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李丽秋教授简介:科学规划:把成都建成一座宜人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07:01:11

 

科学规划:把成都建成一座宜人城市

2011年11月28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编者按

  2011年11月10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新初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指出,当前,成都各项事业都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他强调,这样蓬蓬勃勃的发展势头,为我们高点起步、高位求进地谋划和推进成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对于落实好省委的决策、当好推进兴川大计的排头兵、当好贯彻省委部署的马前卒,积极深化西部大开发,努力实现“十二五”开门红,巩固和发展已有良好局面、开启发展新航程的成都来说,无疑是提出了更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

  接下来,黄新初召开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展开了一连串考察调研。11月11日,黄新初主持召开“新形势下的成都市情再认识”课题调研专题会,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立足“新形势”,着眼“再认识”,进行深入调研,为“继续发展成都新局面”提出对策建议。11月12日,他的第一站考察调研就选定城市规划馆,强调“规划是城市科学发展的重要依据,是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大法”。11月14日,在城市社会治安管理和交通管理工作专题会上,黄新初指出,之所以首先研究治安和交通管理的突出问题,是因为这两个问题是现代城市管理的重要难题,也是与成都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11月17日和18日,在金堂县和彭州市考察调研时,黄新初提出“尾雁快飞,尾雁赶超”的发展理念。他强调,要继续巩固和推进成都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让全市经济总体水平再上一个大台阶,难点在“第三圈层”、重点在“第三圈层”、爆发点也在“第三圈层”,必须加快实施“圈层融合”的重大战略。11月20日,黄新初调研成都天府新区并召开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专题会,提出要把天府新区建设作为落实省委兴川大计的一号工程,抢抓机遇,不辱使命,建设世界之城、大美之城,宜人之城。

  为此,从今天起,本报特别推出一组系列报道,包括《科学规划:把成都建成一座宜人城市》《居安行易:必须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尾雁快飞”:成都发展的爆发点在“第三圈层”》,敬请关注。

  2011年11月12日,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调研成都规划馆。

  “我之所以把规划馆作为到成都工作后调研的第一站,是因为规划工作极其重要。”在黄新初看来,规划是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的根本大法,抓好了成都的规划工作,也就抓住了成都城市建设的“牛鼻子”。

  的确,城市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照亮城市规划的前景。科学规划,是成都科学发展的首要抓手。

  如果说科学规划,是要给未来的成都描绘一幅美好的蓝图,那么,这是一幅什么样的蓝图?

  蓝图的名字叫“宜人成都”。这个“宜人”包括了城市业态、生态、文态和形态。

  宜业宜商宜居,归根到底是要“宜人”

  阅遍世界,真正伟大的城市,都是宜人的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城市,也都是宜人的城市。

  无论是塞纳河畔浪漫到骨头的巴黎,还是现代建筑耸入云天的纽约,抑或是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风景如画的日内瓦……它们宜业、宜商、宜居,但归根结底都是宜人之城。

  回顾城市发展史,在经历各种“大城市病”之后,终于回归“宜人”的主题。1933年现代建筑国际会议通过了一项文件,即后来著名的“雅典宪章”,它将居住与游憩、工作、交通并列为城市的四大功能。它认为,在每一个城市计划中必须将各种情况下所存在的每种自然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因素配合起来。

  正如著名的建筑设计师贝聿铭所说:“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规划。”科学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科学规划也真正打开了一扇通向宜人城市的大门。

  一座“宜人”的城市,就是一座让市民大众有归宿感的城市。一座“宜人”的城市,就是要让广大市民成为城市的主人翁。

  宜人成都,意味着成都是成都人民的成都。

  宜人的业态,搭建起城市的骨架

  宜人成都,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没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在这方面有不少前车之鉴。

  北方某市一度掀起造城运动。在短短6年间,房价上涨了6倍,单价和涨幅均超过了一线城市。媒体如此描述:先是政府搬迁到一个新区,新区的地理中心一定是巨大的行政中心,办公大楼前必有巨大的广场,广场上必有亚洲第一喷泉或骏马雕塑,广场旁,一定有一条八车道或十车道的马路,沿着这条大马路,附近一定有体育馆、博物馆之类的巨大建筑……

  然而豪华建筑遍地,却成为无人居住的空城。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了产业的科学规划,不能吸引投资和就业。

  成都的城市建设,既要规划“全域成都”的基础设施建设,连通起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血脉,也要在“全域成都”的一盘棋上,规划支柱产业发展,搭建起这座特大中心城市的骨架。这需要强化“产业成都”的理念,增强城市建设的持续性。

  在中心城区这样一个长度、宽度约为20公里,高度大约在200米的立体空间,无法摆布开“区域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格局。高密度的人口聚集,决定了只能选择环境需求低强度的产业类型。“第三圈层”作为成都市域经济的最大腹地,开阔的空间格局和宽裕的环境容量,将为产业优化配置提供大好舞台。

  “产城融合”成为一个基本的要求。在这样的新城区,人们既能够方便地工作,也能愉快地生活。

  宜人的生态,融合田园风光与现代建筑

  当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上狂飙突进,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出现“逆城市化”的现象。

