆缩水大半,新车同样寥寥无几,在东瀛,号称五大车展的东京车展,因为日本本土市场萎靡,加之日系品牌全球走弱,正在逐渐被人遗忘。

冷清的车市是导致广州车展备受冷落的主要原因。在这之前,大家已经习惯把广州车展当做欢欣收尾的庆典。记得2009年和2010年的广州车展,因为车市一片繁荣,许多厂家呼朋唤友,甚至拉上一大帮经销商直接把车展变成庆功会、表彰会。

除此之外,得怪丰田和本田汽车不争气,广州车展一贯是日系诸强的主场,但是2010年以来,日系厂家持续低迷,也是本届广州车展士气受阻的主要原因之一。即便是风光无限的东风日产也未见重磅新车,自主品牌启辰的首款新车D50解开帷幕那一刻,我的确有些失望——毫无悬念地残留太多颐达的痕迹,这与去年广州车展和今年上海车展上展出的启辰靓丽概念车形成鲜明对比。

前些年广汽本田和广汽丰田风光的时候,“雅凯之争”和“广州超越上海”等诸多故事足以劲爆媒体眼球。今年广州车展上,丰田几乎没有动静,本田只是羞答答地展出一款MPV新车Elysion。

当然,不仅仅只是日系三强的集体萎靡,这两年风光无限的大众汽车同样空洞无物,西亚特的首秀丝毫没有新意,大众品牌除了展位面积够大,无它。通用汽车旗下的malibu也并非首次出现在中国车展现场,不过,新改款的沃蓝达(volt)外型耳目一新。

广州车展历来是来年车市的风向标之一,所以,和今年年初对于2011年车市走向迥异的判断截然不同,与会的汽车高管几乎集体看淡明年车市,为数不多的几位乐观者也不过预计10%左右的增长。

相比2009年和2010年持续两年超过30%以上的增幅,今年的车市增幅不足5%将成为定局,车市转冷的节奏快得让人猝不及防,从消费者到媒体,从厂家到经销商,并没有做好车市骤冷的准备。

过习惯了好日子的中国汽车,着实没有做好过平淡日子的准备,所以,还有一些人盲目期待2009年和2010年那样的好时光能经常眷顾。

毫无疑问,车市正在逐渐回归理性,2011年的增幅降低一方面是吐纳2009年和2010年因为政策刺激出来的700~800万辆提前消费量,另外一方面,相关的配套措施和消费习惯还没有对年销量逾2000万辆以上的庞大市场做好准备。

从2000年不足300万辆到2011年接近2000万辆,中国汽车工业用了短短10年完成了工业化国家50年都未能达到的成就。但是汽车社会的超常规成长,违背了车市增长的合理规律,“没有买车的人骂,买了汽车的人同样叫骂”成为中国城市用车怪现状之一。

著名汽车媒体人程远认为,汽车行业连续多年的强劲增长,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销量上去了,但是道路基础设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所以如今从城市到农村,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拥堵现象,“原本开心和愉悦的驾驶乐趣和汽车社会,到处都充斥着叫骂和不满,这根本不正常。”

准确地说,从2010年中国车市超过1800万辆登顶全球第一车市之后,前面再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车市,对合资和外资都是前所未有地考验。

也许你还在回味前十年的黄金时代,那的确让人印象深刻。但前十年中被放大了的对中国车市的期待,也同样扭曲着车市发展的基本规则。

未来十年,中国汽车的发展将回归本源,产品和品牌的重要性将逐渐确立。前十年无所不能的营销的作用将相应下降,靠一个概念和一款新车打天下的局面将很难复制。

这对中国汽车业注定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正如生活,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