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打折信息:君子与小人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中财网 时间:2024/05/14 16:15:49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君子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君子与小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你这样说,他那样说,永无定论。只因为这是一个道德范畴的命题,缺少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没有标准,就不能量化,那么,君子与小人之间,也就没有什么标准了。
    这就意味着,无论你如何以“君子”的行为来要求自己,总还是有人会说你是个小人!难道不是?
    谁敢说自己是个“君子”,那背后一定有人说你就是个小人!难道不是?
    于是,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几乎看不到有谁敢公开的说自己是个君子。
    为什么?因为在道德范畴下,是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的。 

    那么,君子与小人之间,究竟有没有明确的区别呢?在远古时代,还是有的。与道德无关。
    远古时代,天下有一个共同的大王,称为“天子”,天子下面的臣子,封五等爵位:公、候、伯、子、男。他们统称为“诸侯”。诸侯为各个地方上的最高领主。他们都是世袭贵族。
    大体而言,天子对有功的功臣依以下标准分封:


    公爵:公,大公无私的公;公家的公。凡封公的人,倾向于为公家出力办事的要多一些。
    候爵:与公爵近似,但又略后。凡封候的人,倾向于王族内部有王室血统的亲属要多一些。
    伯爵:与候爵近似,但又略次。古文“伯”字通“霸”,方圆一霸。其意明显:凡在地方上土势力强大的人,多封伯爵。
    子爵:次于伯爵。多为伯爵助手,或地方名流,或与之类似层次的人,多封子爵。
    男爵:与子爵近似,但又次后。 “男之言任也,为王任其职”,看来多为天子大王在地方上最基层的干部。


    这只是大体而言。(一般情况下大概如此,个体因素难于尽述。)

    虽然都是贵族,但档次、实利却有高低之别:


    天子土地:千里。
    公爵土地:百里。
    侯爵土地:百里。
    伯爵土地:七十里。
    子爵土地:五十里。
    男爵土地:五十里。
    如果是土地不足五十里的领主,就不归天子管了,他们就依附于就近的诸侯(公、候、伯、子、男),附于诸侯,号曰“附庸”。 

    这样以来,公爵候爵伯爵很容易壮大,因为他们稍一扩张,子爵男爵的土地就会不足五十里了,也就沦为成大诸侯的附庸。所以后来的子爵男爵都是没有地盘的,或是只有极小的地盘,他们被合称为“子”。而公候伯则合称为“君”。
    “君,至尊也。”
    “天子、诸侯及卿、大夫,有地者皆曰君。”
    “以其有地则有臣故也。”
    所以称君要两个条件,一是有土地;二是有属臣。正所谓“有地者曰君,无地者曰子”。
    君和子,是两个概念。好比我们今天某个单位上,掌实权的正职,好比为“君”,而同一级别的副职,没有实权,就好比为“子”了。
    孔丘、孟轲、韩非,都是封的子爵,所以叫孔子、孟子,不叫孔君、孟君。而商鞅封有一大块地,成为了商国的君主,所以叫商君,而不叫商子。 

    君和子,都是贵族,统称“君子”,住在城里。

    城里的非贵族百姓,则是“小人”。

    而住在郊区的,则称“鄙人”。

    住乡村山林的,为“野人”。

    小人、鄙人、野人,统为“小人”。

    你看,对君子、小人的划分,原先其实还是有明确标准的,只是后来道德一进来,就混淆不清了。


    为什么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喻于利?又为什么偏偏只君子有责任感,而小人无责任感?
    就因为这片领土的所有权,在君子而不在小人。所以小人只对他个人负责,不必为领土负责,也无权为领土负责。所以,当君子变穷的时候,那小人必定是穷的斯滥了。

    还是孟子说的好,“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君子是用来治小人的,小人则是用来养君子的。看来,没有君子了,小人就要散伙,没有小人了,君子估计会被饿死。