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装修品牌十大排名:汉语标点符号发展简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4/29 14:58:54
  我们的祖先在发明文字时,并没有同时发明标点符号。读文章的人要自己断句,因而常常弄得文意不明,产生歧义和误解。到了汉代,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一段为“读”。在两三千年中,“断句”、“明句读”一直是中国的读书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宋朝时,已经有人把给文章加圈加点叫做“标点”。明朝时,有些印刷家为了读者方便,开始在版上刻上句读等符号。到了近代,中国的知识界又吸收了国外的标点符号,于是出现了中国的标点符号系统。1920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中国原有的句读等记号的基础上,参照外国的标点符号,设计出12种新式标点符号,在全国推广。从此标点符号才由作者添加,取得了帮助文字记录语言的资格,成为文字的辅助工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将原有的12种标点符号扩充为14种,并对标点符号的名称、形状、用法进行了明确的规范。从此,标点符号更加完善。 
  转一篇考证文章:

  清代历史学家章学诚(1738~1801年)为治史提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主张,在林著标点史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林氏认为,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然后逐次介绍唐代写本和《金刚经》刻本的标点,宋代至清中叶的标点,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标点,以至新中国的《标点符号用法》,称得起是一部扼要而又系统的标点符号简史。句读是中国传统的标点,则在第一篇中设“句读·圈点”作了专门的讨论。
  耐人寻味的是,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林穗芳著《标点符号学习与应用》(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中的标点史部分,称得起是一部用汉语写成的世界标点符号史发轫之作。
        汉语标点史溯源到甲骨文中使用的线条和间空作为分词分段的手段。狭义的标点指书写形式的标点,广义的标点还应包括非书写形式的标点,如间空、大写、分段等,并把非书写形式的标点作为研究对象。钩识号从先秦至少到汉代一直用来断句。《说文解字》已把“ ”“、”正式列为条目,两者配对,是汉语早期的句读符号。
西方标点源于古希腊。林著说,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铭文,用词连写,只是偶尔用直行的二连点和三连点分隔词句。大学者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在《修辞学》中提到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前540~前470年)的著作因为连写难以断句。林著指出西方新式标点系统的奠基人是意大利语法学家和出版家A.马努提乌斯(约1450~1515年)。他以语法原则取代诵读原则制定五种印刷标点:逗号(,)、分号(;)、冒号(:)、句号(。)和问号(?)。
人类在古代就创造出灿烂的文明,但是创造为数不多的标点符号却是步履维艰。中国在殷商时代已创造出甲骨文,发掘出土的甲骨片所载约有4 500个单字(可识者约为三分之一)。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已收篆文9 353字,从那时直到清末,得到共同认可使用的还只有句(。)、读(、)、表示着重的(.)、表示专名的(——)等几个标点而已,而且这些标点符号常常同其他符号(如评点符号)混用,直到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才有成为系列的12种标点。
古代希腊在公元前5世纪前后已经是哲人辈出,为后世留下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方面的大量文献。可是直到希腊化时代亚历山大图书馆馆长阿里斯托芬(公元前257~前180年)才创制出三级点号:中圆点(• )、上圆点(˙)、下圆点(﹒),从无到有,且成序列,弥足珍贵。欧洲几个较大语种的标点符号,到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才最后定型。
汉语的标点是在20世纪才有完备的体系,既同国际接轨,又有自己的特色。汉语的标点有从西方引进的,如问号(?)、叹号(!)、逗号(,)、冒号(:)、分号(;)、引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连接号( )、省字号(’)等;有我国固有的,如句号(。)、顿号(、)、着重号(﹒)、专名号( )、书名号( )、虚缺号(□)等;还有借自日语的引号( )。汉语的标点是在20世纪才有完备的体系,既同国际接轨,又有自己的特色。汉语的标点有从西方引进的,如问号(?)、叹号(!)、逗号(,)、冒号(:)、分号(;)、引号(“”‘’)、省略号(……)、括号(())、破折号(——)、连接号( )、省字号(’)等;有我国固有的,如句号(。)、顿号(、)、着重号(﹒)、专名号( )、书名号( )、虚缺号(□)等;还有借自日语的引号( )。
汉语标点系统虽然出现较晚,但有后来居上之处。林著认为它们的命名原则是规范的,命名方式是统一的。《标点符号用法》中的16种标点符号都是按功用命名,统一用“号”字为后缀。这是其他语种所罕见的。
叹号是14世纪下半期意大利人文主义学者的创造。在现存的文献中最早的叹号见于佛罗伦萨城邦执政官、作家科卢特乔•萨卢塔蒂的拉丁文著作《论法律和医学之高尚》1399年抄本(参见第二篇2.2)。德国刊印的书籍在16世纪开始使用叹号。英语和俄语的叹号出现于17世纪初。莎士比亚在1610~1611年写成的《冬天的故事》(The Winter’s Tale)把“叹号”称为note of admiration(赞叹符)。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本•琼森说叹号在句子“带赞叹”的口气说出时使用。1657年英语叹号开始使用现代名称exclamation mark。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中自拟的10种标点中有“慨叹之号”(!)和“惊异之号”( )。鲁迅1909年在《域外小说集•略例》中提出四种新式标点符号,其中有(!),表示“大声”。1919年《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定名为“惊叹号”,1951年《标点符号用法》改称“感叹号”,1990年以后正式名称简化为“叹号”。
在今天通行的标点中,《标点符号用法》列出16种。其中源于我们先人的为句号(。)、顿号(、)、专名号( )、着重号(.)、书名号之一( ),共4 种;从国外引进的为问号(?)、叹号(!)、逗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 ]〔〕【】)、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 )、间隔号(•)、书名号之一(《》〈〉),共11 种。 追溯来自我们祖先的标点符号,要查考黄卷汗简以至金石甲骨;了解来自西方的标点符号,要查考外语史料,至少是欧洲几个大语种的史料,从印刷品到手抄本,从碑刻铭文到纸草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