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圣诞打折季:名将王耀武 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05 08:59:19

建国后有一次,当被问及在众多的国民党黄埔系高级将领中哪几位指挥才能比较出色时,粟裕脱口而出:“就是杜聿明和王耀武。”粟裕接着评点这两位老对手:“杜聿明只能打胜仗,不能打败仗;只能在有利条件下打仗,不能在不利条件下打仗。”——“那么,王耀武呢?” 

粟裕说:“王耀武这个人在国民党的高级将领中比较有指挥才能。陈老总说过,不要小看王耀武,他是国民党那些人里比较明白的一个。” 

粟裕评价王耀武之际,王耀武还在接受战犯改造。当王耀武经过特赦给放出来后,有人问他除了亲人最想见以外,还有谁此刻能让他想起来呢?王耀武沉吟片刻说:粟裕。 真正意义上的对手往往也是知己。  蒋介石用人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浙、黄、陆、一。浙是指的浙江人;黄指的是黄埔军校;陆指的是陆军大学;一指的是第一军。王耀武在这样的规矩下,除开黄埔军校这一条外,并无其他优势。而且,他的黄埔军校的期数是第三期,比陈诚、关麟征、胡宗南他们明显不如,在南方人扎堆的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中,王耀武是纯粹的山东人。那又是什么力量把王耀武推到了“耀眼”的国民党军将星之中呢?


黄埔军校的中坚力量的升官图:“陈诚的官是读出来的,顾祝同的官是睡出来的,戴笠的官是钻出来的,胡宗南的官是练出来的,李默庵的官是吹出来的,王耀武的官是跑出来的??????”

这个段子其实早在黄埔时期就已经悄悄流传。陈诚因为访友不遇,回到军校已经很晚,索性披衣夜读,读的是《三民主义》,被一向勤政的蒋介石看到,许之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由此奠定其后发迹的基础。顾祝同贪睡,被蒋介石骂过,以后凡是蒋在校期间,顾一定勉为其难的早起,蒋许之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李默庵自己拉条子,造舆论:“黄埔军校文有贺衷寒,武有胡宗南,又文又武李默庵。”胡宗南在校期间苦练不止,经常与徐向前玩对垒,尽管屡次战败,倒也愈挫愈奋。事后被蒋知道,召之即来,见了面的胡宗南侃侃而谈,面无难色,蒋深为期许   毛泽东认为,店员这个角色不能小看,因为店员每天站在那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三教九流,无不接触。


党内店员出身,角色厉害的当属陈云。1937年11月29日,王明、康生、陈云从新疆飞抵延安,毛泽东等人在机场欢迎。当时陕北已经进入冬季,风雪夹杂,毛泽东头上戴着的是一顶残破的旧棉军帽,走下飞机的陈云马上把自己头顶的大皮帽扣在了毛泽东的头上。在场的抗日军政大学的曹慕尧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后来专门撰文回忆。1939年,在延安的窑洞中,毛泽东等人欢迎诗人萧三的到来。萧三与毛泽东是“发小”,毛专门拿出当时在陕北特别“名贵”的“红锡包”香烟招待他,毛泽东给在座的每一个人散烟,散到最后,毛自己倒没有份儿了,大家都还没有表示时,陈云把自己的那颗烟给了毛泽东。这件小事直到晚年,萧三还清晰的记得。

王耀武也是店员出身,也有一股子一般国民党军高级将领不具备的“世事洞悉”与“人情练达”。   王耀武从江西“围剿”时就研究粟裕,他给粟裕总结了三条优点。那时候国民党方面有几个人知道粟裕?就算是共产党这边又有几个人这么研究过或者关注过粟裕?

研究人是一方面,哪怕是一个细节,王耀武都不放过。勤务员给陈毅下马敬礼说:“报告陈司令???。”陈毅马上纠正说:“要叫司令员,不要叫司令,我和你都是员,我是司令员,你是勤务员,我们都是革命队伍中的普通一员。”王耀武目睹了这一细节,他发感慨了:“共产党军队里面没有‘官’,原来只有一个官,叫 ‘副官’,后来还给取消了,大家都叫‘员’。统称‘指战员’。我们这边不但叫司令官,而且还要叫司令长官,唯恐这个差别体现不出来。”

有人笑话王耀武,“这算什么啊?”“这能说明什么啊?”王耀武不动声色的回答:“你以为这是什么?中国人自古以来不患贫,只患不均。都叫‘员’,至少在心理上是一种平衡,别小看这种平衡。这说明共产党的高级干部整天把心思琢磨花在下面人身上,这在下面人看来,觉得领导心中有我。而我们呢?整天把琢磨心思花在上面人身上,甚至花在上边人的太太、佣人、司机、老妈子身上,你让下面当兵的怎么想?你说这个高下不是立见吗?”