  因为交通拥挤、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人们在寻找一种不同于大都市的生活方式。
  很多国人游览美国的许多城市后都难免感慨:“美国是个大农村。”但此农村非彼农村,而是有着良好的基础设施、充足的就业机会、便利的交通和美丽的风景。

  逆城市化的现象,为后发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经验教训,不能再走单一中心的大城市化的老路。

  城市规划学的先驱帕特里克·格迪斯在《进化中的城市》中说:城市必须不再像墨迹、油渍那样蔓延,一旦发展,他们要像花儿那样呈星状开放,在金色的光芒间交替着绿叶。

  这就是生态成都。成都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是“生态成都”的重要基础。

  比如,江河环流、风光宜人的金堂,比如,“六山一水三分坝”的彭州,完全可以依托山形、水势、林盘来巧妙布设城市的组团格局,师法自然、贴近自然。

  保护好“山、水、田、林”的生态本底,利用生态田园作为构建多中心、组团式、人性化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屏障,让田园风光和现代建筑在成都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完美融合。这是“生态成都”的美好未来。

  宜人的文态,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

  文化,是一个城市活的灵魂。

  欧洲城市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城市建设的任何资源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要么枯竭、要么贬值,但唯独城市的特色文化、风俗风貌、历史街区等资源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增值。

  比如,巴黎,她是建筑艺术的代表,古城保护的楷模,文化环境的典范。在巴黎城市的各个社区中,到处可以看到博物馆、影剧院、花园、喷泉和雕塑。朱自清先生曾经说,巴黎人雅,因为他们“几乎像呼吸空气一样呼吸着艺术气,自然而然就雅起来了”。

  而在罗马古城,只要睁开眼,随处可见当年的罗马帝国留下的残垣断壁、古城废墟。难能可贵的是,每当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发现新的古遗址时,罗马人马上用钢丝或钢化玻璃加以保护。

  成都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独具特色、底蕴深厚的历史文脉。这是成都城市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成都特色的最好名片。这就是“人文成都”。

  我们决不能仅把成都建成一座钢筋水泥的森林,也决不能让老成都的历史、老成都的文化只保留在书本上、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而是要打造更多像锦里、宽窄巷子、东区音乐公园这样的地标,让成都的历史和记忆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一到成都,就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宜人的形态,为安居乐业提供最大便利

  曼哈顿是摩天大楼的代名词。而第五大道是纽约曼哈顿区的中央大街,道路两旁是玻璃幕墙闪闪发亮的高楼大厦。谁能想到,这钢筋水泥的森林中,还有一片占地340公顷的世界上最大的、最重要的公园!

  但是纽约早期的城市景观设计者奥姆斯特德想到了。他的设计中有山有水,布置出一派乡村风光。他说:“公园四周的大楼即使高得比中国的长城高两倍,我的设计也可以保证在园里看不到这些大楼。”

  这是一种“大密大疏、疏密交错”的典型范例。它意味着城市的空间布局决不能搞“一刀切”,搞整齐划一的方块式、棋盘式,而是要做到错落有致、组团建设。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中央商务区,要聚得拢,有一定的密度才能立得起来;但在城市的景观区、休闲区,也要散得开,大手笔地整治和打造成片的水面、湿地和林盘,让市民足不出城就有置身田园、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毕竟,科学的规划,是为了着力构建现代化的城市形态;而城市形态无论怎么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宜人,是要为人的安居乐业提供最大便利。

  这样的城市形态,包括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形态,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形态,让建筑本身就成为一道风景。

  当前,成都中心城区之所以出现交通拥堵、配套欠缺等一系列“大城市病”,最大根源就在于城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在空间结构上导致了居民生产生活的相互割裂。

  显然,城市规划需要未雨绸缪,具有长远的眼光。

  现在多问“为什么”,将来少说“早晓得”

  城市规划要有长远眼光,就特别需要规划工作者要有长远眼光。

  成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也是下一代人的,更是子子孙孙的。成都的城市规划,既要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发展负责,也要对下几代人的发展负责。

  成都这座城市历来就有科学规划的优良传统,先贤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两千多年前,成都先民就把城市的选址精确定位在成都平原的“安全岛”上,而且还充分考虑了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地理空间和资源禀赋。科学选址,正是成都这座古老名城能够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沧桑、历经汶川特大地震考验而屹立不倒的重要奥秘,也是成都两千多年来始终是一座适宜人居的天府之国的重要根源。

  今天,在新的时代方位和空间区位上,成都的城市建设,又为规划工作者们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和长袖善舞的广阔平台。

  11月20日,在调研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时,黄新初如是说:规划部门要珍惜这个机遇,广泛汲取各地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尽可能考虑周全一些、长远一些,进一步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宁可现在多问几个“为什么”,也要将来少说几句“早晓得”。

  的确,也只有现在多问“为什么”,将来少说、甚至不说“早晓得”,才能把成都建成一座宜人的城市。 成都商报记者 付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