1934年11月,王耀武在谭家桥与寻淮洲、粟裕所部遭遇,这一仗下来,红军名将寻淮洲牺牲。这是王耀武第一次与粟裕碰头,从此开始,王耀武开始琢磨粟裕。

粟裕何尝忘记过王耀武?

莱芜战役中,王耀武电令李仙洲向北撤退,粟裕记忆犹新,他在战后总结道:“王耀武性格大胆果断???此人为蒋军中指挥较有才干者。”而在蒋介石部队中能够获得粟裕的“较有才干”的评价也只有薛岳和王耀武二人而已。可见,名将之间,尽管远隔千里,却也能彼此洞穿肺腑。

1948年,回镇济南之际,王耀武有苦难言。他把多年以来研究粟裕的心得准备摆在桌面上谈,但又被蒋介石的“南面之术”所感染。蒋于他有知遇、再造之恩。即便是万千理由也不容王耀武一卸仔肩,他离开南京的时候,忽然想到了明朝的名将于谦的那句千古慨叹:“这一腔热血竟洒何地?”


而被毛泽东赋予指挥全权的粟裕公开提出“打进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两个多年以来始终背后过招的名将终于面对面的进入了厮杀的状态。 西方人认为名字就是一个符号或者代号。用《水浒传》中老都管的话说就是:“此话好似放屁”。至少这种说法用在中国人身上不合适,用在政治人物身上更不合适。

中国人自古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这个名字那是万万马虎不得的。元曲的《高祖还乡》中有这么一句道白:“只道刘三,谁肯把你揪捽住?白甚么改了姓,更了名,唤做汉高祖!”可谓一针见血。

唐末的无赖汉朱三混成了皇帝,就改名叫做朱晃;他的同姓后代朱重八一旦搞大发了,也给自己起了个雷人的名字唤作——朱兴宗,字国瑞。

因此,名字的历程对于中国人来说,不但是一部民俗史,也是一部政治史。

本书的主人公王耀武一生中的三个名字也是他三个不同历史阶段的最好折射。

王耀武有哪三个名字呢?

分别是王哲让、王耀武、王俊才。

自然,他还有个小名,叫“骡子”。

1949年1月底,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米高扬秘密抵达西柏坡。当他同毛泽东谈论之余时,当着中央的几位书记(也就是常委)问起了这么一件事:“你们党内有个叫做毛润之的同志,他现在哪里?”大家都笑了。米高扬误会了,忙接着说:“是不是给清洗掉了。”这样一来,大家笑的更猛了。最后还是毛泽东自己打破笑声,道出了毛润之也就是毛泽东的底牌。毛泽东跟米高扬说:“中国人通常有三个名字,一个是大名,一个是字号,还有一个就是小名。”这段趣事若干年后被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捕捉到放进了电影《开国大典》之中。

小名某种意义上就是一个人的出身的同义词。

张学良的小名叫“小六子”,这是尽人皆知的事。本来,张学良是叫“双喜”的。后来有人给张算命说张学良命硬,所以,张学良的老娘就给张学良安排做了“跳墙和尚”。啥叫“跳墙和尚”?就是先许到庙上当和尚,然后跳墙跑了,把原来的自己扎成一个纸人留在庙里,据说这么一来就可以摆脱先前的厄运。跳墙出来了,早先的名字就没有了,那么新的名字呢?也就是说当你一出庙门那一刻算起,听到的第一个喊声不论喊什么,那都是你的小名。

张学良出了庙门听到的第一个喊声是:“小六子”,所以,他就叫了小六子。晚年的张学良自己戏称:“如果那时候有人喊一声王八蛋,我就叫王八蛋了。”

但王耀武的小名“骡子”却不是这么一个来历。

农村为了养活孩子图个顺当,经常给小孩起个贱名,什么“狗子”啊、“驴蛋”啊等等的。按说王耀武的“骡子”也该是这么一个来路,但偏偏还就不是。

1904年,王耀武出生在山东泰安上王庄的一个普通农民家里,王耀武的老爹和大哥很早就去世了,留在孤儿寡母的,生活非常艰苦。农家子弟想要熬出点动静来,要么能做点买卖,要么读书精明。可王耀武这两点都不占,就是庄稼地的农活他也不灵。左邻右舍的人有时候就开玩笑说:“这孩子楞就是‘骡子’”什么叫 “骡子”,那就是非驴非马的意思,也就是既做不成农民,也当不了城里人。

王耀武的老娘是一个非常要强的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的难受可想而知。然而,这个“骡子”的小名竟是不胫而走,就是王耀武后来衣锦还乡时,家乡人还有叫他骡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